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rec=130&run=13

【科技事业概况】

建国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科技体制改革、科研队伍建设、
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为济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
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机构专业门类齐全。解放初期,济南只有一个省农业试验所,从事农业
方面简单的土壤、种子、肥料、气象等试验研究。1958年11月,济南市科学院正式成
立, 所属冶金、机械动力、纺织、化工、半导体、医学、农业沼气、科技情报等1 1
个研究所先后建立。从1954年到1959年,新建科研机构20多个。在三年国民经济调整
时期,济南科研机构亦进行了调整和精减。“文革”期间,科研机构陷于瘫痪状态。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科研机构开始恢复发展,至1988年,济南县以上科研设计
机构发展到111个,其中部省属76个,市属27个,县属7个。另外还有民办科研机构77
个,厂办科研所85个。

二、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面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
政策,出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新风尚。1984年济南全民所有制单位专业技
术人员40774人,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2人,中级职称的3368人。文化结构:研究生
13人,大学本科、专科8876人。1986年开始的职称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队伍的组织和业务建设。 1988年4月市政府制订《济南市放活科技
人员暂行规定》 , 使人才开始合理流动,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出现了新局面。到
1988年底,济南地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1500人,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
4。市属专业技术人员1162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务的3200多人,中级职务的17400
余人, 分别比1984年增长了38倍和4倍多。大大改善了科技队伍高、中、初级技术职
务的比例结构和年龄结构。

三、各级科技管理机构不断加强。1958年11月,济南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正式
成立,并首次制订了中期科技发展规划。“文化大革命”中由济南市革命委员会科技
办公室管理科技工作。1977年11月,恢复了济南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同时县区科委也
相继建立和恢复。济南地震办公室、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市科学器材公司、市科技开
发交流中心等管理服务系统也逐步建立发展起来。 1988年3月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
全市科技工作大会上,提出了“科教兴市”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制订完善了各项科技
政策。全市科技系统不但增强了宏观调控职能,而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各县区在乡
镇、办事处配备科技助理员的基础上,现已有34个乡镇、办事处建立了科委和各种基
层科技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全市科技管理服务体系。

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建国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济南市
取得了一批水平高、效益好的科技成果。1979~1988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530项,是
建国后30年取得成果总数的2倍多。其中具有国际水平的有12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或填补国内空白的794项。 1979~1987年荣获各级奖励成果529项, 其中国家、省级
230项,市级299项。成果推广应用率由1983年的68%,提高到1988年的80%以上。据
统计,1988年成果推广应用,新增产值8亿元,实现利税1.63亿元;投入产出效益比,
达到了1:5,进入了国内先进行列。

(许文友)

【科技体制改革】

1988年济南市科技体制改革,主要以科技“双放”为中心,在改革科研运行机制、
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和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四个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一、科技“双放”有了新的突破。济南市1987年被列为全省科技“双放”综合试
点城市。按照试点方案,1988年全市26个市属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所,有11个实行了所
长负责制,并普遍推行了对外有偿合同制和对内课题承包责任制。在探索内部配套改
革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公开实行招标,优化科研组合、推行“金额浮动经济承包制”,
开始打破了事业单位的“铁饭碗”,面向社会开拓服务,取得了明显效果。据对26个
市属独立科研历统计, 1988年共实施科研项目146项,技术收入473.6万元,分别比
去年增长了12%和3倍多。 同年,市政府颁发了《济南市关于放活科技人员的暂行规
定》,全年共有5190名科技人员进行了合理流动,其中引进人才2437名。人才流动出
现了城市放活,县区吸引的新格局。

