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77&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胡建学
副书记 孙庆祥 张知平 张树禹 宋广吉
中共市纪委书记 刘静海
市人大常务会主任 曲进贤
副主任 王文元 刘廉堂 王景堂 胡化泉 史怀君 高庆臣 李秀兰(女)
乙恩波
市长 张知平
副市长 乔善泉 仲崇高 张北英 孔利民 刘仁安 于连荣(女) 张振宗
市政协主席 杨庆蔚
副主席 庞俊三 李凤明(女) 孙文志 孙继业 李永昌 於益民 麦加滕
战守嵘 汤贵仁 夏作理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丁凤岐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公丕汉
1993年,泰安市行政区划部分调整,原辖县级莱芜市从泰安市划出,升格为省辖
地级市。 现行政区域包括泰山、郊区2个区,宁阳、东平2个县,新泰、肥城2个县级
市,107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7692.03平方公里;总人口 528.4万人。年内,
国民经济呈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好形势。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3亿元,按可比价
计算,比上年增长31%,提前七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
农业获得全面丰收。 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25.9%。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其中, 农业产值34.27亿元,增长25.6%;林业产值2.63亿元,增长35.4%;牧
业产值22.20亿元, 增长17.0%;渔业产值0.65亿元,增长16.7%。粮食作物在播
种面积调减4万公顷的情况下, 总产仍比上年增长0.6%;花生产量增长1.3倍;蔬
菜产量增长84.8%,水果产量增长47.9%。林业生产迅速发展。全市造林面积3.08
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0.6%;育苗面积3827公顷,增长39.0%。主要林产品中,板栗
6034吨, 比上年增长1.4倍;核桃587吨,减产3.3%;花椒788吨,减产66.7%。
以养牛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有了新突破。全市牛年末存栏达52.07万头,比上年增长
1.3倍,肉类总产量增长12%,禽蛋产量增长14.4%,奶类产量增长43.3%。渔业
生产发展加快。 全年水产品产量1.39万吨,比上年增长19.5%,其中,淡水产品1
.19万吨,增长19.7%。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全年用于农
田水利建设的资金达1.41亿元, 完成各项工程4.83万项,增加有效灌溉面积0.28
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总动力154.84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用排灌机械总动力70.14万千瓦,增长5.2%,农用拖拉
机33587台,增长3.5%。农村用电量58338万千瓦小时。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全市重
点推广农业增产技术项目400项,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完成吨粮田综合开发6.34
万公顷,中、低产田改造面积0.75万公顷,分别比去年增长12.1%和3.6%。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7.5亿元,比上年增长54.9%,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7%上升到54.2%。 工业总产值完成280亿元,
比上年增长70.2%。其中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49亿元,增长44.1%。国有工业完成产
值76.5亿元, 增长13.4%;非国有工业完成产值203.5亿元,增长99.0%。非国
有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3.9%上升到72.7%。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乡以上工业中,
轻工业产值51.4亿元,增长52.1%;重工业产值97.6亿元,增长39.6%。轻重工业
比例由上年的32.8:67.2发展为34.5:65.5。从隶属关系看,省以上工业产值36
.9亿元, 增长12.1%;市属工业产值26.3亿元,增长17 7%;县(市区)属工业
产值32. 5亿元,增长29. 1%;乡办工业产值 53. 3亿元,增长1.02倍;村及村
以下工业产值131亿元,增长1.07倍。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
实现销售产值1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0%,与工业产值增长基本同步,产销率95.9
%。 其中,国有工业实现销售产值73.7亿元,增长9.0%,产销率96.4%;非国有
工业实现销售产值69.3亿元,增长92.1%,产销率95.6%。产销率按隶属关系分,
省属及以上工业为97.6%,市属工业为95.2%,县(市、区)属工业为98.9%,乡
办工业为93.4%。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回升。全市市县乡独立核算工业实现销售
收入73.6亿元,实现利税6.94亿元,其中利润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1%、
31.5%和42. 7%。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为 10389元/人,资金利税率为9.53%,
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01%。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据对全市150种重点产品的统计,产
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4.9%。 据国家、省、市三级产品抽样检查,全市产品合格率
为88.1%,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市地方工业全
年开发新产品395项,已投产338项,实现产值11.5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8.3%。全
市乡及乡以上工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72项, 完成投资13.5亿元,竣工投产282个,
新增产值26亿元,新增利税5.65亿元。
建筑业生产发展迅速。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51.4%。
实现增加值7.68亿元,增长 36.2%。
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8.5亿元,比上年增长
30.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9%。城乡市场购销两旺。全市实现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54.94亿元, 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19.99亿元,比
上年增长18.9%, 集体经济零售额15.95亿元,增长16.4%,个体经济零售额13.
