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9&rec=257&run=13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泰安市市长 张知平

1994年末,泰安市行政区划面积7690.93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4.9%。辖泰山区、
郊区、宁阳、东平4县(区) ,代管新泰、肥城2市。共计107个乡(镇、办事处),3672
个行政村。 总人口527.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8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68 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4‰。
1994年,泰安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亿元,比1993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
业增加值49.3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85.56亿元,增长23.4%;第三产业
增加值50.14亿元,增长25.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7.1%。完成财政收
入5.21亿元,占预算的112.5%,增长35%(按老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85亿元,增长
30.7%)。中央及地方工商税收完成9.26亿元,增长22%。财政支出9.83亿元,占预
算95.6%,增长18.1%。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农业。以增加农民投入为目标,在稳定粮棉油生产的同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强“菜篮子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总量有了较大增长。种植业生产。粮食总产达到
234.02万吨,比1993年增长2.5%。其中,夏粮95.64万吨,增长2.1%,秋粮138.38
万吨,增长2.7%。棉花总产0.95万吨,降低21.4%。油料总产20.05万吨,增长31.
2%,其中花生19.97万吨,增长31%。麻类总产0.26万吨,降低50.9%。蔬菜总产1
98.86万吨,增长9.3%;瓜类总产22.09万吨,增长19.4%;水果总产24.43万吨,增
长52.4%;蚕茧产量0.56万吨,增长5%。林业生产。全市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9.61万
公顷,比上年增长10.8%。森林覆盖率为25.6%。主要林产品中板栗7153吨,增长1
8.5%;核桃775吨,增长32%。畜牧业生产。年末,全市大牧畜存栏61.11万头,比
上年增长16%,生猪存栏186.19万头,增长7%,羊存栏274.67万只,增长26.7%。
肉类总产量30.6万吨,增长28.1%。其中猪肉18.92万吨,增长14%,牛羊肉5.85万
吨,增长65.2%。奶类产量2.68万吨,增长80.1%。渔业生产。全年水产品产量1.9
8万吨,比上年增长41.7%。其中淡水产品1.7万吨,增长42.5%。农业生产条件。全
市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19亿元,增加有效灌溉面积0.58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
积2.19亿元。年末,全市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161.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5%。其中
农用排灌机械总动力68.8万千瓦,下降1.9%;农用拖拉机3.4万台,与上年持平。农
业商品率达到69.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重点推广
了模式化栽培、畜禽良种、水产品高产精养等实用技术和食用菌大棚有土栽培、立体
种植最佳模式等综合开发项目。扶持了10个科技示范乡镇,建立了10个“两高一外”
农业商品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全面发展。
工业。年内,全市完成主要原煤产量2043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其中市以下
完成419万吨,增长6.1%;发电量48.1亿千瓦时,降低10.8%;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
7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乡及乡以上完成增加值51亿元,增18.9%。国
有工业实现增加值32.5亿元,增长21.3%;集体工业为18.5亿元,增长14.7%。乡及
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产销率
96.6%,高于集体工业0.7个百分点;地方工业中,市属工业产销率为96%,县属工
业为95.8%,乡属工业为95.6%。生产与销售基本同步增长。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
业完成销售收入136.5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市属重点调度的产品,销售大于当
期产量36.1%;期末库存少于去年同期66.7%。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
益综合指数达到100.4%,比上年提高6.1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3.2亿元,增长73.4
%。其中,247户市县属企业实现利税5亿元,增长1.8倍;市属工业在全市工业经济
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实现利税2.94亿元,占市县属工业实现利税总额的5
8.8%。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为9.97%,比上年上升2.25个百分
点;成本费用利润率2.95%,提高0.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3527元/人,增长
20.5%。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面比上年减少8.05个百分点,亏损额减少
73.5%。全市地方工业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416项,新产品产值率为10.2%,比上年
提高1.9个百分点;新产品实现利税1.2亿元。其中,45项重点开发项目中,通过鉴定
并已批量生产的15项,完成样机样品的7项;14个技术开发中心(中试基地)健康运行
。全市地方工业安排的技术改造项目,已有501项竣工投产。产品质量继续提高,国
家、省、市三级监督抽查的753个产品,合格率为86.19%。工业改革积极推进建立现
代化企业制度进程,市县属工业已有170户进行股份制改造;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进展顺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企业已发展到184户,职工达26.9万人;企业合并、拍
卖、转让、租赁、破产改革稳妥进行,其中9户被兼并和拍卖,9户实施破产。
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8.5亿元,比上年
增长38.1%。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1.6%。国有单位投资28.3亿元,增长31.6%,其中
基本建设投资16.8亿元,增长61.5%;更新改造投资6亿元,下降3.2%。集体单位投
资20.4亿元,私人投资6.9亿元,分别增长39.7%和23.2%。投资结构。国有单位用
于第三产业投资11.5亿元,比上年增长51.3%,投资比重为40.6%,提高5.1个百分
点。在第三产业投资中,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得到加强,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
5.5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10个重点技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其中4个竣工投产。9个
重点基建项目中,6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2个已投产。盐化工项目为全省第一个基础
项目股份制试点,另外,后石坞、桃花源2条空中索道投入运营,泰山登天保护建设
工程全面完成。程控电话增扩容工程、煤气二期工程、热电联产工程均已竣工投入使
用,城西外环路建成通车。全市商品房建设投资2.96亿元,比上年增长9.7%;竣工
面积41.7万平方米,增长22.6%。国有单位全年投产项目276个,新增固定资产21.9
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7.4%。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24万吨/年,变
电设备能力2万千伏安,水泥30万吨/年,化学农药500吨/年,白酒0.6万吨/,啤酒5
万吨/年;新建公路67公里,改建公路373公里,新增日供气能力8万立方米。建筑业
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建筑施工企业共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24.2%。其中县
以上集体建筑施工企业增加值增长9.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44.3万平方米,房屋竣
工率32.2%。
交通邮电。全市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沪公路泰化段建设进展顺利,老油
路改造全面完工。乡镇全部通达柏油路,86%的行政村通达公路。公路通车里程258
6.6公里,比上年增加243.1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2314.4公里。年末公路
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3.7公里。全市完成公路货运量3482.1万吨,增长33.7%;货
运周转量13.5亿吨公里,增长24.5%。客运量1714.9万人次,降低14.8%;客运周转
量7.25亿人/公里,降低15.8%。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亿元,比上年增长44.1%
。年末,长途电话2475路,增长29.9%;电话自动交换机容量10.6万门,增长56.4%
。其中市话程控交换机容量6.8万门,增长13倍;农村电话交换机4.5万门,增长15.
4%。全市70.2%的行政村通电话,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9亿元,比上年增长36.4%,扣除物价因素
实际增长11.5%。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参与市场,全市国有经济实现19.5亿元,增长1
8.4%;集体经济实现16.7亿元,增长35.1%;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8.4
亿元,增长42.1%;其它经济实现10.3亿元,增长77.6%。全市城乡集贸市场478处
,比上年增加21处。城市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农村市场逐渐实现规模化、专业
化经营,集市贸易成交额为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其中城市25.7亿元,农村
3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倍和1倍。集贸市场在发展农村“菜园子”、丰富城市
“菜篮子”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年内,全市商业网点发展到8.79万个,从业人
员达24.1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7.5%和34.2%。网点布局合理、密度增大,年末
千人拥有商业网点16.7个,比上年增加6.2个。
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全市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
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三外”齐抓,配套联动,外向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全
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37个,合同利用外资额1.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04.8万美
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6家,合同外资额6867.9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额6959.3万美元,增长12.2%。全市已有170家外商投资企业建成投产
,实现销售收入15.7亿元,利税2.1亿元,出口总值7173万美元。投产企业中,盈利
企业147家,占86.5%,盈利过百万元的15家;出口企业74家,出口总值达百万美元
的有16家。对外贸易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出口商品发展到16个大
类、350多个品种。全市出口供货值达到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工业品
出口达300多个品种,供货值14.52亿元,增长32.6%,占全部出口总值的比重为69.
2%;农副产品出口供货值6.47亿元,增长28.4%。自营出口创汇1063万美元,比上
年增长1.1倍。全年消化外贸挂亏3128万元。全年全市接待境外客商2.1万人,比上年
增长3%。外派劳务1112人次,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金额3727.73万美元。
金融与保险。1994年,各项存款余额达97.18亿元,比上年初增长39.2%,其中
企业存款增长49.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59亿元,增长41%,其中城市为48
.55亿元、农村23.04亿元,分别增长43.7%和35.6%。贷款增长较多。各项贷款余额
94.51亿元,比年初增长20.6%。其中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21.8%和17.6
%。存贷比为1∶0.95。年内,泰安金融市场正式开业,与国内100家大中型金融市场
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并进入全国融资网,拓宽了融资渠道;建立了城市信用
社中心社和交通银行泰安支行;与上海、深圳证券所联网并分别建立了泰安交易厅。
保险事业。保险公司承担保险总额93.59亿元,全市共有779户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
险,102.8万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37.4万人参加了各种人身保险。保险公司
业务总收入1.32亿元,保险业务总支出1.04亿元。
科技与环保。全市科技投入(拨贷款)总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企业在
销售收入中提取的新产品开发费已超全省平均水平,科技三项费用比上年增长80%。
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46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6项,国内先进水平135项,省内先
进水平105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星火成果奖137项。科技力量日益壮大。年末,
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万人;有685位科技人员分别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
奖励和发明奖;全市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科研和开发机构21所。有民营科技企业3
56家,从业人员1.8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步区基
本实现“六通一平”,进区项目12个;农业新技术开发区道路基本贯通,15个进区项
目已有12个投入运营;全市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全市重点治理污染源150个,
关、停、并、转、迁17个重点污染企业。完成限期治理项目48个。全市累计建成烟尘
控制区30.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4.1平方公里”,“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能
力水平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38.3%,工业重复用水率9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
利用率52.1%。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教育事业。全市拥有各类大专院校12所,在校学生2
.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7所,在校生1.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46所,其中普通中专16所
,在校生1.4万人。全市共有中学375所,在校学生31.3万人,其中普通和职业高中分
别为37和25所;小学2897所,在校学生52.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597人。
学龄前儿童入园率为93.2%,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3%,残
疾儿童入学率为73.7%。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77%。年内,民办
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全市乡及乡以上共有市级
艺术表演团体3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量45万册;档案馆7个,馆藏总量25.8万卷
(册)。全市市级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3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5%和65%。
全年共出版各类图书115种、35万册,杂志42种、6万(册)份;报纸36种、21万份。卫
生事业。全市各类卫生机构574个,拥有病床1万多张,增加23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
员1.6万多人,增长2.3%,其中医生6804人,增长4.8%。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进展顺
利,86%的乡镇卫生院完成了改貌任务,已有88个乡镇恢复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受
益人口占农业人口89.7%。卫生防疫得到加强,“四苗”全程覆盖率达到87.7%。泰
安已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正式预检。体育事业。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省以上的比
赛中,有17人18次进入全国单项比赛前8名,其中1人获世界冠军、1人1次打破亚洲记
录、6人获全国冠军;在省运会上获金牌58枚,总分别第6名。群众性体育活动又上新
台阶,全市组织市级体育比赛8次,参加活动达1万人次。成功地组织了第八届登山节
体育竞赛,参赛的国内外运动员达1.11万人。

