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简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9&rec=313&run=13

[崂山风景名胜区]崂山,古称劳山、牢山,亦名辅唐山、鳌山。在山东半岛西南。
绵亘于崂山县境内。主峰名巨峰,海拔1133米。东临崂山湾,南濒黄海,海山相连,
水气岚光,变幻无穷,其雄奇壮阔,灵秀幽清的自然景色,为内地名山所不及。《齐
记》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自古称“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秦皇汉武为
寻求仙药,都曾登临此山。唐玄宗也派王、李华周进山炼药,并将崂山易名辅唐山
。宋元以来,寺观次第兴建,遂成道教名山,现存上清宫、下清宫、太平宫、华楼宫
等,皆石壁瓦舍,简朴无华。具有道家渊冲恬淡的色彩。道士邱处机、刘志坚、张三
丰等均曾在此修道。文征明、顾炎武、王渔洋、高凤翰、康有为等明清名士亦慕名而
至,多有吟咏题刻。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香玉》、《崂山道士》等篇,对崂山景
物有生动描写。崂山奇峰凌云,削壁倚天、山中竹树繁茂,浓荫蔽日,且多清泉、古
洞、危岩、怪石,有狮子峰、老僧峰、骆驼头、飞来石、明霞洞、神泉水等胜迹。九
水风光九曲连环、幽深清邃,其中龙潭瀑、潮音瀑、靛缸湾尤为壮观。矿泉水水质优
良,驰名中外。气候温和湿润,是避暑、游览的胜地。
华严寺。亦称华严禅院,位于崂山东部那罗延山西南山坡上,依山面海,景色宜
人,是崂山现存唯一的佛寺。明崇祯时即墨人黄宗昌捐资筹建,名华严庵,在今寺之
西山,庵未成即毁于兵火。清初其子黄坦继父遗志,与慈沾禅师重建于今址,1931年
改今名。寺有藏经阁、大殿、东西配殿、后殿及客房等。整个寺院布局严谨,古朴清
雅。山门外有放生池和塔院,院内有九级灰砖塔,为寺第一代主持僧慈沾墓塔,旁有
小石塔,是清初于七之墓。寺西南那罗延窟宽7米。高深各15米,可容百数十人。
太平宫。位于崂山东部仰口湾畔的山坡上,依山面海,景色绮丽,有奇峰异石,
古林幽洞。太平宫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立的道场,因落成于太平兴国年间,
故名太平兴国院,也称上苑,后改为太平宫。殿宇呈品字形,院门照壁上勒有“海上
宫殿”四个大字,结构严谨,端正饱满,相传为清代书法家华世奎所书。正殿祀三清
和玉皇,配典东祀三官,西奉真武,殿宇虽小,却典雅古朴。西院有巨石状如卧龙,
故曰卧龙石,石下有龙涎泉,泉水甘冽,常年不涸。东院有钟楼,钟鸣响彻十数里。
故有“太平晓钟”之说。宫周围还有绵羊石、犹龙洞、仙人桥、狮子峰等景致,十分
引人入胜。
太清宫。太清宫又名下清宫,亦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大海,峰
峦竞秀,地势清幽,夏纳清风,冬隔朔气,素有“小江南”之称。宫始建西汉建元元
年(公元前140年)。整个庙宇分三个独立院落,房舍150多间。每个院落都有独立围墙
,单开山门。院内有紫薇、银杏、汉柏、唐榆、牡丹、耐冬等名花古树,各具奇趣。
宫中历代名人诗文题刻甚多,有元太祖成吉思汗给邱处机的圣文石刻,清末名人康有
为也曾两游太清宫,并留有诗句刻于后山石上。
明霞洞。位于崂山南部昆仑山(亦称玄武峰)腰。开凿于金大定二年(1162年),据
说原洞高大宽敞,明代道士孙紫阳曾静修于此。清康熙年间遭雷击,大半陷入地下,
洞东巨石尚存“天半朱霞”题刻。洞外石壁上刻有《孙紫阳疏》,记载其修行始末。
洞前平崖如台,由此遥望大海,空浩渺,俯视崖下,沟壑纵横,崂山胜景“明霞散
绮”即此。洞后经玄真洞可达昆仑极顶,上有天池,大旱也常年不涸。
徐福岛。徐福岛是崂山西部海中的一小岛,相传是徐福扬帆出海求仙处。东周时
代,沿海地区各国出现过入海求仙、寻求长生不死之药的活动,而秦代达到高潮。《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
、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
。”徐福岛距陆地仅一里,面积0.554平方公里。岛上青松掩映,山花缤纷。距岛最
近陆地上有一渔村叫“登瀛”,传说徐福即由此集合数千童男女,登船出海去瀛洲求
仙的。他东渡到日本,把先进的中国文化带去,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至今日本还有
徐福祠和墓等纪念建筑。

