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84&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林廷生
副书记 李明先 曾昭起 路绍昌
中共地纪委书记 温新月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毕可文
副主任 张宝光 王启杰 刘广新吴倩之 李家玉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李明先
副专员 曾昭起 阎世海 潘洪玺李玉祥 张国敏 孔令昌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樊思宝
副主任 李宝珊 黄爱菊 赵文启刘文军
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许修堂 燕振安
地区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王进宝朱献瑞
1993年, 菏泽地区辖8县1市,253个乡镇,7097个行政村。总面积12153.6平方
公里,耕地面积70.25万公顷。年末总人口 805.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27万人。
国民生产总值110.4亿元, 比上年增长18.2%。农民人均纯收入679元,比上年增加
124元。全区人口出生率8.8‰,人口死亡率 4.48‰。人口自然增长率4.32‰。
1993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好了秋、冬两个战役。秋季搞乡村工程,出动劳力
65万人,动土方1765万立方米,完成工程4000多项,冬季完成地区重点工程的施工,
铺开了洙赵新河、洙水河两条大河清淤和阎谭、谢寨引黄灌区工程等,克服了大雨大
雪严寒稀淤多种困难,动土方1800多万立方米,上阵民工过百万。全年新打机井4710
眼,配套机井4955眼,维修旧井2600眼;治理沟河6400条,长7100公里;新建、配套、
维修各类建筑物5500座。扩大灌溉面积26.7万亩,改善、恢复灌溉面积51.6万亩,
增加节水面积16万亩, 增加、恢复除涝面积1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0平方公里。全
年完成农业总产值77.4亿元(1990年不变价) ,比上年增长10.2%,农村社会总产
值170亿元,增长25%。粮食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354.6万吨,比上年增长2.5%,
其中夏粮22.3万吨增长7.5%, 秋粮131.4万吨,减少5.0%。经济作物除棉花减
产外,其余都有增长。棉花总产9.5万吨,比上年减少26.2%。油料总产21.7万吨,
增长50.9%,瓜菜总产168.7万吨,增长26.0%。畜牧业生产发展很快,大牲畜年
末存栏143.49万头,增长18.4%,其中牛114.56万头,增长18.4%,出栏率22%,
存栏量居全省第一位。禽2940.63万只,增长9.7%。兔535.42万只,增长9.3%。
肉类总产33.8万吨,增长21.4%。蛋类总产16万吨,增长14.3%。奶6238吨,增长
172%。 全区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畜产品出口居全省
第一位。水产品产量、产值稳定增长。全区完成水产品产量2.2万吨,增长12.8%。
实现水产业产值1.15亿元,增长15%。林果业迅速发展,年内新造林29869公顷,年
底全区有林地面积220万亩, 农田林网68.7万公顷。 农桐间作18万公顷,果树面积
120万亩。木材蓄积量1157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19.3%。果品产量30万吨。多种经
营迈上新台阶。全年完成收入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庭院经济开发户74.9万
户, 占农户总数的43%,庭院开发收入16.7亿元。各类专业户发展到38.3万户,专
业村2028个,分别占22%和27%。
1993年,全区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普遍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股份制和企业集
团的发展步伐加快, 全区已有40多家企业进行了股份制试点,有4家企业已进行资产
评估, 并做好了募股准备工作。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4.3
%, 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6.1亿元,增长14%。产品销售同步增长,产
销率逐月提高。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3%,
产销率94.14%,比上年提高12.74个百分点,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效益有所
改善。 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实现利润1.82
亿元,比上年增长73.3%。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全区年内有188个技改项目竣工投产,
开发新产品240种, 新产品产值率为10%。其中31种产品达到省内先进以上水平,有
15项新技术、新成果在全区20余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有4个企业的9种产品采用国
外或国内先进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全区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在94%以上。电力、交通
运输、邮电事业有一定发展。全区售电量完成10.7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
负荷率为72%,比上年提高1.2百分点。货运总量为708万吨,比上年提高36.1%,
客运总量为1366.2万人,比上年下降10%。邮电业务总量为5257万元,比上年提高42
.07%。
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加,1993年全社会投资总规模17.3亿元,比上年增长34%,
其中国有单位投资7.3亿元,增长11%,基本建设4.5亿元,技术改造5.5亿元。能源、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全区实现财政收入5.28亿元,比上年增长56.49%,其中,工商税收4.75亿元,
增长68.4%。财政支出9.12亿元,增长23.42%,其中,灶内支出6.84亿元,增长
23.22%。 各项税收总额5.63亿元,增长56.65%。年底,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达
59.9亿元, 比年初增加 10.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46.8亿元,比年初增
加 8. 7亿元,人均储蓄570元,各项贷款余额81.5亿元,比年初增加7.5亿元。
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5亿元, 比上年增长10%左右;零售物价总指数
平均上升8.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全区共鉴定各类科技成果74项, 其中4项达国际水平,28项达国内先进水平或填
补了国内空白。 其中“牛胚胎移植诱产双胎技术”在国内外均属先进水平。1月至10
月全区共申请专利42项,组织推广了21项专利技术的实施,创产值3000万元。全区共
承担省科技攻关课题77项,其中省结转课题46项,补助经费102.5万元;地区安排新
上课题18项, 补助经费25.65万元,年底完成28项。全年列入国家、省级星火计划32
项, 总投资9343万元,新增科技贷款5910万元。全年列入省“火炬”计划6项,贷款
760万元,补助经费26万元,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点7家,列入省运用高新技术改
造传统产业试点1家,获4枚高新技术奖牌。全区成果推广44项,已创产值5400万元,
利税410万元。 全区民办科技机构已发展到28家,注册资金14729万元,创利税492.