附:中共泰安市委、市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胡建学
副书记 孙庆祥 张知平
张树禹 宋广吉
市长 张知平
副市长 乔善泉 仲崇高
张北英(科技) 孔利民
刘仁安 于连荣(女)
张振宗 于永旭(挂职)
李镭(挂职)

泰山区

励精图治蓬勃发展
泰山区区长 李金明

泰山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 3个乡,102个行政村,26个街道居委会。全区行政区
划面积294平方公里,总人口4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7万人) 。1994年,全区
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 33.3%(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2.1%,
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长22.9%(3.1%);第二产业增加值4.95
亿元,增长36.2%(25.8%) ;第三产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33.3%(24.2%);财政
收入6057万元, 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1702元,增长41.45%,扣除物价上涨因
素,实际增长14.5%;农民负担仅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3%。
经济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40.5%,其中,乡及
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1.6亿元,增长55.3%,实现利税6063万元,增长73.7%。年内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全区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258个,开发新产品12种,新品
种75个。其中,野马毛纺织、整铸轮圈、拖拉机生产线转移等新上项目,二棉500台
宽幅织机、新华机器厂铸件正品等技改项目成为全区经济新的隆起带。全区企业积极
推行了股份制,企业转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成功推行了企业化管理,全区有5
0%的村街推行了党支部、村委会、总公司“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对村街支部书
记实行了“三等九级”效益工资制;村街经济继续膨胀,脱水蔬菜、羊绒原料、奥兰
泰碳素纤维、水箱、矿机等项目初具规模;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南菜、
北果、西水产、东花卉的农村经济结构。第三产业以商领头,千方百计加大投入,狠
抓商业网点和市场建设,新建、改建华联商厦、亚细亚商厦、泰山劳动商厦、东方商
业大厦等各类商业网点65处;新建、扩建青山纺织品批发市场、泰山建材批发市场等
各类市场11处,新增营业面积10.7万平方米;实施商业网点向精、特、专、全转移,
自行车销售公司、创力装饰材料公司等一批门店相继建成投入运营,初步形成了大中
小相结合、点线面相呼应、高中低相配套的商业群体和市场网络。年内,完成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9.03亿元,增长4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14.4%);实现集市贸易成
交额21.4亿元,增长250%。外经外贸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年内,新批三资项目23个
,全区三资企业已发展到74家(其中,合资68家,合作3家,独资3家),实际利用外资
1091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1.53亿元,增长17.2%;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100万
美元。
城乡面貌显著改观。1994年,全区城市综合开发完成开工面积36万平方米,竣工
面积25万平方米;全区建筑业实现利润4000万元,增长80.2%;五马街、校场路全线
贯通,青山街基本完成改造任务,五马不夜城、泰山不夜城相继建成营业,向阳小区
竣工面积1.69万平方米,被评为“省级文明住宅小区”。乡村建设,以村镇规划和道
路建设为重点,开展了“十百千”和“小康屋”试点等活动。年内,共有27个村、2
200多户推广了小康屋试点,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风台村被评为全省明星村,堰
西村被评为全市明星村。积极配合市里开展了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顺利通过了
国家爱卫会的两次预检。
科技教育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年内,顺利实施了政法、教育和卫生三个系
统的改革,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教育“两基”工作在全市率先通过国家验收
,成为全国首批实现“两基”的县市区,为全区303名民办教师办理了转公办手续,
全部完成了民办教师转公办工作,并实现了工资一步到位。卫生工作,顺利通过了省
初级卫生保健复审,中医二院通过了省县级示范中医院和市二级甲等医院验收,区人
民医院正在筹建施工之中。文体工作,建起了体育综合训练馆和艺体学校,组织开展
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精神文明建设,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称号。
科技工作,全年组织实施科技攻关129项,星火计划12项,火炬计划2项,国家级新产
品5项。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了“少生快富中心户”活动,组织实施了“少生快富幸
福工程”,被省计划生育宣教中心拍成电视片《泰山脚下的好苗头》。认真实施“一
五”依法治区工作,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全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创造了
安定的社会环境。社区服务和优抚安置工作取得新进展,建起了社区服务福利中心,
荣获“双拥模范区”称号。

附:中共泰山区委、区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孙淑申
副书记 李金明 杜传岐※ 肖凤云
张甲太 陈舒民
闫远东(挂职) 武嘉宏
区长 李金明
副区长 张甲太 边丰文 刘兆金
胡献兴 孙岱峰 杨福苓
刘际法 杨心泉 吴晨

业绩·人才·信息
[崛起中的泰安市国内贸易集团总公司]泰安市国内贸易集团总公司组建于1993年,
拥有泰山百货大厦、泰安亚细亚商厦、泰安华联商厦、泰安东方国贸商厦、泰山商业
大楼、泰山家具大厦等19家成员企业,经营网点140多处,固定资产1.5亿元,干部职
工5000多人。1994年,集团总公司完成商品销售收入3.17亿元,工业、建筑业产值1
003万元,实现利税800多万元,成为泰城商业企业的排头兵。国内贸易集团总公司自
创建以来,充分发挥集团规模优势和成员企业的潜能,全方位、多元化经营,在商业
、饮食服务业、食品加工业、建材和工业等领域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是实施营
销战略。坚持“批发上专业,零售上规模”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名优特新商品的总
经销、总代理业务,拓宽经营辐射面,广泛开展联购分销业务,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的
路子。二是实施膨胀战略。1993年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了东方国贸商厦、泰山家具
城、富丽华宾馆、棉麻站的建设任务,增加营业面积1.93万平方米。1994年投资600
0多万元,新建、改建了华联商厦、心中乐大酒店、亚细亚商厦等五大商厦,新上禾
木板厂、建筑公司等5个商办工业、建筑业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后,增
加营业面积7万多平方米,年销售额可突破4亿元。三是实施企业形象战略。积极塑造
以“公德、信誉、高效、奋进”为内容的国贸整体形象和以“人美、店美、心美”为
内容的国贸个体形象,在成员企业推行了郑州亚细亚商场的管理经验,服务达到了规
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使国贸集团在泰城商界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

