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3&rec=75&run=13

农 业 概 况

2000年,济南农村以科技、制度、产业、环境“四个创新”为指导,把加快农业
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大
力发展以“三创”(创收、创汇、创税)农业为标志的优质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业
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95.01亿元,比上年增长2.71%; 粮食生产在战胜严重干旱、病虫
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获得了较好收成,总产量240.27万吨,比上年下降13.88%,比
1995年下降4.89%; 由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 蔬菜产量大幅度增长, 总产达
537.77万吨,比上年增长10.68%,比1995年增112.1%; 棉花总产2.73万吨,比上年增
长44.44%; 油料总产4.59万吨,比上年增长27.85%。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肉、蛋、
奶产量分别为31.82万吨、41.61万吨、7.09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45%、4.36%、
11.48%; 果品总产37.28万吨,增长10.26%;水产品3.29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农村
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0亿元,创利
税90亿元。 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万多处,实现增加值95
亿元。 到年底,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农村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88%。农村二、
三产业的发展, 带动和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全市总人口中城镇化率已达37%。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46.8元,比上年增长3.6%。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稳
定发展,为“十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财政增长为核心,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步伐。各级财政投入总计达1.5亿元,信贷资金投入7亿多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
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全年新发展设施农业1.33万公顷,其中新
发展大棚666.67公顷,全市设施农业已达2.67万公顷。截至年底,全市林果面积发展
到4万公顷,瓜菜面积8万公顷,其它经济作物近2万公顷,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6
∶4。 各县(市)区在重点抓好示范园区建设的同时,注重科技大户、专业大户的培
植,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的区域规模经济发展之路。各地把高效
优质经济作物的发展作为重点,使蔬菜、瓜果、花卉、中药材、食用菌、速生丰产林
等成为区域主导产业。粮食生产,在主攻单产、稳定总产的前提下,针对市场需求多
样化、优质化的要求,调减一般大路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粮、加工专用粮和饲
料用粮。蔬菜生产、以大棚设施蔬菜和创汇蔬菜基地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山丘地区发
展度淡菜,压缩一般大路菜生产。积极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提高了蔬菜品质。林果
生产,瞄准市场需求加快传统大宗果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果品质量。板栗、核桃等
干鲜杂果和应时鲜食果品有了较大发展。以红、黑提葡萄为重点的葡萄产业起步好,
发展较快; 以双孢菇为重点的食用菌产业,已逐步成为济南农业的新兴产业、主导产
业。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各地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程
度,全市初步形成山区、平原、近郊各具特色的三大农业区域布局,涌现出一批专业
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大户,培植发展了一批专业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及合作经济组
织。全市已基本建成蔬菜专业乡镇21个,畜牧专业乡镇16个,果品专业乡镇12个,有
近30%的农户纳入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各县(市)区始终把畜
牧业作为一个重点产业来抓。大力发展奶类生产,奶牛饲养规模进一步扩大。畜禽良
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和品种改良不断加快,提高了良种化率。畜牧业已成为增加农
民收入的大产业。 全年畜牧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全市
农林牧渔各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1.3%、2.1%、45%、1.6%。

2.以提高效益为重点,加大科技增产增收措施的落实。首先,切实加强良种产业
化工程建设。各级把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优良品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用
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嫁接改造传统农业。对传统名、特、优产品进行选育提纯培植,
不少乡镇形成规模化生产。以泉星种业集团、澳利种苗有限公司、济南蔬菜技术推广
中心等为龙头的种业企业发展良好。已初步建立起无毒苗木工厂化生产体系,全市工
厂化育苗面积达4万平方米,年生产各类瓜菜优良种苗1.5亿株,基本满足了冬暖大棚
的生产需求。其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展快、质量高。各县(市)区依据各自
的主导产业新建设了1~2个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区。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业科技示范
园区300多处, 面积一般都在20~33.33公顷, 全市总面积0.67万公顷。再者,各县
(市)区按照产业化和项目化管理的要求,围绕奶牛、肉牛、生猪、羊、食用菌、蔬
菜、林果、粮、棉等主导产品,重视搞好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做到一推一个系
列,一推一个产业,一推一个全过程,充分发挥了科技成果的综合推广效益,提高了
农业科技推广到位率和覆盖面。 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2%,科技进步在农业增
长中的贡献率达51%,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3.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年内,全市进一
步确立了二、三产业立县、立乡的路子。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上,以“创新、创优、创
强”为目标,加快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再造乡镇企业新的机
制优势。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积极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改造。全市乡
镇企业改制面为95%,其中,涉及产权改革的企业2595家。二是立足“强”字抓骨干、
培植乡镇企业的支撑力量,突出抓好一批骨干乡镇企业。采取资产重组、联合、合作
等多种形式,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重点抓了市郊15个重点镇及乡镇驻地村
的乡镇企业发展, 加大培植强乡强镇和强村力度。 年底,全市拥有大中型乡镇企业
157家,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88家,国家级集团17家,省级集团22家。三
是立足“高”字抓技改,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各有关部门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在
科技投入、技术改造、新技术项目给予统筹安排,积极扶持,重点培植了一批高新技
术企业, 特别重视发展高科技中小企业。全年乡镇企业技改投资9亿元,完成技改项
目62个,实现产值7.2亿元。四是继续实施“腾笼换业”产品扩散工程。按照搞横联、
建集团,集约经营上规模,抓住城市改革“腾笼换业”的有利时机,制定优惠政策,
与城市工业企业攀亲结缘。 全市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集团和联合协作项目有300项,
年实现产值近60亿元。

