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8&rec=117&run=13

科技概况

1.以科技政策创新为契机,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强化法律法规的宏观指导
和政策措施的鼓励引导。 4月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完
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创
新的文件;首次设立30万元的全市科学技术最高奖,重点奖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
大科技成果及科研人员。二是强化党政一把手抓科技的责任意识。制定了《济南市科
技进步考核办法》,确定6个量化指标,对全市县(市)区和高新区进行了绩效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在全市通报。 三是强化科技投入支撑条件。全市实验与发展(R&D)经
费支出达23.30亿元, 与2000年相比,年均递增26.5%。市科技三项经费达到4800万
元, 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1.2亿元。四是强化科技规划对自主创新的宏
观引导作用。按照“两个突出、两个坚持”的原则,制定了《济南市中长期科学与技
术发展规划纲要》 ,对今后5年以及到2020年的科技发展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
科学筹划,并明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2.以高新技术园区、企业、产品的培育发展为突破口,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
展。按照突破园区、壮大企业、培育产品、发展产业的思路,集成各种科技资源,突
出抓好重点园区、 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4个方面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支持
高新技术开发区、农高区等一批科技园区实施二次创业,使其真正成为引领支撑济南
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载体和示范。培育抓好一批起支撑主导作用的重点高新技术企
业,壮大产业群体和产业规模。加快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和扶持,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2005年, 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76.2亿元, 比
2002年增长了2.8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12%,居全省第2位,连续3
年实现年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年增长2个百分点的任务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达625家, 比上年增加174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68家;高新技术
产品702项,同比增加187项。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已发展
成为全市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
3.以实施科技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强化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农业以
及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充分利用济南老工业城市,特别是机械制造业的基础优势,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
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310”科技示范工程、“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和传统农业良种化、信息
化发展步伐。
济南一机床、二机床、锅炉集团等20多家装备制造业企业,经过培育支持和高新
技术的运用改造与提升,已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龙头和骨干。重汽
集团重卡产品销售一卡通有效降低了销售成本;正昊化纤通过实施一管控、一线通信
息管理系统,对生产过程实行控制,提高了产品质量;济南一机床集团产品设计周期
明显缩短。济南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科技部在济南专门组织
了现场观摩交流。
以农业科技攻关计划、良种产业化工程实施为引导,以农高区、科技示范县、园、
村、户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强化
科技示范的引导支撑作用。佳宝、鲁青、历丰春夏大白菜等系列新产品和胚胎移植、
脱毒育苗、远缘杂交等一大批新技术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新品种构成一个新产业”、
“一个科技园区辐射一个发展区域”的局面。
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示范项目取得新成效。清洁汽车推广应用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科
技部专家组验收,全市燃气公交车、出租车数量快速增长,已达4100辆。清洁能源示
范工程项目,受到国家科技部和环保总局的表彰。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
程——重点烟气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网络成功实现了全市覆盖。
4.以提高科技竞争力为核心,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
体系初步建立。通过大力支持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提高企业
研发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能力,逐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全
市共建成企业技术开发中心94家,其中省级以上技术中心35家;工程技术中心21家,
其中省级11家。工业科技投入得到大幅度增长,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
经费筹集总额、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额分别
达到37.47亿元、35.12亿元、19.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已达56.4%、54.0%、66.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的比重达11%,远远高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
以科技中介机构为载体的创新服务体系初具规模。注重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
相结合、加快发展与规范有序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积极鼓励发展了
一批具有地区特色、专业化、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已拥有省级以上创业服务
中心4家、 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省级以上高新企业孵化器4家,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
69万平方米,孵化面积与孵化功能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科技评估中心、技
术市场等中介机构300余家。
上下联动提升城市创新力。充分发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引导、支持作
用,立足济南特色和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招商引资,促进城市创新力的提
升。年内,实施市级科技计划225项,投入资金4800万元。承担国家、省科技项目144
项, 争取无偿资金3765万元。 市科技局完成招商引资4284万元,超额完成任务指标
94.73%。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市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三
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其中,专利申请6507件,同比增长58.7%,居全省首位,列
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六位;发明专利申请1184件,增长101.4%。从2001年起连续4年专
利申请量年均递增40.69%。 济南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创建市。 在全省140个县(市)区专利申请前十强中,济南市历下、历城、天桥、槐
荫、市中区分列第1、3、7、9、10位;专利授权前十强中,历下、市中、历城、天桥
区分列第2、6、7、8位。正大福瑞达、金钟衡器、重汽集团、济钢集团、力诺集团等
一批企业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年内取得重要科技
成果200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97项。据统计,“十五”期间,济南市共取得重大科
技成果1000余项, 90%的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52
项。
5.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三个提升”
(重点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层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提升产业布局)的发展思路,
把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技工作重点之一,充分发挥省会科技资
源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把高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作为
推进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加速器”。
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济南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会。
56家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全国12个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的9000多项科技成果和专
利技术参会参展。 参展单位比上届增长73%,安排展位、参展成果分别是上届的4.5
倍和2.3倍。300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和意向260项。167项外地高校、
院所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落户济南。签约项目将拉动社会总投资32亿元,技术转让
交易额5.2亿元。 为有效保证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投入17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
专项资金,对50多项具有一定水平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进行重点支持。一批项目和
技术已落地转化,并有了明显成效。新华社对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了专访,
并在《内部参考》上以《济南市强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工程》为题发表了介绍文章。
全方位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作用,
有效配置科技资源,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新突破。经多次接洽磋商,济南市与清华大
学继续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设立了产学研联合办公室,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指
导及人才培养、培训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继续推动名城名校互动,市科技局与山
东省医学科学院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济南大学联合举办了市校科技合作论坛、
专家讲座、校企对接会;与省科学院等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了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加快省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

