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82&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王道玉
副书记 李戈 冯宝璞 黄学军 郑锡昌
中共地纪委书记 李建业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冯宝璞(兼)
副主任 宋西九 王元甫 王金智段成英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李戈
副专员 赵延孝 蔡玉昌 方宝田赵秉耕 惠华玉 吴金娃(女)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王道玉(兼)
副主任 刘翠英 王洪庆 张乐敏
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贵云
地区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李新华
1993年, 滨州地区辖1市6县,80个乡,30个镇,3个办事处,5372个行政村。总
面积9609.6平方公里, 年末总人口 352.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35.98万人。人
口出生率7.7‰, 死亡率6.86‰,自然增长率0.84‰,低于全省3.71‰的平均水
平。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80.7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工农业总产值达170
.49亿元,增长43.3%。
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全年农业增加值28.4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35.2%;农业总产值49.5亿元,增长28.0%。全区粮食总产208.37万吨,
比上年增长36.9%;花生0.96万吨,增长185.6%;蔬菜39.44万吨,增长66.3%;
水果17.24万吨, 增长13.8%;棉花4.56万吨,减少26.9%。农业开发大见成效。全
区7县市均跨入全国产棉百强县和全国小麦基地县行列,6个县市被列为全国优质棉基
地县;并开发出无棣金丝小枣、阳信鸭梨、红芽香椿、惠民短枝红富士苹果、渤海黑
牛、 柳蜡工艺品、水产品等一大批驰名中外的名优特产品。全区成片造林面积1.35
万公顷, 四旁植树1312万株,比上年增长23%,育苗面积3211公顷,增长10.2%。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中,除牛、羊奶外均有大幅度增长。肉类总产
量达16.61万吨, 比上年增长42.9%,其中猪肉6.10万吨,增长20.6%,牛、羊
肉7.77万吨, 增长70.4%。禽蛋产量11.82万吨,增长66.9%。大牲畜年末存栏95
.52万头,增长28.1%;猪年末存栏69.02万头,增长23.1%,羊年末存栏109.84
万只,增长32.8%。渔业生产再创新纪录。全年水产品产量9.21万吨,比上年增长
17.8%。其中海水产品7.28万吨,增长15.4%。淡水产品1.94万吨,增长28.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1993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3.97万千瓦,比上
年增长4.3%; 农用拖拉机2.99万台,农用载重汽车1621辆;农用化肥施用量24.
75万吨, 增长52.4%;农村用电量4.52亿千瓦小时,增长18.0%。农田水利建设
共投入工日2800万个,完成土石方5000万立方米,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秦口河治理
三期工程、韩墩灌区引黄过徒骇河、道旭灌区恢复改建、徒骇河坝上闸以下段治理等
一批重点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 效益和后劲同步增长。全区工业总产值120.99亿元,比
上年增长49.9%。 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68. 41亿元,增长28.4%,村及村
以下工业产值52.58亿元, 增长91.6%。重工业受投资需求的影响,增长明显快于
轻工业,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中,轻工业产值4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重工
业产值26.9亿元,增长63.9%。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56.8亿元,
比上年增长26.9%,工业品出口交货值8.9亿元,增长55.5%,产品销售率97.1%,
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全区重点调度的24种主要产品产量有12种比上年有大幅度
增长。 其中棉布19659万米,比上年增长33.1%,印染布7628万米,增长24.6%,
原盐77.81万吨,增长50.8%,啤酒12.95万吨,增长59.3%,原油加工制品22.89
万吨,增长57.5%,水泥63.23万吨,增长25.9%。全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7.96%。 比上年提高1.9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19.5亿元,
增长68.4%;实现利税5.01亿元,增长22.8%。其中利润2.38亿元,增长31.3%。
劳动生产率14306元/人, 增长1.6%。1993年,全区完成技改投资6.9亿元,比上
年增长53.3%, 一年超过整个“七五”期间技改投资的总和;以滨州化工厂、鲁北
化工总厂、山东博信油脂化学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石油精细化工、盐化工和油脂化工等
三个化工基地开始全面规划和建设;对纺织、机械、轻工等传统产业和产品,进行了
较高起点的更新改造,促进了工业结构合理化。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7
%, 其中,国有单位投资8.44亿元,增长46.3%;集体单位投资5.16亿元,增长14
