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区郓城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9&rec=301&run=13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郓城县县长 田文之

郓城县辖8镇30乡,总面积1643平方公里,耕地10.44万公顷,总人口103万人。
1994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工农业总产值
38.26亿元,增长55.4%;农民人均纯收入1063元,增加422元。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4.15亿元,增长20.7%;粮食总产61.79万吨,增长23.3%,创
历史最高水平;棉花总产1.05万吨,增长36.7%;多种经营总收入7.9亿元,增长43
.6%。工交生产持续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24.11亿元,增长86.6%;供电量1.23亿
千瓦时,增长9.25%;邮电业务总量666.87万元,增长37.76%;客运周转量13777万
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0167万吨公里。城乡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
亿元,增长19.4%;集市贸易成交额1.21亿元,增长4.83%;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9
9亿元,增长32.7%。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264.5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148万美元;“三资”企业总产值8000万元,增长54%;出口创汇673万
美元,增长100%;全社会出口商品供货总值3.85亿元,增长72%。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1994年完成了480路长话微波通讯和6000门程控电话工
程,建成300门移动电话基站,基本完成220国道南环城路建设任务,架设了李清黄河
浮桥,修建县乡道路60公里,全县已有150个行政村通了沥青路。新建贡安、黄堆集
两个35千伏变电站,实现了行政村全部通电。
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4187万元,上交中央税收返还1814万元,县
级财政收入达到6001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39.6%。财政灶内支出9198万元,加
上调入教育附加费等项资金,基本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坚持保护、节约、开支三
管齐下的原则,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耕地面积保持了基本稳定,被确定为全省平原地
区总体规划实施试点县。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到4.7‰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城镇校改通过地区验收,义务教
育被评为全区先进县,特殊教育评为全区、全省先进县,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44
5人,比上年增加224人。以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为目标,加强了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和
除氟改水工作,部分乡镇实行了合作医疗,县医院创“二级甲等医院”通过省级验收
,被评为全区“筹资发展卫生事业先进县”,促进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加强
了文化体育工作,推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好作品,宋江武校在1994年中央电
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狗娃闹春》获一等奖。科技事业发展较快,完成各级各
类科技项目16个。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兵基层建设通过省军区验收,
提前一年达到省政府、省军区民兵预备役五年发展规划目标。
1994年,县政府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工作中心,加快经济发展。农村经济:首先狠抓粮棉生产,加强种、管
、收关键环节的管理服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次,努力发展多种经营,推进农业
产业化进程,使各类专业村发展到239个,专业户5.35万个;第三,加强农田水利建
设,清理开挖了3条骨干河道,在杨集灌区和西沙河进行了水利开发配套工程建设;
第四,积极推动乡镇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黄堆集等四个乡镇形成了工业小区,全
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87万户,增长13%,私营企业164家,增长15%。城市经济:
一是强化组织协调,加快生产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快技改步伐,亨运曲轴制造公司引进的曲轴生产线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化机
厂太阳能真空玻璃集热器等8个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已经完成;三是狠抓扭亏增盈,
组织工作组深入重点企业,调整充实部分企业领导班子,狠抓定额管理、货款回收、
扩大市场等关键环节,提高了工业经济效益;四是发展第三产业,搞活商品流通;五
是围绕收支平衡,搞好财税工作。
二、围绕转换机制,推进改革开放。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立了全县企业产权制
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企业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部分企业进行了定职能
、定机构、定编制等机构改革工作,改革了房产管理制度,完成了国税局和地税局的
分设任务,制定并实施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促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深入进行了“三热爱”和新时期创业精
神教育,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制定并实施了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方案
,采取有力措施,打击了各种犯罪;狠抓了殡葬改革、救灾救济、五保供养等项工作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能。为适应改革和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转变职能
,转变作风,努力为基层、为群众服务,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向人
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县政协常委会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人大代
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全部办复。加强了行政监督和审计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各
项廉政措施,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普遍得到
加强。

附:中共郓城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魏昌启* 张兴民
副书记 董茂伦* 田文之 杨怀臣*
杨志森 焦守进
县长 董茂伦* 田文之
副县长 范晓举* 郭志杰 童彩云
曹先玉 何帮义 陈友民 褚福全