54万元。
年内加快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步伐,全区又有73个乡镇基本实现了初等义务教
育。 特殊教育发展较快,全区建成并启用特殊教育学校6处,办弱智儿童少年辅读班
142个; 全区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47%。 幼儿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全区各级幼儿园
5346处, 办园率80%;入园幼儿20.31万名,入园率为41.3%,其中学前一年教育
幼儿入园率95.6%。幼儿教师队伍达到8414人。成人教育有了新的进展,年内全区共
扫除文盲近3万人;新建省级标准化农技校23所,地区级标准化农技校150所,并建成
2所县级成人中专。面授教育取得较大成绩,年内全区向曲师大输送新生600余人,比
上年略有增加;中师函授招生4500余人,创近年招生最高纪录。高等教育考试工作进
一步得到重视,报考人数由上年的8000余人增加到年内的1.3万余人。全区年内共筹
措资金2485.1万元,新建校舍15.3万平方米,维修校舍9.5万平方米,硬化路面3.
7万平方米,购置课桌凳1.2万单人套。全区新建实验室、仪器室626座,添置各种教
学仪器总价值282万元,图书41万册。学校内部设施配套达标的学校,小学有1490处,
中学有155处,达标率分别为28.6%和34.3%。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卫生系统积极推进普及卫生保健工作,年内用于乡镇卫生
院改貌投资281万元, 发展小专科70余个。全区“四苗”接种率分别为:脊灰疫苗98
.73%, 麻疹疫苗97.62%,卡介苗95.71%,百白破疫苗96.68%。全区新法接生
率达98.3%, 科学接生率达37%,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低
于万分之四。爱国卫生工作以创建卫生城、除害灭病、农村改水为重点;年内又有单
县、定陶两县达到地区级卫生城标准。除氟改水已全部完成省分配本区50个中、重度
村降氟工程建设任务,受益人数3.35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达到11.5‰,晚育率达
到89%,计划生育率达到90%。
(李顺广 马涛 张煜 王宪军)
菏泽人民抗洪救灾
1993年7月9日至15日,全区突然连降大到暴雨,平均降雨量295.5毫米,有7个县
市的111个乡镇受到洪涝灾害的袭击。 受灾特别严重的有巨野、菏泽、郓城、鄄城、
东明5个县市, 平均降雨量300毫米,有80多个乡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上。这次灾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6亿元。
8月4月15时到5日凌晨,菏泽又一次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全区平均降雨190毫米,
部分乡镇达400至500毫米。同时,郓城、菏泽、曹县、成武等县市的18个乡镇伴有九
级以上的龙卷风, 部分乡镇有冰雹。农田一片汪洋,直径1米粗的大树被折断,一片
片刚挂桃子的棉花、刚出穗的玉米被冰雹砸毁,上万家农户的粮食被洪水冲走,房屋
倒塌。这次洪涝灾害不仅使全区人民生命财产重受损失,而且将第一次暴雨后补种的
120万亩晚秋作物全部淹没。
全区两次受灾共淹没土地688万亩,绝产面积404万亩;被水围困村庄1299个,水
围群众98.7万人, 损坏房屋24.4万间,其中倒塌8.44万间,造成新危房16 8万间;
伤亡人员2708人; 冲走和霉烂粮食27万吨,毁坏公路497条,达1370多公里;冲毁通
讯线路270公里, 电力设施207公里;冲毁桥涵闸2778座,堤坝决口 17处,冲毁塘坝
270多个, 毁坏砖瓦窑510座;报废机井27758眼;毁坏果木1400万棵,果园绝产26万
亩;造成县以上企业停产4007家;死亡大牲畜16.6万头,家禽304万只;470处学校、
56家医院进水或被洪水围困;重灾区最高发病率达18%,因洪水围困造成群众生病的
达36万多人。两次受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
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灾区人民给予了深切关怀,对灾
区人民的抗洪救灾斗争给予了很大支持。 8月13日至15日,国务委员、国家抗旱防汛
指挥部总指挥陈俊生同志代表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来菏慰问灾民,
并亲临郓城、菏泽、巨野、东明等县市察看灾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山东省
委书记姜春云同志,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志浩同志,省委副书记马仲才同志、李春亭
同志,副省长王建功同志、张瑞凤同志、宋法棠同志、吴爱英同志以及其他常委、省
政府领导同志都亲临菏泽视察灾情,现场指挥抗洪救灾工作。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
省水利厅及其他省直部门以及兄弟地市的负责同志,也都亲临灾区慰问,并送来了大
批的救灾物资和资金,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
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灾害发生后,地委、行署带领全区人民开展了抗洪救灾、生产自救工作。
第一,集中力量抓好抗洪抢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各级迅速成立了抗洪
