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3&rec=67&run=13

纺织工业概况

2000年,济南纺织系统共有企事业单位74家,其中国有及控股企业17家、股份合
作制企业6家、 集体工业企业2家、外商投资企业45家、商业批发企业1家,纺织科研
院、 纺织中等专业学校、 纺织技工学校各1所。年末在职职工41857人(比上年减少
3135人,比1995年减少13445人),其中工业企业在职职工34284人;离退休职工20638
人。全系统资产总额为793363万元,净资产338282万元。主要行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
(涤纶、锦纶)、棉纺织业、针棉织品业、毛纺织业、印染业、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
制造业、服装业等。全系统主要生产能力为: 棉纺锭25.84万枚,比1995年的41.44万
枚减少15.6万枚,减少37.64%;气流纺4520头;各类织机4548台(“九五”期间市区转
出落后有梭织机1440台),其中无梭织机1075台;毛纺锭1.6万枚;聚酯切片8.9万吨,
化纤抽丝能力8万吨(其中短丝5.5万吨:涤纶5万吨,棉纶0.5万吨;长丝2.5万吨:涤纶
1.1万吨,锦纶1.4万吨)。

2000年,纺织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四个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纺织
行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经济
国际化战略,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好转。面对竞争激烈的纺织品市场,各集团、企业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抢抓发展机遇,积极采取措施,稳定生
产,开拓市场,生产经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全系统
限额以上工业企业 (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 主营业务实现工业总产值27.42亿元
(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25%,比1995年增长3.3%;工业增加值实现7.38亿元,
比上年增长11.14%,比1995年增长2.35%;实现销售收入2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比1995年降低12.43%(主要原因为“九五”期间大幅度压缩淘汰落后棉纺织、印染生
产能力所致); 实现利税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3%,比1995年增长2.2倍,其中利
润实现3117万元, 比上年增长129.4%,比1995年增利8119万元(1995年利润为-5002
万元); 出口创汇实现6222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2045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4177万
美元),比上年增长24.34%,比1995年增长2.09倍。主要产品产量为:聚酯切片84097
吨,同比减少5.7%,化学纤维41332吨,同比减少19.8%(聚酯及化学纤维产量降低的
主要原因是齐鲁化纤公司在三季度停产大修近两个月); 各类纱39102吨,14.3%,坯
布9546万米, 同比增长19.01%,其中棉布2919万米,同比增长71.1%,化纤及混纺交
织坯布6627万米, 同比增长4.94%; 针棉织品折纱3384吨,同比增长21.55%; 印染布
4419万米,同比增长118.11%;精纺呢绒77万米,同比下降15.28%(金冠毛纺集团在上
半年由一厂向二厂搬迁影响4个月); 各类服装2698.23万件,同比增长35.99%,其中
梭织服装199.63万件,同比增长34.88%,针织服装2498.6万件,同比增长36.08%。

“九五” 期间,全系统完成技改投资5.26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4.78%。全
系统无梭织机达到23.6%, 无梭布占布总量的42.5%,无结头纱比重达到39.8%,精梳
纱比重达到28.7%。 完成重大科技开发项目78项(其中科技攻关15项,新产品开发63
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7项,国内先进水平的30项,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达到8%。2
家企业建立省级技术开发中心(齐鲁化纤公司、 天齐特种平带公司),2家企业建立
市级技术开发中心(元首针织公司、 鲁思达纺织公司),10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
列质量体系认证,为济南纺织工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

(李宝国 徐增瑞)

打好三个攻坚战,促进经济增长

2000年,纺织系统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打好改革调整、扭亏增盈和再就业三个攻坚
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改革攻坚战进一步深入。一是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各集团本着“管资产、管发
展、管班子、管收益”的原则,在逐步调整理顺集团母子公司产权关系的同时,对改
制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规范,母子公司体制逐步理顺。三大集团和列入全市58
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点企业(仁丰、元首、诚通)均已达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
标准。二是按照“抓大放小,整体搞活”的原则,加快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对中
小企业的改革,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积极
探索多元投资体制,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制、民营经济。元丰公司、聚利公司、众鑫公
司等一批中小企业采取经营者持大股或由职工买断国有资产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了企
业的活力。至年底纺织系统企业改制面已达到93.9%。

2.扭亏攻坚战效果显著。一是建立了扭亏目标责任制,将扭亏、减亏指标层层分
解,局领导分工负责,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定扭亏措施和实施计划。二是在全系统
开展向诚通纺织公司学习扭亏的经验,各企业针对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对症下药,讲求实效。三是抓住机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通过参加各种经贸洽谈会、
交易会等活动,特别是抓住促进内需,扩大出口,开发西部的机遇,紧紧围绕扩大市
场覆盖面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展工作。诚通、成藤、华丰、天齐、器材等企业,积极
参加新疆、内蒙等地的考察、经贸洽谈活动,解决了棉花资源,调整了客户地区结构,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齐鲁化纤、元首、金冠等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断扩大
市场竞争空间。 至年底全系统总体效益指标明显上升,亏损面由年初的24.5%下降到
18.9%。