业绩·人才·信息
[苏阁乡脱贫致富又创新业绩]苏阁乡位于黄河滩区,系1984年建乡,辖25个行政村
,1.98万人,2.56万亩土地。十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乡人民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迅速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199
4年全乡社会总产值10884万元,乡办企业总产值7600万元,乡财政收入160.7万元,
各项指标均比建乡初期增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在1994年全县综合考评中荣获一等奖
,成为先进乡镇。
该乡原来经济基础差,广大农民年年靠国家救济维持生活。建乡后,乡党委、政
府一班人决心从抓经济工作开始打翻身仗。他们八方求援,筹资35万元,于1986年建
起了制革厂,次年就实现利税28万元。至1994年,该厂已有固定资产550万元,年创
产值4000万元,利税340万元,所产的服装革、鞋面革及皮裙、卡衣等产品,出口日
本、意大利、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资金之后,他
们又以制革厂为龙头,开始大力发展乡办企业。1991年投资20万元,建了人造毛皮厂
。1993年投资30万元建了裘革制品厂,该厂于1994年与香港伟机洋行合资扩建,其产
品经商检部门鉴定,质量完全达到了出口标准,深受西欧国家及港台客商欢迎,产品
一直供不应求。1994年完成产值2750万元,创利税175万元,被菏泽行署命名为明星
企业。
乡办企业兴旺发展起来之后,乡党委、政府又引导广大农民艰苦创业,治理滩区
,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种植、饲养、加工、运输等多业并举的局面初步形成。杨
岗村试种水稻成功,种植1500亩,亩产达500公斤以上;滩区内兴起养牛养羊热;有
坑塘的村,都栽植了莲藕,喂养了鱼类;李楼村年年都种早西瓜,亩收入上千元;被
称为“黄河滩区一明珠”的梁楼村,农、工、商行行出状元,万元户甚至十几、几十
万元户都已出现,这个村1994年人均收入达1500元。全乡各村均已通电,所打的80眼
机井充分发挥了作用,土地由传统的一年一收改变为一年多收。经济的发展,又促进
了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乡财政先后投资280万元,修建了乡办中学
、医院和通往各村的道路。几年来,这个乡一直是全县农民提留最少、负担最轻的乡

该乡抓经济工作的主要经验是:一、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及其主要精力都用
在抓企业上,一名副书记、两名副乡长、3名人大主任、副主任在企业长期任实职。
二、对抓企业的干部实行优惠政策,政治上、经济上适当照顾。三、乡党委、政府及
乡直各部门不抓企业的干部、职工,一律不得随便到乡办工厂干扰工作,更不许随便
吃、喝、拿,一旦发现,严肃处理。四,坚持勤俭办企业,出发、招待一律按低标准
报销。企业干部、职工能自己解决的事情,一律自己动手,用义务劳动的办法减少企
业开支。

(陈传铮 蒋春玲)

[随官屯乡正在迅速崛起]郓城县随官屯乡,辖22个行政村,共2.48万人,4.74万亩
耕地。1994年全乡社会总产值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
%和32%,是菏泽地区30个强乡镇之一。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根据本乡实际,采取
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快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在农村经济建设方面,根据全乡土质
和水利比较优越的条件,不断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征求广
大干部群众意见之后,按照“远抓果、近抓菜、立体种植、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
一是大搞苹果、葡萄、桃子、梨等果品的开发。在全乡实行了统一划片定方,统一购
苗栽植,1992-1994年果园面积发展到25000亩,在菏泽地区率先实现了人均一亩果目
标。1994年果品产量达3644吨,人均收入363.9元。二是大搞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实行果菜、粮菜、菜菜间作套种。1994年全乡蔬菜面积达6800余亩,塑料大棚菜园7
80亩,初步形成了以大蒜、芦笋、苔菜、绿菜花等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三是大力
发展畜牧业。主体高效种植业的发展,为畜牧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草饲料。乡
党委、政府及时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养殖。对部分专业户、专业村给以资金扶
助。至年底全乡大牲畜存养量达11000头,猪15160头,羊50980只,鸡48万只,分别
比上年增长37%、65%、87%和101%,畜牧业产值达758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8
%。四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对盐碱涝洼地和废旧坑塘,乡党委、政府制订了开发
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开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至年底水产收入达279万元,
人均113元。五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帮助企业加强技改和管理,重
点扶持发展乡纺纱厂、织布厂、浆纱厂、蹄角粒厂、轧钢厂等6个龙头企业,促其向
高层次、集团公司化发展。1994年底,全乡乡村企业已达843个,形成了以纺织、建
材、加工为主体的企业体系,年总产值达1.92亿元,创利税17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91%和83%。全乡个体工商业已达1041家,从业人员5130人,总收入690万元,增
长87%,被郓城县政府授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六是加强交通、通讯、
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89万元,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拓宽完善了以随官屯集
市为中心的4个集贸市场。新上了程控电话。修复新打深机井83眼,清浚田间沟渠10
多公里。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河灌井灌双配套的标准。
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水平。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时刻不忘用社会主义思
想占领农村阵地。深入开展了“爱国、法制、扫盲”活动,爱到省委宣传部的通报表
扬。1994年被菏泽地委命名为“农村党建先进乡镇”。在社会治安方面成绩突出,全
乡连续五年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科技、文化、教育等各
项事业都在迅速发展。

