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会 科 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22&rec=120&run=13

【济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济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是以组织开展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为主要任务的
学术性群众团体,是济南市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理论研究、
社科普及、社科评奖和学会管理等工作。截至年底,市社科联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共45个,分政治、
经济、哲学、文史、法学等五大科类,共有会员约2.7万人。
1.在社科研究方面,“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发挥明显。为了推动社会科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
省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好的对接,社科联积极探索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召开了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促进济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的学术年会,重点从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高度,
对调整产业结构、立足扩大内需、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年会邀请了省市各层面专家学
者20余名,提交《现代化服务业:济南经济新的增长点》《以举办全运会为契机,促进济南经济社会平
稳快速发展》等论文20余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的观点和建议。本次学术
年会被省社科联评为“2009年度重大优秀学术活动”。
在集聚力量组织好学术年会的同时,围绕服务发展大局,积极承担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完成了《济南市
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研究》《济南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济南市动漫产业现状与发展
研究》 等5项重点规划课题,形成一批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其中《济南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未
来发展研究》《济南建设创新型省会城市研究》《加强地方外事管理研究,促进济南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项被评为优秀规划课题,对党委、政府形成思路、制定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在社科普及方面,突出人文主题,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着眼于满足干部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提高干部群众人文社科素养,着力发挥“社科普及周”“人文济南讲坛”的聚合效应,推动社科普及工
作的创新发展。
在社科普及周期间,以“迎和谐全运,做文明市民”为主题,策划开展了首届社区科普节、书香家庭书
画展、迎全运志愿服务行动等特色活动;组织市税务学会、市卫生学会、市图书馆学会等开展税务知识、
疾病预防、生活保健等大型义务咨询服务活动;开展了“女性讲堂”、“科学理财,打开财富之门”等
多场社区居民关心的报告会,使社科知识普及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人文济南讲坛”
精心选讲题、选专家做客济南,作高端讲座。相继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卢中
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理事长杨则宜,省财政学院金融学科首席教授宿玉海作高
端讲座3场, 举办“饮食与健康”“中国古代韵书的创作”“先秦至魏晋文人‘著述’观念的变迁”等
专题讲座15场,受众达3000余人次。
3.开展了“学会建设年”活动。①强化管理。对部分长期组织不完善、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学会,协同
民政部门进行整顿注销;对组织完善、有一定专业优势的学会进行重点扶持,逐步完善学会业务管理的
基本资料,加强对所属学会特别是直属学会的规范化管理,使学会真正做到组织健全、制度完备、功能
到位。②优化服务。加强与学会的沟通与联系,通过社科联举办的学术年会、科普周、课题调研、社科
评奖等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会开展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课题调研、学术交流等活动,逐步培育
学会的理论创新能力。一年来各学会组织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座谈会、学术报告会50余场次,完成各类
课题20多项。
4.在社科评奖方面,注重完善评奖机制,推选出了一批优秀成果。年内进行的济南市第24次社科优秀成
果奖评选, 共收到参评成果138项。经过各学会初评及市成果评奖委员会预评和终评,最终评选出优秀
成果80项。 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50项。本次评奖主要凸显出4个特点:①突出了服务
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成果选题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扩大
内需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经济发展问题。②立足济南、研究济南、服务济南的成果数量较多,质量也较高。
特别是评出了一批涉及全运经济、新农村建设、医疗保障体系、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较
强的前瞻性、 实践性和可行性。③参与申报的青年学者逐年增加,约占60%,发现和扶持了一批理论新
秀和学科带头人。④坚持基础理论成果与应用对策性成果并重。评选中不仅注重对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
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推荐比例,也重视为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为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
性研究成果的获奖比重,鼓励社科工作者把关注社会、关注实际、关注民生作为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在
引导理论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田海英)

