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83&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王久祜
副书记 张守业 李祥栋 王宗廉乔延春
中共地纪委书记 张杰文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刘兴武* 王久祜
副主任 冯登善 于兴和 叶景茂*杨宝玺* 高仁山 于朴之 张敬清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张守业
副专员 张怀三 冯登善* 胡公厘郝洪琪 綦敦祥 郑斯仁 谢恩学 牛泉然
李荣强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高广田
副主任 支玉斌* 程彩霞(女) 丁甲同* 宋德祥 王君平
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敬清* 张洪涛
地区中级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刘广伦
1992年12月7日,经民政部批准,莒县由临沂地区划归日照市,1993年1月交接。
区划调整后,临沂地区辖1市9县,总面积17184.02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959.37万
人,其中非农人口 66.29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9.93%。,自然增长率4.68‰。
1993年, 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年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6亿元
(1990年不变价,下同),比上年(不包括莒县,下同)增长36%,提前实现了第二
个翻番;工农业总产值454亿元,增长74%。
农业在大灾之年仍获丰收。199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9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
.14%; 第一产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10.2%。主要农产品在遭受严重春旱和特大
暴风雨洪水灾害的情况下仍获丰收,其中粮食产量421.94万吨,比上年增长5.8%,
创历史最好水平; 花生总产42.59万吨,增长46.8%。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
区当年造林5.8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6.5%;水果总产58.07万吨,增长33.8%。
年末大牲畜存栏74.19万头, 增长14.1%;生猪存栏289.58万头,增长2%;肉类
总产量39.13万吨, 增长10.8%;各种家禽饲养量4129.4万只,增长20.2%;禽
蛋产量16.73万吨,增长6.6%。全年水产品产量3.72万吨,增长11.2%。
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地委、行署一是重点抓了推行
股份合作制和荒山荒滩的拍卖工作。年末,全区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发展到3200家,股
本总额6亿元, 股份合作的领域已由工业、商业扩展到土地、水利建设、荒山开发等
方面。在荒山承包上,试验和推行了公开拍卖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做法,已拍卖荒山
30多万亩。二是农业投入继续增加。全年财政向农业投资6629万元,比上年增长22.
35%; 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11.81亿元,增长12.9%。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
力17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1%;农村用电量6.11亿千瓦小时,增长4.98%;
化肥施用量(折纯)亩均26.5公斤。三是狠抓了20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全区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面积已达95%以上, 地膜覆盖面积达220万亩,新增
优质果品园35万亩。配方施肥、药剂拌种、青贮氨化饲料、农产品保鲜加工等实用技
术也都得到大面积推广。四是坚持不断地进行农业基本建设。狠抓了以小流域治理为
重点的山区开发、以治水改土为重点的丘陵区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和以中低产田改造为
主的平原农业开发。全年共投工4593万个,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703项,新增和改善有
效灌溉面积3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9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3平方公里。五是减
轻农民负担。 清理废止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规定220项,取消和停止有关集资、收费
和达标的项目110个, 共减轻农民负担近亿元,农民直接负担乡统筹村提留预算人均
30.04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4.49%。
乡镇企业实现了超常规、 跳跃式发展。全区乡镇企业增至27.3万处,总产值371
.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倍;实现利税38亿元,增长1.44倍;从业人员166万人,
增长9.86%。全区有12个乡镇跨入山东省百强乡镇行列。
工业、建筑业高速增长,综合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74亿元,
比上年增长60.7%; 完成工业总产值361.6亿元,增长100.8%,增长速度居全省
首位。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139.4亿元,比上年增长45.4%;
其中,全民工业产值58亿元,增长30.7%;集体工业产值79.8亿元,增长63.7%。
轻工业产值87.8亿元,比上年增长40.8%;重工业产值51.6亿元,增长54%。轻重
工业的比例由上年的64 2:35.8变为63:37。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内全区有大中型
企业110个,其中大型企业11个,比上年增长83.3%;中型企业99个,增长30.26%。
工业产品结构不断改善,具有地方优势的建材、机械、服装、酿造等工业产品保持了
较旺的增长势头。 其中水泥产量428.5万吨,比上年增长37.9%;化肥(折纯)产
量14.27万吨,增长26.7%;机床5244台,增长52.3%;布2.26亿米,增长53%;
服装14 91万件, 增长6 7. 4%;饮料酒 2 8. 8 6万吨,增长21.1%。企业技术
进步步伐加快。 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5.05亿元,比上年增长69.1%;完成技术开发
项目168项,投产率达83%。重点考核的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5.4%。全年开发新
产品153个, 其中填补省以上空白的5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3项。1993年,全部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22.4亿元,比上年增长52.2%;实现利税13.