[抱犊崮山区风景旅游资源介绍]抱犊崮山区面积1018平方公里,旅游资源丰富。计
有主要景点16个,分属4个景区,自然的和人文的旅游资源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处于生物区系交替带上,特色更加鲜明。
主要景区资源如下: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亭区南部,抱犊崮海拔140~
580米,属沂蒙山区72名崮之一,山崮突兀,像一位峨冠端坐的君子,所以又称“君
山”,抱犊崮地处暖温带阔叶林区的南缘,接近北亚热带,形成了亚热带区系成分为
主的天然植被和暖温带阔叶树种的天然杂木林,具有明显的地带过渡性,区内动植物
资源丰富,仅木本植物就有50余科12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植物有银杏、流
苏、鹅耳枥等10多种;鸟类89种,兽类8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有大天鹅、白
鹳、长耳、雀鹰等10多种鸟类和豹猫、花面狸2种兽类,这里人文旅游资源众多;
阳坡有唐代兴建的上下两观,即上观又称巢云观,曾为下辖台儿庄、徐州等地的道教
中心,观内有三皇、吕洞宾、鲁班等塑像,有仙人洞、水母娘娘洞、十八罗汉洞等岩
溶洞穴,8块碑碣石刻上镌刻着历史名人的笔迹、墨宝;下观又称清华观,位于上观
南300米,依一处深3米、面积10平方米的岩洞而建,隐于密林之中,崮顶平地2.5公
顷,林木百草繁茂,一双天池,长年流水,久旱不涸,崮西南有中型的周村水库,山
水相连,抱犊崮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23年占崮为寨的付庄乡白庄村人
孙美瑶率所属“山东建国自治军五路联军”,在津浦铁路临城车站附近,阻劫了由上
海开往天津的第二次特别快车,绑架了美、英、法、墨西哥、意大利等国旅客27人和
中国旅客10余人,拘于崮顶为人质,这就是震惊海内外的“临城劫车案”,又称“民
国第一案”。1939年罗荣桓将军率八路军115师在这里创建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抱
犊崮抗日根据地”,被誉为鲁南的“小延安”。
翼云山。它又名“高山”,海拔202~620米,西靠山亭城区,风景秀丽,从山脚
有石阶通至山顶,山顶有东西两崮:东崮顶有清朝所建庙宇,过去每年有两次庙会;
西崮峭壁如削,十分险要,崮下有小路可行,崮下有泉,清水长流,甘甜可口。山腰
梨树成片,有泉水出露,山东侧有中型水库--石咀子水库环绕,建有亚洲中型水库最
大的迷宫堰。
万亩梨园。位于水泉、冯卯一带,海拔230~320米,东西长8公里。每逢清明,
千树万树梨花开,花香漫漫,这里每年都举办“梨花节”,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和
投资、贸易,当地梨树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有鹅梨、鸭梨、槎子、坠子等
10多个,年产黄梨2000多万公斤,远销江南水乡和塞北雪国,产地被誉为“黄梨之乡
”,梨园内有龙泉古寺,寺内古树参天,泉水叮咚,环境雅静。
岩马水库和空山溶洞。岩马水库为山东省大型水库之一,控制流域面积340平方
公里,水库库坝系重力土坝,库容2.44亿立方米,库水已开发为网箱养鱼基地,库内
小山犹如湖中小岛,郁郁翠翠,岸边及山坡上长满着梨树、桃树,景色宜人,北岸张
空山有溶洞一处,分上下双层,洞深800米;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以及形
象逼真的石人、石岛、石兽,在当地少见。
云谷山。位于山亭区南部,海拔160~500米,山势险峻,东西长7公里,雨后云
雾弥漫,故得名,山顶有九峰,还有九阳洞、梁王洞、老猫洞等数处岩溶溶洞,以及
子母泉、蛙泉、藤花泉等数处岩溶泉,传说南北朝枣庄籍的梁武帝萧衍在此称帝(公
元502~509年),至今仍保留着梁王寨、金銮殿、饮马池、点将台等多处遗迹,山地
的阴坡有灵泉寺,建在巨岩上,岩下泉水叮咚作响,禅院墙檐下,有数百尊栩栩如生
的砖造佛像,故墙檐又称千佛檐,这对研究佛教和雕塑有一定价值。
北庄漆树园。位于北庄乡高庄村南山坡上,是省内唯一的漆树园,海拔161米,
1982年在这片荒山野沟中发现了约1万株野生漆树,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鉴定,
这是我国一种稀有的优质野生漆树,当地政府极其珍视这一宝贵资源的保护、开发和
利用,先后从苏皖又引进了优良漆树15万株,建成了漆树园,现部分漆树可割漆。
伏里文化遗址。位于西集镇伏里村北,海拔140米,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发掘,大
汶口文化类型,遗址南北长270米,宽170米,呈椭圆形分布。一条古河沟将遗址分为