.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5.0亿元,增长22.0%。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
资3.92亿元,更新改造投资4.10亿元,增长1.6倍。第三产业投资加快,比重上升。
在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 第一、二产业投资4.97亿元,比上年增长30.55%,第
三产业投资5.3亿元,增长60.6%,占投资总额的51.6%。
建筑业生产发展加快。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生产
快速增长,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6%。经济效益回升,全员
劳动生产率达到18857元/人。全年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19. 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
积 96. 4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区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9.13亿吨公里,比
上年增长19.7%。完成客运周转量4.79亿人公里。公路建设投入1.56亿元,完成路
面工程720公里,路基工程620公里,“三纵三横一环”的公路交通框架已基本形成。
博兴、邹平两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济青高速公路滨州段建成通车,使
区内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949.3万元,比上年增长76.7%。
报刊发行4879.5万份。全区市话交换总容量达到 2. 20万门,比上年增加 1616门。
年末市内电话用户达14501户, 增加3815户,农村电话用户4330户,增加 425户,移
动电话用户发展到 294户。
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居民消费品19.50
亿元,增长171%,社会集团消费品2.71亿元,增长20.4%。全区有集市427处,比
上年增加 7处,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 10. 53亿元,比上年增长24.0%。
对外经济取得新进展。1993年,全区批准利用外资项目 93个,比上年增加 33个;
新批三资企业 88家, 合同外资额51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至年末,全区“三
资” 企业已达180家,建成投产的70家。外贸出口工作,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在出口货源紧缺、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全年出口供贷任务。对外开放
区的争取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在香港设立了中铭有限公司,发展了35家海外企业,
在国内外设立了310个办事和经营机构。
全区财政收入完成4.47亿元, 比上年增长42.2%。财政支出6.05亿元,增长
27 8%。工商税收增长较快,其中产品税、增值税成倍增长。全区年末各项存款余额
43.77亿元, 比年初增加 6.7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50. 15亿元,比年初增加6.
64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 3. 46亿元,比上年少投2.51亿元。全区保险业务总收入1
.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 6%,其中国内财产保险收入0.77亿元,增长16.9%,
人身保险收入0.31亿元,增长10.1%。保险业务总支出0.78亿元,增长71%。
1993年未,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4万人,其中取得高级技术职务的1922
人, 中级技术职务的16280人。 有独立科研机构9处。全区共完成各类科技开发项目
222项,取得科技成果187项,比上年增加58项,其中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17项。推广
科技成果34项,其中农业21项,工业12项,增加工农业产值9840万元,增加利税1298
万元。举办和参加了西安、北京、深圳等地的技术、人才交流会议,签定了一批技术
协作合同、协议和意向,共引进各类专业人才236人,计划外毕业生305人,进一步壮
大了全区的科技队伍。
全区共有各类大专院校4所,在校学生5478人。普通中学226处,在校学生16.43
万人, 比上年增长2.0%。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2.22万人,占高中阶段
在校学生总数的54.2%。 普通小学2239处,在校学生30.14万人,下降4.4%。儿
童入学率达到99.86%。托幼和特殊教育不断发展,幼儿园1532处,在园幼儿10.79
万人,特殊教育学校8处,在校学生727人。1993年未,全区共有各类文化机构168处,
其中影剧院和电影院27处, 电影放映队386个,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站120个,
公共图书馆8个。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2座,电视转播台10座,电视覆盖率达到88.5
%。《滨州日报》全年发行697万份,全区出版各类图书杂志16.5万册,创作戏剧、
报告文学、小说等文艺作品180篇。
卫生、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199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315处,其中医院
123处,门诊部143处,卫生防疫站8处,妇幼保健站7处。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8963人,