3亿元, 增长55.5%;资金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为12.51%和10.88%,分别比
上年增长0.85和0.23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由上年的1.89次升至2.05次;
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 达 12995元/人,比上年增长 76. 6%。在重点
考核的 14项综合指标中, 有10项居全省前列。建筑业发展快、效益好。全区建筑施
工企业199个, 完成建筑业产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全区施工单位工程
2256个,竣工单位工程1710个,项目竣工率75.8%。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7628
元/人, 比上年增长 34. 7%。年内全区成建制外出施工4.2万人,完成外出施工
产值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建筑劳务输出15.5万人,创收入3.6亿元,增长52%。
有448人进入国际建筑市场,年创外汇80万美元。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持续发展。1993年,区内干线公路和县乡道路路面硬化总长度
582.5公里, 比上年增加210公里。地方交通运输完成货运总量1428.9万吨,比上年
增长22.5%; 货运周转量10.71亿吨公里,增长20.2%。客运总量1396.5万人,
客运周转量11.8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18.6%和19.7%。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
量11638万元, 比上年增长60.2%。年内,邮电、通讯基础设施建投资近2亿元,电
话增容23167门, 其中程控电话21467门。年末全区城市电话达31833户,比上年增长
37.75%;农村电话10990户,增长52.96%。
国内市场繁荣,消费回升。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
04%。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46.43亿元,增长18.4%;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3
.92亿元,增长54.4%,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1.81亿元,增长12.9%。全年投资
3.3亿元, 新建、改建规模大、档次高的专业市场88处,各类集贸市场由上年的792
处增至880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66处,年总成交额64.8亿元,比上年增长67. 7%。
临沂市西郊批发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被国家统计局公布为全国三大市场之一。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经、外贸持续高速增长。年内,地区建立了商检、海关等
涉外机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全年新签约批准
外资项目191项, 比上年增长48.1%;合同利用外资额1.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578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7%和221.3%。新批三资企业172个,年底全区三
资企业已达335家。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年共完成出口商品收购额
28.7亿元,比上年增长64.9%,其中供本省口岸出口商品21.5亿元,增长55.8%。
财政收支平衡,金融事业发展加快。全区共完成财政收入9.9亿元,比上年增长
74.9%, 其中工商税收9.55亿元,增长95.2%;财政支出11.68亿元,增长44.2
%。金融系统深化改革,大力筹措资金,加强信贷管理,优化资金投向,支持经济建
设。 全区银行信用社年末存款余额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年末贷款余额91.5
亿元, 增长10.6%;银行现金收入225.8亿元,现金支出215.8亿元,分别比上年
同期增加 76亿元和 7.23亿元,现金净回笼3.7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城乡建设成绩显著。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4
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17.2亿元,增长67.5%;城镇集
体投资3.1亿元,增长1.5倍;乡村集体投资17.6亿元,增长70.5%;城乡个体投
资11.4亿元, 增长27.1%。在全民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8.71亿元,比上年增
长63.6%; 更新改造完成7.39亿元,增长94.2%。1993年,全区5万元以上施工项
目2350个,其中超过千万元的项目175项。地委、行署确定的80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沂蒙公路和石泗公路蒙阴至沂水段路面硬化工程已完工投入运行; 临沂市1万门程控
电话改造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完成205、206国道临沂董官庄至部城红花埠段路基拓
宽100公里; 临沂第二沂河大桥、郯城马头大桥已进入收尾阶段;地区水泥厂扩建和
平邑石膏矿竣工投产, 成为地区骨干企业。全区城市建设投资近3亿元,房地产开发
总面积48.15万平方米, 竣工面积47万平方米;新修、拓宽城市道路85万平方米,新
增道路硬化面积64万平方米; 积极开辟新水源,新增日供水能力6.3万吨;新建苗圃
基地90亩,新增公共绿地面积7.4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8.6%,比上年提高
了1.5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成绩显著。 1993年,全区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15项,其中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的30项, 填补国内空白的8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34项。有38项科技成果获
省级科技进步奖。全年共安排地区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46项(新上182项,接转64项),
计划总投资6.2亿元。 年内,经国家专利局正式批准,地区成立了专利代理机构,共
代理专利申请85项,已授权70项。
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发展。1993年末,全区各类学校学生140.3万人,比上年增长
8.3%。其中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5563人;中等专业学校14所,在校学
生11445人;技工学校19所,在校学生1.1万人;职业中学38所,在校学生29622人;
普通中学526所, 在校学生37.3万人;小学7063所,在校学生97.2万人;学龄儿童入
学率达99.41%。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城镇校改筹资集金2.4亿元,新增建筑
面积67.3万平方米, 维修改造旧房11.2万平方米。硬化路面10万多平方米。教师队
伍素质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44.89%、49
.86%、79.93%,分别比上年提高5.07、5.8、2.7个百分点。
文化、 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1993年,全区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314处,其
中艺术事业15处, 图书馆事业10处,群众文化事业268处,剧院、影剧院20处,文化
艺术馆10处, 博物馆4处,艺术表演团体7处,广播电台10处,电视台3处。全区出版
系统出版图书刊物479万册。 专业创作、演出和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更加活跃。卫
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47个,其中医院283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17372人,病床1.36万张。高性能医疗设备大量增加,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人民
群众的医疗条件明显改善。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率89.6%,
晚婚率91.6%, 晚育率90.8%,分别比上年提高12.2、9.4、9.4个百分点。体
