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8&rec=111&run=13

教育事业概况

2005年,教育事业继续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市各类教育
的入学率、 录取率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学前3年入园率市区达95%,农村达85%,
比“十五” 初分别提高了5个和12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在校生巩固率、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 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5%;各类残疾儿童入学
有充分保障,视障、听障、智障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8.8%、98.3%、97.2%,
比“十五”初分别提高了6.8、3.2、2.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6.7%,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3个百分点,比“十五”初提高了12.7个百分点;普通高考录取
率达到83.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16个百分点,比“十五”初提高了9.16个百分
点;有238名学生被保送全国名牌高校,占全省保送生人数的48.3%,居全省首位。
1.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全市初中由2001年
的245处调整为203处, 小学由1273处调整为889处,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效益明
显提高。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区,扩大热点学校的学区范围,提高薄弱学校办学
水平。进一步拓展高中阶段学校规模,满足更多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全市
中考一批招生学校由4年前的3所增加到12所。支持优质学校开办国际班。筹建国际学
校4所, 18所学校取得了接受外国中小学生的资格,29所学校取得了聘请外籍教师的
资格。济南市中小学现有70余名外籍教师执教,60余名外籍中小学生就读,满足了在
济南市定居的国外各类人员子女受教育的需求。充分发挥优质教育的辐射作用。通过
机制创新,挖掘、利用、提升城市中心地带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优势,不断扩大优质
教育的辐射面。 2005年3所学校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绿色学
校、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77所学校(幼儿园)分别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
学校、省级教学示范学校、省级绿色学校或省级示范园。
2.全面振兴农村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召开了全市农村教育振兴工
作专题会议,出台了《2005年度济南市农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市启动
了167个农村教育基建项目,在建面积达28.83万平方米,新征土地67公顷,完成投资
2.75亿元。先后选派200多名优秀教师周末赴农村义务讲学,110名优秀教师送课下乡
1700余节, 直接受益教师达3.5万人,受益学生达8万余人;全市240多所学校和幼儿
园结对帮扶, 跨级别培训农村教师、 农村乡镇中小学校长、乡镇教办主任1600名,
50.8%的义务教育阶段新任教师下乡支教,首批29名农村教育志愿者赴农村中小学执
教。筹措4000余万元专款,用1年时间完成了原定3年解决的农村中小学办学中的实际
问题:彻底解决了14万农村学生上学自购、自带课桌凳问题;彻底消除了农村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空白点;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全面实施危房改
造工程,多渠道筹措危房改造资金1.5亿元,全部完成D级危房拆除任务,竣工危改项
目学校278处,危改竣工面积达31.5万平方米,彻底改善了农村学生学习环境。
农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了“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贯彻落实,全
市农村县(市)区教师工资全部实现统发。章丘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教师工资和
生均公用经费“双卡双直发”;商河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实现了县域内教师工资统
一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师人均增加月工资361.39元,超过了国家和省定标准;历
下区和市中区再次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 , 长清区、平阴县通过省政府
“两基” 巩固提高评估;有7个乡镇通过市级“教育示范乡镇”评估验收;槐荫区预
算内农村生均公用经费小学提高到50元、初中提高到75元,超过了市定标准并全部足
额拨付,长清区消除了农村学校预算内公用经费拨付为零的现象;10个县(市)区全
部完成“五四”学制向“六四”学制转换的任务,农村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3.创新体制机制,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做实做活成人教育。加大全市职业教育统
筹力度,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原分属10余个部门管理的21所职业学校调整为9所,
初步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多种形式职业培训并举的大职教格局。实施农村职业教
育振兴“五个一”工程,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扶持力度,县(市)区有优化提升方案,
职业学校有优化提升目标。 工程启动以来, 仅历城区3所职业学校就新增建筑面积
2.93万平方米,章丘、长清、平阴、济阳加大资金投入,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全
市共提升职业学校11所,创建示范实训基地13个、示范专业19个、示范实习室21个,
新上项目9个,规模投资1.3亿元。推进城乡职教联动,实行跨区域合作。大力开展城
乡职业学校对口帮扶活动,实现了城市和农村职教资源的有机结合。积极推动产教结
合和校企合作,走联合办学之路,充分利用社会与企业的教育培训资源。试行学分制
改革,开设选修课程达410门,单科选修人数最多的达到276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
生人数连年上升, 年招生规模达到3.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市教育局
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创新发展成人教育。大力培植骨干成人学校和培训基地,全市形成了以14处行业
教育为中心、46处大中型企业教育培训基地为依托的立体化、多元化企业教育体系,
组织开展职工全员岗位技能培训和转岗、下岗培训,全年市属规模以上企业职工培训
率达68.2%。在农村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规模
达115.3万人次。 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四创”活动,年内新增街(镇)、居(村)社
区教育机构102所, 市区90%以上的街道建立了社区教育学校,社区居民受教育覆盖
率达到70%以上。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制订了《校园文化建设若干规定》,
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结合新课程改革,研究开发校本课程达173门,初步形成了课程体系。开辟第二课堂,
开展社团活动,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课外活动小组和学生社团发展到2.6万个。进一步
完善教育网络,市中区出台了《家长学校建设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全区家长学校的
