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3&rec=43&run=13

计划工作概况

2000年,计划工作按照“增强省会意识、争创一流成绩”和“团结、高效、务实、
进取”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不断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
在实施年度计划、编制“十五”计划、推进重点建设、深入调查研究等方面较好地发
挥了经济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①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确保年度计划顺利实施。组织编制了2000年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全年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作了安排,经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
议审议通过,市政府正式下发全市贯彻执行。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各项经济指标和
重点建设项目坚持月分析、季总结、半年全面检查,及时向市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汇
报经济运行和计划执行情况。针对出现的工业投入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外
向度不高等问题,加强了研究预测,提出了加快结构调整、扶持企业集团、发展特色
农业、培植新的出口增长点等一系列对策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促
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发挥计划的综合协调职能,为企业、基层和经济发展服务。一是大力支持农村
经济。全年投入农网改造资金5.07亿元,建设改造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
12座,10千伏以上线路1766公里,低压村3455个,每年可减少农民电费支出1000多万
元。济南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农网改造竣工的项目单位,顺利通过验收。继续做好水
利资金的收尾工作。协调安排1999年征收的水利资金,保证了市长二号工程、平阴节
水灌溉等重点水利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二是积极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按照项目审批
程序,为济南百货网络信息项目进行审批上报,促进了企业配股融资。协调有关部门
积极争取平阴铝厂、山东塑料试验厂享受省有关电价优惠政策,每年可为两厂降低生
产成本2300多万元。协调市粮食局做好成丰公司等粮食亏损企业扭亏工作; 帮助济南
民意面粉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获得直接入市收购优质小麦资格, 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
成本。协调金泰集团1000万元企业债券提前兑付,加快了企业上市步伐。参与天然气
工程建设和用户开发,协调裕兴化工厂等企业进行天然气置换,争取协调了中石化公
司对济南市的正常供气。三是建立了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研究提出了《关于建立
济南市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意见》,经市政府第35次办公会议研究批准。编制了
市场发展规划,先后向银行推荐18个项目,部分项目的三产引导资金贴息扶持政策已
经启动。四是积极推进“四个一”工程。经牵线,西班牙伊比梅集团与平阴、长清合
作建设水厂项目签署协议。积极推进与以色列泽威集团合作建设EA停车系统项目的前
期工作,促成了三箭置业公司与新加坡罗氏公司联合承接国际工程。五是积极拓宽人
才培养渠道,提高人口素质。全年争取市属普通中专招生计划5330人,中等技工学校
招生计划3885人,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坚持人口管理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
指导思想,放宽了私营经济和小城镇人口迁入政策,妥善解决了军转干、民办教师、
科技干部家属、 高职班毕业生的落户问题,全年共为30946人办理了迁济手续。六是
积极协调、参与粮食流通、棉花流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社区服务和
教育结构布局等改革工作,有效发挥了计划部门的综合协调服务职能。

③认真研究编制2001年计划。市计委对关系全市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调
查研究, 并于9月下旬组织召开了全市计划编制工作会议,12月下旬召开了全市计划
会议,传达了国家、省计划会议精神,下发了《济南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草案)》。计划强调了投资和消费双重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了结构调整、
深化改革、城市建设和科技进步,体现了预测性、宏观性和指导性,为“十五”计划
开好头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加强了与国家、省计划的衔接,争取引黄供水、污水管
网、绕城高速公路南线等8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计划,年度投资7.25亿元。

2.坚持开拓创新,努力做好“十五”计划编制工作。(见【“十五”计划编制工
作】)