比上年增加 283人,医疗床位7561张,增加 269张。1993年,全区运动员在国家级体
育比赛中,获金牌1枚,银牌5枚;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45枚,银牌42枚,铜牌
29枚。 全区有体育运动学校1处,业余体校7处,共有学员800人,向大中专体育院校
及体育专业队输送322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208元,比上年增长22.9%,
扣除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9元,增长33
.9%,扣除农村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3.5%。1993年全区职工工
资总额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0%,职工平均工资2650元,增长12.6%。年末城
乡居民储蓄余额 34.45亿元,比年初增加 7.32亿元,其中城镇居民24.64亿元,增
加 5.99亿元,农村居民9.81亿元,增加 1.33亿元。
各项改革步伐加快。全区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狠抓了工
业企业“三制”改革、股份制试点、流通企业公有民营试点和县乡机构改革。全区有
100家企业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县属以上股份制企业已发展到21家,3家地直企业
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乡镇股份合作企业发展到61家。组建了18家综合性企业集团,
在商业、粮食、供销、物资企业中,有1000多个小门店实行了国有民营或公有私营。
县乡机构改革除滨州市外已基本完成,县乡机构、人员分别减少50%左右;地直部门
共下放权力150多项, 废止收费项目161个、集资摊派项目12个。在3个单位实行了领
导干部聘任制,政府职能正在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转换。教育“三制”改革(校长
聘任制、教师定编聘任制、教育目标责任制)走在了全省的前面,得到了国家教委和
赵志浩省长的充分肯定。
(杨长青)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1993年,滨州地区在阳信县教育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对全区4573所各级各类学校
全面推行了以改革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并把改
革拓展到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 形成教育整体改革格局。赵志浩省长9月22日考察滨
州工作时作出批示:“基础教育长期被困扰的大问题,阳信的同志似乎找到了解决的
办法……可尽快在全省推广” 。 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黄尧率队考察后指出:
“阳信教育改革在全国有推广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计划召开的1994年全国教育
工作会议指定阳信县作教育改革经验介绍。该经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国家教委简报》、《中国教育报》上作了介绍。
这次教育改革主要取得了如下重大突破:一是实行学校经费总额动态包干。以改
革前的人员经费为基数,国家调资政策随时在人员经费总额中兑现;以改革前的公用
经费为基数,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三个增长”的指标,逐年递
增相应的比例,政府对学校经费包干基数、增长数额、拨付时间,逐校逐年立合同。
二是实行定编定岗。精简超编人员,节约的人头费用于公用经费。按照每个中学教师
每周14节课、 小学教师每周20节课、职员每天有效工作时间8小时的满负荷工作标准
优化组合确定上岗人数,比编制少10%左右,节约的人头费用于提高上岗人员工资。
以上措施为控制学校人员膨胀、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建立了有效机制。全区
可精简教职工7000多人,师生比例超过国家标准,教师学历达标率大幅度提高,公用
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由周%提到22%,上岗人员月工资平均增长40元左右。三是实行
动态聘任。对校长的去留升降与对学校工作评估成绩挂钩,同时给予校长与责任对等
的权利,实行校长负责制。然后对教职工实行择优定岗聘任制,待聘人员留观后效,
落聘人员一次性分流。在教育部门初步建立了人员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最大限
度地发挥了人员潜力。四是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教师工资总额拨到学校后,打破国
家计划体制形成的大一统的工资体制。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资历和绩效,实行动态计酬。
这就在学校内部建立了业绩主导分配的工资机制。与改革前相比,同样资历条件下优
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月工资高出130元左右。 改革使学校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全区教育
战线内形成了争先创优,追求优质高效的新局面。
(王凤波)

滨州地区实现全区村村通电
1993年11月29日上午10时40分,滨州地区最后一个无电村——沾化县新立村合闸
通电,标志着滨州地区率先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第一个实现全区村村通电,这是滨
州地区继1970年实现县县通电、1984年乡乡通电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到1990年底,全
区有253个地处偏远、 贫困落后的行政村没用上电。滨州电业局领导班子对此非常重
视,他们把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列入了重要的工作议程,提出在三年内实现全区
