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7&rec=64&run=13

农业概况

2004年,济南市组织实施“6521”和“1020”两大工程,采取行政推动、市场拉
动、政策驱动、城乡互动的综合措施,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1. 农民收入8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16
元, 比上年增长13.7%,8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按照“6521”工程监测,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1540元,比上年增长19.9%;来自二、
三产业的收入1521元,增长12.7%;外出务工收入397元,比上年增长16.8%。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突破性进展。主导产业发展迅速,蔬菜、林果、食用菌、
花卉等农产品产量增长幅度较大。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04年全市奶类
总产18.1万吨, 肉类总产39.2万吨,禽蛋总产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7.8%、6.2
%和4.4%。 重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全年安排5140万元,重点扶持了20家农业龙
头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0家,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8家。
3.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因素。组织实施农业良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
农产品有机栽培等农业科技项目27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全市良种覆盖
率达到98%,科技在农业增效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年申报农业科技奖项22项,
3项获省农牧渔业丰收奖、 2项获省农机科技创新奖、3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加快实施
“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起市、县、乡、市场4级农
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并按照国家新的认证标准,顺利完成农产品转换认证,有66
种农产品被认证为国家级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8.7万公顷。
4.二、三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单一发展的格局。巩固壮大机械、玻璃制品、纺
织、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扶植加强力诺、圣泉、章丘海尔、玛钢、宏业、
含章等骨干企业,逐渐形成区域产业优势。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在税收、投融资、
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依托农校、农广校、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
开展“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等五大培训工程,特别是抓住章丘、商河
和长清列为国家和省“阳光培训”工程示范县的契机,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整合培
训资源,形成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农民技能培训格局,全年共转移农村富余劳
动力14.7万人。
5.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造林总面积1.9万公顷,其中:经济林0.2
万公顷,完成封山育林0.1万公顷,完成新育苗0.1万公顷。全年果品产量44万吨。有
林地面积增至14万公顷, 其中经济林面积4.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增至626万立方
米,农村生态环境改观。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利建设投入加大,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410项,
动用土石方3100万立方米, 完成工日1670万个,完成投资4.5亿元。发展农田灌溉面
积0.2万公顷,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0.8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0.7万公顷;抗旱
防汛两手紧抓,及早进行引蓄黄河水的准备和组织实施,全年引用黄河水3亿立方米。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平方公里,实施了389个村、28.96万人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基
本解决了济南市历史在册缺水人口的吃水困难问题。
7.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和山区保护性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对全市“一县十三
乡镇”812个贫困村、6.5万贫困户、21.7万贫困人口进行普查,登计造册,建立台账。
全市投入扶贫资金8113万元,实施扶贫项目86个,新发展奶牛、肉牛、肉羊8.2万头,
建设设施农业及优质林果0.1万公顷。全年有7.8万人脱贫,21.7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
400元。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施土地治理0.5万公顷,其中小流域治理0.1万公
顷。加大山区保护性开发力度,突出抓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山绿化、保水节水、山
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山区人畜饮水五大工程,以培植高效绿色产业和生态效益型经
济为主,提升山区开发整体水平。
8.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村村通客车工程进展顺利,全市4600多个行政村
通车率达99%;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建立;市、县、
乡、 校4级教育网络初步形成,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步伐加快,全市农村社会事
业取得较快发展。(于刚修 刘祥军)