二、改革拨款制度,扩大科技投入。从1985年开始,根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
拨款管理的暂行规定》 ,市属8个开发型研究所的事业费逐步进行了核减。到1988年
已核减经费82.8万元, 占全部经费的80%,这使他们把“断奶”的压力变为动力,
在搞活经营服务中,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科技经费管理方面,由过去的无偿拨
款改为有偿、贴息、科技贷款等多种形式,并实行了合同制管理,从而增强了企业对
承担项目的积极性和责任感。1988年开辟和疏通货款渠道,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科技
投资3073.5万元, 其中贷款2600万元,是1987年的2.7倍,也是多年来科技投入最
多的年。 共安排各类科研项目193项,保证了一批出口创汇和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实
施。

三、开拓技术市场,加速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1982年首次举办了济南地区科技
交易大会,从此济南技术交流贸易活动,逐步活跃起来。1985年成立了济南中心常设
技术市场。 1988年全市各类技术贸易咨询服务机构已发展到100多个,同全国30多个
大中型城市的技术贸易机构和150多所大专院校、 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并
参加了全国技术市场管理网。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常设技术市场为枢纽,县区技术市场
为骨架,民办技术服务机构为网点的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网络。据对65个技术贸易和
技术服务机构统计,1988年共签订技术合同762项,成交额达1069.3万元,分别比去
年增长76%和70%。

四、职称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济南市专业技术职务聘
任工作,坚持“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先行试点,分批展开”的原则,从1986年开始
由点到面逐步展开。截至1988年上半年,首批完成了全市3920个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有4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了各级技术职务。到1988年
底, 在5300多个县属以上企事业单位及7万个乡镇企业中,有6.4万多名专业技术人
员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基本结束。为全市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转入正常化、制度化管
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许文友 杜鋆)

【实施星火计划】

1987年4月, 济南市政府成立了济南市星火计划协调领导小组,制订了《济南市
“七五” 星火计划实施纲要》,即“一三一”计划:抓好100项周期短、见效快、效
益好的技术开发项目; 武装建立30处科技星火示范性乡镇企业;有计划地培训1万名
能熟练掌握一两项先进适用技术的科技人才。1987~1988年全市共实施星火项目52项,
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0项,实现项目贷款1619.8万元。全部项目完成后可新增产值
18738万元,新增利税4877万元。至1988年底,已实现产值8238万元,利税1751万元。
1988年全市已建成科技星火示范企业20处, 星火培训已初步形成市、县网络。市级3
个培训中心,1987~1988年两年共培训人才5200余名,各区县共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
万人次,并获得山东省“星火计划”管理三等奖。在1988年10月西安“全国星火计划
成果展交会”上,济南市参展的19项成果全部获奖,其中金奖6项,银奖5项,受奖总
数列全省第一。 同时,17项星火成果参加了1989年3月在新加坡举办的“中国科技适
用成果展览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赵修海 蔡阿兴)

1988年全国星火成果展览交易会济南产品获奖一览表

(岑裕国)

【火炬计划开始起步】

1988年,根据火炬计划的发展目标,结合济南市现有产业经济基础及科研力量情
况,确定将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效节能、机电一体化等作
为主要开发领域。经过考察筛选,确定了14个项目。其中,功率肖特基二极管、1000
—2400vA系列UPS电源、 治癌药物碳铂的生产、3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四项已初步列
入了国家级火炬计划;卫星通讯计算机转控系统、动态心脏监护仪、低羧基PBT树脂、
16位STD总线工业控制机等10项列入了1 989年省市火炬计划。 1988年7月30日,市政
府批准成立了济南生物工程研究院,这是济南市第一个高技术系列产品开发型科研机
构;同时,又在历城区洪家楼镇首次创办了济南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充分发挥大专院
校和科研单位智力、技术密集优势,大力创办科技先导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并计划创
办高、新技术“孵化器”。实现用新技术改造济南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为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刘善同 许文友)

【继续工程教育和引进国外智力】

为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 补缺,1987年5月,市科委和市委组织部
联合下发了《关于各类专业技术干部继续工程教育的若干意见》,对该项工作的方针、
任务、目标、方法和步骤作了全面规划。同年,采用电视讲座的形式,开设了科技文
件写作和技术经济两门课程, 1988年又开设了管理工程、工程设计、计算机技术3门
课程。同时,还建立了继续工程教育证书、论文证书、考核等制度。至1988年底,全
市受教育者达5.5万余人,考试合格率达98%。