21亿元, 增长54.4%,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达5.79亿元,增长79.3%。各
类消费品零售额普遍有较大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59亿元,比上年增
长35.1%,其中,食品类增长40.7%,衣着类增长24.8%,用品类增长33.7%。
城乡集贸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城乡集贸市场由上年的441个发展到457个。全年成交额
达24.77亿元,比上年增长90.1%。其中,城镇市场成交额9.19亿元,增长1.4倍;
农村市场成交额15.58亿元, 增长69.5%。财政预算执行良好,收支平衡,略有结
余。全市完成财政收入7.53亿元,与上年同口径相比,增长30.5%;财政总支出8.
32亿元, 增长19.1%。金融秩序好转,银行信贷增加。1993年末,全市金融系统各
项存款余额达到71.3亿元, 比年初增加15.4亿元,增长27. 5%,比上年增加5.8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 78.7亿元,比年初增加11. 6亿元,增长 17. 2%,比上年
增加 0. 9亿元。存贷款差由上年末的11.2亿元,缩小到7.4亿元。货币回笼加快,
净投放相对减少。银行累计现金收入130.46亿元,支出133.78亿元,累计净投放货
币3.32亿元,比上年少投放2亿元。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保险业务总收入达15
.10亿元, 比上年增长15%。全年理赔3.25万起,支付赔款8233万元。公路运输有
较大发展。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343.5公里,比上年增加 218.3公里。泰莱全封闭高
等级公路建成通车, 改善了泰莱交通紧张状况。全年完成公路运输货运量2904.6万
吨, 货运周转量108418万吨公里, 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19.5%。完成客运量
2122.4万人, 客运周转量90688万人公里,分别下降8.0%和10.8%。邮电通讯能
力进一步增强。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1.05亿元,比上年增长69.8%。年末城市电话
自动交换机总容量达3.6万门, 其中程控交换机容量达到2.98万门;农村电话用户
7027户,增加1426户。旅游业有了新发展。全年共接待来自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旅游者
人数2.04万人。 其中外国人0.78万,港澳台和华侨 1.26万人。旅游外汇收入 800
万元外汇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31.5%。“科技年”成果显著。全市科技投入总额达
9866万元, 比上年增长42%。完成市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
个, 省级项目140个,市级项目156个。共取得科技成果180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
的6项,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19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55项。获国家发明奖2项,
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5项, 获市科技进步奖94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全市有8
家企业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市工业新技术开发区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确
定进区项目11个, 已开工6个。农业新技术开发区项目9个,已有4个开工建设。环境
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全市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113个,城市烟尘控制区达24.95
平方公里, 城市噪声达标区6.25平方公里。“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提
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3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50.5%。教育事
业进一步发展。全市五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 11974人,比上年增加1635人。其中泰安
师专 2139人,增加533人。17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达12335人,比上年增加 1676
人,其中中等师范在校生2713人,增加 306人。基础教育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市
共有小学3263处,在校学生50.17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6%,比上年提高
0.26个百分点,初中317处,在校学生23.41万人,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入学率达到
91.48%,比上年提高2.88个百分点。普通高中36处,在校学生3.42万人,初中毕
业升学率达到36.68%。 职业教育稳步提高,全市职业高中、中专在校学生达1.69
万人。 成人教育成绩显著,组建了泰山联合大学,首届招生402人。文化事业健康发
展。全市共有各类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单位7个,放映新故事片159部。各种艺术表演团
体3个。县以上图书馆7个,藏书45.6万册。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兴旺。全市
拥有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3座,广播和电视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63%。全市共
出版发行图书74种,近50万册。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发展到562个,
