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5&rec=73&run=13

纺织工业概况

2002年,济南纺织系统共有企事业单位56家,其中工业企业51户 (其中国有及规
模以上企业42户);从业人员2.76万人,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2.69万人;
商业批发企业1家, 纺织科研院、纺织建筑设计院、纺织中等专业学校、纺织技工学
校各1所。年末在职职工37839人(比上年增加485人),离退休职工20892人。全系统资
产总额为708037万元,净资产232151万元。主要行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 (涤纶、锦
纶) ,棉纺织业,针棉织品业,毛纺织业,印染业,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制造业,服
装业等。全行业 (含县域) 共有棉纺锭487532枚,其中市直企业294480枚;气流纺锭
7264头,其中市直企业3600头;棉布织机4703台,其中市直企业3708台;毛纺锭6336
枚, 其中市直企业6336枚; 毛织机108台,其中市直企业108台。聚酯生产能力生产
23.9万吨; 化纤生产能力8.28万吨。2002年,共生产纱37669吨,布9341万米,印染
布3025万米,呢绒82万米,针棉织品折纱5052吨,服装3206万件(其中梭织247万件)
合成纤维单体83199吨,聚酯切片90786吨,化学纤维65388吨。
全年纺织出口创汇7379万美元, 占全市工业企业(包括集团)的25.6%。统计口
径内企业的出口创汇,服装仍是主力军,全年完成5234万美元,占纺织出口创汇总额
的71%,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
新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向前推进。全年共开发新产品55项,其中列入省、市计划
并通过专家鉴定的10项, 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1.9亿元,利税2000万元;参加省、市
现代化管理成果评比的11项, 其中被评为一等奖的1项,二等奖2项,8项被评为三等
奖, 有1项参加成果发表。系统内多家企业实行了电子系统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其中
齐鲁化纤集团实行的ERP管理,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居领先水平。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有进有退”、“有
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通过股权转让、剥离改制、先股后租、减债重组等方式,加
快民营化改制进程和公司规范工作。①齐鲁化纤集团完成历时三年的债转股工作,正
式挂牌运行,资本结构得到优化,股权实现了多元化,其债转股总额(24.3亿元)为全
国纺织行业、山东省工业企业之最。②齐鲁化纤集团、华诚元首集团在充分调研和分
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各企业制定出改革重组的思路,提出对策,其中齐鲁化纤集团对
一棉兰狮公司、 绿地超市、中恒商城、合纤厂等7户企业进行了民营化改造,企业活
力明显增强,存量资产进一步盘活。③抓紧银行债权清理的良好机遇,与华融资产管
理公司协商,成功地解决了纺织器材厂、天齐平带公司和纺织品批发公司债务,其中
纺织器材厂实施民营化改造。④事业单位改制。纺科院和纺织建筑设计院“民营化改
制、企业化管理”的方案已经完成,待市出台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后组织实施。
重点基建技改取得新进展。 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同比增长53.4%。
齐鲁化纤集团正昊化纤公司16万吨/年国产化聚酯项目投料生产一次性成功,并产出
优等品;国内单线能力最大、总投资1.2亿元的国产化直纺短丝生产装置——200吨/
日直纺涤纶短纤项目1.6万平方米主厂房正在建设, 生产设备已全部订货,预计2003
年上半年竣工投产; 华诚元首集团元首公司1000万件T恤衫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已经完工, 部分设备已安装投产,可形成300万件生产能力,预计2003年上半年全部
竣工投产。
(张铁强)

产业园区建设启动

2002年以服装为龙头,加快三大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路已经确定。经过前期考察和
论证,确定在章丘市龙山镇建设出口加工型的服装产业园,市纺织协会已与章丘市政
府签订框架协议,并组成管委会开始工作,力争2003年入园3~5家企业。重点骨干企
业元首公司、贝格威公司等已组成专门班子,开始进行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齐鲁化
纤新材料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中,该园共占地145.13公顷,其中老区占地66.67公顷,
有年产16万吨聚酯、年产7万吨直纺短丝、四套老装置及公用工程;新区占地78.47公
顷,规划建设项目有:QTA项目、PTT项目、碳纤维项目、高阻隔聚酯项目、玉米纤维
项目和醋酸纤维项目等, 总投资38亿元, 2002年开始规划建设,2005年初具规模,
2007年全部建成。纺织面料产业园也在加紧筹备之中。
(张铁强)

正昊聚酯有限公司挂牌

2002年3月24日济南正昊聚酯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该公司由济南齐鲁化纤集
团有限责任公司、济南涤纶再生切片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共同出资
组建,是济南市“十五”期间启动的第一个大型工业建设项目,也是集团公司在新的
发展时期建设的第一个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建设项目,成为济南市工业新的经济增
长点。
(张铁强)