建设和管理; 历城区改革传统的家长会,开发、构建了研讨型、观摩型等6种家长会
类型及模式,并将社区的优质资源引入学校;槐荫区、天桥区、平阴县充分挖掘学校
文化资源、环境资源和历史资源,营造了具有凝重人文内涵的校园环境。加强环境文
化建设,以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
程,市教育局年投入300万元,用于300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各县(市)区教
育局按比例投入配套资金, 全市790多所农村学校积极参与,共计投入专项经费2370
多万元;制定充满人文关怀的各类规章制度,张贴具有教育激励意义的名言和格言,
开放所有的教育教学和文体活动设施,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具有了教育意
义。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做到“六有”(有专门机构、工作职能、专
人负责、制度保障、活动内容、组织发展),为市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
障。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活动,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
深入开展。
5.深化教学领域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加强课堂教
学质量的检测,完善“看基础、比发展,看投入、比效益”的内涵,充分调动不同类
型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实施“级级把关,段段落实”的目标管理,抓好各学段间的衔
接,特别是抓好初中学段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挖掘农村教育的潜力。推进新课改实验。
坚持教材选用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 建立和完善教材选用机制。建立了4个省会中
心城市普通高中课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研讨。深化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推行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制度,注重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方法的科学化。适当调整中考科目、考试内容、命题导向、指标生分配、特殊考
生照顾政策,在部分第一批次学校试行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免试录取办法。进一步完
善各学段的考试改革,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以科研为先导,
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围绕新课改,各学段确立了80多项重点研究课题,其中国家级
研究课题12个,省级研究课题28个,市级研究课题40个,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
省、市教学示范学校教学展示周活动,提高了优质课的普及率。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继续实施教师培训“双百工程”、教师全员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培训和新课程师资培
训,通过“优质课下乡”、“义教行动”、“支教支校”、“教育志愿者”等活动,
推进教师队伍的优质均衡发展。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市中区在实施“三本工程” 的基础上,启动了“教师发展工程”,对未来5年的教师
教育进行了总体规划;历下区实施了“历下名师建设工程”;槐荫区实施了“双高培
训工程” ;平阴县实施了“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年内全市先后有1.2万名干部、教
师接受各类培训,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2.2%,有326人被授予市级以
上各类称号。
6. 关注弱势群体受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新增5所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定
点学校,全市定点学校达到20所。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市民待遇得到落
实。 实行“两免一补” 和“爱心助学”工程,全市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资金累计达
6227.8万元,受益学生达18.3万人。章丘市、高新区和市中区的两镇两办全部免除了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天桥区、历城区对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免除了“一费制”所有费用。开展“真心奉献,真情传递”捐赠活动,共向农村学校
捐赠图书、文具、音像资料31.5万件。对残疾学生实施免费教育,全市已形成“以大
多数残障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示范、以乡镇中心小
学残疾儿童附设班为骨干”的办学格局。全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现
场经验交流会在济召开,济南市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的经验在全省推广。民族学校
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改善,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款,制定了民族中小学分批、
分期建设的规划和市、县两级投资计划。济南西藏中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援藏先
进单位,教育部将全国首个边境班安排在西藏中学。
7. 强化规范管理, 塑造高品位的省会教育形象。加强师德教风建设。认真落实
《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广泛开展师德述职和“师德建设回头看”
等活动,夯实了广大教师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思想基础。从严从重治理教育乱收费。
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全面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阳光收费”,市
及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聘请2万多名各界人士做“教育行风建设监督员”,
组织教育开放日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定期开展收费专项检查和收费
巡查, 年内全市教育系统共派出32个专项检查组,对751所学校的收费情况进行了专
项检查, 查处乱收费金额22.3万元,全部进行了清退,严肃处理了2所乱收费学校。
与上年同期相比, 乱收费案件下降了70%,金额下降了96.46%。加强学校安全稳定
工作。制定了学校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一系列学校安全规章制度,加大对学
校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力度,做到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制度、督查、应急、宣传、
联动“六到位”。济南三中学生食堂被省卫生厅评为AAA级食堂。市中区所属中小学、
幼儿园全部安装了110防控报警系统, 历城区所属中小学全部配备了技防设备,历下
区主动与公安、城管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大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市中区教育局被
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平阴县教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
先进单位, 章丘市教育局在章丘市行风评议中连续3年第一名,被章丘市委、市政府
确定为行风评议免评单位。 在33个直属学校中有7个省级文明单位和11个市级文明单
位,总数位居全市各行业前列。