(魏敬福 陈传铮 蒋春玲)

[李玉芹情系军人,无私奉献]1994年8月,云南省大理州弥都县苴乡德苴村24岁的
女青年李玉芹排除世俗偏见,不远万里,自愿来山东省郓城县侯咽集镇贾楼村,与高
位截瘫的特等残废军人徐保元结为百年之好,在郓城县传为佳话。
李玉芹原是大理州一家饭店的服务员,1990年7月,她在医院护理饭店的工伤病
人时认识了来院治病的成都某部战士徐保元。得知他在部队执行任务时不幸遭车祸高
位截瘫,大小便失禁,未婚妻也因此断绝关系。出于对解放军的无限热爱,她对徐保
元产生了敬佩、爱慕、同情之心,决心把全部的爱献给这位为祖国付出巨大代价的军
人。虽然部队派了两名战士护理徐保元,李玉芹仍时常挤出时间为他换尿布擦身子、
洗衣服、端便盆,讲保尔、张海迪的故事,买滋补品等。使他从绝望中觉醒,重新树
立起生活的信心。
1个月后,李玉芹护理的那位工伤病人出院了,为了能随时照顾徐保元,她毅然
辞掉每月300元工资的工作,继续留在医院。此举虽然遭到了她亲人的坚决反对和社
会舆论的各种压力,但没有动摇她献身军人的决心。1990年9月,徐保元坐着轮椅回
到了部队,她也跟到部队。当时徐保元的各种收入合起来不过百元,用于两人的生活
确有困难。为了给保元增加营养,她就到连队附近的一家餐馆去打工,每天天不亮起
床,做好饭、服待保元起床、刷牙、洗脸、吃饭。劳累一天晚上回来后,除操持家务
活外,就给保元擦身子、冲洗掉床单、内衣上的大小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整整
度过了1500多个日日夜夜。徐保元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不拖累玉芹,也曾多次好
言相劝,也曾多次无故找事生气。玉芹理解他的心意,对他爱得更深。
1994年8月,徐保元复员了,他们双双从部队回到郓城贾楼村,爱到了侯咽集镇
党委、政府和贾楼全村人的热情接待。镇党委书记王宜海亲自安排民政助理员薛景信
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给他们订《乡镇论坛》刊物,把护理费、生活费送到家中,
村里安排了宅基。李玉芹以苦为荣、在伺侯好公婆、照顾好保元的情况下,还挤时间
种好责任田,受到全村人的好评。为表彰李玉芹热爱解放军、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镇党委、政府于1995年2月25日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婚礼。菏泽军分区、菏泽地区民
政局、郓城县民政局、团县委、县妇联等单位派代表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副县长童彩
云代表县委、县政府致贺词,前来祝贺的干部群众数千人。《菏泽日报》、地、县电
台、电视台对她的动人事迹多次进行报导。

(蒋春玲 陈传铮)

