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73&run=13

[确定纺织行业的发展新思路]1993年1月1日,省政府宣布放开棉花市场,
纺织工业从此开始全面步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在新形势下,行业主管部门适时
提出“换脑筋、抓机遇、闯新路、上水平”的工作总方针,希望努力实现两个摆
脱:尽快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影响,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转到全方位
搞市场经济上来;逐步摆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到本世纪末,过渡成
为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并重的产业。为此,要求全行业在生产经营战略上尽
快起步实施十大转变:一是在脑筋观念上,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系列新观念转
变;二是在精神状态上,向敢于担风险、大胆创业转变;三是在管理指导上,向
综合导向协调服务型转变;四是在企业身份上,向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转变;
五是在行为方式上,向面对汪洋大海的市场实施多元化开拓转变;六是在发展思
路上,向全方位开放、搞高起点技术改造转变;七是在发展途径上,向一业为主、
多业经营转变;八是在生产方式上,向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标准国际化转
变;九是在经营决策上,向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含量产品、长期占有市场转变;十
是在经营方式上,向生产围绕销售转、销售围绕市场转、进入市场围绕效益转的
方向转变。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动员全行业实施二次创
业。经过上下分解和不同程度的组织实施,对全行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生产经营运行情况]1993年,山东纺织工业在多种矛盾交织影响下艰难运
行。在纺棉缺口70%的情况下,全省纺织系统广开原料来源,粗粮细作,细粮精
作完成工业总产值216.54亿元, 同比增长13.78%。八大类主要产品产量:化学
纤维9.39万吨,同比增长29.71%;棉纱70万吨,同比下降2.24%;棉布24.84亿
米, 同比增长8.14%;印染布9.33亿米,同比增长9.12%;针棉织品折纱10.66
万吨,同比下降16.22%;毛线26651吨,同比下降6.58%,呢绒1801万米,同比
下降4.76%;服装38663万件,同比增长38.63%。
销售看旺, 库存大幅下降。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09.46亿元,同比增长16.87
%, 其中省内销售额为98.12亿元, 出口交货值为67.35亿元, 省外销售额为
43.99亿元,三者比例为4.7:3.2:2.1,产销率达97.6%,比上年增加3.94个百
分点。出口交货值创历史最高水平,其增幅达30.85%。
生产成本上升, 效益大幅下滑。 预算内企业实现利税2.78亿元,同比减少
57.64%, 其中税金实现6.16亿元,同比增长22%,利润大幅下滑,由于下半年
执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净减少利润4.2亿元,消化潜亏、挂亏2.9亿元,加上棉
花提价等各种增支减利因素,全行业亏损达3.37亿元,同比下降272.37%。

[科技工作]为适应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1993年在新产品开发、
新技术应用和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突破。
在产品开发方面, 毛纺行业又添新军,济宁毛纺厂开发的60-80NM超薄毛精
纺产品,已生产18个品种50个花色,达20万米;泰山毛纺厂开发的单面嵌条花呢
通过鉴定并生产20万米;济南毛纺厂研制的抗菌整理精纺毛织品,开发成功并生
产15万米。化纤原料及其新产品的开发喜获丰收,莒县涤纶厂开发的0.37dtex超
细纤维已生产出P OY、 DTY、NSY及三异混纤丝四大类系列产品,十个品种达300
余吨, 将为开发仿丝绸、 仿桃皮、仿麂皮产品奠定基础;淄博化纤总厂开发的
6.6dtex×64-102mm、3.3dte x×64-102mm腈纶达400余吨,为毛纺原料开辟了新
的途径;济南合纤厂开发的锦涤复合超细长丝WD整经牵伸丝已生产84吨;潍坊化
纤厂开发的1.2D粘胶纤维已生产500吨,为棉纺企业开发仿丝绸产品打开了通路。
烟台市发挥氨纶纤维优势,开发并批量生产氨纶双弹劳动布、幻光绒弹力裤、弹
力牛津布、弹力汗布、泳装和时装裤等新产品。棉纺织产品向减少用棉、提高档
次进军, 临沂棉纺织厂开发的32s精梳麻棉纱,填补了国内空白;蒙阴棉纺织
厂开发的麻棉七彩线600余吨, 文登染织厂开发的高支精梳特细条灯芯绒达80万
米,全部打入国际市场。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领域不断扩大,原料使用从化纤短
丝向长丝延伸,主要产品形成批量生产,阻燃汽车装饰用呢、化纤造纸毛毯、涤
纶帘子布、 丙纶交织油漆蓬布、丙纶针刺工业滤毯、涤纶和锦纶整体带芯、PVC
涂层维纶蓬盖布等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纺织机械配件和器材研制有新突破,昌
邑纺织机械厂开发生产的125、 155、185高目镍网,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
平;济南纺织器材厂开发的XH-9101三防(防老化、防静电、防变形) 胶圈填补国
内空白;烟台针织器材厂研制的高速大圆机针,已基本上替代了进口产品。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 电子计算机CAD的应用迅速推开,应用于大提花已达18
个企业、 应用于色织毛纺和服装分别达到7家和5家企业。 先后推广了棉纺细纱
INA摇架、 有机载热体加热炉、紫外线照射胶辊、计算机企业管理系统等10项新
技术。
在科研攻关方面,国产清钢联已由青岛纺机厂、江苏金坛纺机厂、德州棉纺
厂和省纺织设计院联合攻关,年底联动试车成功;聚合物型阻燃剂合成和共混阻
燃涤纶经山东纺院、济南合纤厂和滕州纺织助剂厂合作研制,并列入国家级的产、
学、研项目计划,年底已开始试生产;粘胶纤维仿丝免烫技术,由潍坊化纤厂、
诸城棉纺厂、潍坊二印和省纺科所联合攻关获得成功,并投产85万米;吸湿透气
功能面料由山东纺院和淄博第三针织厂合作开发出单面、双面、三层中空三大类
10余种产品,已投放市场;由省纺科所和淄博第二织染厂合作开发的防水透湿织
物初步获得成功;由山东纺院和潍坊第二毛纺厂合作研制的毛精纺防静电面料已
投入批量生产。发挥科研院校和企业各自优势,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93年全省纺织系统新产品开发达230项, 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共24项,省
优秀新产品奖12项。