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
全市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69.16亿元, 同比增长20.31%,占全市GDP的47.51%。
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95亿元, 同比增长31.97%,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9.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57亿元,占全市的68.69%,增长18.69%;固定资产投
资总额为464.71亿元,同比增长89.27%,占全市的71.35%。农民人均纯收入4116元,
同比增长13.7%,8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区域特色日益显现。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18.7亿元,同
比增长7.8%;第二产实现增加值360.62亿元,占全市的47.84%,同比增长33.96%;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89.84亿元,占全市的38.86%,同比增长19.37%;一、二、三
产业之比为15.43∶46.88∶37.69,呈现出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工业比重不断提升、
民营经济不断扩大、城镇化步伐正在加快的趋势。
农业基础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日益明显。畜牧、蔬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2
%和30.3%,奶业、肉类加工、蔬菜、食用菌、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花卉苗木、
中药材、淡水养殖、种业十大高效特色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形成了各类专业乡镇28个,
专业村2003个, 专业大户12287户。 全市龙头企业发展到365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
151个,带动35%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
工业快速发展,综合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
分别达到239.47亿元、734.35亿元、77.48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3%、45%和45.3%。
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79家, 总数达到1154家; 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29家。各县
(市)区依托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逐步构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
或企业集团,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传统产业提升,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水平明显提高。推行“市场+基
地+农户” 模式,推广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全市有十几家大型超市参与了
农产品配送经营。 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达55家,年交易量达5亿多吨,交易额40多
亿元。七里堡蔬菜、堤口路果品批发市场跨入“中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3年度百强”
行列。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迅速。整合东部百脉泉群、西南部洪范泉群,搞好南部山区
生态旅游区、东部龙山文化旅游区、西部山区古迹旅游区以及黄河风景带旅游项目,
带动了以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观光旅游景点的发展,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出口创汇强势增长。2004年,县域实际利用外资19871万美
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62.6%,全年县域出口总额59192万美元,占全市的42.9
%,比上年增长30%。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4年,全市县域民营经
济GDP438.69亿元, 占县域GDP总量的56.77%; 新增个体工商户33763户,累计达到
13.28万户;新增民营企业6056家,累计达到26970家;注册资本241.18亿元,同比增
长74.92%;从业人员达到64.18万人,同比增长25.75%。发展重心向工业领域转移,
科技创新出口创汇能力明显增强。
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吸纳农民转移能力明显提高。依托二、三产业发展和
小城镇建设,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全年培训农民18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
动力14.7万人。(于刚修 刘祥军)

章丘市在全省率先免征农业税

见“区县·章丘市”分目[实现零赋税,农民得实惠]条 (于刚修 刘祥军)

实施“6521”农民增收工程

2004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在全市实施“6521”农民增收工程。到2007年,通过
农业结构调整, 农民人均再增收600元以上;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
济,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再增收500元以上;通过向县域外输出劳务再增收200元以上;
通过落实对农民的直补减负政策再增收100元以上。 确保到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
入突破5000元。(于刚修 刘祥军)

财政对“三农”投入大幅度增加

2004年,济南市对“三农”的各项投入达5.25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8473万
元用于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后对乡村两级的转移支付;1938万元用于农村社会
保障;4500万元用于水利和生态林业建设,全年新增库容4000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
农田灌溉面积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5000万元用于乡村公路建设,全年
改造新建乡村公路2056公里,惠及624个村、56万农民。(于刚修 刘祥军)

实行粮食直补政策

2004年,济南市首次对粮农实行直补政策,直补资金4369万元,全部发放到农民
手中, 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1.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
1.3万公顷; 粮食总产达到242.7万吨,增长10%,是近五年的最高水平。 (于刚修
刘祥军)

农业“双十工程”取得新成效

2004年,通过实施农业“双十工程”,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市农业
增加值达到118.7亿元,同比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116元,增长13.7%。
(于刚修 刘祥军)

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4年初,召开了全市“双十工程”暨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认定第一批20
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并给予扶持。通过采取贷款担保、贴息、无偿补助和以奖代补等
形式,共落实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近3000万元。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
企业达到151家, 比上年增加1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0家。济南圣泉股份有
限公司、 佳宝乳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
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9.6亿元、利润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8%和39.6%,
通过合同制带动农户由上年的18.8万户增加到20.1万户,收购全市基地原材料值由上
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9.6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0元左右。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发展到1055个, 建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181处。据统计,全市约有30%的农户纳入
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刘树震 石玉萍)

