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81&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张惠来
副书记 杨传堂 莫振奎 徐会三王存荣
中共地纪委书记 王克功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李荣振
副主任 杨振成 盛玉振 张子德李宝贵 张继德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杨传堂
副专员 许红峰 王维义 蔺善宝苏兴珍 刘富春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孙清明
副主任 张兆荣 王同福 周文鉴解华 张庆珍
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厚富勇
地区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刘奉昌*
1993年,全区辖3市8县,设5个街道办事处,44个镇,149个乡,8291个行政村。
总人口 515.64万,其中农业人口453.05万。总面积10341平方公里,耕地855万亩。
1993年, 全区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0亿
元,比上年增长29.8%;工农业总产值336.5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67.4%;
财政收入5.08亿元, 比上年增长38.4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2亿元,比上年增长
15.9%;人口自然增长率0.79‰,比上年下降5.3个千分点。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强化。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
中央和省一系列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调整农村经
济结构,大力增加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实现64
亿元, 比上年增长28.8%。粮食总产325万吨,比上年增长12.9%,再创历史最好
水平。多种经营获得了突破性发展。以“一牧一菜两水”为重点的多种经营总收入78
亿元, 比上年增长84%。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共投工3175万个,投资
7000多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000公顷,除涝面积5000公顷;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
6.7万公顷。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取得成效。通过废止或停缓建集资建设项目、精减
乡镇富余人员、压缩村组干部,共减轻农民负担1.4亿元,人均减少36.7元。全区农
民人均收入达到798元,比上年增长 37.8%。
(二)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经济效益全面回升。一是以市场为主导,以发展主导
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增加拳头产品为重点,进行了产业、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
调整。产品销售率达到93.4%,比上年增加了10.5%。二是切实搞好企业的技术改
造。 地区制订了技术改造“双五0”工程实施方案和奖惩办法,全区共安排技改项目
171个, 完成投资10.6亿元,比前四年的总和还多,已有119个项目投产或达产,当
年新增产值18.96亿元,利税3 14亿元,创汇7800万美元。三是建立和完善全方位、
大跨度、高效能的调度制度,大力支持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的生产。四是全面加强了
企业管理。 五是突出抓好产品销售。实现工业总产值272.2亿元,比上年增长80.1
%。 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08亿元,增长31.9%;实现销售收入82.8亿
元,增长21%;实现利税5 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三)乡镇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各级政
府认真实施“三三”战略,把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点来抓。一是多渠道融
资,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新上项目9227个。二是狠抓产
业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四高”产品。全区已有玻璃钢、三合板、精羊绒、小五金等
过亿元的产品10多个,规模效益大为提高。三是狠抓乡村企业改革,大力推行“两制
一卖”。全区有2427处乡村企业推行了股份合作制,1518处实行了租赁制,拍卖了62
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四是抓两头带中间,实行重点突破。五是坚持放手发展、
放宽政策、放活经营和不限规模、不限比例、不限速度的“三放三不”方针,大力发
展个体私营企业。 促进了全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产值214.23亿元,比上年增长
28.8%。
(四)基本建设得到加强,第三产业有了新的发展。在重点项目建设上,采取了
地区五大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和项目业主负责制,有11个重点项目和单项工程建成或
基本建成。 华能德州电厂二期工程 2 X 30千瓦 3号机组建成调试,齐河箱板纸厂投
料试产成功,禹城化肥厂6万吨尿素改造全线建成。在流通设施建设上,全区共投资1
.65亿元, 新建、改建各类市场74处,城乡贸易集市总数达616处,集市贸易交易额
27.2亿元。 在交通、通讯设施建设上,全区新建公路384.4公里,省道001齐河至平
原路段建成通车, 京宁高速公路德州段勘测设计进展顺利。 德州程控电话二期市话
10640门、 长话1500路先后切割开通,全区11个县市全部实现了市话自动化。金融、
保险、旅游、房地产、居民服务等也有了新的发展。全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7.
69万人, 占社会劳动者的15. 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9.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 24.8%。
(五)各项改革逐步深化,机关职能进一步转变,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农村改革
突出抓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推行。地县乡三级已建
立各种服务公司1400多处, 各类专业协会发展到800多处,实行“几统一”服务的村
由上年的30%上升到45%。企业改革,以贯彻落实《企业法》和《条例》为重点,逐
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
度。全区有668家县市属企业推行了租赁经营,419家实行了资产承包经营,38家推行
了股份制。
机构改革,以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为重点,全区11个县市全部完成了机构改革任
务,共撤销县直机构437个,精减工作人员7716人,精简率分别为56.8%和52.45%。
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全部完成。为了增强乡镇一级的经济实力,全区撤并了18个小乡镇。
劳动保障、住房制度等项改革也取得了新进展。
(六)对外交流交往逐步扩大,外经外贸稳步发展。全区上下认真实施外向带动
战略,实行外贸、外交、外经“三外”并举,着力改善优化软硬两个环境,对外开放
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完成出口商品收购值14.52亿元,超年计划41%,比去年增长
53.3%。 累计审批“三资” 企业100家,合同利用外资651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2050万美元,分别增长145%和144%。成功地举办了香港招商会、洛杉矶商展会、广
交会、西安、青岛、深圳产品展销暨经贸洽谈会和济南横向经济联合恳谈会,在地产
品展销、经济技术合作、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果。