[泰山区房屋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实现滚动发展]泰安市泰山区房屋建设综合开发公司
成立于1986年。几年来,公司坚持走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本着“统一
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抓住泰城旧城改造和城区膨胀的历
史机遇,实现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滚动式发展。累计完成开发建设总投资2.8亿
元,实现开工面积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为社会提供商品房3100
套,安置回迁居民2630户,提供各类商业、办公用房12.3万平方米)。在开发建设中
,公司顺应城市发展需要和开发市场形势,超前规划,分步实施,采取“垫(施工队
伍先垫用资金)、销(销售)、贷(贷款)、清(清欠)、联(联建)”等方式,多渠道筹集
资金,搞活经营,先后改造开发了岱北商业区,向阳、校场、更新、南关四个居民小
区,开通了校场路,建起了泰山不夜城,完成了财源大街西段的开发建设。岱北商业
区的建设,融古今建筑风格于一体,烘托出古城浓厚的文化氛围,受到国家建设部的
好评。居民小区的建设,将住宅建设、商业网点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有机地结合
起来,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园林绿化别具一格,向阳小区被评为“省级文明住宅小区
”,实现了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受益一片的目标。

[泰安市利税大户--泰安第二棉纺织厂]泰安第二棉纺织厂创建于1987年,拥有固定
资产5200万元、职工2230人,主要生产各种型号的纯棉、混纺纱线和各类坯布,具有
3万纱锭、500台宽幅织机的生产能力,为国家中型一级企业。
建厂初期,因贷款负担沉重、产品质量差、销售不畅等困难,企业连年亏损,濒
临破产边缘。1992年,企业重新调整领导班子后,从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入手,大
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劳动用工实行动态管理,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工资分配实行“三
岗九级”。企业内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对质量、设备、工艺、操作、安全等八大管
理进行目标考核,使产品质量迅速提高,棉纱一等一级正品率始终保持在100%。对
外开拓市场抓营销,实行产品销售与贷款回收全额承包政策,仅用半年时间,不仅将
600吨库存积压产品销售一空,而且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到一年的时间,企业实现
扭亏为盈,1993年实现利税525万元。1994年,该厂为扩大企业规模,利用原有的厂
房,投资820万元,新上了500台宽幅织机,当年安装、当年投产达产,产品当年出口
到西欧发达国家,企业迅速发展壮大。1994年实现产值1.37亿元,销售收入1.4亿元
,出口交货值5100万元,利税1350万元,成为泰安市第二纳税大户。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泰前办事处]泰前街道办事处地处泰山风景区,辖18个行政村
,总人口2.2万人,面积82平方公里。办事处拥有直属企业14家,村及村以下企业10
4家。办事处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机
械制造、化工、建材为主导行业的工业体系和“商业、饮食、旅游、服务业”为主的
第三产业体系。全处工业企业共生产80多个大类,200多个品种的产品。泰山拖拉机
有限公司生产的泰山15马力、18马力四轮拖拉机畅销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产品供
不应求;泰山活塞厂生产的高硅铝合金活塞,被列入山东省重大新产品开发计划;泰
山冲剪机床厂生产的剪板机、折边机,泰山机械加工厂生产的全封闭落地式垃圾中转
箱,向阳仪器仪表厂生产的DDY24型多用户电能表均填补国内空白,获国家专利。泰
安特种肥料厂生产的桑树、果树、小麦、玉米及各种蔬菜专用肥畅销全国,桑树专用
肥被省丝绸公司定为桑树专用肥定点生产厂,由省丝绸公司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调拨,
将军红、雪浪花、雪里红等大理石板材远销到东南亚各国;塑钢异型材、塑钢门窗系
90年代建材更新换代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围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建起了
小天庭、聚仙楼、玉液泉、红门四处宾馆,天外村、游乐城两处停车场和向阳、金山
市场等3个农贸批发市场,全处拥有第三产业服务网点500余个,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旅
游服务体系。1994年,全处实现企业总产值5.8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94亿元;完
成外贸出口交货值850万元;利税32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6万元。

(徐云 陈建军)

郊区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泰安市郊区区长 辛培俊

泰安市郊区辖19个乡镇, 765个行政村,总面积1773.5平方公里,人口102.51万
人。1994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55.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64亿元,增长47.5%;农民人均纯收入1474元,比上年
增加371元。
一、农村经济。全年农业总产值达20.58亿元,增长16.9%;实现农业增加值11
.83亿元,增长10.4%;粮食总产5.1亿公斤。通过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经济作物总面
积达到3.42万公顷,其中冬暖式大棚3.2万个,粮经作物面积比例达到5.3∶4.7;林
业生产突出平原绿化和经济林建设,林地面积达到5.47万公顷,其中经济林3.1万公
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3%,提前一年实现了“三年绿化郊区”的目标,达到了“省
八五绿化标准”和“部颁灭荒标准”。果品总产量1亿公斤,增长33.8%,荣获“全
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畜牧业以养牛、养鸡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饲养,牛饲
养量达到15.68万头,增长26.7%;生猪出栏51.29万头,家禽出栏650万只;肉类总
产量6463.5万公斤,增长22%,连续3年进入全国肉类总产量百强县行列。桑园面积
达到5万亩,蚕茧产量170.8万公斤,增长23.1%,丝绸公司荣获“全省丝绸系统排头
兵企业第一名”称号。多种经营总收入29.2亿元,增长30.3%。
二、区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8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其中区直工业增
加值6537万元,下降1.5%,乡镇工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长35.8%。乡及乡以上独
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65亿元,增长88.1%;产销率96%;实现利税7470
万元,增长35.89%。实现利润1056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94.92%,比1993年提
高16.69个百分点。全区新上、技改、扩建工业项目91项,完成投资2.17亿元,增长
155.5%。共研制开发新产品35个,新产品产值率达10%以上;全区新上三资企业8家
,合同利用外资106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45.7万美元;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2.85
亿元。乡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47亿元;年内有209个项目开工建设,并全部建成
投产。乡镇企业普遍实行了股份合作制,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山口镇衡器厂改组
设立了泰山衡器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市第一家向社会发行股票(股权证)的规范化股
份制乡镇企业。全区培植国家专利、山东明星企业2处,建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处,
培植高新技术生长点企业1处。年内完成建安产值10.06亿元,利税1亿元。建筑队伍
发展到5万人,二级资质建筑企业达到7家,跨入了“全省建筑十强县”行列。
三、第三产业。年内,新建扩建各类商业网点13处,新增营业面积1.87万平方米
;新建、改建各类市场16处,新增交易面积26.87万平方米;城郊蔬菜、建材、畜牧
三大批发市场开始兴建。城内大型商贸设施建设迅速加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57亿元,增长3.3%;集市贸易成交额9.99亿元,增长1.2倍。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
2.29亿元,增长31.9%;各项贷款余额10.19亿元,增长15.9%;实现保险业务收入
2688万元,增长18.9%。个体户达2.1万户,私营企业230家,实现税金1304.3万元,
增长9%,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5.5%。
四、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500公里,专业运输货运周转量2321.89
万吨公里,增长17.13%;山口、汶口、省庄等6个乡镇小城镇建设已具雏形。全区实
现了自然村村村通电目标,14个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邮电业务收入1032.3万元,增
长52.21%。
五、各项改革。国税、地税完成了分设,新的财税机制运行良好;区直企业进行
了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公有民营、股份制、股
份合作制等改革有了新的发展。教育“四制”改革顺利,为符合条件的2993名民办教
师办理了转招手续;住房、医疗等改革有了较大进展。
六、社会事业。计划生育全面实施“少生快富幸福工程”,计划生育率、晚婚晚
育率、节育措施落实率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较
快,5处敬老院达到省级标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龄农民投保率达80%,列全市第
一位。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高考本科上线人数326人,列全市第二位。“双基”达
标通过国家验收;年内,实施科技攻关26项,“星火”计划6项,“火炬”计划2项,
共取得科技成果24项,其中获科技进步奖的8项。

附:中共泰安市郊区区委、区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张显义
副书记 辛培俊 张洪宇 胡灼源
郑洪昌 王兴富 肖力勇(挂职)
区长 辛培俊
副区长 张洪宇 辛显明 侯存乾
刘灿军 玄绪才 蔺兴民
王绪昌 李铁坚(科技副区长)
王谦(挂职)

