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78&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臧海强
副书记 吴隆江 孙守璞 崔日臣连承敏
中共市纪委书记 薛洪振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臧海强
副主任 王曰銮 王金田 孙传平 戚遵烈 李仁璞
市长 吴隆江
副市长 孙守噗 邵恒斋 田学志 张璞 李宝训 高金兰(女)
市政协主席 王晶东
副主席 张锦超 李同轩 张新光 杨远志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华义明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陈守纲
1993年,威海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国民生产总
值达到221.1亿元,比上年增长63.1%;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64.7亿元,增长64.8
%;财政收入达到6.48亿元,增长45.6%,实现了收支平衡。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27.7万吨,比上年
增长21.2%, 创历史最好水平;花生总产达到25万吨,增长80%;果品总产达到55
.7万吨, 增长38.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6万吨,增长33.6%;农业总产值达到
95亿元,增长19.8%;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378亿元,增长84.8%;农民人均纯收入
1775元,增长19%。通过实施稳定粮食生产、主攻“一工两水”战略,全市农村产业
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新格局。1993年,
全市乡村工业产值达到22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6.6%;林牧副渔业产值达到
62亿元,占农业产值的65.3%;经济作物产值达到12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54.6%。
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有了
新的发展。全市水果、水产品、畜产品、花生、肉鸡、工艺品、石材等已形成一定的
商品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一批牵动资源生产的龙头企业。农
业生产方式正在由传统耕作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现代化作业转变,农业复种指数达
到180%, 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0%。规划的百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区已建成53
万亩。
工业经济高速高效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77. 2%。
乡级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85亿元,增长62.1%;实现利税22.3亿元,增长70%;
实现利润14.59亿元, 增长80.9%,是建市以来经济效益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年。综
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29.72%,比上年提高25.72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达到15.1
%, 比上年提高3.0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8.83%,比上年提高0.6个百
分点; 全员劳动生产率2.25万元/人,增长70%。按照产业抓龙头、企业抓集团、
产品抓拳头的思路,突出抓了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技改财务支出12.
3亿元,比上年增长47.8%;竣工技改项目306项,其中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
改项目20项。重点突破战略收到明显成效,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崛起,1993年,全市工
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9家,比上年增加34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37家,比
上年增加29家,标志着全市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工业外向化步伐进一步加
快。1993年,全市累计投产的工业三资企业287家,完成产值31.7亿元,比上年增长
132%; 实现利润2.23亿元,增长162%;上交税金0.88亿元,增长159%。县属以
上50%的工业企业、 30%以上的工业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年出口创汇过300万美元
的企业由上年的30家增加到45家, 过500万美元的企业由上年的15家增加到24家,出
口生产企业增加到500多家。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3年,全市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988个,合同外资
额7.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08倍。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增长2倍。自营出口
创汇4006万美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完成出口交货值41.8亿元,增长53.9%;出
口产品结构有较大改善, 工业品出口比重上升到71%,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经济
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与
国际大财团、 大商社的合作也有新的开端,全年共计新批准进区项目148个,合同外
资额2亿美元。 在招商引资方面,成功地举办了’93威海中韩经贸洽谈会,接待了新
加坡总理吴作栋、资政李光耀等主要领导人和一批企业家,与韩国、新加坡的合作有
了新的突破,与香港、台湾、日本、俄罗斯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也有新的发
展。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199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6.4亿元,比上年增长
79.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1.9亿元,增长49.2%。市场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全市共投资2.43亿元, 新建、改造市场33处,投入运营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场6个,全
市城乡贸易成交额7.8亿元, 增长57.1%;首次出现了2个销售额过亿元、利润过千
万元的商场。金融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89.08亿元,比上年增加16.