(市教育局办公室)

“十五”期间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1.基础教育全面推进。“十五”末,全市学前儿童入园率市区达95%,农村达82
%以上,农村学前入园率比“九五”末提高了12个百分点。各类残疾儿童入学实现了
“零拒绝”,并实施免费教育,全市形成“以大多数残疾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
主体、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示范、以乡镇中心小学残疾儿童附设班为骨干”的办学格
局,盲童、聋童、弱智儿童入学率分别达95%、96%、98%,比“九五”末分别提高
了3、 1、3个百分点。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小学在校生巩固率
全部达到100%, 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8.5%;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
达到89.29%,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比“十五”计划的85%提高了4.29个百分点。
实施“膨胀名校”策略,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普通高中在校生数持续增加,由“九五”
末的5.59万人增至10.51万人, 增幅达88%。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比例
达56:44,基本做到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7%。“十五”期间,有29处
普通中小学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已达79所;52所幼儿园被评为省
级实验示范幼儿园,2所幼儿园成为山东省“十佳”幼儿园;2个区被评为省级教育工
作示范县(市)区,35个乡镇被评为市级教育工作示范乡镇。
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整合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由“九五”末的106处
调整为“十五”末的86处,专业开设总数由329个调整为112个,其中30个专业确定为
重点发展专业。职业教育在规模、档次、效益、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中等职
业学校在校生近10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达到44%。中职升高职的比例
达到20%,毕业生“双证书”考核达标率95%,就业率达到90%以上。17处职业中专
被评为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中专,5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教学示范学校,6所学校、16个
专业进入全省“十、百、千”工程。
地方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民办高校实行属地管理,
中等师范学校改为“五年制”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建成了济
南职业学院和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新办了8所学历教育民办高职学院和23所非学
历教育民办高校。市属高校由“九五”末的4所,在校生不足1万人,发展到11所,在
校生超过3.7万人。
成人教育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全市职工全员培训率达58%,职工教育
初步形成“立体化、多元化、全程化、规范化”的企业教育体系,建成14处行业教育
中心、 30处大中型企业教育培训基地,全市累计培训职工450万人次,比“九五”期
间增加了18万人次。 社区教育有了实质性突破,有5个区成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占全省首批实验区总数的1/3, 2个区被评为国家级实验区。市内5区85%的街道(乡
镇)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学校,有社区学院3处、社区教育中心77处、社区教学站364处,
社区教育覆盖率达70%, 社区教育累计培训街道居民156万人次,进城务工经商人员
34万人次, 下岗待岗职工1.5万人次。农村成人教育由扫除青壮年文盲转移到对剩余
劳动力的培训, 培训量达到490万人次,92个乡镇建立成教中心,其中35处达到市级
教育示范标准, 有2600余名村级干部参加学历培训,6万余名农民接受“绿色证书”
培训。 “十五”期间全市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10万余人,参加成人中等专业教育4
万余人,高等教育自考专业已增加到85个,自考报考数达到123万人次,271万科次,
共有22755人通过自考取得大专以上学历证书。
民办教育有了新的增长。“十五”末,全市共有民办教育机构518所,比“九五”
末的376所增加了142所,其中:民办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高校31所,民办中等学历教育
学校14所, 初等学历和非学历培训学校473所。共开设专业门类73个,年培训能力达