业绩·人才·信息
[特色之路兴省庄]泰安市郊区省庄镇位于泰城东郊3公里处,北依泰山,总面积6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59公顷,辖40个行政村,5.92万人。199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6.5亿元,其中企业产值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30%;农民人均纯收入1646元
,比上年增加395元。1993、1994年连续两年进入泰安市30经济强乡镇前列。
该镇交通便利,4条省级公路和辛泰铁路横穿全境,文化路、岗羊路纵贯南北,
水电充足,通讯快捷,程控电话可直拨全国各大城市。泰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该
镇境内。农业经济全面发展。镇党委、政府立足本镇优势,制订了“万亩蔬菜万亩粮
,万亩林果飘芳香,万亩苗木花卉留春在,万亩热土兴工商,万千畜禽铺富路,六万
人民奔小康”的“六个一万”计划,坚持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畜牧同步开发,
各类专业村、专业大户分别发展到17个和1350个,全年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4亿元
。镇村企业产值效益同步增长。镇、村、联合体、个体企业发展到1400处,其中镇、
村办168处,生产电子、机械、化工、纺织、冶炼、造纸、印刷、塑料、建材、纯净
水等10多个系列、2000多种产品;有18处企业被评为省、市级先进企业,24种产品达
到部、省、市优标准。新开发生产的高分辨显示器、金刚石、高纯净水、新型防水材
料、高档旅游鞋等22种高科技产品供不应求,畅销省内外。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投资
3500万元兴建的商贸城一、二期工程和岗上畜牧交易市场已竣工投入使用,全镇形成
了以商贸城为中心,以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为纽带,以路边网点为补充的大市场格局
。1994年,社会商品销售额达到1亿元,集贸市场成交额达到8500万元。基础设施建
设步伐加快。投资近2500万元,铺设柏油路(或水泥路)4.2万米,完善了海洼等19处
自来水工程。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开工建设。全镇已基本上实现了“四通”(水、电
、路、电话)目标,大大改善了全镇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同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化、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较好
成绩,多次受到省、市、区的表彰。
目前,省庄镇党委、政府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发扬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精神
,加快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计划199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35亿元,财
政收入13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98元。

(刘恒明)

[泰安郊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取得显著成绩]自1992年以来,郊区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及省市政府文件精神,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作为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
度的重要内容来抓,强化领导,加大措施,广泛宣传,落实政策,经过全区上下的共
同努力,取得显著成绩。3年累计收取保险费3168万元,其中1994年收取1961万元,
位居全市第一。目前,已有30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占农村应投保人数的85%,全
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区上下层层成立了领导
小组,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并层层落实
责任制,制定了奖惩措施,严格奖惩兑现,推动了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建立健全各
级工作机构。区乡(镇)分别成立了农保处和农保所,建立了一支事业心强、工作认真
负责、懂业务、会管理的农保队伍。三是强化舆论宣传,积极加以引导。各级充分利
用广播、宣传车、宣传栏、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开展了全方位的宣传,形成了浓厚
的舆论氛围。仅1994年就印发宣传材料40多万份,举办专题讲座20多期,调动了广大
农民自愿投保的积极性。四是狠抓规范化管理,做好基础性工作。对投保者逐一填制
表、单、证、卡,建立了个人档案,将保险手册及时发放到投保者手中,取信于民。
同时,还在全区开展了转、退、兑业务。目前,全区已有7人按月领取了养老金。

(张圣国)

[泰安郊区人口再生产向“三低”转变]郊区坚持“两种生产”一齐抓,认真落实“
三为主”,积极开展“三生”服务,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计划生育由简单粗放管理向
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转变,由孕后“突击活动”向孕前经常化服务转变,由单纯就计
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工作模式,转向与发展商品经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建
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人口再生产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
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5年
来,累计少生3.8万人,人口出生率由16.8‰下降到7.12‰,自然增长率由9.15‰下
降到-0.43‰。在全市计划生育综合考核中,一直保持了全市先进位次,跨入了全省
和全国的先进行列。在工作中,主要健全了“三大体系”:一是以人口与计划生育责
任目标为主导,健全了责任明确,奖罚严明的领导保证体系,确保各级领导特别是主
要负责同志上岗到位,亲自抓,负总责;二是以提高村级自治能力为重点,健全了系
统规范、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按照“三为主”合格村的标准,逐步分类排队,实行
分级管理。通过强化组织网络、管理制度、阵地设施三大建设和婚姻、生育、节育三
大管理,提高了基层管理水平。三是以少生快富为导向,健全了系列化“三生”服务
体系。坚持开展了进村入户到人和深、广、细、实、活的宣传教育活动;完善服务网
络,开展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系列化服务;实行综合治理,
加强协会工作,全面实施了扶、帮、带等多种形式的少生快富幸福工程,受到了国家
、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李光冉)

[泰安郊区丝绸公司跨入全省先进行列]泰安市郊区丝绸公司,现有职工145人,固
定资产950万元。几年来,通过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普
及推广科学技术,优化服务设施,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促进了桑蚕生产的长足发展,
实现了产量、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1994年,共投产桑园2万余亩,生产鲜茧170万
公斤,超额完成了省总公司下达的产量和利润计划。企业连续7年被省总公司评为双
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连续4年夺得A级茧站“满堂红”;1992年夺得茧质等7项指标综
合考评第一名,1993年列省丝绸系统排头兵企业第三名,1994年荣获全省丝绸系统排
头兵企业第一名。《小茧共育技术研究与推广》课题,荣获市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山东省三等奖及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博览会科技创新奖;《推广方针目标管理,提高经
济效益》课题,荣获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泰安市一等奖、山东省二等奖。该区祝
阳镇茧站被省丝绸总公司命名为全省基层茧站工作的一面红旗。其主要做法:一是狠
抓了形势政策教育,增强了各级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欲望;通过深化“三项”
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二是夯实管理基础。从植桑、养桑、
管桑,到小蚕育种、成熟,抓住各个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明确各环节的管理标准
、管理方法,使基层技术员到各养蚕户全面掌握了管理重点,同时,推行方针目标管
理,抓住关键环节,进行整改突破,提高各级植桑养蚕的总体水平。三是强化技术指
导,完善共育设施,提高共育质量;改善大蚕饲育条件,强化蚕药配套供应,确保无
病高产;实施“五位一体”收茧法,加强烘茧现场管理,提高收烘水平。四是强化服
务功能。健全公司、茧站、村服务队、科技示范户四级服务体系,实施全方位、系列
化服务。公司全员挂站包村、茧站全年不休班、全天不下班,服务到户、到地头。

(李志国)

[泰安郊区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郊区以科技为先导,以基地为龙头
,以名优果品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果面积达4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亿公
斤,比上年增长33.8%,1994年被林业部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其主
要做法:一是依靠科技进步。区、乡、村层层建立林果专业技术队伍,全区成立了林
果培训中心20余处,11个乡镇成立了农民果树研究会。1994年,区乡两级举办培训班
352期,培训人员5万多人次;并推广应用了穴贮肥水、地膜覆盖、放炮扩穴、配方施
肥和疏花疏果等技术,加强了果树的嫁接改造和管理;同时,搞好科技攻关,“苹果
低产园优质增产开发试验”、“万亩板栗丰产栽培试验”、“山楂早期丰产开发”等
研究课题,先后获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二是抓好基地龙头。各乡镇、村统一
规划,连片开发,先后建起了板栗、苹果、山楂、樱桃等丰产基地园、样板园117个
,形成千亩连片果园161个,万亩连片果园1个。三是狠抓更新改造,发展名优特果品
。泰山板栗成为重要的出口果品。各级抓住这一优质果品,大力推广高接换头、品种
改良等技术,发展优质板栗园10余万亩;同时,引进了红富士、短枝红星等苹果新品
种,加快了老果园的更新改造步伐;目前,全区优质果品率已达到40%以上。

(禹敦臣 张灿军)

[泰安郊区被评为全国建设用地管理先进单位]郊区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行土
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严格用地审批手续,全面加强土地管理工作。1994年,被评为全
国建设用地管理先进单位和省、市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一是全面深化土地
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1994年共出让土地使用权32宗,占国家建
设用地的53%;收取出让金318.5万元,占全市收取土地出让金的51%。二是划定基
本农田保护区。修订、完善了《泰安市郊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意见》,19个乡镇划定了
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了保护片和保护块,设立了保护标志,被省土地管理局确定为
实施县级规划的试点县(市、区)之一。三是完成了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全年共为764
个行政村的283196户宅基地、1620宗集体用地及铁路、水利工程用地颁发了土地所有
权证和使用权证,结束了郊区长期无证用地的历史。四是开发后备资源,稳定耕地面
积。1994年共开发和复垦耕地466.9公顷,比市政府下达的复垦计划超额完成166.9公
顷。五是改革服务方式。土地管理部门转变工作作风,登门服务,现场办公,并积极
为用地单位提供法律和技术服务,依法维护了用地单位的利益。

(孙丰章 仇安源)

