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治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2&rec=76&run=13

【水利事业概况】

1989年,济南市是1916年有水文资料记录以来降雨量最少的年份。农业灌溉用水
严重不足, 城市供水紧张,265个山区行政村人畜吃水发生困难,为了缓解全面缺水
矛盾,全市农村掀起了更新改造、配套挖潜、扩大水浇面积为中心内容的水利建设高
潮。

1、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原计划开工水利建设项目8000项, 实际开工
13229项,年底已完成11979项,完成工日1562.9万个,土石方2266.7万立方米,分
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1.3%和2倍。全市最高出工人数达47.2万人,是去年同期的1.
8倍, 水利建设的出工人数、开工项目、建设规模和施工质量都是十余年来最好的一
年。这些工程的建成,可净增灌溉面积2万亩。

2、 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夺取了安全、效益双胜利。1989年我市遇到历史罕见
的特大干旱,特别是自7月20日开始,全市持续高温少雨,至9月30日,72天仅降雨80
毫米,出现了严重的“卡脖子”旱,给秋种工作造成很大威胁。为了保证秋种需要,
各级政府充分利用黄河水,大力挖掘地下水,抓住有利天气,实施人工降雨,引提黄
河水20208万立方米,利用机井16596眼,扬水站374处,灌溉农田760万亩次,保证了
灌区农作物需水和秋种需要。在抓好抗旱的同时,不放松防汛准备,全市32项岁修工
程,3l项如期或提前完成,为提高防洪能力,确保安全度汛打下了基础。

3、 以法治水管水,水利综合经营持续发展。为了提高以法治水,以法管水的意
识,提高水利管理水平,一年内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宣传车等多种形式,深入进
行了“水法” 宣传,张贴各种宣传材料2万多份,刷写各类永久性标语1.9万余条,
广播、 电视讲话10余次,接受教育面达200多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以法治水、管水
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市、县(区)和乡镇普遍建立了专职水政机构和兼职水政人员,
市、县(区)建立健全了水资源管理机构,积极开展了水利工程划界、有关水资源开发
论证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根据提高水利工程管理运用水平,稳定水利管理队伍的需要,在抓好安全和效益
的前提下,大力开展了水利综合经营,走自我发展的路子,水利综合经营非但没有滑
坡,而且夺取了稳步增长的新成绩,全市水利综合经营年产值达到3600万元,比上年
增加500多万元。

4、 围绕支山扶贫,下工夫解决缺水山区人畜饮水困难,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截至1989年底,按照省、市、县“三家抬”的办法,共安排饮水经费225.6万元,完
成工程700多项,解决和改善人畜饮水困难村庄103个、7.98万人,群众非常满意。

以贫困山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由典型引路发展到全面综合治理,由以小
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发展到连片治管结合,更好的发挥综合效益。这些小流域从勘
测、设计到施工,基本上按基建程序进行,由于坚持集中连续治理,及时进行跟踪服
务,取得了较快发展速度和明显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一年扩大治理面积82
.2平方公里,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山区经济发展。

(齐仁东 朱丹彤)

【严重干旱的一年】

1989年, 济南市遭受严重干旱,春、夏旱接秋、冬旱,年降水量仅348毫米,比
常年降雨量642毫米减少46%, 是1916年济南市有水文资料记录以来降雨量最少的一
年。 10~12月3个月仅降雨雪16毫米,比常年降雨雪量63毫米减少75%。由于全年降
雨雪少, 水库蓄水出现了历史最低值,到12月底,全市10座大、中型水库仅蓄水840
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895万立方米,其中3座水库干涸,4座水库低于死库容,
大型水库卧虎山水库仅有蓄水105万立方米, 是死库容的1/4。地下水位普遍下降,
山丘区一般比上年下降8~18米, 平原区下降2~7米,沿黄平原区下降0.5米,市内
地下水位一直处在警戒水位以下, 7月16日达到历史最低水位22.52米,11月27日水
位22.95米,比去年同期的26.61米下降了3.66米。据11月6日土壤墒情测报,山丘
区0.1~0.2米土壤含水率为9~12%,0.4米为7~13%;平原区分别为13~21%和
9~13%, 底墒普遍不足,农业作物出现枯萎,全市作物受旱面积达227.9万亩,重
旱132万亩。 由于连续干旱,致使902座水库、塘坝不能利用,4890眼机井和337处扬
水站提不上水来,山区265个行政村,17.7万人和4.14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齐仁东朱丹彤)

【长清县归德镇万米引黄石砌渠道建成】

长清县归德镇从本地实际出发, 自己动手,在沿黄滩区建起了一条长10200米的
引黄水渠,使归德镇的10余万亩耕地结束了靠着黄河种旱田的历史。

长清县归德镇地下水源不足,虽地处沿黄却长期缺水少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这个县把建设万米石渠作为198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筹集资金120多万元,自备石料2
万方,黄沙5.3万方,水泥1.5万吨,并采取按比例抽义务工和不出义务工出钱的办
法,达到户户有活干,人人有任务。同时,发挥青年、民兵、妇女义务帮工队的突击
作用, 使工程比原计划提前10余天竣工,4月12日正式通水。万米引黄渠道的建成,
可使归德镇每年增产粮食150~250万公斤,增加收入200万元。