两半,东为居住区,西为墓区,居住区发掘出房址10余处,其中3处为半地穴式,灰
坑8个,并出土了大量以素面陶片为主的文物等;区内还有一直径1.2米、深2.4米的
水井,这在大汶口文化中首次发现,把祖先从引用河水到饮用井水的历史转折点推前
了千余年,墓区发掘出包括成年人、儿童在内的墓葬21座,其中有一夫妻合葬墓,墓
主头向东方。传说伏羲就出生在伏里村,后与活动在峄城区金陵寺附近的红埠族母系
部落首领女娲结为夫妻,在此生儿育女,伏里村南有伏山,其顶有伏羲庙,庙内10多
块石碑至今保留完好。
普照寺。又名“普照禅院”,位于西集村,古峄县三大佛教名刹之一,始建于唐
,盛于明。海拔140米。五间大殿保存完整,石柱龙纹,造型逼真别致,艺术价值较
高。寺庙原占地6.5公顷,南临巨龙河,数层台阶,深入河底,环境幽静,堪称“山
水灵秀之处”,曾吸引诸多名流到此游览。明万历年间,翰林学士贾三近(字德修,
文学家、道学家,一说为《金瓶梅》作者),曾以诗文相赠,并刻碑嵌于殿壁,这是
研究贾三近和《金瓶梅》难得的实物资料,现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邱故城遗址。灵邱为战国时代齐国之邑,海拔142米,在今桑村镇陡城村,现
城基犹存,位于高出地面5米,东西长约2.5公里的长岭上,故村名为“陡城”。据《
读史方舆纪要》载:“灵邱,战国时齐南境邑,城周八里,内有子城。”当时灵邱有
一定规模,至今周围尚存有施政布点迹象。如:今陡城村西南的马厂(村)、西北的瓜
园(村)、菜园(村)和东北的户口(村)分别是灵邱饲马地、蔬菜供应地和户房计征储粮
所在地,西4公里处的参驾庄(现千家庄村)为接待官员的馆驿;瓜园村之北的大养德
(村)、二养德(村)是大营地、二营地的转音,为驻军营地。
倪国故城遗址。战国时代的倪国故城遗址,位于西集镇西集村东1公里,海拔14
0米。据《通志·氏族略》载:“倪即小邾国,以居邾故又称邾国。”遗址为高出地
面5米的台形高地。据《峄县志·古迹考》载:“土石高数尺,方广数十亩。”在此
先后发现了灰陶缸、陶豆、罐、筒瓦、石斧、鬲腿等文物。现也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於菟故城遗址。战国时代的於菟故城遗址,位于山亭镇山亭村东500米处的高土
台上,薛河岸边,海拔195米。存有城墙遗址,其地面常见许多陶片等。
汉画像石。1958年在西户口(海拔144米)出土了汉画像石18石,画面26幅,刻画
有凸面线刻、线刻和浅浮雕。汉画像石主要有:(1)西王母图,有八层,刻有西王母
、人身蛇尾侍者、玉兔捣药、九尾孤、兽、儒生捧筒讲经、建鼓、乐舞、六博、观者
、群骑,以及牛、马、羊、马车前行等;(2)讲经图,有十层,刻有鹿、异兽、儒生
授经、人物相会、车骑、狩猎、群山、水上行船、钓鱼等;(3)车骑出行图,刻有九
头人面兽、乘鹿车、骑鹿出行、格斗、六人执毕、牛车、蹶张、文字等;(4)胡汉交
战图,刻有两边车骑对驶,中间步兵弓矢相射,一卒手提斩掉的人头,尸横在地,上
空有四条人首龙;(5)战争图,右方一敌楼,左端沙丘、胡人,中国四骑奔逐,二卒
张弓而射,下列步兵列阵相对。这些对研究古代美学、艺术、战争等有很高的价值。
汉墓群。发现于1992年底,位于山亭村南1公里处山坡上,北为薛河,南为群山
。海拔195米。墓区为800米×500米,系省内较大的汉墓群。墓室为石室结构,有的
构筑简单;有的曲径通幽,构筑复杂,分墓道、墓室、耳室。这里还出土了数块讲经
图、车骑出行图等汉画像石,正待发掘。
齐长城。它位于水泉乡长城村山上,是战国时代齐国为抵御楚国而修建的。海拔
210米。现存1公里,远望如带,近看似岭,颇为壮观。
苏鲁豫皖抗日农民训练班旧址。旧址在今山亭镇雪山灵芝寺,海拔201米,寺内
古柏参天,古碑古塔高耸。雪山灵芝寺东侧100米的峭壁上有容纳百人的玄天洞,下
临薛河,风光旖旎迷人。1937年初至1938年8月,为发展抗日力量,中共苏鲁豫皖边
区党委在此举办了五期抗日农民训练班,培训了来自滕、费、峄、邹、沛、铜山等县
学员500余人。由当时的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任校长。苏鲁豫皖抗日农民训
练班培训了一大批武装抗日骨干,对苏鲁豫皖边区开展抗日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现
也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峄县县委、县政府旧址--南泉村。1939年至1940年,峄县县委县政府为了发
动群众、打击日寇,扩大抱犊崮抗日根据地,从龙门观搬到费、峄交界之要道的徐庄
乡南泉村,县委县政府机关设在该村郑玉生家草房里。在县长潘振武、民政科长朱道
南等领导下,率领县大队,与日寇、当地汉奸武装进行了殊死搏斗,狠狠打击了敌人
;保证了西至微山湖东至盐滩的联络及生产自救、财税征收、党的建设、锄奸灭霸等
工作。南泉村成为当时领导抗日斗争的活动中心。
此外还有黄龙洞、龙门观、摩天岭、藤花峪、沧浪渊、越峰寺、青龙寺及崮城遗
址等一批风景名胜古迹。