[汶河岸边文明村--郊区房村乡邹家庄]邹家庄位于汶河沿岸,全村有2205人,土地
2200亩,人均1亩地。1993年人均收入1150元,1994年人均收入1500元。全村冬暖式
蔬菜大棚233个,总长1.1万多米;中小拱棚203个,共计面积500余亩。桑园580亩,
林果350亩,苹果200亩,梨、山楂50亩,山牛蒡100亩,粮食600亩。粮食作物与经济
作物比是2∶8。
支部书记李代岳同村主任邹仁山及村委一班人,带领村民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加强对农机具的配套管理与维修,对农田实行耕耙、浇灌、播种三统一。建立了电
机和柴油机双套灌溉系统,5天一个灌溉周期,村委建立农贸货栈,收购和批发大棚
蔬菜,形成季节性专业市场,并专项供应村民化肥农药、五金交电等生产必需品。同
时村委还组织了农业科技服务队,负责培育幼蚕、雏鸡、林果剪枝、蔬菜种植等农业
技术指导,并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多次聘请农学院专家教授及有关林果研究单
位的技术员来村上技术课,进行技术指导和推广,使村民掌握科学种田技术。
村民稳固的收入和丰厚的物质积累,促使了精神文明的建设。邹家庄村委关心群
众,注重村民福利待遇,坚持合作医疗制度,凡村民因病住院医疗费在500元以上者
村委按规定报销50%,特殊情况可报销70%。对烈军属困难户盖房,村委照顾砖瓦和
木料,村委还对全村建房实行三类规划,主街道路面全部硬化,逐步向农村城市化过
渡。
村委出资对129个独生子女进行了终身投保,并给每户的麦场、大棚、家财也进
行了保险。邹家庄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出巨资盖起了高标准的教学楼。村委从不向
村民摊派集资。该村民风纯正,连续12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村委制定了集体扶持、个人得利、民富村强的优惠政策,重点放在发展畜牧业上
,村里给养牛户600元无息贷款,全村现饲养黄牛数量骤增,养10头牛以上的户达20
多户。丰厚的物质基础使村民形成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干群之间,村民之间以诚相待
,和睦相处,学文化、学技术、少生优育蔚然成风。
几十年来,李代岳和邹仁山带领村民在河滩打桩留淤,抽沙换土,植树育林,村
内形成了约半里宽,3里长的绿色林带,抗风固沙,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平衡发展。
李代岳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得到社会的赞誉,市区乡多次在邹家庄举行现
场会,该村连续多年被市区评为文明村。

(李升泉)

[优秀共产党员--李升友]李升友,现年54岁,1977年任泰安郊区房村乡房村党支部
书记。李升友在任职初期,当时村里人均口粮不足150斤,农民生活贫困。李升友上
靠党的政策,下靠群众,挺起腰杆扎扎实实地干。
房村有1050户,3600亩耕地,缺少机械,机井少,25天至1个月才能浇一遍水。
作物产量低,逢到大旱之年,有些地块绝年。李升友上任伊始,领导支部一班人打井
解决缺水问题,他带领村民不分黑白地干,使群众深受感动。他得阑尾炎开刀后不能
下地,就让人用地排车拉到井口,亲自坐阵指挥。
李升友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3年共打了44眼深井,全村3600亩地
,7天可浇一次水,旱田变水田,产量成倍地提高,群众尝到了甜头。紧接着李升友
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迈开第二步,着手解决机械和通电问题,他动员支部14个人分头借
钱,一夜凑足了两万元,购回四部大马力拖拉机,全村土地6天可耕完。同时又安装
线路,村里全部用上电。
李升友带领群众连续8年治理河滩,筑起挡水机嘴,打桩留淤,抽沙换土,植树
育林。经过几年的持续治理,硬是把1800亩河滩改造成丰产林,植毛白杨4万株,沙
拉杨10万株,现均已成材,可计划采伐。
实行责任制后,李升友和村主任周传禄带领村委一班人,大力发展畜牧业,并采
取扶持政策,年年搞青贮,购买了大型铡草机,建起了万方青贮池,现已饲养鲁西黄
牛1000余头和一批新疆细毛羊,实现户均一头牛。199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来房村视察时对房村的养牛事业给予很高的评价。努力
发展蔬菜种植,3年建冬暖式大棚62个,1994年新增66个,已发展果园400亩,浅水藕
500亩,桑园600亩,大棚菜300亩,并新建一处100头养牛场。
李升友、周传禄和支部村委一班人,非常重视教育,投资50万元,新建花园式学
校一处。李升友还着力抓村办企业的发展,新建轧钢厂一处,效益可观,充分利用乡
政府驻地和集市优势,发展商业一条街,村委采取宽松政策发展个体工商户100多户
,繁荣市场经济。
李升友辛勤的劳动,受到群众的爱戴和上级党组织的表彰,1989年荣获市级劳动
模范、市区人大代表,从1978年到1994年连续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同时也为房村赢
得了市区级文明村、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等40多个光荣称号。

(李升泉)

[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郑德成]泰安市郊区房村乡鲁里村地处郊区南端,几年前
曾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穷村。自1986年村支部书记郑德成主持全村工作后,大胆冲破
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带领全村68名党员,2300余名群众,一手抓高
效农业,一手抓村办工业,扶植发展个体工商户,寻求自我发展。
郑德成通过考察论证,决心把汶河河滩长了28年的树林全部伐掉,进行科学育林
,抽沙换土。他带领全体干部村民拉起地排车,取沙填土,用半月的时间完成了6万
方沙土置换,造出500亩好地,全部栽上树木。
郑德成带领村委一班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为重点的超
常规、跳跃式发展经济的路子。他鼓励群众走种桑的路子,使种桑者每年亩增收入2
00元。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全村桑园、粮田、蔬菜种植面积各占1/3。鲁里村发展桑
园750亩,户均一亩多,大牲畜出栏280头。郑德成还带领群众大办水电,修扬水站2
座,打机井10眼,灌溉周期缩短到7天。他发动群众竖杆拉线,换上350千瓦的变压器
,保证了全村正常用电。同时,他还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制订优惠政策,发
展个体工商私有经济。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先后发展淀粉厂、酒
厂、预制件厂、食品加工等10处企业,就业人员230人。为了使余粮转化,村委大力
扶植养鸡业,实现户均养鸡50只,发展起200家养鸡专业户。同时,猪鸡粪还田,用
于增强地力,实现良性循环。村委投资200万元,建成一座年加工能力2万吨的淀粉厂
,对玉米、地瓜深加工,淀粉和粉条出口日本和韩国。利用淀粉厂的废渣办起了酒厂
,生产“正泰”牌白酒和特酿。他们还立足桑园优势上了小蚕共育场和竹编厂,村民
增加收入20余万元。村办企业带动和发展起138家个体工商户,个体运输业亦悄然兴
起。
鲁里村建起了村级服务网络,使农技桑蚕、机电、畜牧等服务一条龙。1993年村
委着手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举办科技班32期,培训2000余人次,并出资培养农技、财
会、企管等人才35人,全村党员人均掌握1-2门致富技术。鲁里村1994年人均收入达
1500元,全村新建二层楼房53栋,下层养蚕,上层居住,楼侧是冬暖式大棚,使生产
生活一体化。郑德成辛勤的工作为鲁里村赢得了10多种荣誉,该村多次被市区评为文
明单位。

(专栏撰稿人:禹敦臣 姚学让)
(李升泉)

