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商河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9&rec=194&run=13

加快发展 再创辉煌
商河县县长 于瑞昌

1994年, 商河县辖21个乡镇, 961个自然村, 共有56.6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52.22万人, 非农业人口4.4万人。总面积11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3万亩。全年
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5亿元, 较上年增长23.2%; 工农业总产值41亿元,增长
43.9%;地方财政收入1837万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1091元,增加375元。
农业,坚持以“两高一优”为目标,大力调整内部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
益。1994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8.36亿元;实现粮食总产4.5亿公斤,再创历史最好
水平,棉花总产达到25万担;以蔬菜、林果、芦笋、食用菌等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新
增面积5万亩。林业生产实现了“九五”绿化达标;林木覆盖率达到19.3%;以发展
养殖重点村、专业户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发展迅猛,肉类总产4.7万多吨,增长57.2
2%;禽蛋2.5万吨,增长56.87%;水产品3728吨,增长38.9%。以商北万亩果园开
发为重点的八大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的区域化、基地化、专业化生产步
伐加快,逐步形成了粮食、棉花、蔬菜、林果、畜牧等八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农村经
济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工业,坚持“利用资源上拳头,照顾特点抓重点”,大力实施集团驱动、外向带
动、结构调整、骨干膨胀战略,实现了效益与建设的同步增长。1994年全县完成工业
总产值32.6亿元,增长52.2%,其中县属工业1.6亿元,增长3.7%;乡镇村工业31亿
元,增长53.8%。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2亿元,增长55.3%;利税6
860万元,增长86.6%。技术改造投资大幅增加,完成技改项目150个,总投资9000万
元。食品、铁编、地毯、石化、纺织、建筑、刺绣、林果等八大企业集团和县乡骨干
企业成为全县工业的领头雁,具有商河特色的工业框架初步形成。铁编、地毯、淀粉
、有机硅、水泥、面粉、速冻菜、食品等产品适销对路,市场供求两旺,产量大幅增
加。
内外贸易,城乡市场供应丰富,社会购买力有较大增长。1994年全县各类商业网
点达到5100处,从业人员1.5万人。全年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3.64亿元,增长55%。
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33亿元,增长55%。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37万
元,增长19%,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全年完成外贸出口供货值2.71亿元,增长
130.3%;自营出口创汇达到3.2万美元。铁编、地毯、草柳编织品、服装、五金、农
副产品等出口不断扩大,速冻菜、肉制品、果品、化工、抽纱刺绣等产品出口不断开
拓发展。招商引资能力进一步增强,新批“三资”企业4家,合同利用外资额40万美
元,新上横向联合项目61项,资金近亿元。
城乡建设坚持加大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环境。1994年县城基础设
施建设投资达到1500万元。县境内干线公路桥梁全部拓宽改造;县乡通讯全部实现程
控化;蓄水130万立方的引黄改水工程完成尾工,即将供水到户;11万伏变电站开工
建设,影响商河经济发展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四大难题已经或逐步解决。城
市建设面貌一新,22幢大楼崛地而起,沿街开发和小区开发全面展开;城市绿化和环
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首批列入规划的8个乡镇驻地规划建设进展顺利。
科技、教育。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方针,1994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1项
,推广科技成果50项,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更趋健全完善。各类教育发展较快,人才培
养步伐加快,1994年共向大中院校输送学生755人,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000余人
。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商河鼓子秧歌作为民间舞蹈的代表,在1994年
频频参加全国各地的邀请演出,为山东省和济南市人民赢得了荣誉,为弘扬民族文化
做出了贡献。年内,赴济南参加了山东省中老年健身舞比赛,赴重庆参加了“三峡之
夏”邀请赛,赴北京参加了’94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舞蹈节,参加了济南龙山文化艺术
节和山东省第17届运动会的开幕式。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
络不断健全完善。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4‰。新编《商河
县志》编修工作自1982年2月始,历时10余年,于1994年8月交付出版印刷,1994年底
正式出书。全书共24编、120章、344节,计100万字,并附有68幅彩色照片。该书记
载了商河县1840~1990年150年的历史,是商河县有史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一
部惠及后世的百科全书。

附:中共商河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书记 张守忠
副书记 于瑞昌 朱玉臣 陈昌茂
杨丕顺 李海林 张宗祥
县长 于瑞昌
副县长 刘新吉 张世福 孙瑞祥
孟祥增 宋玉国