在小城镇建设中,按照农村城镇化的要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
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根据社会经济区域特点,突出中心城镇和重点镇
建设。全市重点抓了仲宫、遥墙、大桥、刁镇、埠村、普集、万德、归德、东阿、孙
耿、曲堤、玉皇庙、郑路及县(市)驻地乡镇建设。从完善“三个一”入手,把小城
镇建设和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市场体系及商业网点、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设施建设
结合起来, 鼓励二、三产业尽量相对集中,全面推动小城镇发展。全市有80%的乡镇
初步达到“三个一”目标。全市68个建制镇,小城镇镇区面积达96平方公里,居住人
口增加到44.34万人。

4.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大环境绿化。全市各级不断
加大投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按照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
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管护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水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农业体系。
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由农、林、水、牧等各部门参加,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一治
一座山,一治一条流域,做到治水兴水与山区扶贫开发综合进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共完成造林2万公顷, 其中荒山造林0.69万公顷,结合退耕还果新发展经济林1.35万
公顷。 在平原农业综合开发方面,重点实施了以世行二期贷款项目为主的6万公顷可
持续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按照“四高八化”的要求,以方田建设为载体,达到田成方、
林成网、路相通、灌排结合的标准化建设要求。沿黄地区和引黄灌区继续走“以河补
源、以库调蓄、以井保丰”的路子,对引河灌区加大了投入改造的力度。全年新打机
井3000多眼,有效地保证了平原地区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针对济南水资源紧缺的现
状,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根据引黄、引库和机井灌区的不同特点,推行相应的节水
技术措施。全市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总计达6万公顷。至2000
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2.93万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9%。农业生产条件和生
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张礼轩)

“四荒”变成“聚宝盆”

2000年济南新开发治理“四荒” 0.5万公顷,使四荒开发面积达到6.67万公顷,
年创经济效益5亿多元,从业人员15万余人,成为全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荒开发采取租赁、 拍卖使用权等方式的约占签订开发合同的60%以上。山东大
学副教授姜凤云购买了长清县张夏八宝峪千亩荒山的使用权,建立了济南峪新农业开
发有限公司, 教授当起了农业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已投资350多万元,公司拥有职
工50多人,育成各种苗木100多万株,并在外地辐射建立基地40公顷。

长清县五峰山镇先后在四荒地上建起533.33公顷的玉杏园,并于2000年成功举办
了杏花节和果品采摘节。该镇还开发建立了333.33公顷的小庵观光旅游农业区,建成
集生态、旅游经济多种效益为一体的果品观赏园、生态风景林及清峰山庄攀岩俱乐部,
使四荒开发成为该镇的一个新亮点。

四荒开发打开了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开发的路子, 全市累计吸引社会资金5亿
多元。省林业良种研究繁育中心在章丘市官庄乡规划开发荒山666.67公顷,至2000年
底已开发266.67公顷,投资1600万元,建成全省惟一的国家级林木苗示范基地。长清
县电信通联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开发荒山400公顷,建成卧龙峪生态旅游区。

至年底, 全市有50余处四荒开发项目成为科技示范基地,500多名科技人员活跃
在四荒开发现场。5年来累计引进新品种、推广科技项目300余个。原北京军区后勤部
7453厂退休干部陈国桐在双泉乡开发治理荒山133.33公顷,引进冬枣系列新品种10多
个, 向500余人传授种植技术, 向社会提供接穗和苗木20多万株, 带动开发荒山
666.67公顷,使冬枣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一个支柱产业。(席玉坤 张礼轩)

农业机械化概况

2000年,全市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械、新机具
的推广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推动了全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快速
发展。截至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13.65亿元,比上年增长7.95%; 比“八五”末增
长53.4%。农业机械经营总收入1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5%,比1995年增长68.8%。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49.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5%; 比1995年增长44.9%。柴油机
拥有量达到78759台、 69.9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5%和3.2%; 比1995年增长20.4%和
20.3%。电动机拥有量99846台、78.31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0.17%和增长2.3%; 比
1995年增长3.8%和6%。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到54777混合台、65.89万千瓦,比上年增
长16.1%和19.5%; 比1995年增长29.3%和44.7%。联合收获机拥有量1997台、1.85万千
瓦,比上年增长16.9%和27.6%。玉米联合收获机拥有量53台、0.06万千瓦,比上年增
长20.5%和43.5%; 农用汽车拥有量达到6392辆、39.1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和3.5%;
比1995年增长39.3%和17.7%。 农用运输车拥有量达到8558辆、13.79万千瓦,比上年
增长303%和117%; 比1995年增长1340%和317%。农用机动三轮车拥有量达到72973辆、
72.5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0.3%和56.9%;比1995年增长164%和215%。工程机械拥有量
达到665台、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7%和20.1%; 比1995年增长54%和57%。拖拉机机
引田间作业机械拥有量80588台(件),比上年增长10.8%;比1995年增长32.8%。脱粒
机拥有量30840台,比上年增长6.4%;比1995年增长19.6%。排灌机械拥有量115947台、
92.51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4.5%和3.7%。农产品加工机械拥有量62658台、55.77万千
瓦,比上年增长4%和76.38%。蜜峰-3C(D)型农用飞机4架。