新泰市

坚持改革开拓前进
新泰市市长 黄龙华

1994年,新泰市辖27个乡镇、办事处,行政区划面积为1940.7平方公里,131.69
万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粮食总产51.7万吨。人口出生率为2.91‰,计
划生育率为9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_1.8‰。
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199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1
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11.2%;第二产业增加值23.6亿元,增
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28.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797万元,
增长36.1%,实现了收支平衡。
农业获得全面丰收。全市粮食总产达到51.7万吨,比上年增长5.6%;花生总产
5.3万吨,增长5.1%;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生产取得较大突破,肉、蛋、奶产
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1%、35%和1.8倍。林果业生产有新的发展,经济林面积达到30
万亩,开发优质果园10万亩,干鲜果品总产达3万吨,增长21%。以治水造林为重点
的农业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水利工程3600多项,治山治岭7.6万亩,被省政府授
予灭荒先进单位,农建工程被泰安市评为第一名。全市农业总产值(现价)达到17.5亿
元,增长15%;农村经济总收入89.8亿元,增长45.2%;农民人均纯收入1390元,扣
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9.7%。
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乡
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18.7%。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
收入39亿元,利税3.8亿元,分别增长38.8%和21.6%,产销率达到96%以上。市属
乡以上企业安排各类技改项目145项,当年完成投资5.6亿元,完成项目104项,开发
新产品108种。市属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和亏损额分别减少31.2%和52.8%。交通、
通讯、电力事业有新的发展,完成货运量531万吨,货运周转量3.8亿吨公里,分别增
长6.1%和63.6%;邮电业务总量2750万元,增长34%;供电量9亿千瓦时,增长2.8
%。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亿元,比上年增长45.1%
;集市贸易成交额7.9亿元,增长57.2%;新建改造商业网点300处,市场9处,增加
营业面积3.5万平方米。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6.2亿元和2.9亿元,融通
资金3亿元。通过落实“四放”政策,个体私营经济有突破性发展,全市注册登记的
个体工商户达到2.6万户,私营企业302户,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3.6倍。
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03万美元,新开工投产三资企业1
5户,实际利用外资额,新开工三资企业和实现利税额三项指标均列泰安各县市区之
首。建起了泰安市第一家县属企业保税仓库。外贸出口有较大增长,完成商品出口供
货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37.7%。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村改革重点抓了发展专业村,“五荒”拍卖,土地连
片规模经营,建立“龙型”体系4项工作。全市初具规模的专业村355个。拍卖荒山6
万亩,荒岭4840亩,荒路19万米,荒滩3340亩,荒水2500亩。企业改革重点推行了股
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依法破产、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形式。改制后的327
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运营良好;5家依法破产企业基本完成破产程序;35家市
直企业推行了资产经营责任制;300家小型企业、门店实行了租赁经营、抽本经营和
国有民营。财税改革完成了税务机构分设和税种划分,实现了新旧税制的平稳过渡。
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保险、投资、住房、医疗、价格等项改革。
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城区10条路段的建设改造进展顺利,乡村道路进一步完
善,完成老油路改造80公里,地方道路建设160公里,被省政府授予公路建设先进市
。市程控电话扩容1万门,有20个乡镇实现了程控联网。
科教文卫工作蓬勃发展。年内获国家、省和泰安市科技成果奖25项。科技投入加
大,科技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7倍。教育事业加快步伐,“两基”工作通过国家教
委的复评验收;本科上线人数、上线率、录取率和录取总人数均列泰安市第一。卫生
事业继续加强了农村卫生、预防保健、食品卫生等工作。
社会秩序进一步稳定。全市查处乱占滥用耕地案件676起,依法关停和治理5家污
染严重的企业,取缔土硫磺窑340座。集中力量进行了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市霸和制
造假冒伪劣商品活动,开展了税收、物价、煤炭、石油、化肥、农药、种子、医药等
专项检查,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和“严打”斗争
,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比上年下降14.5个百分点,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附:中共新泰市委、市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安海军
副书记 黄龙华 潘士祥 王尹成
杨绪孔 徐相友(挂职)
王乐军(挂职)
市长 黄龙华
副市长 王尹成 栾兆玺 宋鲁
和西章 张庆莲 许勤章
韦韬 王忠信(科技)
刘文全(挂职)

肥城市

扩大开放振兴经济
促进全市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肥城市市长 齐承芳

肥城市是全国粮食大县,省级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电气化
县。全市辖5乡11镇1个办事处,总面积1263平方公里,人口99万人,1994年全市国民
生产总值47.2亿元, 比上年增长20.3%;工农业生产总值110.7亿元,增长31.2%;
第三产业增加值12.8亿元, 增长24.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4亿元,增长
62.9%;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13.4亿元,增长53.8%;完成财政总收入1.14亿元,按
可比口径增长31.2%;农民人均纯收入1475元,增加370元。
农村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全市以“两高一优”农业为重点,以提高产出率、商
品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
幅度提高。农业总产值实现17亿元,增长14.3%,粮食总产达到5.3亿公斤。种植结
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新增经济作物10万亩,初步形成了“四线”高效经济作物开发
带。果品总产达到8000万公斤,蚕茧总产达到115万公斤。提前一年实现了“八五”
造林绿化规划。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规模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大牲畜
年末存栏16.68万头,其中牛饲养量达到15.41万头,增加3.47万头,畜牧业产值达到
4.97亿元,增长23.3%。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投资7380万元,修建各类水利
工程6305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2平方公里。黄淮海
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通过了国家验收,并被列为第三期开发单位。
工业立市进程加快。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集中实施了名牌开发、科技兴
工、集团发展、外向带动四大战略,狠抓市属工业的“八一一”工程和乡镇企业的“
三强”,培植主导产业和名优产品,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
1.2亿元,增长22.5%,其中市乡工业完成12.8亿元,增长20.6%;实现销售收入19
.9亿元,增长35.4%;实现利税2亿元,增长49.7%,有3个企业跨入了全国1000家经
济效益最佳乡镇企业行列。全市完成工业投入7.8亿多元,铺开了255个技改、基建项
目,有166个已竣工投产,增强了发展后劲。
改革开放取得较大突破。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荒”使用权拍卖步
伐加快。完成了491处乡镇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和部分市属企业的改制试点,265处
边小微亏门店实行了改转租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实现税收1230万元,成为全
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坚持外资、外贸、外经、外事“四外齐抓”,加大了对外开放的
力度。与吉林省通榆县、日照市东港区结成了友好县区,与日本国山梨县一宫町缔结
了友好市町关系。1994年,全市新发展三资企业16家,实际使用外资956.7万美元,
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597.8万美元。完成出口供货值9.6亿元。市外贸公司取得了进出
口经营权。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了大的台阶。城市全部居民区通了有线电视,电视信号覆盖
率达100%,城市煤气气化率达到95%以上,同时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了城区一期
供热工程。加快了龙山河公园配套建设、城区道路硬化改造、沿街商业开发、居民住
宅开发和老城搬迁,基本建成了泰西商贸大世界1号楼,龙山大酒店已完成主体工程
,城市管理获得“齐鲁杯”里程奖,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复核验收。经过全市人民的共
同努力,投工6000多万个,投资1.4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村村通柏油路、自来水、
程控电话和自然村全部通电的“四通”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
筑安装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完成建安产值18.8亿元,实现收入6.5亿元。
科技教育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年来,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64项
,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7项,争取科技贷款5497万元。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0项,其
中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获省星火奖,获专利28项。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被列为省级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大力实施义务教育,“两基”工
作通过了省政府验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路子不断拓宽,与省民盟联合创办
了全省第一家县级高校--山东职业学院,建立了电大肥城分校,2896名民办教师转为
公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市医院、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10处乡镇卫
生院建成了一级甲等医院。毫不放松地抓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了群众婚育观念的改变
,完成了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新的局面。青少年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妇女“双学双比
”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和泰安市“红旗单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认真纠正行业
不正之风,对住房、配车等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进行了清理整顿。加强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成立了城区巡警大队。纪检监察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都被评为全省先
进单位。

附:中共肥城市委、市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蔡衍柱
副书记 齐承芳 杨忠海 李泰民*
刘汝斌 王志祥(挂职)
市长 齐承芳
副市长 杨忠海 王兹英 李传旺
辛显明* 刘长香 黄秉衡
金常善 高宗富(挂职)

(组稿人 侯培峰 薛鹏明 陈位生)

宁阳县

在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宁阳县县长 张喜忱

1994年,宁阳县辖11个镇9个乡,626个行政村。全县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总人
口8 1.21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9.0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94人。1994年人
口自然增长率为_3.27‰。199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1.31亿元,比1993年增长21.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4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7.55亿元,增长27.7%;
第三产业增加值5.22亿元、增长25%。
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实行结构调整,培植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产
优质高效”农业。全年粮食总产达到41.2万吨,实现了稳定增长,被国家确定为粮食
生产大县。花生总产6.8万吨,比上年增长22.4%;桑蚕、蔬菜、蔬菜制种等高价值
作物达到35万亩,比上年增加16万亩。林业顺利通过了省“八五”绿化达标验收,果
品产量达到4万吨;畜牧业初见规模,养牛、养鸡发展较快,肉类总量4.9万吨,蛋类
总产量1.8万吨,水产品产量782吨。全县农村社会总收入47亿元,增长116%;农民
人均纯收入1404元,增加408元。农田水利建设行动早、规模大、起点高,全年全县
投资4196万元,投工1044万个,动用土石方1117万立方,铺开各类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2100处,其中已竣工1900处,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坚持大投入、上规模、上速度、上水平的指导思想,深入开
展了“乡镇企业发展年”活动,使乡镇企业步入快车道。全县新上和技改项目595个
,竣工544个。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3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实现工业产值2
3.37亿元、增长75.3%,其中乡镇办工业产值6.31亿元,增长27.7%;实现销售收入
26.45亿元,增长129.1%。县属工业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7亿元,比上
年增长104.6%;实现利税3132万元。县农药厂5000吨涕灭威和化工厂6000吨三聚氰
铵工程,经联合技术攻关,拿出了合格产品。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全县新增商业网点营业面积3.87万平方米,市场交易面积1
0.17万平方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亿元,增长22.7%。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
5亿元,增长117.5%。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0088户、私营企业245家。银行各项存款余
额达到8.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6亿元;保费收入完成1507.5万元。完成货
运周转量1.4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5%;投资6000万元,高标准完成了蒙馆公路
宁阳至石崮段50.19公里拓宽改造工程;完成供电量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5%
;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267万元,增长36.9%。
改革迈出较大步伐。1994年,国家出台的几项改革措施,在该县得到顺利实施。
国税、地税机构顺利分设,新旧财税机制运行良好,圆满完成了两税征收任务。各专
业银行在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逐步分离、宏观调紧的情况下,支持了全县经济的
发展。企业产权改革,按照“全方位推进、多形式并举”的改革思路。加大工作措施
,迈出较大步伐。县属企业已有9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职工入股率达到96.5%,有
52户乡村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有3户县属企业、1户乡镇企业实施破产,有5户县
属企业和46处乡镇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有1户县属企业和6处乡镇企业被兼并;有4
86个商店实行了“公有民营”和“抽本经营”,共抽回流动资金520万元;有7户县属
流通批发企业实行了分专划细、优化组合。企业三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全县实行全
员劳动合同制的企业已达95%以上,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县属企业占90%以上,岗
位技能工资制试点企业扩大到6户。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进
一步巩固和完善。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进展较快。土地流转,“五荒”拍卖取
得成效。职工养老保险有了较快发展,住房、投资、外贸、医疗、物价等方面的改革
也都迈出较大步伐。
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年全县评定科技成果90项,评定县科技进步奖71项。其
中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9项,申报专利16项。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
达到99.8%。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县直校舍改造基本完成
。教育质量有新的提高,1994年本科录取生234人,创历史最好水平。计划生育坚持
高标准,严格控制了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_3.27‰,计划生育率、晚婚率、
晚育率均达到99%以上。“少生快富幸福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得
到加强,恢复和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全县甲室率达到73.6%,“四苗”接种率达到
97.60%。县一院、二院分别通过了二级甲等和二级乙等医院的评审验收。县中医院
被评为省重点建设中医院。体育健儿参加省七运会获二金一银三铜的好成绩。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农
村广泛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活动,80%的农户挂上了“星级牌”。在企业广泛开
展了学先进、促发展活动,弘扬了“创业、拼搏、进取、协作、实干”奋发向上的工
作精神。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人们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依法治县取得很大成就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了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社会秩序稳定。

