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6&rec=111&run=13

科技工作概况

2003年,全市科技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
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工作指标跨
入了全国、全省一流行列。市科技局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两个文明建设标兵单位。
1.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政策法规。围绕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后
修改出台了《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 、 《济南市科技进步奖励办法》、
《济南市关于加强专利工作的意见》和《济南市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其中,《济南
市科技进步奖励办法》使市科技进步奖最高奖金达到30万元,提高幅度和奖励数额之
大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同时,成立了济南市软科学研究会。
培养创新人才。坚持把科技计划、科技立项和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结合起来,
继续推进青年科技明星和第一批留学人员创业两项计划的实施。年内,又有25人进入
第五批青年科技明星计划, 截至目前,共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25人。对10名留学
归国人员的科研项目给予资助支持,并首次评选表彰了全市十大青年科技明星,极大
地调动了科技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来济创业的积极性。
强化科技宣传。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科技创新体系、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
资源和山大路科技商务中心区四项大型调研活动,形成了近10万字的《济南科技发展
情况调研报告》,为制定济南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实施重大决策提供了新的科学
依据。以“依靠科学、战胜‘非典’”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全市“2003年科技活动周”
系列活动,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科技素质,增强了依靠科技、战胜“非典”的信心。
启动“阳光科技”。按照建设阳光政府的要求,启动并实施了阳光科技行动。紧
紧围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计划立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产品认定、
科技成果鉴定等科技管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办事职能、办事依据、办事程序、
办事时效、办事结果、办事监督“六个公开”,有效促进了科技管理工作的公平、公
正、公开。
2. 全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43亿元,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6.01%,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增长2个百分点的目标要求,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51个百分点。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9家,总数达248家;新认定
高新技术产品104个, 总数达333项。民营科技企业达2080家,技工贸总收入达153亿
元。
实施二次创业,推进科技园区建设。以优化创新环境、整合科技资源、提高服务
水平为着力点,重点支持国家级高新区、民营科技园和省级农高区、济南经济开发区、
山大路科技商务中心区等园区发展, 龙头带动与科技示范作用凸现。8月,市委、市
政府对济南高新区下放了市级管理权限, 园区面积也由原22平方公里扩展到176平方
公里。高新区在全国53个高新区经济发展综合指标评比中,名列第十,排名首次进入
全国十强。济南农高区初步形成了一区、一园、一网络的发展格局,有效带动了周边
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山大路科技商务中心区新建银座数码广场、百脑汇科
技大厦等30万平方米, 台湾富士康集团及三星、IBM等国际著名品牌相继进入,已成
为省会城市商家的必争之地。
加强辐射带动,“三一○”工程形成规模优势。继续加大对“三一○”科技示范
工程中的企业、园区的支持力度,支持经费达1100万元。制定出台了考核评价体系,
对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动态管理。目前,10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企业年销售收
入53亿元, 同比增长41%;10家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示范企业的销售收入216
亿元, 同比增长47.6%;10家科技兴农示范园实现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56%,在
全市各类科技园区、科技企业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济南市入选全国和全省制造
业信息化示范城市为契机,全面启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工程。加强示范引导,建
立了企业、行业、区域三位一体的示范体系。投入80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对3个示范
行业和10家示范企业的多个关键共性信息技术项目进行支持,并带动国家、省及企业
投入6000多万元。10个高端技术项目进入国家“863”计划,获资金支持2100多万元。
70%的示范企业实施了MRP、 ERP系统,联网率达100%,网络销售率和采购率明显提
高,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了45天。
3.积极推进农业、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围绕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