救灾指挥部。地委、行署连续召开联席会议,部署抗洪救灾工作。地区六大班子的领
导同志立即赶赴巨野、 郓城、菏泽市等灾区,察看灾情,并组成了9个抗灾小组,分
赴各县市指挥抗灾。对受灾较重的钢城县,还派出两名副专员蹲点,现场指挥救灾。
全区组织基于民兵、 公安干警、武警官兵、舟桥部队分成200多个抢险突击队,调集
各种船只、木排1400多只,将30万被水围困的群众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调集运送了
大批竹杆、 塑料布、棚布、麻绳、铁丝、苇席等物资,搭起简易窝棚3万多个,组织
大批车辆为灾民送水、 送面、送馍、送衣;组织医疗队和防疫小分队267个,确保了
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第二,狠抓生产自救,弥补灾害损失。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把立
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上,做到灾区损失非灾区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
业损失工副业补;在领导力量上,实行科学分工,一手抓抗洪抢险,安置灾民生活,
一手抓生产自救,增强抗灾自救能力。三、四季度,广泛开展了增产增收活动。一是
抓好以庭院经济为主的多种经营;二是改种蔬菜和冬暖式塑料大棚菜,三是大力发展
畜牧业; 四是发挥乡镇企业的幅射作用;五是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自8月份始,
全区共组织灾区劳力外出包工10.6万人,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
第三, 搞好思想发动, 广泛开展捐助活动。全区两次受灾,两次捐助,共捐款
167.44万元,其中捐赠物资折款127.54万元。
第四,抓好灾区建房,妥善安置灾民。两次洪涝灾害,共造成24万群众缺粮断炊、
无家可归。地委、行署专门召开会议,对灾区建房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并有一名副
书记、一名副专员专抓灾区建房工作。本着无灾支援有灾、轻灾支援重灾的原则,在
农村开展了每人捐“一块砖、一片瓦、一斤粮”活动。县市之间实行了对口支援,定
陶县、成武县和地区建筑公司支援郓城县,曹县支援菏泽市。地区重点支援郓城、巨
野、 菏泽、鄄城和东明5县市。并采取“个人筹一点,亲邻帮一点,国家补一点,银
行贷一点,保险拿一点”的办法,使建房工作顺利开展。到年底,全区修复旧房13.
6万间, 建新房8.4万间,灾区所有无房户,基本上都搬进新居。烟台市委、市政府
捐助300万元,为巨野县王桥村建设了新村;威海市捐助200万元为郓城县曾屯村建了
新村。
第五,抓好冬春群众生活安排。地委、行署一是成立了专门班子,行署一名副专
员具体抓,定期检查群众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灾民顺利度过灾年。
二是使用好救灾物资。至年底,共发放救灾款1690万元,救灾物资折款673.5万元。
三是大力开展互助互济活动。四是采取从粮食部门先借部分粮食,借销给灾民,等新
粮食收了再偿还,以解决部分灾民冬春口粮不足的问题。
第六,动员百万民工上阵,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地委、行署汲取了这次特大
洪涝灾害的深刻教训,决定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自
筹资金3亿多元, 秋季搞乡村工程,出动劳力65万人,动土方1765万立方米,完成工
程4000多项。冬季,上阵民工过百万,克服了大雨、大雪、严寒、稀淤多种困难,动
土方1800多万立方米,完成了地区重点工程。
(张煜 王宪军)
菏泽市
中共市委书记 杨成训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永亮
市长 贾学英
市政协主席 傅炳尧
1993年, 菏泽市设5个城区办事处,辖10个镇,21个乡,人口 121.04万人。总
面积1400平方公里, 耕地84431公顷。比上年增长31.91%;农业总产值9.8亿元,
比上年略有增长。财政收入768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8%;财政支出与收入平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5亿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7亿元。三资企业22家,合同
利用外资1800万美元,实际到位997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元,比上年增长10%。
城乡存款余额14.08亿元。
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河道和沟渠多年失修,淤积严重。加之水利工程标准低、不配套、老化退化,春
夏季农田干旱时灌溉发生困难。秋季又遇30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特大洪涝,造成30多万
亩农作物绝产。鉴于旱涝成灾的沉痛教训,地委提出“大干三年,基本实现水利化”
的号召。菏泽市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冬季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洙水河清淤工程。上自东鱼河北支,下至巨野县朱烟墩,全长58.25公里,组织
新兴、 胡集等18个乡镇,共10.25万人参加施工,投工221.4万个,完成土方337.
