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9&rec=302&run=13

深化改革发展经济
聊城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曙光

聊城地区辖2市6县,16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总面积8590平方公里。其中,耕
地面积559073公顷,比上年的560046公顷减少937公顷。年末总人口543.4万人,比上
年的541.87万人增加2.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2.8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9‰,
比上年降低2.46个千分点。
1994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四大和十四届三、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把
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工作大局。团结一
致,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各项工作都迈出了新的步伐,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
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第一产业35.5亿元,增长
12%;第二产业35亿元,增长26.7%;第三产业20.5亿元,增长22.2%。
农业全面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经济由粮
棉主导型向多种经营主导型的转变迈出坚实的一步。农业总产值达到64.2亿元,增长
18.7%。粮食总产30.4亿公斤,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棉花面积、单产、总产均比上年
有较大幅度提高,总产160万担,比上年增加49万担。花生总产达到3.1亿公斤,增加
0.9亿公斤。农村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55亿元,增长34%。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02.
4亿元,增长45%。其中乡镇工业产值78.5亿元,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
7元,比上年增加261元。
工业生产速度和效益同步大幅度增长,技改投入加大,发展后劲增强,主导行业
、拳头产品开始发挥重大作用。工业总产值达到134.6亿元、增长34.5%。其中乡及
乡以上工业产值82.9亿元,增长32.4%;实现利税7.42亿元,增长68.7%;利润3.1
亿元,增长112.9%。工业产销率达到97.22%,比上年提高3.36个百分点。全区技改
投入达到10.8亿元,增长67%。机械、纺织等行业、阿胶、客车、电揽、三轮车、白
酒、化肥、机制纸等产品均已发挥了很好的规模效益。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物资丰富
,市场活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亿元,增长11.3%,集市贸易成交额19.
4亿元,增长43%。
外贸出口大幅度增加,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外向型经济取得新突破。全区外贸出
口供货值达到10.3亿元,增长27%;外贸自营出口创汇337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创
汇1750万美元,增长106%;实际利用外资2310美元,增长118%。
财政、金融形势明显好转。全年地方财政收入(新口径)完成2.46亿元,增长43.
2%;灶内财政支出完成6.39亿元,增长11.4%。基本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年末全区
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2亿元,比年初增加2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69亿元,
比年初增加23亿元;全区贷款余额达到89亿元,比年初增加18亿元。1994年全区经济
运行和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企业改革
上,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步伐加快,中小企业出售改制进展顺利,县属以上企业
有15家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269家中小企业组建了有限责任公司,62家企业进行了
出售改制,12家企业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全区有6家企业实行了整体
承包和租赁,233家小型流通企业实行了拍卖,对9家企业实行了破产。通过改革,企
业活力明显增强。在对外开放工作上,强化了对外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参加各类经贸
洽谈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新批利用外资
项目40个,合同外资额2620.8万美元,外商投资千万美元左右的大项目已达6个。对
外交往日趋活跃。全区外派经贸团组53批182人次,接待来聊城探亲、旅游、洽谈项
目的外商、华侨、港澳台胞200多人,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合作交流。
(二)结构调整大见成效,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的优势开始形成。在经济工作中突
出发展重点,狠抓结构调整,使经济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二、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比重已由上年的58.3%提高到61%。在稳定粮食、抓好棉花的同时,突出发展了多
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区多种经营呈现出6个特点:一是花生、大豆、瓜菜等经济作
物面积大幅度增加,果树有新的发展。二是畜牧业发展迅猛,产值达到21.5亿元,占
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5%。三是规模迅速扩大,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的发展加
快。多种经营专业乡(镇)达到18个,专业村达到1232个,专业户达到23.2万个。四是
技术含量有较大提高,良种畜禽的繁殖和优质瓜菜种植取得了成功,收到较好的经济
效益。五是出口创汇项目不断增加,牛、鸡、脱水蔬菜等已批量出口,肉鸡出口占全
省第二位,黄牛出口占全省第一位。六是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愈来愈明显。全区农副
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生产经营额达到25亿元。这
些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全区产值过
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比上年增加7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8家,比上年增加9家。
阿胶、客车、电缆被列为山东省拳头产品。全区253个技改项目进展顺利,“十大技
改工程”已完成投资6亿元,有7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流通企业实
现利税9536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倍。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5.8万户,私营企业达到
467户,从业人员12万人。
(三)以“兴聊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围绕实现“八五”打
好基础起好步的目标,集中力量狠抓了“兴聊十大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兴聊十
大工程”中的京九铁路聊城段铺轨已全部完成,济邯铁路已开始建设相关工程31公里
,济聊高速公路路基投资完成了一半以上,引黄入卫工程已全部完工,现已送水4亿
立方米。程控电话一期工程5万门已全部开通,二期县到乡工程已有3个县市完成。经
济技术开发区、聊城火车站站前区开发、公路网络建设、城市建设与配套、小城镇建
设、环城湖开发和科教项目等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积极组织实施科技
兴农、科技兴工计划,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小麦、玉米、花生等几大
作物实现了良种化,夏玉米套种达到80%以上;小麦生产扭转了多年晚播的习惯;棉
铃虫防治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立体种植、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逐步推开
;“星火”、“火炬”、“攻关”、“推广”计划和“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等项目
的实施,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兴工以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为重
点,狠抓了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强化了城乡基础教育,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城镇
中小学入学难和农村少年儿童辍学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
以上,基础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全区有3312人考入了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和职业技
术教育有新的发展,农科教结合成效明显,全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全区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
难和问题。总体上看,经济发展还不快,综合经济实力与先进地区差距越拉越大。农
业方面,基础仍比较脆弱,抗灾能力不强,“两高一优”农业发展比转缓慢。农民人
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工业方面,管理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产品
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在对外开放工作上,整体开放意识不强,引进外资
的数额较小,大项目较少。在财政方面,尽管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但财政困难的被
动局面仍没有根本扭转。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将认真对待,积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
解决。

中共聊城地委、地区行政公署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陈延明
副书记 王曙光 侯继堂 张敬涛
王国生杜九西段玉和(挂职)
专员 王曙光
副专员 张敬涛 杜九西* 刘玉华
孙宗安 布占祥 白志刚 孔昭信