3.加强重点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①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对30个重点项目及时提出项目月报和分析报告,协调
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积极组织和参与国家、省对济南市
国债项目的监督检查,督促项目单位加强项目管理,加快工程进度。积极争取国家、
省对济南市重点项目的支持, 争取引黄供水、污水管网等5个项目列为2000年省重点
建设项目,争取国家、省批准了化纤集团国产化聚酯装备依托工程、大明湖综合整治、
引黄供水北店子应急取水工程等项目的立项,协调完成了济南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预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评估工作, 为工程建设和争取资金支持创造了条件。 结合
“十五”计划编制,争取济南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城市保泉供水、轨道客运交通工
程等22个项目列为省“十五”重点建设项目,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②加大工作力度,努力筹措重点建设资金。基础设施项目,为引黄供水、兴济河
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3个城建项目争取国债资金1.32亿元, 占全省的三分
之一;争取省计委安排引黄供水和城市应急供水工程贷款1.1亿元。经济适用住房项目,
争取省计委下达银行贷款规模9.05亿元。流通设施项目,争取国家安排长清国家粮库
扩建项目国债投资1192万元,安排万隆超市海鲜配送中心贴息贷款4000万元,争取堤
口路果品市场扩建项目中央财政贴息贷款1500万元拨付到位。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争取省计委安排万方科技公司连续泡沫镍等4个项目高新技术扶持资金230万元,追加
格兰百克生物制药等3个国家高技术产业示范项目省扶持资金240万元,并积极进行国
家级齐鲁软件园的争取工作。农林水利项目,争取国家、省扶持资金3335万元,用于
田山灌区节水改造、 锦绣川水库加固、商河县沙河水库等8个项目建设,协调黄河滩
区搬迁国债资金到位476万元。利用外资项目,协调中心医院北欧投资银行贷款等3个
项目资金到位1930万美元,积极推进济南广播电视中心利用国外政府贷款2000万美元
的前期工作。 社会事业项目,争取国家计委、省计委补助资金580万元,用于市交警
支队、 儿童医院等15个项目建设。另外,还争取省计委安排民天集团等3个企业中小
企业流动资金贷款1500万元。2000年,由市计委参与争取、融通的资金达19.65亿元,
其中国家、 省拨款2.02亿元,国债转贷1.12亿元,政策性贷款14.91亿元,利用外资
1930万美元, 当年到位13.56亿元,有力地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拉动了经济快速增
长。

③切实改善投资管理和调控。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制定了旧城改造优惠政策,
促进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按照国家计委《关于重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
审批规定的通知》,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代市政府拟文转发了《国务院有关
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为下一步济南市招标投标
工作管理奠定了基础。

4.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

一是搞好经济发展环境创新研究。按照市委“四个创新”的部署和要求,经过广
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营造政策环境、改善外部环境、完善法制环境、创造人文环境
等22项创新意见,形成了《关于经济发展环境创新的意见》,经市委七届四次全会审
议通过后,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下发全市贯彻实施。二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研究。提出
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强调以主城区为核心,科学布局大城市,加快建
设卫星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明确了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和措施,与“十五”计划纲
要一并经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三是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与国家
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省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济南21世纪议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研究》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专题研究,争取济南
市列入省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和国家备选试点城市。四是进行财源结构状况分析。重
点围绕国家实行分税制以来,对济南市财源总量、结构、三次产业贡献能力和财政收
入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了全市财源结构状况,提出了加强财源
建设的思路和建议,得到了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五是加入世贸组织对策研究。围
绕加入世贸组织后济南市如何应对,分别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外经、流通、市场
化服务等不同领域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少负
面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形成了《加入WTO济南市如何应对挑战》等多项研究报告。六
是创办《济南经济》刊物。作为综合类经济刊物,《济南经济》杂志力求成为本市经
济工作交流的载体,对外宣传的窗口,为市委和市政府领导决策当好参谋。《济南经
济》创刊号在世纪之交正式创刊。

此外,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计委先后完成了《启动和引导非国有投
资的建议》、《济南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研究》、《城市遥感综合调查》、《济南市
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济南市外债资金管理办法》、《关于统建解决
市直机关干部住房方案》等多项调研,结合城市空间布局对“齐鲁硅谷”的有关问题
进行了专项研究,形成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在2000年市政府召开的全市调研
信息工作大会上,市计委《关于旧城区改造的综合调查情况及初步工作方案》获得了
全市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倪志纯)

“十五”计划编制工作

济南市“十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始于1999年初,对编制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
重视,主要领导多次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十五”计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对编制工作
进行指导; 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数次进行专题研究。在全市各有关部门的共同
协作下,截至2000年底,济南市“十五”计划纲要(草案)、10个县(市)区“十五”
计划纲要(草案)和85个专题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全部完成。“十五”规划在规划思想、
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等方面有新的探索和创新。在规划形式上突破老面孔,运用先进
的技术手段,直观地展示纲要内容; 突出了编制过程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众的广泛
参与性,使纲要的编制过程成为凝聚智慧、统一思想和认识的过程。

在“十五”计划纲要整个编制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个阶段性工作:

