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6&rec=121&run=13

文物概况

2003年,济南市文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
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在文物保护管理、考古发掘、
陈列展览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
文物管理。年初,按照省文化厅的统一布署,对市辖区内那些原由文物部门投资、
保护、管理并开辟为文物景点的景区,如四门塔、灵岩寺等单位擅自改变文物保护单
位隶属关系、随意破坏文物、管理混乱、乱拆乱建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报请市
政府责令有关县、区政府依法纠正这种错误做法。2~3月,对长清区有关部门擅自发
掘50年代掩埋于孝里镇高庄村委会旧房内10尊石佛造像、野蛮装卸运输致使造像受到
不同程度损伤事件进行了调查,并督促长清区文物部门按照省文化厅要求妥善保管这
批造像。 5月,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情况、向社会开放的各级文物保
护单位有关情况等进行了调查、梳理,并将国保单位建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社会
开放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情况等上报省文化厅,建议省文化厅尽快采取措施,完成国
保单位建档任务。 6月中旬,落实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将原由市文物
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历下、市中、槐荫、天桥4区的文物管理权下放给4区文化(文物)
管理部门,并建议市政府将原由其承担的县级人民政府管理责权也按照《文物保护法》
的有关规定,下放给4区人民政府。4区文物管理部门开展了不可移动文物登记工作。
至年底,市中、槐荫区完成了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登记任务,46处不可移动文物纳
入文物法律法规保护范围。随着老城提升、东部产业带开发、西部新城区建设的实施,
一批传统民居、街巷、商铺、地下文物在拆迁改建工程中随时面临被破坏的危险,为
使这些文物、传统特色建筑免遭破坏,报请市政府建议依法加强保护的力度。平阴县
文物主管部门开展其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土地确权工作,12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土地使
用权将被确定给县文物主管部门。同时,平阴县文物部门还对破坏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天观古建筑群的建设单位,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济桥局部被损坏一案,开展了行
政处罚、索赔文物损失工作。市文物部门认真开展各项文物行政审批工作,对山东三
名投资有限公司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柴油机厂壁画墓附近建设施工、历城区人民防空
办公室迁移位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闵子骞墓苑内的防空洞口、市青少年宫迁建四面亭
等行政申请事项,进行了调查、审批。
考古发掘。田野文物考古发掘取得很大成果。3至5月,为进一步了解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大辛庄遗址的文化内涵,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济
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中甲骨文的发现,引起学术界的强
烈关注。3至6月,山东大学考古系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联合
对长清区月庄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其中丰富的后李文化遗物的出土,证明该遗址对
填补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缺环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4月下旬,市考古研究
所与长清区文管所组成考古队,对长清区大觉寺村在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的汉代墓葬
进行了抢救发掘。7至8月,配合老城区内县西巷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市考古研究所对
即将拓宽的县西巷部分区域进行了抢救发掘。还配合其他工程建设,积极完成各项抢
救发掘任务,主要有旧军门巷遗址二期发掘及工业南路清代曹氏家族墓群、南大槐树
街明代墓葬、济阳县汉画像石墓、华信路新莽时期墓葬、山东大学东校区宋元壁画墓
的清理等。
文物维修。 9月,市文物部门积极开展文物维修工作,主动垫付10万元维修资金
对随时都有倒塌危险的府学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进行了抢险加固,基本排除了险情。
9、 10月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济桥北端几块望板及望柱石狮被当地村民撞坏,当
地文物部门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12上旬,市文化局抽调部分资金对该桥被损坏的望
板、望柱等进行了加固维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闵子骞墓维修工作进展顺利,部分重
要石刻被安置于碑廊内,山门及两侧厢房维修已基本完成。
展览陈列。市博物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克服上半年“非典”影响,先
后举办了《即合·归心——喜见四门塔阿閦佛造像修复》、《济南县西巷出土佛教造
像珍品展》、《山东省纪念学习雷锋活动40周年图片展》、《抗击“非典”美术书法
摄影展》 等7个专题或临时展览,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市
博物馆积极探索免票开放吸引观众的新途径, 自6月份,在全省率先实施“每周五免
票日”活动,同时大幅度下调票价,收到较好社会效益。截至年底,在受“非典”等
不利因素的影响下, 市博物馆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共接待国内外观众约60000人次,
门票收入万余元。 历城区博物馆对展室进行修缮、 调整,于10月下旬向社会推出了
《历城出土文物展》。
文物商业。市文物店抢抓市场机遇,积极开拓市场营销渠道,提前完成了年初制
定的各项经营任务。全年销售收入659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0%。收购各类社
会流散文物142件, 其中字画31件、陶瓷13件、翠玉84件、杂项14件,完成全年收购
任务的71%。全年上缴税金30万元。参加北京秋季“中贸盛佳”拍卖活动,选送的拍
品《杏苑盍簪图》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于 茸)