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区共参加省级以上运动比赛项目12项,获奖牌96枚,其中金
牌19枚, 银牌14枚, 铜牌20枚, 其他奖牌44枚。年内,沂水、郯城、沂南3县荣获
“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全区18个乡镇被评为“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
人民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859元,比上年
增加 190元,增长 28.4%。年末全部职工45.8万人,比上年增长6.26%;工资总额
10.6亿元, 增长13.2%; 全部职工年均收入2350元, 比上年增加 134元, 增长
6.0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城镇居民
存款余额40.6亿元, 增长29.7%;农村居民存款余额24亿元,增长12.1%。社会福
利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5291人,共收养9947人。国
家救济各种社会救济对象113.4万人次。 全区有1491户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
125万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 87.6万人参加了人身保险。 保险公司保费收入
18997万元,比上年增长30.9%;保险费支出12178万元,增长11 9.4%。
(赵建峰)
战胜特大洪灾
1993年8月4日下午5时至5日12时,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临沂地区部
分县市。全区平均降雨182毫米,其中临沂市、苍山县、费县降雨都在300毫米以上,
最大降雨点临沂市盛庄镇540毫米。 一夜之间,全区大中型水库水位猛涨,大小河流
暴满,多处塘坝、河堤漫溢或决口。8月5日下午18时,沂河临沂站洪峰流量达8100立
方米每秒, 城乡积水严重,农田一片汪洋。全区有74个乡镇灾情严重,420个村庄、
近30万群众被洪水围困;500多万亩农田被淹;倒塌房屋7万多间,泡淹粮食1.5亿公
斤;4万多家村办以上企业停产半停产,3万多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
失达21亿多元。
灾情发生后,中央、省和地区各级领导十分关注。国务委员陈俊生代表党中央、
国务院亲临灾区,转达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和朱镕基副总理对灾区群众的慰问,
并对抗灾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正在国外访问的省委书记姜春云听到灾情报告后,毅然
提前回国直奔灾区;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志浩从北京开会刚回到济南,立即又赶赴灾
区;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李春亭,副省长张瑞凤、宋法棠、王建功、陈建国、吴爱英、
王玉玺也都先后赶赴灾区视察、指导工作;临沂地委书记王久祜、行署专员张守业和
地区六大班子领导及驻军首长分赴抗洪救灾第一线,察看灾情,商定抢险方案,亲自
组织抢险,为夺取抗灾斗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在抗洪救灾的紧急关头,人民解放军、公安干警、武警部队官兵发挥了中坚作用。
他们先后出动上万人次,各种车辆500多台次,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受灾最严重的乡镇,
护坝筑堤,堵复缺口,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洪水过后又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重建
家园。
临沂地区受灾后,得到了全省上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援。省直部门、
各兄弟地市捐款460多万元,捐物折款490多万元,大批救灾款物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临沂地区发放救济粮1250万公斤,救济款1910万元,同时发动社会各界捐款210万元,
捐物折款330余万元。
地委、行署对抗洪救灾工作做了周密部署,全区党政军民协调一致,全力以赴地
投入了抗洪救灾斗争。
洪水过后,灾区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
神, 积极恢复生产, 重建家园。 至10月底,全区建起砖石结构的新瓦房76690间,
23649个倒房户入冬前全部住上新房。 灾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妥善了安排,生产逐步
恢复和发展,大灾之年夺得了农业丰收。全区粮食总产421.94万吨,比上年增长5.8
%,创历史最好水平。
(张世勤)

临沂市
中共市委书记 徐志颁
布人大常委会主任 石金岩
市长 庄廷敦
市政协主席 殷向前
1993年, 临沂市辖9镇18乡,设3个办事处,163万人口,总面积1748.46平方公
里,耕地134.35万亩。完成国民生产总值58亿元,国民收入51亿元,分别比去年54.
3%、62.9%。工农业总产值 17 8. 4亿元,增长107.9%,其中,农业总产值15.
3亿元,增长20%,工业总产值163.1亿元,增长123.4%。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干旱
和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粮食总产仍达6.44亿公斤,与大丰收的1992年基
本持平。 农民纯收入1150元,增加 193元。市、乡两级工业实现利税 4. 02亿元,
增长35%。财政收入3.1亿元,增长96.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亿元,增长28%。
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1.2亿元,人均 1300.6元,增加362元。
三资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临沂市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深化和加强对外经济工作,在利用外资、
出口创汇、对外交往等方面取得跳跃式进展。1993年,全市新办三资企业75家,三资
企业数由原来的56家,猛增到131家,占改革开放以来三资企业总数的57.3%,利用
外资6000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119%。目前,全市三资企业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出
现“四多”的可喜局面:一是外资到位的不断增多。外资到位企业已达60家,占三资
企业总数的45.8%。二是投入生产的多。共有35家,开业投产率为总项目数的26.7
%。三是完成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和出口创汇多。1993年,已投产的三资企业共完
成产值7.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41.7%,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利税3954.8
万元,出口创汇1573.8万美元。四是对外交往增多,1993年共接待国外客商800多人
次, 先后选派151人赴美、德、法、日、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考察市场,洽谈项目,
推销产品,学习培训,与国外驻华商社、办事机构及国内一些涉外部门加强了业务联
系,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拓宽了道路。
(隋树屏 苏振泉)

沂南县
中共县委书记 黄宜全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范恩义
县长 王立运
县政协主席 刘振邦
1993年, 沂南县辖7镇21乡978个行政村,总面积1774.08平方公里,人口88.73
万,耕地106.31万亩。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3.4亿元,比上年增长38%,是1980
年的5倍, 提前7年翻两番;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1.3亿元,比上年增长62.2%;粮食
生产获得大丰收, 总产达到40310万公斤, 创历史最高记录;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15元,比上年增加 237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新口径22.38亿元,老口径11.67亿
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6和 45. 8%。乡镇办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 09亿元,增长
51.3%,全年四级乡镇工业完成产值1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9%;全县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达到4.51亿元,增长11.3%;全年完成财政收入7498万元,连续七年实