到12万人次。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空间拓展。 “十五”期间,累计派出各类团组117个,赴国
外及港澳台地区进行教育交流活动1366人次;接待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各类教育考察团
组107个, 计1681人次。全市外籍教师聘请资格学校增至29所,在济工作的外籍教师
达70多人。接受外国中小学生资格学校18家,现有60多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及港
台地区的中小学生在济就读。
2.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小学毕业生合格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8
%以上, 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达到91.2%以上;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
95.99%,优秀率25.05%,比“九五”末分别提高了1.2和3.5个百分点,“体质健康
标准”及格率为98%,优秀率34%;2005年全市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83%,高于全省
平均水平11.16个百分点,比“九五”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录取率达到30.7
%, 高于全省平均录取率2个百分点。每年高校保送生人数占全省保送生人数的一半
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5%。“十五”期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
际金牌9人、 银牌18人、 铜牌38人。 获全国一等奖1074人,二等奖1791人,三等奖
2378人;获省级一等奖1542人,二等奖2209人,三等奖2648人。获奖人数及获奖等次
居全省之首。
3.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 期间, 通过实施“双百工程”、
“名师建设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师德教风建设”、“教师学科素
质大赛”等,采取学历教育、校本研修、教师论坛等多种形式,做好师资培养培训工
作,基本完成了历史遗留的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任务。各类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
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十五”末,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达
标率分别达到98.67%、 93.91%、94.37%,比“九五”末分别提高了2.41、8.84、
12.17个百分点,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的达到48.16%,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达
到49.61%, 比“九五”末分别提高了30.25和28.01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市
中小学有3.5万余名教师、1600余名校长、200余名教育行政干部接受省级以上培训,
256名教师获国家优质课奖励,241名教师获省级奖励,12人被确定为齐鲁名师培养人
选, 89人被确定为济南名师培养对象,70人被授予市级以上各类称号。选派了778名
骨干教师赴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外基地和北京、上海培训。职业学校专业教
师中“双师型”教师占到了74%。
4.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十五”期间,全市校舍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镇
学校新征土地262公顷, 新建校舍面积286.28万平方米,校舍改造累计总投资19.3亿
元, 其中修缮费6.9亿元,基本建设费12.4亿元。教育技术装备得到较快发展,全市
有各类功能实验室6229个, 配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额达7.36亿元; 图书馆(室)
2119个,学生和教师图书共计1305.85万册,新增图书450余万册;配备微机5.5万台,
师机比4.6:1,生机比14.8:1。800所学校拥有校园网,其中“十五”期间新建校园
网731个,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有7个县(市)区和全部的市直属学校通过省级实验
教学普及督导评估验收,市中区在全省率先完成“普实”任务。市区中小学实验室及
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和图书资料配备全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部分农村中小学也达
到国家一类标准。全市基本完成了第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初中学校处数由“九
五” 末的245所调整为203所,小学处数由“九五”末的1273所调整为889所,农村初
中基本实现了2~3万人设一所学校的要求。

(市教育局办公室)

创建“无毒学校”