(刘向民)

[蒙山]一称东蒙,绵亘于平邑、费县、蒙阴一带周围200余公里,和北面的泰沂山
脉共同构成鲁中南低山丘陵区的脊骨。蒙山重峦叠嶂,巍峨壮观,有“七十二主峰,
三十六洞天”之说。山上泉流瀑鸣,树木蓊郁,“蒙山叠翠”被誉为蒙阴八景之首。
龟蒙、云蒙、东蒙三座主峰,峭拔挺立,秀出天外,而以龟蒙顶为最高,海拔1154米
。它象一只巨大的神龟,伏卧于云端天际,给人以神秘奇幻的感觉。它又是一座历史
文化、宗教名山、古迹荟萃、庙宇众多,有“岱宗之亚”的称号。古道奇观、三关雄
姿、东鲁在望、一径通天、云海松涛、龙门三潭、碧水垂帘、玉泉枕流、虎踞龙蟠、
鹰峰晚照十大风景点最富魅力,奇极、美极,令人驰目骋怀,流连忘返。

[沂山]沂山又名东泰山、小泰山,为五镇之首(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
、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跨居沂水、临朐、安丘、沂源四县,海拔1032米。环
绕主峰玉皇顶周围的29座不同姿色的奇峰,气势雄伟,逶迤百多里。沂山地势险要,
峰秀岩峭,不仅是沂、沭、弥、汶四条鲁南主要河道的发源地,也是历代军事要地。
战国初期,齐国依山势修筑的长城,其遗址尚存。东麓的穆陵关,西侧的铜陵关,都
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上川流瀑鸣,松柏含翠,鸟语花香,有东镇庙、
百丈崖瀑布、双崮天阙、玉皇顶等景观,是一处访古探幽的旅游胜地。

[山旺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在临朐县城东20公里的山旺村。四周群山环绕,硅藻土页
岩层层迭迭,俗称“万卷书”。古生物化石蕴藏丰富,以“天然化石博物馆”闻名中
外。已发现的有十余门类,近200种。植物有苔藓、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128种
。动物中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哺乳等各纲都有。1976年发现的鸟化石,定名
“山旺山东鸟”,填补了中国第三纪鸟类化石的空白。完好精美是其突出特点,如狼
蛛的爪、腹部的细毛,蜻蜓翅脉,蝙翼膜,鼠须等,印痕清晰可辨。植物化石不但形
态完整,叶脉清楚,而且还保持原色,有红褐色、墨绿色、黄色、暗红色,五彩缤纷
。极难形成化石的蝌蚪、蝾螈、植物花等也保存完整。众多的鱼类化石还保持了生前
的体态,栩栩如生。化石地质年代为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一千多万年。当时
这里是一片湖泊,气候温湿,水生大量硅藻,陆上有亚热带森林,动物多栖息其间。
随着硅藻的沉积,动植物遗体埋入硅藻土层中,经过沧桑巨变形成了化石。山旺古生
物化石的研究,对探索我国华东北部中新世生物群、古地理、古气候以及地层对比等
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开发我国黄海、东海大陆架矿产资源也有一定意义。