[不合理结构的明显改善]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全年完
成固定资产投资189685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施工项目49个,完成投资41595万元,
占总投入的22%;技术改造项目192个,完成投资148090万元,占总投入的78%。
技术改造新增固定资产132794万元,占新增固定资产总额220818万元的60%。特
别是启动深精加工行业为突破口的工作收到较大成效,加大对印染、针织、复制、
毛纺织、装饰用布和服装等企业的技术投入,占年度技改投资计划的30%以上,
深加工行业产值比重增加了2个百分点, 利税增额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深精加
工产品出口已占出口交货总值的69%。全年压减旧棉纺锭11.6万枚,更新改造15
万锭,引进1400台(套)具有国际八十年代水平的先进设备。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
快,已有17个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边组建、边运营、边完善。一业为主、
多业经营,已成为二次创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城市老纺织基地从企业间的兼并
联合、企业内部兴办其他产业发展到企业成建制转产,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个
别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如青岛毛纺厂实行了破产试点,作了有益的
尝试。从全行业看,已开始逐步探索出加速结构调整和分流富余人员的若干经验
和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迈步最大的一年]全省纺织系统企业以三项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
加快了经营机制转换。特别是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已从试点、发动全面步入实
质性的健全、完善阶段,德州棉纺织厂率先向着“高效率、高效益、高报酬”的
目标试点。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继淄博合成纤维厂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后,
1993年批准济宁如意毛纺集团、德州印染厂、淄博织染厂等一批有条件的大中型
企业成功进行了股份制试点,这将为更多的纺织企业进行企业制度的改造提供经
验。许多企业还划小核算单位、试行分厂运行机制,也有的企业对管理机构进行
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做到了优化组合、精简高效。对外经贸方面,在外贸出口体
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多口岸、多渠道、多形式出口措施,确保
了出口大幅增长, 全年出口创汇达11.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新增自营进
出口权企业12家,系统内共达到24家,已初步造就了一批按国际惯例经营起步的
企业。自营出口创汇1.6亿美元,占全省纺织的13.77%。利用外资兴办“三资”
企业是开放以来最多的一年, 全年批准“三资” 企业283家, 合同外资金额达
2.14亿美元。 从1985年临沂联合毛纺有限公司首家成立到19 93年底,累计批准
成立“三资” 企业774家,合同外资金额共计5.74亿美元。已投产的“三资”企
业,全年出口创汇达1.5亿美元。

