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85&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陈延明
副书记 徐祥之* 王曙光 侯继堂 张敬涛
中共地纪委书记 赵振兰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李朝琪
副主任 王献章 张伯衡* 李耀亭 许桂英(女) 张洪恩 李凤岳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曙光
副专员 张敬涛 杜九西 张锡九*徐士高* 刘玉华(女) 孙宗安 布占祥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阎廷琛
副主任 艾尚惠* 杜传钧* 赵鲁贵* 胡元亭 秦安良 谷庆雪 董永华 王
荣亭
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于立山
地区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王学武
聊城地区辖6县, 114个乡,46个镇,设6个市区街道办事处。总面积8590平方公
里。年末全区总人口541.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86.2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
36‰,较上年降低1.75个千分点。
1993年,全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1993年全
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3.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8.5亿
元;工农业总产值16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农业丰收,农村经济趋向良性发展。各级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摆在
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环节。以发展多种经营为突破口,进一步
调整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集中力量打了玉米套种、棉铃虫防治、秋种和农田水利建
设四个战役,改变了旧的传统种植习惯,实现了种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赢得了农
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动。 全年农业增加值实现35.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1
%, 农村社会总产值实现132.90亿元, 农业总产值实现61.30亿元, 比上年增长
15.87%。 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301.86万吨,比上年增长25.3%,棉花
总产达5.59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36.88
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5.9%; 其中拖拉机37.71万千瓦, 增长16.7%;排灌机械
248.04万千瓦,增长5.2%;农村用电3.42亿千瓦小时。
工业生产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运行质量有所提高。1993年,全区工业面临资
金紧张、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困难,各级下大力抓投入,抓技改,抓管理,抓新上项
目,工业生产逐月回升。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产品的销售率有所回升,企业集
团有所发展,大中型企业个数有所增加。企业技术进度取得新进展,全区共下达技术
改造项目计划133项,当年计划投资7.9亿元;实现财务支出7.1亿元,分别比上年提
高124%和129%。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7.75亿元,较上年增长30.7%;完成工业
总产值104.49亿元, 增长14.9%;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67.8亿元,增
长4.55%,村及村以下工业完成产值36.69亿元。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完
成产值38.6亿元, 集体工业完成产值28.7亿元,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6.4亿
元,工业销售产值63.5亿元。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1993年全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
指数为72.10%,实现销售收入6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4%,实现利税3.76亿
元(其中利润8580万元)。资金利税率为5.30%,成本利润率为1.42%,劳动生产
率为10547元/人。 亏损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区产成品资金
占用8.17亿元,流动资金周转1.5次。
建筑业在上年较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又上新的台阶。全区县属及以上建筑企业
完成施工产值2亿元,竣工房屋面积32.5万平方米。城市建设完成投资6700万元,新
建翻建道路60.5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4万米,排水管道1.67万米,新增日供
水能力1.5万吨。全区房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1993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 1993年, 全区公路客运量1117.66万人, 客运周转量
84622万人公里; 公路货运量562.87万吨,货运周转量82216万吨公里。交通运输条
件继续改善,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159.8公里。所辖区域内125公里的京九铁路聊城段
年内开工以来,工程进展顺利,进度达到计划要求,土方工程绝大部分结束,基本具
备了铺轨条件。济邯铁路聊城段部分控制工作已开工建设。济聊馆高等级公路征地拆
迁任务全部完成,部分控制工程已经开工。
邮电通信条件明显改善。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767万元(90年不变价),比上
年增长43.6%; 电报76.1万份,长途电话506.1万张,市话话机2.6万部。程控电
话工程继聊城8000门开通之后,临清、东阿各5000门又开通,实现了国内外电话直拨
的夙愿。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销售稳中有长。1993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9.45亿元,
比上年增长0.8%, 其中对居民消费零售额20.28亿元,对社会集团消费零售额1.