开发与应用, 增强发展后劲。年内共实施农业科技计划40项,国家级星火计划5项,
省级星火计划3项, 一批新产品、新技术脱颖而出。其中,农高区与国家航天部初步
达成了共建航天育种基地协议,研发的新品种搭载我国科学试验卫星进入太空,市场
前景广阔。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市级13个。
生态城市建设等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针对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大气、环境污
染等热点问题, 积极实施国家“清洁能源行动” 、“清洁汽车重点推广项目”和省
“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等重大专项,投资近亿元集中研发和改造工业锅炉脱硫
除尘装置,大力推广应用双燃料汽车,为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依靠科技抗击“非典”效果明显。认真贯彻市依靠科学、战胜“非典”的部署要
求,实施重点科技攻关,先后组织医院、制药企业进行相关防治技术设备与生物药剂
的研究与开发, “重组人α-2b干扰素抗病毒口含片”和“肺通口服液”等一批新药
在防治“非典”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努力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工作跨上新的台阶。认真落实《全国专
利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全方位构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
的合力互动,争取并启动了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建设项目,初步建成了“济南·
中国数控机床及重型锻压设备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使济南市成为国内第五个拥有
国家级信息数据库的城市。加快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建设步伐,率先在历下区、章丘市
设立了知识产权局。企业专利申报、专利实施空前活跃,重汽集团年申请总量已列入
全国专利申请百强企业的第19位。
科技创新成果实现稳步增长。 全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26项。其中,达到国际
领先、 先进水平的64项。组织128项科技成果参加省科技进步奖评审,有26项获得省
科技进步奖,131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这些项目实用性强,市场前景好,
多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悬链式微孔曝气装置”被国家科技部列为2003年度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电气智能实验教学系统”在全国200多个单位进行推
广应用。
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全市已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技术
产权交易所等科技服务机构80余家, 国家级、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国家级、省
级孵化器4家,4个区建立了区级孵化器,全市孵化面积达50万平方米,进入全国前列。
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于9月中旬顺利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并入选省级示范生产
力促进中心创建单位。
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日益坚实。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驻济地区大学院所、科研单位
的全面合作,组织引进和实施了一批先进技术与成果,企业研发能力和竞争实力不断
增强。 目前,全市共建成企业技术开发中心52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22家;产
学研基地15处,博士后工作站3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其中省级4家。
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中乌高科技合作,中乌高科技合作园建设
取得实质性进展。在10月份举办的中国—乌克兰科技周暨高科技成果洽谈交易会上,
43个高校和科研单位、500余项高新技术项目参会参展,签订合资合作意向91项。
5. 科技管理水平跨上新的台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启用“3+2”科
技管理模式, 全年下达市级计划项目124项,支持经费3000万元。首次在全市建立了
高新技术指标月报、通报制度,首次对全市各类科技计划推行网上申报,首次推行科
技项目难题公开招标,有效增强了科技计划项目的公开、公平与公正、透明。
争取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取得新突破。 先后被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确定为国家
“十五”清洁汽车重点推广示范城市、国家火炬计划济南先进机电与装备制造产业基
地,并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建了全国第五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库。全年争取国家、
省以上项目201项(其中:国家“863”计划6项),资金4143万元。
科技进步考核取得佳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进行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经过严格、系统的考核,济南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历下区、市中区、历
城区、章丘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其他县、区也全部通过了国家科
技进步考核。 其中,历下区还被推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 (陈启璋 陈 锐
何庆春)

