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8&rec=101&run=13

信息化建设概况

2005年, 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08.22亿元,比2000年增长2.8倍;完成增
加值118.87亿元,比2000年增长1.6倍,占全市GDP比重的6.3%,比上年提高2.8个百
分点。 有信息产业企业26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7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企业
17家,过10亿元企业6家,过百亿元企业1家。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实现销
售收入143.58亿元, 完成增加值44.47亿元,完成利税4.53亿元,出口创汇1.45亿美
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16%、78%和45%,比“九五”末提高了1.7倍、3.1倍、
1.6倍和1.4倍。在产业布局上,基本形成以高新区为中心,辐射历城临港工业园、章
丘明水工业园、槐荫民营工业园、长清晶恒工业园“一区四园、两翼展开”的产业格
局,规模经济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在产业结构上,形成计算机及通信设备、信息
家电、 半导体元器件、汽车电子4大产业集群,产品涉及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
三大类别400多个品种。 浪潮服务器、浪潮计算机、浪潮税控机、松下彩电、九阳小
家电、神思智能公话、积成电力控制设备和晶恒半导体分离器件等一批高技术、高附
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据一定竞争优势。浪潮高性能服务器连续10年国
内品牌市场占有率第一,并获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山东松下大屏幕背投彩
电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前列;九阳豆浆机国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电磁炉国内市场位
居第二位。
2. 软件产业成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2005年,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5.25亿
元, 比2000年增长7倍,年均增长50%,占全省软件产业总收入(不含嵌入式软件)
的46.9%。 全市400多家软件企业中,通过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145家,软件产品902
个, 通过国际CMM(软件成熟度)认证企业12家,获得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
认证企业31家,分别占全省的46%、57%、68%和48%。形成中间件软件、行业应用
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出口外包5大类品牌产品。浪潮ERP管理软件、
中创中间件软件、得安信息安全软件、积成电力自动控制系统等一大批软件产品在全
国市场占有率居前列。齐鲁软件园建设规模居全国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之首,全
市软件产业90%的销售收入来自齐鲁软件园,该园已成为支撑济南市软件产业发展的
主要载体。已入园企业415家,入园企业数量列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第2位,其中销
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5家,占全省的42%。浪潮、中创入围全国软件企业百强,中创、
浪潮软件、浪潮通软入选全国30家最大规模独立开发软件企业,微软、松下、三洋、
NEC、富士康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内设立了分公司和研发基地。
3.信息服务业逐渐形成规模。2005年,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69.39亿元,比
上年增长14%。 网通、移动、联通等8家通信运营企业不断创新业务种类,开拓电信
及网络增值服务领域,全年完成业务收入39.39亿元,比上年增长5%。宽带互联网信
息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市各类网站达3500多家,涌现出齐鲁热线、舜网、百灵网、三
联网上商城等一大批优秀网站,远程教育、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在线娱乐等新兴业
务快速发展。 广电行业积极推进数字电视试点工作,已发展数字电视用户2.6万户,
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正逐步成为传媒业市场主力。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业作为济南市
信息服务业的特色产业,已逐步形成规模。山大路科技商务区已成为长江以北仅次于
中关村的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市场,进驻大中型科技市场13家,电子信息及相关
业户和商家2445家, 全年技工贸总收入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电子信息产
品销售收入130亿元, 比上年增长25%,规模和交易额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同类商
务区之首。
4.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市信息产业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
省级技术中心5个、 市级技术中心13个,分别占全市的14%、17%和23%。承担国家
“863”攻关项目9项,占全市的50%。培育中国名牌2个,山东名牌7个,济南名牌23
个, 中国驰名商标2个,分别占全市的29%、12%、15%和29%。软件产业自主知识
产权拥有率达到75%。浪潮高性能服务器体系结构设计和优化技术获得“2005年国家
信息产业重大发明奖”。半导体总厂、无线电九厂等电子军工企业产品应用在“神五”、
“神六”的制造、发射和回收等环节,受到国家通报表彰。齐鲁软件园公共技术支撑
平台达到国内一流技术水平, 微软、美国得州仪器、IBM、SUN等6家国际著名公司相
继在园内建立了实验室。 电力软件联盟、交通运输软件联盟等4个产业联盟为中小企
业联合创新、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
5.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基本构建起以光纤为主、无线为辅、立体交叉,
覆盖全市的城市“信息高速公路”体系,整体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年
末, 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65.7万户,普及率44线/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66万户,普及
率45部/百人; 互联网用户141.8万户,普及率24%;有线电视用户124.3万户,入户
率72%; 城市居民家庭电脑49.3万台,普及率54台/百户。市公用信息平台完成二期
工程,已覆盖到各县(市)区,网络互联、数据交换、信息处理和安全认证等各项服
务功能已基本完备并通过国家有关部委验收。 全市有311个部门、事业单位和社会团
体1万多台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接入平台, 80个部门通过平台统一出口接入互联网,财
税增收、 行政审批、政府资金网上结算、智能交通ITS系统等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
协同工程依托平台开展,空气环境网上监测系统、人才交流信息服务系统、统计数据
网上直报系统、卫生信息服务系统等53个部门信息应用系统在平台上安全运行,48个
互联网站依托平台进行托管。