(齐仁东 朱丹彤)

【章丘绣惠灌区被评为全省优秀灌区第二名】

绣惠灌区位于章丘县中部, 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5公里,担负着7个乡镇99个
自然村的农田灌溉,控制灌溉面积10.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是章丘县30万亩
丰产田的核心灌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灌区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紧紧围绕“抓好灌区配套,提高经济效益”这个根本任务,并因地制宜制
定管理办法、措施和章程,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全面完成了灌溉任务,自灌面
积达到5.85万亩, 是灌区全面开发前的10倍;粮食产量1988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平
均亩产达到794公斤,是1978年450公斤的1.5倍;灌区经济总收入逐年增加,1988年
达到65万元,是1978年7.8万元的8.3倍;水费收入1988年达16万元,是1978年2.8
万元的5.7倍;多种经营收入1988年达到49万元,纯利9万元,是1978年1.3万元的6
.9倍。 灌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自负盈亏,停拨了事业费,截止1988年底,已
为国家节约资金35万元。 1989年7月20日,在全省各市地推荐的14个先进灌区进行的
百分考核评比中被评为第二名。

(齐仁东 朱丹彤)

【黄河治理概况】

1989年治黄工作,遵循“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治理方针,优质、
高效地完成各项治黄任务。

行政区划调整后,济南市治黄任务加重,防洪工程大量增加,堤防工程由原来98
.86公里增加到191公里; 险工由原来的15处、558段坝岸增加到24处、939段坝岸;
控导护滩工程由39处、576段坝垛增加到46处、728段坝垛;引黄涵闸由5处增加到7处,
设计引水能力达到每秒165立方米;排涝泄洪闸由l处增加到5处,排水能力达到545立
方米/秒;引黄虹吸由6处、14条管增加到11处,39条管,设计引水能力达到35.2立
方米/秒。到1989年底,济南黄河修防处所辖基层单位已达到7个修防(管理)段,1个
闸管所,有干部职工1300多人,已成为山东黄河最大的修防处。

1989年防汛工作仍然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重于抢,有备无患”的方针。
各修防(管理)段先后组织近200人深入乡镇村宣传防汛。全市共组织防汛队伍15万人,
其中一线防汛队伍3.7万人。 抢修了渡汛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70万立方米。各修防
(管理)段对常备防汛物料于汛前进行了清仓查库、翻晒整修、更新补充,储备防汛石
料11万立方米, 铁丝77.4吨,麻袋9.59万条,木桩0.6万根,发电机组38台、341
千瓦, 以及其他用于防汛抢险的大宗物资。并对303.64杆公里、1902.55对公里的
黄河专用电话通讯线路和8台电话交换机、300部电话单机全部进行了维修。入汛前,
黄河修防处组织所属基层单位的800多名修防工人参加了省总工会等五大部门举办的
省级职工技术大比武活动,取得了好成绩。入汛后,组织了7个修防(管理)段、1个闸
管所的1300人,参加了山东黄河河务局组织的防御黄河特大洪水防汛模拟实战演习,
使干部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伏秋大汛期间,泺口站共出现了两次5000
立方米每秒左右的中常洪水,整个汛期,除北店子以下窄河道的部分小滩进水外,其
他滩地均未进水。两次洪水,险工、护滩工程有18处、5l坝次出现险情,由于各项准
备工作比较充分,均得以及时抢护。共用石料5900立方米,土方4700立方米,以及铁
丝、柳枝等,耗资13.67万元,保证了工程安全渡汛。

在做好防洪保安全的同时,积极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改扩建了葛
店引黄闸,使这个闸的引水能力由原来的每秒10立方米增加到每秒15立方米;对所有
涵闸、虹吸均进行了维修养护,做到了启闭灵活、安全运用、适时放水,全年涵闸、
虹吸共引黄河水10.66亿立方米, 创历史最高纪录,引黄灌溉面积达207万亩,向市
区供水0.25亿立方米,是上年的2.63倍。另外,在黄河滩区国家扶持进行了水利工
程建设, 包括地方配套经费,共投入资金290.84万元,修做了54个工程项目。在建
的54个项目,当年施工,当年完成,当年发挥工程效益。

在做好“除害兴利”的同时,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和淤背区土地资源,大力开展养
殖、种植、技术服务等综合经营,以弥补机构经费不足。1989年从事综合经营人员达
到230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7.7%,全年实现净收入40多万元。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也取得了可喜成果,1989年,黄河修防处和7个修防(管理) 段,全部被上级党委和政
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韩兆亭)

