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3&rec=54&run=13

统计工作概况

2000年,济南市各级统计部门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为经
济发展和党政领导决策提供了优质服务。统计信息分析“精品战略”成效显著,统计
报表任务高质量完成,统计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统计基础工作全面加强,统计信息
自动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

1. 严把统计数字质量关。 一是加大了统计普法执法的力度。在普法方面,举办
《统计法》和《统计法实施细则》讲座及宣传月活动,结合年报会和统计管理登记举
办《统计法》 学习班,实行统计法知识上网宣传,共发传单2万份,出横幅和宣传栏
20幅(块) ,印制发放《统计法》和《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5万册,挂图9000份,
使上万人受到统计法制教育。在统计执法方面,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案,全市立案
查处统计违法案件363件,比上年增长2.5倍,严厉打击了统计违法行为。认真扎实地
进行了统计管理登记工作,市以上单位共登记8300多个。通过这次活动,使统计工作
的外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各单位报实数讲实情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认真接受了市人
大代表对统计工作依法行政情况的评议,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统计队伍建设,提高了依
法行政水平。二是对16个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实行“下管一级”。通过指标间关系的平
衡核算,使这些指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实反映实际情况。特别对国内生产总值、
利税、居民收入、农民纯收入等敏感指标进行重点评估,核减水分。三是强化审核把
关制度。落实分管领导责任制和审核把关制度,各处室、各专业都逐级审核,逐级把
关。年报之后各专业都普遍进行数字质量大检查,深入基层、走厂串村检查验收,对
县区进行经济增长点的核实验收,使各种报表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了基层基础建
设,完善台账和原始记录,健全基层工作制度,确保源头数据的质量。四是扩大抽样
调查领域,积极改进抽样调查方法,使统计调查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年内,
在农村统计中推行多目标抽样,在限额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景气调查、居民生活
调查、物价调查等领域,也都大幅度地扩充样本点,增强了调查的代表性。

2.积极开展统计创新。一是统计制度方法创新。改革部门统计管理方式,规范部
门统计行为,积极建立具有济南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的统计报表制度体系。国民经
济核算体系基本形成。积极探索“部门行业统计”的新路子,率先在全省试行工业企
业“一套表”。将原来由工业企业填报的生产、经营、财务、科技、投资、劳资、物
资能源、工业品价格分专业统计报表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系统的
“一套表”,采取统一组织、统一部署、分头填报、集中上报、统一数据处理的组织
形式和信息流程,先在章丘市进行试点,然后在全市2000年年报工作中推开。改革计
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按项目统计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
按经济主体统计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完善指标体系,与国际接轨,将农民“人
均纯收入”指标改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制定了《济南市统计事业“十五”
时期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措施。二是统计科技创新。
率先在全市党政机关、全省统计系统成功研制了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并投入应用,
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大力开展统计科研活动,实行“精品战略”和科研课题负责制,
立项进行的“济南市劳动就业统计管理系统”和“城市居民住户调查问题研究”两个
课题,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三是在统计服务的
方式上实现了技术创新。在全省率先开发了电子报表网上直报系统,为统计报表的传
送方式提供了现代化的、高效率的手段。为市“两会”研制开发了统计自动查询服务
系统,并在“两会”期间现场开展咨询服务,满足了与会代表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扩
充增强了统计信息公众网,实现了统计咨询服务方式的现代化。

3.发挥优势,进一步搞好统计服务。一是完善和深化传统服务项目。根据市委、
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强了对经济部分的全市全方位目标考核,高质量地完成了1999年
度综合评价工作。 对5个县(区)的经济目标作了符合实际的调整,增加了对民营经
济发展情况的考核内容,并对2001年目标体系的制定进行了调研论证。继续坚持了月
度经济分析、预测制度,逐月向市委、市政府提供经济形势发展报告,为市委、市政
府研究决策提供依据。实行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调查制度,对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
革、稳定社会起了积极作用。为及时上报市领导,提前了数字上报时间,主要指标每
月4日前完成上报。 二是针对社会热点,积极开展各种调查。坚持了一年两次的下岗
失业调查,如实反映了失业情况逐步好转的现状。首次进行了信息产业调查,为对这
一高新产业领域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字支持。针对“旅游热”的形式,进行了国内
假日经济及旅游调查,对全市旅游事业发展状况作出了详细描述和准确定位。进行了
畅通工程平安大道调查、鸡蛋保护价格执行情况调查、企业“年薪制”调查、钢铁企
业限产调查、 国有企业“债转股”调查等多项调查,调查项目比上年增加15%,客观
地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各方面的热点问题,为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依据。积极改
进信息发布制度,每月通过媒体进行新闻通报,实行信息上网,更好地发挥了统计信
息的作用。三是发挥信息优势,积极开展统计分析工作。按照“精品战略”的要求,
通过实行课题制, 带动了统计分析目标和责任的落实。 全年完成统计信息分析文章
186篇,在各类报纸、电台、电视台发表统计信息文章200篇次,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各
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刘伯臣)