(七)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秩序明显好转。通过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全
区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08亿元,增长38.5%;财政支出7. 2亿元,增长20.2%。
全年共发行国库券8600万元,圆满完成了任务。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财
政金融秩序逐步好转。年末全区各项存款67.97亿元,比年初增加 10.45亿元,同比
增加 9. 25亿元。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5亿元,比年初增加 8.13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 90.55亿元,增长 16%,财税体制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比较扎实。
(八)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快发展。科技工作以实施“科教兴德”战略为重点,
全区共获得地区以上科技成果142项,其中3项填补了国内空白,3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
平。 全区共承担国家、省、地各类科技计划141项,推广重大科技成果27项。教育事
业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通过委培、代培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
术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98.4%,共为省内外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9356人。计划生育
工作认真落实“一票否决”,切实抓好“网底工程”,全年计划生育率达到96 89%,
晚婚率94.6%,晚育率82%,分别比上年提高14.1、30.3和19.7个百分点。人口自
然增长率0.79‰, 比上年下降5.3个千分点,基本扭转了被动落后局面。社会治安
工作,坚持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相结合,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实行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了全区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文化、卫生、体育、司
法公证、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劳动保险、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新闻出版、广播电
视等各项事业也都有了新的发展。
(杨光来 张恒志)
实施“双五○”工程加快技改步伐
1993年,德州地区根据形势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发展工业的立足点转到依
靠科技进步,加快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来。在全区组织实施了技术改造的“双五
○”工程,即用三年时间,通过技术改造,在全区形成产值亿元以上,利税千万元以
上的企业50个; 产值5000万元以上,利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0个。以此为龙头,带
动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 1993年,全区共安排技术改造项目171项,当年完成投资10
.59亿元,其中“双五0”工程所涉及100家企业,已有78家企业的85个项目开工建设,
项目总投资15.4亿元, 当年完成工作量8亿元。 全区技改投入完成总量比上年增长
194.6%,是前四年的总和,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创全区历年技改投入最高纪录。当
年完工项目119项, 新增产值能力18.96亿元,利税3.14亿元,增加创汇能力7800万
元,企业技改初见成效。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实行技术改造领导责任制,地县两级分工负责,签定责任书,
把企业技改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人任职期间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是按照大中小结合,条块结合,内外结合的原则,集中力量,重点抓好行业的改造
项目,产业布局带头项目,高出口的创汇项目和潜在市场大的项目。三是千方百计筹
措资金。充分发挥了银行信贷的主渠道作用,地区各家银行技术改造贷款总规模中的
70%以上用于大中型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上争、下挤、外引、内联,多渠道
筹集资金。三是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改造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抓好项目的全过程管
理,在项目的审查、招标、验收、达产、还贷等环节上严格把关,跟踪督促、加强管
理。对引进外资、通过技术改造规模和效益突出的企业及个人予以奖励。四是走出小
圈子,扩大开放领域,南下北上,外引内联,利用各种对外经贸洽谈会,争取项目和
资金, 一年中全区共储备技术改造项目280顷,利用外资项目100项,总投资1.92亿
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512万美元。
(张本华)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
为彻底改变全区城乡基础设施的长期落后局面,德州地区决定从1993年开始,在
全区开展为期三年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一年来,全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明
显改善。
交通建设成效显著。济德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干线工程建设总投资4600
万元, 完成改建工程共6项98.6公里,其中001省道齐河到平原49公里,038线乐陵至
省界13.61公里,008线夏津西8公里,已全部建成通车。县乡村道路建设有新的发展。
共完成新建、改建工程283.2公里,总投资5300余万元。
通信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全区通信建设总投资为7500万元。全区长途自动交换机
容量净增1860线, 达到2940线;长途电路净增319条,达到935条,其中自动电路702
条,市话交换机容量净增1.68万门,达到4.61万门。陵县、禹城、齐河相继开通了
程控电话。开通了德州至济南、德州至平原、禹城、齐河数字微波和京宁光缆德济段
数字电路。移动通信实现了全省联网。
能源动力发展迅速。平原220千伏变电站已完成建工程,并进行了设备架构施工;
陵县至义渡口 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已投资330万元,完成了土建工程。庆云110千伏变
电站扩建竣工投产,恩城、乐陵两个11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即将竣工投产;7个35千
伏送变电工程已按计划进行施工。 德州市城网建设与改造完成投资300万元,提高了
供电能力。
商业网点建设步伐加快。 已完工项目20个, 建筑面积7.5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
7082万元。 在建项目18个,计划建筑面积29.03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2.22亿元。
规模较大的德州华联商厦、食品一条街、九州商城、服装城等商贸中心相继建成使用。
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共投资1.01亿元,完成基础建设项目5处,其中重
点项目4处,在建工程2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乡村容貌建设、科技、教育、卫
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都迈出了新的步伐,使全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
新台阶。
(张本华 王朝玺)
德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蔚立臻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庞日岭
市长 张立璋
市政协主席 赵恒贞