71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96.39亿元,比上年增加 18.16亿元;金融机构发展较快,成
立了中信实业银行威海分行,交通银行、威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新威城市信用社分
别成立了证券交易部, 还成立了城市信用社、办事处等机构8家。流通改革进一步深
入,按照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要求,组建了商业、粮油、副食品、物资4个总公司,
有150多家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造, 实行“公有民营”、租赁、拍卖的小企业、小门
店达到530多处。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市新开工建筑面积360万平方米,竣工218万
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中心城市年度开发面积229万平方米,综合开发率达93%。
威海市城建开发总公司跻身全国房地产开发百强企业行列。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1993年,全市共计投资6.9亿元,基本完成了市委、市
政府确定的10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威海机场完成滑行道、联络道、停机坪的建
设工程;桃威铁路全面完成了铺轨工程;烟威一级汽车专用路威海段竣工通车;威海
港新区万吨级通用泊位施工完成“三通一平”,万吨级石油码头及油库区的水域、陆
域工程全面展开,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建成启用;与韩国的国际卫星直达通信工程建
成投入使用, 威海电厂一期工程装机容量12.5万千瓦的一号机组投产发电;米威调
水、深海排污、古陌隧道等工程都完成了年度计划。
城乡建设迈出了新步伐。1993年,市区旧城改造完成98%,进入南入口、西入口
两个城乡结合部的改造, 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2.6平方公里;市区新修道路66条,47
.9公里、158.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43.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5.6%;新增
供气4700户、供暖4001户,城市气化率、供暖率分别达到93.8%、40.2%;公用厕
所和单位厕所全部进行了水冲化改造, 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1993年6
月,威海举办了全国首届国际雕刻艺术大赛,兴建了威海国际雕塑公园,为城市增添
了新的文化景观。村镇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市投入村镇建设资金7.9亿元,新
修农村道路1800万平方米,硬化道路247万平方米;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 4.18万人,
普及率达到147%。
(王树芳)

环翠区
中共区委书记 刘国信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国信
区长 周昌顺
区政协主席 丛新滋
1993年, 环翠区辖6个镇,设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 29.4万人,总面积408平
方公里,耕地面积9.01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3‰。全区财政收入20175万元,
比上年增长51.6%,工农业总产值53.2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亿元。粮食总产量
36047吨,比上年增长81.2%,花生总产7258吨,增长179.6%,果品总产4.5万吨,
增长121.3%,水产品总产15.36万吨,增长58.8%。社会总产值69.5亿元,增长
92.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95亿元,增长68.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51%。职工平均收入3029元,增长26.2%。农民人均纯收入3025元,名列全省榜首。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10亿元,人均储蓄5475元。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
成绩。
外向型经济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1993年,环翠区外向型经济呈现出规模扩大、领域拓宽、结构改善、加速发展的
局面。
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全区出口企业达到71家,出口产品达到98种,完成外贸出口
交货值4.9亿元,比上年增长93.4%,超过了经济总体增长速度。
利用外资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区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68项,三资企业由80家增加
到144家, 合同外资额8638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额1823万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
35.8%和2.8倍,是历史上利用外资最多的一年。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面发展。全区积极参加了“93威海中韩经贸洽谈会”和“93
威海中国新加坡经济联合洽谈会”,签订合同协议58项,总投资额达2.9亿美元。创
办境外企业2家,易货贸易额达2500多万元。对外劳务合作也有了新的发展。
“一区一园一城”开发招商步伐加快。旅游度假区已经省政府正式批准,起步区
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韩国工业园拉开了成片开发的架势。医药城建设的基础工
作正在加紧进行,使全区成为外商投资热点之一,为今后全区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更为
广阔的渠道。
(毕复柱 李小丹)

荣成市
中共市委书记 张执政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乃功
市长 林乐信
市政协主席 刘洪军
1993年, 荣成市辖28个镇,人口75.38万,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耕地91.1万
亩,人口自然增长率1.6%。。全市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69.1
%。其中,农业总产值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工业总产值130亿元,比上年
增长87.2%。粮食总产41.5万吨,比上年增长 15. 9%,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元,
比上年增加 320元;职工人均工资收入2981元,比上年增加583元。全市财政收入1.