①全面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市计委各处室按照业务分工,进行了25个方面的思路
研究; 与山大、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驻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完成了城市空间布局
等6个重大课题;组织协调了85个专题规划和10个县(市)区计划的编制、论证、修改
工作, 与65个编制单位进行了座谈,并独立完成了工业、三产、重大灾害防治等5个
专题规划的编制工作; 针对小城镇发展、辅城定位等热点问题,深入实地调查研究,
掌握第一手资料。工作中坚持开门编规划,与济南日报社合作开展了“十五”计划征
文活动,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十五”计划的意见和建议,为
科学编制“十五”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②认真编制修改“十五”计划。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市计委组织骨干力量,集
中精力编制“十五”计划,完成了《济南市“十五”计划纲要(草案)》,筛选建立
了“十五”重点项目库,并确定了指标体系。“十五”计划与以往几个五年计划相比,
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努力实现济南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
城市中位次前移。二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培植
五大主导产业,高标准发展第三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产业竞争
力。三是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全力推进“四个创新”。四是突出了城
市化发展,首次提出了避开泉域主要补给区,向外拓展建设新辅城,最终形成“一主
三辅”的城区空间拓展模式。五是突出了泉城特色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南部山区生态
保护,控制地下水开采,从根本上实现泉水常年喷涌。六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
扩大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切实把提高人民生活作为根本出发点。

③积极做好论证送审工作。在广泛征求市直部门、产业界、学术界等各方面意见
的基础上,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
神,形成《纲要》(汇报稿),并制作了《纲要》摘要和《城市空间布局规划设想》
两个多媒体。从10月下旬开始,分别向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人大主任会、
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主席会、副市级以上离退休老同志及民主党派进行了汇报,并
广泛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形成了《纲要(草案)》,11月22日提交市委七届五次全委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④及时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纲要(草案)》形成后,为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
的沟通,市计委和市委宣传部密切合作,制定宣传计划,明确宣传主题,协调《济南
日报》、《济南时报》、济南广播电台、济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十五”计划进
行了专题报道。

2001年2月22日《纲要(草案)》提交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2月27日获得
通过。(《纲要》详见“特载”栏目《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
要》)

(王远林)

济南市“十五”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结题

为了提高“十五”计划的科学性,根据“十五”计划编制的需要,市计委从关系
全市“十五”及更长一段时间发展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中,筛选出城市空间布局、水
资源、 区域性金融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定量分析、生产力布局、总体发展战略等6个
方面的内容,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济南市水利局和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形
成了28万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凝聚了多方智慧,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为了充分
发挥研究成果的作用,市计委组织专门力量,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改补充,汇编成册,
以《21世纪初期济南市若干问题研究》为书名,于2000年8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
(王远林)

完成济南市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市计委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济南城市规模的要求,着眼于济南在新世纪的
长远发展,结合编制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会同有关研究单位
和大专院校,在进行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济南
市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该规划从济南市城市布局发展演变的历史出发,综合考
虑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提出合理利用绕城高速路内210平方公里的城市
建设用地,形成主城区,跨越绕城高速路,以长清县城为中心建设西辅城,在郭店及
其东北方向建设东辅城,在黄河以北适当地区建设北辅城,使济南城市逐步形成一个
主城、三个辅城的“Y”字型布局形态,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
300万人以上。 该规划还提出了主辅城发展的产业布局、分阶段实施目标和主要政策
措施。

(王远林)

“十五”计划征文活动

为了编制一个既能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济南特色、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能更好
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十五”计划,市计委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对“十五”
计划的意见建议,并且与《济南日报》联合开展了“我为‘十五’计划献计献策”征
文活动。 自1999年7月19日起在《济南日报》开辟专栏刊发了部分稿件。征文活动历
时半年,共刊登征文近30篇。经评审,4篇获得征文一等奖,6篇获得二等奖,10篇获
得三等奖,颁奖仪式于2000年1月14日在济南日报社举行。

(迟志刚)

财源结构分析

一、地域财政收入情况

2000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济南市财政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
全市地域财政收入达到169.93亿元, 比上年增长11.78%,增收17.91亿元。地域财政
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8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1. 级次结构。在地域财政收入中,中央级收入71.91亿元,增收4.65亿元,增长
6.91%;省级收入44.72亿元,增收6.59亿元,增长17.28%;市及市以下地方一般预算收
入(不包括城镇公用事业附加、 养路费和土地出让收入等)49.05亿元,增收4.65亿
元,增长10.46%; 国库数地方收入(包括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养路费和土地出让收入
等) 为53.3亿元, 增收6.67亿元, 增长14.3%。中央、省及地方三级收入所占比重
(按国库数计算) 分别由上年的44.24%、 25.08%和30.68%变化为42.32%、26.32%和
31.36%,其中,中央级收入比上年下降1.92个百分点,省级收入比上年提高1.24个百
分点,地方收入比上年提高0.68个百分点。不包括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养路费和土地
出让收入等,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所占比重为28.86%,比上年降低0.35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在地域财政收入中,按三次产业的贡献能力划分,第一产业2.07亿
元,比上年增长33.55%;第二产业9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9%;第三产业74.51亿元,
比上年增长13.32%。 第一、二、三产业提供的地域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1.22%、
54.93%和43.85%。其中第一产业提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
产业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每百元增加值提供的财政收入分别为2.2元、
22.3元和17元,分别比上年增加0.5元、1.1元和0.1元。