1993年,德州市辖11个乡,设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 44.1万,总面积580平方
公里, 耕地41.8万亩。全市国民生产总值28.55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46.6
%;国民收入24.65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34.1%;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0.23亿元,
增长58.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2亿元,增长35.4%,进入全国百强县;第三产
业增加值9.1亿元, 增长32.6%,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1.9%;外贸出口交货总值4
.77亿元, 增长39.5%;实现财政收入1.79亿元,增长36.9%;城市居民人均生
活费收入2148元, 增长27.1%;农民人均纯收入1079元,增长18.4%;人口自然增
长率1.23‰。跨入了山东省经济发展26个强县市行列。
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3年,德州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立足市情,紧紧扭住企业改革这
个重点。加快转机改制。制定了关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无主管企业试点意见,出
台了关于组建企业集团、兼并、租赁、拍卖等文件。对德州棉纺织厂、化肥厂、玻璃
厂、 振华玻璃厂和无线电三厂5家企业实行了无主管试点。确立了首批股份制试点企
业,创立了德州晶峰玻璃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美丽华股份有限公司、德州华联商厦股
份有限公司等5家股份制企业,股本总额达5344万元。商粮供系统58家企业、338个门
店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全市486家乡镇企业、277家街道企业,实行了以租赁制为主要
形式的改制。在全面落实《条例》、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对第二轮承包进行了全面审
计。 大力推行以租赁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多种经营责任制。全市156家
市属企业中的145家进行了转机换制,其中,3家实行了股份制,49家实行了资产经营
责任制, 89家实行了租赁制经营,5家实行了减亏包干。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企业
先期进行公司制试点,不断探索企业改革的新路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
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1993年,德州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一是资金投入实
现了新突破。 全年投入开发建设资金7亿元,比1992年增长45.7%,创造了德州市历
史最高纪录。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新建、拓宽、改造了天衢东路、104
国道改线等5条道路,总面积38万平方米,是1992年的3倍。城市道路交通四通八达,
三纵三横的骨架已经形成。完成了第三水厂扩建任务,供水总量增长15.2%。新增绿
地3.0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3.07%。投资500万元,占地526亩的污水氧
化塘已投入使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70%。三是旧城开发改造实现了新突破。进行
了104国道、 美食一条街、服装城和迎宾、广川、北园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开发面
积62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38%。十大市场、十大网点累计投入资金2.65亿元。德
州商场扩建等8处工程已竣工开业。 四是城市规划工作实现了新突破。制定了旧城改
造和开发区详细规划,修订了市中心区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38.23%。
“天衢实验小区规划设计”和“个体私营经济开发区规划”分获省第二次城市规划设
计一等奖和表扬奖。完成了全市国有土地基准地价评估工作,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获
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五是城建改革实现了新突破。初步建立
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实施城市建设,让权让利求发展的市场经济新机制。顺利
通过了齐鲁杯活动抽查,实现了城市建设总量和质量的观提高。
(张同光 王宗胜 翟胜奎 徐世勇)

乐陵市
中共市委书记 金清云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郭连祥
市长 李胜玉
市政协主席 席怀新
1993年,乐陵市总面积114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35万亩。全市辖4个镇、
21个乡、1086个行政村。总人口 63. 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 76万人。全市社
会总产值完成36.55亿元,比上年增长73%;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0.6亿元,增长25.
8%; 工农业总产值完成33.82亿元,增长80.2%;财政收入3401万元,增长36.04
%。农业总产值完成8.44亿元,增长45.3%;粮食总产4.29亿公斤,增长25.1%,棉
花生产5502吨,减少24.2%;干枣总产1.25万吨,减少5%,鲜果总产4.92万吨,
增长13.4%;畜牧业总产值2.03亿元,增长4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元,
增长30%。工业总产值完成25.37亿元,增长95%;其中乡镇工业产值完成23.36亿
元,增长118.32%。第三产业增加值2.53亿元,增长38.5%;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
值达到1.7亿元,增长71.0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5亿元,增长21.62%;城乡
居民储蓄余额5.45亿元,增长51.39%。科技、教育、计划生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1993年共承担上级下达的科技项目9项,其中国家星火项目4个,省级2个,接转的3个,
成为近年来档次最高的一年。教育事业向前迈出了较大步伐,高考升学率比1992年有
大幅度提高,达到75%,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自
然增长率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为-0.29‰计划生育率提高到96.2%。
农村产品加工业蓬勃兴起
1993年,乐陵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各类加工厂遍及全市各个乡镇,达到
1000多家,从业人员2.5万人,形成了五大加工系列:即以市食品公司、冷库加工厂
和化楼白家“清真”冷库为龙头的畜产品系列;以市面粉厂、食品厂和花园精制面条
厂为龙头的粮食系列;以“金丝阿胶蜜枣”、枣露、果品罐头厂为龙头的小枣、果品
系列;以棉麻公司、帆布厂、城关织布厂为龙头的棉花系列;以木制工艺厂、草编厂
为龙头的草木产品系列。 全年五大加工系列实现总产值25亿元,现已有3个系列、50
多品种打入国际市场,年创汇710万美元。

推进科教有了新举措
市委、市政府把科教进步做为振兴乐陵经济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强化群众的科
教兴乐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教育的良好风尚。通过举办系
列电视讲座和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二是积极吸引外地人才,努
力培养当地人才。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引进人才、资金、技术的若干规
定》,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43名,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做到引得