业绩·人才·信息
[商北万亩果园开发成效明显]济南市商北万亩果园开发是在商河县北部地区设立的
综合治理开发盐碱涝洼地,建设以林果为主的生态农业基地的重点工程,济南市市长
谢玉堂亲自抓了这一工程的开发和建设。该工程位于德惠新河南岸的赵魁元、韩庙两
乡境内,西起商中河东至燕韩路,南越赵韩路500米,北靠德惠新河,规划面积2513
公顷,涉及22个行政村3209户,13346人。
该工程自1992年冬开工建设以来进展顺利,1993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至199
4年12月底,开发区内共挖鱼池78个,筑台田面78个,铺设了长11.4公里、宽6米的赵
魁元至韩庙的沥青公路,新建了孔排架桥6座,大型穿道涵2座,鱼池进出水口建筑物
62个,完成大型绿化带10条,总长4万米,完成农田林网配方0.2万公顷的土方工程,
栽植苹果树200公顷,梨树66.7公顷,路边渠旁农田林网植树3万株。开发区累计完成
土方332万立方米,折合工日110万个,投资855万元。开发区内的部分工程已收到效
益,每亩鱼池放养鱼苗1500尾,亩产鱼500公斤,尚没栽果树的台田种植了棉花、大
豆等农作物,亩产籽棉200~250公斤,亩产大豆150公斤。
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开发区建设已初见规模,田间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开
发区已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渠桥涵配套、台田池塘星罗棋布的格局。昔日满目荒
凉的盐碱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邢维君]邢维君系商河县贾庄乡垤道村人,1946年
6月生,1966年10月参加工作,197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会计、副厂长、党
支部书记兼厂长等职。1985年任商河县砖瓦厂厂长后,他锐意改革创新,实行承包责
任制,当年扭亏为盈。1988年,根据市场形势,投资130万元,创建了商河县地毯厂
。该厂主要生产在世界上畅销的160~200道仿波斯地毯,并承担200道以上仿波斯地
毯技术开发项目,该项目被评为省级科技成果和济南市星火科技成果一等奖。他还与
山西省建筑科研所联合开发了SH型改性石油沥青热熔油毯,荣获青岛经贸科技博览会
铜奖,’94成都科技展览会精品金奖和济南市星火三等奖,商河县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3年与美国沙拉姆兄弟地毯有限公司合资兴办了“济南兴高装饰品有限公司”,引
进外资13万美元。1994年投资500万美元新上毛纺项目,只用7个月的时间便全部投入
运行,年产精纺毛400吨,新增效益151万元。
在企业管理中,邢维君积极推行现代化管理办法,先后采用了“成本控制法”和
“量本利分析法”,以上两种方法分别获济南市现代化成果应用三等奖和二等奖。他
任厂长10年来,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实施地毯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式,使商河地毯
厂不断发展壮大。全厂现有职工550人,固定资产665万元,年产仿波斯地毯2万平方
米,年创产值2000万元,年利税300万元,年创汇150万美元,其产品远销国内外。邢
维君曾连续7年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连续5年被评为县级模范党员,1991年
被评为县科技拔尖人才,1994年被授予济南市劳动模范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
章,地毯厂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和市级先进企业。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模范--李如增]李如增,商河县韩庙乡人,1952年生,1969年
参加工作,197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初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历任商河
城区工商所副所长、所长。
商河城区工商所现有干部职工32人,担负着城区内2个集贸市场、24家乡镇企业
和2000多个个体工商户的管理任务。李如增自担任所长以来,针对工作面广、任务重
、难度大的特点,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造就一支文明管理、依法行政、
作风过硬的执法队伍。近年来,他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的进程,
制订和完善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建立了“学习”、“三权制约”和“双向监督”机制
;抓住“案、费、摊、照”等关键环节,制订了换岗制约制度;为明确管理职责,全
面推行了责任制约制度,实行所长包组长,组长包干部职工,签订责任状,明确职权
,分级落实。同时,加强了纪律监察,推行了政务公开、收费标准公开等,强化了内
部制约和社会监督,有效地规范了干部职工的行政行为。
制度制定后,他注意狠抓落实,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带头依
法行政、廉政、勤政,树立起了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良好形象和威信。李如增带领城
区工商所一班人,为搞活商河经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到了省、地、县的多次表扬,该所连续8年被评为省、地、县工商系统“先进集体
”、“省级先进集体”、“五好文明集体”,他本人连续8年被评为市、县“工商系
统先进个人”,1993~1994年连续两年被省人事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省工商
系统先进个人”。