依法下放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区的文物管理权

为认真落实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城区内不可移动文物
的保护管理工作,6月份,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将市中、历下、槐荫、天桥4区的文物
管理权分别下放给市中、 历下、槐荫、天桥4区文化局,并迅即指导其开展不可移动
文物的调查、复查、登记等工作。
市中、槐荫区文化局接到市文物主管部门要求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登记保护工作通
知后,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在2001年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辖区内
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复查、核实。其中,市中区文化局结合这次复查工作,对
商埠区内的12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地域位置、 建筑年代、建筑风格、历史人文状况等
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并搜集、录制了部分文物的历史、图片、文字、音像资料等,
于11月26日将其中38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了法律保
护的范围。槐荫区文化局指派专人负责对辖区内2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复查,与
文物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 镇政府签订了《文物保护协议书》,并于12月18日将8处
不可移动文物依法予以登记保护。 (于 茸)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辛庄遗址发掘成绩斐然

大辛庄遗址位于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东南部,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一
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30余万平方米,是目前已知山东省内面
积最大的一处商代遗址。为进一步了解大辛庄遗址的文化内涵,2003年3月至5月,山
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该遗
址进行了发掘。
发掘区主要集中于遗址的东南部, 发掘面积600余平方米,发现了一大批重要的
遗迹、遗物。清理的遗迹主要有墓葬、房屋基址、祭祀坑、灰坑等,出土的遗物有青
铜器、兵器、陶器、骨角器、兽骨等。共发现商代墓葬10余座,随葬品有青铜器、陶
器、 骨器、玉石器、兵器等,普遍流行用狗殉葬的习俗。发现房屋基址4座,分为半
地穴式建筑、 地面建筑两类,面积不等,其中一座半地穴式房屋,面积只有7平方米
左右。另一地面式建筑,面积约20平方米,是大辛庄遗址目前发现的较大的房屋遗址。
此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甲骨文的出土,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共发
现卜甲10余片, 其中有4块甲片可以缀合成较为完整的龟腹甲,组成30余字的卜辞。
此版龟腹甲保存了右甲桥、前右甲、后右甲、尾右甲和尾左甲以及前左甲、后左甲的
大部分,残长18、残宽10.7厘米。龟甲在使用前经过精细的整治处理,刮削痕迹明显,
正反两面均较光滑,厚薄均匀。右甲桥中部偏下有一小穿孔,尾左甲近边缘处有一半
圆形穿孔。钻、凿、灼具备,钻、凿排列规整。卜甲刻辞内容为卜辞,可识别的刻辞
共34字。4月8日,山东大学举行“大辛庄遗址考古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26位国内
考古界的知名专家应邀而来,对发现的卜甲刻辞进行鉴定。学者们一致认为,大辛庄
甲骨文为商代卜辞,从甲骨修整、钻凿形态、字形、文法等方面分析,其年代应介于
殷墟二、三期之间。同时,学者们还指出,大辛庄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殷墟以外首次
发现的商代卜辞,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或许可以说明大辛庄遗址可能是商
代东方的一处中心性聚落,并可能是一处方国都邑,它的发现为重新审视大辛庄遗址
的性质、认识商王朝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方地区的关系,以及探索商代的政治制度和
社会组织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从这次考古发掘取得的发掘成果来看,大辛庄遗址是一处集居址、手工业作坊、
礼仪中心和墓地于一体的大型商代遗址。在商代考古尤其是山东地区商代考古研究中
有重要地位。 (于 茸)

