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9&rec=121&run=13

水产研究硕果累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 唐启升

1994年我所列入科研计划的课题共46项。其中, 新上课题6项。在46项课题中,属
国家"八五"攻关课题11项(专题2项, 子专题9项);国家攀登B计划专题3项,子专题2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2个为新上课题) ;国家科委课题1项;水科院课题10项(5个
为新上课题) ;国际合作项目1项;属山东省科委下达的课题3项(2个为新上课题);青岛
市科委课题2项。另外,本所自选课题5项。
1994年,绝大部分课题较好地完成了预定计划,有的课题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明
显的结果。主要有“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原诊断技术及传播途径的研究”课题,查出了
近年来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和传播途径。研究解决了现场快速诊断技术,并就今
年对虾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农业部及有关单位发布了信息。1994年举办了一次
全国性的对虾病害检测技术培训班,来自北方各省市的60名学员接受了培训。另外,完
成了单抗和病毒结构及生化特性的研究,撰写研究论文、报告近10篇。
“对虾病原菌16SrDNA标记序列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课题,1994年提前完成年
度计划。除对三种病原菌:鳗弧菌、溶藻胶弧菌、付溶血弧菌进行300碱基的测序工作
和掌握三种病原菌16SrDNA全序列的基础上进行序列比较和分析外,还合成了两种PCR
引物;并利用这两种引物,成功地从各自的目的菌中做出PCR。且已将PCR产物进行克隆
。此外,还对上述三种弧菌的酶切图谱进行了分析,从中筛选出了ALUI酶为上述三种孤
菌的内切酶,为PCR--PFLP鉴别对虾病原菌打下了基础。
“刺参夏眠习性的研究”课题,1994年基本摸清了刺参夏眠期间的主要生态特点
。已撰写出"刺参夏眠习性研究"I-II两篇研究报告。该项研究的成功,为今后实施全
人工刺参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铜锌离子对对虾育苗系统生态防病作用研究”课题,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
上,又研究了铜锌离子对单胞藻和对纤毛虫等附着生物的影响。提出了对虾育苗系统
的最佳化学生态模型。研制出了防治对虾附着细菌病药物"虾敌清"。该项成果已于1
2月8日通过了技术鉴定。
“桑沟湾养殖容纳量的研究”属水科院基金和中国、加拿大合作项目。今年共进
行了11次大面积调查,进行了诸如海流、
参加“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国际学术会议的各国专家合影
底栖生物量、滤水率、摄食量及初级生产力等的测定,另外,还与加拿大专家Dr.Gran
t和Dr.Emerson合作对海区内的叶绿素、光照、水、DO等进行了调查,获得大量第一手
数据,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1994年我所科研工作硕果累累,有8项课题通过了技术鉴定或验收。有3项科研成
果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有3项成果获水产科学研究院二等奖,1项获三等奖.有
7项课题获得水科院"科研项目开题奖"。另外,本所完成的"太平洋牡蛎单体育苗及筏
式笼养技术"成果,今年经农业部专家组评审同意,拨40万科技兴农专项资金立项开发
。由于我们长期坚持贯彻"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在抓科技成果转化方
面成就卓著,受到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科委联合颁发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绩显著
奖”,是6个受奖的研究所之一,且是水产系统唯一的一个,获奖金20万元。
全所为增强科研实力,注意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和合作,首先与青岛各海洋科研
单位及院、校共同组建了"海洋科学研究与教育中心",共同培养海洋领域高科技人才
。另外,所内成立了"养殖研究中心"、"资源环境研究中心"、和"渔业技术开发研究中
心"。为提高科研水平和培养跨世纪的科技人才,三个中心从国内部分大学和科研机构
聘请在国内外有较高声望,学术造诣较深的知名专家任客座研究员。首批被聘任的客
座研究员共14名,他们分别来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上海水产大学等单位。
本所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始于5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
。今年6个对外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取得可喜成绩。为扩大黄海所在国际上的影响,我
们于今年10月8日在青岛主办召开了"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国际学术会议"。来自澳大
利亚、墨西哥、荷兰、挪威、泰国、菲律宾、乌克兰、英国、美国、中国的15个国家
和4个国际组织的学者及特邀代表80余人与会,大会共收到论文80余篇,会上口头交流
40余篇。我国学者提交大会论文共35篇,有12名专家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