77万立方米。
引黄工程。包括两处沉沙池、两个干渠清淤、两个排碱沟的开挖六项工程。全长
74.5公里, 组织东城、西城等16个乡镇办事处,共6万人参加施工,投工169.13万
个,完成土方257.07万立方米。
支流河道清淤。 包括刁屯河上段和西南片调水干线两项清淤工程。 组织黄集乡
7500人参加施工、投工17.1万个,共做土方26万立方米。
以上三大工程,施工的总长度为143.35公里,总土方为620.84万立方米,总投
工407.6万个, 实际出工17万人。战线之长、规模之大、任务之重,在本市水利工程
史上是罕见的。
工程完成后, 大大增强了抗旱防涝能力,使全市的有效灌溉面积达109万亩,三
年-遇除涝面积达83.5万亩,为大跨度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利实业有限公司
该厂始建于1989年,是菏泽市侨汇商品供应公司和香港达富行合资兴办的企业,
注册资金40万美元,主要经营各种规格的桐木拼板、桐木家具部件及桐木包装工艺品
等,产品选销日本。1992年被国家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评为“全国双优三资企业”,国
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全国明星三资企业”荣誉称号。
1993年,三利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桐木拼板4800立方米,实现产值1800万元,创利
税819万元,上交税金161万元,创外汇216万美元。是年8月,菏泽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该公司向灾区捐款2万多元。
(王遵成 孙志华)

鄄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陈兴之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福连
县长 常贵民
县政协主席 陈心义
1993年,鄄城县辖4镇21乡。总面积1032.7平方公里,耕地97.6万亩,总人口70
万。 工农业总产值17.46亿元,比1992年增长24.7%;人口自然增长率6.47‰。社
会商品零售额1.49亿元。财政收入4543万元。
市场农业大发展
1993年,鄄城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改革开放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根据
省里给予的优惠政策,把建市场,活流通,促生产作为农村工作重点,按照统一规划,
多方融资, 对全县30多个集贸市场进行了扩建和改建,新建和改建了5处专业市场。
其中,投资1700多万元对全国著名10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的舜王城中药材市场进行
了改建, 形成了天天开市的一体化楼房式封闭市场。投资210万元扩建了鲁王轴承市
场, 并筹集100万元兴建了鲁王轴承厂,与市场融为一体,成为黄河以南最大的轴承
专业市场。 投资450万元建成了全国唯一较大规模的郑营人发皮毛专业市场。同时还
建成了阎什果品批发市场,梁屯蔬菜批发市场,董口大豆市场,大埝银耳市场等,形
成了10大专业市场,总占地5000余亩,日上市摊位3万多个,年成交额8亿多元。市场
的建立与繁荣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大调整,农业生产向
以专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效益型转变。1993年鄄城县中药材、花
生、大豆种植面积分别比去年增长448.1%、104 8%和90.3%,传统的粮棉单一结
构开始向粮、棉、果、药、桑、笋等多元结构转变,全县出现了万亩果园、万亩桑园、
万亩药材、万亩芦笋、万亩蔬菜等10大“万亩工程”。单位土地面积上经济效益比过
去几倍、几十倍地增长。专业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1993年鄄城县从
事第三产业的专业户发展到2.9万个,专业人员11.6万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亿
元,增长105.3%,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快速增长。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打基础,转机制,增强工业的整体实力。1993年,狠抓了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
基本建设,重点实施了“ 1655”工程。1993年全县工业在建技改、基建项目 13个,
其中11个项目竣工投产,大大增强了工业的发展后劲。同时为增强企业活力,对一些
公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租赁经营,对新上项目,一开始就引入私有成
份,规范内部管理,创造了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好机制,全县工业发展开始走向适应
市场经济的速度、规模、效益、协调促进的良性循环轨道。
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0.1亿元, 增长38%,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产
值4.37亿元,增长21.2%。产销率达到90.6%。
个体私营经济上台阶
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食品大王”李宪云,赤手闯北京,经营肉食品,现在发
展成为拥有千万元固定资产的大老板,被县政府聘为驻京办事处副主任。“地毯大王”
刘利钦把一个濒临倒闭的村办地毯厂办成了一个拥有加工点125个,织机800台,固定
资产700万元的乡办公司,年创利税310万元,创汇426万美元,被聘为吉山乡副乡长。
1993年全县新上乡镇工业项目284个, 总投资5100万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占80%以
上。
(李允贵 吕绍亭)
郓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魏昌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周庆文
县长 董茂伦
县政协主席 单承坤
1993年, 郓城县辖6镇32乡,1035个行政村。总面积16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
. 48万公顷。总人口 102. 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18‰。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2
.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工农业总产值24.6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总
产值12.9亿元, 增长25.5%;农业总产值11.7亿元,增长4.2%。粮食总产50.