3.税种结构。在地域财政收入中,按税种划分:①“两税”收入43.91亿元,比上
年下降13.65%;占地域收入的25.84%,下降7.61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全部收入)
35.09亿元,下降9.65%;消费税8.82亿元,下降26.56%。②营业税收入20.21亿元,比
上年下降5.03%;占地域收入的11.89%,下降2.11个百分点。③所得税收入37.28亿元,
增长86.03%; 占地域收入的21.94%, 比上年提高10.24个百分点。 ④其他税费收入
68.53亿元,增长10.34%;占地域收入的40.33%,比上年降低0.52个百分点。

4.经济类型结构。在地域税收收入中,国有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65.9亿元,比上
年增长4.87%;集体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1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5%;个体私营经济
提供的税收收入6.14亿元,比上年增长68.22%; 其他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29亿元,比
上年增长4.28%。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占地域税收收入的
比重分别由上年的59.62%、10.53%、3.46%和26.39%变化为58.06%、10.98%、5.41%和
25.55%; 国有经济下降1.56个百分点,集体经济提高0.45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提
高1.95个百分点,其他经济下降0.84个百分点。

二、地方财政收入情况

2000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4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6%;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重为5.15%,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

1. 级次结构。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市本级收入23.83亿元,增收1.54亿元,
增长6.91%;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8.58%,比上年下降1.62个百分点,县
区级收入25.22亿元,增收3.11亿元,增长14.07%;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51.42%,比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财源产业构成仍保持三、二、一格局。其
中第一产业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1.82%;第二产业22.67亿元,比上年增长7.14%;第
三产业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第一、二、三产业提供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所
占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48∶47.66∶49.86变化为3.18∶46.22∶50.6。 其中,第一产
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74
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每百元增加值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分别由上年的1.19元、
5.29元和5.69元增加到1.64元、5.42元和5.66元。

3. 税种结构。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按税种划分:①营业税仍是第一大税种,
全年收入11.79亿元,增长14.47%;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4.04%,比上年提高0.84个
百分点。②增值税(25%地方分成部分)7.85亿元,下降3.33%; 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的16%,比上年降低2.29个百分点。③企业所得税5.17亿元,增长6.38%; 占地方一般
预算收入的10.54%,比上年降低0.41个百分点。④城建税3.88亿元,增长5.43%;占地
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91%, 比上年降低0.38个百分点。⑤投资方向调节税0.82亿元,
下降67.46%;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67%,比上年降低4.01个百分点。⑥个人所得税
4.2亿元,增长87.5%;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8.56%,比上年提高3.51个百分点。⑦其
他税费收入15.34亿元,增长20.98%;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31.27%,比上年提高2.71
个百分点。在全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39.23亿元,比上年增长8.64%; 占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9.98%,比上年下降1.35个百分点。其他收费和专项收入
9.82亿元, 比上年增长18.46%; 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0.02%, 比上年提高
1.35个百分点。

4.经济类型结构。在地方税收收入中,国有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16.4亿元,比上
年增长2.82%;集体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5.97亿元,比上年增长3.29%;个体私营经济提
供的税收收入3亿元,比上年增长8.30%;其他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13.86亿元,比上年
增长19.38%。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
分别由上年的44.17%、16.01%、7.67%和32.15%变化为41.8%、15.22%、7.65%和35.33
%, 国有经济下降2.37个百分点, 集体经济下降0.79个百分点, 个体私营经济下降
0.02个百分点,其他经济提高3.18个百分点。