[全县实现初等义务教育]郓城县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现有小学741处,在
校生125698人,教职工5640人,其中专任教师5424人。近几年,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更为显著。1992年有3个乡镇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初等义务教
育。1994年全县38个乡镇全部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被省、地命名为“特殊教育先进
县”、“义务教育先进县”。其做法是:
一、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分别成立了由主要
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义务教育工作。
先后印发了《郓城县义务教育工作暂行规定》、《关于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等
一系列文件。同时,组织乡镇教委主任到外地参观学习,召开现场会,下派工作队,
特别是县六大班子和县教委党组成员建立义务教育工作联系点,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
指导。
二、建立健全六个运行机制。一是宣传教育机制。利用召开会议、发表广播电视
讲话、组织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开展义务教育宣传,提高全民教育意识。二是目标责任
机制。县、乡、村及县乡教委与学校分别签订了实施义务教育责任书,实行双线承包
。三是法律保障机制。对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对不送适龄子女入学的家长
进行处罚,强制其子女入学。四是督导评估机制。县每年对乡镇实施义务教育情况集
中进行复核评估,将复评结果通报全县。五是扶贫助学机制。对家境困难学生的书费
、杂费实行减、免、缓。六是奖惩激励机制。对如期和提前实现初等义务教育的乡镇
,县分别奖励15000元和20000元;对不能按期实现者罚款10000元,并限期完成。
三、增加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对教育的投入始
终做到“三个增长”。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特别是发动广大干部群众集资办学,
捐资助学,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近几年投资4204万元,用于食品室、实验室、图书
室、阅览室、保健室、音体美器材室、少先队活动室等学校“七室”建设和室内设施
配备,为初等义务教育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者素质。加强了教师的职道德教育,鼓励支持
教师参加函授、自考、电大等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使全县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
6%以上。同时,大兴尊师重教之风,努力提高教师政治、经济待遇。1993年,评选
出全县教育“十佳”明星,各奖励1000元,浮动两级工资;1994年又考核评选出400
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给予优厚待遇。
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认真落实德育在各项教育中的首要
地位,加强学校德育阵地、队伍和制度建设,广泛开展“两纲”、“两范”和“两史
一情”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爱祖国、爱人民、遵规守纪、做规范学生的热情。落
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全课程,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建起了一批
“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花园式学校,优化了育人环境,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
面提高。1994年,小学毕业年级各科合格率均达95%以上。经菏泽地区行署检查验收
,该县初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巩固率达99.6%,按时毕业率达
95.4%,各项指标均达省定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标准。
目前,该县在已有2处乡镇基本实现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
提前一年“普九”规划,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初中建设步伐,全县可望1996年
实现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刘缵君 蒋春玲 陈传铮)

[腾飞中的郓城县实验中学]实验中学是一所现代化的完全中学,建于1983年,198
5年开始招生。占地47.5亩,有容办公、教学、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大楼一座,还建有
教职工宿舍、师生食堂等设施。至1994年,全校总建筑面积10787平方米,固定资产
达401万元。设有20多个科室,36个教学班,学生2570人,教职工195人,其中具有高
中级职称的72人,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50人,80%以上的为中青年教师,受
省地县表彰的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63人。
近几年来,校长商善新和副校长张祥民、周广灿带领全校师生在深化学校内部教
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办学路子。其主
要做法是:一、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端正学校风气。实验中学始终把学校的思想和德
育工作放到全校工作的首位,具体抓住以上五个方面:整顿学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
认识--抓党风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抓理论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抓
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热情--抓师德建设;树产良好的学校风气--抓
行为规范的学习落实和法制建设。
二、大胆改革,完善制度管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借鉴外
地先进经验,大胆推行新的管理方法。自1989年学校在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
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学校各项管理措施。一是推行目标责任制,努力
做到“三定”,即定目标、定步骤、定操作要求。二是实行量化管理:学校把目标量
化到各部门、各年级组,各年级组量化到各班级和学科,各学科量化到各任课教师。
三是坚持“以法治校”。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抓落实,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热情,
重点讲方法策略,讲求情理并重,赏罚结合。四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实行“三挂
钩”即班级成绩与班主任工作考评挂钩;学生单科成绩与任课教师成绩评估挂钩;个
人实绩与个人奖励挂钩。
三、抓住教学这个中心不放,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全体教职工对“一切为了教
学”这一指导方针认识统一的基础上,从改革上向教学倾斜。从人力、物力、财务等
各方面对教学进行大量投入。几年来,实验中学对常规教学常抓不懈,通过听课、作
业批改、学生评价等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估;下大力气推广和实施教法改革;大力倡导
教研和科研活动;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教师赴外地学习、交流、搜集信息;大胆启用青
年教师,重奖成绩突出的个人。
实验中学虽然是一所新建学校,但近几年学校以它优质的管理、良好的校风、优
质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全县人民的赞誉,受到上级的多次表彰。1992年,被山东省教委
授予“实践教学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被地区和县教育局授予“德育工作先
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被县教委评为高中和初中教学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先
进党支部;连续五年被评为先进团委。1994年被评为先进工会,全县后勤工作综合评
比第一名。
1992年,该校120名学届高中毕业生中,有55名学生考入高校;1993年292名高中
毕业生中,有136名升入高校。1994年393名高中毕业生中,有183名考入大中专学校
。连续三年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在全县排第一。普文、普理、师文全县最高分均
出自该校。音体美班办出了特色,1994年全县为高校输送的64名特殊考生中,该校就
有31人。其中王兴堂同学被中央美院录取。