其中各类医院130个。 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6272人, 比上年增加 405人,其中医生达
6490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2091张,增加419张。爱国卫生运动成绩可喜。泰城
正式通过了省爱卫会“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预检。体育战线又传捷报。全市组团参加
省级比赛15项次,获3项团体冠军、6项团体亚军,共夺得金牌36枚、银牌48枚、铜牌
26枚。 有18人代表全省参加国家级比赛,获金牌7枚、银牌4枚、铜牌5枚。2人2项超
省少年最高记录,打破2项亚洲记录。体育场馆建设步伐加快。仅用172天的时间,建
成了占地3. 6万平方米、能容纳观众3.5万人的高标准体育中心。
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全市坚持敞开市门,跨出国门,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
惠政策,大作对外开放的文章,外向型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年新批外资项
目223个,合同外资额达2.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5%。其中,新批三资企业198
家, 合同外资额1.6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7369万美元,增长1.8倍。外商投资企
业建设速度加快,创汇能力增强。全市三资企业达到370家,其中建成投产110家,出
口创汇3091万美元。 全市共完成出口交货值15.99亿元,比上年增长63.9%。其中
工业品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69.6%,占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6.2%提高到68.5
%。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建设成果显著。全市坚持大投入、大发展,建设
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6亿元,比上年增长62.8%。其中国有
单位投资21.54亿元,增长1.18倍;集体投资14.6亿元,增长40.5%;私人投资4
.46亿元,增长12.6%。投资结构有所调整。1993年,国有单位完成技改投资6.2亿
元,增长1.3倍,基建投资10.4亿元,增长81.9%,内涵投资增长大于外延投资。
全市县以上单位第一产业投资0. 05亿元,比上年下降64.3%;第二产业投资11.57
亿元,比上年增长71.7%,第三产业投资8.08亿元,增长62.4%,商品房投资达3
.81亿元, 比上年增长1.1倍。重点项目建设有了较大进展。11个重点基建项目有5
个按计划开工建设,20个重点技改项目也都完成了进度计划。
市场物价控制较好,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平均比上年
上涨15.4%,零售物价水平上涨10.2%,均低于全国、全省上升的平均水平。泰城
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 2411元, 比上年增加 557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12.7%。 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人均生活费支出 1945元,比上年增加339元。
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13元。比上年增加198元,
增长 24. 3%。 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增加,每百户城乡居民拥有电视机分别为
119台、87台、收录机分别为80台、25台,电冰箱分别为81台、1台。全年职工工资总
额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全民职工13.43亿元,增长16.5%。全
部职工年平均工资3042元。 比上年增长13.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泰
城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5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19.6平方米。
菜篮子工程见成效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菜篮子经济,取得了显著
成效。 过去, 泰安市为副食品调入地区,每年都要从外地调进蔬菜1~2万吨,鸡蛋
2000~3000吨,而现在则外销蔬菜140万吨,鸡蛋2万吨,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副食品
生产基地。全市副食品价格指数增幅一直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对稳定物价、稳定市场、
稳定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做法是:
一、适时调整规划布局。在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布局上,采取“保护近郊、发展中
郊、远郊为辅”的生产方针。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符合大生产要求的副食品基地生产新
格局;第一个层次,供应城镇工矿区居民的副食品基地,主要面向当地市场;第二个
层次,国家和省安排的名特优副食品基地,面向全国市场;第三个层次,出口创汇副
食品基地,面向国际市场。1993年,全市各类副食品基地发展到316处,总产量147.2
万吨,占社会总产的62.7%。其中生猪基地19处,存栏147万头;禽畜基地37处,存
栏1000万只;肉牛基地21处,存栏38万头;奶牛基地19处,存栏2063头;水产基地23
处,利用水面6170亩;果品基地24处,面积达18.9万亩。
二、下大气力抓好淡季蔬菜开发。为实现蔬菜生产“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常年
上市,质量新鲜”的目标,1993年,各级都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突
破口来抓,蔬菜生产获得空前丰收。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100.1万亩,比1990年增长