[京九铁路聊城段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京九铁路位于京沪、京广两大干线之间,全长
2300公里。沿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9省市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可经深圳直达九龙,是我国“八五”期间和“九五”前期的
一项重点铁路建设工程。京九铁路途经本区临清、聊城、阳谷3个县市、22个乡镇、
144个村庄,北起临清市石槽乡张窑村,南到阳谷县寿张镇满坑村,境内长度为112.
15公里,占地面积11375亩;聊城段建筑安装总投资约5.57亿元,总土方980万立方米
;有特大桥2座,大桥4座,中小桥32座,涵洞318座;房建约23万平方米;设有7个站
,从北至南依次为临清站、斗虎屯站、聊城北站、聊城站、付楼站、石佛站、阳谷站
;在聊城设有机务段、车务段、水电段、公务段、电务段、房建段、公安段、建筑段
、区段站,阳谷县设有桥工段。区内的聊城站、聊城北站、卫运河特大桥和马颊河特
大桥为重点工程。
1992年11月30日,京九铁路聊城段开工典礼仪式在聊城站址隆重举行,省、地及
铁道部领导出席了开工仪式。两年多来,经过铁道部第十四、十三、四、十八工程局
两年多的紧张施工,工程进展十分顺利。至1994年底,各项工程完成的情况是:投资
完成3.62亿元,占安排投资5.57亿元的65%;土方完成948万立方米,占总土方980万
立方米的96.73%;房建完成76294平方米,占设计总面积232963平方米的32.75%;
道碴完成39.35万立方米,占设计总量68.38万立方米的57.55%;特大桥、大桥、中
小桥、涵洞已全部完工;铺轨工程由北至南,12月中旬铺出阳谷县。至此,本区境内
线路全部铺通。
京九铁路聊城段建设过程中,地委、行署把铁路建设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办,为铁
路建设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保证了铁路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沿线干部群众为了保
证铁路建设用地,毫无怨言地出让了1万余亩良田、果园。为加强铁路沿线和治安保
卫工作,地、县市公安部门抽出得力干警先后组织了两次较大的全区性专项打击活动
。挽回经济损失50多万元;发现、排除各类事故隐患92起。地区领导多次深入到施工
工地慰问铁路职工,并送去猪肉、鸡蛋、水果、蔬菜等,开展了路地文明共建活动,
有力地促进了京九铁路的建设。

(许孔祥)

(聊城地区专栏组稿人 韩保宏)

聊城市

1994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55亿元,比上年增长32%;国民生产总值达20.2亿
元, 比1993年增长17.1%。其中:工业总产值4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农业
总产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7.9%。综合财政收入达10988万元,灶内财力达到8722
万元,比上年增长24.5%。各项存款余额达23.18亿元,比上年增长58.03%;城乡居
民储蓄余额18.8亿元,比上年增加6亿元,增长46.3%。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1994年,聊城市把外向带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
,实行全方位开放,多渠道招商,开拓引资领域,使全市的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1994年,全市新增“三资”企业10家,合同利用外资额792.5万美元,外资到位1201
万美元,超过历年实际利用外资的总和。年内,市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统一
组织的经贸洽谈会、商品交易会,同时派人到市外,国外进行考察、学习、招商引资
。洽谈项目50多人次,涉及12个国家和地区,与200多名外商进行了经贸洽谈,还邀
请外国商社、投资公司、国际财团和涉外新闻机构以及港澳台胞、国外侨胞来聊城市
参观考察、看投资环境,找投资对象、定投资项目。充分发挥现有外资企业的作用,
以外商引外商,积极吸引外资,通过与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的联谊、利用一切条
件,抓住机遇,先后与香港、台湾、澳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外商签订利用外资合同,利用外资835万美元。在选择项目注重利用外资改造企
业和多办嫁接项目,兴办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的项目,使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利用
外资结合起来,合理使用资金。全市针织厂与香港志诚集团合资成立昌丰织造有限公
司,投资186万美元,使产品变滞销为畅销,变内销为外销,使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
起死回生。市制药厂与澳大利亚金马集团双方投资450万美元,建立了金马医药制品
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医用拉合胶布,年产值可达4700多万元,利税3400多万元,创汇
340多万美元。香港松叶出入口行有限公司董事长对环城湖开发投资570万美元,成立
了聊城东昌湖上乐园有限公司,独资兴建大型湖上乐园。与香港嘉明实业有限公司,
两期投资540多万美元,使嘉明实业有限公司规模、实力迅速膨胀,现已成为年产值
10亿元,利税过亿元的大型企业。

(宋耀菊)

临清市

临清市辖11乡8镇, 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957平方公里。人口691971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1116341人。199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按可
比价比较,下同)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558万元,其中国有经济7217万元,增
长27.5%;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31亿元,增长2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6亿元,增
长10.65%;财政收入(按分税制)4293万元,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904元。
农业获得丰收,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农村进行结构调整,在种植、养殖、农副产
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带动了多种经营的发展。农业总产值1
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粮食总产30.4万吨,增长10.1%;棉花生产稳步回升,
种植面积23787公倾,总产量1.9万吨,增长12.2%;蔬菜产量23.5万吨,比上年增长
38.9%;大牲畜存栏量15.5万头;肉蛋产量3.26万吨;水产品产量2465吨;多种经营
总收入达6.5亿元,增长31.3%;由于受1993年严重冻害影响,水果产量大幅度下降
,仅7992吨,比上年减少55.4%;;全市筹集水利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改善灌溉面
积11.6万亩,并解决了14个行政村的1.44万人饮水困难。
工业经济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取得进展,企业内部实行股份
合作制。全市重点扶持培养骨干企业,构架了“塔式”发展战略。全市企业总投入1
0.7亿元,技改投入1.3亿元。工业总产值2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乡及乡
以上工业产值18.1亿元,增长13.2%;乡属企业总产值3.4亿元,增长23.7%。新办
“三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240万美元;出口商品供货总值2.5亿元,比上年增
长94.4%。
基本建设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继5200门程控电话顺利开通后,10个乡
镇先后建成开通了程控电话网,BB机、大哥大等移动电话也已开通。配合“京九”铁
路建设,城区红星路改造和火车站站前广场主体工程业已完工,并规划了新城区,火
车站周围的3个经济开发区正在规划建设。省道308线临清段改造工程已全面开工。市
内供水、排水设施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29元,城乡人均储蓄余额1
594元。
教育、社会治安等各项社会事业有所发展。全市教育改革深入,投入增加,全年
校改总投资1023万元;初等义务教育顺利实施,学龄儿童入学率83.8%,小学毕业升
学率72.44%。计划生育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计划生育
率为93.5%,晚婚率为98%,晚育率为93.5%。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进行了“严打整治、扫黄打非”等专项活动,破获
各类刑事案件160起,抓获各类犯罪分子276人,并且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青少
年犯罪占犯罪总数比例下降到8.5%,治安环境,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附:中共临清市委、市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耿朝玉
副书记 李显科 王文德 陈学隆
钟文泽 王泉恩(挂职)
李秋波(挂职) 李夫(挂职)
市长 李显科
副市长 王文德 李兰生 王德义
李铭福 尹燕秋 刘素贞
唐峰伟 王泉恩(挂职)
李秋波(挂职) 李夫(挂职)
宋亚坤(挂职)

[培养本地人才,为振兴临清服务]临清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徐金良,于1991年
春节前向外地工作的临清籍人士寄发慰问信,请他们为家乡引进人才、引进技术。1
992年春节期间,又与度假的200多名在校大学生座谈,恳请他们学成后回家乡做贡献
,但都收效甚微。于是市人才交流中心选择了立足培养本地人才的道路。1991年底,
他们深入到全市100多家企业调查,摸清了企业的人才缺口。1992年3月,他们向有关
院校发出信函,联系联合办学,开办计划外委培班。经过一番努力,是年5月,与山
东工业大学洽谈委培的有关事宜,并签订了第一个联合办学的意向书,拟定了委培专
业及招生人数。徐金良主任又冒着酷暑15次去济南,与有关单位反复磋商,先后与山
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等6所院校签订了委培合同。
为使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市人才交流中心向市政府递交报告,请求联合办学,得
到市政府的支持并拟定了优惠政策:学校负责教学、管理,颁发毕业证书,人事局承
认委培生学历,享受相应待遇。在省内率先为委培生办理聘用合同制干部手续,农村
户口的“农转非”。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后联合拟定了招生简章。为保证招生质量,根
据各高校的具体要求和考生所报志愿,按本年度高考分数择优录取了194名高考落榜
生,并派车将学生送达各院校。至1994年共招收了三届委培生,并与上海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工业大学等16所院校建立了长期联系。共举办
计划外委培班20多个,培养委培生近600名。主要有国际经济、机电工程、机械制造
、计算机应用、仪器发酵、制浆造纸、企业管理等20多个专业。
另外,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有关院校、学生家长紧密配合,妥善地解决了学生
吃、住及学习环境等问题。1994年首批委培生圆满完成了学业,回到家乡。市人才交
流服务中心通过深入企业介绍推荐和举办不同类型的供需见面会,实行双向选择的办
法,使绝大多数学生走上了学以致用的工作岗位。学生上岗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他
们政治文化素质高、业务熟练,纷纷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预定所需专业的人数。
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临清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培养出了一
批服务本地的人才。1992年上海人才研究会主办的《人才开发》杂志第10期登载了他
们举办计划外委培班的成功事迹。1994年被评为聊城地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先
进单位。