济南市第二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获奖
等级 作 品 作 者
一等奖(10项) 《济南通史》(专著) 济南社科院 课题组
《中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济南市委党校 孔祥敏
《人口生育观念嬗变与社会发展》 济南大学 陈岱云
《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济南大学 葛金田
《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化成长研究》 济南大学 马 力
《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及发展能力研究》 济南大学 徐 伟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性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济南社科院 闫 平
《宪政视域中的和谐社会研究》 济南大学 马兆明
《地方外事管理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研究》 济南市外办 课题组
《改造与适应: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对待儒学态度迥异》 济南市委党校 金

二等奖(20项) 《济南改革开放30年研究》(专著) 济南市委党校 宋玉国
《小清河诗文选注》(专著) 济南职业学院 史瑞玲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济南市委党校 翟芳玲
《乡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认知和能力评析》 济南市委党校 鞠正江
《社会工作实践中价值中立是可能的吗——析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济南大学
乔世东
《全面把握党的建设总体新布局》 济南市委党校 刘晓钟
《构建山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问题研究》 济南市委党校 冯 雷
《国外纵向税收外部性理论研究述评》 山东经济学院 马恩涛
《济南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济南大学 崔恒展
《中西幸福观之比较》 济南市委党校 张 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 济南市委党校 耿
百峰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济南市委党校 王济萍
《金融漏损、效率修正与“反哺效应”》 济南大学 安强身
《宪政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济南大学 董文芳
《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亟待限制和规范》 济南市委政策研究室 何卫东
《和谐社会新农村全民健身研究》 济南大学 黎 峰
《人口老龄化对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济南社科院 石兆宏
《从化恶为丑到欲望表现》 济南大学 张中锋
《青少年学校德育教育的衔接与体系构建问题探讨》 济南社科院 王鲁宁
《代际支持关系在老人养老模式选择中的创新作用》 济南社科院 朱冬梅
三等奖(50项) (略)

【济南社会科学院】 济南社会科学院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
研究,科研及各项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效。
1.科研成果质量进一步提高。济南社科院围绕济南历史文化、十一运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城市建设、
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等重大问题,确定了20项院重点课题。围绕“保增长、保民
生、 保稳定”这一中心工作确定了3项重大研究课题,其中《改革与发展的力度仍需加大——济南2009
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关注弱势群体,完善救助制度》已在《济南日报》发表。在申请承担省
市社科规划课题方面取得新的成绩,全年共申请到市社科规划课题18项,其中重点课题10项,一般课题
8项,这18项课题都已完成并通过了专家鉴定。2008年承担的2项省社科规划课题《青少年学校德育教育
的衔接与体系构建问题探讨》《推进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已顺利完成并通过了专家鉴定。
济南社科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全院出版专著1部,在省级以上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52篇,在内刊或
论坛上发表论文13篇。科研奖励方面,全年共计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市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
其中一、二、三等奖各2项。
2. 服务济南发展的思想库作用进一步发挥。为筹办十一运会提供智力服务,济南社科院分别于2月24日
和3月24日举办了“十一运会与市民素质”“十一运会与济南经济”2个论坛,邀请驻济高校和科研单位
的知名专家就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借全运会机遇促进济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献策,为筹办十一运会
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在调查研究和建言献策方面,全年完成提交了《关于恢
复使用历水泺水名称的建议》《恢复舜井街舜文化景观的建议》《经济寒流中的朝阳产业》《加强精神
卫生事业建设,为广大群众心理健康服务》等调研成果,得到市领导的批示。年内,社科院科研人员先
后参加了市政协组织的“济南市社会保障体系现状问题调研”,并作为执笔人完成了《进一步加强和完
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案》;参与市委组织部组织的人才工作调研,并承担了《济南市人才发展中
长期规划(2010~2020) 》的部分撰写任务;参与市外办组织的外事工作调研,并完成了济南外事工作
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3.科研管理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济南社科院制定了《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建立和完善了竞争和
激励机制,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了一个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
的科研发展环境。修订了以前制定的《科研业务量化成果考核办法》和《科研人员岗位职责暂行规定》,
改进了成果评价方式,更加注重社会公认,更加注重实用性,树立了正确的科研导向,进一步激发了研
究人员的创造活力。 (梁永贤)

责任编校 王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