(王海清)

政务信息化建设

依托公用信息平台建设的电子政务网络已覆盖所有县(市) 区和311个单位。开
通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80%的市直部门建立了网站,网站内容不断丰富,服务内容
不断完善,成为政务信息公开和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电子公文传输系统覆盖所有县
(市)区和部门,实现公文、信息、督查、会务等核心政务的网上办理和传输,政府
工作效率和行政服务能力明显提高。财税增收、行政审批、政府资金网上结算等跨部
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程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实现22个
部门企业基础数据的交换共享, 不仅为财政累计增加税收1.8亿元,更为社会综合治
税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其建设经验被国家四部委概括为“济南模式”
在全国推广。行政审批信息化工程完成工商企业注册登记前置审批相关的15个部门、
26个审批事项“一厅式”网上并联审批,项目审批周期平均缩短1/3,办结率达100%,
投诉数量降低80%。 政府资金网上结算信息化工程完成234个结算单位的网上报账、
自动监控和信息查询,月平均结算量20亿元,工作效率提高50%以上,节省公用支出
9859万元。信息技术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交通、公用事业、社会保障、公共
安全等各项社会事业中得到普遍应用,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项社会事业的
进步。

(王海清)

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新
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5%,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35%,销售收入增长37%。重汽集团、
济南二机床、一机床、正昊化纤、锅炉集团、金钟衡器、济南试金集团等一大批传统
优势企业焕发了生机。重汽自主开发的生产、销售、服务“一线通”系统,每年为企
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800万元以上。济钢依靠信息技术打造精准发展循环之路,成为
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典范。机床一厂、二厂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研发和生
产水平,新型数控机床、大型数控压力机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0%、90%。
农业信息化工程初步构建了市、县、乡三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累计开发60多个农业
数据库, 建成100多个农业类网站,科技服务和致富信息普及到乡镇和重点村,直接
和间接经济效益达6亿元。 以三联家电为基础的国家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项目,
实现200多家家电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整合和集约化管理, 降低物流成本14.8%,创造
了家电生产、流通、消费为一体的供需链竞争新优势。

(王海清)

编制完成“十一五”信息化规划

“十一五”信息化规划是《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16个重
点专项规划之一,也是济南市第一个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经过调研、起草、征求意
见、 专家论证四个阶段的工作和多次修改完善,历时5个半月,顺利完成编制工作。
由包括沈昌祥院士在内的7位国内资深专家组成的论证专家组对规划给予很高评价,
认为规划紧密结合济南实际,思路正确、内容全面、结构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具体,
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的基本纲领和发展蓝图。

(王海清)

济南市农村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

12月6日,济南市农村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市农高区召开。会议确定全市“十一五”
农村信息化工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着力点,贯彻政府引导、部门合唱;以用促建,多方推动;
互连互通,实用快捷;市场运作,综合发展的工作方针,实施资源整合,突出应用开
发,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逐步构建农民“网络社会”,推动全市农村经济
社会的全面发展。 具体任务目标: “实施一个工程”即实施全市农村信息化工程。
“完善两个体制”即完善涉农部门的横向协作体制,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
纵向管理体制。强化“三个重点”,一是强化农业部门的行政推动作用,二是强化市
农业信息中心的技术管理作用,三是强化山东金农信息网的平台支撑作用。“健全四
个体系”即健全农村信息的服务、应用、管理、服务体系。

(王育祯 邹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