(临清市政府专栏撰稿人 杜明德 李星火)

高唐县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开创未来
高唐县县长 张延安

高唐县是一个平原农业县。自元代以来,以种植棉花而久负盛名,素有“金高唐”
的美称。 全县960平方公里,耕地肥沃,一望无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
国道105、 308及009线贯穿全境,交汇于县城,县级、乡级公路四通八达。县城距济
南国际机场80公里, 距首都北京470公里,距京九铁路临清站,京沪铁路禹城站分别
只有60和45公里。 全县5镇10乡全部实现了程控电话,并进入国内国际直拨网,特快
专递、移动电话、无线寻呼遍及城乡。
高唐县资源丰富,农业、工业迅速发展。总人口46.5万,人均占有耕地2.25亩,
高于全国、全省、全区的平均水平,土壤结构好、土质肥沃。全县中低产田改造建设
指标均达到省定农业开发标准;县域内水资源十分充沛,以徒骇河、马颊河、黄灌一
干渠为主要渠道的排灌体系纵贯全境。除9500眼机井开发地下水源外,每年还引用黄
河水2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可靠储量4.125亿吨。1.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
组投入运营、为全县工农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大量电力资源。近年来,高唐县农业坚持
以市场为主导,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努力沿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路
子向前迈进。全县每年可产粮食32万吨、棉花25万担左右。在发挥粮棉传统优势的同
时,集中发展多种经营,重点培植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在黄牛培育上主抓牛种改良
,扩大饲养规模,提高产业效益;发展龙头企业,以肉联厂为依托,进行黄牛屠宰,
分割及加工,实现农业资源的第二次增值,带动畜牧业加速发展,实现全县黄牛良种
化。在近二、三年内使畜牧业成为继棉花之后的又一大主导产业,保持年存栏牛20万
头,多种经营总收入实现6亿元。
1994年,高唐县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列为改革开放试点县。该县抓住这个良好的
发展机遇,立足于培育市场经济主体,重点培植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促进了全县工业
经济总量和经济运行质量的跨越性提高。食用油、机制纸、棉纱、饮料酒、UPS不间
断电源等已形成规模优势。1994年投资6000万元新建的县肉联厂,投资3000万元的高
级涂料生产线投产后,年可新增产值28241万元,新增利税6612万元。
市场繁荣,对外开放成就斐然。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的要求,高起点,
全方位地加快了市场体系建设。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其中高唐大市场容纳各类批发客
户1600多户、辐射6省40多个县市,年成交额近亿元。创汇农业、创汇工业、创汇手
工业三大体系初具规模。新批“三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商品交货值、签定
劳务输出合同额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高唐县委、县政府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高唐投资建设,兴商建厂,我们将竭诚提
供优惠政策,给予优厚的待遇,创造方便条件,争取海内外朋友的大力支持,协手共
进,创造高唐美好的明天。

附:中共高唐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路广业
副书记 张延安 孙庆禄 申长海
县长 张延安
副县长 申长海 谢可亮 姜保良
王广新 王怀英

[强化队伍建设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高唐县交警大队始建于1987年,现有干警20名
。1994年,紧紧围绕“压事故、保畅通,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这个中心任务。全体
干警共同努力,艰苦奋斗,创造了交警工作显著成绩。7年来,先后两次被评为省政
府、省公安厅先进单位,连年评为地区先进单位。先后有18名干警受到省地表彰。
交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交通秩序日趋规范。一年来,不断强化交通管理,实
行“五定一包”、即定岗、定位、定人、定责、定奖惩、包路段,并严格审检程序。
1994年狠抓“五小”车辆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制度
化。全县“五小”车辆基本消灭了无牌行驶、无证驾驶,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交通
不安全因素,保证了道路安全畅通。同时,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加强横
向联合、实行全民教育。分别与河南、安徽、河北、山西、济南、青岛、太原、石家
庄、长治四省五市组成“安全治理联合战线”,共签订全民安全合同19000余份,形
成了较完备的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在全国同行业首屈一指,创造了全社会综合治
理交通,齐抓共管安全的先进经验。1994年,四项安全指标显著降低,全年交通事故
,同比下降55.5%,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1.25%,受伤人数同比下降62.5%,经济损
失同比下降46.7%,创历史最好水平,被地区公安处授予集体三等功。
交警队伍素质全面提高。1994年,全体干警,在大队长韩连兴等全体领导班子的
带领下,加强学习,强化训练,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大队长韩连兴以身作
则,率先垂范,清廉为警,踏实工作,被评为全省十佳民警。在他的带动下,全队涌
现出一大批模范干警和先进事迹,受到省、地、县领导的一致好评和全县人民的高度
赞扬。
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完善工作职能,他们积极改善办公条件。1994年新
建了面积各2000余平方米的办公楼和宿舍楼,改善了干警的办公条件和住宿条件。服
务功能大大增强。通过采取“一人多岗,一职多能”的工作方法,缓解了任务重与警
力不足的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为全面提高服务
质量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高唐县政府专栏撰稿人 赵建民 林长敏)