11万吨, 棉花总产7700吨,油料总产3.79万吨。财政收入4783万元,比上年增长26
.6%;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亿元,增长8.6%;出口商品供应总值2.24亿元,增
长5.7%。年未储蓄存款余额6.8亿元,比年初增加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41元,
比上年增加 94元。
抗灾自救取得重大胜利
1993年7至8月份,郓城县连续受到特大暴雨和10级以上龙卷风的袭击,造成几十
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县平均降雨量达到823.2毫米,泮渡、侯咽集、肖皮口等
乡镇降雨量高达1000毫米以上。全县普遍受灾,其中重灾村846个,受灾群众95万人,
438个村庄,31万人被大水围困,32个特重村村内平均积水90厘米,最深达150厘米。
60万亩秋季作物绝产,倒塌房屋3.5万间,房屋严重损坏5.4万间,淹死牲畜4050头,
家禽10万只,霉烂变质小麦11万吨。县城70%的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和居民住宅
进水。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7.7亿元。
灾害发生后,中央、省、地各级领导同志亲临灾区、了解灾情、慰问灾民、指导
抗灾救灾工作。中央、省、地及时下拨了救灾款和大批救灾物资。省内外许多单位和
组织送来了救灾款及救灾物资。济南军区总医院、九一医院、武警总医院、省立医院、
青岛济青中医院日夜奋战在抗灾防病第一线。郓城县成立了抗灾救灾指挥部,一是及
时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安顿灾民生活。全县组织500名基干民兵,160名公安干警,
配合解放军舟桥部队、道桥部队和武警官兵,组成50个抢险突击队,迅速转移被大水
围困的群众1.73万人及一大批生活物资。 帮助灾民搭建临时简易庵棚6700个,调运
食品16800公斤, 抽调105名医护人员,组成7个医疗队,为灾民防病治病。同时,在
全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互助互济活动。 县内共向灾区捐款33.7万元,面粉、大米、
馍、 方便面等食品500余吨,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置。二是迅速组织群众恢复生产,
重建家园。 县委、县政府组织20多万名劳力打通“三沟”,动用排水机械480台套,
采取人工疏导与机械强排相结合的办法,排除受灾村庄及田间积水。全县组织中、小
建筑队590个, 动用民工3.3万人投入建房, 到1993年底, 共筹集、投放建房资金
1200多万元,帮助灾民新建、维修房屋8.8万间,入冬前,无房灾民全部搬进房屋。
三是积极开发生产自救,增加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了“农业损失工副业
补,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大田损失庭院补,秋季损失冬季补”的指导方针。狠抓蔬
菜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组织劳务输出,积极开发生产自救,做到大灾之年不减收。
199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入641元,比上年增加 94元。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
郓城县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保种基地
县和青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
1993年, 全县大牲畜存养量17.9万头,猪37.17万头,羊123.31万只,家禽517.2
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45%;人均畜牧业收入206
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32.1%。其主要做法是。
一、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大力发
展畜牧业的决定》,规定对国营或集体畜牧场、联合体、专业户由农行、信用社优先
提供低息贷款。对新建的畜禽饲养场、饲料加工厂、兽药及添加剂厂、畜产品加工厂
等, 3年内给予免税照顾。凡来县外调种畜、持有当地税务、农牧部门证明者、免交
牲畜交易税。不论国营、集体、联合体或屠宰专业户。每杀一头(只)大牲畜、猪、
羊分别由屠宰方交纳1.5元、 0.5元、0.3元的畜牧业生产扶持金,作为县畜牧发展
基金。 同时,在全县广泛开展“畜牧业示范乡镇”建设竞赛活动,对达到户均存栏3
头标准畜, 人均畜牧业年收入400元以上乡镇,奖励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功
人员一级工资,并给予其他物资奖励。对存栏牛5头、羊30只、猪20头、家禽300只以
上的饲养户,优惠提供场地,优先享受低息和贴息贷款。
二、积极抓好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首先狠抓了良种繁育推广,优化畜禽结构。
郓城充分发挥本县良种优势,努力搞好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的纯繁复壮工作。
先后组织实施了中科院和省科委下达的“肉羊高产攻关技术研究”、“高产肉用鲁西
黄牛研究”和“小尾寒羊肉用新品系研究”三大科研项目。并组织畜牧科技人员分赴
全县38个乡镇,对种公、母猪登记造册,进行等级鉴定。凡属劣种公、母猪限期淘汰,
对淘汰后又买良种猪者每头给予100元补贴。 到1993年底,全县瘦肉型猪达31.61万
头,占全县生猪存栏量的85%;鲁西黄牛13. 88万头,占全县大牲畜存养量的78%;
小尾寒羊29.07万只,青山羊94.24万只,分别占总存养量的23.6%和76.4%。其
次全面推广青贮氨化和暖圈养畜,抓好配合饲料的加工供应。1993年,全县共建青贮
窖6800个, 青贮玉米秸483万公斤,氨化麦秸520万公斤,节约精饲216万公斤。暖圈
养畜20万头, 配合饲料加工厂发展到27处,加工能力670万公斤,全县有40%的蛋鸡
和 60%的生猪采用配合饲料喂养。 第三是搞好畜禽疫病的综合防治。全面实行了畜
禽防疫双轨目标责任制。1993年,全县猪的防疫密度达到85%以上,鸡的防疫密度达
到95%以上。
三、大力发展适度规模饲养和畜产品综合开发。县委、县政府在程屯、徐垓、丁
里长等乡镇建立了鲁西黄牛生产基地;在杨庄集、大人、常庄等乡镇建立了小尾寒羊
生产基地;在玉皇庙、陈坡、张集等乡镇建立了青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在城关、黄安、
黄集等乡镇建立了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在蒋庙、郭屯、梳洗楼等乡镇建立了良种鸡生
产基地;在唐庙、赵楼、汉石桥等乡镇建立了良种兔生产基地。到1993年底,全县畜
牧专业村已发展到228个, 适度规模饲养专业户2100户,规模饲养场76处。畜牧业的
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加工业、种植业的发展。1993年,全县以皮毛加工、制革、
肉类分割、冷藏等为主的企业发展到36处,生产裘皮衣、皮茄克、兰湿皮、分割肉等
产品70余种,销往2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
四、强化对畜牧工作的领导。县成立了畜牧生产领导小组,各乡镇也都建立了相
应的领导班子。同时,全县建立了以县级服务为依托,乡级服务为纽带,村级服务为