4倍,蔬菜总收入达到19.34亿元,比1990年增长12倍。
三、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外向型蔬菜。为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提高产
品的知名度,一是引进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先后引进试种了受外国人欢迎的美
国生菜、大叶菠菜、日本天马黄瓜、山牛蒡、五寸人参等品种。二是制定发展无公害
蔬菜的规划和技术措施,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三是发展出口蔬菜加工企业,研究装
璜,搞好包装。1993年全市出口蔬菜基地发展到28.7万亩,外向型蔬菜加工厂29处,
有7个品种39个系列的蔬菜出口到美国、 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交货值3.2亿元,创汇830万美元。
四、实施科技兴“副”。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高科技菜蓝子科技园。科技园由园部、
试验区、开发区三部分组成,融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集技术示范推广、良种引
进繁育、农民培训教育于一身。同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建立了蔬菜良种
基地2100亩,并帮助14个乡镇建立了农民研究会,培训技术人员2600余人,成为引导
农民科技致富的龙头。注重发挥驻泰院所多、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聘请68名教授作
顾问,让他们到基地生产第一线施展才华,使基地成为他们的科研试验区,成果推广
区,加速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在专家教授们的指导下,兴办了一批民办科研组
织。各基地乡、村发展蔬菜研究所11处,建立各类技术推广学校3511个,发展农民专
业技术学会805个、 会员5.6万人,培训农民29.1万人次,传递技术信息12455条。
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几年来,先后引进推广了瘦肉型良种猪、黑白花奶牛、
AA肉鸡、伊莎福蛋鸡以及新泰密刺黄瓜、韩国天马黄瓜、美国生菜、粗杆芹菜、日本
桃太郎西红柿、山牛蒡、大叶菠菜、五寸人参等动植物良种54个;引进推广日光温室
大棚、棚内主体施肥、软化姜芽、棚内主体种植、棚内养泰山赤灵芝、食用菌蔬菜种
植新技术36项;挖掘泰山野菜系列,培育出了泰山荠菜、苔菜、野金针等二十多个野
菜品种,使泰山菜园子拥有中外名、优、稀、特野品种达120多个。
五、坚持生产流通一齐抓。一是坚持区域规模化发展。重点乡镇建一片商品生产
基地,有一处批发市场,有一个龙头加工企业,有一家农民科技研究会(或研究所);
商品生产一乡一品,名特优基地数乡一品,使其形成规模、产生规模效益。二是坚持
国家、集体、个体、联合体一起上的原则,谁投资谁受益,市、县、乡三级建设市场,
逐步完善了市场网络。 1993年,城镇工矿区农贸市场发展到391处,副食品批发市场
发展到670处, 其中综合批发市场58处,蔬菜批发市场71处,畜产品批发市场34处,
水产品批发市场26处,果品批发市场91处。三是坚持按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大力推
行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1993年,全市已建立融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副产品
贸易公司13216家,连农户5.26万家,经营畜产、蔬菜等农副产品,年经营额达17.7
亿元; 兴建冷藏加工厂137处,年加工能力19万吨,创收1.4亿元。四是坚持多种形
式并举,积极发展农间流通组织。1993年,全市发展农村流通组织6.3万个,经商农
民达23万人,年经营额20.7亿元,其中个体运销户5万个,从业人员14万,年经营额
9.8亿元,盈利2.4亿元。
(王元昌 董光)
泰山区
中共区委书记 孙淑申(女)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杜传岐
区长 李金明
区政协主席 高德成
1993年, 泰山区辖4个城区办事处、3个乡,26个街道居委会,102个行政村,总
面积294.8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8万亩。总人口 4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
.5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0.8‰。全区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121.1%。其中
工业总产值23.6亿元, 增长133.1%;农业总产值1.39亿元,增长13.5%。粮食
总产达4.2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面积1.7万亩(其中,保护地栽培1000亩);
干鲜果基地4.5万亩;水产品养殖基地5450亩;大牲畜存养量16735头,家禽家畜103
.4万只; 花卉苗木面积6000亩;林业绿化成为全省提前一年实现“八五”绿化达标
的县市区, 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5亿元,增
长43.4%,集市贸易成交额6.2亿元,增长149.7%。农民人均纯收入 1204元,增
加 221元。全区 3个处乡、36个村街、22个企业跨入全市“三强”行列。在1993年全
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泰山区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乡镇企业发展好、对社会贡献大县市
区”称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获全市第一名,在全省精神文明创建评比中,以排位第
六的一流成绩,跨入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县(市区)行列,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计划生育工作探索出了新路子
泰山区计划生育工作在坚持月调度、全面落实人口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改变过
去单靠行政管理的做法,围绕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积极自觉参与,在全区大