63亿元, 对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7.54亿元。年内新建扩建各类市场21处,扩
大营业面积26.7万平方米。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3.57亿元,增长43.6%。
外经外贸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
1993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74个, 合同利用外资6538万美元, 三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
1060万美元。
金融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5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其中,企业存款6.98亿元,增长13.2%,居民储蓄45.74亿元增长7.8%。各项贷
款余额70.91亿元, 比上年增长13.8%,其中流动资金贷款54.66亿元,增长13.8
%,农业贷款9.13亿元,增长8.4%,固定资产贷款4.56亿元,增长22.1%。
保险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1993年各类财产保险承保总额102.99亿元,保险业
务总收入1.53亿元,增长4.27%,总支出0.87亿元,增长89.59%。累计赔付率达
到90.14%。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迈出新的步伐。全区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的专业开发机
构12个,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人员1317人,进行技术开发项目44项。当年全区取得科
技成果23项,其中2项填补国内空白,1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9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推广各类科技成果33项,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年末全区普通高校1处,在校生4452人,毕业生975人;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处, 在校生6676人;普通中学306处,在校生20.06万人;普通
小学4628处, 在校生62.16万人;幼儿园1479处,在园儿童12.93万人。学龄儿童入
学率97.5%,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已形成多种形式的培训网络。城镇校改工作任务过
半,集资过半,集资数额达7000多万元。当年,全区共输送大中专学生5560名,创区
内高考录取历史最高记录。
文化、 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1993年,全区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7个,公共图
书馆8个,藏书34.05万册,中波广播电台1座,中波转播台1座,调频广播电台8座,
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10座,卫星地面接收站68处,其中系统内18处。
医疗机构增加, 卫生技术人员不断增长。年末,全区共有医院181处,病房床位
9354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3万人,其中医生5168人,分别增长0.6%、11.2%、
3%和6%。
体育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当年,全区运动员在参加的全省性比赛中共获金牌12
枚,银牌17枚,铜牌11枚。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有了新的
发展。 1993年,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2. 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4%。其中
国有单位基本建设投资3.4亿元,增长72.08%,更新改造投资3.3亿元,增长41.
25%, 商品房建设投资3029万元,增长17.95%,城镇集体投资9257万元,增长166
.24%。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县属以上单位第三产业投资额2.2亿元,占县
属以上投资额的63.3%,增强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年末,全区县及县以上单位职工33.88万人,工资总额
7.49亿元,年人均工资2301元,比上年增长22.3%。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3%。
农业生产在受到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抗灾
救灾, 取得了明显成绩,农民人均纯收入626元,增长21.08%,剔除物价因素实际
上升14.1%。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以控制,增速明显减缓。1993年,全区
进一步理清思路,围绕“三为主”的目标,下决心抓了基层基础工作,成效显著,人
口出生率8.58‰,计划生育率达85%以上,晚婚率达87%以上,晚育率达到87%。
市场物价基本平稳。随着各种物价政策的不断出台,部分商品价格的放开,促进
了生产单位市场意识的增强。由于工作深入,宣传得力,加之货源充足,居民消费心
理稳定,没有引起物价大的波动。1993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为106.1%,涨幅比
上年高0.5个百分点。
注:除注明的数据之外,各项产值均按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兴聊十大工程”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京九铁路聊城段1993年完成投资2.09亿元, 累计完成2.5亿元,基本具备了铺