3.再就业攻坚战取得成效。2000年初,全系统下岗职工4620人,局领导多次召开
再就业工作会议,各集团、企业正确处理减人增效与再就业的关系,引导职工解放思
想、转变观念,树立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自强创业、依靠市场找职业的新观念。加
强对下岗职工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提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为二次就业创造
有利条件。按照“无情调整,有情操作”的原则,积极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领域。全
年通过发展三产实体、兴办专业市场、开展家政服务、家庭手工业和兴办各类私营企
业等渠道安置下岗职工2503人,安置率达54%。

(李宝国 徐增瑞)

实施创新工程,促进产业升级

根据市委、市政府实施“四个创新”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积极实施创新工程,
促进纺织发展。

1.加快产业调整,推进产业创新。全系统在大幅度压缩落后初粗加工能力的基础
上, 紧紧围绕推进产业创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工作。面对加入WTO的新机遇
和新挑战,齐鲁化纤集团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化纤、棉纺织、印染、服装等
方面的专家,对集团的发展规划、发展思路进行了全面诊评,制定了“量力而行、小
步快跑、滚动发展、适度扩张”的发展思路,对集团乃至济南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起
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迪维得化纤仿毛面料项目、元首针织公司“双加”项目、齐鲁化
纤公司直纺涤纶短纤维项目和聚酯I线增容改造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或进入试生产阶段。
齐鲁化纤公司投资2.2亿元,采用国内技术开发扩建日产400吨聚酯装备依托工程项目
已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 2000年纺织系统技术改造总投入1.183亿元,其
中企业自筹资金高达9830万元,占技改总投入的83.09%。

2.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品升档。①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000年纺织系统制
定了《济南纺织技术创新工作意见》 并全面贯彻实施,完善了4个省、市技术开发中
心体系,强化技术开发职能,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齐鲁化纤公司制定了创建国家
级技术开发中心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②加快新产品开发。齐鲁化纤公司阻燃系列
产品已初具规模;高收缩、多功能涤沦长丝试纺成功;一棉涤、粘、毛强捻纱线批量生
产; 仁丰公司、诚通公司不断探索采用新原料、新工艺,TENCEL纱线试纺成功,氨纶
包芯纱工艺成熟,质量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元首公司抗菌防臭防紫外线T恤及细
旦丙纶保健T恤投放市场后深受用户欢迎;鲁思达LSD400剑杆织机通过了国家级鉴定,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天齐公司成功开发了高定伸尼龙片基产品。全年共开发新产品56
项,其中3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③加强产学研联合。全系统6个企业与多家大专院
校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在全省产学研洽谈会上签订技术开发意向7项。

3.抓好管理创新,全面提高素质。各企业以“两本管理”为核心,重点加强现场
管理、质量管理。齐鲁化纤公司加快建立一体化管理新体系,率先通过了质量、环保、
计量及职业安全卫生4个体系的认证,目前正规划建立信息化管理网络,进行ERP策划
的准备工作。在财务管理方面推行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全面财务管理,发挥了财务管
理的核算、 监督、 融资和调剂职能,提高了资金运作水平。全系统10个企业通过了
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 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安全生产完成与市政府签
订的责任目标,无重大火灾和死亡事故发生。(李宝国 徐增瑞)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全系统紧紧围绕纺织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纺织行业经济国际化进程。①依靠老客
户,开辟新渠道,大力开展利用外资工作。合成纤维厂与香港天厉国际金融投资公司
合资生产高档PU革项目已签订合作协议,并已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冠世时装公司与老
合作伙伴日本郡是株式会社扩资生产连裤袜项目一期工程、冠益制衣公司与日本奥田
扩建第四条西裤生产线项目、恒舜制衣公司与日本合资白衣族服装生产线等项目相继
投产并出口。 全年全系统合同利用外资额6140万美元,是近3年来最多的一年。②内
部调整与境外建厂相结合。仁丰公司将调整中压缩的棉纺锭转到柬埔寨合资建厂,设
备已全部运抵柬埔寨,预计2001年可投产; 一棉压缩棉纺锭与孟加拉国合资建厂,设
备已运抵孟加拉并已投产。③加强三资企业内部管理,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解决
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年合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
16.3%,利税1.1亿元,同比增长46.8%。(李宝国 徐增瑞)

“以新补纺”,加快发展“三产”