工业企业“一套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为满足国家统计制度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避免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内部重复交
叉统计,切实减轻基层统计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数字质量,转变政府统计部门职能,
2000年,市统计局在全市试行工业企业“一套表”统计制度改革,这也是国家、省整
个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统计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由计划经济体
制下的专业统计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业部门统计转变的一大战略步骤。

试行工业企业“一套表”统计制度改革的口径范围为: 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国
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限额以上工业企业, 含
限额以上“三资”工业企业)、县(市)区属及以上限额以下工业企业。在这一范围
内,各统计调查项目根据现行国家统计制度的规定,确定不同的调查对象。工业企业
“一套表”的内容包括定期报表和年报两部分。定期报表的统计调查项目范围是生产、
财务、 能源、劳工、投资、价格、外经贸统计共7部分。年报的统计调查项目范围是
生产、财务、能源、科技、劳工、投资、外经贸统计共7部分。

纳入工业企业“一套表”的定期报表共10张,年报共13张。表式设计的指导思想
是: 将属于同一性质的统计内容统一设计在一张报表上,不同性质的内容设计在不同
的报表上; 严格界定统计指标的概念,统一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实行统一的统计表
式、统计标准、统计分类、统计目录编码,统一数据处理程序; 对重复的统计指标进
行合并,保证满足各专业的需要; 保留基础性指标,删除派生性指标。因此,将工业
企业“一套表”设计的原则确定为:精简、统一、效能。

按照上述设计原则, 对涉及8个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业企业基层统计报表进行了重
新设计。确定工业企业“一套表”定期报表表式、年报表式各有10张,定期报表合并
精简统计指标104个,年报合并精简统计指标82个。

这项改革已在2000年年报中开始实施。(苑子建)

固定资产投资小普查

为摸清全市投资家底,为国民经济更加科学、准确的核算提供坚实基础,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搞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按项目统计转为
按市场主体统计,提高投资统计质量,2000年底,市统计局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主
要指标表》(投调01表),在非正常填报固定资产投资报表的工业、财贸、核算、社
会、 建筑业、房地产等6个专业进行了布置,对各行业2000年的投资情况进行了一次
“小普查” 。调查结果显示,6个专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合计有48亿元(为2010年济南
市306亿固定资产投资以外的调查数) 。其中工业、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的投资统计范
围为50万元以下的零星购置。财贸、金融、社会的投资统计范围为列入固定资产的所
有投资额。(纪 强)

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济南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1998年,市政府即下发了《关于做好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并成立了
以常务副市长徐华东为组长,由统计、公安、计划生育等17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人口
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普查前,按照《人口普查地理区域划分工作细则》和《人口普查区域地图绘制工
作细则》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实地“勘界”、划分区域界线工作,共划分出
5312个普查区、21109个调查小区,绘制市、县、乡、村调查小区等区域示意图26542
张。 2000年5、6月间进行了市、县两级普查全过程试点,8月份进行了全市范围内的
户口整顿, 摸清了人口底数,同时对全市抽调的31000多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进行
了全面业务培训,10月份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10月下旬,进行了入户摸底、
编制户主姓名底册工作。 11月1日普查登记全面展开,到10日登记工作圆满结束。从
11月11日开始,针对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在集贸市场、餐饮娱乐场所展开了全
面细致的查漏补漏工作。于11月25日开始,分村、乡、县、市四级进行了普查主要指
标手工汇总,12月完成上报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采用了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光电录入技术,机器汇
总工作按计划于2001年10月完成。

(于京明)

统计管理登记工作

2000年,根据《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规定及省统计局的工作部署,全市开展了
法人单位统计登记证的换证和产业活动单位的统计登记工作。