轨条件。济邯铁路聊城段部分控制工程已开工建设,1993年完成投资2500万元。济聊
馆高等级公路征地拆迁任务全部完成,部分控制工程已经开工,1993年完成投资3250
万元。10万千瓦热电厂工程,已完成投资 5552万元;4×60万千瓦大电厂科研报告已
通过专家评审。程控电话工程,继聊城8000门开通之后,临清、东阿5000门相继开通;
引黄入卫工程, 已累计完成投资1.45亿元,占总投资的71%。商业服务设施工程中
的粮食、棉花、石油、物资四大储备库和煤炭集散中心,已开工建设。其他工程也都
在论证和实施之中。“兴聊十大工程”建设对于带动二、三产业、外向型经济乃至整
个国民经济全面崛起,正在发挥重大作用,不仅是振兴聊城经济的基础,而且已经成
为凝聚全区人民团结奋进、振兴聊城的一面旗帜。
多种经营实现较大突破
1993年,地委、行署以“十大农副产品基地开发工程”为重点,多种经营开始全
面启动。骨干企业、优势产品的开发已经破题,畜牧、蔬菜、林果各业都有较大增长。
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讯、通商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规划和实施。多种经营实
现了较大突破,总收入达到42亿元,增长25%;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总产值达到68亿
元,增长30.6%,其中乡镇工业产值54.06亿元,增长35.5%。全区农民人均纯收
入增加 109元,达到 626元。农村二、三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52%提高到57%,农村经济开始由粮棉主导型向多种经营主导型转变。1993年,全区
多种经营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全方位启动。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比重增加,农
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呈现了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是向区域化方向发展。 涌现了一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典型,全区100户以上的
各类群体达到1000多个。 三是注重规模经营。全区果园面积达到100万亩,大牲畜存
栏130.21万头, 蔬菜面积达到72万亩,(其中高标准蔬菜大棚3万亩)总产129.52
万吨。出现了一大批养殖大户、运输大户。四是向外向型延伸。各县市、乡镇围绕国
内外市场需求,组织安排多种经营生产,培植外向型经济生长点。冠县在常州建立了
轴承一条街; 莘县劳务输出达到5万人。五是向一体化靠拢。坚持走贸工农、产供销
一体化的发展路子,涌现了一些上联市场,下连农户的龙头企业。
(赵仕秋)

工业“十大技改工程”进展顺利
工业“十大技改工程”包括:东阿阿胶厂阿胶系列开发、聊城活塞环厂扩大民机
环生产、聊城客车厂发展中高档客车、临清棉纺织厂两万纱锭改造、聊城第一纺织机
械厂剑杆织机生产、鲁西化肥厂尿素及热电联产、鲁西化工总厂“三四六”工程、阳
谷电缆厂扩大电缆生产能力、聊城油泵油嘴厂扩大生产规模、冠县金属软管厂发展板
带钢和稀土永磁制品生产。十个项目计划投资8亿元。1993年,已累计完成投资3.37
亿元,占总投资42%,东阿阿胶厂、聊城客车厂、聊城活塞环厂、阳谷电缆厂、鲁西
化肥厂、 鲁西化工总厂等6个企业的一期工程已完成,开始发挥效益。“十大技改工
程”的实施,进一步确立了聊城地区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同时也带动了
一批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今后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后劲。
(董怀珍)

“十大农副产品基地开发工程”开始全面启动
“十大农副产品基地开发工程”是:以引黄灌区为重点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
以产棉大县(市)为重点的优质棉生产基地,以黄河故道和马西地区为重点的优质花
生生产基地,以大棚菜和大田瓜菜集中产区为重点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以鸭梨、苹
果、圆铃大枣集中产区为重点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以马西林场和农田林网为重点的
用材林生产基地。以沿黄区为重点的桑蚕生产基地,以食草畜禽和鸡、猪为重点的畜
牧生产基地,以沿黄、沿河区域和平原水库为重点的淡水养殖基地,以加工转化、保
鲜增值、储藏运销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围绕十大工程建设,各级
都认真编制了规划,采取许多有利措施。到年底,粮食、棉花、花生、蔬菜、畜牧、
果品生产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开始向区域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其他农副产品基地
的开发也全面展开。
(李光辉)

聊城市
中共市委书记 毕泗生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海清
市长 张桓
市政协主席 何有庆
放宽搞活政策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1993年, 聊城市国民生产总值1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工农业总产值
34. 79亿元, 增长13.5%,财政收入7116万元,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5.7亿元,增长8.9%。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支
重要方面军。 到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 14421户,比上年增加 4336户,超过
前三年的总和; 私营企业107户,增加51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3.5万多人,占