(杨冰 崔师国 蒋春玲 陈传铮)

[特殊教育的新星--郓城县聋哑学校]郓城县聋哑学校1992年筹建,1993年11月招生
。全校占地27.7亩,总建筑面积1568平方米,固定资产120万元。设4个教学班,52名
学生。全校共教职工38人,其中特师毕业的8人。
该校位于县城西北角一片荒地上,地势凹凸不平,高低相差2米。建校时,为节
省经费,校长卢维文和主任曹维旺、罗衍光、徐龙台带领教师陈好建、仝凤云、仝兆
怀、郑树淼、侯宁一等,不分昼夜挖土填坑,平整校基。20多天动土700多立方米。
建房过程中他们搬砖瓦、卸石头、拉沙子,成为全校艰苦创业的表率。一年多来,全
校师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和课外活动时间,平整场地、植树种花,累计出义务工日
5000多个,节约资金数万元,终于使荒地变成了花园式学校。
在抓好特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他们勇于探索,成绩显著:
一、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四章五十四条,师生
人手一册,使学校管理规范化。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教师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聋哑学生,把爱心
献给特教事业,钻研特教业务,研究聋哑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补偿聋哑学生的心理
缺陷。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对每位教师的德、能、勤、绩定期考核,以量化管理为尺
度,全面衡量教师的工作实绩,奖优罚劣。
三、摸清学生底子,按聋哑程度分别建档,分类指导。以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
获得感性知识,使残疾学生的口语训练得到加强。
四、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模仿别人
的正常行为,克服其特有的不正常动作,促进语言交流与书面交流,让学生在欢乐之
中学到知识。
五、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针对聋哑学生除语言障碍外还缺少辩别力、自控力的
特点,具体抓了三项教育:一是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从铺床叠被到刷牙洗脸,从吃
饭到洗碗,从每晚洗脚到自己洗衣服,都要班主任教养员去教。二是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育。教育学生无论课上与课下时刻注意口语训练及文字知识的学习,养成爱学习的
好习惯。三是遵规守纪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平时的严格要求与训练,学生都能自觉当
好值日生,遵守学习、作息制度,能做到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爱护花木和公共卫生

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除每周两节技术课外,星期六下
午和星期天均组织学生下厂劳动。把学生分为副食组、石料雕刻组、花木种植组和制
冷组,让具有业务专长的教职工采用“一带一”的方法进行技术指导,使每个学生均
掌握了一至两门技术专长。
通过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培育,使聋哑学生树立了自强、自立、残而不废的生活信
念,学跳舞、打球,做体操。二年级中有20%的学生发音较好,并能运用简单的语言
进行交流。县聋哑学校在特殊教育改革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成为全区一流的聋哑学
校。1993年被评为全县建校先进单位,1994年被评为全县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地区行
署在郓城召开特殊教育现场会,被誉为“全区特殊教育窗口县”,被山东省人民政府
命名为“特殊教育先进县”。1995年4月被教育部、中残联、民政部授予全国特殊教
育先进县称号。

(蒋春玲 陈传铮 卢继文)