县西巷抢救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7至8月,配合老城区内县西巷拓宽改造工程,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即将拓宽的县
西巷部分区域进行了抢救发掘。
县西巷是济南老城区内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巷,不仅在道路两旁散布着众多的传统
民居、 店铺等,地下也埋藏有大量的历史文物。4月下旬,施工单位在县西巷的南部
进行顶管施工时发现了几尊造像残件,市考古研究所遂进行小范围抢救发掘,清理出
南北朝到宋代石质佛教造像和残件20余尊。 经与建设单位协商后,市考古研究所于7
月10日至8月22日, 对县西巷西侧管线沟约2800平方米的施工区域进行了抢救发掘。
发现了佛教造像窖藏、宋代地宫、明代房基等一批重要的古文化遗迹,出土佛教造像
等文物60余尊(件),还发现并清理了若干唐代至民国年间的遗迹、遗物等。其中较
为重要的是宋代砖雕地宫和造像窖藏坑的清理。
宋代砖雕地宫外围约2.2米见方, 为青砖砌筑。其外围不太规整,内部制作较讲
究,内部长宽均1.8米,残高0.6米。门道位于南侧正中,门口被砖封砌,所用砖料与
地宫建筑材料相同。 门外有一条向南的通道, 宽度与门等宽,夯筑而成,残存长约
0.5米。 地宫内墙由青砖垒砌成须弥座形,壶门凹入壁内,辅纹砖逐层凸起,设计巧
妙,西北角残存部分叠涩墙角,由此推测地宫顶部应为四角叠涩顶。地宫内部装饰砖
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雕于壶门内的莲花、菊花、西番莲、羚羊、山羊、鹿等各种象
征祥瑞的纹样。另一类为互相连接的覆莲纹、仰莲纹、钱纹、竹节纹、忍冬纹等。地
宫的底部铺有方形青砖,中部偏北处嵌有一块平躺的石碑,碑铭《开元寺修杂宝经藏
地宫记》,石碑已被撬起,说明地宫曾被盗过。据碑文记载,地宫建造约为宋熙宁二
年(1069年)或稍后,专为供奉“杂宝经藏”而建。地宫及碑铭的发现,证明此处为
宋代齐州开元寺遗址所在地。
佛教造像窖藏坑位于地宫南侧约0.5米处,形状基本呈正方形,东西宽3.7米、南
北长4.3米、深0.8米。坑南部正中有台阶状入口,中部有一块三合土夯筑而成的方形
土台, 形状规整,边长约2.4米,众多的造像被放置在土台与坑壁之间的下凹处,背
靠坑壁、面向中央土台,估计当时曾在土台上举行过某种祭祀仪式后将造像埋于坑中。
该窖藏坑内出土石雕、泥塑造像及残件60余件。多数造像没有头部,损毁严重。雕刻
技法以单体圆雕为主,次为背屏式半圆雕。大部分造像通体残存有彩绘、贴金等装饰,
但保存较好的仅有几尊。造像以弥勒像为主,多为倚坐,有些台座上刻有发愿文,年
号多属唐代武周前后。其次为菩萨像,以单体菩萨、背光胁侍菩萨为最多。此外,还
有飞天、力士、弟子、天王、供养人等形象。造像的雕刻年代自北朝晚期到北宋,以
唐代为主。较早期造像雕刻时间集中于北齐,极少数属东魏时期。经初步与1996年青
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造像比较,县西巷出土的早期佛教造像雕刻风格、造型等与龙兴
寺遗址所发现的造像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齐州(济南)地区佛教造像既有其独特的
造型与风格,也受到了青州龙兴寺造像风格的影响。
县西巷大量遗迹、遗物的发现,证明历史上县西巷已是济南古城的中心区域,为
研究济南古城的城市格局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县西巷抢救发掘及众多文物的纷纷出土, 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9月30日,由
市文化局(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主办的《济南市县西巷出土佛教造像珍品展》在市博
物馆开展,众多市民前往参观。 (于 茸)

