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3&rec=76&run=13

粮油生产概况

2000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03890公顷,比上年减少8101公顷,比1995年增
加44949公顷, 复种指数1.81,比上年减少0.0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8817公顷,比
上年减少36208公顷, 比1995年减少9214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09619公顷,比上
年减少20360公顷,比1995年减少10652公顷; 秋粮播种面积239198公顷,比上年减少
15848公顷,比1995年增加1438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4092公顷,比上年增加1418
公顷,比1995年增加2745公顷;粮食总产240.27万吨,比上年减产38.73万吨,比1995
年减少12.21万吨; 其中夏粮总产104.10万吨,比上年减少22.74万吨,比1995年减少
8.47万吨; 秋粮总产136.17万吨,比上年减少15.98万吨,比1995年减少3.73万吨;油
料作物总产4.59万吨,比上年增加0.99万吨,比1995年增加1.26万吨; 蔬菜瓜类总产
600.36万吨,比上年增加68.65万吨,比1995年增加328.37万吨。

年内,着重推广了夏秋双高产栽培技术和垄作栽培技术。做好旱稻、鲜食玉米、
甘薯等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大面积推广优质专用小麦; 研究了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及
其防治方法,搞好小麦良种繁供体系建设。

(马美英)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年初,中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后,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发挥自身优势,抓贯彻、
抓落实、抓示范、抓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初见成效。一是种植业结构更趋优化。
全市共调减粮食播种面积3.62万公顷, 扩大经济作物3.07万公顷,新上大棚7万个,
大棚总数达15.8万个。初步形成近郊、中郊、远郊3个经济圈和山区、平原、黄河北、
近郊4个农业经济区。 二是品种结构明显改善。全市推广优质专用小麦4.27万公顷,
较上年增加3.87万公顷; 优质专用玉米和粮饲兼用玉米发展到3.33万公顷。三是主导
产业较明显。各县(市)区着重发展具有区域优势、传统优势、特色优势、出口优势
和品牌优势的优势产业。历城区的大棚经济和“四鲜”开发; 章丘市的优质大葱和明
水香米; 长清县的优质花生和食用菌;平阴县的地瓜加工和红提葡萄;济阳县的黄河大
米和绿色瓜菜;商河县的棉蒜间作和优质抗虫棉;槐荫区的出口创汇农业,市中区的农
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天桥区、历下区的观光农业等都凸现出区域优势明显、特色鲜明
的特点。四是以泉星种业集团为龙头的全市种子产业化初具规模。基本实现种子的育、
繁、 推、加工、销售一体化。全市良种繁育面积1.67万公顷,小麦良种统供率82%,
玉米良种统供率90%以上。 五是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优质专用小麦开发,亩增效
益50元以上; 粮饲兼用玉米和优质专用玉米开发,亩增效益100元;旱作农业开发走在
了全省前列,亩增效益100元以上;脱毒甘薯开发,单产增加30%以上;“四鲜”农产品
基地开发,亩增效益1000元以上; 立体种植开发,亩增效益200~2000元;优质小杂粮
开发,亩增效益40元。(马美英)

无公害农产品开发

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是一项顺民心,特别是城市居民十分拥护的工程。济南市
从开发力度到开发规模,在全省都处于领先位置。一年来,共开发认证绿色食品3个,
无公害农产品7个;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个,共1.3万公顷;培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批发市场4处。

(马美英)

制定《济南市脱毒甘薯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

甘薯是济南市较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33万公顷。近年来,由于甘薯
病毒害逐年上升,导致优良品种严重退化,品质下降,产量降低。据各地统计报导甘
薯品种发病率为100%, 平均减产29.4%。用植株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苗已成为防治
病毒病的重要途径。济南市于1994年开始示范推广种植脱毒甘薯,到1999年达到2.67
万公顷, 平均增产20%以上。该标准总结了适合脱毒生产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标准
于2000年1月28日正式颁布实施,年内被评为济南市优秀地方标准。(马美英)

蔬菜生产概况

2000年,全市蔬菜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蔬菜播种面积11.2万公顷,比
上年增长3.5%,总产537.77万吨,增长10.68%。