[五莲山]座落在五莲县东南部,与九仙山隔壑并峙。海拔515.7米,面积13平方公
里。原为九仙山之五朵峰,明万历三十年赐名五莲,乃自成一山。五莲山层峦叠嶂,
山势峭拔,风光秀丽。28峰,峰峰奇异,118景,景景多姿。天竺峰,凌空矗立,陡
峭如削。峰下有如掌巨石附其上,五指分明,指甲隐约可辨,天竺峰似赖此巨掌擎托
。玉烛峰,自涧中突兀而起,似巨烛烈焰燎空。望海峰,巍峨高耸,峰顶有巨石相支
成棚,状如洪波涌起,“石浪飞空”,因称石浪棚。仲夏登临于此小憩,但觉凉风习
习,心旷神怡,恰如置身瑶台琼阁。峰顶有望海楼,登楼东眺沧海,水天一色,渔帆
点点;俯瞰山下,村舍田园尽收眼底。凌晨观日出,景色犹奇。其他如大悲峰、挂月
峰、吐日峰等,或形奇,或势伟,别具风格,各有千秋。除异峰林立外,亦遍布奇岩
巧石,如石笋、石镜、试剑石、蛤蟆石、鹦鹉石等,无不状如其名,形貌逼真。五莲
峰下的五老石,仿佛五位老人从林间走出。喜迎贵宾。居前一位,身着长衫,挺身背
手,不仅五官俱全,须眉可辨,且笑容可掬,风度翩翩,维妙维肖。大自然的鬼斧神
工,给人留下无限遐想。山上虬松修林,溪水长流,曲径通幽。更兼映山红遍布山崖
涧畔,盛开时节,姹紫嫣红,似云锦,似流霞,和山光石景相映生辉。自古以来,许
多文人雅士慕名而来,游山赏景,挥毫留句。宋文学家苏轼盛赞“奇秀不减雁荡”,
明翁正春赞美五莲山“真齐鲁间最圣地也”,清李焕章评曰:“岱以崇隆显,崂以幽
显,五莲以峭削显”。把五莲山与泰山、崂山相媲美。
五莲山不仅以秀丽的姿色古今驰名,还以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光明寺而闻名遐迩。
明万历三十年,蜀郡高僧明开(字心空),在云游全国名山大川后至此,见这里谷幽景
奇、宛如仙境,遂流连忘返,择大悲峰下定居,既而北走京师请敕建寺。适逢万历之
母李皇太后患眼疾,久医不效,心空为之医治,立愈。皇上大悦,赐五莲山,发内帑
千金敕建“护国万寿光明寺”,遣太监张思忠督工,于万历三十五年落成。该建筑群
位于望海、大悲、天竺三峰之间,规模宏大,气势巍峨。三十八层石阶之上,依次建
有伽蓝楼、护法殿、光明殿、藏经阁、御使阁等建筑。主体建筑光明殿,飞檐流瓦、
金碧辉煌。明崇祯和清顺治、康熙年间,皇家又多次拨款复修扩建,使光明寺更加富
丽堂皇,名噪大江南北。
五莲山还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留下过光辉记录。1932年,震撼鲁东南的“日
照暴动”北路军就会师在这里,坚持英勇顽强的斗争。

[微山湖]微山湖在山东微山县。呈西北东南方向,长240多华里,总面积1209平方
公里。它东依津浦铁路,西临苏皖平原,南抵徐州,北达济宁,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
。湖面碧波万顷,苇草争绿,荷花竞红。白帆点点,鱼翔浅底。更兼鸭栖沙渚,鸥鹭
飞天。它不仅物产丰饶,而且景色旖旎多彩。若把西湖比作雍容华贵的西子,微山湖
则是一位丽质天成的渔家姑娘。
烟春三月,湖上轻风拂面,春阳融融,涟漪漾漾,清波依依。捕鱼、牧鸭、植菱
的小船对歌飘过。极目远眺,渔帆点点,白云片片,相互嬉戏追逐于空蒙烟波之中。
夏天的微山湖则是青春焕发的姑娘,丰满、繁茂、英姿灼灼。湖面姿意汪洋,银波闪
耀,簇簇水草茵绿蓊郁。片片荷花、白如雪,红似火,粉如玉,荷叶如盖如盘,高低
参差。船行其中,如游画中。秋风送爽,千顷芦荡,一片金黄,无边荷田,莲蓬盈绿
。秋水共长天一色,浩渺清远,风帆与白云齐飞,蔚为壮观。隆冬三九,朔风怒吼,
百里湖面,银装素裹,增粗犷之气;飞雪扬落,添豪迈之情,微山湖更别有一番景致

湖心的微山岛上,有著名的三贤墓,即殷微子启墓、汉张良墓和目夷君墓。相传
商代末年国势颓败,微子数谏纣王,被拒见疑、逃来此地隐居,死后葬于山顶,山以
此得名。微子墓前立有篆书“殷微子墓”石碑,落款漫漶,仅可辨识“乐侯匡衡立石
,南昌尉梅福篆文”字样。山西麓有张良墓。张良(?-前186年)字子房,为汉高祖刘
邦的重要谋臣,封留候。墓高15米,径约百米。墓前有“汉留侯张良墓”石碑一块,
为清乾隆二年(1737年)立。目夷君是春秋时人,微子的十七世孙,由于景仰先贤微子
,死后葬于此地。岛上汉代墓葬颇多,出土大量精美的汉画像石刻。抗日战争时期,
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即以微山岛为根据地,活动在微山湖畔、津浦铁路线上,不断打击
日本侵略者。

[东平湖]东平湖,位于东平县境西部,总面积627平方公里,是滞蓄黄河水的大型
水库,为山东省最大湖泊之一。古为大野泽,又称小洞庭,宋、金、元时期,始称梁
山泊,又称梁山泺、大野陂,后称安山湖,清咸丰五年(1855年)改称东平湖。浊浪翻
滚的万里黄河,沿湖北沿浩荡而去;贯串南北的大运河穿湖而过;从泰山脚下滔滔西
泄的大汶河与从鲁西南平原汩汩北流的宋金河在湖中相会。一碧万顷的湖水,从群山
间一条峡谷通向汹涌澎湃的黄河,有衔远山、吞大河,浩浩荡荡的雄浑气势,湖畔深
港水汊,芦苇草荡,依稀可见《水浒传》所描写的茫茫荡荡的蓼儿洼的旧观。北宋韩
琦《过梁山》诗云:“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
如港,山遥势似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蝇。”对梁山泊作了如实的描绘。
东平湖畔,水泊梁山复杂的地形,险要的地势,孕育着无数英雄豪杰。来到水泊
梁山,泛舟东平湖上,不禁令人想起宋江等农民英雄的许多传说。梁山泊为水浒英雄
们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历代英雄豪杰在这里演出了多少威武雄壮的话剧。梁山泊
众多的遗址和传说,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反抗压迫、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光辉。而今
的东平湖,水天一色,渔帆点点,恰似江南渔米乡,是探幽怀古的胜地。