进、留得住、用得上。同时,还狠抓了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重点抓了高中毕业、
职业中专毕业生以及复员军人的培养和利用,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造就出许
多有胆有识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各单位也都制定了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具体发展计划,
把人才的培养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三是加强对科技教育的投入。1993年,共投
入1000万元,进行了城市校舍改貌,业已通过了省级验收,并被评为优良等级,从根
本上改变了办学条件。
(常洪忠)

禹城市
中共市委书记 赵志录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长仁
市长 张成道
市政协主席 孙思东
1993年, 禹城市辖5镇14乡1050个自然村,49.4万人。总面积990平方公里,其
中耕地80.14万亩。全市国内生产总值9.9亿元,比1992年增长37.1%;国民总收入
9.1亿元, 增长37.9%;工农业总产值35.64亿元,增长79.6%;其中工业总产值
28.7亿元,农业总产值6.91亿元,分别增长96.8%和23.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4.06亿元,增长16.3%;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5亿元,增长41%;建成中外合
资企业16家,合同利用外资1308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2907万美元,增长41%;财政
收入4449万元, 增长51.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77亿元,增长19.7%,农民人
均纯收入868元,增加166元。
实施“一大一小”工程构筑畜牧产业化格局
几年来,禹城市充分发挥资源和传统优势,坚持“多”字当头,畜牧突破,贸工
农一体,大力组织实施(肉牛和肉鸡)饲养及系列化加工工程,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的
蓬勃发展。1993年,全市肉牛存栏量20万头,出栏量6万头;家禽存栏量308万只,出
栏量705万只。畜牧业产值2.06亿元,增长27.2%,占农业总产值的30%;扒鸡生产、
肉牛加工、出口和制革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家,年产值9200万元,实现利税915万元。
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明确发展思路,实行产业化经营。禹城市具有发展畜牧生产的资源优势和历
史传统,肉牛饲养规模较大,“禹城扒鸡”久负盛名。近几年,先后建立了乐星扒鸡
公司、鲁禹食品有限公司等扒鸡、牛肉加工、出口企业,初步具备了贸工农一体、产
加销一条龙的经营雏形。为把“一大一小”培植成全市的主导产业,市委、市政府进
一步确立了发展畜牧业的具体工作思路,即市场导向,科技助推,城乡一体,规模经
营,全力实施“一大一小”工程,构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二、培植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围绕“一大一小”工程的实施,按照
“大(大规模)、高(高档次)、外(外向型)”的要求,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完
善肉鸡和肉牛的系列化生产、加工体系,加强饲养基地建设。乐星扒鸡公司对养鸡户
实行了“三赊销”、“五到户”的全程系列化服务(雏鸡、饲料、防疫药品赊销;送
雏鸡、饲料供应、防疫服务、技术指导、收毛到户),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养鸡业的发
展。 到1993年底,全市年出栏肉鸡5000只以上的专业户达500多个,年出栏肉鸡10万
只以上的村40个。鲁禹食品有限公司采取“五定一扶持”政策(与养牛农民定收购数
量、定收购标准、定收购价格、定收购地点、定收购日期和扶持养牛户发展),充分
调动了广大农户大力发展养牛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培植了自己牢固的肉牛饲养基地。
到1993年底,全市已建起了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7处,年存栏1000头以上的
肉牛示范村30个,年存栏5头以上肉牛的户280多个。投资200万元改造了年加工3万张
牛皮的制革厂, 并与意大利塔尔王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550万美元、年加工20万张牛
皮的合资项目合同。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外连市场、内接农户、系列加工的龙头企
业群体和产业化经营格局。
三、坚持科技助推,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技术开发体系,创立名牌畜
禽产品。乐星扒鸡公司在中国农科院的支持帮助下,以三百年前专供宫廷食用的宫廷
黄优良品种鸡为原料, 研制出“宫廷黄禹城扒鸡”及其5个系列新产品,开发出全汁
乌骨鸡保健食品,投放市场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二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大力
普及优良畜禽品种。三是建立畜禽防疫体系,强化畜禽防疫服务。四是建立技术推广
体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完善保障机制,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一是领导机构落实。市里由一名副书
记和一名副市长负责“一大一小”工程的实施。市建立了畜牧服务中心,负责全市畜
牧业政策的制定和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二是发展规划落实。实施了畜牧产业化经营
的“四三二一”规划,即健全完善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四大
服务体系,建立优良种公畜群、基础母牛群、商品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网三群一网;巩
固发展“一大一小”两个拳头产品;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的经营机制。三是配
套政策落实。先后制定了《关于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的暂行规定》、《关于搞活畜产
品流通的有关规定》以及《关于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保护林公母畜的暂行规定》等,
为实行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政策保障,推动了全市畜牧业的高速发展。
(王健 张杰峰)
陵县
中共县委书记 魏学平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田凤梅
县长 袁秀和
县政协主席 刘福盛
1993年, 全县辖8镇11乡,986个行政村,13.35万户,51. 64万人,其中农业
人口 46.82万人,总面积121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93万亩。全县国民生产总
值10.54亿元, 比上年增长35.6%。国民总收入8.48亿元,比上年增长42. 8%。
工农业总产值32.4亿元,比上年增长60.3%。其中工业总产值25.47亿元,比上年
增长82. 2%;农业总产值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粮食总产4.28亿公斤,比
上年增长23%,创历史最好水平。多种经营总收入7.5亿元,比上年增长97%。财政
总收入3402万元,比上年增长4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
集市贸易成交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外贸收购额5036.8万元,比上年增
长57.4%。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5亿元,比上年增长34%。职工平均工资2077元,
比上年增长0.5%。农民人均纯收入803元,比上年增长58%。农村通电率达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
企业改革向深层次推进
陵县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新机制、贯彻《条例》和向国际企业制度接轨入手,按