[迅速发展中的郓城技校]郓城县技工学校于1986年创建。近十年来,学校从一无校
舍,二无师资,仅有2000元借款的困境起步,奋勇拼搏,从小到大逐年发展起来,现
已成为一所有60余亩校园、115名教职工、1200余名在校学生的中等专业学校。拥有
教学、实验用的14000平方米的建筑,设有电工、烹饪、钳工、瓦工、安装钳工、农
机修理、会计、经贸管理和仪器管理9个专业。固定资产800多万元,校办工厂年产值
达300万元,年创利税45万元。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重点技校。
建立制度、严格管理。他们从严治校,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系统的教学检查制
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并制订了各相应的奖惩措施。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实行坐班制,上
班签到,下班签退,校领导随时抽查在岗情况。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对每个教学班
每周从学习纪律、卫生、文体活动等方面评定一次,优者发流动红旗。校党支部定期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生
活常识教育。对教学实行目标管理,及时检查教案、作业批改情况,定期深入课堂听
课和抽考,以抽考及格率评价教学效果。由于措施得力,执行严格,保持了较高的教
学质量,毕业生每年四级工的合格率都在99%以上,始终保持了良好的校风。
拓宽办学道路,为社会培养人才。该校最初是为县直各企业事业单位培训在职职
工,几年来共培训职工3000余人;其次是为本县培训就业前技术人材,几年来共培养
各类技术人材1395人;其三是为兄弟县、市培养农机维修专业人材,到1993年又主动
走出地区,为滕州市建材局委培烹饪专业学生60余人,是年又为山东省安装总公司、
济南市安装公司和山东省建筑工程公司培训安装钳工、瓦工、电工共140余人。这种
广开门路的办学方法,使郓城技校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积极兴建校办工厂,学习实践相结合。1988年学校建起了实习饭店,为烹饪专业
的实习创造了良好条件,接着又先后建立了食品厂、制盖厂,为许多专业提供了实习
锻炼场所。同时又为学校创收了资金,资金的积累,又改善了办学条件。
1994年,郓城技校多次受到省、地、县有关领导表彰,被省教委、省计委、省劳
动厅、省人事厅和省财政厅五部门授予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被省政府命名为
山东省重点技校,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徐龙蛟 陈传铮 蒋春玲)

[交通工作再上新台阶]1994年,郓城县交通局园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被省交通厅评
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被县政府、地区行署评为“法制建设先进集体”、“
县乡公路工程建设先进单位”。交通运输管理所和汽车维修所分别被省交通厅评为“
运输管理先进单位”、“汽车维修先进单位”。在全省货运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客货市
场管理的经验,在全区工作会议上书面介绍了公路建设和纪检工作的经验,全地区交
通系统年终考评,运输管理工作名列第一。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公路建设。局党组始终把公路建设当作首要工作来抓。1994年新修县乡
公路61公里,建桥21座,埋设函管83处,工程量占全区第一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
争创全优,局长臧念俭,副局长王建国、谢从会、张圣启、郭明德及科室主要人员经
常深入到工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地区两次组织公路建设检查,合格率达
到98%。陈(长)太(平)路是山东省第一期还贷项目,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
局上下齐努力,争时间抢速度、高标准严要求,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经上级主管部门
验收,密实度达到100%,平整度达到98.5%,超过了三级路的质量标准。
二、全面加强运输管理工作。首先搞好管理服务。大力开展“四职”教育和“双
学”活动,使全体运输管理人员尽职尽责,忠于职守,牢固树立急业户所急、帮业户
所需,为业户服务的思想,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征收于管理之中。各站所普遍
建立了宣传服务栏,向业户宣传交通法规和运输管理政策,提供业务资询服务。坚持
值班制度,对来办理各种手续者做到随叫随到随办理。对业户较集中的村镇上门办公
,送手续到业户家中。积极扶持运输业户,为其提供货源信息,帮助到外地调解纠纷
。其次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行业管理。全年完成客运量54万
人次,客运周转量5040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75万吨,货运周转量6923万吨公里。征
收运输管理费137万元,养路费201万元,货运基金184万元,客运基金91万元,车辆
购置附加费51万元,代征税金7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40%、31%、65%、2
8%和52%,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规费征收创历年来最高水平。
同时还着重抓了基础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各类经营业户
、营运性车辆台帐和档案。坚持路查登记,各类统计资料数字准确、报送及时,为行
业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搞好维修行业管理。全县现有维修厂家14个,207名从业人员参加了培训、
考试,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主要抓了对维修厂、点所缺设备的填全补齐工作,开展
维修质量检查评比,不合格者令其停业整顿,对不服从管理者收回营业执照,大力推
行合同维修,1994年合同签约率达98%,履约率达95%。汽车维修工作得到广大客户
的好评,多次受到省、地交通部门的表扬和表彰。

(王斯启 蒋春玲 陈传铮)