[马踏湖]马踏湖又名锦秋湖,位于桓台北部。传说齐桓公曾在这里会过六国盟主,
为了强迫他们公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将重兵列阵于此。而六国盟主害怕束手就擒,有
来无回,也将大军调集于此。战马将这里踏出了一个湖,后得名“马踏湖”。这一带
地势低洼,众河俱会,遂汇为周围六十里的天然湖。它不像洞庭湖那样湖水共长天一
色,“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也不象西湖那样“一颗明珠从天降”,小巧玲珑,一
览无余。它湖中有河,湖中有阡陌,湖中有人家。几万户人家,家家都掩映在绿树丛
中,家家都被那串村绕户、纵横交错的沟河分割开来,所以家家门前都搭着小桥,家
家门前都停泊着小船。人们踩着小桥与四邻八舍往来,撑着小船探亲访友,具有自然
的美,纯朴的美。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做密州知州时,曾游马踏湖,并赋诗云:“霜风
收绿锦,万顷水云秋。海气朝成市,山光晚对楼。舟车通北阙,图画入南州。且食鲈
鱼美,吾盟在白鸥。”后来,人们为了感念他,取其诗前两句的末尾一字,更马踏湖
为锦秋湖。把在湖中盖的亭子,定名为“锦秋亭”。
相传鲁仲连、诸葛亮都曾到过马踏湖,现在的“鲁连井”、“诸葛庄”、“诸葛
陂”,都是为怀念他们而起名的。湖里还有五贤祠等纪念建筑。
马踏湖确实是令人神往,百游不厌的地方。如果你到此一游,定会疑入圣地仙境
,赞不绝口,留连忘返。
五贤祠位于马踏湖芦苇荡中。因祀鲁仲连、诸葛亮、苏东坡、颜、辕固,故名
五贤祠。相传战国时齐高士颜和鲁仲连曾隐居于此,《齐诗》传人清河太傅辕固故
里亦在此附近,诸葛亮、苏东坡也曾先后至此。清乾隆年间曾修三贤祠,已无存。今
五贤祠是1985年于原三贤祠遗址上重建的,保持了原建筑风格。有诗赞曰:“异姓五
贤英名传万古,数代一堂功业垂千秋”。

[泗水泉林]位于泗水县城东50里陪尾山下,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而得名。清魏源
描绘陪尾泉群的奇景云:“仅一平岗,而百泉正出、悬出、穴出、如星如云。”《泗
水县志》载:“邑境数十里内,泉如星列……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
。”这些泉或从底涌,或从缝溢,喷薄迂回,珠联星列,不以潦而盈,不以旱而涸,
泉连溪,溪穿泉,五步成溪,百步成河,滔滔不绝,清澈见底。其中黑虎、趵突、响
水、淘米、红石、珍珠、涌珠、雪花等泉最负盛名。黑虎泉泉大如碗口,若虎之奔腾
吼怒,在东桥下水势滔滔,声震山林。红石泉在西,若腥血之涂石,“渠根一片丹砂
石,深试平渠刚五尺……藻色波光弄虬赤。”双睛泉从石壁中的两个圆洞中喷出,好
象一双晶莹明亮的大眼睛。淘米泉中,沙细如筛,水花上下翻腾,沙随泉流而升降,
恰似淘米一般。“响水泉泉眼似蛟龙,昼夜琅琅不断鸣”,据传响水泉水深可容两头
牛,夏秋两季每逢雷雨过后,嗡嗡作响。涌珠泉泉眼十数对,水涌如珠,缕缕浮起,
犹如珍珠脱线。雪花泉从石隙流出,象雪花一片片落下。繁星、聚金、莲花、白石等
泉,水势涌涌,如峰房如蚁窝,一会闭塞一会冒出,圆圆的泡泡,发亮铮明,月下看
水珠象白石,象莲花,因以为名,煞是好看。泉中水藻,浅蓝深翠,随波翻腾,如绘
如织,就象梳过一样,清乾隆皇帝把它比作“镜中翠带”、“水仙晶发”,把泉水妆
点的更美丽,更神奇可爱。和天下名泉相比,泉林可说毫无逊色,不仅济南的“天下
第一泉”和无锡的“天下第二泉”,都近干涸,无法与泉林相提并论,就是造就举世
闻名的颐和园昆明湖的北京玉泉和造就避署山庄承德风景区的热河泉,不论就其水量
、水质或景观而言,都不会在泉林之上。天下风景,名多而实少,而泗水泉林则恰恰
相反,实多名少,秀气没有外露。无怪乎古人在观赏之余发出感叹:“游泰山不游泉
林诚一大憾事”。泉林以它独特的水景奇观,招徕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早在春
秋末年,孔子来游,看着长流不息的泉水,慨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郦道元也曾来到泉林,追溯泗水的源头,称赞泉林是:“海岱名川”。唐代大诗人李
白写下了“秋波落泗水,海色名徂徕”的佳句。清康熙、乾隆皇帝都曾来过泉林。在
泉林修有行宫、御桥、文武桥、石船浮槎、观泉亭等,并留下许多题咏碑刻。泉林不
仅以泉水景观和名胜古迹引人入胜,更珍贵的是它充沛的水量,纯洁的质地和恒定的
温度,水中矿物质含量可与崂山矿泉水相媲美。