农业科技转化率明显提高

2004年,全市引进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115项,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333处,农业
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科技在农业增效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建成国内设施
一流的市农业质量检测中心,基本形成市、县、乡镇及市场(龙头企业)四级贯通的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现有91种农产品被认证为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 基地面积达11.34万公顷。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为重点, 全市已建沼气池3.2万个,在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综
合效益。全市免耕覆盖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87万公顷。有三个县区农机监理服务大
厅荣获全国或全省“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称号。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
组织实施了“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等五大培训工程,形成了多渠道、
多专业、多途径的农民技能培训格局。全年共培训农民18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
移“阳光工程”培训9000余人。(刘树震 孙礼文)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把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2004年,
全市产业扶贫总投入8113万元,实施扶贫项目86个,重点扶持的“一县十三乡”经济
发展速度和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GDP比上年增长19.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5.3个
百分点,农民人均增收998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增收500元,有210个贫困村、7.8万
人实现脱贫。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的思路,农业综合开发
实施土地治理1.13万公顷、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2个,项目总投资1.49亿元,现已完
成投入1.16亿元。 项目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0.42万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网0.5万
公顷, 改良土壤0.42万公顷,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万吨,新增农业产值4800多万
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00元左右,高出非项目区140多元。(刘树震 石玉萍)

深化农村改革

2004年,针对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力度加大的新形势,修订完善了《农民负担“一
票否决”考核办法》,在全市范围内重新换发了农民负担卡,围绕各项减负政策的落
实,加大了涉农负担案件查处力度,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各县(市)区减免农
业税政策全部落实,全市农民减负1.58亿元,人均46元。粮食直补政策落实到位,平
均每亩小麦补贴13元,农民人均获得补贴12.2元。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为重点,
组织开展了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落实情况大检查,联合对农村征地补偿进行了
专项清理整顿,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农村土地承包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和问题,促进了农
村社会稳定。农村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农村集体资产运营出现新的转机,
化解村级不良债务2.4亿多元,有效减轻了村集体和群众负担。(刘树震 石玉萍)

农业综合执法工作

全年立案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391起、假冒伪劣农资产品435吨,为农民挽回经
济损失2800余万元。农业转基因检查取得新突破。市农业监察部门联合工商管理,出
动执法人员150人次, 检查超市5家、企业3家,抽查转基因产品18个品牌27个品种,
有效规范了市场。严格卫生杀虫剂市场专项检查。对全市所有生产经营卫生杀虫剂的
单位进行了普查,并将检查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建立了卫生杀虫剂定期、
重点检查和“黑名单”制度,对市场上发现的违法违规产品登记造册,杜绝不合格产
品在市场上流通。加大农业执法制度建设力度,行政许可清理进厅工作全面完成。全
市建立健全举报制度,完善农资打假机制,制定了《济南市举报制售假劣农资产品有
功人员奖励办法》 ,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巩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建立一支“政
治合格、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运转有序、执法有力”的队伍,提高执法
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形象。(刘树震 李 伟)

农业机械化概况

2004年,全市农业机械原产值19.05亿元,比上年增加0.71亿元,增长3.8%。农
机经营总收入达1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经营纯收入6.5亿元,为农民人均增
收182元,贡献率为5.2%。农机总投入1.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220.58万元,比
上年增长32.3%,农民个人投入比上年增长0.8%。农机机械总动力达418.54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0.37%。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农
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动力结构趋向大型化。大型拖拉机达4653台,比上年增加242
台,增长5.5%。联合收获机总量达2912台,比上年增长7.9%。配套结构趋向一机多
用。 配套机具投资比例明显增大,机具配套比例达到1∶1.46。技术结构高科技含量
高、功能多。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分别达2795台、117台,分别比上年增长6.7%、
48.1%。集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等功能于一体的免耕播种机械,深受农民欢迎。
农机化作业水平明显提高。 2004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32.57万公顷,比上年略减;
免耕覆盖播种面积达1.89万公顷, 比上年增加0.12万公顷。机播作业面积29.51万公
顷,比上年增长7.6%;机收面积1.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1.6%。节水灌溉5.01万公
顷,比上年增长8.1%。机械化秸秆还田19.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倍。机械深耕、
化肥深施、旱作农业等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机
三大市场不断壮大。全市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20.97万个,比上年增长1.8%。农机
流通企业、 供应点980个,农机修理场及维修点1452个。乡村农机人员达26.8万人,
比上年增加1857人。“三夏”期间,加大了对麦收机械的组织调度,投入机械3.63万
台, 完成小麦机收面积18.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其中联合机收14.3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8.6%, 小麦联合机收面积达到76%。在麦收阴雨天较多情况下,确保了
小麦的颗粒归仓。 “三秋”作业中,积极开辟跨区作业“绿色通道”和农机“110”
服务热线, 成立应急服务队、帮扶队等农机服务组织390余个,发放跨区作业证1750
个, 开展了农机跨区作业“明星服务队” 创建活动。多数平原乡镇的联合收割率达
100%,适宜地块的联合收割率达95%以上。(刘树震 王弘强)