村村通电。为了早日实现这一任务目标,他们决定:优先研究批复用电申请;优先勘
探设计;优先供应电气原材料;优先施工;优先接火送电,免收设计施工费;免收购
买电权资金缓交贴费。并采取群众集一块、乡镇拿一块、电业部门扶持一块的办法,
多渠道筹措上电资金。在1992至1993两年中,全区电业部门投资125万元,扶持232个
贫困村通了电,解决了大部分边远落后无电村多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为他们脱
贫致富、发展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1993年,根据调查测算,实现全区村村通电还有
104万元的资金缺口。 滨州电业局为保证年底前实现全区村村通电的任务目标,拿出
为职工建宿舍的经费42万元,投入到“扶贫工程”中。至1993年10月,又为13个无电
村通了电, 但全区仍有8个无电村。滨州电业局党委书记,亲自带领有关人员,深入
到阳信、 沾化两县8个无电村,走访农户,听取农民意见,查看现场,并与县、乡政
府和县电业局商定上电计划、 措施,但由于这8个无电村地处边远,农民生活困难,
上电资金一时无法落实。为此,滨州电业局党委在全区电业职工中,开展了“为实现
全区村村通电献上一片爱心”的募捐活动。11月11日,满含着全区电业职工深情厚意
的75495.1元捐款和通过其它渠道筹集的资金, 送到了阳信、沾化两县领导的手中。
全区电业部门调集精兵强将成立施工队伍,顶风冒雪施工。1993年11月29日,全区村
村通电的目标终于得以实现。
自1991年到1993年, 全区电业部门投入扶贫上电资金累计298.55万元,投入价
值65万元的电器材料, 免收设计、施工费等380万元。农村通电户数达83.08万户,
占总户数的 98. 4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2个百分点。
(刘江)

滨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林则懋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德金
市常务副市长 隆方同
市政协主席 刘维村
1993年, 滨州市辖14个乡镇,设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040.06平方公里,市
区面积13.6平方公里, 耕地68.76万亩,566969人。国民生产总值10.8亿元,国民
收入8.75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5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6.9亿元,比1992年
增长93.7%;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以下;农民人均收入 761元,比1992年增
加 167元。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1993年滨州市乡镇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一)在全面深化企业内部
改革的基础上,突出抓了股份合作制,发展了个体、私营经济。全市乡村两级股份合
作制企业发展到300余处。个体、私营业户发展到1.75万户,实现总产值11亿元,为
上年的1.18倍; 实现利税1.06亿元,比上年增长73%。(二)乡镇企业涌现出“8
条龙” 、“28只虎”。“8条龙”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7.37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
总产值的69.5%。“28只虎”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5.32亿元,占全市乡村两级企业
总产值的55%,呈现出了龙腾虎跃的大好局面。(三)抓大投入、大发展。新上技改
项目58个,总投资1.6亿元,超过“七五”期间全市乡镇企业的投资总额。并引进了
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多人, 培训管理、技术人才1000多人。使企业逐步迈入向科技
要质量、要效益的发展轨道。(四)上项目起点高。在确定项目上,围绕“强”字作
文章,注重了高技术项目的开发引进和重点项目建设。“三资”企业已发展到14处,
总投资9260万元。重点组织实施了大观园、商业城、六街蔬菜批发市场扩建工程、裕
华实业总公司得利斯火腿等高起点项目。为乡镇企业增添了后劲。乡镇企业通过开展
一项活动, 实施两个工程,实现了整体推进。企业发展到2万多个,总产值达27.8亿
元,增长1.2倍,其中工业产值达16.2亿元,增长2.4倍;实现利税2.9亿元,增长
1.1倍,在1992年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翻番,效益居全区第一位。
(赵洪美)

沾化县
中共县委书记 曹兴宽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房英杰
县长 步乃章
县政协主席 张景兰
1993年, 沾化县辖3镇11乡,1个国营农杨,1个办事处,总人口 38.34万。总面
积2214.57平方公里,耕地83.44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1.39‰。全县国民生产总值
6.28亿元,比1992年(下同)增长43.9%;工业总产值4.54亿元,增长33.57%;
农业总产值4.69亿元, 增长28.9%;乡镇企业产值5.54亿元,增长124.4%。粮食
总产1.809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预算内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1966万元,增
长11.83%。农民人均纯收入609元。城乡年末储蓄余额21131万元,干部职工平均工
资2045元,均比1992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1993年沾化县把基础设施建设摆上了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
性进展。
公路交通建设率先突破。自1992年冬至1993年底,全县先后组织6万多劳力上阵,
投入民工60多万个,大搞公路建设会战。完成路基土方253万方,完成路基工程208.