济南市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虽然起步较晚,但工作进展很快。1987年9月召开全
市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会议,制定了《济南市“七五”期间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实施意见》。
1988年,中央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批准济南市引进国外人才项目2l项和派出项目10项,
并资助了项目经费和外汇额度,项目的数量和资助经费在全省地市中居第二位。1988
年,济南市先后引进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国的专家15人次。
他们在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至年底,全市已完成引进国外人才项目12项,派出项
目2项。

(李 沛)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济南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科教兴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不断完善发展起
来。1988年三县和历城区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建立完善各级科技服务机构。
全市67个乡镇,在配备科技助理员的基础上,有34个乡镇建立了科委和技术咨询服务
机构。 长清县11个乡镇、51个办事处、611个村全部建立了科委、科技领导小组和科
技服务站,从县到村形成了四级科技网络服务体系。各县区还建立了技术咨询服务机
构100多个, 送技术、送成果,帮助农民致富,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二是传播科技
“星火”,发挥科技示范作用。从1987年以来,全市实施市级以上星火项目52项,建
立科技示范企业20处,科技示范村74个,科技示范户有2400多户。通过典型引路、发
挥辐射作用,“星火”开始燎原。同时对全市15个贫困乡镇,重点开展了各种形式的
科技扶贫工作,积极利用开发地方资源,逐步由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依靠科技脱
贫致富。三是开发科技人才。1988年在贯彻科技“双放”的同时,各县区普遍制订了
“引进技术, 引进人才” 的优惠政策。全市共引进各类科技人员1952名、科技成果
172项, 有1000余名科技人员下厂下乡进行了技术承包。同时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充
分利用各种渠道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各类人员64000余
人。使他们掌握了种植、养殖、加工生产等方面的适用技术,大大增强了农村依靠科
技致富的能力。1988年推广农业成果20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达1.2亿元。

(许文友)

【技术市场】

1982年济南举办了山东省首届技术交易大会,组织吸引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跨
部门、 跨行业面向生产开展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活动。1985年6月济南建立常设中心
技术市场以来, 同全国3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技术市场,15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
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1988年签订技术合同522项,成交额550万元,比1987年增长30
%以上。 1988年7月20日,济南市在市中区创办了“科技一条街”,这是山东省第一
个有组织开办的新型科技服务窗口。首批在“科技街”开业的有山东大学、山东工业
大学、山东四通电子公司、山东社科联、济南新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开办的20家科技企
业。他们不要国家编制和投资,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开发服
务内容有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生物技术、机电能源、信息技术等。到
年底, 科技企业已增加到32家,营业额达650万元。章丘县建立了县技术服务公司为
龙头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全县有技术咨询服务机构40多个,有212个村还建立了技
术服务部和技术服务小组。 1988年全市共有各类技术贸易和中介服务机构100多个,
初步形成了以市中心技术市场为枢纽,县区技术市场为骨架,以民间技术服务组织为
网点的技术信息和技术服务网络,在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
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据对65个单位的统计, 1988年共签订技术合同762项, 成交额
1069.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76%和70%。

(许文友 魏振明)

【专利管理】

自1985年4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专利法至1988年底,济南市已累计申报专利1037件,
授权数达50%以上。1988年的申请量为295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实用新型专利263
件,外观设计专利15件。从专利申请量看,济南一直居全省首位。其中,有不少专利
产品或技术,获得了国内、国际各种奖励。济南市医科所研制的多孔微量注射器,在
南斯拉夫举办的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尤里卡优秀发明奖”。济南光明新产品研
制所研制的污水净化剂,在1988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铜牌奖。另外有许多
专利产品或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如济南峨嵋滑动水口厂的滑动水口阀,自
1985年4月申报专利以来, 到1988年共创产值1590万元,获利税288.3万元。1988年
在广泛学习、宣传、贯彻《专利法》的同时,从市到各区县建立了专利管理机构或指
定了专利负责人。为了加强企业的专利工作,公布了第一批21个专利试点单位。这些
专利试点单位内部,也都陆续建立了相应机构,并制定了工作制度。