93亿元, 比上年增长38.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6%。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8亿元, 比上年增长34.3%。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4.4亿元,
比上年翻了一番。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29个,合同利用外资2.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
资3380万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14%、209%和184%,居全省前列。年内,首批进
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
调整产业结构渔工商贸综合经营
1993年,荣成市根据海洋资源变化情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立足发展优质、
高效、创汇渔业,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走产业多元化、市场多元化、企业集团化的发
展新路子。 全年水产品产量7.21万吨,比上年增长18.2%,渔业总收入40.1亿元,
比上年增长45.7%,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大力发展海水增养殖业。注重优化养殖品种结构,稳定海带、对虾、扇贝等
常规品种的养殖,重点发展魁蚶、鲍鱼、虾夷扇贝、海水鱼等高效新品种的养殖。养
殖方式实行水面筏养与海底增殖相结合、海上养殖与陆地工厂化养殖相结合、滩涂护
养与储水精养相结合的立体养殖新格局。 1993年,增养殖面积22.8万亩,增养殖品
种23个,养殖产量31.1万吨,收入5.5亿元。
二、抓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开发,提高水产品的增殖水平。利用优质水产品,进
行鲜活加工,直接销往国际市场,使产品价值提高几倍乃至十几倍。对低质鱼类进行
精深加工, 先后开发鱼粉、鱼糜、鱼油、鱼香肠、烤鱼、盐渍海带等50多个产品,1
万多吨。开发出金牡螨粉、精炼鱼油、贝类全营养粉、益血生胶囊生物药品、保健食
品10余种,使水产品加工业向高科技领域迈出重要一步。1993年,全市水产品加工收
入10.3亿元。
三、拓宽渔业经济领域,大力兴办二、三产业。先后办起冷藏加工、渔船修造、
塑料绳网、渔港设施、物资经销、商业服务等工副业项目,形成了前后方配套、产供
销一条龙、渔工商综合经营的格局,使渔业的综合效益大幅度地提高。1993年,全市
渔办二、三产业收入14.9亿元,较1992年增加 7.7亿元。
四、面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经济。全市创办水产合资企业99家,合
同利用外资5470万美元。在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创办贸易公司4家,
设立海外办事机构4处。 开通了直达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运输线,
外运船只72条,1993年,由外运船直接运销国外的水产品5380吨,创汇1495万美元。
1993年, 全市水产品总出口量3.9万吨,出口交货值5.4亿元,其中水产品直接出口
1.7万吨,创汇4055万美元。
(连业萍)

文登市
中共市委书记 刘国信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国信
市长 王同洲
市政协主席 焦占学
概况:(缺)

立足优势加快发展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立足文登市情,确定经济发展思路。文登市被国家列为粮食、花生、奶山羊和对
虾养殖生产基地,发展商品生

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993年,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支柱,以搞活流通为支撑点,全面发展,齐头并进”的经济发展思路,走出
了一条高起点、 跳跃式发展的新路子。1、加大开发力度,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在保
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创
汇农业。1993年,粮食产量达到4.9亿公斤。立足山岚草场、浅海滩涂面积大的优势,
把搞好水产、林果、桑茧、畜牧、蔬菜“五大开发”作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振兴农
村经济的突破口。全市浅海滩涂养殖面积达到8.4万亩,果园面积达到17.5万亩,奶
山羊存养量达到5.07万只,奶牛存养量达到4420头,桑园达到3万亩,商品菜园面积
达到4万亩。2、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迅速发展。坚持把加强结构调整作为提高企
业素质、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来抓, 加大投入,积极调整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1993年,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7.3亿元。年底,全市产值过亿元或利税过千万
元的企业发展到20家,产值在5000万元或利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 26家,产值
达到 1000万元或利税达到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122家, 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迅
速发展。1993年全市工业共完成产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78.9%,乡镇以上工业实
现利税7.3亿元,增长103.9%。3、加强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加强市场
建设入手,引导鼓励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企业参与网点建设。先后投资2600多万元,
建起了粮油、苹果、海鲜、蔬菜等6个专业批发市场,并在全市23个镇、100多个管理
区和500多个中心村建立了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站点, 在11处镇建成了集贸市场,新建
商业网点1300多处。 1993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9.5亿元,是1982年的8.9