茌平县

全县经济社会在改革中蓬勃发展
茌平县县长 齐炳文

1994年,茌平县辖5镇17乡,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人口56.23万人。全县实现国
民生产总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工农业总产值25.4亿元,比上年增长29.6%。
其中工业总产值17.9亿元, 增长40.4%;农业总产值7.5亿元,增长13.6%。粮食总
产3.6亿公斤,其中夏粮2.2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000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财政
收入6414.5万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906元,比上年增加230元。
各项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茌平县在企业改革方面,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
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明晰企业产权为重点的各种形
式的改革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1994年,全县完成了23家县属企业股份制改造;72%
的县属流通企业分别实行了抽本经营、租赁承包;商业、粮食、物资三系统整建制地
组建了建安集团总公司。56家乡镇企业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造,部分长期停产半停产
的乡村企业实行了跨区域联合经营或能人承包。对县酒厂、淀粉厂、服装厂三家企业
实施了破产。供销企业、乡镇企业有6家实行了兼并,共转移存量资产311万元。通过
改革,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县属13户改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02亿元,11户改制商贸
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21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2.3%和37.8%。农村改革方面做了以
下工作:一是积极推进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县有20个乡镇,638个行政村实行了
“两田制”;2个乡镇进行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试点。二是农村经济股份合作制领
域进一步拓宽。全县在林果、瓜菜、养殖、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开发等方面,以股份
制形式兴办经济实体57个,投资总额达1388万元。三是推行了村级财务“双代管”措
施,占行政村总数的39.3%。四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农副产品基
地建设,县、乡、村三级建立服务组织2422个,各类服务实地1550处。初步形成了“
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
的“龙型”生产经营体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重要工作有:结合县乡机构改革和
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打破了企业领导干部的铁交椅,改制企业的干部由过去的任命
制变为按章程民主选举制,企业的副职一律实行了聘任制。打破了工人、农民的身份
界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仅1993、1994两年就选拔了20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和乡镇企
业的厂长(经理)、2名个体私营企业主、13名工人身份的县属企业中层干部担任或挂
任乡镇党政副职。优化领导干部结构。继选聘科技副县长之后,又选聘了科技副乡(
镇)长20人,材科技术副主任680人;采用选派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县、乡直机关干
部到农村包村或挂职,县属企业和乡镇干部换岗交叉任职的办法多渠道培养锻炼干部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茌平县围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改革,坚
持稳定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推广王老乡小杨屯高产高效农业的经验
,全县农业实现了“农产品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
目标。1994年,农业总产值实现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粮食总产3.6亿公斤,
农民人均占有粮食706公斤,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906元,比上
年增加230元。林业生产以实现“八·五”绿化标准和毛白杨绿色工程为主要内容,
全县共植毛白杨227万株,完成了毛白杨林网工程总量的70%以上。1994年,全县多
种经营总收入5.68亿元,比上年增长62.8%,其中畜牧业收入2.2亿元,占38.7%。
新增经济田10万亩,粮经比例达到55∶45,经济作物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县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商品规模的林果、花生、瓜菜、黄牛、肉蛋鸡、旱藕
、养鱼、桑蚕等十大多种经营生产基地。各乡镇都有了多种经营项目,各类专业户达
2.7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1%;专业村280个,占35%。1994年,全县共清挖治理各
类排灌沟渠625.8万米,完成土方1926万立方米。新打和修复机井1126眼,维修扬水
站16处,改善和新增井灌面积37万亩。在全省“鲁水杯”竞赛活动中被评为“全省水
利建设先进县”。
财贸工作成绩显著。茌平县财贸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坚持开源与
节流并举,充分发挥了主渠道作用。1994年在政策性增支因素多,收支矛盾尖锐的情
况下,各级狠抓促产增收,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保证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实现了
全县财政连续22年收支平衡。有10个乡镇预算内财政收入过100万元,受到地委、行
署的表彰。国合商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年底各项存款
余额6.22亿元,较年初增加2.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78亿元,较年初增加1.74亿元
;各行社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2.03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全年市场成交额9800万元
,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0%以上。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13.7%,低于全国、全
省平均水平。
教育事业成果斐然。全县有各类学校973处。其中幼儿园406处,小学532处,初
级中学29处,高级中学2处,职业高中、职工中专、技工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各1处。
教职工5833人,在校学生3381个教学班、96277人。全县小学入学率达98.3%,巩固
率99%,毕业率95%,普及率97%。1990年以来,按万人比计算,大学本科上线和大
专录取人数蝉连全区“五连冠”。1994年,大中专上线524人,其中本科上线229人,
占全区本科录取人数的21%。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

附:中共茌平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董金刚
副书记 齐炳文 宋玉山 徐法水
葛保忠 张学信
县长 齐炳文
副县长 乌以祥 王林华 刘安荣
杨忠平 苏本生

(茌平县政府专栏组稿人 刘贵元 侯文芳)

东阿县

1994年,东阿县辖4镇10乡,总面积787平方公里,73万亩耕地,年末总人口42万
人。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6.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农业总产值5.63亿元,
工业总产值10.64亿元。粮食2.75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861元,全县财政收入完成
439 8万元,比上年增长90.64%。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4亿元,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3.6亿元, 比上年增长16.1%。 年末各项储蓄余额62153万元, 较年初增加
24428万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4年,东阿县把农村经济作为全县经济的基础来抓。一是
稳定粮棉生产。全县粮食面积基本稳定在40万亩左右,棉花面积稳定在15万亩,由于
受灾,粮食总产2.75亿公斤,基本与上年持平,棉花收获面积10万亩,总产10万担。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1994年,全县粮经作物的面积比达
到1∶1,多种经营总收入4.85亿元,增长25.5%。其中蔬菜面积达到9.5万亩,总收
入1.05亿元;林果面积9万亩,总收入2591万元;桑蚕面积3万亩,总收入3294万元;
水产面积4.2万亩,总收入4200万元;畜牧业总收入2.8亿元,大牲畜存栏15.1万头。
三是努力改善生产条件。1994年,全县投资700万元,投工200万个,对240条主要沟
渠进行了彻底治理,共动土方442万立方米,新建各种配套建筑物350座。四是良种普
及、耕作制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良
种化,小麦、玉米、棉花等全部实现了适期播种、间作套种的面积越来越大,复种指
数达到175%。
工业运行质量提高。1994年,全县工业克服了新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新《
会计法》实施、原材料、能源涨价等带来的一系列困难,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加快技
术改造的步伐,狠抓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一是强化企业管理
。全县企业普遍加强了以现场管理为基础、以目标成本管理为核心,以营销管理为标
志的三项管理。通过加强管理,全县工业企业共消化增支因素2000多万元,乡及乡以
上工业实现利税4600万元,增长26.5%,工业产品的产销率达95%以上。二是狠抓技
改投入。全县的技改投入完成8100万元,30万吨水泥的平衡完善、12万台变速箱体、
300万套轴承、2.5万吨合成氨的平衡完善等重点技改项目相继竣工。三是狠抓重点骨
干企业。县属8个重点骨干企业共完成产值1.64亿元,占整个县属工业企业的77%,
上交税金1146.2万元,占县属企业的84.2%。
基础设施又有新的突破。1994年,全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达到8300万元,
先后竣工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有:县城的曙光街,环球商场中心路,商业街西段,关
古公路;刘集、单庄两个35千伏变电站、110千伏石聊Ⅱ回路的T接工程;移动通讯、
传呼业务、农话本网,实现了乡乡国际、国内直拨。

(孙开林)