5公里,灰土油面工程52.4公里。永馆路、滨孤路、富大路等交通要道相继通车,使
沾化县成为京、津、塘与东南沿海,北部沿海与内陆各省连接的交通枢纽。新建汽车
站完成了土建主体工程,富国港口恢复营运,海上3000吨级港口完成了水电路配套和
码头护坡衬砌,购置全省排名第二的大型豪华旅游船一艘,开辟了“海上一日游”航
线。
城区面貌焕然一新。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县城建设规划,制定了《沾化县县城规划
建设管理规定》 。投资247万元,硬化城区路面8660平方米,硬化率达到90%,治理
明沟6400米, 建成区暗管铺装率达70%以上,在富国路新装路灯184盏,城区街道路
灯覆盖率达84%。1993年被评为地区级卫生县城,并获“惠城林城市三上活动”先进
县称号。
公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通讯设施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完成了市话升位,开辟
了无线寻呼和公众传真,购进程控电话机器设备并开始安装。县宾馆客房楼整修一新,
建成全区一流的县级宾馆餐厅大楼, 接待条件大大改善。新建较大型商业楼3幢,基
本建成商业一条街,商品营业楼房出租4900平方米,城区市场日趋繁荣。县城开发区
建设步伐加快。投资1000多万元的供销大厦在商贸区拔地而起,住宅小区建成商品住
宅楼2幢,总面积3180平方米,出售2900平方米。
(崔良海)

博兴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型鲁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鲍同兴
县长 祁维华
县政协主席 李传芳
1993年, 博兴县辖4镇8乡,44.619万人口,总面积897.44平方公里,耕地69万
亩,人口出生率9.55‰。国民生产总值9.8亿元,国民收入7.6亿元,分别比1992年
增长22.9%和14.2%。工业总产值15.59亿元,农业总产值4.6亿元,分别比1992
年增长 38.7%和 27.1%。 粮食总产突破3亿公斤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多种经
营总收入2.75亿元, 财政收入517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2亿元,外贸出口商
品收购总值8602万元, 年末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余额5.6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875元,增长 19.9%,职工年平均工资 2426元,增长11%。1993年,全县基本普及
了初等义务教育,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评审验收,连续三年保持了省级
食品卫生先进县称号,农村卫生改水提前两年达到“八五”规划目标要求。计划生育
率达到98.9%,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8‰,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计划生育
工作‘三为主’先进县”。
基础建设下实力 村村通上柏油路
1993年7月博兴县实现了全县村村通柏油路目标, 成为全区第一、全省第二个实
现村村通柏油路的县。 三年间,共新建县、乡、村柏油路325.5公里,平均每百平方
公里拥有油路77. 47公里,每万人拥有油路15.63公里,通车里程达到697.8公里。
全县形成了以国道为骨架,县、乡路为依托,乡村道路为网线,县内外贯通,乡镇相
连,村村通油路的公路网络。
实现全县村村通油路,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县委、县政府按照“三级动员”的方
针,召开县、乡、村三级公路建设动员大会,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公路交通在经
济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把“抓经济奔小康,三年内实现公路通村庄”的目标任务交给
群众,同时,广播、电视、明白纸、宣传车一齐上,强化宣传,大造声势。县里制定
了“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民工建勤,民办公助,联合建网”的建设原则,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修路积极性。在资金筹集上,除用活用好上级优惠政策外,
还采取四条措施:一是按照政策规定群众集;二是受益单位受益车辆凑;三是财政补;
四是领导带领个人和单位捐。全县共筹集公路建设资金2600多万元。在修路工作中,
出动义务工72万个, 共动用土石方301万方。在迁占上,将公路建设与村镇规划建设
结合起来,以路定街,一步到位。共拆迁房屋6300多间,牵涉1500户,没有出现一家
钉子户。全县已有300多个村庄开通硬化了村内大街,占全县总人数的70%以上。
四通八达的县乡村柏油路,已成为博兴县经济运行的大动脉,对全县经济和各项
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一是增强了运输能力,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据统计,
全县各种营运客货车辆已增到3600多台。 1993年完成货运量130万吨,完成货运周转
量1.35亿吨公里, 分别比1992年增长4%和9.8%。二是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城
乡个体、私营企业及工商户骤增,现有个体商业网点11573处,从业人员17403人。全
县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22亿元。三是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全
省村镇建设先进县”和“省级卫生县城”。全县条件好的村还安了路灯,修了花池、
排水道,街道整洁笔直,村舍俨然,树木繁茂,呈现出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面貌。
(艾鸿鹏)

邹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周建世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元德
县长 姜银浩
县政协主席 杨秉海
1993年, 邹平县辖3镇14乡,人口 66. 9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耕地72333
公顷。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4.1亿元,比上年增长46.8%,其中农业总产值7.5亿元,
增长14.4%; 工业总产值26.6亿元,增长59.7%。粮食总产42.2万吨,增长4.6
%;棉花总产9800吨。肉类总产4万吨,禽蛋总产2.5万吨,分别增长47.8%和25.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5. 5亿元,增长 10. 8%,财政收入 9047万元,增长38.