[安丘市庵上石坊雕刻艺术]庵上石坊位于安丘城西南33公里的庵上镇。建于1829年
(清道光九年),是庵上村马若拙为其嫂王氏所建的孝坊。此坊造型完美。雕刻技艺闻
名遐迩。素有“天下无二坊,除了兖州是庵上”之说。石坊坐西朝东,通高约12米,
宽9.35米,全用青石垒叠而成。其结构可分为座、身、顶三部分。坊座为四块条状基
石及4组圆雕石狮,坊身是由4根立柱组成的正门和两个边门,坊顶为檐庑殿式。上部
两面均刻“圣旨”二字,两面正楼匾分别镌刻“节动天褒”、“贞顺留芳”楷书大字
,题跋为“旌表儒童马若愚妻王氏节孝坊”,次楼匾上的刻字分别是“大清道光”、
“已丑岁建”。坊上题字传为高密翰林单兰亭所书。石坊的雕刻内容有神话传说中的
仙人异兽,又有现实生活中的风土人情。艺人采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多
种技法,在不同部位刻画了车马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风云水月等数十种景物
。人物,在两根中柱的东西两面,分4组雕刻了八仙,每组2人。东面左边是韩湘子、
何仙姑、右边是张果老、吕洞宾,西面左边是铁拐李、曹国舅,右边是兰采和、汉钟
离。中柱底座的边侧,雕刻了“耕读渔樵”社会生活的四幅风俗画。有午间小憩的耕
田者,有日暮归来的打柴人,有匆匆奔读的学童,有日夜对饮的渔夫。如《樵夫暮归
》一幅,表现了樵夫在傍晚回家的路上,遇到一条小溪,放下柴担,稍歇片刻,顺便
坐地脱鞋,细心拔去脚上的小刺。走兽,主要有青龙、雄狮、麒麟、牛、马、鹿、羊
、象等十几种。其中龙最多,狮最大。整个坊顶有12条垂脊,每条脊角的上、中、下
部都有一只昂首翘望的龙头(螭吻),共36只,各相对部位的龙头规格一致。在3条正
脊两端,都有一只尾巴上翘的龙(正吻),口衔正脊,相对升腾。“圣旨”二字和正楼
匾的4周,刻出了数条腾飞于云间的青龙,和谐统一,恰到好处地衬托了匾额。东面
中柱的东西两面,都有一只圆雕的雄狮,其形态各异,背上有几只嬉戏的幼狮,有的
足按绣球,绣球上的花纹图案工整细致,口含石珠,石珠可用手指拨动而不能取出。
在次楼匾的下方(小额坊)有四幅谐音寓意画,内容分别为“六(鹿)合(鹤)同春”、“
太师(狮)少保”,“挂印(音)封(蜂)候(猴)”、“父子拜相(象)”。在次楼匾上方,
对应地安排了四季花鸟图,即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均用高浮雕表现,既有
真实感,又有象征性,非常和谐统一。如《荷花图》上,随风翻卷的荷叶高凸出画面
,薄得近乎透明,正反两面的脉络清晰分明,莲蓬里的莲子可动而不可取,几只栖落
花间的小鸟或动或静,各具神态,羽毛鳞角都刻画得细致入微,真可谓鬼斧神功,在
两边柱的东西面,刻有牡丹、玉兰、芭蕉、秀球等花卉,两边柱的外侧,分别是浅浮
雕的风竹、雨竹。这些花草,结构严谨,富有诗意。在坊座基石上,有用浅浮雕刻出
的变形的莲花、牡丹、蝙蝠等图案,构图工整规范,刀法简练明快。整个石坊,既是
一座高大雄伟的民族建筑,又是多种技法的石雕艺术的综合体。它设计完美,结构合
理,繁简得当,主次分明,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技艺精湛,巧夺天工,称得上是一
件精美的艺术瑰宝。

(刘世祥 宋永涛)