附:中共东阿县委、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王启让
县长 金维民

阳谷县

1994年,阳谷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真抓
实干,取得突出成绩。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12.6亿元,比上年增长60%;工农业总产
值达到28.1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工业总产值18.2亿元,增长53.4%;农业总
产值9.9亿元,增长36.8%。全县可利用财力达到71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4
元, 增长42.36%。初步形成了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提高,各项事业蓬勃
发展的大好局面。
农业继续获得大面积丰收。全县粮食总产44.97万吨,比上年增长3.2%,创历史
最高水平。棉生产在经历了几年滑坡、徘徊之后,开始恢复性增长,全县播种面积1
5.7万亩,总产15.6万担,比上年增产6万担。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生产条
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县年内共治理灌区4处,沟渠131条,新建配套建筑物89座,维
修200座,增打机井1250眼,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56.9万千瓦,农村用电2870万度,农田水利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多种经营、乡镇企业有突破性进展。全县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7.86亿元,比上年
增长31%。年末大牲畜存栏17.8万头,比上年增长23%;生猪存栏42.2万头,增长6
8.8%;羊存栏38.1万只,增长60%;家禽存养1163万只,增长55.1%;肉类总产6万
吨,蛋类总产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8.4%和28.4%。畜牧业发展水平已进入全
省先进行列。全县绿化提前一年达省标。年内新植果园4000亩,载植各类果树685万
株,果品产量达到7360吨;补植完善农田林网8万亩,造林2.4万亩。保护地栽培得到
大发展,冬暖式大棚发展到3350个,大小拱棚14732个,瓜菜面积10.12万亩。全县庭
院经济收入达到2.3亿元。水面利用面积达到1.25万亩,水产品产量3340吨,比上年
增长29.2%。乡镇企业实现了速度、效益的同步增长,全年完成产值15亿元,比上年
增长63%。其中乡镇办工业完成产值13.17亿元,增长69.3%;实现利税1.2亿元,增
长13.67%。年产值过百万元的企业发展到62处,过千万元的发展到10处;有5个乡镇
的四级企业产值过亿元。
城市工业继续得到发展。县属工业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年内续建、扩
建和新开发技改项目25个,总投资3.27亿元,已完成2.1亿元。项目完成后,每年可
新增产值5.37亿元,利税1.6亿元。工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双增双节
”活动成效显著。销售过千万元、利税过百万元的企业发展到12家,大、中型企业发
展到10家。
财贸工作成绩显著。全县财政收入累计完成6432万元,比上年增长39.2%,可利
用财力达到7144万元。工商税收累计完成6516万元,增长11%;灶内支出完成7139万
元,在增支因素不断增多的不利形势下,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年末城乡居民
储蓄余额达到7.7亿元,比年初增加2.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2亿元,比年初增加3
.9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城乡集市贸易成
交额10176万元,增长14.04%;国营商业总购进2.47亿元,销售2.33亿元;实现利税
449.3亿元,增长7.7%。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7184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00家,从
业人员12767人;交纳税金946万元,比上年增长10%。
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县“三资”企业发展到14家,总投入2.29亿元,合
同利用外资额717万美元,实际利用601.7万美元。“三资”企业实现产值7746万元,
实现利税40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5%和153%。全县出口产品交货值达到9826万
元,增长133.6%。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进一步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和统分结
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了股份合作制和“公司+农户”的发展
模式,推进、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企业改革方面,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后
对5处县属工业企业分别进行了联合、破产、股份合作等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
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在乡镇企业中,则重点推行了股份合作制。至1994年底,全县
有514处乡镇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167处实行了租赁经营,并对9处“老、小、亏
、差”企业实行了拍卖。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四大流通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业已
完成。在巩固、完善“国有民营”改革的基础上,对县物资总公司实行了整体招标租
赁经营,企业管理混乱,连年亏损的局面开始得到改变。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在抓好谷山路完善配套建设的同时,重点进行了北环
路改造。新拓宽改造北环路1900米,其中水泥路面750米,计铺设地下排水管道3600
米。县城面貌有了新的改观。新建、改建县乡公路90公里。年内并开通了5000门程控
电话和640路数字微波线路,实现了国际、国内电话直拨。11万伏变电站建成并投入
运行,全县用电负荷达到2.8万千瓦,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电。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国科技先进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科委验收
。年内计取得科技成果55项,申报各项专利9项,推广科技成果24项。计划生育工作
继续处于全区领先位置,并跨入了全省先进行列,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
首次出现了负增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集中开展打击拐卖
人口、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刑事犯罪斗争,有效地震慑了各种犯罪分子,社会治安状
况有所好转,保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顺利发展。

附:中共阳谷县委、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孔昭信
副书记 安世银 王传斌
郭寅德 李寅起
县长 安世银
副县长 郭代荣 邵玉臣 王有武
杨吉德 张同村 吴凤巢
张庆华 阎存祥(科技)

(阳谷县政府专栏组稿人 张万知)

莘县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莘县县长 赵润田

莘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辖28个乡镇,总人口9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1
万人。总面积1388平方公里,耕地129.6万亩。1994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1.85
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农业产值10.88亿元,增长22.2%;工业总产值10.97
亿元,增长2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6元,比上年增加243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4年,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多种经营为重点,大力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经济在由粮棉主导型向多种经营主导型的转变上迈出了坚实的
一步。全县粮食总产突破5亿公斤,油料总产达到0.9亿公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好
水平。多种经营由点到面全面启动,正在形成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蔬菜生产,全县
总面积发展到17.3万亩,总产3.79万公斤。1994年新建冬暖式蔬菜大棚近万个,总量
达到1.5万个,并涌现出一批“千棚乡镇”、“百棚村”。畜牧业,突出抓了品种改
良和规模饲养,新建百头黄牛育肥场18处,万只以上养鸡场达到18处,年末全县大牲
畜存栏30.5万头,其中牛24万头。林业生产,狠抓了道路林网和果园管理,通过了省
“八五”绿化达标验收。农村二、三产业开始启动,全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0.6亿
元,比上年增长29.2%。劳务输出人员越来越多,全县有7万多人在外地务工经商,
总收入达1亿多元。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8800户。第二期
黄淮海项目开发成效明显,通过了省、地验收。
工业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1994年,全县工业通过深化政策,强化管理,保
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43亿元,实现利税5504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59.7%。其中,县属纯工业产值3.19亿元,增长20.1%;实现
利税3892.6万元,增长91.7%。在全区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标考核中,由上年第八位
上升到第五位。县酒厂狠抓产品质量,严格内部管理,荣获“全国明星企业”称号,
“雁宾特酿”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1994年实现利税3088万元,上缴税金2370万
元。国棉厂克服资金紧张、原材料严重不足等困难,保证了正常生产,实现产值834
3万元、利税576万元。在建、技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8150万元。县化工厂玉米
淀粉项目建成投产,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肉联厂、植物油厂、钢木家具厂、桐木
制品厂、柿子园制革厂、古云炼油厂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财贸工作出现新的生机。流通部门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集团优势,积极开拓
市场,扭转了长期亏损的被动局面,1994年共实现利税358万元。全县城乡市场活跃
,购销两旺,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3.45亿元,比上年增长9%。金融部门,大力开展
储蓄业务,积极筹集资金,为经济建设服务,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1亿元,比年初增
加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4亿元,比年初增加1.8亿元。财政完成灶内收入5913万
元,实现了收支平衡。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路建设,在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三纵
十横一环”的发展规划,全面整修了路基,铺设了丈樱、樱观公路,开辟了县城西环
路,被评为全省公路建设先进县。电力建设,完成了朝城11万伏变电站和4处35万伏
变电站的建设改造,实现了村村通电,受到了省地表彰。通信建设,继开通5000门程
控电话之后,在全区率先完成了农话网改造,实现了通讯程控化。水利建设上年共清
挖沟渠80条,总长308公里,新打机井800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8万亩。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采取股份合作制、租
赁、资产承包等多种形式,对25家县属企业和22家乡镇企业进行了改革。对外开放,
进一步巩固发展了与广州市民政局、烟台市芝罘区、新疆和硕、叶城、鄯善等县市的
友好合作。广州加一贸易公司整体租赁了造纸厂,中原油田运输公司承包了机械厂,
烟台食品厂与县康达实业公司合资兴办了莘烟食品有限公司。在省交通厅的帮助下,
以县外贸公司为主组建了山东省国际海运公司聊城分公司,为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有
利条件。
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1994年全县共取得科技成果24项,
申请专利6项,实施高新技术8项,开发新产品15个。教育事业,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
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4%,向高校输送学生468人
,其中本科生191人,比上年增加1倍。体育工作,在省十七届运动会上,全区共获2
4枚金牌,该县独得18枚。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加强,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文
化、卫生、广播电视、民政、人事、监察、劳动、史志、档案、老龄、信访等工作也
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附:中共莘县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白志刚*孟宪海
副书记 孟宪海* 赵润田 丁兴荣
徐传光 马荣建 张其增(挂职)
魏尚宏(挂职) 范正金(挂职)
县长 孟宪海* 赵润田
副县长 赵润田* 路安良 尹慧芹*
王  郭庆宏 万庆阳
徐奉彩 李实山 马鲁生
张其增(挂职) 范正金(挂职)
吴绍煜(挂职)