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大力推行了以租赁经营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取
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主要做法:一是乡镇企业推行了“两制一会”。1993年股份制企
业发展1041处,股金总额15348万元;租赁企业531处,收取租金1780万元;拍卖企业
24处, 拍卖金额146万元;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50个,基金额2780万元。年末全县乡
镇企业达到14374处,实现产值25.08亿元,利税1.37亿元,产值和利税分别比上年
增长127%和98%。二是国合商业系统对所属651个门店推行了“租壳卖瓤”和抽本租
赁,当年实现了大面积扭亏为盈,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30%。三是
县属工业按照清产核资,合理确定指标,实行厂长公开答辩、竞争上岗、分类承租的
方案步骤,对县属45个企业进行了整体转制,向“两公开、四强化”方面迈出了扎实
的一步。1993年,县属工业实现产值3.5亿元,增长12%;实现利税1394万元,增长
8.7%。
多种经营又上新台阶
1993年,陵县以建立五大基地为重点,实施了两个“1144”工程,即以食草畜禽
为重点,建立肉食生产基地;以大棚菜为重点,建立蔬菜生产基地;以提高品质为重
点,建立果品生产基地;以养鱼为重点,建立淡水养殖基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
点,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两个“1144”工程是:“每户一亩菜、一亩果、四亩粮、
四亩棉”和“每户有一个多种经营项目、有1人从事工副业生产、养四头猪、四头牛”。
1993年全县多种经营总收入达7.5亿元,比上年增长97%。大牲畜存栏21.5万头,增
长52.6%; 生猪存栏18万头, 增长7.3%;羊存栏24万只,增长8.6%;家禽存栏
200万只, 增长22%。全县畜牧业产值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新建蔬菜大棚1
万个,总数达2万个,小棚达5万个,蔬菜面积达10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1.7亿元,
比上年增长75%;引进日本、美国的结球莴苣、绿菜花、紫甘兰等13个稀有蔬菜品种
全部试种成功,填补了德州地区蔬菜生产的空白。果树面积达11万亩,果品总产3535
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5.6%。养鱼面积1万亩,总产2300吨,比上年增长15%。庭院
收入超千元的户达1.2万户。
(许金峰 郭海林 万建民)

平原县
中共县委书记 兰忠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其海
县长 张实
县政协主席 郭传和
1993年, 全县辖4镇14乡,874个自然村,11.26万户,总人口42.3万,总面积
104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96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4.45亿元,比上年增长60
.4%。 其中工业产值16.74亿元,比上年增长65.3%,农业总产值7.7亿元,比上
年增长50.7%。粮食总产41.37万吨,比上年增长28.3%,棉花总产4586吨,比上
年减少44.8%。 财政收入2956万元,比上年增长38.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9877
万元,比上年增长2.8%。出口商品供货总值3844万元,比上年减少35.8%。城乡居
民储蓄余额4.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7%。职工平均工资2134元,比上年增长9%,
农民人均收入821元,比上年增长4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2‰。
调整产业结构当年大见成效
1993年,平原县农业生产遭受了冰雹、暴雨等自然灾害,棉铃虫特重发生,棉花
产量降到了最低谷。 但全县农业总产值仍达到7.7亿元,农业总收入达6.5亿元,分
别比上年增长50.7%和51%,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1元,比上年增长49.3%。农民
之所以在大灾之年收入增加,主要是县委县府确定对农村产业结构从三个方面进行调
整;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变单一粮棉种植模式,扩大高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
展养殖业,使其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在大农业结构中成为独立的主导产
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走种养、加工、销售相结合的路子。狠抓了优化种植业。
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同时, 使瓜菜面积扩大到 7万亩,比上年增加 67%,冬暖式蔬菜
大棚、 中棚发展到5691个和5 75万个,分别比上年增长7.5倍和51.3%,1993年瓜
菜大丰收,实现收入8700万元,比上年增长89.1%;果树面积达到19.2万亩,比上
年增加4.5万亩, 引进各种世界名优品种,提高了果品的优质化程度。调整后,粮、
棉、 果、菜种植比例由上年的42:4.5:1:0.3变为5.7:2:1.5:0.80强化养
殖业,大力发展有平原特色的牛、鸡、鸽三大畜禽。1993年,引进法国和瑞士的良种
黄牛改良当地黄牛,牛饲养量达到 22. 2万头,比上年增加12万头,增长 92. 3%;
鸡、鸽饲养量分别达到650万只和62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加160万只和570万只,增长
32.7%和11.4倍。同时,猪、羊、水产品的养殖规模也有扩大。大上加工业,进一
步发展了粮食加工、瓜果蔬菜贮藏加工、牛鸡鸽成品加工等加工工业,单纯生产型正
在向生产、加工、销售型转变。通过调整,全县农村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的发展格局和粮、棉、果、菜、牛、鸡、鸽七大支柱产业。
(宋延广 肖国金 于贞虎)

夏津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炳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程宪福
县长 张铭著
县政协主席 徐长宽
1993年, 夏津县辖5镇14乡,47.29万人,总面积871.9平方公里,耕地83.28
万亩。 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72.8%,其中工业总产值17.6
亿元,增长90.4%;农业总产值4.8亿元,增长28.7%。粮食总产4.26亿斤,棉花
总产15021吨。 农民人均收入717元,比上年增长53.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亿
元,增长4.8%;城乡集市贸易成交总额1.85亿元,增长38.3%;城乡居民储蓄总
额4.4亿元,增长41.1%。
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
1993年6月18-19日, 夏津县委、县政府与省社科院在夏津联合召开了夏津县经
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对夏津县1993-2000年的经济发展中的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
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证。应邀到会的有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仲才、省人
大常委会副主任马世忠、省人大秘书长赵林山,德州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杨传堂,
德州地委副书记莫振奎,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鞠茂勤,省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季
星如,省财政学院院长卢希悦等省、地及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共120多人。
会上,县长张铭着同志汇报研讨会筹备情况,县委书记刘炳义同志作了夏津县经
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省、地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省、地有关专家从不同角度
