畜牧兽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26&rec=70&run=13

【概况】 2013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111.9万吨,同比增长 2.6%;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6.2亿元,同比增
长7.5%。
着力加快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共获得省以上财政资金6780万元,项目涵盖生猪、奶牛、蛋鸡、肉鸡、
肉牛、 肉羊6大主要畜种,形成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长效机制。确定了8个畜牧项目作为发展
实体经济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在6个农业县(市)区全面推进,增强了全市畜牧业发展的后劲, 全面
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 全市市级以上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143处,其中国家级示
范基地18处、 省级示范基地45处。全市市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16家,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
数的26%;畜牧业合作组织达到1812处,占全市农业合作组织总数的38%。新建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23处,
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3万平方米, 落实扶持资金500多万元; 完成秸秆青贮氨化187.62万吨,超额完成
27.62万吨。
推进畜牧兽医科技进步。生猪、奶牛、肉鸡等主要畜禽品种基本实现了良种全覆盖。奶牛改良平台建设
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存栏优质种牛132头,实现了全市奶牛种质资源生产最大化。完成奶牛测定3.2万
头;承办了第五届山东省猪业博览会及种猪拍卖会,规范和促进了全省养猪业发展。在商河、长清、平
阴和章丘4个项目区全面推广肉羊规模化育肥、 优质肥羔生产和畜禽发酵床养殖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
养殖效益。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一年三次集中强制免疫和日常补免工作,确保应免尽免。加强产地检疫、屠宰
检疫和市场监管,做到应检尽检。共完成病原学检测样本0.5万头份、血清学检测样本2.5万头份。10月
在历城区成功举行省市县三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提升了处置能力,锻炼了基层队伍。
提升省会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持高压态势,畜禽养殖源头治理,以查处“瘦肉精”“三聚氰胺”
为重点,严厉查处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违规饲料兽药产品行为,切实保障动物用料用药安全。建立健
全生鲜乳收购监管工作长效机制,生鲜乳收购站和生鲜乳运输车辆发证率100%。扩大监测范围、监测项
目和监测频次, 共完成饲料兽药质量抽检337批次,有效杜绝了违禁药品和含有违禁药品的畜产品流入
市场。

【“鲁中山地绵羊” 进入国家家畜基因库】 3月20日,农业部安排专家来济南市进行鲁中山地绵羊保
种情况调查及血样采集工作,共采集鲁中山地绵羊血样60只份,其中种公羊、种母羊血样各30只份,全
部保存于国家家畜基因库中。
鲁中山地绵羊是全市唯一列入全国地方畜禽品种志的肉裘兼用型绵羊品种,其主产地为平阴,当地人称
之为“山匹”。山地绵羊源于古代北方蒙古羊,随着历代人民的迁移,把蒙古羊逐步引入平阴县。由于
平阴县独特的山上放牧的饲养方式,山地绵羊经过长期的风土驯化和羊群世代进化,逐渐形成了耐粗饲、
抗逆性强的肉裘兼用型优良山地绵羊品种。
【奶牛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平台】 9月6日,济南奶牛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平台项目(以下简称平台项
目)开始进行优质种牛整体搬迁。随着最后一批种牛迁入新场区,奶牛平台项目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并投
入使用。
该平台项目自2011年签约,2013年8月底完成奶牛平台项目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占地约8公顷,建筑
面积9000余平方米,存栏优质种牛132头,一期工程投资1500万元。
奶牛平台项目已开始进行生产前的设备仪器调试和牛群适应性调试及疫病防治等工作, 9月底试生产。
该项目为国内技术领先的高产优质荷斯坦奶牛种质资源基地, 每年可提供优质奶牛冻精200余万剂、性
控冻精5万剂,年可改良奶牛100余万头,直接经济效益30亿元。

【山东第七届暨济南市第五届猪业博览会种猪拍卖会】 6月27~29日,由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和山东省畜
牧协会主办,山东省畜牧总站和济南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承办的山东第七届暨济南市第五届猪业博览会和
“江海杯”种猪拍卖会在济南举办。
在29日的种猪拍卖中, 由青州农科畜牧研究所种猪场送测的杜洛克种猪一举夺魁,拍出了20200元的价
格。菏泽宏兴原种猪繁育有限公司参选的大白种猪获得了大白组第一名;威海赛博迪种猪有限公司的长
白种猪获得该组第一名。本届博览会参展代表达2000余人。

【首届中法奶牛育种与健康养殖高峰论坛】 5月29日,首届中法奶牛育种与健康养殖高峰论坛在济南召
开。参加此次高峰论坛的有: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法国COOPEX国际部总裁崔
士坦博士、法国基因(GD)公司国际部总裁李文卡伦先生以及自全国各地的大型奶牛养殖企业负责人和
技术人员。与会人员对中法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奶牛改良情况、奶牛育种体系发展以及奶牛饲养环节和
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宋长明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