[行业内外部的突出矛盾] 负债严重、资金短缺。预算内企业总负债215亿
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5%;产成品资金14.8亿元,虽较上年减少9.56%,但应收
及预付货款3 0.9亿元,较上年增加46.57%,仅有20%约23亿元资金正常周转。
棉花紧缺,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幅高达29.8%,造成成本上升高于收入增幅,
形成投入产出价格倒挂而亏损面不断扩大,亏损企业226个,亏损面43.97%,亏
损企业亏损额7.75亿元, 比上年增加4倍多。职工收入低,队伍难稳定,国有纺
织企业平均工资收入2553元,比全省地方国有企业平均工资低14.8%,扣除价格
因素,实际收入相当于上年水平。
结构性矛盾显露得更加突出。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还很不适应国内市场需求
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初加工为代表的棉纺织业总量过大、装备落后、产品
水平低、规模效益差的问题,从总体上制约着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深加工行业虽
注重启动提高,但档次低、大路货、技术含量少的产品仍占多数,而精品、名牌
效应尚未得到发挥;生产组织上的分散性和各自为战状况明显,群体优势发挥和
系列化、专业化配套生产不够得力;抓产品开发,对设计与工艺研究和后加工整
理与包装装璜这两头,仍处于严重落后状态。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子比较小,集
团化、股份制和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訾德祯)

[山东丝绸基本情况]在大灾之年和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冲击下,蚕茧收购量
仍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1993年实际收购鲜茧30320吨(60.64万担),完成年计划
的100.86%,比上年增长15.6%。茧质和单产也都有所提高。茧丝长1185.2米,
同比增加58米;解舒率74.33%,同比提高0.96个万分点;解舒光折233.17公斤,
同比降低4.03公斤;干毛茧出丝率38.07%,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成龄桑亩产
茧75公斤,同比提高3公斤,平均张产27.95公斤,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丝绸工业持续稳定增长。工业总产值完成24.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07%,
是近几年速度最快的一年。 原料性产品大幅度增产: 丝类完成4577吨, 增长
35.15%,其中,白T丝完成3488吨,增长54.25%;桑绢丝完成485吨,桑绸丝完
成233吨,分别增长7.21%和64.66%。丝织品完成8227万米,增长4.01%。丝织
品的品种结构有了历史性的变化, 桑丝绸产量达到3500万米,增长61.37%,印
染丝织品完成4700万米, 基本持平,其中印花绸完成747万米,增长42.5%。各
类服装完成405万件,增加20.3%。
出口创汇突破了1亿美元大关。全年完成出口创汇108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15.08%(全国丝绸出口创汇同比下降2.01%) ,在全国丝绸出口主要口岸中和全
省工贸企业中,出口创汇增长率居于领先水平。出口创汇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茧丝类增长11.5%,绸缎类下降22.77%,丝绸制品服装类增长13.15%。成品类
创汇占出口创汇总额的比例已由上年的34.47%上升为44.64%。蚕茧出口贸易积
极向日本、韩国市场开拓,全年出口1362.55吨,增长29.06%,创汇1343万美元,
增长12.76%,蚕茧创汇占出口创汇总额的比例达到12.41%。全年代理出口创汇
已达1052万美元。自营出口业务取得零的突破,出口创汇52万美元,三资企业出
口创汇116万美元。
经济效益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利税按上年同口径计算完成10623万元,
同比增长18.9%, 其中,国有企业完成6603万元,同比增长26.91%;利润完成
5376万元,同比增长6.42%,其中,国有企业完成3542万元,同比增长21.22%。
科技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全年共完成新产品试制104个,投产86个,出口成
交47个,成交额854万美元,创汇495万美元。荣获省优秀新产品奖11个,是获奖
最多的一年。 全年共组织科技攻关项目42个,完成29个,其中8项已通过鉴定。
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星火奖8个,也是获奖最多的一年。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了步伐,投资效益逐步提高。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
2.7 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技术改进项目33个,投资总额1.54亿元,
基本建设项目65个,完成投资0.54亿元,三资企业及补偿贸易项目完成投资0.64
亿元。 199 3年末,全省自动缫丝机占总机台的比例已超出30%,超出了全国平
均20%的水平,无梭织机占总机台的比例为7%左右,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
强化基础管理,走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基础管理的内涵发展道路,提高了企业
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1993年全省省级操作能手达到71名,缫丝操作一级手率达
到50%,织绸行业操作一级手率力织达到36%,准备达到43%。机台台时产量提
高,缫丝企业自动缫台时产量由上年223克提高到236克,立缫由126克提高到134
克。 织绸企业真丝机台由上年2000台, 扩大到3200台左右,桑丝绸产量由上年
2168万米, 猛增到3500万米,占丝织品总产量的比例由上年的36%上升到56.37
%。
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初步成绩,共查处违
纪案件7起,处理人民来信来访180件。审计工作进一步加强,通过承包财务收支
审计,共查出违纪金额205万元,审减基建、技改项目款129万元。省总公司被评
为1993年度“全省内审工作先进单位”。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对在干部岗位上的
3135名工人实行了干部聘任制;13个系列的3233人有2684人经评审取得了高、中、
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占申报总数的83%。丝绸工业学校加快人材培养,现有
6个专业24个班980名在校学生,被省政府命名为“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和
“省优秀中等专业学校”。

