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9&rec=9&run=13

2006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1亿
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001.8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1038.2亿元,增长15.6%。三
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6∶45.9∶47.5。人均生产总值36394元(按2006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565美元),增
长14.4%。
1.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加快, 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1%,总产量
267.9万吨,比上年增长3%。棉花总产量3.7万吨,增长4.5%;蔬菜总产量710.4万吨,增长1.3%;肉类
总产量43万吨,增长2.1%;奶类总产量26.8万吨,增长16.9%。禽蛋、水产品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
长。
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2006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90个,比上
年增加2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71家。全年推广农业标准化生
产面积160000公顷,比上年增加逾13333公顷。认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126个。各类畜牧小区
达到1100处,比上年末增加42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055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43个。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29.6万千瓦,增长0.7%;农用排灌
机械动力112.3万千瓦,增加1.6%。农用拖拉机和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械拥有量分别为5.8万台和8.1
万台。 农业投入进一步加大, 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400项, 各类投资5.9亿元, 新增灌溉面积
逾733.3公顷,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33.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4666.7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00
公顷,解决了994个村、74.9万人的饮水困难。400多个重点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全年新增农
用沼气用户1.4万户。
2.工业生产健康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861.5亿元,比上年增
长19.3%。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实现增加值812.3亿元,增长22.4%。其中,中央企业增长7%,省属企业增长21.7%,市及市以
下企业增长27.3%。非公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1.3%。产品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在重点统计的14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达101种,占67.8%。其中,
钢增长8%、水泥24.5%、发电量10.2%、摩托车10.5%。“2133”工程顺利实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501.6亿元,增长2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74.8亿元,增长19.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856家, 净增加142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
257.6亿元,增长24.9%;产品销售率达到97.73%,较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达到23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4.7%。支柱产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支撑作用显著。济
钢、重汽、中石化济南分公司、浪潮四大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合计达893亿元,增长26.3%,占规模以
上企业的35.7%。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加工、通信电子设备、通用设备制造等五大行
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4.1亿元,增长24.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9.7%。
能源、交通、邮电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年万元GDP综合能耗1.23吨标煤,比上年下降4%,
减少能耗115万吨标准煤;万元GDP电耗776.32千瓦时,降低4.71%。全市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69.8亿千
瓦时,同比增长11.06%。其中工业用电量115.49亿千瓦时,增长14.1%。城乡电网建设改造步伐加快,
全年完成投资15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公路客、货运年周转量分别达到12323万人和8784万吨,分
别增长2.1%和3.5%。全年航空旅客发送量202万人次,增长44.3%。开通了济南至德国法兰克福、日本
东京和美国旧金山、洛杉矶4条国际航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49.3亿元,比上年下降4.9%。年
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53.8万门(含接入网设备),下降0.6%;年末全市电话用户243.9万户,下降5.8
%;互联网宽带网用户56.0万户,增长29.8%。
3.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06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3亿元,
增长16.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57.2亿元,增长15.2%;餐饮业零售额140.2亿元,增长21.8%。
非公有制批发零售贸易经济迅速发展,实现增加值877.5亿元,增长20.9%,占GDP的比重达到40.16%。
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635.7亿元,增长17.6%。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9个,成交额223.2亿元。
限额以上连锁商店商品销售总额728.9亿元,增长23.7%。
市场物价趋于平稳。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9%。从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主
要因素看,居住类上涨3.1%,食品类上涨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5%,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上涨
2.0%,医疗保健和个人服务类上涨0.8%,衣着类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1%,娱乐教育用品及
服务类下降1.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升幅减缓,上涨5.6%,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
4.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适度增长,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6.8
亿元,比上年增长25.0%,投资率达46.5%。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一产业
32.9亿元,第二产业383.2亿元,第三产业600.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3.2%、37.7%和59.1%。
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全市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完成投资380亿元。老城改造全面铺开,
腊山立交、纬二路、英雄山路等市区道路改造项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大明湖综合整治工程已累计安
置居民1226户,拆迁工作进一步加快;北园大街道路综合改造工程进行基础施工,铺设各类管线20.7
公里;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新区开发积极推进,长清大学科技园建设成效显著,基础
设施、新校教辅设施及商业、居住等配套设施初具规模;历城唐冶片区、高新孙村片区发展框架初步
形成,农民安置房等项目进展顺利;奥体中心、天桥鹊山龙湖、槐荫腊山、现代物流等重点片区建设
也在按计划加快推进。
5.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市进出口总额43.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7%。其
中出口24.39亿美元,增长37.2%。机电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实现出口11.40亿美元,增长71.8%,占出
口总额的46.7%,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内资企业出口18.69亿美元,增长37.3%;外资企业出口5.71
亿美元,增长36.6%。一般贸易方式出口19.05亿美元,增长43.1%;加工贸易方式出口3.85亿美元,下
降6%。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市共引进外来投资561.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5.2%,
占GDP的25.7%。其中到位内资545.4亿元。在引进投资中,直接使用外资为16亿元,占全部引进投资
的2.9%。利用外资方面,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9个,合同外资额83293万美元,同比下降25.7%。实
际使用外资63353万美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0353万美元,同比增长15.1%。利用外
资以独资企业为主,在实际利用外资中,独资企业22868万美元,占直接投资的56.7%。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8245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47059
万美元。
6.财政收入平稳增长,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全市地域财政收入46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
中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128.4亿元,增长21%。金融业稳定发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25
亿元, 比年初增长17.7%,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83亿元, 比年初增长15.5%;各项贷款余
额3788.4亿元,增长18.3%。贷款结构发生变化,企业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增长较快,支农、中小企业、
政策性贷款增加较多。保险业全年各类承保额达10234.0亿元,增长50.7%。保险业务收入53.5亿元,
增长30.1%;保险业务支出23.1亿元,增长63.5%。
7.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科技三项经费
支出6565万元,实施市级重大科技计划279项。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8家,累计达到843家;全年
授权专利3104件, 增长45.7%。 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50亿元,增长
16.1%;工业增加值74.7亿元,增长14.5%。新引进项目401项,项目总投资154.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
投资48.6亿元,新开工项目70项,新竣工建筑面积121.8万平方米。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9项,其
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2项。
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基础教育继续加强,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升级和规模扩充。全市普通高中
招生3.47万人,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75.42%。大力开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社会力量
办学逐步规范发展。
全市人口计划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人口总量维持均衡发展。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1‰,
年末户籍总人口为603.35万人。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0.2元, 增
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5480.0元,增长13.9%。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市进一步加大下岗失业职工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落实各项促进就业
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城镇就业再就业13.27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7%。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05.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4万人。基本医
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2.6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员达66.67万人,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1%。截至年底,全市有6.74万城镇人口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有3.26万
农村人口享受农村低保,发放低保金1197万元。
卫生、旅游、体育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卫生事业,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
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10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
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已全部竣工,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
现新突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达114个,覆盖了市区全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城区202万居民享受
到了便捷的卫生服务。旅游事业,新济南植物园、泉城公园等旅游项目建成开放,投资12亿元的大明
湖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展开。 全年共接待旅游者1721.2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146.4亿元,分别增长
17.6%和19.9%。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共同发展,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洲际比赛中获金
牌11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35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178.5枚。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文化艺术创作精品不断推出,杂技《转台高椅》
荣获国际金奖。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成功举办。新闻出版的市场监管和扫黄打非
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加快。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全市上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
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净化文化、音像、图书出版物市场。社
会救助工作全面升级,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文明社区、和谐社
区创建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市民精神文明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增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
慈善、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进展。
(刘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