补充的畜牧服务网络。积极培育、完善牲畜和畜产品专业市场,以销售促生产,除在
唐庙乡建起了长江以北最大的皮毛专业市场外, 又在泮渡、蒋庙等8个乡镇建起了较
大规模的牲畜专业市场。全县每年调往全国各地小尾寒羊良种羊达1.2万只,鲁西黄
牛0.3万头。
(曾宪雨)
巨野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德章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效春
县长 李汉云
县政协主席 邵庆慈
1993年, 巨野县辖27个乡镇,85.04万人。耕地面积114.9万亩。工农业总产值
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工业总产值7.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8%,农业
总产值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粮食总产27.12万吨,比上年减少3.19%。
棉花总产1.57万吨, 比上年减少46.17%。 乡镇企业总产值4.12亿元。财政收入
3214万元。 比上年增长11.44%。城乡储蓄余额52.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
.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1元,比上年增长1.6%。
战胜特大洪涝灾害
1993年7月9日至8月4日,全县共10次降雨,平均降雨量679.8毫米,超过正常年
份全年降雨总量。由于雨量大而集中,加上客水侵入和泄洪不畅,致使全县一片汪洋。
27个乡镇全部受灾,23.2万人被大水围困,伤301人,死11人。死亡大牲畜1868头,
猪、 羊9397只。受灾农田 101万亩,绝产 58.8万亩,倒塌房屋 2.29万间,危房3
.07万间。果园、桥涵、机井、公路、供电、通讯线路等毁坏严重,共造成经济损失
4.78亿元。
灾情发生后,中央及省、地有关领导分别来县视察,慰问并指导抗灾救灾。人民
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奋勇抢险。部分兄弟县、市纷纷来县慰问,并捐赠大宗救灾物资。
社会各界也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灾区,救济灾民。共捐赠人民币42.09万元,药品价
值12.1万元,及大宗其他物资。烟台市捐赠300万元援建双庙乡王桥新村。
县委、县政府积极领导抗灾救灾,帮助群众重建家园,迅速恢复生产。采取农业
损失工副业补,粮棉减产畜牧业补的救灾措施,千方百计减少灾情造成的损失。增加
农民的收入。到年底全县共增养牛4500头,羊9.5万只;完成乡镇基建技改投资4556
.2万元; 向13省市输出男女劳力6万人。全县人均创收达150元。取得了抗灾自救的
胜利。
(康景为 张宪明)

成武县
中共县委书记 霍正气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秦新春* 庞如圣
县长 丁继民
县政协主席 王金祥
1993年,成武县辖4镇14乡,总面积988.1平方公里,粮食播种面积5.43万公顷,
比上年减少3175公顷。 总人口 60.49万人,比上年增加 294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
.07‰。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工业总产值7.06亿元,
比上年增长24%;农业总产值5.9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全县农业生产在遭受比上
年更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粮食总产达到28.05万吨,比上年增长8.7%;棉
花总产达到1.64万吨, 比上年增长3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不包括对农民的生产
资料零售额)1.8亿元,与上年持平。职工年人均工资2163元,比上年增长18%。农
民人均纯收入723元,比上年增加 201元。城乡储蓄余额 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
2%。
宝峰乡蔬菜生产效益高
宝峰乡位于成武县西北部, 辖27个行政村,2.08万人,2.4万亩耕地。1992年以
前,该乡主要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单纯地种植粮、棉等作物,经济发展缓慢,年人均
纯收入最高时也只有620元。1993年,乡党委政府在确保小麦、棉花种植面积的同时,
组织群众大搞区域化蔬菜生产,走规模经营的路子。为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蔬菜,该
乡制订了优惠政策。一是每建一个塑料大棚免交1993年度一个人的提留款,二是凡成
片发展, 面积在12.5亩以上的,补助打井费5000元,并给予贷款扶持;三是凡因建
设塑料大棚毁掉的青苗, 乡政府给一定的补助费。1993年,全乡投资785万元,建冬
暖式塑料大棚2200个, 棚内种植蔬菜1100亩,棚前开发普通保护蔬菜1 900亩,成为
鲁西南新兴的蔬菜生产基地。1993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乡收获蔬菜
100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仅此一项,菜农人均收入650元。
(李怀准 刘继增)
单县
中关县委书记 周书运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龚彦海
县长 侯宪秀
县政协主席 张立亭
1993年, 单县辖37个乡镇。总面积166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万亩,总人
口 111.11万人。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国民收
入9.9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全县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利用外资1023万美元, 新增合资企业5个,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1850万元,比上
年增长318%;农民人均纯收入676元,比上年增长31%。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农业喜获丰收
1993年,单县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
体系, 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全年新打机井950眼,配套机井1650眼,兴建桥、
涵、闸21处,建成节水灌溉工程2万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85万亩,比上年增加7万亩。
先后建立了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等服务中心,从科技信息、良种推广、产品销售
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 全县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3万人次,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
术100多项,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1993年花生总产4.