附:中共宁阳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李建坤
副书记 韩兴印 张喜忱 肖长征
朱玉合 宋重冰
县长 韩兴印 张喜忱
副县长 肖长征 任先德 张新民
褚济生 张平 颜承干
王延文 李毓琦 李继政
董先祥 陈广泉

东平县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东平县县长 赵传香

东平县辖17个乡镇,总面积1269.5平方公里,人口74.2万人。1994年实现国民生
产总值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工农业总产值30.2亿元,增长32.4%;第三产
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亿元,增长34.6%;集市贸
易成交额4.5亿元, 增长89%;财政收入完成5168万元,增长18.3%;年末全县各项
存款余额6.6亿元,比年初增加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3元,增加293元。
狠抓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全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
992年的51∶28∶21调整到45∶35∶20;经粮作物比达到4∶6,亩均产值增加121元;
县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9亿元,产销率达到96.4%,完成工业增加值
1.29亿元,增长28.5%,居泰安市第一位。实现利润1061万元,增长3.6倍,居全市
第二位,资金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占全市第二位;财贸经济指标综合考核居全
市第一位,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四大流通部门商品销售额增幅均列全市第一位。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狠抓了6万吨尿素、20万套农用车胎、30万吨水泥、麻纺系
列改造、万吨机制纸改造等8个骨干项目的投产、达产。全年县属工业完成技改投资
2.8亿元,新增产值4.8亿元,利税9500万元。着力培植了化工、麻纺、水泥、造纸、
农机、橡胶等主导行业和龙头企业,行业水平和产品档次明显提高。全县完成工业总
产值19.7亿元,增长31.5%,县乡工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93.3%。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步伐。1994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
0.5亿元,增长33.9%。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努力在经济作物、畜牧业生产、林
业生产、水产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上搞突破。复种指数达到173%,提高8个百分点,
种植业产值达6亿元,增长22.4%。全县黄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畜牧业总产值4.2亿
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经济林面积达到60万亩,果品总产量6500吨,增长25%。
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28万吨,增长52%。
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商业流通重点突出了“三抓”,即抓发展兴商,抓改革促
商,抓重点强商。全县投资7370万元,扩建、改建市场面积25万平方米。投资669.5
万元,重点完成了11处骨干商业网点建设,四海商业城成交额8000万元,比上年翻了
两番。狠抓了花生、蔬菜、建材等十大批发市场建设,增强了市场承载能力,总成交
额2.5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重大突破。全县个体工商户和试营户达到4.05万户,私营企业
211家,从业人员9万余人,个体工商税收1000万元。发展个体私营大户和外向型私营
企业居全市第一位,个体私营企业税收增长50%,居全市第一位。
小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基本完成了泰东路东平段的加宽改造
、丁接公路大修改造,实施了220、105两条国道老油路改造和流泽特大桥建设工程。
两条光缆、3000门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全部开通使用,并与全国并网运行
。实现了958个自然村村村通电。
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子。农村改革,进行了土地使用权转让、租赁、反租倒包等
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共拍卖荒山使用权3.1万亩,荒地使用权1万亩;建起股份
合作制林、牧、渔、农场14个。企业改革,重点改革了企业产权制度,加快了企业改
制步伐,有17个县属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788家,16个企业
实行了破产重组,500多家企业实行了出售改制和公有私营。对外开放,组织有关部
门、乡镇和企业参加了各类经贸活动,全年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22项,实际利用外资
1004.5万美元,占市计划的116%,列全市第一位,外贸出口商品交货值2亿元,增长
89%。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工作,全县科技示范户发展到8000个,示范村100个,
推广农业科技成果32项。全县共有8项科研成果获市以上奖励,开发生产科技新产品
35个。教育工作,加大了对教育工作的投入,共有1370名学生升入中专和大学。新建
、改建校舍9万平方米。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县人民医院申报二级甲标准通过市
级验收,有5处乡镇医院达到一级甲标准,15个乡镇实行了乡镇级合作医疗。

附:中共东平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周克峰
副书记 赵传香(女) 樊玉信*
皇甫炳胜 张广胜
卞同德 张大山(挂职)
县长 赵传香(女)
副县长 樊玉信* 张广胜*
卞同德 张庆建 徐绚栗
薛柱才 张剑 张修顺
沈庆瑶*(科技) 于怀贵(科技)
刘茂华(科技) 王化敏(挂职)
安勇坚(挂职)

业绩·人才·信息
[小城镇建设有重大进展]近年来,东平县开拓思路,强化措施,使全县小城镇建设
取得重大进展。继州城获得省政府授予的“新型乡镇”称号后,银山、彭集两镇又通
过了省政府的“新型乡镇”考核验收,小城镇建设呈现出新的局面。
县委、县政府立足东平经济欠发达、城市化水平低的现实,确定了“以深化改革
为动力,以提高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水平为目标,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整
体推进,重点突破,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
美,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并确定全县城镇建设的总体布局是,沿
105国道、072省道、220国道三条经济带,以县城、州城、银山为重点,分别建设卫
星城镇,形成三大区域城镇群体。
制订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制(修)订规划坚持实事求是和发展的观点,做到了四
个结合: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商业开发相结合;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建立工业小区相结合
;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相结合;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
年内修订了州城等5个小城镇规划,其中彭集镇驻地规划方案,在全省村镇规划研讨
会上受到专家好评。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至年底,全县完成城镇建设投资2.3亿元。完成各类建
筑设施12万平方米,整修拓宽道路62条,121公里;硬化路面12万平方米;安装高标
准路灯215盏;修砌排水沟2万余米;栽植绿化树1.5万棵;新增自来水管网2.1万米;
新增电话1830部。
工业小区和市场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引导乡镇村企业在工
业小区内建厂办店;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办企业、造城市。至年底,全县建成
初具规划的工业小区7个,兴办各类企业1325家,从业人员2.8万人。同时,各乡镇从
自己的实际出发,加快市场建设。银山镇建起辐射鲁西南及河南省部分地区的建材批
发市场;彭集镇建起了花生批发市场;老湖镇建起了东平湖水产品批发市场;州城的
粮食、禽蛋,宿城的蔬菜,沙河站的西瓜,张河桥的粉皮,斑鸠店的大蒜等批发市场
随着小城镇建设日臻完善。至年底,全县开发商业街131条,新建市场29处,新增工
商户4200余户,开发商品房10万平方米。