年内,蔬菜生产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一是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格局。 在完善八大蔬菜基地建设的基础上, 重点对“四线一片”进行规划,落实了
3.3万公顷的规划建设任务; 冬暖大棚建设成为各地建设的重点, 全年新增冬暖大棚
0.34万公顷,达到1.2万公顷,出口蔬菜基地已形成规模;食用菌基地发展迅猛,成为
全市蔬菜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以科技为手段,努力提高蔬菜生产水平、促进蔬菜产
业的优化升级。年内,全市共引进各类蔬菜新品种80余个,在生产中已被大面积推广
并取得较高效益, 工厂化育苗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育苗总数1000万株,定植面积133
公顷,新技术广泛用于生产,蔬菜正在向着营养、保健、绿色方向发展。自动卷帘设
备、喷滴灌、高效雾化机、防虫网等多项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能力; 举办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
场次,受训人员2000人次,保证了全市蔬菜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蔬菜示范园建设有
新突破。年内,各县(市)区和有关乡镇都建成了规模档次较高的蔬菜科技示范园,
全市蔬菜生产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三是强化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产业化
经营、批发市场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内,七里堡、八里桥两大城区批发市场相
继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吞吐量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30多处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充分发挥吞吐作用,保证了大宗蔬菜品种集中上市期间的渠道畅通,上百处专业性季
节性的村级批发市场,在流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全市蔬菜加工
能力突破10万吨,章丘的天丰集团、长清华泉食品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壮大,
成为稳定和促进当地蔬菜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市运销大户和运销组织发展迅速。
各类蔬菜专业产销组织已达100余个,运销大户超过300家; 信息在蔬菜流通中的作用
更加突出。利用网络优势,蔬菜产品上网找买主成为时尚。(王奉光)

食用菌生产

年内, 全市双孢菇栽培面积达到 298.6万平方米,其它类总投料2.5万吨,食用
菌总产达4.83万吨。长清县的花菇、历城区遥墙镇的真姬菇、章丘旭升的山洞双孢菇
等各类特色食用菌基地已经形成,至2000年,济南市的食用菌已形成品种结构比较齐
全、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专业化生产格局。

(王奉光)

蔬菜精品园建成

年内,投资近百万元,在市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占地近6公顷的蔬菜精品园。
园内建有22个高标准冬暖大棚,引进国内外近40个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在建设
过程中,结合济南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精心设计施工,既代表济南地区的蔬菜发展水
平,又突出实用美观的特点,成为展示蔬菜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窗口。(王奉光)

工厂化育苗成功应用于生产

年内,市蔬菜公司工厂化育苗车间在连续两年育苗成功的基础上,2000年加大工
作力度, 车间内的100万株优质国外苗,全部用于生产。商河县的商南科技园成为全
市最大的五彩彩椒生产基地,经济效益十分可观。2000年的主要做法是: 在生产环节
上采用固定专人承包育苗,确保育苗质量。在供应环节上,采取签订供苗合同,送苗
上门,确保育苗和用苗的有效衔接。在服务环节上,派出科技干部跟踪技术指导,解
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工厂化育苗的成功推广。(王奉光)

棉花生产概况

2000年, 济南市棉花生产取得较好收成。全市共植棉24842公顷,比上年增6157
公顷,每公顷产皮棉1095公斤,比上年增78.9公斤,增幅7.8%;总产27300吨,比上年
增8360吨, 增幅44.44%,比1995年减少1790吨,全市棉农种棉收入2.4亿元,比上年
增1亿多元。年内棉花生产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信息引导,市场拉动。由于国家
对纺织行业进行一系列改革,使棉纺行业扭亏为盈,棉花市场随之出现旺销。皮棉销
售价格(标准级)1999年第三季度前每吨约8000元,2000年第一季度升至13000元;棉
花市场的启动是棉花生产发展的机遇。市棉花部门及棉区各级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
遇,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向广大棉农进行宣传。棉农在获取这一信息后,及时调整种
植结构,扩大了棉花的种植面积。二是抗虫棉良种推广普及实现新突破。抗虫棉良种
具有抗虫性好,高产优质,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几年来,抗虫棉一直是市棉花生产管
理部门推广的重点,至2000年,全市共繁育优质抗虫棉种40多万公斤,良种普及率达
95%以上。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棉花生产产业化有新突破。商河宏业集团、天桥区桑
梓油棉加工厂与棉农签订收购合同,让棉农吃了定心丸,对稳定和促进棉农的种棉积
极性起到重要作用。两企业消化本地棉近40%。三是典型带动,间作套种、高产高效。
商河县张坊乡西小王村、白桥乡东董村,济阳县三教乡骆家村、仁风镇等单位,棉花
西瓜、 棉花甘蓝、 棉花大蒜、棉花圆葱等间作套种创出每亩(1/15公顷)2000元、
3000元、3500元的高效益。棉区各级政府抓住这些典型,大力宣传推广。在典型的示
范带动下, 全市棉田套种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达到18670多公顷,占全市总植棉面
积的80%多,棉田综合经济效益亩均1500元,比单种单收时的1000元提高50%。(孔祥
忠)

宏业集团成为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

商河宏业集团是以棉纺织为主的县属大型企业。下辖一厂、二厂、织布、棉花收
购加工等4个独立核算企业, 有在岗职工2300多人。2000年,该企业共有棉纺纱锭10
万支, 线锭2万支,气流纺2000头,宽幅有梭织机500台,资产总值2.2亿元,其中固
定资产1.5亿元,年产值1.8亿多元,实现利税1900万元。

随着企业的发展, 宏业集团每年收购当地棉花量不断增加,1997年收购150万公
斤,到1999年增至400万公斤,占该县同年棉花产量的38%,成为名符其实的棉花产业
化龙头企业。(孔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