(陈启璋 陈锐 何庆春)

全市科学技术大会

4月6日,全市科学技术大会在舜耕会堂隆重召开。大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
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市科技领导小组关于完善
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考核意见》。
市委书记姜大明,市委副书记、市长鲍志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段义和,市政协
主席徐华东出席大会。姜大明向荣获济南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副
总经理温燕明颁发获奖证书和30万元奖金,以奖励他多年来在促进济钢走节能降耗、
清洁生产之路,实施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2004年度,济南
市共有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3项获省科学技术奖,50项获市科学
技术奖。

(李月明 宋洪韵)

济南市被批准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2005年, 济南市专利申请量达6507件,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6位。其中,发
明专利1184件,专利授权量2130件。12月20日,济南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全
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郑卫国)

彭实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2005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2005年当选院士名单在北京公布,山东大学教授彭
实戈名列其中。
彭实戈,男,广东省海丰县人,1947年12月出生于山东滨州。中共党员。1968年
参加工作,197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1978年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任教。1983年
赴法国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布朗大学访问学习,翌年回国在
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0年返回山东大学并被晋升为数学系副教授,一年后
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山东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金融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
生导师。取得多项科研成果,特别是在随机最优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倒向随机微
分方程理论和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得
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推动了随机控制理论、金融数学、随机分析等
相关学科的发展。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
等奖,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
人员奖,1998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
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003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史之)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成开放

6月4日,济南市知识产权大型开放式超市——济南市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隆重开业,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王景川、济南市副市长张宗祥剪彩并致词。该交易市场是集专利
技术项目检索查新、专利技术项目转让、合作开发、专利战略研究及各类知识产权服
务于一体的专门机构。为投资者选择优秀的专利技术项目和专利权人推广转让专利技
术项目,搭建良好的公益性服务平台,并通过专利技术推广,实现专利技术与产业资
本的有机结合。

(仝连成)

四大国家“十五”重大科技项目通过验收

济南市承担的国家清洁能源、 清洁汽车、制造业信息化、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4
个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并全部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其
中,“清洁能源行动重大专项”受到国家科技部、环保总局的表彰。

(何庆春)

世界500强企业NEC落户泉城

10月11日上午, NEC软件(济南)有限公司开业庆典在高新区齐鲁软件园举行。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姜大明发来贺信。省市领导曹学成、鲍志强、许立全、牛洪恩、
张宗祥出席开业庆典。该公司是日本最具规模和实力的软件公司之一,也是最早进入
中国的日本软件公司。该公司的进入,对于山东省软件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
作用。

(何庆春)

山大路科技商务区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济南山大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为充分发挥火炬计划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营造山大路
科技商务区的良好创业环境,济南市组织申报了“国家火炬计划济南山大路电子信息
产业基地” 。6月30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带领专家组对“济南山大路电子信息产业基
地”进行考察评审。认为该基地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规划目标明确,配套政策和
工作措施完善,符合《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要求。基地内浪潮集团、
中创软件、 山大鲁能信息、济南星科、济南天宝电器、山东政通、山东华艺集团7家
企业的规模、 科技创新能力、人均销售收入水平均达到标准要求。7月11日,科技部
正式发文批准将山大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贾文涛)

第二十五届华东省会城市科技工作交流会

9月15~17日在济南召开。 南京、杭州、合肥、南昌、福州、济南等华东省会城
市科技局的代表和特邀的青岛市科技局代表3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副市长张宗祥致
欢迎词,省科技厅副厅长于健樵出席会议并介绍了山东省科技工作情况。与会代表就
如何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高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全面推进区域科技进步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何庆春)

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交流会

12月13日在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大连、西安、
青岛等30余家软件园负责人近4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讨论了“十一五”科技平台
建设的设想和方案及“十一五”期间软件基地特色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持的方向和
重点。

(李月明 宋洪韵)

七星地震科普教育中心成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七星地震科普教育中心自2004年7月开放以来已接待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6万人次,
并多次接待省内外地震部门学习考察团。经严格筛选,中国地震局将其命名为“国家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这是全国首批20家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一家,标志着济
南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走在全国和全省前列。 7月28日,在七星地震科普教育中
心举行“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仪式。省地震局局长晁洪太、副市长张宗
祥等及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出席了仪式。

(苏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