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年内完成机械作业面积32.76万公顷,比上年
增长5.6%;比1995年增长22.9%。机械播种面积21.3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5%;比1995
年增长37.7%。机械植保面积12.7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9%;比1995年增长90%。机械
收割面积19.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1%; 比1995年增长58%。其中,完成小麦联合收
获作业面积12.1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5.4%。玉米联合收获作业面积1.17万公顷,比
上年增长464.5%。 机械脱粒量220.66万吨,比上年减少2.3%; 比1995年增长61.1%。
“三夏”、“三秋”、农机作业、跨区作业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大战役”是农机
系统的“精品工程”和“形象工程”。“三夏”小麦收获作业共接收外地小麦联合收
获机1173台, 比上年增长17.3%。 派出小麦联合收获机1544台,比上年增长61.8%。
“三秋”农机作业共接收外地机械552台,比上年增长53.3%。派出机械1493台,比上
年增长145.6%。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阵各类机械18000台(套),比上年增长98.7%。
完成土石方4300万立方米, 比上年增长9.6%,占总土石方工程量的70%,比上年增长
12.9%。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年内,全市共推广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
技术等8项新技术和9项新机械、新机具,推广各类新机械、新机具9899台(件),完
成推广面积57.4万公顷,增加经济收入达800余万元,培训各类农机人员57263人,其
中: 培训农机管理人员726人,农机监理人员313人,新训拖拉机驾驶员1520人,培训
农机手50469人。

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23.19万人, 比上年增长2.09%。 其中, 农机专业户达到
19108个, 从业人员2.48万人。全市检验拖拉机28098台,年检率90%。审验拖拉机驾
驶员20592人,年审率90%;农机事故率在3‰以下。全市审验农业机械供应和维修网点
1007处,审验率为95%。

(李启诚)

气象事业概况

2000年,济南市气象事业按照“打基础,树形象,上台阶,争先进”的工作思路,
进一步夯实基础业务,努力做好气象服务。一是基础业务工作有较大提高。通过狠抓
业务管理,市气象台和五县(市)气象局测报、预报、农气等气象业务都取得较好成
绩,经过自查预报得分94.5分、测报96.8分,农气96.3分、气候93.8分、通信97.6分、
技术装备96.8分、决策服务90.0分、科技教育90.0分、现代化业务99.3分,全市总平
均95.1分,达到省级一级业务目标标准。二是基本建设取得进展。市气象局办公楼已
竣工, 通过了市建委等部门的验收。5县(市)气象局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进
行了全面的改造,通过了省局的检查验收。办公条件有明显的提高。三是加强制度建
设,机关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夏松亭)

气 象 服 务

通过政府网络,向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农委网站发送当日和夜间24、48小
时短期天气预报910份;发布中期天气预报、长期天气预报300多份;发布强冷空气预报、
寒潮警报、低温预报、重要天气预报30余次,传送200余份; 为“三夏”生产提供7天
滚动预报30多天,大型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数次。在公益服务方面,针对工农业生产、
社会各界对气象预报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实现了对服务媒体的气象信息联网,拓宽
服务领域, 每天3次为济南市人民广播电台及各专业广播电台传送济南市区及各县48
小时天气预报1000余份; 每日下午向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和济南电视台以及五大报
社(大众日报、济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生活日报)提供24、48小时天气预
报,并新增加了人体舒适度预报;与市168信息台以及市电信局联合开辟了新的气象服
务电话热线(16800121) ,为包括中铁、亚太、旅游等寻呼台每日3次提供24、48小
时天气预报和全省17地市天气预报;向新闻媒体、报纸提供稿件20余篇,接受电视台、
电台、 报社采访50余次; 并加强了对五县(市) 气象局对天气预报的指导和会商。
(夏松亭)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市气象局把防灾、抗灾、减灾、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是在济阳县举办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培训班, 200多人接受培训,全市人工增雨防雹
指挥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二是完善建立人工降雨防雹体系。全市炮点扩大到
28处, 电台38部,火箭发射架1架。章丘市在济南军分区的帮助下,首次成功地进行
了人工增雨作业。三是积极开展作业,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效益。全年共实施人
工增雨作业20次,发射碘化银火箭8枚,炮弹2623发,保护农作物14000公顷。(夏松
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