全市总人口的4.2%;商业服务网点8715个,约占全市社会商业服务网点的85%,完
成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5%;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税费收入占全市财政收
入的近30%。
1、兴办市场,筑巢行凤。近几年来,聊城市采取“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走出了一条联
营、合建、自办市场的路子。先后在城区,乡镇驻地建起市场20多处。1993年,全市
投资2473万元,扩建改建市场14处。目前,全市拥有各类集贸市场73处,其中专业批
发市场10处,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十大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乡村集贸市场为补充,上
下结合,配套成网的市场体系。为方便商户联系业务,开展业务,各大专业批发市场
建立了长途电话、邮政、储蓄、货物寄存等服务项目,及时为进场商户提供全方位的
高效率服务。筑巢行凤,商贾云集。市场内固定摊位达8000多个,经营人员2万多人。
1993年城乡市场商品成交额5.3亿元,比上年增长46.4%。
2、放活政策,鼓励发展。聊城市除放宽价格、简化办事手续外,多次组织工商、
税务、城管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到温州、义乌、白沟、还于年底组团到河北省清河
考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经验,制定了“主管部门抓规划,职能部门搞服务,全市上下
齐努力,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指导思想,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三不限,三放
开,三不准”政策: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放开登记,放开地域,放开经
营;不准搞乱收费,不准搞乱检查,不准搞赎买。并要求各有关部门敞开城门迎宾客,
多搞服务送温暖。坚持不懈地治理“三乱”行为,在户口落户、子女入托上学、办营
业执照、收费、食宿等方面,尽可能地提供服务和方便,吸引大批个体工商户、特别
是外地客商来聊务工经商。
3、 定大规划,求大发展。聊城市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论证分析经济发展现状的
基础上, 确定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积极扶持,鼓励发展。
1993年8月份隆重召开了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大张旗鼓地表彰了100户“规模
个体工商户”和“文明私营企业”。同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农村个体
私营经济,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战略,重点发展专业户、专业村、龙头企业和
长途贩运经销户;城镇个体私营经济根据居民生活需求,重点发展生产加工业、技术
服务业和信息咨询业等,做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使个体私营经济全面崛起。
(张桓)

临清市
中共市委书记 耿朝玉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邵长珠
市长 李显科
市政协主席 许洪海
1993年, 全市辖14个乡,5个镇,设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957平方公里,耕地
6573公顷,总人口 68.89万。工农业总产值24.84亿元,比1992年增长10.6%;其
中工业产值18.2亿元, 农业产值6.7亿元; 粮食总产量27.63万吨, 比1992年增产
59268吨, 达历史最好水平;棉花总产1.70万吨;林牧副渔总收入5亿元,比1992年
增长16.5%; 乡镇企业总产值9.4亿元,比1992年增长46. 9%;城乡居民年末储
畜余额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7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5元,社会商品零售额
完成4亿元,比1992年增长1.5%。
农村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近年来,临清农村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突出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一、三、四、十、九”工程。即以城区为辐
射中心,建成三条经济带,一是沿黄河故道55公里的林果经济带;二是沿三条公路干
线两侧的蔬菜经济带;三是南部畜牧饲养经济带。四个工业小区,一是烟店乡以轴承
加工为主的工业小区;二是魏湾乡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小区;三是老赵庄乡以机械
加工为主的工业小区;四是康庄镇以机械、纺织、综合加工为主的工业小区;十个生
产基地,一是康庄镇、魏湾乡、戴湾乡、康盛庄乡的大蒜生产基地,二是石槽乡、松
林镇、康庄镇的芦笋生产基地;三是大辛乡、朱庄乡、老赵庄乡的瓜品生产基地;四
是魏湾乡的莲藕生产基地;五是戴湾乡、康盛庄乡、魏湾乡的桑蚕生产基地;六是老
赵庄乡、杨桥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七是尚店乡、老赵庄乡的地毯加工基地;八是朱
庄乡、唐园乡、潘庄镇、路庄乡的肉食鸡生产基地;九是松林镇、金郝庄乡、城区的
珍稀动物(狮猫、狐狸等)饲养基地;十是各乡镇驻地的商业服务基地。九大专业市
场,一是魏湾乡的大蒜市场;二是杨桥、肖寨乡的蔬菜市场;三是路庄乡、朱庄乡的
瓜果市场;四是潘庄镇、魏湾乡、路庄乡的大牲畜市场;五是松林镇、九龙市场的木
材市场;六是烟店乡的轴承市场;七是五里庙村的电机市场;八是杨桥乡的废旧物资
市场;九是城郊的废钢铁市场。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由纯农业向农、