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为顺利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5
.12亿元,增长44.6%。山东声乐鞋业集团公司率先完成改制工作,成为全省首家实
行股份制的集体企业。全县共办成三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外资额627万美元,是上年
的2.3倍; 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6876万元,比上年增长42.6%。沂蒙山区扶贫开发
试验区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已进入了开发实施阶段。交通建设投资1390万元,高质量
地完成了县城至青驼、万松山至三合峪、丹山子桥至依汶漫水桥、张庄至高里等总计
85公里的油路工程,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新建汽车站已投入使用,供电实现了安
全生产五周年, 邮电建设投资819万元的4000门程控电话一次割接投入运行。全县计
划生育工作初步纳入制度化、 规范化轨道,1993年全县计划生育率为99.2%,人口
自然增长率为-1.09‰。
400余名经营能人当上村支书170个千元村成为贫困地区富裕村
近年来,沂南县在村级党支部调整中,注重大胆选拔懂经济、会管理的能人进村
级领导班子。 对全县28个乡镇978个村的村级党支部,普遍采取“内选、公开竞选、
机关下派及乡镇企业选派” 等形式,进行改选、充实和调整467名经营能人担任了村
支部书记。他们担任村支书后,充分发挥才干,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一是积极利用当
地资源,多方争取资金,与大专院校、企业挂钩。兴办石材、木材、机械加工等村办
企业项目,发展刺绣、草柳编等工副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提高群众收入。二是大
力开发可利用的资源,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林果、蔬菜、果品、生姜、养殖、药材
等专业村、户。三是兴建水利等农田基本设施建设,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缺水问
题,并发挥技术优势,推广良种良法等优质高产配套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农业比较效益。
沂南县加强村级领导班子的管理使用,充分发挥经营能人的才干,有力地促进了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贫困村的脱贫致富。1992年,全县年人均纯收入过千元的村17个,
1993年底达170个,一举成为贫困地区的富裕村。
劳务输出纯收入2.5亿余元
沂南县在加快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
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务市场,扩大劳力输出,引导农民走出山门求致富。到目前,
沂南县已输出劳务10.2万余人, 全县劳务输出年纯收入达2.5亿余元,为贫困山区
农民脱贫致富闯出一条新路。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组织、统一培训,提高输出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县、乡分别成立了劳
务输出办公室,负责与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联系,广寻输出门路。同时,依托县职业
中专、 农民中专和3处职业高中,对输出劳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增强了他们
的适应能力。并组织部分富有管理经验的老干部带队帮助输入单位加强劳务管理,受
到了输入单位的普遍欢迎。
二、组建劳务输出联合体,增强抗御市场经济风浪的能力。县里引导有同一技术
的农民进行联合,组建规模较大的“建筑队”、“安装队”、“施工队”等利益共同
体,农民相互依赖、利益共享,提高了外出务工农民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全县已
有 170余个劳务输出联合体,活跃在20余个大中城市,对外承包工程,收到了显著效
益。
三、充分发挥在外劳工的信息、技术等优势,为家乡脱贫致富献计献策。县里从
外出劳工中聘请部分市场经济顾问,积极发挥他们的信息、技术优势,引导他们为家
乡致富牵线搭桥,共为家乡提供农副产品供求、乡镇企业产品推销、种养殖加工等信
息1620多条,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建国 曾淑忍)

沂水县
中共县董书记 李鸿翔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吉秀章
县长 王法义
县政协主席 卢修田
1993年, 沂水县辖10个镇21个乡,1219个行政村。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耕
地121万亩, 人口 118.8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 700元,比上年增加 140元,增长
25%。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5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01亿元,增长16.5%;
粮食总产4.45亿公斤, 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总产值30.54亿元,增长85.1%。县
乡工业实现利税6441.1万元,增长35.2%。财政收入6838万元,增长53%。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7.6亿元, 增长3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8221万元,增长30%,技改投
入1.34亿元。 新办“三资”企业12家,利用外资505万美元,增长256%。外贸出口
收购额1.04亿元。人口出生率4.66‰,人口自然增长率-0.31‰,计划生育率98.5%。
沂水镇跨入全省经济百强乡镇行列
沂水镇立足城区优势,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
建立支柱,规模带动,培植和发育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群体的
飞跃。1993年,粮食总产1500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乡镇企业实现产值9.6亿元,
实现利税7861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33.97%和 90.5%;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
1223元,比上年增长39%;继被评为全省“明星乡镇”之后,又成为沂水县第一个跨
入“全省经济百强乡镇”行列的乡镇。
沂水镇把以“农业为基础,乡镇企业为支柱,多种经营为补充”作为经济工作指
导思想,明确提出“企业向外向型和股份合作制转、城里向企业转、城郊向蔬菜(药
材)转、山区向林果(黄烟)转、面上向畜牧转”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实践中总结推
广城郊型、 效益型、 创汇型的发展经济之路,使全镇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3年初确定了“培植骨干、建立支柱、创规模优势”的新思路,全方位向主导产业、
产品结构的调整倾斜, 重点培植食品、 布鞋、油项、石材加工四大主导产业,落实
“三个90%”,即要求各级都要拿出90%的领导、90%的时间和90%的精力抓经济。
选取了发展速度较快、经济规模较大、市场前景较好的20处企业,作为全镇的增效大
户进行重点培植。在具体实施中,从扩、改、并、嫁等方面入手,予以指导和协调。
他们支持青援食品厂兼并纸箱厂后,又全力提供土地征用、资金筹集、项目考察等方
面的服务, 使该厂连续投资1120万元,完成了一、二期扩建工程,新增6条方便面、
饼干、淀粉、葡萄糖生产线,年加工食品能力扩大到4.5万吨。1993年完成产值8767
万元,实现利税540万元,成为沂水县乡镇企业中第一个利税过500万元的企业。到年
底全镇食品厂发展到81家, 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以上,产品有10大系列、100个花色
品种,实现产值2.9亿元,利税2900万元,形成了产业规模优势,使沂水城成为远近
闻名的“食品城”。在政策上重点扶持。镇里通过完善《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若
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对筹集搞活资金、培养使用引进人才、大力开展横向联合、兴
办“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等16个方面,做了60条具体规定。南关街糖果厂充分
利用镇里给予的各项政策优势,在实行多元参股、明晰产权、岗位技能工资制、强化
内部管理的基础上, 成立了“沂水五洲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吸收股金400