6%。外贸出口商品交货值2.24亿元,增长50.3%。城乡居民储蓄7亿元,增长21%,
农民人均纯收入839元。
(王辉耀)
实现全县村村通柏油路
1993年11月11日,邹平县召开“村村通油路竣工祝捷大会”,国家交通部副部长
李居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凤基发来贺电,副省长张瑞凤到会祝贺。至此,邹
平县成为全省第四个村村通柏油路的县。
为改善全县交通落后状况,加快公路建设步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1990年,
制定了三年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面对南部山区、北部黄河滩涂的复杂地理环境
和资金不足等困难,全县党政统一,全民动员,开展了一场彻底改善交通环境的攻坚
战。三年来,全县出义务工110万个,搬动土石方6842万方,筹集资金3877.42万元,
其中群众自筹3000多万元, 占总投资的80%以上。新修大型桥梁3座,新修县乡村油
路568公里。 全县柏油路总里程923公里,公路密度达74公里/百平方公里,880个村
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占全县总村数的99.6%,25%以上的村修建了一条进村柏油路。
全县形成了县外相接,县内贯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布局合理的公路网络。柏油
路的管护与管理基本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柏油路完好率达91%。四通八达
的乡村柏油路,改善了交通条件,增强了运输能力,促进了城乡物资流通。全县拥有
营运车辆3218台, 1993年完成货运量144.60万吨,货运周转量12854.9万吨公里,
比1992年分别增长12.8%和10.2%。 农村运销队伍迅速发展,全县从事营运活动的
农民达2万人次。
(张延波)
大灾之年棉花丰收
1993年,邹平县棉花生产战胜了严重的虫、雹、涝等自然灾害,大灾之年夺得了
好收成。全县实收棉花15.1万亩,亩产皮棉65公斤,总产19.6万担,收购18万担,
居全省前列。其主要做法:一是广泛宣传发动狠抓面积落实。县、乡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讲座、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发放“明白纸”、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在全县广
泛开展了发展棉花生产的大宣传、大发动,形成了种棉发财的强大舆论,激发了广大
干部群众大上棉花的热情。年初根据下达的植棉任务,组织供销社、棉麻公司、乡镇
政府与棉农签定棉花收购合同, 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达到22.2万亩。二是依靠科技,
促进棉花增产。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共举办培训班50多期,培训技术骨干2.1万人次,
印发技术资料、 明白纸10.5万份,电视技术讲座8次。推广“密、矮、早”的技术路
线,适期早播,放宽行距,缩小株距,增加密度,实行全程化控,棉花霜前花率提高
10%以上。面对棉铃虫的严重发生,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全力以赴,全线出击,大
打了一场虫口夺棉的人民战争。采取杨树枝把、萤火灯、性诱剂诱蛾、化防、人工捉
拿残虫等综合防治方法,全县诱蛾面积10万亩,捕捉棉铃虫蛾1367公斤,组织3798弥
雾机上阵,机防面积15万亩,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危害,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防治
棉铃虫工作先进县。三是通力协作,搞好系列化服务。农业、供销、农机、金融等部
门树立“与棉花共兴衰”的思想,切实向棉花倾斜,主动为棉花生产服务。共购销农
膜338吨,化肥95771吨,农药481吨,发放贴息贷款1107.8万元,保证了棉花生产的
需要。
(郭法亮)
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成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
1993年,邹平县把文化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促进了文化
事业全面发展,被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文化先进县”。主要作法是:(一)抓认识,
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县乡村三级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把文化工作纳入经济
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和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各级制定了文化工作发展
规划,列入工作日程,做到常抓不懈。(二)抓设施,高标准构筑社会文化阵地。几
年来,投资400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馆、文管所等九大建筑群体,成立了县艺术学校。
各单位建起了俱乐部、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及体育活动场地。全县建设13处多功能文
化活动中心,文化大院474个,文化专业户852个。形成了县为指导,乡为枢纽,村为
基础,户为补充的社会文化活动网络。(三)抓基础,建设一支高水平群众文化骨干
队伍。现有文艺创作、书画摄影、艺术表演等8个骨干队伍和戏剧、诗词等7个协会,
业余演出组织80多个。近几年,地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1800多件,其中获国家级奖32
件, 省级奖121件,出版诗集5部,拍摄电视剧12部(集),创作书画摄影作品300余
件。(四)抓活动,活跃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每年县级大型文化活动20次以上,乡级
大型活动150次,乡镇及厂矿企事业单位经常举办文艺汇演、晚会、纪念会、报告会、
演讲会、青年歌手大奖赛等。
(石广海)

惠民县
中共县重书记 李成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路福增
县长 魏赩
县政协主席 王占宝
1993年,惠民县辖6镇15乡,人口 62万,总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110.6万亩。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2.03亿元, 比上年增长32.2%。工农业总产值21.95亿元,增
长33%,其中工业总产值13.25亿元,增长37.8%,农业总产值8.7亿元,增长25.