济南市科技竞争力跃居全国十强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与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对全国
47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进行综合竞争力考核评价,济南市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
一起, 进入2002~2003年度中国科技竞争力全国十强, 名列第八位。 (陈启璋
何庆春)

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2002年6月至8月,国家科技部组织进行了2001~200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市(县、
区)考核暨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评比工作,在这次考核中,济南市荣获2001~
200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的桂冠,这是全国科技系统的最高荣誉,也是济南市第
三次蝉联这一殊荣。 (翁悦军 李 婷)

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提供优质产品

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研制、发射过程中,济南市半导体元件实验所、半导体
一厂、 半导体四厂、无线电九厂和重汽集团5家企业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长征
二号F型发射火箭及地面控制系统, 配套提供了几十万只各类半导体分离器件、接插
件产品及良好的后勤保障。10月16日,上述单位分别收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
所、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导航与控制设备设计制造中心发来的贺电,对他们为“神
舟” 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给予高度评价。 (陈 锐 李月
明)

专利授权量增幅列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

2003年全年专利申请量达2927件,同比增长29.11%,累计达到17748件,年申请
量和累计申请总量继续名列全省首位,申请总量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七位。全市
专利授权量达1490件,增幅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 (李大壮)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2003年,全市新增民营科技企业220家,累计达到2080家,技工贸总收入达150多
亿元,新增孵化基地面积3000平方米。力诺集团、山大华天、天辰机器等一大批民营
科技企业迅速崛起, 成为济南市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6月份,济南市召开民营科技
企业表彰会,对获省科技厅“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称号的力诺集团、天辰机器等57
家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了表彰。 (翁悦军 李 婷)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2003年起, 济南市全面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设立了每年800万元的济南市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项。通过一年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成为用高新技术嫁接
提升传统产业的最大的工作平台,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
攻关实现突破, 先后有10余个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项目进入国家“863”计划;先
后扶持了20家示范企业、2个示范行业和1个示范县区;并形成了以济南生产力促进中
心为平台、专家组为支撑、多家软件企业参与的中介服务网络。据统计,济南市制造
业信息化工程实施以来,带动市县两级三项经费投入1100万元,带动相应企业的信息
化投入超过7000万元,争取国家、省支持经费近3000万元;20家示范企业联网率达到
100%,网络销售率和采购率分别达到7.9%和9.9%,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减少23%。
(贾文涛)

成功申报“国家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应用城市”

2003年6月, 国家科技部、全国清洁汽车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确定济南等16
个城市为“十五”国家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城市,获科技部专项资金支持50万元。通过
实施清洁汽车行动, 全市天然气公交车达到1150辆,建设天然气加气站3座,液化石
油加气站8座,节能环保效果大为增强。 (刘全祥)

济南市成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

经国家科技部审查批准,济南市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先进机电与装备制造
产业基地。该产业基地由东西两个园区组成,东区以光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业为主,
建立齐鲁机电产业园;西区以重型机电装备制造企业为主,建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
目前,基地内的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试金集团、齐鲁考格尔、济南锅炉集团有
限公司、济南华能气动元件公司、鲁能积成、山东棉花机械公司、济南大陆机电等20
家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首批骨干企业。共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45项,省级火炬
计划项目79项,已形成较强的科研开发与创新能力的产业群体。 (张振敏)

研发与创新集成研究重大软科学成果通过评审

1月8日, 由市科技局主持的软科学课题——研发(R&D)与创新集成研究,通过
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后发国跨越式追赶
的拐点理论等方面, 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该课题研究确立了科技进步和R&D
的分析框架及关联分析,设计了跨越式追赶路径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对比分析了国
际、国内及山东省、济南市的现状,为济南市科技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多科学性、可
操作性很强的对策建议。 (赵学军)

成立软科学研究会

见“教育科学·社科团体社科活动社科研究”分目

修订印发《济南市地震应急预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济南市对《济南市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新
《预案》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及各有关机构、社会组织在地震应急时的职责、任务和关
系,规范了地震发生前后政府、社会的紧急防灾、自救互救和紧急救援行动方案。同
时,吸收了防治“非典”的经验教训,更便于操作,对于全面提高济南市地震应急能
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苏传军)

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要求,济南市实施了《济
南市青年科技明星计划》和《济南市留学人员创业计划》。2003年10月,通过专家评
审,评选出首批济南市十大科技明星,并进行表彰奖励。济南市科技明星计划已实施
5年,共有125名青年科技人才入选该计划。同时,根据《济南市国外高层次留学人员
引进管理办法》,市科技局拿出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留学人员来济创业,经过评审,
首次对10名留学人员进行科研专项扶持,形成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
围。 (沙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