万元,壮大了企业规模,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从技改上重点投入。按照
“集中力量,收拢拳头,保证重点”的原则,镇里新修订了技术改造和“嫁接”改造
规划,把20家骨干企业全部列入技改计划。1993年,全镇用于新上技改资金达5620万
元, 年底已有915个新上、技改项目完成投产,新增产值5.1亿元,新增利税3735万
元。注重招商引资,对企业进行高起点的“嫁接”改造。他们与香港宏光建筑材料有
限公司合资兴建沂水宏光石材有限公司,对镇花岗岩总厂实行“嫁接”,港方第一批
资金30万元已经到位,“嫁接”改造为石材产品向国际大市场进军开辟了道路。
为了增强乡镇企业抗风险能力,全镇有20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大企业
实行了联合,引进技术10项,设备38台,人才35人,资金120万元,增强了企业实力。
1993年,全镇有4种产品获“部优”、“省优”称号,3家企业的产品在潍坊风筝节博
览会上荣获金奖,2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王祚厚 冯熙伶)
莒南县
中共县重书记 马德仁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尚延生
县长 王友忠
县政协主席 美从周
1993年,莒南县辖6镇19乡,人口97.4万人。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耕地109万亩。
工农业总产值32.8亿元, 比1992年增长44%。其中工业总产值22.34亿元,增长61
.7%;农业总产值10.46亿元,增长16 8%。粮食总产42.9万吨,增长20.5%。其
中夏粮总产16万吨, 单产266公斤, 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花生总产12.4万吨,增长
34.8%。 果品总产8.17万吨,财政收入6446万元,比上年增长60%;财政支出7583
万元,比上年增长2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城乡居
民储蓄余额7.67亿元。外贸出口供货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
896元,比上年增加 198元。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993年,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改善生产条件,全县在认真总结往年工作经验教
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领导干部分级负责制,层层抓规划,层层抓落实,
按照上山上岭抓开发,下沟下河搞整治和一年四季不间断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大搞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进入冬季之后,全县日上阵劳力达20多万人,以规模会战为
主, 有万人以上的战场4处,千米以上的战场127处,万米以上的石渠建设线4条,超
千亩的片57个。为了实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整体效益,在治理工作中,坚持了山、
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即治山配水、造林绿化、深翻改土、修路架桥同步开展。
平原治理,做到田成方,树成行,石渠配套,路路相接。岭泉、刘家庄、大店、路镇、
筵宾等乡镇的黄淮海平原开发工程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沟、路、渠、林、桥、涵、
闸相配套的标准,被省专家小组定为水库灌区中低产田改造样板,在全省作了推广。
同时,坚持科学治理,严把工程质量关。要求深翻改土必须底上平,深半米;植树造
林、挖条带,要达到宽2米、深1米;修生产路要求沙盖顶、鏊子面、石镶边,车行快
慢不颠簸;修石渠做到水泥嵌缝抹顶,防漏防渗。由于坚持了科学治理,1993年冬开
工的980处工程,已完工的项目,经过验收,全部达到设计标准和规划要求。据统计,
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铺工项目2557处, 完成小流域治理30平方公里,深翻改土8万
余亩,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4.9万亩,修石渠59公里,打塘坝1151座、大口井46眼,
建扬水站28处,整修道路1510公里,总投资1577万元,投劳2183万个。其中,黄淮海
平原农业开发项目区共投资320万元,投劳48万个,修石渠31公里,整修道路45公里。
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为“三高”农业的
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1989年以来,莒南县已连续4次被临沂行署授予“全区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称号,1993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
和“全省黄淮海平原开发先进县”称号。

中国磨具第一镇——大店镇
磨料磨具是大店镇的骨干行业。1974年,大店镇第一家磨具厂——新村磨具厂建
立。至1993年底,全镇大小磨具厂已发展到118家,能生产1600多个规格型号的产品,
除广销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外,还远销美国、新加坡、泰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
和地区,其中陶瓷磨具的产量和出口量已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位,被誉为中国的“油
石砂轮之乡”。1993年,全镇磨具总产达1.5万吨,创利税1250万元,创外汇3600万
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磨具第一镇”。
为充分发挥磨料磨具这一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大店镇党委、政府加大资金
投入,用于企业的扩建和技术改造。属宫南县重点技改项目的莒南砂轮总厂3000吨磨
具生产线工程,在县委、县政府领导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职工集资、发行
股票等多种形式广筹资金,总投资1075万元,整个扩建工程于1993年10月16日胜利竣
工。 该项目拥有6条居国内先进水平的电热隧道窑,在一个厂中有两条31米电热隧道
窑的厂家全国仅大店一家。同时,该项目还被省科委列为山东省1993年星火项目,通
过了省级验收并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3年该厂共完成产值3200万元, 实现利税
178万元。
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企业,更好地扩大出口创汇,1993年大店镇又建成了两家合
资企业。 5月,大店镇与胜利油田钻井总公司合资组建了“胜利石粉有限公司”,总
投资100万元, 其中油田投资30万元,大店镇投资70万元;12月,莒南砂轮总厂与香
港中兴实业公司合资兴建“莒南中兴磨料磨具有限公司”,总投资60万美元,其中香
港投资20万美元,大店镇投资40万美元。
为使大店镇的磨料磨具行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集团优势,以莒南砂
轮总厂为龙头,组建了山东大店磨料磨具集团公司,使大店镇的磨料磨具行业得到了
统一管理,适应了市场需要,提高了整体效益。
(范开升 陈常泓)
临沭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祖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宋志友
县长 李洪海
县政协主席 徐敏瑞
1993年, 临沭县辖6镇14乡,总人口58.53万人,总面积1038.1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5.20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5%。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22.43
亿元,比上年增长63.60%。其中工业总产值16.39亿元,比上年增长88.60%;农林
牧渔业总产值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0%,农业总产值3.90亿元,比上年增长
16.10%。 粮食总产量25.32万吨,比上年增长5.80%;油料总产量6.62万吨,比
上年增长5.70%;农民人均纯收入841万元,比上年增长26.30%。全县财政总收入
(灶内)4337万元,比上年增长 34%;财政灶内总支出3422万元,比上年减少2.60
%。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60%。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0%。全县社会储蓄余额3.7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0
%。出口商品交货总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10%。全部职工总人数27291人,
比上年增长12.40%;全部职工工资总额6013.6万元,比上年增长26.40%;全部职