43万吨, 比上年增长69%;瓜菜总产49.13万吨,增长18%;果品总产4.22万吨,
增长19%;大牲畜存栏量16.2万头,增长14%;生猪存栏量 18.4 5万头,增长 16
%;羊存栏量134.3万只,增长20%;家禽398万只,增长7%;水产品产量2000吨,
增长10%; 实现农业总产值1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粮食总产49万吨,增
长13%,创历史最好水平。
畜牧服务中心开发出乳羊新产品
1993年,单县畜牧服务中心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恩威特实业公司联合,经过发
掘传统工艺,并聘请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配以传统秘方,精心制作出“舜师”牌单父
乳羊。据中国中医院的专家分析,单父乳羊有健脾补肾、暖肠胃、壮阳道、强筋骨等
食疗作用,具固益精气、养肝明目之功效。
(惠正法 王友立)

定陶县
中共县委书记 文廷良
县人大常重会主任 程玉峰
县长 李松亭
县政协主席 张善朋
1993年,定陶县辖4镇15乡,总面积8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5万亩。工农业生
产总值22.15亿元, 比上年增长37.8%,其中,工业总产值15. 63亿元,农业总产
值6.52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9.1%。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达29
.58万吨,比上年增长11.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达3.9亿元,比上年增长34.3%。财政收入4041万元,比上年
增长48%。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2217元,比上年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755元,
比上年增长28.4%。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年末总人口56.2万人。
鲁西南经济百强村之首——中沙海行政村
定陶县陈集镇中沙海行政村是一个盛产青猾皮,善搞皮毛加工的回民集居的自然
村。 全村共20个村民小组,772户,3851人,4500亩耕地。1993年,中沙海行政村工
农业总产值1.7亿元,人均收入达1670元,被菏泽地委、行署评为菏泽地区经济百强
村之首。
中沙海村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
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把目光定位在国际市场上,生产上档次,经营出效益。一
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对两个村办企业实行层层承包,对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进一
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二是任用贤良之才,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企业先后选派6位技术骨干进高等院校深造, 又从西北农大、北京科研所等单位高薪
聘请5名专家来厂进行技术攻关。 三是抓新产品的开发。企业成立了技术革新小组,
设立了产品创新奖。发动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大搞技术革新,共开发出18种新产品,
并配套完善了裘皮、革皮两大服装生产线,形成了专业化、一条龙生产的格局。四是
抓销售,促效益。在巩固和扩展省内外贸业务的同时,积极开辟省外和边贸销售渠道,
把眼光盯上国际市场和外商打交道,创外汇发展本地经济。1993年,该村裘革制品总
厂已拥有固定资产1200万元, 流动资金800万元,职工1100人,创产值6500万元,利
税300万元, 上缴国税110万元,出口创汇600万美元。同时,村里成立了致富信息服
务站,帮助群众考察确定发展项目,使个体经济蓬勃发展起来,到1993年底,全村共
有137处个体企业, 22个联合体,从业人员1800余人。村里生产的五大类30多个花色
品种的裘皮制品已源源不断地销往英国、美国、独联体成员国、德国、法国、香港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村从企业利润中拿出217万元发展农业生产,新打机井125眼,修防渗渠道1.5
万米, 埋设地下管道2500米,购置大型联合收割机2部,小型收割机12部,播种机、
弥雾机、 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等440余部。村里健全了农机、水利、植保、农技
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了供种、供肥、供药、技术指导四统一,确保了农业生
产的连年丰收。 1993年,全村粮食单产达825公斤,夏粮一季就向国家交售小麦27万
公斤。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全体村民的生活日趋富足,全村用上了自来水,有高标准
的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卫生室、电影院等。95%以上的农户购买了电视机、洗衣
机、电风扇,有的还购置了小汽车、摩托车和电冰箱。全村有60余户安装上了程控电
话。
村党支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教育,使全村的党员活动、
职工学习,青、妇、武活动都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中沙海行政村自1986年以来,
连续7年保持了地区级文明村庄称号。1993年,又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庄。
明星乡镇的新举措
陈集镇位于定陶县的东北部,是一个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乡镇。全镇总面积49.
1平方公里, 辖12个行政村, 58个自然村, 3.4万人,耕地4.9万亩;各类企业达
1548处, 从业人员1.16万人。自1986年以来,该镇共获得文明单位、乡镇企业先进
单位、明星乡镇等省以上荣誉称号6项,被赵志浩省长称为鲁西南的一颗明珠。
1993年,陈集镇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制定了“八五”
后三年经济发展规划,其基本思路是以镇带村,镇村一体,发展工业小区;以外促内,
内外结合,组建企业集团;瞄准大市场,主攻大项目,力争高效益;努力实现外向型
经济与内向型经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速度与发展后
劲四同步。具体举措就是实施“三大工程”,保证工农业生产突破10个亿,农民人均
收入超过1500元。在乡镇企业方面,实施“5612”工程,即新建5个合资企业,新上6
个大中型项目,技改12个骨干企业;在农业上实施“1112”工程,即发展1万亩果园,
建成1万亩高值田, 1万亩吨粮田,种好2万亩棉花;在集镇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方面实
施“9472” 工程,即拓宽、新修、硬化9条街道,建成工业、商业、文化娱乐和居民
生活4个小区,建成畜禽、粮油、皮毛、建材、服装、瓜菜、小百货7个专业市场,使
镇驻地成为拥有2万居民的农民城。 经过一年的努力,“三大工程”已初见成效,全