【黄河滩区水利建设】

济南市沿黄的四县三区, 黄河滩区内有26个乡镇,435个自然村,49.96万亩土
地,31.43万人。为尽快改善黄河滩区贫困面貌,中央确定1988年至1990年利用国家
土地开发基金投资扶持黄河滩区水利建设。 省分配济南市三年总投资293.54万元,
其中1988年度145.42万元,并要求地方按1:1分年同步落实投资。1988年度(1989年
实施)全市共安排54个项目,其中灌溉工程40项,排水4项,滩区道路10项。全部工程
当年完成,共完成土石方40万立方米。经市检查验收,工程质量全部合格,有15项被
评为优质工程。工程竣工后,当年新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8.4万亩,灌区灌溉周期由
原来的一个月缩短到10天, 节约水1/3,1989年夏粮增产127万多公斤,秋粮获得大
丰收,秋种播麦面积比1988年增加30%。

(韩兆亭)

【济阳葛店引黄闸改建工程竣工】

葛店引黄闸位于济阴县稍门乡境内,始建于1966年,由于黄河河道不断淤积抬高,
防洪标准严重不足,被列为全河一类险点。为确保黄河安全,充分发挥黄河水资源,
改变稍门、曲堤、索庙等5个乡镇的农业生产条件,1989年1月,济阳县人民政府报经
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山东省水利厅批准,于1989年对葛店引黄闸进行改(扩)建。新改建
的闸由原来的设计引水能力每秒10立方米,扩大到每秒15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由18
万亩扩大到23万亩。 改建工程需投资351.61万元,由黄河业务部门专项拨款。济阳
县自筹205万元的资金, 改建了闸后扬水站,设计扬水能力10立方米/秒。改建工程
于1989年2月中旬破土动工,到5月中旬完成主体工程,并启闸放水,比原计划提前50
多天。工程投资比原计划节约5%以上,达到了优质、高效、安全、节约的施工要求,
经山东黄河河务局验收,被评为1989年全优工程。

(韩兆亭)

【引黄供水创历史最高纪录】

1989年,在罕见的特大干旱情况下,济南市引黄工程发挥了巨大效益。全年引用
黄河水10.66亿立方米, 比1988年多引3.66亿立方米,创历史最高纪录。济南沿黄
有百万亩和2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各1个,引黄灌溉面积207万亩。其中邢家渡引黄闸
设计引水能力50立方米/秒,灌溉济阳、商河、临邑和乐陵4个县的159万亩土地。另
外,沿黄县区在国家扶持下,筹集资金,在滩区修建了32处大中型和50多处微型、临
时引黄提水站,引水能力达到每秒58.84立方米,灌溉面积33.10万亩。

(韩兆亭)

【黄河滩区开发见成效】

济南黄河滩区, 包括四县、三区的26个乡镇、435个自然村、49.96万亩土地、
31.43万人。历史上沿黄一带自然灾害多,生产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滩区各县区从实际出发, 采取多层次、 综合性开发滩区农业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
“除害与兴利结合, 开发与开放并进” 的新路子。沿黄开发林地28.45万亩,沿黄
250公里的河道外围将逐步形成一条宽5公里的防护林带。特别是济阳县沿黄地段,自
1984年开始,团县委组织万名青少年连续五年上坝植树,建起“青字号”工程37处,
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队”光荣称号。滩区森林覆盖率达16%,人
均木树蓄积量近50立方米,放淤改土新增粮田39万亩。通过稻改和治理低洼易涝面积
达120万亩。

几年来国家向滩区投入达458.31万元, 在国家的扶持下,滩区各县区、乡镇共
投资7823万元,投入基本建设义务工1370万个,1988~1990年国家用于滩区水利建设
的投入293.54万元,其中:1988年145.42万元。1988年度(1989年实施)滩区共安排
项目54个, 其中:灌溉工程40项、排水4项、道路10项,全部于1989年3月开工到9月
上旬完成,有15项评为优秀工程。工程竣工后,当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4万亩,
秋粮获大丰收,秋种比上年增加30%。长清县归德镇新增和配套的1.5万亩灌溉夏粮
平均单产300公斤,秋粮700公斤,达到亩产吨粮田的标准。平阴县刁山坡镇外山提水
站过去仅浇地4000亩, 1989年配套、新建干、支渠、防渗渠后扩浇面积达15000亩,
灌溉周期由过去30天缩短到10天,节水1/3,大旱之年获丰收,亩产达700公斤以上,
创历史最好水平。

经过改造, 昔日的荒滩涝洼变成今日的鱼米之乡,滩区精养鱼池达1万亩,平均
单产380公斤, 总产380万公斤,商品率达88%。其中:孝里洼养的罗非鱼亩产512公
斤, 商品率达95.8%,为省内领先地位。滩区开发的深入开展使该区的农村经济发
生巨大变化, 仅济南市16个乡镇统计:1988年粮食总产达33250万公斤,比1978年提
高3倍,单产360公斤,大旱之年的1989年小麦单产达250公斤,总产13900万公斤,向
国家交售粮食2048万公斤,占全市(1989年区划)交售量的26.2%,经济总收入16.97
亿元,人均收入700元,最高的达1200元,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最高达450公斤。

(张礼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