工人均年工资2326元,比上年增长14.50%。人口自然增长率3.33‰,比上年下降1
.84个千分点。
强化管理增效益 重视调整求发展
临沭县化肥厂1975年建成投产。近年来,由于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基础管理,
加速技术改造,重视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发
展。 1993年工业总产值3866万元,销售收入3876万元,利税304万元,成为全区唯一
盈利的化肥企业,经济效益处于全省同行业第六位,连续三年跨身于全国小氮肥百强
企业。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狠抓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保证体系。自1990年,
先后制订了《管理标准》 、《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计69章896条。强化成本
管理。一是指标分解到人,明确责、权、利,定期考核,严格奖罚。二是化小核算单
位,细化原材料管理。三是实行挖潜、开源、节流三个系统控制。在全厂范围内设26
个生产经营目标控制点,从生产、经营到后勤,实行全方位控制。四是实行国家——
企业——车间——班组四级承包责任制,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全员目标成本管理网
络。强化现场管理。一是强化工艺技术管理。对化工部规定的24项主要工艺指标和厂
内控制的29项工艺招标进行统一要求,明确主、副操作手责任。二是强化质量管理。
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实行质量否决权。产品出厂质量上要过“三关”,即车间质检员
关、车间主任关和厂质检科关。三是强化设备管理。厂内实行维修工和操作工之间的
“双包机制”,做到台台设备有人维护,根治了脏、乱、差,消除了跑、冒、滴、漏,
设备完好率由1991年的92.9%提高到98%,设备故障停机率降为零。强化经销管理。
厂内挑选了48名素质好、会经营的人员,由一名副厂长专门负责,组成一支销售队伍。
实行工资、奖金、差旅费、应酬费大包干,按销量及回款数两个指标进行考核。实施
超前性、进攻性营销策略,科学预测市场,适时果断调价,坚持薄利多销。1993年被
临沂地区工行授予“特级信用企业(AAA) ”。依靠教育、科技兴厂。近几年先后办
起了化工专业中专班, 企业管理中专班,并保送9名人员到山大、山工大等高校进行
定向培训。目前该厂80%以上职工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专业技术人员达百余人。
二、开发新产品,注重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近几年,该厂坚持“以
多求活、以快领先、一专多能、以优取胜”的方针,始终把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当
作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的突破口和转折点。确定了“以我为主,博采众
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发展战略,进行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的结构调整工作。首
先,瞄准市场空档,与河北轻工学院合作开发研制了填补国内空白的SL-1型造纸蒸煮
助剂。 该项目1993年被化工部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同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生产104.3吨,增创产值106万元,利税50多万元。其次,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1993年建成一条酒精法醋酸生产线, 8月投料试车成功。改变了该厂品种不全,档次
较低的产品结构现状。
(王玉琳 王爱荣)

郯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孙炳贤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田庆淮
县长 慕增利
县政协主席 刘文荣
1993年, 郯城县籍5镇17乡, 总人口90.5万人, 总面积1307平方公里, 耕地
65501公顷。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9.4亿元,比上年增长71.4%;工业总产值29.5亿
元, 比上年增长92.2%; 农业总产值9.9亿元, 比上年增长12. 2%。财政收入
7863万元, 财政支出807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5亿元。外贸出口商品供货额1
.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7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9亿元。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
1993年,郯城县在保证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扩大了棉花、蔬菜、黄烟、
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使农业整体效益大大提高。在林业生产方面,大力发
展以银杏、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建设,提前两年通过了“八五”平原绿化验收。全县认
真贯彻省委书记姜春云的批示,广植银杏,共栽植银杏105万株,建银杏园10522亩,
银杏间作带 10500亩,银杏道路林网129公里,形成了103平方公里的银杏栽植区。为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了农业投入、全县共投入2150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589
项,重点抓了清泉寺拦河闸、马头拦河闸、白马河流域停三闸的改建以及沂河培堤和
田间水毁工程的修复配套。开发“吨粮田”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在抓科技
兴农方面,全县推行间作套种35万亩,打畦田、留套种行37亩,粮食作物和畜禽良种
覆盖率达96%,肉牛快速育肥,“10万亩小麦综合机械化生产”等一批黄淮海开发项
目取得显著效益。 1993年,在遭受严重春旱和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全县粮食总产达5
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居全省第10位,被国家定为产粮大县。
深化改革 促进企业发展
通过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全面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
制,增强了企业活力。县纸板厂率先推行股份制,闯出了“一厂两制”的新路子。农
机厂实行“先出售后改制”,组建了全区企业中首家净资产一次性全额出售的股份有
限公司。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1993年大幅度增加了企业投入。全县批复立项的项目
244个, 实施237个,完成212个,实现财务支出1.8亿元。其中实施技术改造项目76
个,竣工68个。化肥厂尿素二期工程、水泥厂、黄山煤矿两条10万吨水泥生产线等竣
工投产。酒厂天然银杏汁、纸板厂万吨高强度瓦楞原纸、农机厂碾米机等扩产项目进
展顺利。 1993年县属工业实现产值5.4亿元,增长24.9%,实现利税4878万元,增
长28.8%,水泥厂、酒厂、纸板厂、黄山煤矿4户企业利税超过600万元。全县工商税
收首次突破6000万元大关。 乡村企业发展迅速,全县四级工业产值达23.1亿元,居
全区第二位,比上年增长137%。三资企业已发展到14家,利用外资总额740.46万美
元。为扩大对外开放,成功地举办了’93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银杏节期间共签订中
外合资意向书协议书18项,协议利用外资298万美元。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1993年, 郯城县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拓宽了205国道郯北段
37公里路面和汤(庄)郯公路郯城段路面,完成了51公里县乡道路硬化。重坊沂河大
桥建成通车,马头沂河大桥和拦河闸工程进展顺利,清泉寺拦河闸竣工,沂河土山桥
闸加宽工程动工兴建。市政建设有较大发展,修订了县城总体规划,新修了外环路,
开辟了车站广场,自来水第二水厂开工兴建。电讯事业成绩显著,完成了郯城至新沂
480路光缆工程, 3000门程控电话投入运行,建成了无线电寻呼系统。店子乡、李庄
镇、大院子乡256门数字程控电话也分别开通使用。
(秦士杰)
苍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蔺景何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保忠
县长 孙家振
县政协主席 李桂兰
1993年,苍山县辖28个乡镇,其中向城乡改为建制镇,建制镇增为7个,乡 21个。
111.1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6.4亿元,国民收入13.