[莘县鲁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在原钢木家具厂和福利轮车厂的基础上成立的,
主要产品是脚踏人力三轮车系列产品,注册商标“鲁雁”牌。年产量8万辆,年销售
收入2000余万元,年利税200余万元,是县属骨干企业之一。现有职工315人,占地面
积1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200万元。近年来采用静电粉珠喷涂新工艺,使产品质量稳
定提高,始终畅销不衰。
十几年来,该公司一直是县、地及二轻工业系统先进企业。地区级重合同、守信
用企业,地区工商银行一级信用企业。董事长王玉珠是地区二轻系统优秀企业家,受
到多次表彰与奖励。
该公司的宗旨是:“质量乃我之生命,效益乃我之根本”。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
。产品造型设计新颖,制作工艺精湛,销售服务周全。目前又在试制新一代产品,可
望在不久的将来又会有一个大发展。

[省级先进企业--莘县运输公司]该公司1987年以来,是全省交通系统连续盈利的少
数运输企业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地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省交通系统文明单位
,地级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地级先进企业,省级先进企业。
1986年8月,该公司创办了全省第一家县级公路联运公司。此举,既方便了客户
,又增加了公司的营运收入。
1990年后,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该公司推行了新车单车承包,旧车产权租赁
转让,鼓励干部职工“下海”,启动了企业内部活力。1994年实现营运收入160万元
,利税8万元,上缴各种规费和税40万元。
该公司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以副补主,以
副兴主。1994年投资350万元,建设4000多平方米的营业楼。设立农贸洽谈中心,公
路货物运输配载中心等。
该公司现有干部职工170人,拥有固定资产270万元。下设车队、修理厂、联运服
务部、配件门市部等。在1995年,进一步完善单车的承包与租赁。建立巩固的运输市
场,争取使综合楼实现良性运转。拟计划投资300万元,上马高档次、高水平的桑塔
纳轿车维修中心。

[莘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莘县辖28个乡镇,1152个行政村,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之一。至1994年初,在全省480个无电村中,莘县占150个。这150个村的情况是:经
济贫穷,地处边远,村领导班子涣散。县电业公司在近两年负债率高,经济效益较低
,资金紧张的困难条件下。干部职工奋力拚搏,仅用半年时间,投资1480万元,克服
了“时间紧、任务重、缺资金、压力大”等困难。于1994年8月31日实现了全县行政
村村村通电。该公司的主要措施是:一、多渠道筹集上电资金。1、从省、地各级领
导部门争取扶助资金共520万元。2、从公司干部职工中借用、集资、贷款225万元。
3、从无电村群众中贷款、集资、募捐共540万元。
二、实施优惠政策。该工程共免收设计费、试验费、施工费40多万元,缓收工贴
费110万元。为部分确实困难的农户无偿通线、按装。
该公司现有干部职工645人,下设14个科室,28个供电、变电站所,3个多种经营
单位。在1994年效益全面增长的基础上,力求在1995年实现莘县自然村村村通电。

(俊卿 万旭)

[公路建设成绩斐然]1994年是实施莘县公路建设规划的第一年,交通委员会干部职
工抓住机遇,开拓工作,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被地区行署授予“公路建设先进单
位”。1994年4月中旬至9月中旬,修成柏油路80公里,公路测量280公里。公路挖补
44.7公里,20363平方米。对燕店至岩集路段的路边、路肩进行了全部整修。完成了
省道齐南路莘县段19.3公里和14条县乡路230.9公里的土方和全部路基工程。完成了
省道蒙馆路部分路段、改建7公里的全部路基工程。修建道虹吸129道,涵洞52座。截
止1994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49.7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323.1公里。省道115
.7公里,县道148.4公里,乡道59公里。干线、县乡公路好路率分别为76%和60.1%
。比上年分别提高10%和4%。同时,交通规费征收成绩显著。1994年共完成养路费
征收89.7万元,比上年增长26.87%,占年计划的220.3%;完成运管费征收97.16万
元,占年计划的199%,比上年增长99.2%;完成车辆购置附加费征收13.1万元,占
年计划的130%;完成客运基金26.9万元,比上年增长33.4%;完成货运基金征收90
.7万元,比上年增长21.4%。

(莘县政府专栏撰稿人 陈庆立 李庆林)

冠县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全县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
冠县县长 宋来君

1994年,冠县以改革开放试点县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全县经济建设步
入了一个新天地。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0.2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3.03%。
为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确定了“稳定粮棉,狠抓果园,多种经营起步,乡镇
企业致富”的工作方针。
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作为促进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
抓,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68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经济作物已形成产业优势,仅花生面积就达到40万亩,总产1.02亿公斤;林果生产以
鸭梨基地开发为重点,新发展果园15.4万亩,全县果园面积达到35万亩,果品总产4
150万公斤。多种经营总收入6.5亿元,增长25%,在农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4
5%,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因素。农村经济初步形成了油料、林果、畜牧、蔬菜
四大支柱产业,加快了粮棉主导型向多种经营型的转变。乡镇企业实现了速度效益同
步增长,全县乡镇企业产值达到9.5亿元。全县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业总产值9.56
亿元,同比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823元,比上年增加266元。
按照“深化改革,狠抓投入,强化管理,增加效益”的工作思路,大打工业翻身
仗,工业生产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推行了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和租赁等形式的改革。县、乡、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达到53家,
36家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拍卖企业10家,有26家企业、328个门店实行国有民营。
为增强企业后劲,集中力量实施技改和骨干带动战略。共实施技改项目36项,完成投
资9507万元,年内有25个项目竣工投产。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广泛开展“扭亏增盈”
、“双增双节”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一批骨干企业和利税
大户脱颖而出。1994年上交税金过万元的企业由2家增加到8家,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
10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55亿元,同比增长24.83%。县属工业完成产值3.56亿
元,同比增长7.1%;实现利税3190万元,同比增长205.5%。
积极搞活流通,财贸金融工作成绩明显。流通部门从深化内部改革入手,狠抓扭
亏增盈和促销护销,企业活力大大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
的成绩。全年完成出口供货值8200万元,创汇110万美元。在建立完善新税制的同时
,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县财政收入3195.7万元,按可比口径
增长25.6%。金融系统通过改革业务体制更加活跃。各项存款余额8.4亿元,增长49
.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42亿元,增长71.8%;各项贷款余额10.5亿元,增长
24.9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加强了交通、电力、邮电等基础设施建
设。新修县乡、乡村公路17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沥青公路。新建、扩建6座变电站、
开关站,农村通电率达到100%。开通了5000门程控电话、120路数字微波和无线寻呼
、移动通迅工程,有10个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其中5个乡镇实现村村通电话。城区
面貌也有了大的改观。