即合·归心——喜见四门塔阿閦佛造像修复展

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三)在市博物馆开展。展览共分为“瑰宝、回归、映辉”三
大部分, 通过300余件图板、实物、图片与图表、书法、绘画和摄影作品等,生动形
象地展现了位于历城区柳埠镇的四门塔阿閦佛造像身首合一的重要意义、佛首回归的
前后过程、修复佛首在海内外的强烈反响,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门塔的历史
渊源、历年来出土的文物等,具有很高的纪实性、观赏性和艺术性。同时,还展出了
一件四门塔阿閦佛佛首的复制品。该复制品是市文化局为感谢台湾法鼓山保护中华历
史文化遗产所做的贡献,应法鼓山要求而复制的。展览结束后,台湾法鼓山派专人将
佛首复制品护送回台湾。 (阿閦佛造像修复一事见《济南年鉴》2003年版256页[台
湾法鼓山文教基金会赠还四门塔被盗阿閦佛石雕佛头造像]条) (于 茸)

月庄遗址发掘

月庄遗址位于长清区万德镇月庄村的东北部、南大沙河的西岸。1988年春,济南
市文化局文物处普查时发现,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商周时期文化遗存。1997年11
月20日,长清县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3至6月,山东大学考古系结合其2000年本科生教学实习,与山东省考古研
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月庄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取得很大收获。此次发掘共开
探方26个,发掘面积近800平方米。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期至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
遗迹主要有灰坑、墓葬和灰沟,遗物以陶器、石器、骨器为主。从出土陶器形制分析,
月庄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有叠唇现象,且占有一定的比例,以红褐陶和红陶
为主,夹砂陶占绝大多数。这些特征与以往发现的后李文化陶器的特征较为接近,但
又有一定的区别;与北辛文化早期陶器相比,这次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相
对简单,器形也较单一,且未见三足器。经综合比较,发掘单位认为,月庄遗址发现
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应晚于后李文化的西河、小荆山遗址所代表的一类遗存,而早于北
辛文化早期遗存。另外,还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带足磨盘,对于探讨后李文
化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月庄遗址的此次发掘工作以新石器时代早
期遗存的发现意义最大,弥补了山东地区史前时代后李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的缺环。
(于 茸)

长清区大觉寺村发现东汉古墓

大觉寺汉墓位于长清区归德镇大觉寺村西, 2003年4月中旬当地村民进行农田基
本建设时发现。长清区文物主管部门接到大觉寺村委会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采取
了专人昼夜看护等必要的保护措施,并上报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4月23日,济南市、
长清区文物部门有关人员对现场进行了勘察与钻探。经初步调查,该墓葬占地范围东
西约20米、南北30米,封土经夯打,部分墓室券顶已暴露出来,几块墓室的壁石被推
土机推出。从暴露出的砖石遗物分析,该古墓为东汉时期的一座中型墓葬。由于该墓
地处野外,且墓室已暴露出来,不利于看管、保护,为防止该墓再遭破坏,市考古研
究所与长清区文管所组成考古队,对该墓进行了抢救发掘。该墓为砖石混合结构,平
面呈“凸”字形,由墓道、甬道、前后室和两个耳室组成。出土文物有铜缕玉衣残片、
玉手握、石砚、彩绘陶楼、陶鸡、陶鸭等,前室发现有两具骨架。清理过程中发现数
个盗洞,墓内随葬物基本被盗空。从墓葬规模、所处地理位置及出土文物分析,墓主
的身份、社会地位较高。 (于 茸)