5%。 粮食产量46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尽管遭受雹、涝、虫灾,但产量仍突
破5000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51亿元,增长5.4%。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值9150万元,
增长39.6%。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4.42亿元,比年初增长22.8%。财政收入4535
万元,增长31.7%。农民人均收入729元,增长57.8%。
计划生育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1993年,惠民县面对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薄弱,基层工作不力等问题,狠抓基层和
基础工作,强化和落实各项措施,使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历史上首次
人口负增长。 全年出生3512人,比上年少生2566人;人口出生率降为5.67‰,人口
自然增长率为-2.11‰; 计划生育率94.3%,比上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晚婚率
94.8%, 提高了46.4个百分点;晚育率86.7%,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全面完成了上
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计划生育工作获全区二等奖。
惠民县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人口控
制目标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六大班子成员,实行定点包乡镇责任制,坚持各级党政
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乡镇充实配齐了正乡镇级的计生委主任、副乡镇级的计生
办主任和15-25人的计生专职队伍,各村计生主任全部调换为30周岁以下的女同志。
同时,县与各乡镇、乡镇与各村层层签定了人口控制目标责任书,严格奖惩措施,狠
抓工作调度。县委、县政府每月召开一次由乡镇计生委主任参加的调度会。各乡镇每
季度对育龄妇女进行一次普查,县计生委每季度对乡镇进行一次调查考核,从而形成
了层层有人抓、级级有责任、上下齐抓共管的计划生育新格局。二是狠抓关键环节,
严把婚姻登记和人口计划关。1993年开始,一胎生育证审批权由乡镇收交到县计生委,
婚姻登记权由乡镇收交到县民政局统一办理。并严格规定,没有正式身份证一律不办
理婚姻登记手续和审批人口计划。三是集中时间,组织开展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大会
战”。坚持经常性工作与集中活动相结合,在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上,一年集中两次时
间,开展全县范围的计划生育工作“大会战”。对15周岁以上的未婚男女青年、已婚
育龄妇女和流动人口逐一进行登记造册,摸清底数,解决了节育措施不到位的问题。
还对几年来违犯计划生育政策未得到处理和处理不到位的2573人作了处理。四是强化
宣传教育, 搞好计划生育队伍和阵地建设。把每年7月份定为“计划生育宣传月”,
全年印发各种宣传材料13万份, 举办不同类型学习班130多期,逐步改变了人们的婚
育观念,提高了干部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同时,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和阵地建
设。 目前,全县计划生育专职人员已达1668人。全县共投资260万元,对21个乡镇计
划生育服务站全部进行了改建,一一配齐了现代医疗设备X光机和B超仪,普遍开展了
宣传、技术、药具服务等工作。有11人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被地区命名为“达标合格
服务站”。

阳信县
中共县委书记 盖国强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菅继志
县长 王洪昌
县政协主席 王雪松
1993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国民收入4.83亿元,
比上年增长19.55%; 工农业总产值11.9亿元, 比上年增长30.23%; 财政收入
2252万元,比上年增长28.31%;农民人均收入618元,比上年增长49.9%;粮食总
产达到5.4亿斤,比上年增长45.7%,创历史最高水平。
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993年,阳信县委、县政府在积极搞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进一步完善校长
负责制、双向选聘制的基础上,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加
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是竞争上岗、择优评聘、提高质量。通过优化
组合、定编定职,全县中、小学教师人数由原来的3900多人减少到2600多人,每年可
节约工资、 费用等项支出近500万元。这一重大改革举措,精干了教师队伍,减少了
费用支出,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省、地领导和国家教委的负责同志,