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市统计局专门对统计登记、统计换证工作进行部署,并于
2000年5月、7月在《济南日报》两次发布公告,提高了基层单位对搞好统计管理登记
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次登记工作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各区、县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单
位的登记换证工作,市局负责中央、省属驻济单位和市属单位的登记工作。为使这项
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期分批地对省、市主管部门进行工作部署,登记工作的领表、
收费、审核、录入、打印等各道工序进展顺利。为确保登记单位不重复不遗漏,主要
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充分利用1997年单位普查登记库、1995年法人登记库与现登记单
位对比,找出遗漏单位,发出限期补办通知,督促其进行统计登记工作。②利用兄弟
单位的数据库来完善统计登记数据库。利用民政部门的社团登记库,督促社团单位进
行统计登记工作;利用工商部门的私营企业库督促私营企业单位进行统计登记工作;利
用市政府办公厅外管处提供的外地驻济单位库,督促外地驻济单位进行统计登记工作。
③在统计登记后期,进行统计管理登记专项执法检查,确保基本单位的不重不漏。

2000年,全市基本单位登记达18472个,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统计单位名录库,
为做好统计数据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董扬振)

统计信息化建设

2000年,统计信息化建设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提高网络的运行速度,加强网络运行的安全保护。在已经建成省—市二级统计
系统内、外网站的基础上,把网络逐步扩大到县(市)区及乡(镇)统计系统,部分
县(市)区统计局建立了自己的外部网站,年内开通市—县(市)区内部网站。对局
域网络设备进行了升级扩充,同时建立了统计局第二办公点局域网,并用光纤进行了
连接,为全局及两支调查队上因特网和网上办公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对内、外网站实行了物理隔离。建立了较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完善和强化网络信息
的在线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

2.围绕统计工作,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开发和应用。在逐步完善网络系统
的基础上,把在网络上进行信息开发和应用工作,作为全市统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
点。先后开发了统计信息港(内网)和统计信息公众网(外网)两个网站,建立了专
门为政府服务的内部网站,保障信息的及时维护和更新。建设并实施了统计网上报表
系统和统计系统内部的网上办公系统。为市人大、市政协的“两会”开发了统计信息
查询服务系统,连续两年现场为“两会”提供统计信息咨询服务。这些应用系统的建
立,极大地提高了统计工作效率,使统计信息的报送、交流更加快捷方便。

3.加强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更新科技知识。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普及计
算机及网络知识,提高统计人员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因特网
上查找信息,掌握数据处理及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熟练维护更新网站栏目的信息,
学会统计计算机应用程序的使用。 还面向全市开展了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证
书的认证和培训工作,举办了多期培训班,为创造统计网络化软环境,实现统计办公
的网络化、无纸化奠定技术支撑。

(刘均杰)

失 业 调 查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十分需要失业率这个数据。但由于数据采集
难度较大,下岗与失业在概念上有所交叉,政府一直采用的是登记失业率。而国际通
用的调查失业率,在我国一直无人涉及。1997~2000年,为了解济南市失业情况,更
好地为宏观决策服务,市统计局借鉴国内外科学的调查方式,采用国际、国内通行的
就业标准(调查前1周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视为就业) ,把失业率界定为失业人口与
经济活动人口之比(也是通用惯例) ,首次按国际惯例并且连续3年在济南市区范围
内进行失业情况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市内五区(不包括市区行政区划内的乡、镇)。
为了克服部门、企业和个人利益对调查的影响,调查直接以住户为调查对象。调查总
体为市区821488非农业户。调查采取分区布点、随机等距抽样的方法。调查设计中取
置信度为95%, 确定抽取3276户居民进行调查。调查点遍布在市区27个街道办事处的
31个居委会中,共涉及57个调查小区,布点广泛、均匀,有充分的代表性。2000年的
调查时点为5月26日24时。本次调查的基本数据如下:

1.经济活动人口116万人。本次调查的抽样总体为市区常驻人口164.8万人,,其
中经济活动人口91万人, 占总人口的56.4%。外来打工、经商者有25万人。市区总的
经济活动人口应为116万人。

2.就业人口112.5万人。就业人口中,在城镇国有及集体单位从业的占82.1%,较
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 自营业者及私营个体雇主雇员占就业人口的15.6%,较同
期上升2.6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就业者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

3.失业人口3.5万人,失业率3.01%。1997年至1999年上半年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
势,1999年下半年出现下降态势,2000年上半年又出现回升。失业率分别为:1997年6
月,1.88%; 1998年5月,3.66%;1998年10月,3.84%;1999年6月,4.8%;1999年10月,
2.66%;2000年5月,3.01%。2000年调查比上年同期下降1.79个百分点,比1999年下半
年上升0.35个百分点。

(崔瑞宁)

信息产业调查

(见“信息化建设”分目【全市信息产业现状调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