[优秀乡镇企业家--孟庆伟]孟庆伟系商河县贾庄乡孟东村人,1946年生,大专文化
,1963年5月参加工作,1981年入党,现任商河县新华衬衫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高
级工艺美术师。
该同志自1980年担任厂长以来,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为新华衬衫厂的发展做出
了突出贡献。他不仅担任领导职务,而且兼任设计工作,对男女衬衫、标志服及各类
时装亲自设计、打板,并制定工艺规程。他设计开发的“铜牛”、“红柿”牌男女衬
衫获省优产品称号。为北京友谊商场、兰岛大厦设计的礼宾服和为最高检察院、武警
总队设计的标志服受到赞誉。他精通硬领衬衫的设计和生产工艺,编写了《全面质量
管理》、《技术标准》、《裁剪讲义》等书籍,规范了生产线96道工序的工作标准及
原辅料、计量、包装、综合能耗等技术指标。应邀参加了济南市《服装工人考工晋级
教材》及《评聘工人技术教材》的编写审定,并多次在省以上报刊发表论文。经反复
试验,他成功地研制了衬衫“封压领”技术。用封压领衬代替树脂衬,使衬衣领具有
成本低、易操作、不脱胶,不变型,不起泡、平挺美观、经久耐用的特点,填补了省
内空白,获得省、市星火计划科技成果奖。
在他的带领下,新华衬衫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近3年来
,实现利税平均递增58个百分点。全厂有职工500人,年产衬衫100万件,年产值377
5万元,固定资产300万元,利税176万元,出口交货值2335万元,其产品销往美、英
、日、南韩37个国家和地区。新华衬衫厂多次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明星企业、双文
明企业称号。企业管理达到国家标准,并获农业部荣誉证书。孟庆伟先后被县、市、
省政府授予“拔尖人才”、“科技明星”、“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
号。1994年4月又被省政府授予“优秀乡镇企业家”的荣誉称号。

[山东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田永良]田永良,山东商河镇人,1957年1月生,1977年
入伍,198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以来,历任商河县铅丝网厂会计、副厂
长、党支部书记兼厂长,1994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商河县乡镇企业拔尖人才,同年
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优秀乡镇企业家”。
商河县铅丝网厂是商河镇的镇办企业,建厂初期只有3台木机,30多名职工,15
万元固定资产,产品主要有手工制做的六角网、方眼网2个品种近10个规格,最高年
产值不足100万。田永良担任厂长以来,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从原材料
的购进,到产品的销售,层层实行责任制,使责、权、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
调动了全厂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为使产品上档次,创出优质产品,他带领
全厂干部职工搞科研,组成了科研小组,大搞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由简单的手工操
作,全部改为机械化作业,并研制成功了17瓦×11×2m×50m特种型号的机型,填补
了国内空白,使产值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到1994年产品发展到6种540多个规格,
拥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完成产值2500万元,出口交货值2350万元,实现利税260
万元,成为中型一类企业,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德国、新西兰及港、澳等40多个
国家和地区。该企业被国家经贸委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授予“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先
进单位”,被山东省乡镇企业局命名为“省系统级先进企业”,被济南市政府授予“
市级先进企业”,济南市工商系统“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并获得济南市乡镇企业首
家“自主进出口经营权”。

[全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家--吕德平]吕德平,商河县胡集人,1946年7月生,1970
年10月参加工作,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文化,现任商河县食品集团总公
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他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食品工作,先后担任食品站长、水产股长、业务科长
、副经理,商河食品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他所领导的企业,实现了速度、
效益和后劲同步增长,在全省同行业名列前茅。该企业连续3年被省食品公司评为全
省食品系统先进单位并荣获省、市先进企业和文明单位及明星企业等称号,1994年7
月公司党委被市委命名为先进党委。总公司发展成为有2个分公司、3个分厂、5个经
营部,辖11个食品站和劳动服务公司、汽修厂等生产经营实体的国有大型企业。企业
现有干部职工820人,固定资产总值由1989年的147万元增加到6600万元,销售产值6
500万元,出口交货值3000万元,实现利税325万元,产品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远销
东南亚、中东、沙特阿拉伯、日本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吕德平自1991年以来
,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全县商业系统十佳业务员”、“科技兴县优
秀干部”、“县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4年3月被市劳动服务总公司评为“
先进工作者”,被市财委评为“财贸系统先进个人”,同年10月当选为济南市第六次
党代会代表,12月被中国食品协会授予“全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家”。

(王新华 王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