(牟海峰)

【选聘科技副县(区)长】

1988年4月15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关于选派科技副县(区)长的意见》,
对选聘科技副县(区)长的意义、条件、任期目标、职责范围、组织管理等都做了明确
规定。根据有关条件和双向选择的原则,从山东大学、省轻工学院、济南铸造机械研
究所、 五三研究所及省化学研究所5个单位,选聘了3名具有高级技术职务、5名中级
技术职务的科技干部为市辖五区三县科技副县(区)长人选,由市委组织部、市科委、
市人事局联合进行了考察。5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欢送科技副县(区) 长会议,
并由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履行了法律任命手续。6月上旬,梁积铸、胡友诚、张信礼、
冯书文、 吴东生、王怀楚、王建国、曾天树等8人,分别到章丘、平阴、长清县和历
城、历下、天桥、市中、槐荫区就任。他们以自己的派出单位为技术后盾,充分发挥
专业技术特长,积极参与政府的决策,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开展各种咨询服务,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到1988年底,仅半年的时间,共引进科技项目43项,新增
产值870万元。另外,经过咨询论证,建议停缓项目18个,避免了盲目投资3200万元。
同时与全国63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引进人才咨询服务达250人次,
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许文友)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1986年,济南市成立了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同年10月,在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和
济南师范专科学校进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试点。 1987年5月,召开全市职称改
革大会。1988年,职称改革工作全面铺开。全市各系统和各主管部门,共建立各级职
称改革领导小组3000多个, 设办公室3900多个。组建了44个中级评审委员会和1个高
级评审委员会。为保证职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和市纪委共同下发
了《关于在职称改革工作中加强纪律的通知》,同时各有关单位制订了《济南市各专
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工作条例》及《济南市各专业技术职务条例的实施办法》
等100多个配套改革文件。1988年6月底,首批完成了3920个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评
聘工作, 共有4万余人获得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下半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集体
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职称改革工作,全面铺开。截至1988年底,全市涉及23个系列,
5300多个区县属以上企、 事业单位及7万多个乡镇企业、共计6.4万余名专业技术人
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基本结束,已聘高级职务3235人,占受聘人员总数的5.1
%; 中级职务17488人,占受聘人员总数的27.3%;初级职务43310人,占受聘人员
总数的67.6%。

(贾立平 蔡阿兴)

【选拔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87年10月,为了给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
使之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和
管理工作的试行意见》。11月,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首批市级专业技
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全市成立了以专家为主体的11个系统评审组和市专业技术拔
尖人才评审委员会。经过自下而上的广泛推荐和两级评审组织的认真遴选,最后经市
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全市共选拔出首批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3名。其中从
事自然科学的占77%,从事社会科学的占23%;年龄在55岁以下的占77%。近几年,
他们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67项,发表论文专著232篇(部),有22人获得市以上各种
荣誉称号。1988年12月30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命名表彰大会,向市级专业技术
拔尖人才颁发了荣誉证书和津贴费。被命名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是:薛群成、
冯燕、于修康、张庆荣、李如、房振东、高肇润、孙永贵、潘昭青、赵树立、易炜里、
高其全、路玉勤、叶人立、徐剑石、于洪西、田作友、孙殿明、叶秋林、李柱权、赵
志冰、张玉林、邓美武、李克俭、王锦庆、胡宏智、徐北文、袁梅、张长林、高荆、
卢信义、刘梵、董立山、郭同经、吕炳俊、孟祥珍、冯德英、曾毅、张登堂、吴泽浩、
任远、邓宝金、孟燕。

(郭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