倍。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制定了《文登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若干规
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市、镇、村积极引进外资,多渠道出口创汇。至年底,
全市已建成三资企业196家, 项目总投资3.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4亿美元。全
市共有200多个企业、150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
出口商品交货值达到13.7亿元, 其中山东口岸出口4.3亿元,名列全省县级外贸出
口前茅。
在引进外资上,坚持发挥五大优势;一是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引进外资搞开发。
根据文登市花生、港养虾、花岗石等资源丰富的特点,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设
备搞开发。全市已与外商合作建立了4个花岗岩石材加工和开发公司、4个水产品加工
公司和1个蔬菜果品加工公司, 年出口花岗岩板材40多万平方米,贝类、渔类、港养
虾等水产品6100吨,蔬菜、果品3000多吨,创汇2000多万美元。二是发挥现有基础设
施优势, 引进外资搞“嫁接”。全市已建立“嫁接式”三资企业182个,有力地提高
了企业的外向度,三是发挥名优产品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在企业中培植高新
技术生长点。四是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大力拓宽与韩国的经济合作。至年底,全市已
与韩国外商建立合资企业19个,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五是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
势,唱经济戏。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昆嵛山会的形式,邀请外商前来观光旅游,
洽谈生意,发展经贸合作。1992年和1993年两届山会,全市共与外商达成协议项目30
多个,协议引进外资5000多万美元。
在出口创汇上,着力搞好“三个坚持”。一是在出口企业层次上,坚持市、镇、
村一起上。 全市三级出口企业已发展到177家,其中市属企业30家,完成出口收购额
7.7亿元; 镇办企业47家,完成出口收购额3.8亿元;村办企业100家,完成出口收购
额2 2亿元。 二是在出口组织形式上,坚持贸工农一体化。全市贸工农联营企业达到
87家,工贸双方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了产销结合,互利互补。1993年,全市的联
营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5亿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收购总额的30%。三是在出口商品
结构上,坚持特、优、新齐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加大改革力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第一、深化农村改革,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
1993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到了1.9亿元,村固定资产(原值)达到7.6亿元,
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前19和82年的 4倍和 5倍。同时,加强了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建
设,形成了以市级服务为主导,乡镇服务为骨干,村级服务为主体的服务体系。纵向
服务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前服务以乡镇一级为主体,重点
解决农民的买难问题;产中服务以村级为主体,重点解决农民的种难问题;产后服务
以市级为主体,重点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横向服务以市粮食总公司、农牧总公司、
水产总公司、经贸委、乳品公司、丝绸公司、商业总公司、市联社等部门为依托,建
成了粮食、花生、水产、乳品、水果、蔬菜、蚕茧、肉食鸡、长毛兔、生猪等10大农
副产品服务体系,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加快工业改革,推动企业尽快进入市场。一是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实行选贤任能、竞争上岗,及时把懂经济、会管理、改革意识强、有强烈责任心的人
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二是积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兼并、联合、产品扩散等方
式,组建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的企业集团。三是积极推行股份制。
全市22家股份制试点企业已健康运转。同时,还对国有中小企业实行租赁、拍卖试点,
先后将10个国有小企业租赁给私人经营,将9个国有小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拍卖。第三、
搞好机构改革,促进行政职能转变。先后将24个行政部门变为经济实体,将61个事业
单位实行企业性管理,与财政脱钩,实行自负盈亏。通过政转企,转移行政工作人员
545人。 同时,本着“围绕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的原则,从行政性机关中
抽出一部分人办经济实体,瞄准工农业生产需求,开展全方位服务,不仅转移了部分
机关干部,而且减轻了财政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文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乳山市
中共市委书记 于建成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矫明信
市长 龙启林
市政协主席 龙启林(兼)
1993年8月乳山撤县设市。全市辖13镇3乡,600个行政村,人口 63.71万,总面
积1583平方公里。城市建成面积8.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
.4万。国民生产总值33.86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48%。国民收入29.89亿元,
增长43.9%。财政收入8009万元,增长23.6%。社会总产值85.93亿元,增长51.