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6亿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24.9%、23%和47.1%;粮食
总产48.02万吨,经济作物面积60万亩,比 1992年增加 15万亩,其中大蒜面积16万
亩, 大姜5.5万亩,大棚菜10万亩,创汇蔬菜3万亩。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73亿元,
城乡综合集市贸易成交额5.65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36%,对外贸易出口
额1.41亿元,比上年增长56.7%;新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8家,投资规模1.3亿元,
合同利用外资365万美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8元。邮
电通讯新增长途全自动电话线路30条,开通公众传真和无线寻呼,新上5000门程控电
话。
三管齐下撒播科技星火
苍山县采取接力传递、磁场辐射、典型引路的办法遍播科技星火。具体做法为:
一是接力传递式。先由农业科技部门培训技术骨干,再由这些技术骨干在各地培训示
范传播。 在发展食用菌生产中,县制定了发展种植户5万户,投料1亿斤,实现利润1
亿元, 人均增收100元的计划。为此,专门联系聘请食用菌研究人员讲授猴头种植技
术,有200名农技人员接受培训后,再培训各承包户,已接力技术骨干万人,有3万户
发展起磨菇生产。二是磁场辐射式。采取农函大的办法招收学员,聘请有关专家深入
乡村田间地头, 边讲课边实践。全县共建27个技术辅导站,聘请123名农艺师、工程
师巡回到乡村辅导300场次, 培养种、养、加工、乡镇企业及综合经营21个专业3758
名技术人才,已带动起6000余户农民走上致富道路。三是典型引路式。县农业科技部
门对大棚黄瓜、小麦旱作、地膜覆盖、立体种植、果园低产开发、肉食兔等几十个项
目设立技术示范村、示范片、示范户。三管齐下的技术传播方式使一批农业实用技术
的星火点燃万户千家,培养专业人员28万人次,有14万人较好地掌握2至3项实用技术,
664人被评聘为农业技术员以上职称。 创办生物技术育种中心、科技实验冷藏厂等一
系列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以此为中心向外幅射,缩短了新技术进村入户的距离。全
县引进小麦、玉米、棉花新品种近百个。特别是蔬菜生产上开发引进山牛蒡、荷兰豆、
紫菜、西葫芦等20多个走俏国内国际市场的新品种。农业总收入增长量中的科技含量
所占比重达50%以上。农业科技星火的撒播,加速了资源优势的开放步伐,现已与日
本、 新加坡、台湾等地的外商合作培植出口创汇蔬菜基地3万多亩。1993年全县农业
在蒙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 粮食生产仍然获得好收成,总产量达48.02万吨,经
济作物面积增加 15万亩,棉花面积 6. 67万亩,总产量 2862吨,农业复种指数187
%。仅蔬菜一项全县总收入10亿元,人均占有600多元,比 1992年增加 100元。
(张富敏)

费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培庭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培庭
县长 郭元臣
县政协主席 郭元臣
1993年,费县辖25个乡镇,1054个行政村,总面积190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91.70万亩,90.01万人。工农业总产值28.45亿元,比上年增长50.7%,农业总产
值8.75亿元,增长12.9%,工业总产值19.7亿元,增长76.9%。财政收入6565万
元, 增长85.1%,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4.77亿元,
增长42.9%。 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86亿元,增长83.3%。全县人口出生率5.89
%。 ,比上年下降4.18个千分点。粮食总产量3.96亿公斤,增长5.9%。农民人均
纯收入735元,增长31.5%,职工平均工资2450元,增长12.8%。
推行荒山使用权拍卖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费县境内有大小山头1400多座,山丘面积占总面积的76%,山区人口占总人口的
55.6%。县委、县政府于3月制定了《关于拍卖荒山使用权的决定》,这一把荒山治
理和群众利益相结合的政策出台后, 仅芍药山乡一月内拍卖荒山3万亩,占全乡荒山
面积的90%,到年底,全乡栽果树230万株,压银花120万墩,是建乡以来栽树总和的
20倍。银花和花椒分别比1992年增产20%和40%,仅此两项人均增加收入100元。到8
月底,全县共拍卖荒山10万余亩,全县有40多户转让了责任田,成为荒山开发经营专
业户,荒山使用权的拍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具体做法是:
一、各村成立荒山使用权拍卖领导小组,由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负
责制订实施方案。
二、明确规定拍卖对象主要是本村村民,按户划片,相对集中,以质定价,每亩
定价20~50元。人均荒山半亩以上的村基本上达到户户都有。不愿购买者,要向村里
写出书面保证。缴款形式以村民实际经济能力而定,可一次付清,也可分期付清。荒
山面积较小的村实行投标拍卖;荒山面积大的村,可以大户拍卖。对不便管理的远山,
可跨村拍卖。
三、荒山一经拍卖,购买者即有使用权,一般为30-50年,在此期间内,原有树
木及新栽树木均属购买者所有,可以继承和转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随意侵占和变
更。
四、荒山拍卖之后,购买者必须在两年内栽上果树或其他用材树,有栽、管、护、
收的权力,不能随意采伐毁坏。违背或达不到契约要求,每亩征收100~300元荒芜费,
并随时将荒山收回另行拍卖。
五、对原已承包的山林,只要履行合同,管理较好,原则上直接拍卖给承包户;
管理不好的,收回另行拍卖。
六、对现有林木严加保护,不准在拍卖期间乱砍滥伐,违者追究责任,严肃查处。
七、荒山拍卖到户之后,县委县政府又及时作好教育引导工作,搞好系列化服务。
林业部门指导栽植技术和选择适宜的树种;以拍卖资为周转金,统一购买树苗分发到
户。
(赵俊臣)

平邑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玉妹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崇仁
县长 张志荣
县政协主席 黄启才
1993年, 全县辖19个乡,7个镇,1057个行政村,93.86万人,总面积1825平方