济阳县发现一座汉画像石墓

2003年初,济阳县二太平镇杨兰口村村民挖鱼塘时,发现了一座汉代画像石墓,
该村村委会立即采取了保护措施,并报告了当地文物主管部门。4月,市考古研究所、
济阳县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局部清理,出土了一批雕刻精美的汉代画像刻石。该墓是
目前鲁北地区(黄泛区)发现的为数极少的汉代画像石墓之一。出土的画像石已收藏
于济阳县博物馆。 (于 茸)

长清区出土的10尊金代石佛造像得到妥善保护

济南港基齐长城旅游有限公司为充实其景区内的历史文化气息, 于2002年4月始
与长清区文物部门接洽,提议将孝里镇高庄村委会大院内掩埋的石佛挖掘出土共同开
发。11月底,济南港基齐长城旅游有限公司、高庄村委会未履行任何报批手续,擅自
挖掘这批造像,长清区文物部门获悉后,立即派人到现场制止,经请示区政府、市文
化局同意,决定由区文管所继续清理,并初步商定待造像清理完毕后将造像置于齐长
城旅游公司景区内保存。 2003年1月底,济南港基齐长城旅游有限公司在未通知长清
区文物部门的情况下,擅自将已清理出的10尊造像运至其景区内进行粘接,并排列整
齐向游人展示。由于该公司在运输、粘接、排列过程中采取措施不得力,致使石佛遭
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此事引起有关部门、新闻媒体的强烈关注。2月17日,省文化厅、
市文化局派人前往调查。省文化厅根据调查结果,对长清区文物部门提出了批评,责
成长清区文物部门立即将被运入景区的石佛造像收归区博物馆收藏。 2月底,长清区
文物部门按照省文化厅的要求,制定了造像运输、包装、保管方案,报请省文化厅批
准后,将10尊石佛造像移至县文庙大成殿内保护。
经调查,高庄村委会所在地为原十佛殿建筑遗址。据当地老人回忆,原十佛殿内
供奉有10尊石刻造像;十佛殿前还有一大殿,内供奉着泥塑神像;十佛殿东北面曾有
一片坟地,被称为“和尚林”。上世纪50年代破“四旧”时,十佛殿等古建筑被拆除,
10佛造像被推倒就地掩埋,并在该处建生产大队的办公用房。10尊石刻造像大小不一,
最高的一尊约2.6米,最矮的一尊约2米。这些造像均身披袈裟,脚踏莲座,面带微笑,
手中分别持有金钵、宝瓶、佛珠等,其中几尊造像莲座上刻有捐资雕刻佛像者的姓名
及捐资数额、年号等。这些金代造像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佛教习俗、造像雕刻风格
等有较大帮助。 (于 茸)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济桥局部被损坏

永济桥位于平阴县东阿镇老城内,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创建,现存石桥为明
万历四十年(1612年)所建,清及民国重修。为济南市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石拱桥,
1995年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数百年来,永济桥一直是平阴县境
内跨越浪溪河的重要交通通道。 9月初,当地一村民开车通过永济桥时,将该桥北端
望板上的第四个石狮刮掉,一热心村民将石狮收起并报告平阴县文管所。县文管所闻
讯后立即赶赴现场,将被刮下的石狮及碎片予以妥善保管,并找到肇事者。10月18日,
该县东阿镇杨山村一村民驾驶超载超宽拖拉机,将永济桥北侧的几块望板、望柱撞坏。
平阴县文管所与东阿镇派出所立即赴现场察看,查寻肇事者,同时采取了设置水泥隔
离墩等保护措施。10月底,市文化局指派济南市文物专家组部分成员对该桥受损情况
进行了勘察,并出具了鉴定意见。县文管所按照《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对肇事
者进行行政处罚,责令其赔偿对永济桥造成的损失。12月上旬,市文化局抽调部分资
金对该桥被损坏的望板、望柱等进行了加固维修。
(于 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