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协调下,济南一印开发了摩托车配件市场,济南二
棉继绿地超市开业后又兴办了钢塑设备及型材专业市场。隆鑫达公司在山东轻纺城经
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积极考察市场,加大招商力度,将原市场建成了济
南市首家窗帘布艺大型市场,扭转了困难局面。全系统专业市场占全市工业企业专业
市场的比例已达45%。 在新建专业市场的同时,注重原有市场的规模及质量建设,中
恒、三阳、绿地、副食品、窗帘等市场扩建26300平方米。全系统三产从业人员达1.1
万人。全年实现市场交易额12亿元,三产增加值6280万元,同比增长13.15%,实现利
税1650万元, 同比增长10%。为切实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各集团、企业始终把职工的
安居乐业放在首位,对全系统职工住房情况进行了摸底,并规划用3~5年时间基本解
决。2000年全系统实施安居工程、集资建房、房地产开发等共完成16.6万平方米,缓
解了部分职工住房紧张问题。(李宝国 徐增瑞)

齐鲁化纤集团与中国东方、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债转股协议

济南齐鲁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中国济南化纤总公司是“七五”期间依靠贷
款和发行债券建立和发展起来、以生产聚酯切片和涤纶纤维为主要产品的化纤企业,
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兑损失等原因,企业债务沉重。根据国家为搞好搞活国有企业,
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竞争力,实施债权转股权的政策,经批准,济南齐鲁化纤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与中国东方、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于2000年7月31日在济南签署“债转股”
协议。债转股总额达24.27亿元,其中东方资产管理公司18.33亿元,信达资产管理公
司5.94亿元,于2000年4月1日起停止计算利息。(李宝国 徐增瑞)

金冠毛纺集团实施“腾笼换业”

金冠毛纺集团按照市政府“腾笼换业” 规划要求,于2000年元月至5月,依靠公
司员工的自身力量, 顺利完成了主业搬迁工作,将位于天桥区铜元局前街1号一厂的
500余台(套) 生产设备全部搬迁到王舍人镇坝王路17号二厂厂区,并于5月8日召开
了恢复生产动员大会,全面恢复了主业生产。原一厂厂区的约1.34公顷土地进行房地
产开发。(李宝国 徐增瑞)

丝绸工业概况

2000年济南市丝绸系统共有企业5个, 其中工业企业1个,农业企业4个,年末职
工总数820人。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22万元,比上年减少10.52%,生产服装162.32万件,比上
年增长228.52%;服装入库一等品率98.99%,比上年增长5.85%;服装出口交货133.75万
件,比上年增长209.85%;完成工业增加值458万元,比上年减少32.55%;实现销售收入
702.56万元,比上年增长0.9%。

促进企业内部改革,积极为企业改制做准备。年内成立企业改制领导小组,深入
企业摸清资产和人员状况,为改制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济南丝绸厂积极加大内
部改革力度,调整内部核算经营结构,清理资产,压缩人员。将原来的两个分厂分别
注册成立为神威激光有限公司和雅美制衣有限公司。至年底,两个公司已实现独立核
算,自主经营,并取得明显的生产经营效益。

调整生产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活力。济南丝绸厂综合楼工程全部竣工,厂部、丝
针织厂顺利完成搬迁,实现了企业的“腾笼换业”。原迁往异地的喷水织机分厂,由
于设备老化、费用高、产品单一,是企业减亏的重大包袱,年初经过多次分析决定下
马该生产线, 把有限的资金转到经济效益好的其他生产项目,盘活资金200多万元。
雅美制衣有限公司的生产规模得到扩大,由上年的年产服装33.1万件增加到133.75万
件, 同比提高303.83%,产品全部销往日本。该公司成为恒降(天津)国际贸易有限
公司的主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已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该企业根据
市场需求,积极开发人造丝系列产品,以其低价格及较好的仿真丝效果,得到广大客
商的青睐,赢得客户的信任,订单稳步增加。

新上激光加工项目。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吸收有知识、有技术、懂业务的人员
充实市场开发队伍,从国内商场入手,采取跑用户、开座谈会,参加各地举办的贸易
治谈会等措施,提高了该项目和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同时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发挥
高科技的优势,在激光平面切割的基础上开发立体切割加工。加工产品市场已覆盖了
电器开关、家用电器、综合机械、冶金设备、汽车制造、金刚石锯片、粮食机械、包
装印刷、军工兵器、医疗设备等行业,并与济南机床二厂等集团公司组成生产制造联
合体,与河南凯达外贸公司组成工贸联合体,与武汉石凯公司建立激光缸套示范基地,
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西安西北光电仪器厂等十几家企业建立了配套加工业务的长期
协作关系,形成了淡季不淡,旺季三班运转的局面。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采用计算机
辅助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确保了产品质量,全年完成加工值430万元。
(刘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