公里, 耕地57020公顷。国民生产总值15.5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5.38亿元,其中
工业总产值24.63亿元, 农业总产值10.7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3亿元,外贸
出口商品供货总额800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2.73亿元,财政收入6737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797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502元。
抓大事 干实事经济事业大发展
1993年,全县上下抓大事,干实事,促进了经济和事业的发展。全县涌现出一大
批龙头骨干企业。 县石膏矿、金矿、建筑集团公司、花岗石总公司等4个企业利税突
破1000万元, 成为明星企业;有7家效益最佳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了乡镇企业发
展,涌现出一批经济强乡、强村、强企业和致富大户。有1个乡镇工农业总产值突破4
.5亿元, 其中工业产值3.7亿元,乡镇办企业实现利税500万元;有4个乡镇四级企
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利税超过千万元;有14个乡镇的乡镇办企业利税过百万元;
有16个乡镇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亿元; 42家乡镇企业利税超过10万元;有8个企业利税
超过100万元。村办企业利税超过200万元的4个,超过100万元的5个。151个村人均收
入超过1200元, 有2个村总收入突破亿元,并涌现出1500多户致富大户。在抓好经济
工作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六路一桥”工程和“八路一河”的第
一期工程。铺筑了34公里乡村路的沥青路面,新修和复修乡村路、村村路400多公里。
完成了3.5万伏输变电、 11万伏变电站增容和3.5万伏变电站扩建等9项电力工程。
全县1057个行政村全部通了电。开通了平邑至临沂的数字微波,完成了市话增容1000
门和9000对市话电缆工程以及6000门程控电话的前期工程。 长途电话由40条增加到
120条。 全县26个乡镇和部分村用上了电话。同时,招待所、公园、供水、旅游开发
等4项建设也都有了较快发展。 商城建设初具规模。已完成工程项目18个,投资5800
万元,完成建筑面程6.59万平方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完成4.7亿元,其中生产性
投资3.1亿元。金矿、花岗石公司、万利水泥厂投资都超过8000万元;引进外部资金
超过1亿元。 全县农村涌现出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万元户5000多户,农民人均
纯收入比1992年增加 167元。
(李有仁)

蒙阴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宗元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崔延思
县长 胡家利
县政协主席 薛庆德
1993年,蒙阴县总人口 51.02万,人口自然增长率2.34‰。全县工农业总产值
16.93亿元,增长51.5%,其中农业总产值5.75亿元,增长19%;工业总产值11.
18亿元,增长77.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8亿元,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
884元,由1992年的全地区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增长绝对数居全地区第一位。
实施科技兴农 振兴农村经济
蒙阴县在1993年围绕强化农业基础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实施“科技兴农”
战略, 全年粮食总产达4.4亿斤,比上年增长11.2%,创历史最好水平;花生总产
4460万斤,增长83%;果品总产1.5亿斤,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过千元的村达
到 89个,比上年增加 58个,800-1000元的村达到201个,两项合计占村总数的50%。
全县花生、黄烟、桑园、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达20多万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面积
比3∶2。继续推广林果牧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庭院经济综合开发、山间小平原多
种经营四种山区农业开发模式,涌现出了北贾庄乡、吉宝峪、八大峪、东上峪等一大
批科技致富的好典型。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1993年, 完成了沂蒙公路、兖石公路蒙阴段共110公里的硬化任务,完成了云蒙
路和旧界路基础工程,硬化县城道路四条。通讯建设集中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市话
改制增容,开通了无线寻呼,4000门美国程控交换设备和移动电话开通使用项目,近
期投入运营, 有6个乡镇开通了自动电话。城建方面,通过干部职工、企业捐款和开
展义务劳动,将县城中心的污水河变害为利,建成了汉溪公园,结束了县城无公园的
历史。
第三产业有了开创性发展
旅游业,重点抓了蒙山、云蒙湖和孟良崮旅游区的开发与管理,使蒙山、云蒙湖
和孟良崮初步具备了旅游条件,结束了蒙阴县无旅游业的历史,以蒙山、云蒙湖、孟
良崮为主体的旅游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与泰山、曲阜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又一个独具
特色的旅游圈。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到蒙山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6.5万人。娱乐设
施健康发展,北关村兴建的逍遥宫,已接待来自联合国、美国、日本、韩国、港台等
地区的客商近百人次。 筹资1100万元,新建了果品、蔬菜、生产资料等5处大型专业
批发市场,3处集贸市场,集市贸易成交额1.07亿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1280户。
(张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