附:中共冠县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潘太银
副书记 宋来君 任谦元 王洪斌
刘金钟 刘明星 徐传光(挂职)
鄢清光(挂职) 陈建生(挂职)
县长 宋来君
副县长 刘明星 许公绥(科技) 刘钦朋(科技)
沙元兴 呼炳旭 孔繁英
许玉恒 汤丙水(科技) 孟繁积(科技)
张丙谦(科技) 徐传光(挂职)
鄢清光(挂职) 郑守京(挂职)
张在耕(挂职)

业绩·人才·信息
[冠城镇深化改革全面发展]冠城镇位于冠县西南部,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冠
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辖49个行政村、1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为56.3平
方公里,人口4.8万,耕地6.3万亩。冠城镇公路交通极为方便。309国道穿越其间,
东西部分别有京九、京开公路通过。199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为3.2亿元,其中工业
总产值1.9亿元,农业总产值0.6亿元,第三产业收入0.7亿元,人均纯收入1442元,
均居全县之首。
深化改革,致力振兴冠城镇经济。冠城镇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主攻方向
,在确保粮棉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突出抓好了果园、莱园的生产和以畜牧业、副
食加工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冠城镇现有果园1.5万亩,高效蔬菜园3500亩,还涌现一
批水果村、副食加工村、养殖专业村。1994年冠城镇是全县唯一的“吨粮田建设乡镇
”。1994年被评为“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先进乡镇”。冠城镇现有镇办企业28处,村
办98处,户办978个,联户办300个。镇党委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大力推行股份制企
业,狠抓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销路。199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
.9亿元,居全县之首,1993、1994年连续两年被地委行署命名为“乡镇企业亿元乡镇
”,是冠县唯一的财政予算内收入过百万之乡镇,受到地委、行署的表彰。
冠城镇始终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全县率先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
制,强化教学内部管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有国家级获奖论文1篇
,省级论文1篇,地县级论文23篇。小学升学率78%,初中升学率40%,均居全县第
一名。小学工作连续4年获第一名,中学工作连续五年获第一名,1994年冠城镇被地
委、行署评为“教育先进集体”。

[地区十强乡镇、乡镇企业明星乡--冠县梁堂乡]冠县梁堂乡系聊城地区十强乡镇和
乡镇企业明星乡镇。全乡共有34个行政村,7800户,30560人,54100亩耕地。1994年
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乡镇企业完成产值2.2亿元,比
上年增长108.8%;农业总产值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0%;完成财政收入16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
收入1217元,比上年增加422元。
农业持续稳步发展。全乡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粮棉经作物面积比达到30∶4
0∶40;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投资32万元,建扬水站1座,架通6华里高压线路
,改善水浇面积2万多亩,新打机井近百眼;林业生产提前两年实现“八五”绿化标
准,果园面积1.3万亩;多种经营取得较大突破,总收入5414万元,同比增长63%。
乡镇企业实现新飞跃。通过加大投入,膨胀企业规模,企业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和
发展后劲,新增固定资产投资4300万元,列全区第一名。对企业积极推行产权制度改
革,主要采取组建集团、兼并、租赁、股份等形式,企业活力大增,效益明显提高。
1994年企业完成产值达22070万元,同比增长108.8%;实现利税2420万元,同比增长
114.6%;出口交货值完成2570万元,同比增长51%。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计划生育工作推行月查访制度,形成了少生快富奔小
康的共识,加快了“三为主”正常化的进程。全乡科技带头户、遵纪守法光荣户、文
明家庭户大量涌现。社会治安稳定,民事、刑事案件显著下降,全乡呈现出人心思上
、经济繁荣的初步景象。

(张景实 张宝霞 李建广)

[武训的故乡--冠县柳林镇]以行乞兴学而闻名于世武训先生的故乡--冠县柳林镇,
原是一座古镇。后改为区、公社建制,1984年体制改革,撤社建镇。柳林镇距冠县县
城35公里,京九公路、冠候公路分别从镇驻地东西、南北穿过,交通方便。全镇辖5
个管理区,27个行政村,总人口276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0人。全镇总面积34平
方公里,东靠京杭河,青年渠从境内东西拦腰穿过。土地肥沃平整,耕地面积39500
亩,可开垦荒地2000亩。农业产品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花生和蔬菜;林果业
产品主要是苹果、山楂、桃、梨及桐树、毛白杨等;棉花种植连续十几年被地、县评
为棉花生产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地、县级文明乡镇和地级先进党校;殡改工作
曾被县评为全优乡镇;连续五年被评为地、县级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1994年全镇各业总收入达到1.2亿元,人均纯收入达954元。全镇现有机井500眼
,扬水站3座,排灌沟渠28条,39500亩农田全部实现了井灌河灌双配套,走上了以河
补源、以丰保丰、井河并用的路子。
林果业是柳林镇的优势。全镇3000亩老果园得到改造,近几年又发展新果园1.5
万亩,果园面积已达18000亩,人均7分果。全镇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林业覆盖率
达35.4%,木材蓄积量12万立方。
畜牧业生产走上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良种化科学规模饲养的轨道。目前
已发展以郭庄为龙头的养羊专业村5个,以崔庄为龙头的养鸡专业村6个,以杜庄为龙
头的养猪专业村4个,以后和寨为龙头的养牛专业村3个,畜禽商品率和经济效益大幅
度增长。1993年底大牲畜存栏量达0.98万头,猪存栏量1.2万头,羊存栏量达10万只
,鸡及家禽存栏达203万只。
镇办企业羊毛衫、轮空厂、提花织物、酒厂、纺麻、刺绣等9个企业,以糖块加
工、作坊、食品加工、木器加工、面粉加工等为主的村办个体办企业发展260多个、
从业人数达9000人。第三产业和镇村企业收入达5500万元。
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几年来按照小城镇建设的标
准,投资700万元,开辟了北街、西街、南街、东街长达5000米的商业大街,建房30
00多间,按排经商户1600多户,使镇政府驻地已成为文教、卫生、供销、粮食、银信
、工商、税务等部门为一体的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的中心。教育事业发展较
好,全镇24处中小学达到了六配套标准,中学升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学龄儿童入学
率分别达到98%和100%。文化、医疗、福利设施齐全。拥有54张床位的镇医院1处,
村办卫生室42处,镇办敬老院1处。镇内路面全部硬化,村村通广播,村村架上了农
电,有20个村按装了电话,为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对外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

(于振华)

[冠县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创新局面]冠县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冠县水泵厂。
1958年建厂时仅能进行小型农机维修,后逐步发展壮大。1971年被山东省机械厅定为
农业泵定点生产厂家,1983年获得省厅优产品称号。现有职工316人,固定资产30万
元。1994年初,厂长李芳义带领全厂职工在全县率先推行股份制改造,创造了全厂历
史上最好的经济效益。全年共生产各种水泵28400台,比上年增产3600台。完成工业
总产值610.1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26.9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60%和11.2%;产
销率高达98.6%,比上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7.5万元,比去年增长9.4
%。1994年改制7个月股红率达24%。
厂长李芳义为了确保改制成功,带领厂级领导“一班人”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建立改制领导小组、制订改制实施方案,反复发动群众,认真搞好资产评估,缩短了
改制时间,使企业按新体制尽早运转。并以企业改制为契机,狠抓了机构和分配制度
的改革。把原来9个科室合并精减为5个科室,行政管理人员精减了35%,中层干部精
减了50%;对一线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对业务人员实行按销额比例提成工资,对科室
实行量化指标考核管理。通过企业体制改造和内部改革,激发了全厂职工的生产工作
积极性。改制后,干部和管理人员每天坚持1个小时的义务劳动。筛废砂、拣废铁、
修整厂区,不但为公司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生产环境。工人们说“
企业靠我来发展,我靠企业谋福利”。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