林、牧、渔、工、商、建筑、运输、服务等多元化产业转化,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村经济由粮棉主导型开始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主导型过渡。
过去以粮棉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状况,逐渐被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经济收入所代替。
1993年是近几十年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广大农民能取得抗灾增收的好成绩,其中产业
结构和经济来源的变化是主要原因。
(杜明德)

高唐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国生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康和
县长 路广业
县政协主席 孙桂香
1993年,高唐县辖4镇11乡、耕地92.92万亩。国民生产总值5.62亿元,比上年
增长6%, 国民收入4.39亿元,增长6%。工农业总产值12.6亿元,增长13.8%。
农民人均纯收入 606元,增加 140元。全县财政收入 2188万元,增长23.6%。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3亿元。外贸出口额6800万元,创汇1000万美元。城乡储蓄余额3.57亿
元。人口自然增长率3‰。
抗灾救灾农业生产夺得好收成
1993年,自然灾害频繁,历史罕见的虫灾、风灾和冻害等七次重灾侵袭,农业生
产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七、八月份,棉铃虫特大暴发,两次飑风、冰雹袭击,殃及
全县;初冬时节,不到“小雪”下大雪,气温骤降,10年以下的果树全部遭受冻害。
在重灾面前,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立足抗灾自救,抗灾夺丰收。一是针对棉
铃虫连续两年特大发生,棉农植棉信心不足的现实,积极扶持棉花生产。全县发放贴
息贷款1200万元,保障棉花面积的落实和生产资料的供应。二是普遍开展了“五统一”
科学防治棉铃虫,并大摆杨柳阵,推广荧火灯诱蛾,有效地遏制了虫害。三是改革种
植制度,实行玉米套种,灾害损失套种补。全县仅套种玉米达38万亩,是历史上套种
面积最多的一年。四是挽救冻害果树,优化树种。抓住果树冻害时机,引进优良接穗,
组织果树嫁接。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1993年粮食总产达到3.4亿公斤,创历史
最好水平。棉花在大灾之后仍实现总产6000吨。涌现出了一批科学防治、认真管理、
抗大灾创高产的先进单位。 严重受冻的7万亩果树即将改接完毕。1993年实现农业总
产值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发展区域经济建设专业群体
为促进农村经济由粮棉主导型向多种经营主导型的转变,1993年,大力发展畜牧、
蔬菜、林果三大产业,建设专业生产基地,发展区域经济,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全县
多种经营总收入3.3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服务为主体的十大专
业生产经营群体。有尹集镇、高唐镇的蔬菜生产、销售群体;尹集镇的驴肉加工群体;
杨屯乡的草编工艺品生产、加工群体;南镇乡的牛羊宰杀、加工群体;姜店乡的罐头
加工群体;卅里铺乡的印刷群体、农机作业群体、轴承加工经营群体和清平镇的花生、
乌枣加工销售群体等。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企业后劲显著增强
1993年,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
取得显著成效。县榨油厂400吨油浸出生产项目,当年竣工达产,实现利税700万元,
在全国同行业被列为四强之一,是全省生产能力最大的生产厂家。县纸厂纸醛联产项
目一期工程1760长网纸机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名列全省前列,年产值
可达 3500万元, 可实现利税 400万元。县发电厂 1. 2万千瓦热电机组改造工程、
时风机械集团公司超高压泵技改工程先后竣工投产。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92亿元,
比上年增长19.1%。 另外,一批在建、待建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准备。其中有利用荷
兰政府贷款投资4500万元的肉联厂项目; 投资4000万元的防水高级涂料项目; 投资
1500万元的专用粉生产线项目和投资700万元的驴肉加工扩大规模项目。
(赵建民)

茌平县
中共县委书记 董金刚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司文瞻
县长 齐炳文
县政协主席 孙素青
1993年,茌平县辖5镇17乡,面积1105平方公里,耕地108.5万亩,人口56.2万。
工业总产值12. 8亿元, 比上年增长18.2%;农业总产值6.54亿元,增长21.5%。
粮食总产 397万吨,比上年增加10.2万吨。财政收入 568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2.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6元,比上年增加 160元。
注重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1993年,茌平县始终注重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狠抓多种经营生产和农田基本建
设。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中,集中力量大打麦田玉米套种和秋种两大战役。1993年,
全县套种60.5万亩, 占麦田面积的89%,夏套时间比往年提前20天。在风、雹、虫
灾严重的情况下, 秋粮单产仍达281公斤,比上年增加 60公斤,全年粮食总产39.7
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秋种时间比往年提前15天,小麦良种率达到100%,预留间
作套种面积7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5%。在地区秋种工作检查评比中获一等奖。1993