力开展了“少生快富”中心户活动。按照群众自然居住的一条街或就近一片,每十五
户左右确立为一个少生快富中心,中心户长由群众推荐、选举,中心户长必须是带头
实行计划生育的模范和致富能手。其主要职责一是团结带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自我
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二是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共同走少生快富的道路。通过
这一活动的开展,群众的生育观念由“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转变为“多资多福”、
“致富防老”,使计划生育工作更加及时、深入、细致。这项活动得到国家计生委领
导的肯定,并被列为华东六省一市推广的典型。“三为主”工作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机构改革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1993年,泰山区机构改革工作,从研究生产力入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的客观要求为出发点,坚持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先后推出了
“关、撤、并、转、脱、缩”等改革举措,实施“小步快走、先易后难、逐步实施、
分步到位”的改革方案,全面完成了区、处(乡)、村三级机构改革,走在了全市乃
至全省的前列。改革后,区直机关部门由原来的77个减少到29个,精减幅度为62%;
处(乡) 行政事业机构由原来的266个减少到80个,精减幅度为70%;区直党政群行
政编制人员由原来的920人减少到402人,精减幅度为56%;处乡党政群行政编制人员
由原来的315人减少到200人, 精减幅度为36. 5%;全区村街两委人员由原来的939
人减少到674人, 精减幅度为28.2%;村级工作人员由原来的1294人减少到716人,
精减幅度为45%。机构改革之后,建立了三级职能配置合理、人员精干、运转协调高
效的新型管理体制,年节约财政开支730万元,减轻农民负担106万元。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1993年,泰山区发挥地域优势,坚持“以商领头、全面发展”的方针,初步形成
了以行业集团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国营、集体、个体、私营齐发展,四个轮子
一起转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区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 55亿元,增长 102. 8
%;实现工商各税 4265.5万元,增长49.4%。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观念的更新。对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
深入广泛的讨论,消除了广大干部职工对第三产业不创造价值的错误认识,并组织开
展了树立“公德、信誉、高效、奋进”的行业精神教育和让顾客“称心、舒心、放心”
的“三心”服务活动。
二是抓投入, 增后劲。以建设“十大市场”、“十大商厦”为龙头,投资1.08
亿元,新建商业网点68个,“双十”项目已有9个市场、4个商厦建成开业,其中泰山
建材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达6.2亿元,成为华东较大的专业批发市场。泰山百货大厦年
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大关,成为全市较大的商业网点之一。
三是抓改革,增活力。首先围绕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在继续深化“四放开”改
革的同时,在全区较大门店积极推行股份合作经营,在中小门店实行了国有民营、租
赁承包。其次抓了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行了以资代劳、全员劳动合同制管
理、“双联计酬”和百元销售工资含量分配等制度。其三抓了经营战略的改革。积极
推行工商、农商、贸商、商商联合,新组建了国内贸易、粮食、物资三大集团公司,
初步形成了机制灵活、实力雄厚、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联合舰队”。
四是抓政策,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本区地处旅游开放城市的实
际,区委、区政府把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由“重工、强农、兴商”调整为“兴商、重
工、强建、优农”,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试行规定》,
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扶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93年底,全区
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074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68家。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实现营业
额(含产值)2.7亿元,上交税金1033.9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4.2%,成为全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云 杨启范)

郊区
中共区委书记 唐家品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百华
区长 陈仕漠
区政协主席 谷杰民
1993年末,全区行政区划面积1773.5平方公里,辖764个行政村,29.04万户,
103.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31‰。全区工农业总产
值61.88亿元, 比1992年增长89.23%,其中工业总产值48.55亿元,农业总产值13
.33亿元,分别增长122.2%和23%;乡镇企业完成产值62.5亿元,增长130.8%;
粮食总产47.8万吨, 比上年减少16.4%;人均占有粮食485公斤,财政收入5420万
元, 增长17.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5亿元,增长37.1%;外贸出口收购总值2.