[蚕茧生产]1993年全省蚕茧产量、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基本保证了生
产和市场的稳定。
一、加强蚕茧基础地位,加快蚕茧基地建设。省总公司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确保茧丝绸协调健康发展。全省桑园在总量统一平衡、布向统一调整的原则下,
面积稳定在50万亩,并加快了蚕茧基地县建设。目前已有莱芜市、文登市、莒县、
宁阳县等达到了基地县规模,还有13个县(市)拟发展为基地县。这17个县(市)的
桑园面积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59%,产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63%。
二、坚持“以质取胜”,把“高产、优质、高效”做为发展蚕茧生产的指导
思想。省公司集中精力抓好蚕茧生产规范化管理和植桑养蚕新技术推广。全省优
质高产桑园开发已由3万亩增加到18万亩,成龄桑亩产茧已超过100公斤,比全省
平均水平高3 5公斤;张种产茧35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公斤,成效显著。泰
安郊区、文登、海阳、莒县、兖州、惠民等县(市、区)都实现了优质高产。由于
单产、质量提高,蚕农植桑养蚕的收入也相应得到增加。
三、优化服务体系,正确执行收购政策。为了与蚕农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协
作关系,县(市、区)丝绸公司及茧站积极主动地改善和加强蚕茧生产、收购的系
列化服务,具体指导蚕农提高茧质、单产和效益。1993年在全省资金短缺、经营
管理困难的情况下,省总公司充分发挥实体化管理的优势,千方百计筹措蚕茧资
金3.6亿元, 真正做到了蚕茧收购不打“白条”,实现了各级政府、丝绸公司、
蚕农“三满意”。
四、加大力度,管住蚕茧市场。1993年,个别单位违犯国家规定,私自收茧,
盲目新上或扩大缫丝生产能力,使蚕茧市场受到了严重冲击,经省政府及有关部
门干预,蚕茧市场才又趋于平稳,1993年全省鲜茧收购量达到95%以上,基本保
证了蚕茧资源供需平衡和丝绸生产、出口的需要。按照省政府的蚕茧收购奖励规
定,对蚕茧收购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42个县(市、区)给予了表彰和奖励,授奖面
达67%,奖励金额5 33万元,比上年增加32.08万元。

[’93丝绸工作新举措]1993年,省总公司面临国际丝绸市场持续疲软、外
销价格一再下跌、生产资金紧缺、技改还贷高峰、蚕茧生产遭受自然灾害和市场
不稳定等一系列困难,但一年来,仍使山东丝绸实体化体制得到了完善,同时,
扩大了出口创汇,加快了茧丝绸的发展,为此,公司采取了许多新措施:
1、 合理配置茧丝资源,保持茧丝绸生产总量的平衡。年初,总公司适时做
出了不再扩大缫丝生产能力建设,一般不建新厂,老厂暂不改建、扩建的决策,
同时,采取了限制乡镇缫丝企业私自扩大产量的措施,从而使全省茧丝资源得到
了合理的利用。
2、 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一是改革利益分配方法,对工业企业、县公司实
行“定额上交,超收全留,欠收自补”的政策;二是对部分基础差、底子薄的企
业,实行挂帐停息“拉一把”的优惠政策,促其走向自负盈亏;三是改革市地公
司经费管理办法,实行所属企业上交利润分成,经费基数逐年递减;四是拉大承
包者的兑现档次,使责权利结合更加合理,增强承包经营的责任感;五是建立重
奖办法,鼓励企业争创“排头兵”,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排头兵企业前
三名是:泰安制丝厂、临朐制丝厂、莱阳绢纺厂、烟台丝织厂(并列第三名),分
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县(市)丝绸公司经济效益排头兵企业前三名是:
兖州市丝绸公司、莒县丝绸公司、泰安郊区丝绸公司,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
10万元。
3、 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价格。1993年省总公司先后三次对厂丝价格进
行了调整,并实行效益补贴,使厂丝供应价保持了略低于全国平均价的水平,对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制订了出口绸缎用丝分品种补贴办法,并根据市
场行情,每个季度调整绸缎品种外贸收购价。合理理顺织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
整了真丝绸深加工的印染加工费;绢纺原料、绢绸丝以及出口茧的价格也及时作
了调整,并制订了新产品特质细旦丝的收购、调拨价格。
4、 推行出口绸缎生产收购供需合同制,改变了以往单一依靠计划对口组织
出口货源的办法。随着国内真丝绸生产经营的放开,为保证出口货源,自1993年
一季度开始推行出口绸缎供货合同制,定品种,定数量,定质量要求,定交货期
限,定违约处理办法,保证了出口产品按质、按量、按计划进度交货。(张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