根据市禁毒委2004~2008年禁毒工作规划和教育部禁毒教育大纲要求,市教育局
制定了创建“无毒学校”实施方案,在全市1500多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广
泛开展以“珍爱生命、杜绝毒品”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按照要求,从小学五
年级到高中二年级, 平均每学年至少安排2课时进行毒品预防教育,50万师生每年将
接受达100万课时的教育。 同时,全市将在各学段开展“读一本禁毒书籍、听一场禁
毒报告、看一部禁毒影视片、参观一次禁毒展览、写一篇禁毒心得、组织一次禁毒班
会(团日活动)”的“六个一”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防范意识。济南甸柳一
中被列为国家级禁毒示范学校,济南二十中学和济南十四中学被列入省级禁毒示范学
校。

(市教育局办公室)

省首家中小学生禁毒教育基地建成

6月3日,山东省首家中小学生禁毒教育基地在市中区素质教育基地揭牌,这是继
2004年山东省和济南市禁毒委联合在济南植物园建成全省第一个禁毒预防教育基地—
—山东省禁毒文化园后,市禁毒委为全市广大中小学建立的又一道预防青少年涉毒的
屏障。市禁毒委主任、副市长张泽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了授牌仪式。全市各级禁毒
委成员、禁毒民警、教师代表也参加了签名活动。

(市教育局办公室)

五大措施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

2月,市教育局制定5项措施,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提高全市义务教育水平。
一是贯彻落实《2005~2007年农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百校牵手,城乡
对口帮扶”工程,积极探索扶持发展农村教育的新路子和工作运行机制;二是推动义
务教育阶段“双高普九”。将“双高普九”纳入各县(市)区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合
理融合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实施“中心提升”战略,发挥市区和经济较发达县(市)
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走内涵发展的路子,重点提升教育理念、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三是切实落实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控辍”措施,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
巩固“普九”成果。建立完善电子学籍档案管理网络和管理办法,电子档案网络终端
建到乡镇和学校,实行动态监控,对辍学超标的学校、乡镇和县(市)区实行红牌警
告,取消参加各种评优评先活动的资格;四是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制定民
族中小学分批、分期建设的规划和市、县两级投资计划。建立和完善残疾儿童少年的
检测和鉴定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切实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贫困学
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及“随班就读”的指导,建立完善随班就
读保障体系;五是继续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工作。加强对外来务工
就业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的管理和指导,依法保障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的权利。

(市教育局办公室)

斥资3.9亿元振兴农村教育

2005年, 全市投入39275万元用于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其中:筹资1000
万元资助农村贫困学生,减免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学杂费3086万元,不让一名学生因家
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筹资1000万元进行危房改造,不让一名学生在危房内上课;筹资
1000万元为部分县(市)区农村学校统一配置课桌凳,不让一名学生自带课桌凳上学,
另外增加200万元奖励已经实现课桌凳统一配置的县(市) 区;筹资1000万元消除农
村中小学微机教学空白点, 让农村孩子也能接受到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投入505万元
用于农村中小学校长、 教师文化和教学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市、县两级投入29284万
元用于农村校舍改造和农村学校校园硬化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筹
集500万元用于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奖励农村学校实验室装备工作先进单位; 筹
集1700万元用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培训合适人才。

(市教育局办公室)

两岸三地齐鲁国学夏令营

7月24日, 由全国高中校长委员会和台湾素书楼文化教育基金会主办、山东省实
验中学承办的第七届国学夏令营在济南开营。来自台湾、香港、北京、湖南、陕西、
山西、江苏、新疆、四川等地10多所中学的百余名高中生参加了此次夏令营。著名国
学大师钱穆的夫人钱胡美琦为夏令营做了国学专题报告。夏令营以“寻根——儒家文
化探源” 为主题,在为期7天的夏令营中,举办《儒家思想与人类进步》、《读论语
学做人》 、《三孔文化》等5场儒家文化研究专题报告,开展校际间国学教育专题交
流,游览和考察文化名胜古迹,参观考察龙山文化遗址、孔庙、孔府、孔林,游览泰
山、黄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市教育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