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

近几年来,纺织行业在市委、市府及市工会、劳动、民政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
积极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取得显著的成效。先后培训下
岗职工5000多人次,安置下岗职工2.2万人次,为不少困难职工解决了就业生活问题,
为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协会于10月份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再就业
领导小组和再就业工作办公室,建立了再就业工作网络,完善家政服务公司。二是济
南市纺织工业协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于12月20日揭牌运行。三是各企业都建立以企业
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机构,做到工作人员、工作责
任、办公地点“三落实”,形成了信息畅通、反应迅速的工作网络。
(张铁强)

正昊公司年产16万吨聚酯装置投产

2002年12月20日23点18分,齐鲁化纤集团济南正昊化纤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6万
吨国产化聚酯装置开始投料,并于21日11点18分生产出优等产品,标志着该项目经过
20个月的施工建设、设备安装调试、投料生产一次成功。
年产16万吨国产化聚酯工程,是济南市“十五”期间启动的第一个大型标志性工
业建设项目,是齐鲁化纤集团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重点工程,国家计委正式批复的
重大聚酯生产装备国产化试验项目之一,被济南市列为2001~2002年度重点建设项目。
该工程入选《建国53周年——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国债建设成果展》。
工程建设规模为一条日产440吨(年产16万吨) 纤维级聚酯生产线,采用国内自主
开发工艺技术和设备, 主要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2%,总投资2.25亿元。2001年4月开
工建设,2002年10月提前实现装置单机试车,12月20日正式投料生产。项目投产后,
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2.42亿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铁强)

齐鲁化纤集团实现主辅分离

为实现“精干主体, 剥离辅助” 的企业改革目标,济南齐鲁化纤集团总公司从
1997年开始探索主辅业剥离,走企业后勤市场化的改革之路。当年即将学校、招待所、
幼儿园等组建成生活服务公司,连同运输公司、职工医院等后勤服务部门,全部实行
“费用定额包干,补贴逐年递减”的逐步脱钩政策。公司对这些部门第一年减发工资
30%,第二年减发50%,差额部分靠对外创收解决。将部分生产后勤服务部门组建成
建筑、安装、服务等公司,实行对内有偿服务,对外自主创收,并增加了食用榨油坊,
新建了沿街门头房,成立了消费合作社,形成多门类的第三产业。2001年7月,生活、
生产后勤部门合并组建济南华先科工贸有限公司, 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至2003年6
月,华先公司将全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辅业剥离,从事化纤主业的人员
由3800人减少到1650人。
(张铁强)

成功召开服装品牌展示会

为加快服装行业发展,提高服装品牌的知名度,振兴济南服装工业,2002年11月
16~18日在银座会展中心成功地举办2002年济南市服装品牌展示会。展示会由济南市
经济委员会、济南市纺织工业协会主办;济南市服装行业协会、济南纺织工业学校承
办;济南齐鲁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华诚元首集团协办。展示会通过开设服装
论坛、举办服装服饰博览及交易、组织服装表演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服装品牌宣传
力度,开阔了思路,提升了经营理念,不断地完善自我,有利于服装业更快的发展。
(张铁强)

丝绸工业概况

2002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62万元,同比增长6.23%;服装产量完成259.5万件,
同比减少2.05%; 其中瑞驰公司完成25万件, 雅美公司完成225万件,服装公司完成
9.5万件; 实现出口交货值1440万元,同比减少6.85%;其中瑞驰公司完成160万元,
雅美公司完成1185万元,服装公司完成95万元;出口服装246.38万件,其中瑞驰公司
完成20万件, 雅美公司完成220万件,服装公司完成6.38万件;神威公司实现营业收
入235万元,同比增长11%。全年实现利润-100万元,同比减亏25%。
积极推进所属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多次召开所属企业改革研
讨会议,研讨各企业改革思路和预案,同时对企业财产、土地进行了评估,财务审计,
清点家底,为推进改革改制做准备。至年底,济南丝绸厂已完成各分厂的单独注册、
核算等工作。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更趋完善,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在内部管理上,以提
高加工精度、保证产品质量和客户要求为重点,深化岗位责任制和职工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质量意识,修订完善各项考核办法,实行量化管理,从而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二是抓新上项目的调试投产。神威公司在抓好工作的同时,技改工作成效显著,从设
备到厂及人员培训,机器、微机房等设施的布局、更换电缆线等基础工作合理有序,
抽调资金保证技改的顺利实施,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得到明显的改善,产品档次大幅上
升。三是抓市场开拓。在日本市场不景气,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恶劣环境下,公司变压
力为动力,稳定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品种,增强市场意识,在稳定老客户的基础上
新增台湾、 澳大利亚、日本等5家客户,确保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保证企业生产的
稳定和效益的提高。
(刘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