三、县区财政收入情况

2000年,全部县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0%;占全
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51.42%, 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不包括开发区为22.77亿
元,增长13.85%,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46.42%,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在
11个县区级财政中, 章丘市和历城区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开发区、济阳县、历
下区和天桥区超过2亿元,其他县区级一般预算收入也均超过1亿元。各县区级财政完
成情况是: 章丘市4.75亿元,增长20.05%;历城区4.12亿元,增长16.83%;开发区2.45
亿元,增长16.9%;济阳县2.31亿元,增长10.04%;历下区2.12亿元,增长21.12%;天桥
区2.05亿元, 增长19.49%; 槐荫区1.91亿元, 增长23.54%; 市中区1.77亿元,增长
24.22%;长清县1.50亿元,下降8.7%;平阴县1.22亿元,下降18.97%;商河县1.03亿元,
增长21.09%。10个县(市)区一般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5%。其中:历
下区8%; 市中区7.73%; 天桥区6.46%;槐荫区7.5%;历城区5.05%;章丘市4.28%;长清县
2.5%;平阴县2.77%;商河县2.95%;济阳县5.69%。

四、财源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000年财源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财政收入构
成中非税收入增长快,税收收入增幅低。在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比上
年增长8.64%, 而非税收入增幅高达18.46%,高于税收收入9.8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
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81.33%下降到79.98%,下降1.35个百分点,而非
税收入则由上年的18.67%上升到20.02%,提高1.35个百分点。由于非税收入大都在财
政上列收列支,有专项用途,真正体现在财力上用于正常支出的并不多。而且在税收
收入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作为国家对企业的投入返还给了企业,由此造成财政收入的
增长并未带来实际可用财力的同步增长,“吃饭”财政的状况没有大的改观。②企业
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2000年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企业所得税5.17亿元,
仅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0.54%,比上年降低0.41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占财政收入
的比重偏低,表明了效益型财源的基础较差,企业经济效益整体好转的效果尚不明显。
③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2000年,全市10个县(市)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全部超过亿
元,但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县(市)区增幅在15%以上,有2个县出现了少有的下降
局面。

(迟志刚)

济南市人口控制工作

2000年,全市认真执行人口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各项政策规定,实施规范化管
理,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保持了较低水
平,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不超过559万人的控制目标。

人口机械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在人口机械增长计划的规范化管理、人口迁入
结构的宏观调控方面都有新的进展。人口机械增长不再单纯地压数量,而是在加强引
进人才、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分类管理的合理化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人口迁入数量
明显减少,特别是低学历人员的迁入数量比实行计划管理前大量减少,迁入结构得到
明显改善。2000年迁入市区的人口为71579人,迁出市区的人口为45813人,迁入比迁
出多25766人,市区机械增长率为9.81‰。迁入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6300余人,
其中硕士518人,博士62人,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

逐步放开小城镇的“农转非”限制,加快了人口城市化进程。根据中央、国务院
《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等部门关
于进一步改进户籍管理,扩大办理城镇居民户口范围意见的报告的通知》和“我市人
口城市化率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本地人口的非农业化,重点在县城和重点城镇”的发
展思路,加大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出台了关于济南市小城镇建设办理地方城
镇居民户口的政策规定, 对重点小城镇下达专项计划指标近2万人,计划、公安、粮
食、人控办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宣传引导,稳妥组织实施,为今后加快济南市人口
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注重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在全市继续推行新生婴儿随父随母落
户自愿的新政策;对分居时间达到一定年限的夫妻投靠人员实行优先办理;对身边无子
女的离退休人员到子女身边定居开“绿灯”。二是根据国家安排,2000年是军队裁减
员额50万的最后一年,加上实行新的兵役制度,对大量复转军人回济做了妥善安置,
促进了社会稳定。

(李 军)

建立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并借鉴外地城市的先进经验, 1月20日召开的市政府第35
次办公会议通过了市计委提出的关于建立济南市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意见。会议
确定,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预算内资金1000万元,市长统筹资金
500万元,城市增容费500万元,连续安排5年,总规模达到1亿元。此项资金可按照担
保资金的方式运作。 4月28日,市政府济政发(2000)24号文件出台了《济南市第三
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对资金的来源、资金投向、管理方式、申报程序做出
了明确规定。三产引导资金的建立将为促进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张 琛)

清理整顿棉花市场

根据11月14日召开的全省棉花购销质量电视电话会议的有关精神,济南市组成了
由市计委牵头,市工商局、公安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农发行、供销社等部门参加的
棉花质量检查领导小组,于11月中旬至12月,分别对全市棉花市场秩序、棉花质量等
情况进行了清理检查。检查组赴济阳、商河等重点产棉县听取了自查情况汇报,察看
了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并对市区个体棉贩进行了清理整顿。经过检查,全市未发现棉
花质量问题。

(陈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