(张照民 代景会)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1994年,东平县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了突破性发展。个体工
商户发展到2.25万户,从事人员6.34万人,注册资金1.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
、99%、61%。其中私营工业企业发展到211家,从业人员5830人,注册资金2400万
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一倍。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产值2.4亿元,营业收入4亿元,商
品零售额3.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4.6%、64.4%、53.3%,创税收1000万元,占
县财政总收入的19.3%。
强化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的意识。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动个体私营
经济的关键环节,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算帐(算经济、效益、富民富县帐)对比活动,
帮助干部群众认识个体私营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尤其是对改变欠发达地区状况
,实现区域振兴中具有的特殊作用。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及个体私营大户赴外地参观
学习;组织个体大户巡回报告;组织开展个体私营经济宣传月活动。在全县上下进一
步形成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浓厚氛围。
选准路子,确保发展。结合东平实际,认真研究外地经验,确定了个体私营经济
发展的四条路子:一是立足东平优势,走资源开发的路子;二是扩引并举,走加工增
值的路子;三是建城促商,走兴商繁荣的路子;四是跨出县门,走劳务输出的路子。
强化措施,促进发展。一是抓规模,膨胀总量。组织引导群众和个体私营业者联
合生产经营;二是抓典型,培训骨干。利用典型引路,骨干强化的办法推动个体私营
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抓服务,优化环境;四是抓落实,确保阶段任务的完成和总体目
标的实现。
全县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年内,发展私营企业105家(其中100万元以上的14
户,50万元以上的25户,10万元以上的122户),相当于历年发展的总和。发展专业村
13个,加工园(区)2个,个体经营街6条。发展工商户7785户,从业人员19430人,注
册资金4483万元,比上年增长171%、171、9%和279%。一批试营户脱颖而出。全县
个体私营经济产值、营业收入及商品零售额大幅度上升。

(穆西林 吴东风)

[建材之乡--银山镇]银山镇位于东平县西部,西依滔滔黄河,东临风光秀丽的东平
湖,镇机关驻地银山村,距县城60公里。全镇面积124平方公里,辖44个行政村,总
人口54803人,其中农业人口52815人。199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8亿元,财政收
入230万元,建材业产值达3.28亿元,占工业产值3.72亿元的88%。
银山镇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山陵地形多,不仅山石资源丰富,山石总储量
高达30亿立方米,而且西临山石奇缺、一望无际的黄河冲击平原,具有优越的地理销
售优势。几年来,镇委、镇政府强化措施,制订优惠政策,发动全镇上上下下、村村
户户,大力发展建材业,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全镇建材业已形成八大系列、二十多
个品种,建材企业发展到464个,其中陶瓷厂2处,石灰厂52处,石子厂59处,采石厂
210处,小型水泥厂20处,水泥制件厂20处。年产石灰103万吨,石子176万立方,水
泥8万吨,产品销往河南、河北、江苏、安徽、辽宁和全省各地,成为鲁西南闻名的
建材特色乡镇。建材业的快速发展,辐射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以饮食、运输
、农副产品加工和各种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其中仅宾
馆、饭店、运输加油、维修等私营业户就达1158家,运输车辆1900辆,黄河渡船26只
,耿山口、西汪村等成为运输专业村。
全镇出现了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可喜局面。一是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镇投入3000万元,建设了建材、粮食、水产品、蔬菜、布匹服装、日用百货六大市
场,开辟了5条总长8000米的商贸大街,建设楼房72座,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修建
下水道8000米,架设路灯90盏,新上了程控电话,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社会事业发展
迅速。全镇中、小学发展到38所,在校学生8243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发展到77处
、镇、村医务工作人员109人,70%的村建起了文化大院,计划生育率达100%。三是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农民储蓄余额5000万元,
全镇建造新房13610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全镇每百户有电视机90台,电
冰箱3台,摩托车15辆。

(李子文)

[供电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东平县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重点,以安全为基础
,以效益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供电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
全县多方筹措资金4500万元,用于电网建设改造,至年底,先后完成了两座110
千伏和4座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建设任务。第3座110千伏(银山)输变电工程按计划已
提前完成工程总量的50%。使东平电网进一步得到完善,基本形成了适合本县经济发
展特点的网络格局。在全县680个行政村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年内又实现了全县958个
自然村村村通电,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快农网整改步伐,全年共整
改用电村264个,超额完成了250个用电村的整改任务。负荷和供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51%和18.3%,进一步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合理性。
全县电力建设改造,投入资金数额、建设改造项目、建设速度、建设质量均得到
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电力事业走出了路子,树立了样子,县供电
局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分别被省、市两级评为农电竞赛先进集体和省级
三为服务达标单位。

(郑允志)

[前进中的瑞星化学工业集团总公司]山东省瑞星化学工业集团总公司是融工、贸、
研为一体的经济实体,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干部职工2100人。总公司下设化肥厂
、有机化工厂、油脂化学厂、热电厂、供销公司、安装公司、贸易公司、饮料公司、
新产品开发研究所等9个成员单位。属国家大型(二)企业。1994年完成产值8100万元
,实现利税502万元,比上年增加248万元。
近年来,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开发新产品
,使企业规模愈来愈大。特别是1994年,重点对合成氨系统进行了平衡改造,集中精
力抓了尿素开车工作。在缺资金、无备件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一次开车成
功,生产出了合格产品。在全国“八五”尿素项目中属第一家开车生产单位,受到了
国家原材料投资公司、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扬。
为增强企业实力,提高应变能力,瑞星集团总公司制订了“以化肥促化工,以化
工保化肥”,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系列化工的膨胀战略。近年来,重点开发建设了7个
项目:一是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开发了“棉籽油加氢制取硬脂酸和甘油”;二是委托
西南化工设计院开发建设了“变压吸附提氢装置”;三是与化工部联合开发“二甘醇
氨解法制造吗啉”工艺,生产出合格产品,填补了我省化工产品的空白;四是开发了
万吨甲醇;五是新上了年产4万吨尿素项目;六是加快2万吨甲醛联产3000吨乌洛托品
项目的建设,生产出了合格产品;七是根据生产需要,多方筹资,加快热电厂的建设
,6000KW机组已经发电,壮大了集团实力。
瑞星集团总公司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的新路子,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
连续8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学吉
化先进单位”、“国家二级计量”、“国家二级档案”、“国家二级节能”等荣誉称
号。
党委书记、总经理:吴绪连
党委副书记:王广宏
副总经理:尚家宁 孙传顺 孟广银
公民 黄修峰

(王广宏 王金城)

[神奇的木鱼石系列产品]东平县望山木鱼石开发公司是木鱼石加工企业,固定资产
投资120万元,流动资金30万元,职工120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16人。
木鱼石系山东省东平湖畔老湖镇望山地带新发现的一种珍贵玉石,呈紫檀色,具
有天然的木质纹理。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山东省中心实验室分析测试和有关营养专家鉴
定,含有对人体有益的27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防止高血压和
动脉硬化、降低血液胆固醇,维持糖的正常代谢及防癌作用。
木鱼石雕琢成的各类器皿,不仅具有工艺品的收藏价值,而且是稀有的人体保健
珍品。该公司年产各类茶具、酒具、咖啡具3万套,各类保健杯、文具2万套,产品还
有花瓶、佛珠、佛像、孔子像、雕刻壁画等系列摆件、挂盘、壁挂、板材等。产品已
销往省内外和新加坡、香港、南韩等国家和地区。木鱼石工艺保健品的开发应用,属
国际首创,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公司恭候国内外宾朋前来联合开发或选用。
公司地址:山东东平老湖镇
电话:(05485)823091转391
邮编:271511
总经理:谷志申

(解培贵 郑爱华)

[泰安鲁新保健品有限公司产品简介]泰安鲁新保健品有限公司是泰安市第二家有出
口权的中外合资企业。
该公司主要产品有唐龙健美酒、唐龙保健酒、唐龙补酒、唐龙健身补酒等系列酒
。产品符合祖国传统医药学、养生学理论,具有益肾固精、健脾化湿、补中养胃、消
胖轻身、延衰保健之功效。
唐龙系列酒采用东平湖出产的荷花、菱角等60多种水生植物及东平优质矿泉水,
经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工艺相结合酿造而成。所用原料具有独特的食疗作用。《神农
本草经》载,莲子“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本草纲目》载
,菱角“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
唐龙系列酒各具独特作用。唐龙健美酒;促进血液循环,使皮肤细嫩,补脾减肥
,促进睡眠。唐龙保健酒:提高中老年人的体力,祛风湿,平衡血压,治疗神经衰弱
。唐龙健补身酒:增加艳丽的容貌,精力充沛。
唐龙系列酒以独有的减肥、健美、营养、保健效能倍受顾客青睐,先后荣获国际
4项、国内省级以上10项大奖。畅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韩国等国家和
地区。在东南亚被誉为“天下第一酒”。已打入法国、美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成
为世人追求天然的理想产品。
该公司年内又开发了治疗风湿的太阳酒,滋阴壮阳的贵妇人酒、猛士酒等产品。
公司全体员工欢迎国内外宾朋惠顾。
地址:东平县州城镇
电话:(05485)451229451296
传真:451298
董事长:张灿华
董事总经理:王贵元

(王贵元 陈勇)
东平县专栏撰稿人:李子武 张德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