年新增经济田10万亩,粮棉和经济作物的比例由上年的1:0.13提高到1:0.31。全
县塑料大棚发展到3823个, 比上年增加 1603个;中小棚8900个,增为8000个。瓜菜
面积6.8万亩, 增加2.5万亩; 果园面积14. 7万亩, 果品总产9000万斤, 增加
3870万斤。大牲畜存栏17.5万头,比上年增长12%;家禽存养300万只,增长15.4%。
全县多种经营总收入3.5亿元, 增长25.1%。林业生产以实现“八·五”绿化标准
和毛白杨绿色工程为主要内容,全县农田林网面积发展到9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9
.3%。1993年全县共清挖治排灌沟渠130万米,完成土方1500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力
63万人次,完成工日900多万个。新打和修复机井2300眼,维修扬水站122处,改善和
新增井灌面积28万亩。乡镇企业按照巩固、提高、发展的要求,加强现场管理,加以
技改投入, 狠抓骨干企业。1993年全县乡镇企业达19511处,固定资产2.6亿元,转
移农村劳动力5万多人。完成产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实现税金780万元。利润
总赛7900万元, 增长14%。全县有3处省系统级先进企业,3处地区级先进企业,9处
地区系统级先进企业。 3种产品获省部优,5种产品获省星火计划奖,4种产品打入国
际市场。
狠抓普法宣传强化综合治理
1993年,茌平县普遍开展了“六法二条例”的普及教育,狠抓普法宣传,促进依
法治理。 全年共举办普法培训班600多期,受教育者达10万多人,提高了广大干部群
众和青少年学法、懂法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全县22个乡镇796个行政村,有769个行
政村实行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无刑事案件、无违法犯罪、无重大治安案件、无治安
灾害事故的“四五” 村庄达73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2.1%,比上年上升7.1个百分
点。 全县有553所中小学、52家企业实施了依法治理,城镇“四五”单位达95%,比
上年上升 3. 3个百分点。公众安全感平均值和社会治安综合评价值分别达到80和81。
县公安局被省公安厅授予全省优秀公安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被评为省、地先进
单位。

东阿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启让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麻召荣
县长 金维民
县政协主席 雷保训
1993年, 东阿县辖4镇10乡,总面积787平方公里,耕地73.1万亩,年末总人口
42万人。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农业总产值4.82
亿元,工业总产值8.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2%、19.7%。粮食总产量28万吨,
棉花总产量32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21元。全县财政收入完成2307万元,增长32.4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亿元,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24亿元, 较年初增加
4848万元。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1993年,东阿县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对外开放,搞活地方经济的重大
措施来抓。 投资6000多万元, 对交通、通讯等七大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一是投资
1200万元,对济南公路南段进行了水泥路面的拓宽改造,长度达23公里,使东阿成为
聊城地区水泥路面最长的县市。二是投资1500多万元,进行了5000门程控电话和东阿
——聊城的光纤通讯改造,实现了一次切割成功。开通了与国际、国内线路的直拨。
其中, 光纤通讯为全区首家。三是投资600万元架设了鱼山黄河浮桥。直接沟通了与
黄河对岸的联系。四是投资1000万元,对县招待所进行了彻底改造,使其成为集住宿、
生活、 娱乐为一体的高等级宾馆。五是投资200万元重新改造了汽车站,彻底解决了
来往车辆进出站难的状况。 六是投资500万元,新建了两个35千伏变电站。七是投资
600多万元,进行了环球商场的第二期配套工程建设。新扩市场面积200余亩,新建50
米宽街道两条,达1000米长,实现了绿化、照明相配套。通过对七大基础设施的改造,
全县的投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繁荣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开林)

阳谷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孔昭信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振珽
县长 安世银
县政协主席 杨知重
1993年,阳谷县辖6镇、15乡、总面积1048.5平方公里,有耕地102万亩,总人口
74.37万人。 199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8.3亿元,较上年增长18.5%。工农业总产值
19亿元, 较上年增长21.9%,其中工业总产值11.84亿元,增长27.78%;农业总
产值7.2亿元,增长13.7%。粮食总产达8.7亿斤,较上年增长29.3%。农民人均
纯收入635元, 较上年增长25.2%。县财政灶内收入完成4620万元,增长24.4%。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5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7543万元。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6.6