发表了中恳的意见和建议,一批骨干重点项目得到领导、专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
还制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夏津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建成三处大型贸易市场
1993年夏津县本着活跃交易,方便群众的目的,先后投资建立和完善了三处大型
贸易市场。
县城贸易中心市场 位于县城区中部, 1993年投资660万元,新建7900平方米的
贸易大楼一座, 拓宽经营面积2850平方米,没有4700余个摊位,总面积达3.26万平
方米。经营有五金交化、日用百货、蔬菜果品及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项目。上市商
品达5000余种, 年成交额在9800万元以上, 为该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购销中心。
1993年度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
苏留庄大牲畜专业市场位于苏留庄镇, 紧依省道008线(永馆公路),1993年拓
宽交易面积8500平方米, 新增设钢筋结构的栓畜桩1.2万多米, 改建大牲畜存养库
500平方米,全场面积达2.15万平方米。集日上市大牲畜均达3000头(匹),成交量
在400头(匹)以上。年上市总金额达2.04亿元,成交额2820万元。目前该市场购销
幅射面已达8省40余个县(市),为全省最大的大牲畜专业市场。
北铺店果品批发市场 位于县城北10公里处, 省道008线(永馆公路)东侧,紧
傍夏津“小杂果”重点产区。实用交易面积6600平方米,设有钢架、石棉瓦结构的售
货棚、果品存储棚。农历5-10月为果品上市旺季,品种有桑椹、大杏、葡萄、沙果、
梨、苹果、红枣、山楂等,远销河北、江苏、安徽及南京、广州、哈尔滨等30余个省
市。
(董光林 李宏升)

武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郭作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谢万盛
县长 史好泉
县政协主席 孔繁修
1993年, 武城县总面积784平方公里,有65万亩耕地,36万人口。辖14个乡镇。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8.6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58亿元,农业总产值4.07亿
元, 外贸商品收购总值完成9000万元,财政收入实现30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7
元。
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粮食总产达3.92亿斤,以“一牧、一
荣、一果、一院”为重点的多种经营纯收入1.42亿元,人均444元。县属工业完成投
资6810万元。完成了旅行车厂主车间改造、北方玻璃钢厂、水利橡塑厂等一批骨干基
建、技改项目的建设。县经济开发区和鲁权屯镇工业开发区的建设共完成投资5000万
元,兴办项目47个。全县共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2. 6亿元,外购外销额达到1.13亿
元。 基本建设新建了3处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和两处高标准的商贸营业楼。投资2000
多万元完成了20多公里的临武略武城段的改造任务,改造了部分乡村公路,大屯乡在
全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讯实现了与全国联网,有9个乡镇实现了通讯自动化。
县城及鲁权屯等乡镇驻地共完成街道改造15公里,被地区评为城镇建设先进县。
多种经营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
1993年初,县委、县政府对多种经营生产进行了深入发动和合理规划,建立了以
良种供应、技术、信息、销售等项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制,投资300多万元新建、
扩建冷库3处, 肉鸡宰杀线一条,组建了一支近万人的农副产品销售队伍。目前,全
县共建各类养殖、 种植小区35个,辣椒、大蒜、西瓜基地10个,面积达7万亩,实现
了区域化、规范化布局。全县共有85%的农户办起了多种经营项目,从业人员达到15
万人, 实现多种经营收入4.2亿元。畜禽养殖业,肉食鸡累计出栏690万只,蛋鸡存
栏量90万只,肉鸽存养量49万只,猪存养量8.2万头,以牛为主的大牲畜存栏量达到
10.5万头,出栏3.2万头。蔬菜种植,全县冬暖式大棚发展到3000个,中小拱棚发展
到5600个,大田蔬菜面积达10万亩,种植品种也进一步多样化,时鲜蔬菜常年不断供
应市场。 林果种植面积由去年的3.2万亩发展到6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3960万斤,
比上年增长47%。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庭院经济进一步普及,“四坊”加工户达3619
户,地毯加工户已发展到3394户,玻璃钢加工户达1470家。
建材生产远近驰名
武城县把建材生产当作繁荣全县经济的一个突破口,积极引导县内建材生产向新
材料,新产品,大规模,系列化方向发展,建材生产迅速成为全县的主导生产行业。
玻璃钢生产继续保持了“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的地位,生产厂家已达1000多个,从
业人员突破5万人,产品品种300多个,不仅有系列卫生洁具,冷却塔、风机、系列管
道,而且生产出了中央空调、玻璃钢壳旅行车、小轿车,被定为国家级新产品。由美
国引进的年生产能力达2500吨的机制玻璃钢生产线已于年初正式投入生产。此外,玻
璃钢生产还走出了县门,直接到德州、石家庄、济南、乌鲁木齐等销售比较集中的地
区投资办厂, 扩大了武城玻璃钢在全国的影响。1993年全县玻璃钢总产量达到了5万
吨,超过全国总产量的1/100目前武城已成为全国玻璃钢生产、信息、技术、销售最
集中的地区。围绕当地丰富的红粘土和秸秆资源,还新上了釉面砖和植物纤维水泥复
合板项目,植物纤维水泥复合板的开发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与香港合资200万美元,
引进台湾生产技术,新建的红泥塑料项目,生产各种规格的管材、板材和异型材,产
品填补了省内空白。目前全县建材生产已形成玻璃钢、釉面砖、耐火材料、橡塑、红
泥塑料、复合板材、砖瓦等七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年生产总值突破了10亿元。

齐河县
中共县委书记 高登平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周涛
县长 孔庆礼
县政协主席 王玉岱
1993年,齐河县辖4镇17乡,1048个自然村,14.9万户,58.6万人,总面积392
.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9.87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2.34亿元,比上年增长40.6
%。 工农业总产值31.54亿元,比上年增长68.4%,其中工业总产值23.45亿元,
比上年增长90.19%,农业总产值8.09亿元,比上年增长30.3%。粮食总产47.4万
吨, 比上年增长24.74%,棉花总产4222吨,比上年减少58%。财政收入4084万元,
比上年增长43.4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城乡储蓄
余额4.29亿元, 比上年增长39.39%。外贸出口收购总值4513. 6万元,比上年增
长108%。 职工平均工资2205元,比上年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910元,人口自
然增长率-1.61‰。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1993年,齐河县委、县政府把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代”农业作
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突破口,坚持走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以效
益为中心, 种养加销全面发展的路子,全县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比例达到6.4,多
种经营总收入7.93亿元,比上年增长92.5%,农民人均占有多种经营收入1474元,
比上年增加 709元。
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建成济南西菜园。1993年,全县蔬菜生产在组织实施了万棚
蔬菜工程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小田小面积种植转向大田大面积生产,