(张涛 么凤羽)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冠县城乡建设委员会,位于冠县城镇红旗
北路186号,是冠县城乡建设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全县境内城市、乡(镇)
和村庄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近年来,特别是1994年以来,经全系统广大干部、
职工艰苦奋战、团结进取、大胆开拓、锐意创新,积极宣传贯彻落实了国家和省、地
、县关于城乡建设方面的政策、法令和法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1994年首次被
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集体、3人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3人立功,其中1人获立大功
荣誉称号。这一大的变化,不但改变了建委有史以来平平无奇的局面,而且还在社会
上明显的树立了城建这一窗口行业的光辉形象,为今后城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建委旧欠达217万余元的情况下,狠抓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
设,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98件、面积为34952.73平方
米,完成规划设计四项,查处乱播乱建28处、无证建设150多起,修沥清路面3259平
方米,修排水管道850米,平整人行道169044平方米,完成工程设计17项,验收工程
10个,监督工程11个,并拿出2万余元培训了29名职工和15名干部,安装路灯16盏,
街道增设果皮箱70个、垃圾箱30个,目前,城区主干道清扫面积达358620平方米,人
均8747平方米等。由于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与好评,同时,在城市管理和
大环境卫生方面,分别获得地区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

(陈延堂)

[冠县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1994年,冠县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工作质量全面提高。1994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5.7‰,比
1993年下降5.98个千分点,这是自1991年以来人口出生连续下降的第4年。人口自然
增长率为0.17‰;计划生育率达95.8%,比1993年提高28个百分点;省考核统计合格
率达100%,比1993年提高28个百分点;晚婚率98.5%、晚育率91.1%,分别比1993
年提高33.9个和16.4个百分点,主要指标已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村级管理与服务已经上轨。一是1994年3月份在全县开
展了封闭式检查活动,澄清了育龄妇女的各项底数,清理出漏管育龄妇女2710人,其
中已婚育龄妇女1576人;二是“一档六薄”更趋完善,档案调整及时,证件更加齐全
;三是全面开展了村级月查访制度;四是计生队伍不断壮大。县成立了计划生育督查
队,并升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各行政村配齐了统计、药管、宣传、查访员和育龄妇女
小组长。全县计生专职人员达5100多人;五是服务站室建设进一步加强。县计生委投
资70多万元建起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2个乡镇建起服务站,88%的行政村建起服务室
,目前,全县已婚育龄妇女节育人数达105498人;六是人口知识教育广泛开展,应知
应会率显著提高。
强化管理,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形成合力。婚姻登记,全县普遍实行计生、公安、
民政三家联合办公制度,有效地堵住了早婚、早育这个大口子;流动人口纳入了正常
化管理轨道;计生协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参加母子安康保险人数达2160人;育龄人
群实行了合同化管理,全县有81600人分别签定了晚婚晚育和间隔式生育合同。同时
,推行“三结合”、开展“三生”服务工作有了良好开端,群众婚育观念发生新的变
化。

(田东奇)

[开拓进取的冠县桐木拼板厂]冠县桐木拼板厂于1993年4月开始建厂,占地60亩,
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当年10月份投入生产。建厂快、投产早、产
品销路好、经济效益高,为冠县资源项目的龙头企业、省林业系统的龙头企业之一。
1994年厂长高学政等“一班人”进一步调查了解、分析资源的发展变化,予测市
场的发展趋势,向县委、县政府呈交了大力生产“拼板、胶合板、刨花板”的报告,
并请国家级高等院校及著名专家进行多方的论证,确定了“百年不衰的“三板”生产
项目。在争取到“立项”之后,他们又多方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并在专家的协助指
导下,购进设备,经过紧张地施工、安装、调试,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施工、当年
投产。1994年年产桐木、毛白杨拼板5400立方米。毛白杨拼板获“94中国林业名特优
产品博览会”银质奖。桐木拼板、毛白杨拼板深受日本、南韩等地客商欢迎。年产普
通胶合板、阻燃胶合板达到B1级、B2级8625--建筑材料难燃性试验标准,是全国两家
生产厂家之一;桐木贴面胶合板以优美的花纹和较轻的质的受到国外客商的青睐。年
产刨花板6000立方米,各项性能均超过国家一级标准,经中国人造板检测中心抽样检
测合格率为100%。在1994年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厂长高学政等一班人又
考察论证了新的生产项目,1995年准备上一套年产10万套国际一流的家俱生产线,为
实现“三板”产品的最大效益再创辉煌。

(张涛)

[在改革中崛起的冠县冠星纺织集团总公司]冠县冠星纺织集团总公司,是以冠县棉
纺织厂为核心,以冠县绒布厂、冠星针织有限公司为紧密层组建的经济联合体。截至
1994年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近5000万元,员工2600人,纱锭5.1万枚,布机240台
,针织机28台,形成纺、织、成衣一条龙生产的新型现代企业集团。
1992年,总经理王风朝,受县委、政府的委托担起了亏损313万元,濒临倒闭的
棉纺织厂厂长的重任。在全国纺织行业极度疲软的形势下,他大胆探索,艰苦拼搏,
带领广大员工克服了原料短缺、资金紧张、市场疲软、等重重困难,当年扭亏为盈,
从一个全区亏损大户一跃进入全区先进企业行列,实现利税207万元,同比增长205%
。1993年为了进一步搞活企业,扩大规模,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冠星纺织集
团,合并了两个亏损企业。经过一年的整顿改革,集团成员企业全部扭亏为盈。199
3年利税比上年增长了162.8%,成为全区同行业的排头兵,受到地区行署的表彰,并
在企业召开全区企业管理现场会推广经验。进入1994年,企业又抓住纺织行业复苏的
大好机遇,外抓原料开拓市场,内抓管理开发新产品,企业进行全方位改革。各项经
济指标大幅度提高。199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近6000万元,销售收入8200万元,创利税
680万元,其中:利润280万元。实现了“一个第一、两个翻番、三个提高、四个同步
发展”即:万锭创利税全省第一,销售收入大提高;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老设备挖潜和技术改造同步发展;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同步发展;纯棉和化纤产品
同步发展。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被地区授予经济效益“优胜单位”受
到省有关部门的表彰。
冠星纺织集团总公司以超常轨跳跃式向前发展,成为全县工业龙头和支柱企业。
总经理王风朝同志本人也被评为聊城地区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山东纺织系统思想政
治工作先进个人,1994年8月被地区授予“全区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10月又
被评为全省优秀青年厂长经理。年轻的冠县冠星纺织集团总公司,正以强劲的发展后
劲,掘起在鲁西这块沃土上。

(韩春良 高付科)

(冠县政府专栏组稿人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