亿元,较年初增加 8913万元。全县人口出生率 5. 59‰,较上年下降2.51‰。
农业生产继续得到发展
1993年,阳谷县在工作指导上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依靠科技进步,强
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着
重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方面大作文章,全县农、林、牧、副、渔各业均有了新的突破。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43万亩, 总产达8 7亿斤,较上年增长29.3%,其中夏粮4.3
亿斤,较上年略有增长;秋粮4.4亿斤,较上年增长80.6%,创历史最高水平。
由于各级加强了技术指导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
策和扶植性措施,全县蔬菜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993年瓜菜面积突破7万亩, 冬暖式蔬菜大棚猛增到2541个,中小拱棚发展至6000多
个。所产黄瓜、西胡芦、韭菜等棚栽鲜蔬菜源源供应寿光蔬菜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
地。
1993年, 全县林网化面积达到95.02万亩,农林间作面积达到30万亩,经济林发
展至12万亩,用材林增至4万多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8.44%,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42
%,提前一年达到了山东省“八·五”绿化标准。
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1993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14.5万头,较上年增长26%;
羊存栏23万只, 增长10%;家禽存养600万只,增长42%。肉类总产3.2万吨,增长
20.6%, 蛋类总产3.79万吨,增长29.4%。全县养猪业实现了公猪良种化、母猪
本地化、商品猪一代杂交化,成为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1993年全县养猪55万头,
其中瘦肉型猪34万头;年内计出栏肥猪30多万头,其中瘦肉型猪21万头。
全县养鱼面积达1.1万亩,总产2580吨,较上年增长15.7%;植藕8000亩,苇、
蒲面积发展至7000多亩。水产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加,初步改变
了过去那种以自然放养为主的粗放简单的生产管理方式。
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1993年,对县城主干街道谷山路进行了彻底改造。整个改造工程历时两个月,完
成投资600多万元。 经全面改造的谷山路全长3800米,宽42米,快慢车道、人行道分
别设置并用花池间隔,两侧装设双引双臂路灯,低压电线、通讯电线、广播线路全部
理设地下电缆,下水道两侧全线贯通,是一条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标准较高的街道,
被誉为“阳谷的十里长安街”。县城车行道铺装率达到92%,人行道铺装率达75%;
新铺设供水管道6240米,城市日供水量达5000吨,较上年增加 20%。
在沿线人民群众的主动配合和大力支持下,京九铁路阳谷境内段全面开工,工程
进展顺利。年内并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2公里。
新上5000门程控电话已全部开通,县内已有11个乡镇改装了自动电话,全县通讯
事业滞后的局面初步得到改变。
110千伏二回供电线路工程圆满完成, 年内并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
电站两座, 10千伏变电所1座, 改建新建高、 低压线路161.9公里,新增供电能力
6300千伏安,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工业用电不足的问题。全县农村通电率达
95%。年供电总量达1.4亿度。
乡镇企业开始腾飞
全县乡镇企业有了长足的进展,初步实现了第二次异军突起。1993年底,全县乡
村四级企业发展至10723处, 从业人员达5.4万人。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9.2亿元,
较上年增长39.5%, 实现利税1.06亿元,增长22.6%。年产值过百万元的企业发
展到39处, 过500万元的发展至12处,过千万元的发展至5处,中外合资企业发展至7
处。有5个乡镇乡村四级企业产值突破5000万元,4个乡镇四级企业产值突破8000万元。
山东骆驼巷企业集团新上“三无”酒精生产项目建成并投入正常生产,还相继开
发了港宝亚意斯高级系列化妆品,天然饮品、包装装璜设计印刷等新产品和生产项目,
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阳谷县刘庙畜牧实业公司立足本地饲料及劳动力资源,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发展
肉食鸡饲养、加工业,从孵化、饲养、宰杀、分割加工到贮藏运销实现了一条龙、系
列化生产、经营,在创造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了当地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成
为名符其实的“龙头企业”。
(张万知)

莘县
中共县委书记 白志刚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朝会
县长 孟宪海
县政协主席 曹存德
1993年,莘县总面积1387.7平方公里,耕地129.2万亩,辖28个乡镇,1154个行
政村, 91.58万人口。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农
业总产值8.92亿元, 工业总产值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5%和8.7%。粮食总
产9.37亿斤,比上年增加1.62亿斤;油料总产 1.34亿斤,比上年增加9790万斤。
