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20&rec=74&run=13

【概况】1.提高服务覆盖面和满意率,公共气象服务成效明显。制定并逐步完善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应急服务体系和应急预案,在突发气象灾害来临前及时
启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拓展,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
短信等渠道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决策短信服务平
台手机号码增加到8000多个, 发布短信24万余条;制作呈阅件3期,发布气象灾
害预警信号59次、重要天气预报22次、高森林火险预警40次。制作《气象科普知
识》、《暴雨洪涝灾害防御》、《雷电灾害防御》、《暴风雪应急防御》等专题
宣传材料,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市民自我防御气象灾害能力。为新农村
建设提供气象服务,建立干旱监测和影响评价业务系统,发布土壤墒情监测信息
41期,麦收期间天气预报等专项气象服务85期。
2.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精细化预报水平和灾害天气预警能力。分县24小时晴雨
预报Ts评分90.96%,比上年提高0.42%,高出省气象台指导预报评分2.54%;城镇
站点温度24小时预报(±2℃)准确率63.9%,高出省气象台指导预报准确率27.8%;
紫外线指数预报质量综合评分90.20%,首次超过省气象局达标要求。成功发布暴
雨预警信号2次、 大雾预警信号27次、高温预警信号5次、大风预警信号7次、道
路结冰预警信号2次、雷电预警信号11次、寒潮预警信号2次、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2次、冰雹预警信号1次,重大气象灾害无一漏报。
3.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基本建成,规模效益初步显现。2007年,市政府将“增雨”
列为济南保泉长效工作机制的首要举措,累计投资1800余万元,建成坐落在卧虎
山水库北岸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在南部山区3300平方米
范围内,设置27个固定作业点,机动作业火箭11部、火箭炮54部,自动气象站、
作业视频监控和数字化指挥系统投入使用。全年组织增雨作业21次,发射增雨火
箭弹1291枚,在夏季和秋季增雨保泉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信息系统共建共享。与市测绘院合作共建“连续运
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该系统可对大气水汽、电离层、空气密度等要素进行连
续观测,了解大气水汽分布、演变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获得高时空分辨率的
GPS/PWV及电离层状况监测资料, 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
能力。开通气象局至水利局2M专线,实现降水资料共享。与高新区合作开发天气
预报预警显示屏系统,拓宽气象预报预警发布渠道。
5. 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全年发表技术论文20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
中高级刊物13篇、 技术文集5篇,是建局以来科技论文发表最多的一年。《济南
市城市暴雨积涝仿真系统》 等6项科研项目在省局立项,与市林业局合作的《济
南市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技术研究》课题获济南市2007年科学技术发展攻关项目立
项。 邀请省气象局专家,对10项市气象局自立课题进行成果鉴定,其中2项课题
研究成果被确定为同类研究国内先进水平。

【“7·18” 特大暴雨雨情及成因分析】2007年7月18日发生的“7·18”特大暴
雨洪灾,是济南市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时
间集中、强度大、范围广、积水深,又恰逢人们下班高峰期,造成生命财产重大
损失。全市查实因灾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6人、降雨导致墙体倒塌砸死5人、
触电死亡6人,171人受伤,约33.3万群众受灾。倒塌损坏房屋1805间,市区内受
损车辆802辆,140多家企业进水受淹。城市基础设施遭受重大损失,毁坏市区道
路1.4万平方米,冲失井盖500多套,26条线路停电,市内交通一度处于瘫痪状态。
农作物受灾面积26605公顷, 农作物绝产面积7112.7公顷。洪涝灾害给全市造成
直接经济损失约13.2亿元。
1.雨情分析。18日14时至19日06时,济南全市测站资料(含水利部门自动站资料
共计156个)平均降雨量为82.3毫米,济南市区和历城区平均降雨量均超过100毫
米,分别为142.2毫米、116.7毫米。除平阴县降中到大雨外,济南市其他县(市、
区)均降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济南市区强降雨自17时20分左右开始,至21
时左右减弱, 在3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市区(21个自动雨量站)平均降雨量达到
134毫米,市政府测站1小时(17时20分至18时20分)最大降雨量达到151.0毫米,
理论发生概率为200年一遇, 是1987年 “8·26” 特大暴雨1小时最大降雨量
(101.9毫米)的近1.5倍。
2. 降雨特点。①强度大。这次特大暴雨强度之大历史罕见,降水主要集中在2个
小时内(17时20分~19时20分),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151毫米,两小时降雨量
167毫米, 均是1958年有小时降水量记录以来历史最大值。②范围广。这次特大
降雨覆盖全市各个县(市) 区,特别是市中区、天桥区、历下区、槐荫区,3个
多小时降雨量均超过110毫米。 ③增幅快。这次降雨过程虽然是全省性大范围降
雨,但进入济南市尤其是进入市区后突然迅速增强,移出市区后又明显减弱。从
全省降雨量分布图看,济南市是全省强降雨中心,且降雨量超出济南市周边其他
地市1倍以上。
3.特大暴雨及灾害成因。①本次降雨是受北方冷空气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
影响, 出现的历史罕见强降雨过程,并伴有雷电及短时大风。在3个多小时内,
市区平均降雨量达134毫米,1小时最大降雨量151毫米(中国气象局调查组认为,
这种情况理论发生概率为200年一遇),2小时最大降雨量167.5毫米,3小时最大
降雨量180毫米, 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大值。这一极端天气事件是气候异
常造成的突发性、小概率气象灾害,是有高空、地面、卫星、雷达等综合气象观
测资料以来在济南市历史上首次出现。②特殊的地形环境。济南市区地势南高北
低, 南部坡度较大,南部山区及主城区汇流面积415平方公里降水总量约6000万
立方米, 短时间内大量超出设施排洪能力的洪水形成道路行洪, 其中南部山区
110平方公里面积的下泄洪水,集中在英雄山路、舜耕路和二环东路等城区道路,
流速极大, 来势凶猛,个别地段最大流速达3~4米/秒。突发、短历时、降雨量
集中造成类似山洪的街道洪水。③有限的泄洪能力。小清河是城区唯一外排河道,
规划防洪标准百年一遇。但现状河道狭窄,坡降平缓,防洪能力仅为20年一遇,
不能满足防洪要求。本次洪水最高水位达到24米时,对城区河道产生顶托。主城
区其他河道尚未达到规定防洪标准,过水断面小,排洪能力低,造成河水漫溢,
形成内涝。城区雨水管网系统不完善,管道断面小、老化严重、标准低。④特定
的发生时段。暴雨时正值下班交通高峰,车流、人流密集,其间共有15.8万辆机
动车参与交通, 全市51处路口、路段出现严重积水断绝交通,造成3.8万辆机动
车滞留在市区道路。据估计,当特大暴雨来临时,因积水滞留在道路上的人员大
约100万人, 绝大多数因灾死亡的事件发生在户外和街道上。(参见“农业·水
利治黄”分目〖“7·18”防汛救灾〗条)
(刘 昕)

责任编校 王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