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3.4万亩。 二是由常规种植转向保护种植,大蒜、春辣椒
及春季菜全部实现了地膜覆盖,保护种植面积发展到12万亩。三是由大路菜种植转向
新特菜种植。 绿菜花、 玉米笋、青刀豆、甜玉米等新、特品种蔬菜面积达5000亩。
1993年全县共新建高温蔬菜大棚1.5万个,发展小拱棚2000亩,食用菌棚2000个,秋
延迟菜2500亩,蔬菜总收入达1.92亿元。
以改造老果园为重点,大力发展林果生产。近年来,全县共改建旧果园3.5万亩,
新建果园2.8万亩, 果园总面积发展到10.8万亩,基本实现了品种优良化,果品年
产量3100万公斤, 总收入4600万元。1993年,与莱阳市小草沟村联营建成500亩无毒
化质苹果苗股份制繁育基地, 当年实现收入500万元。在发展果园的同时,大力加强
用材林建设。 全年新增补植林网15万亩,营造片林1.3万亩,植树440万株,全县林
木覆盖率达到18.5%。
大面积发展沿黄开发,水产生产发展迅速。全县拥有大面积沿黄低洼地,长期未
得到开发利用。1993年探索出“挖地造地,上粮下渔”的开发模式,目前已开发荒洼
废弃地5万余亩,建成高标准鱼池1.8万亩,开发利用废旧坑塘3万亩,利用荒闲低洼
地种植苇蒲、浅水藕1.7万亩,养殖绍兴鸭4万只。1993年,全县鲜鱼产量达4000吨、
白莲藕产量1.1万吨,水产品总收入2000万元。
以食草畜牧为主,加快畜牧业发展。1993年全县有20个乡镇引进法国梨木赞肉牛
良种和整套配种技术, 对当地黄牛进行改良,共改良黄牛3.5万头,受孕母牛2.75
万头, 已繁殖1.6万头,增加经济效益640万元。全县共发展养牛、养兔、养鸡专业
村40个,年总收入150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千元。据统计,全县牛、羊、鸡、兔、猪
存栏量分别达到13.5万头、15.3万只、204万只、45万只、12.7万只,全年畜牧业
总产值达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大力发展蚕桑生产。 到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3万亩,全年茧产量55.1万公
斤。
在抓好重点项目的同时,全县已建3万亩辣椒基地、4万亩大蒜基地、2.5万亩芦
笋基地、4万亩西瓜基地。全县涌现出种植、养殖、加工、运销专业村251个,专业户
2.2万个。庭院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招开始变为现实。
(高敏)
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1993年12月,齐河县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全
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近几年来,齐河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科技兴齐”战略。县建立了科技工作领
导小组,并从中科院聘请一名副研究员任科技副县长。各乡镇、县直主要经济部门和
骨干企业都建立了科技组织, 达到了科技工作“三固定、五有”标准。全县105个管
区、1010个行政村均设立了科技网长和科技副主任,使全县科技管理形成体系。在此
基础上,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科技投入上,
全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预算支出的1%。 在科技队伍建设上,全县建立各类较正规的
培训基地40处,每年有8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劳力和企业职工受到普及性技
术培训, 有1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劳力接受乡级系统培训,其中有5%达到农民技术
员资格。近三年来,全县共承担和订立各类科技项目67项,取得县以上优秀科技成果
92项。 全县种植业良种普及率达100%,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农作物复
种数达到200%,三年间依靠科技进步增产粮食30万吨,棉花7500吨,增加产值4亿元,
利税6000万元。通过技术改造和强化科技管理,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有
较大提高,成本下降,产品质量提高,名、优、新产品产值率达20%以上。科学技术
推广普及,使资源、环境、人口素质、医疗和教育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王茂长)

临邑县
中共县委书记 戚晓耕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承聚
县长 孙嘉祥
县政协主席 马丹玉
1993年, 全县辖4镇14乡,1001个自然村,11.3万户,49.1万人。耕地面积85
.9万亩,比上年减少4600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88.7%。其中
工业产值26.2亿元, 比上年增长113.6%;农业总产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9
%。粮食总产34.5万吨,比年增长22.3%,棉花总产6500吨,与上年持平。财政收
入3638万元, 比上年增长45.1%。城乡居民年末储蓄额2.9亿元,比年初增长21.6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亿元,增长21.4%。出口商品收购总值5505万元,增长
167%。职工年平均工资2274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民人均收入807元,增加187
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2‰。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1993年,临邑县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三大重点之一,工作成效显著。
全县人口出生率8.19‰, 比1992年下降3.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仅为1.62‰;计
划生育率、 晚婚率、 晚育率分别为96.7%、 94.1%和84.2%,分别比上年提高
12.23和14.6个百分点,经省、地验收,跨入全区先进行列。采取的措施是:
一、强化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并逐级签定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
责,层层抓落实。
二、完善配套政策规定,严格处罚。县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
的补充规定》和《关于结婚登记涉及计划生育的若干规定》,堵住了计划外怀孕、生
育;同时,对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全县有44名党员干部受到
党纪、政纪处分,13名村支书、主任被撤职。
三、 夯实基础,加强管理。投资110万元,在18个乡镇及80%以上的村新建、扩
建了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并配齐了医疗器械和办公用具,专司宣传和进行技术、药
具服务。 建立健全了县、乡、管区、村、组“五级”计划生育管理网络,选调195名
专职计生人员,充实到县、乡计生组织,调整了部分村的专职计生主任;每村新配备
了专职查访员,负责每月对育龄妇女进行查访。现在,全县专兼职计生人员达到2067
人, 同时村村建立了计生协会,会员达40837人,健全了各类档卡资料和管理制度。
对已婚育龄妇女,实行健全身份证、结婚证、准生证、妇检证的“四证一袋”管理,
把人口计划层层落实到乡镇、村、户、人,做到人人按计划生育,村村不突破生育指
标,真正把人口生育纳入了计划轨道。采取函授、派出学习、轮训等形式,对所有专
职计生人员进行培训,计生队伍整体技术业务素质明显提高。1993年,全县无一例计
划生育医疗事故发生。
四、广泛宣传教育,转变传统生育观念,增强了人们的国策观念、计划观念、法
制观念和人均意识, 提高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1993年,全县有830多
名男女青年推迟婚期,308对新婚夫妇自觉推迟生育。
(葛孚信 王淑海 马海君)

宁津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德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单立永
县长 李光仁
县政协主席 陈兴和
1993年,宁津县辖13乡,44.1万人。全县总面积8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03
万亩。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为27.08亿元,比1992年增长58.73