[郓城县供电局获省、地电力系统“功臣单位”称号]1994年,郓城县供电局加快电
力改革步伐,强化内质外形建设,使全县的电力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完成供电量1.2
3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26%;线损率4.53%,比计划降低1.47个百分点;节约
电力152万千瓦时,电费回收率达到100%,售电收入达到2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7.
48%,销售税金完成87.1万元,比上年增长26.9%;全年积累农电发展基金20.3万元
;多种经营产值营业额和劳务收入达603万元,实现利税93.6万元。1994年5月,实现
了全县村村通电,成为菏泽地区第二个村村通电县。被山东省电力局授予“村村通电
功臣单位”称号,被菏泽地区电业局授予“农村电价整顿功臣单位”称号。
几年来,他们不断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从1992~1994年,相继投资380万元
改造了110千伏三郓线路,投资70万元对28处穿越京九铁路的10千伏、35千伏线路进
行了改造,投资90万元完成了对35千伏大力赵变电站二期工程和35千伏武安变电站三
期工程的改造。投资200万元,在黄堆集新建35千伏变电站1座,增容可达3150千伏安
。1994年7月又克服重重困难,筹资220万元,新建了35千伏黄安变电站。
根据电力部关于开展电力“为农业生产、为农民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
要求,1994年重点抓了对无电行政村扶贫上电、整顿农村电费、电价和保证农村照明
用电等工作。为实现村村通电,局党组成员分片包干,摸底调查,宣传发动、各部门
各单位分工协作,搞好资金筹集、材料供应、勘测设计、施工验收等一条龙服务,同
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投资82万元到各无电村,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为50个
行政村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38.21公里,低压线路40.12公里,安装变压器50台,总计
2770千伏安。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的,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投资
39万元,进行低压电网整改40多公里,改造高耗变压器70台,校验、维修电能表700
0多只,又先后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电价大检查。通过整顿,全县平均每千瓦时降低
0.1元以上,全年减轻农民电费负担300多万元。
局党组还狠抓技术管理,加强标准化建设。根据标准化管理条例要求,对现有设
备进行了全面维护、检修测试和调整,使全部设备达到了一级标准,各类工作人员明
确分工,尽职尽责,严格执行运行、检修、安全等规程和两票三制,严格执行调度命
令,保持通讯畅通,远动运行稳定、可靠,从而充分发挥了本系统现有设备供电能力
,使整个系统在经济方式下运行,年终一次通过地区局标准化验收。受到地区供电局
的表扬和兄弟县局的好评,年终评比中,在全区名列总分第一。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局党组突出抓了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深
入开展反腐倡廉活动,认真查处不正之风,在全局进行了理想、道德、法制教育等,
使全局出现了学政治、学技术、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局面。变电工区等17个单位被
评为先进单位,杨洪朴等90人被评为先进个人,一些单位和个人受到省电力部门的表
彰和奖励。县供电局保持了地区级精神文明单位称号。

(蒋春玲 陈传铮)

[郓城通信事业飞跃的一年]郓城县邮电局现有干部职工300名,设7个股室、11个班
组、辖16个支局、2个所。1994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666.87万元,比上年增加37.76%
;邮电业务收入完成700.16万元,比上年增长35.04%;固定资产总值达2574.7万元
,为1990年的6倍。
近几年来,县邮电局十分重视通信建设。1988年1月,县城内磁石电话全部改为
自动电话。1990年、1993年市话两次增容,总容量达到3000门。但还不能适应经济发
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1994年,县邮电局提出了“抓机遇、上规模、高起点、跳
跃式”的发展战略,投资120万元,建成高76米、可开设480路的微波塔,使长途通信
传输实现了数字微波化;投资1500万元,引进比利时贝尔公司生产的S1240型数字程
控交换机6144门,并进入了国内、国际直拨网;投资125万元,建立了移动通信基站
,使郓城人民用上了“大哥大”;投资26万元,建成公用数字数据通信网,开办了分
组交换业务。年底,全县11处支局电话实现自动化,其中8处支局电话进入了市话网
,实现了与县局等位拨号;投资65万元新建黄安、玉皇庙、程屯、大人4幢通信生产
楼。同时投资200万元,新建一幢面积为3500平方米的宿舍楼,解决了职工住房问题
。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搞好邮电通信事业的积极性。由于通信建设高速度高质量,大
大缩短了郓城与外部世界的时空差距,对于改善投资环境、搞好对外交流、快速发展
郓城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县邮电局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
神受到了全县人民的赞扬。该局1994年被评为地区级精神文明单位,先后被县委、地
委授予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刘天舒 蒋春玲 陈传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