[安丘汉画像石墓]驰名中外的安丘汉画像石墓是一座罕见的艺术宝库,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汉代生活、意识形态和造型艺术的珍贵资料。自1981年对外
开放以来,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前来观瞻研究。
石墓1963年由汶河南岸的董家庄迁至县博物馆。坐北朝南,南北长14米,东西最
宽处7.91米,除墓门前的角道处,全部用巨大的石板砌成,共用石材224块,是山东
省最大的汉画像石墓之一。墓室分角道和前、中、后室4部分,中室东壁附有耳室,
后室西间的北壁附设厕所。前室北壁正中,正对墓门有方柱,上托横枋。中室东西宽
5.98米,南北长2.94米,高2.54米,比前室略大,南壁的方形雕柱为中心开二门。东
壁外伸出建一耳室。南壁中间有方形支柱,上承横枋,并有后室和左右二门。自墓道
至后室的三根石柱构成一条南北轴线,致使整个建筑牢固、对称。
224块建筑石材中,有画像石103块,组成了60余幅画面。画像分布于墓门和各室
四壁、室顶及石柱上。画面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阴刻等技法刻成。场面壮观,
生动逼真,丰富多彩。大体分为奇禽异兽,神话传说、社会活动,历史故事4大类。
奇禽异兽类画像分布于各室,是全部画像中的佳作。共分四组,第一组刻朱雀一对,
第二组刻走兽14只,第三组刻走兽仙人,,第四组刻2龙2凤。除此之外,还有散布于
其他画像石上的动物,计有虎、狗、鹿、猿、象、马、羊、鱼、兔等10多种。神话传
说类占比重较大,内容复杂多样,主要有仙人骑鹿、伏羲女娲、日轮月轮、云车等。
许多兽类都有双翼,充满了神秘色彩。其中,前中室之间方柱的正面左右两侧雕刻了
若干神话中人物和飞龙走兽。多为透雕,造型奇特,为汉画像石所罕见。社会类画像
石的数量有限,主要有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和狩猎图等,计有人物百余,车、马、
狗、鸟若干。其中的杆戏图最为传神,除举杆者外,杆上共有9人,一人双手握“千
”字形杆,2人正顺杆上爬,4人已倒悬于横杆之上,3人翻身倒立于横杆和杆顶之上
。杆戏右边1人做飞剑跳丸,3把剑腾空飞舞,11个球轮回从手中和脚上抛起,十分传
神,为汉画像石墓中的佼佼者。历史类画像石最少,内容较为明确的为升鼎图。升鼎
图有宽大整齐的边饰,饰三角纹、重障纹、双曲线纹、菱形纹等。图案三重或四重,
个别画面四周还以飞禽走兽做装饰,为历史类画像所独有。
墓主为东汉青州刺史孙嵩。据传,墓室的图纸出自孙嵩的好友,东汉经学家赵歧
(字)。赵歧因党锢遭满门抄斩之罪,逃于孙嵩门下,得于幸免。赵歧无以为报,
遂画石墓图纸,以作孙嵩百年之后的归宿。后党锢开禁,赵歧平反,被汉献帝封为仪
郎,后升为太常。孙嵩因故受上垂青,此墓是在此时修成的。

(张法荣 李启超)

[沂南北寨汉墓]沂南县北寨汉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掘的有两座。一号
墓为汉画像石墓,1953年发现,1954年省文化管理委员会、华东文物工作队共同发掘
。这座墓全部用青石建成,墓室东西宽7.5米,南北长8.8米,占地面积88.2平方米,
分前、中、后三主室及东西侧室,分布平衡,共用石料280块,其中画像42石、73幅
,有宴饮、百戏、出行、讲学、战争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宅院建筑等。北寨汉
画像石完整丰富的画像内容,列全国首位,是研究当时社会情况的重要资料。
二号墓无画像石,1994年6月至8月由省文化保护中心勘探,省考古研究所发掘。
此墓砖石结构,墓室东西宽9米,南北长10.2米,分前、中、后三主室及东西耳室。
这次发掘出土的五龙戏“五铢”砚,就雕刻技法来看,与一号墓中的画像石极为相象
。在后室中出土的一尊铜人像,也属罕见。这两件珍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另外出
土的陶井、陶灯、陶灶、陶鸡、耳杯、盘、碗等器皿也极为珍贵。

(沂南县志办)

[夏津三山井]三山井位于夏津县城内(今下洼街中部),开凿年代不详,因处三面房
山墙之间,故名。井为土筒无砖石砌垒之痕,从井上下窥,井水映照井壁上,若水泥
平抹,油漆涂刷一般,光亮可鉴,井中浮物倒映井壁上历历可辨。井水极苦涩,不可
饮用。然取其水做酱,泡制咸菜,味道殊佳,俗谓“恩(原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瓜
夏(津)酱”即以此水晒制。用此井水洗刷金、银器皿光泽极鲜丽,据民国本《夏津县
志》载:银工镀金用此水特发宝光”,“做酱别有异味”。70年代中期,县文化管理
部门曾拨款将井口砌垒,并以铁栏围护,人们多有慕名前来观览者。

(李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