对阳信的教育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相继在
显要位置登载了阳信的做法和经验,并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阳信的教育改革,主
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统一规划布点,搞好合班并校。按照每个学区的学生人数及村庄疏密程度,
统一规划学校布局,确定教师职数。其主要工作由乡镇政府出面协调,对不愿合并的
学校,实行村办公助。即村、队自办、经费自理,乡、镇政府拨给一定数额的教育费
附加予以扶持。 阳信镇通过撤班并校,全镇撤销9处小学,减少27个教学班,学校布
局趋向合理。
二、严格政绩考核,择优评聘上岗。由乡镇政府和教委组成考核小组,逐校、逐
村、逐人对教师从思想表现、业务水平、工作成绩等方面,按“优秀、良好、称职、
基本称职、不称职”五个档次进行打分,为双向选聘提供依据,真正做到择优聘用、
能者上岗。通过对全县教师的考核、筛选、进一步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
三、实行基层教师里程补助制度,为促进教师向边远村庄分流,在做好思想教育
工作的基础上,对边远学校的教师实行里程补助。具体作法是:以城区和乡镇驻地为
中心,公办教师以学校为准,民办教师以所住村为准,里程在5公里以外的,以5元为
基数,每增加1公里发补贴1元,把激励机制与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结合起来。
四、转换学校内部机制。认真进行核编定岗。各学校按划定的编制数进行全员工
资总额包干。包干后的工资分配实行“固定工资加绩效工资”的办法,绩效工资部分
(占工资总额的50%)实行公、民办教师同工同酬,职工系列工资较教师系列下浮一
个档次。由于分配机制更趋合理,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祝广信 董月平)

无棣县
中共县委书记 周清利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永锡
县长 崔建平
县政协主席 李传忠
1993年,无棣县辖14个乡、4个镇,592个行政村,总面积1982平方公里,耕地83
万亩,总人口 41.45万。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39.5%。
其中, 完成工业总产值11.93亿元,比上年增长52%;农业总产值5.63亿元,比上
年增长18.7%;财政收入完成3733万元,比上年增长41.2%;粮食产量221795吨,
比上年增长89%;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完成2.27亿元, 比上年增长8.9%;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6600万元,比上年增长 24
%; 农民人均收入625元,比上年增加 103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461元,比上年增加
402元;人口出生率为51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一1.8%o。
年内,无棣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投资环境大为改善,为经济发展奠定了
良好基础。一是通过集资、借债、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2600万元,完成了省级干线
公——济埕路43公里拓宽改造工程;完成了辛沙路30.76公里二期路基工程和张牛公
路11公里大修改造工程。 公路建设总里程115.26公里,其中铺设油面62公里,修筑
路基53.26公里, 共动用土方137.5万方,总投资4000万元。二是投资1400万元,开
通了无棣至滨州的区内60路数字微波电路,净增长途电路27条,总数达到51条,长途
电路中的自动电路比重由1992年的16.6%上升到67%;开通了无线寻呼业务和图文公
众传真业务;完成了市话改造S1240数字程控电话前期工作;新增农话交换机260门,
又有2个乡开通了自动电话。三是与青岛市台东区城建综合开发公司联合投资700万元,
征地300亩,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的高标准、高规格青棣房地产开发区。
县内部分单位联合投资270万元, 建成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的农宏开发区。 投资
1800万元,建成了长500米,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海丰商业大世界。全年房屋建筑
面积达85340平方米。 四是完成了芦家河子水库扫尾工程,清挖了幸福河、郝家沟、
朱龙河、青坡沟等重点工程,实施了60华里一条线“黄河三角洲开发工程”的一、二
期。在1993年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引黄河水2.3亿立方,引河1000万立方,为工农业
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五是新架设输电线路55公里,升压改造线路70公里。完成了
马山子110千伏变电站二期工程,供电量由原来的1.5万千伏安提高到4.65万千伏安;
庞集35千伏变电站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增配变容量6400千伏安,保证了重点企业和城
区居民生产生活用电。
(路来芳 梁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