%。 工业总产值22.22亿元,增长74 27%。农业总产值4.86亿元,增长12.76%。
粮食总产量29.1万吨, 棉花总产量500万公斤。农业总收入6.01亿元,农民人均收
入737元,增加 152元。财政收入2524万元,财政支出3434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
.79亿元,增长1.7%。年末城乡储蓄余额5.34亿元,增长6%。

教育工作成绩斐然
1993年,宁津县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完
善音、体、美、劳技等多学科教学,收到了明显效果,初中升学率达35%,高中升学
率达65%,居全区上游。实验小学被评为“地区级规范化学校”,一中被评为“省级
规范化学校”。
在德育方面,各乡镇及县直各单位普遍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
网络, 涌现出一批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宁津镇北环小学少先队被国家少工委命名为
“优秀大队”,一中、职业中专团支部被评为“全国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狠抓了教师学历达标工作。小学教师参加了县教师进修学
校的中师函授班,高中教师参加了聊城师院函授学习,特别是初中教师的卫星电视高
师班学习成绩显著, 591名学员中已有199人取得大专学历,毕业率为32.4%。至年
底,高、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由1992年的18.4%、37.9%、90.5%,
提高到24.7%、56.8%、95.22%。
由于全县教育工作成绩卓著,被评为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先进单位”,县教育委
员会被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县教育工会被省教育工会评选为0工会工作先进
单位”。
实施“一品带动”战略成效显著
1993年,宁津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县乡镇企业基础较好、经济生长点多,但规模
小,较分散的实际,在全县实施了“一品带动”战略,收到显著成效。全县初步形成
了五大生产经营区:一是以常洼、杜集等乡镇为中心的胶合板生产加工区,有企业近
300家,年产值达7亿元;二是以张大庄、田庄等乡镇为中心的小五金加工区,年产值
超亿元;三是以长官、田庄等乡镇为中心的小化工生产区,年产值近亿元;四是以时
集、宁津镇等乡镇为中心的纺织机械制造区,年产值8000万元以上;五是以张大庄等
乡镇为中心的粮食运销市场区,年经销粮食、油料2.5亿公斤以上,经销额3亿多元。
已初步形成“一村一品” 格局的村360个,占全县村庄总数的42%。从事专业生产的
农户3万多户, 劳力6万多人, 分别占全县总农户、总劳力的32%和30%。1993年,
“一品” 经济完成产值18.2亿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6%;实现利税1.2亿
元,占乡镇企业利税总额的76%。
(孙世逊 李相东 王建胜)
庆云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树理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有进
县长 郭宗治
县政协主席 张林照
1993年,全县辖2镇9乡,381个自然村,28.6万人,总面积501平方公里。耕地面
积2.97万公顷, 比上年减少11公顷。工农业总产值9.6亿元,比上年增长68.6%。
工业总产值7.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农业总产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粮食总产16.5万吨, 比上年增长19.1%。棉花总产750吨,比上年下降80%。财政
收入1008万元, 比上年增长40.8%。城乡储蓄余额1.8亿元,比上年增长38%。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8500万元,比上年增长4.9%。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750万元。比
上年增长1%。 职工年均工资1968元,比上年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598元,比
上年增长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9‰。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
1993年,全县个体、私营企业猛增到6890户,产值7112万元,商品零售额3621万
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4%和67%,上缴税金占全县税收总额的25%。县里的具体做法
是:
放宽政策,大开绿灯。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若
干规定》,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主体、经营范围、经营
规模、经营方式和企业牌子五放开,在税收、营业场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
对守法经营、照章纳税、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显著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予以表
彰,具备条件的选拔担任乡镇、村的领导职务。这些政策的出台,促进了个体、私营
经济的大发展。
保驾护航,“放水养鱼”。为解决政出多门、重收费、轻管理等问题,县里规定
了“五不准”,即不准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和不准搞与企业经营无关的
达标升级活动。规定工商一家管理,工商、税务两家收费,并在检察、工商等部门分
别设立了监督信箱和电话,同时在政治、法律、经济三方面保障其合法权益。
强化服务, 积极扶持。(1)在管理上强化服务。核发营业执照时间由原来的10
天缩短到2天,特殊情况送照上门,现场办公。(2)在信息上强化服务。及时为个体、
私营企业提供导向性生产、经营信息,工商部门在全国设立了14处信息联系点,为个
体、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300多条。(3)在资金上强化服务。县
个体劳协成立了个体、私营企业储金会,吸收其闲散资金,集中使用,银行积极提供
贷款,解决个体、私营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
由于各种开渠放水政策的实施,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呈现出四个突出特点。一是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引进外资和“三来一补”项目从无到有,产品打入
了国际市场;二是个体、私营经济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全县共涌现出89个专
业村; 三是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个体、私营企业增多,全县已达123家,比上年增长41
%,四是商品批发出现“逆向流动”,一些国营、集体单位从个体、私营企业批发送
货。
平原绿化一季达标
庆云县林业生产基础较差,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面对这种局面,新的县委、县政
府领导班子把林业生产作为大农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巨大工
程来抓,针对庆云实际,制定了《关于九三年春季实现绿化达标的决定》,带领全县
干部群众打植树造林人民战争。经过一春会战,圆满完成了年度绿化责任状规定的任
务, 实现了春季一季达标。主要做法是:(1)更新观念,使广大干部、群众达成共
识,增强了发展林业生产紧迫感和责任感。(2)统一规划,使干部群众心中有蓝图,
奋斗有目标。(3)加强领导,实行绿化目标责任制。(4)落实产权政策、扶持政策、
用工政策和奖励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5)强化管
理。全县投资50万元,建护林房93处,配备护林员1000多人,使林木片片有人管,段
段有人护,责任明确,奖罚严明。
1993年, 全县新栽树木总量达652.8万株;农田林网和网外间作达到383万亩,
超出部标4个百分点; 荒地造林达到6.78万亩,超出部标6.5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
达14.7%,超出10%的部颁标准。全县绿化达到平原绿化标准,被林业部授予“全国
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邢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