1%。工农业总产值73亿元,增长49.2%。农村经济总收入35.48亿元,增长58%。
农民人均收入1418元,增长3.4%。农业总产值19.29亿元,增长26.3%。粮食总产
33.36万吨,增长22.9%。花生总产6.35万吨,增长73.7%。果品总产16.53万吨,
增长31.9%、水产品总产13.1万吨,增长63.1%。农业商品产值14.78亿元,增长
32%。 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6.6%。建立乡镇以上工业企业278个,职工69375人。工
业总产值53.71亿元,增长60.5%。其中国有工业12.5亿元,集体工业32.7亿元,
股份制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工业2.17亿元,个体工业6.34亿元,分别增长48.3%、
55.7%、9.8倍和62.6%。乡镇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73亿元,增长71.3%。职工
人均货币工资收入2355元,增长7.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1亿元,增长34.
9%
发展现代渔业 建设海上乳山
1993年,乳山市依据海岸线长、浅海资源丰富、滩涂面积广阔的优势,把渔业生
产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大开发力度,全面实施建设海上乳山战略,水产
业得到了快速高效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3.1万吨,比上年增长63.1%。渔
业总收入6.5亿元, 增长110.7%。新增浅海养殖面积1万亩,超过历年浅海养殖面
积的总和。 水产品养殖量达到75405吨,占水产品总量的58%。国营水产企业完成工
业产值1.2亿元,实现利润1911.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6%和78.7%。
培植行业骨干。 在发动各行各业上渔业的同时,确立了3个渔业骨干乡镇10个渔
业龙头企业。对这些骨干和“龙头”,市政府给予“独灶吃饭”,计划单列,从领导
力度、资金投向、物资供应等方面全方位向他们倾斜。1993年,全市对骨干乡镇和龙
头企业投放信贷资金量占渔业贷款总额的70%以上,起到了“强筋壮骨”、膨胀发展
的作用。 当年3个渔业骨干乡镇水产品产量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84.6%,有3个水产
企业产值超过3000万元。
引资联合开发。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来乳山投资开发浅海资源。
1993年, 与荣成、长岛、福山等地签订联合开发浅海合同,引进资金900多万元,开
发浅海1500多亩。全市已建立起水产三资企业7家,合同利用外资600多万美元。
立足科技兴渔。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水产科研技术人员40多名,争取省水产学校在
乳山市开办了40人规模的水产养殖中专班,组织了40人的水产养殖学习团到烟台水校
接受技术培训,与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烟台水产研究所等19个水
产科研单位建立起密切稳固的技术合作关系。各渔业乡镇、村和水产企业均建立起渔
技办、技术科、科研小组等组织。1993年,他们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攻克了扇贝幼
体面盘脱落这一技术难关,扭转了扇贝育苗连年失败的被动局面。在对虾养殖上,适
时推广了沙蚕养虾、充气养虾和虾贝混养新技术,是年在全国养殖虾发病率高大面积
减产、绝产的情况下,全市3.1万亩虾池,产出对虾2800多吨,平均亩产90多公斤,
总产值1.1亿元,获纯利4500万元,比上年净增2710万元。在滩涂养殖上,除大面积
发展牡蛎、杂色蛤、文蛤、缢蛏等多品种集约化精养,还成功推广应用了插壳养蛎新
技术,每亩节省苗种费400多元,平均亩产3.5万公斤,亩效益3万多元。
面向销售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新增了爬虾仁、鲅鱼片、冻煮牡蛎肉、星鳗等加
工项目。从省水产研究所引进的海蜇皮深加工项目——盒装即食海蜇皮,投放市场后
供不应求。自10月份投产加工成品海蜇皮10万盒,获利10万元。鳕鱼片来料加工生产
线由1992年的8条扩大到16条,年加工成品鱼片4500吨,获利500多万元,产品远销美
国、 德国、英国等市场,创汇120万美元。对虾加工能力提高,年加工成品对虾1000
多吨,全部销往国际市场,创汇1100万美元。为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在全国19省市
建立联营、 自营水产品销售点110多个。新开拓了韩国、日本、美国、香港及东南亚
市场, 并在海外设立了5个办事机构,从事水产品市场信息的搜集。基本形成了以市
场促加工、以加工促贸易的渔业生产新体制。
(于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