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3亿元, 比上年增长79%,其中农业产值2898万元,乡镇企业
产值5. 03亿元, 分别增长11.5%和84.9%。实现利税3000万元,增长29.6%,
上缴国税450万元,增长14%,创汇2600万美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131元,
净增120元。企业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新上3个合资企业,对制革、玉米深加工、水
泥、地毯等11个骨干企业进行了改造,生产能力大大加强,效益稳步增长。农业方面,
全镇果园已达1万余亩,建成丰产方2000亩,吨粮田1万亩,高值田5000亩,全镇粮食
总产达4500万斤, 比上年增加380万斤。农民城建设方面,修下水道2000米,硬化国
华路3.2万平方米,新建国华饭庄、工业公司商品楼等建筑共计5000平方米,整修了
府后商业街, 统一布置摊位,商品楼房已全部出赁,已有固定摊点门市140余处,流
动性摊点400多个,从业人员1000余名。
(李文存)
曹县
中共县委书记 朱保忠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谢新治
县长 李进民
县政协主席 刘大用
1993年, 曹县总面积1974平方公里,耕地156、8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1.36
亿元, 比上年增长36.35%。其中工业总产值18.96亿元,农业总产值12.4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47.6%和21.5%。粮食总产10.8亿斤,比上年增长8.4%;地方财
政总收入6894万元,比上年增长66.1%,财政支出742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
06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农民人均纯收入740元,城乡年末储蓄余额4.5亿元。人
口自然增长率为4.25‰,年末总人口 134.4万人。
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
1993年, 曹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县乡、镇、村企业总产值完成14.3亿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5.4%,实现利税2.93亿元,上缴税金1800万元。全县总产值
过亿元的乡镇由1992年的3个, 增加到6个。乡镇企业发展到18328处,从业人员达13
.78万人。
一是增加科技投入。全县新上项目515个,总投资4050万元,完成技改项目140个,
总投资4650万元。同时,广泛引进人才,大力开发新产品。1993年,从外地引进科技
人才76人。研制开发新产品480个,其中10个通过省级以上鉴定,6个填补国家空白,
15个填补省内空白,5个填补地区空白,有6项列为省、地“星火计划”并通过验收。
二是大抓企业质量管理。到年底,全县有60多个乡镇骨干企业推行了全面质量管
理,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如:长鲁制革有限公司运用电脑进行企业管理,产品
质量又上一个新台阶,该厂开发出的高档皮革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全县乡镇企业
中,有2项产品获部优,5项产品获省优,5家企业通过了三级计量验收,4家企业晋升
为省级先进企业,2家企业晋升为地区级先进企业。
三是招商引资,深化改革。1993年,全县兴办“三资”企业6家,利用外资208万
美元,合同外资额260万美元,出口交货值3.23亿元。至年底,全县有股份制合作企
业1515处。仅庄寨镇就有股份制合作企业64家,吸纳股金9000多万元。
(唐相庆 曹峰)
“反弹琵琶”倒着抓促进畜牧业大发展
1993年曹县把畜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采取“反弹琵
琶”倒着抓的办法,抓销售带加工,抓加工促饲养,走养加销一条龙,牧工商一体化
的路子,全县畜牧业迅速发展。年末大牲畜存栏量达32.87万头,其中牛28.34万头,
猪32.35万头,羊180万只;产值达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首先,建市场,
设网点, 抓销售。是年,全县共投资300多万元,建起畜产品市场10处。投资2000多
万元,设立收购网点68处,建冷库20座,总库存量5000吨。畜产品“冲出县门,走向
全国”,曹县的软包装系列产品已经打入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其次,抓加工,振兴
龙头企业。是年,新搞加工技改项目7个,新建三资企业5家。目前,全县畜产品加工
的龙头企业达66家。带起乡镇、村、户和联合体企业3840家。仅烧牛肉软包装加工厂
就达13家。 是年畜产品加工产值达806亿元。第三,抓饲养,建立规模饲养基地。县
委、县政府着力发展规模饲养,引导农民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路子。是年,全县
初步建成15处黄牛生产基地,1处年育500头牛的黄牛育肥场,2处青山羊生产基地,2
处生猪生产基地, 5处鸡鸭生产基地,2处肉食兔生产基地。4月,曹县被农业部授予
“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十佳县”称号。
(仝麦泉 丰凌湘)

东明县
中共县委书记 卢效玉
县人大常重会主任 周培真
县长 李振堂
县政协主席 袁书堂
1993年, 东明县辖3镇19乡,620个行政村,65.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9.63
万人, 总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103万亩。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不变价,下
同)达到7.17亿元,比上年增长9.16%;社会总产值17.0 4亿元,增长10.0 8%;
国民收入6.31亿元, 增长6.99%;工农业总产值14.08亿元,增长18.42%;财政
收入4710万元,增长74.64%;年末城乡储蓄余额4.03亿元,比年初增长31.8%;
农民人均纯收入651元,增长21.5%。
程控电话开通并与国内外并网
东明程控电话于1988年11月立项, 总投资1200万元,装机容量2048门。1993年9
月18日21时,一次割接成功,并在12月20日加入国内国际直拔网。这是菏泽地区第二
家开通程控电话的县局。它的开通,对于扩大东明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
改善投资环境,振兴全县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3年,东明县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大开县门,注重对外联络和宣传,大胆
引进资金,培植出口创汇骨干企业,使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实破性进展。全年新批中外
合资企业9家,其中申请领取营业执照5家,项目总投资3645万美元,注册资本2832万
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90万美元,有4家“三资”企业投产或试产,完成产值816万元,
直接出口创汇65万美元,实现利税45万元。
(高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