气象事业概况

2004年,气象工作综合业务连续三年达到省级一级目标标准,荣获全省“综合目
标管理优秀达标单位”、“汛期气象服务先进单位”、“气象预报、通信、农气业务
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在全省举办的业务技术竞赛中,取得了总分第三、个人第一
的好成绩。在文明系统的“创建”中被评为“文明行业”。
1.开展“三农”气象服务和设立城市气象精细化预报。春播秋收期间,开展了为
“三农”气象服务的七日滚动预报服务,专项专题服务,电台、电视台加播服务等,
预报准确、实用性强,为全市适时种植起到参谋作用,深受农民欢迎。从6月1日起新
设了城市精细化预报,三小时一次的定点城市预报服务,对各部门及时准确超前掌握
天气情况、有序组织生产、城乡经济发展、重大社会活动、人民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
作用。
2.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注重保持维护自然生态环境。2004年建立33处炮点,装备11
部火箭发射车,38门高炮。实施人工增雨、增雪、防雹46次,发射碘化银炮弹2878发、
火箭弹302枚。 在恢复济南名泉喷涌、抗旱防雹、植树造林提高林木成活率、森林防
火、农业生产、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地表蓄水量和含水量等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11月24日,在省气象局给予设备与技术支援下组织了一次建局以来规模最大、
范围最广的人工增雪作业。利用现代化气象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直接参与增雪,全市普
降大到暴雪,平均降水量20mm,市区降水量达29.8mm,是济南市50年来的最大降雪,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3.媒体传播更加便捷。2004年,完成了“济南气象”网站建设,完成了市—县业
务通讯2M宽带网建设,实现了省—市、市—县三级远程可视化气象会商,为气象信息
传输,提高预测预报水平打下基础。年内全市提供雨墒情、气象周报、旬(月)报、
关键农时建议等服务材料950余份, 各级政府的应用率由往年的30%上升到80%,成
为政府指导生产、防灾减灾不可缺少的资料。
4.建设先进装备、技术、台站,改善站容站貌。在提升与完善四室一场改造的基
础上,济阳新建650平方米办公楼,道路硬化面积300余平方米投入使用。10月份中国
局对章丘高空探测站进行项目验收、 业务验收和业务检查,章丘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
的设备安装调试验收,被评定为优质工程,电磁环境测试、系统对比观测结果符合业
务规范。 章丘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提高了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的自动化程度、观测数据的准确度和观测数据的时、空密度,为气象预报和服务提供
了有力的保障。 (刘 昕)

山东佳宝集团

2004年,济南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山东佳宝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济南佳宝
乳业有限公司和济南维尔康食品有限公司两个大型子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战略规划、
投资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功能。
2004年初,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以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充足的奶源建设、一流
的生产设备、严谨的科学管理、稳定产品质量和日益突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辐射
功能,得到农业部考察组的高度赞扬,被批准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4年10月, 总投资2.3亿元的工业园二期工程正式竣工投产,日处理鲜奶能力
达到1200吨, 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互为补充,产品多达100
个品种,高、中、低档合理分布,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层次需求,大大增强了佳宝产
品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参见“工业·食品工业”分目 [佳宝工业园提前建成
投产]条)
2004年12月,济南维尔康食品有限公司以资金、技术、人才出资控股(占51%),
与阳谷合资方成立了山东维尔康三阳食业有限公司。济南维尔康食品有限公司在阳谷
及周边收购生猪,实现了生猪收购本地化,从而在源头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增强
了与金锣、得利斯、双汇等品牌抗衡的实力,巩固和加强了核心竞争力。阳谷合资方
则以此一举进入山东省内各个市场,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张巨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