84亿元, 增长 102.86%;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 10亿元,比年初净增2.51亿元,
增长33.5%;农民人均纯收入1103元,比1992年净增195元。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了突破性发展
1993年,各级坚持把发展“三高”农业作为稳定农业基础,振兴农村经济的首要
任务来抓,突出抓好蔬菜、林果、养牛和庭院经济四个棱角,狠抓种植业内部结构调
整,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粮食单产达到850公斤,增长108%,粮食总产5亿
公斤。其具体做法是:
一、加大调整力度,压缩粮田面积。1993年,全区共压缩粮田面积20万亩,使瓜
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冬暖式塑料大棚达到2.5万个,瓜菜保护性栽培18万亩,
比上年增加6万亩,芦笋、桑园分别达到3万亩和2万亩,优质果园发展到8万亩,瓜果
蔬菜总产量达到66.3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比1992年翻一番;粮经种植比例由
上年的6.5:3.5调整到近5:5。
二、狠抓老果园更新改造和新资源开发。按照连片开发,发挥优势的原则,对平
原里的果树进行移植,腾出地来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大搞果园
连片开发, 扩大优质果园,密植板栗园、银杏园、樱桃园6万亩,使林果总面积达到
45万亩。更新改造5.4万亩老果园,使全区干鲜果品产量达到7600万公斤,比1992年
增长52.8%。
三、突出养牛棱角,发展食草节粮高效畜牧业。立足全区饲草丰富的优势,改变
了以饲养猪鸡为主的畜牧业模式,解决了畜牧业对粮食依赖性大、规模小、效益低等
问题; 牛饲养量由上年的4.7万头增加到12.7万头;大牲畜存栏11.5万头,增长81
.3%; 食草畜禽达到108.55万只,增长9%;全区肉类总产达到5.3万吨,增长15
.2%;秸杆转化率达到33.8%;畜牧业产值达到4.5亿元,比1992年增长25%。
四、挖掘庭院经济潜力,建设庭院致富工程。充分利用庭院空闲场地,形成了一
村一品、一品带多品、一村带多村的庭院经济格局。出现了很多服装村、笤帚村、灵
芝村等特色村庄。
(禹敦臣 王林青)
新泰市
中共市委书记 亓志文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胡安祥
市长 安海军
市政协主席 孙立成
1993年, 新泰市辖27个乡镇、办事处,有131.58万人,行政区划面积1945平方
公里, 耕地106.5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0.06‰。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31.7亿元,
比1992年增长96.4%, 其中工业总产值95.35亿元,增长94.8%;农业总产值12.