农民人均收入623元,比上年增加154元。县财政总收入7482万元,比上年增长54%。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4.7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全年累计盘活资金3800万元。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3.17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比
上年增长21%。
劳务输出形势喜人
1993年莘县县委、县政府针对本县劳动力过剩的实际,积极引导和组织群众外出
打工, 共输出劳动力达5万多人,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输出人员大多从
事建筑、采矿、种植、养殖、加工和商饮服务,月收入200~500元之间。这些人不仅
挣回了大量资金,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技术、反馈了信息,逐步成为
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一支生力军。
该县在搞好本地蔬菜生产的同时,与北京、朝阳区,新疆巴楚、莎车两县达成发
展蔬菜大棚等协议。 县外贸公司与巴楚、莎车两县签订了三年合同,以每亩400元的
租金租赁土地160亩, 投资400万元,组织300多人赴新疆营造了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
棚90个。 同时,在两县建优质绿豆育种基地8万亩。县外贸公司年内还在当地建起榨
油厂一处,开工不到半年就加工棉籽1.3万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这处榨油
厂已成为南疆加工量最大的油料加工厂。县水利局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建了一座生产防
火门的企业,并承担了兰新铁路复线的部分工程。
莘县马集乡与北京朝阳区签订了以每亩150元的租金租赁该区农村250亩土地的三
年合同,一期工程拟发展10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建一处蔬菜批发市场。
(李英华)

冠县
中共县委书记 潘太银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洪山
县长 杜清雷* 宋来君
县政协主席 李增珠
1993年,冠县辖7镇15乡,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耕地112.58万亩;人口72.51
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7‰;县工业总产值8.45亿元,较上年增长13.2%;农
业总产值8.05亿元,较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3315万元,财政支出4209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3亿元,外贸出口产值86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元,城乡
人均储蓄余额593元。
公路建设成绩斐然
1993年,冠县县委、县政府重视公路建设,真正把这项工作摆在了经济建设“先
行官”的位置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加强领导。在每条公路修建时,县、乡均成立领导人挂帅的公路建设领导
小组,及时协调、解决拆迁、占地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为公路的顺利施工奠定基础。
(二)启动群众的积极性。注重搞好宣传发动,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公路
建设在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群众在公路建设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牺牲精神。在
修筑○四○公路时,县境内拆迁房屋2400余间,群众顾全大局,不讲条件,不要代价,
不到半个月全线即拆迁完毕。路面整修和路基加宽也在国家、地方没出一分钱的情况
下,由沿途乡镇组织1.7万人出义务工完成。
(三)多方筹集资金。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通过积极争取,省交通厅同意以
发行公路建设债券和向银行贷款方式集资1000多万元兴建普通省级公路,这在全省公
路建设史上尚属首次。县里抓住省领导同志视察的机会,汇报情况,争取了省拨款30
万元扶持修筑一条扶贫公路的项目; 二是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挤出124
万元资金投入公路建设;三是发动群众集资。趁○四○公路修筑之机,发动沿线群众
集资62.64万元, 修通了沿线4个乡镇驻地及部分村庄18公里的断头路。动员韩路、
刘屯、郭庄等3个富裕村庄自筹资金94万元,修路6.3公里。
1993年, 全县公路建设共投资1800多万元,新建、改建国道和省道2条,县乡公
路2条、乡村公路和街道10余条,全长67.7公里,创全县公路建设史上最高纪录,使
全县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史钊 李书洞)
全县遭受历史上罕见冻灾
1993年11月20日至23日, 县内最低气温达零下15.9℃,雪面至1.5米处温度零
下27.9℃,全县范围内遭到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冻灾。14.5万亩1—8年生的幼龄果树主
干冻死98%以上,6.3万亩8年生以上的果树花芽冻死98%,2600亩果苗千全被冻死;
350万株幼桐树和40万株桐树苗地上部分被冻死; 县东部地势低洼乡镇的25万亩小麦
受灾, 其中4万亩死亡,16万亩发黄;5000亩未收获的大白菜被冻在地里,2000多个
蔬菜大棚被雪压塌,菜苗被冻死;冻死各种畜禽5000余头只;40多公里新修柏油路面
被冻坏。冻灾给全县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9亿元。尤其是果品生产的损失最为严
重,将影响到今后5年以上,间接经济损失奖达10.5亿元以上。
(史钊 靳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