16亿元,增长23.0%。粮食总产48.97万吨,增长8.9%。实现财政收入16565万元,
增长23.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70亿元,增长28.1%。外贸出口收购总值1.18
亿元, 增长31.9%。职工年平均工资 3313元,增加 4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005
元,增加18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 55亿元,增长30.4%。
加快公路建设 促进经济腾飞
1993年,新泰市紧紧围绕促进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和改善全市交通运
输环境。更新改造干线老沥青路,打通城镇和县城区进出口,以修建主通道、窗口路
带动地方道路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高起点、高速度、高质量、大规模地推进公路建
设,使公路事业实现了超常规、突破性的发展。
1993年, 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投入工日14.2万个,填挖土方43
万立方米。完成了济新、蒙馆路新泰段60公里老油路路基拓宽、路面铺筑、石砌路肩
边沟、 开辟绿化平台,提高技术等级和莲花山机场二级专用路6公里修建工程。修建
了刘禹、汶盘、张寺等市乡村道路31条,124公里。铺筑了龙北、果霞、西韩等51.7
公里油路面。 公路养护质量显著提高,好路里程、综合好路率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3
.6%和110.7%。 按照“上乔中灌下花、立体分层绿化”的标准对干线路进行了绿
化、美化。济临路为省级绿化全优工程,达到了畅、洁、绿、美的要求,超过了国家
GBM工程标准。到年底,全市通车里程达831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2.5公里,
全市27个乡镇办事处全部通了沥青路或水泥路,86%的村庄通了四级以上公路。其中,
57%的村庄通了沥青路。公路总体水平、通过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城乡贯
通、干支相连、晴雨通车、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1993年,市公路局夺取了泰安市老
油路改造第一名,山东省交通厅工程质量优质杯,济临线省级绿化全优工程。
(刘善言 吕增安 王成凯)
肥城市
中共市委书记 蔡衍柱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同玉
市长 齐承芳
市政协主席 母兴连
1993年,肥城市辖16个乡镇,设1个办事处,601个行政村。全市总面积1263平方
公里, 总人口 99万人。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00.33亿元,财政收入18525万元,先后
被评为山东省经济强县、“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和中国明星
县(市)、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全国社会商品零售百强县。
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
肥城市开发利用作物秸秆资源,大力发展养牛生产,1993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
国秸秆养牛示范县。 其主要做法有5条。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严格目标管理。市、乡
两级分别成立了养牛生产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市委、市政府按照年度任
务指标,将养牛和配套设施建设任务下达到各乡镇村,逐级签定责任状。同时落实了
市六大班子领导成员包乡镇、市直部门包村和乡镇领导干部包片,机关干部包村责任
制。二是建立了检查督导制度。1993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养牛生产调度会10次;先后
组织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对养牛生产情况进行了4次检查和抽查。12月底,又组织164名
市六大班子及市直各部门负责人,对全市秸秆养牛生产逐项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惩
兑现。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落实投资规模。市委、市政府规定,年终秸秆养牛生产前
5名的乡镇,授予全市“养牛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并分别给予10万、8万、6万、4万、
2万元的现金奖励。对完成任务指标的乡镇,奖励现金1万元。奖金的30%奖给乡镇党
委书记、乡镇长和畜牧兽医站长,并分别晋升一级工资。对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对主
管、分管和主管部门负责人通报批评。并在全市开展了争当“养牛状元村”、“养牛
状元户”活动。还把落实防疫目标双轨管理责任制和推广应用冷配技术作为养牛生产
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未全面普及畜禽防疫双轨目标管理和冷配率达到30%的乡镇,不
得评为养牛生产先进单位。同时将市财政局拨出的1000万元农业发展基金和支农周转
金,市农行的1000万元专项贷款,按照新增牛数和配套设施建设分批下拨到各乡镇,
集中用于发展养牛生产。四是坚持两手抓,促进养牛上规模。坚持一手抓千家万户、
一手抓规模经营,特别注重了搞好示范乡镇、村的建设,乡镇确定1/4的村和户作为
示范村、 示范户。五是强化配套服务措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1)下大力气狠抓
秸秆青贮氨化。市委、市政府把青贮池建设纳入了各乡镇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把秸秆
青贮氨化作为“三夏”“三秋”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乡镇村统一规划场地、统一
建池、统一购置设备。市政府还责成市农机局研制和生产铡草机,保证了青贮机械的
供应。 (2)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黄牛杂交改良。市里建起冻精配种总
站,17处分站和40个输精点,实行统一供应液氮和颗粒,统一配备仪器设备,推行配
种技术承包, 使全市黄牛杂交改良率达到30%以上。(3)加强科技培训,推广了配
合饲料、 牛增重剂、配种繁殖等实用技术。(4)拓宽流通渠道,搞好产后服务。与
意大利莱托克公司合作兴办牛皮制革厂。市牛肉加工厂吸引美商投资,增强了加工能
力。
到12月底, 共建成规模养牛场75处,存养牛6850头,户均1头牛的村达到89个,
存栏5头牛以上的专业户1208户,其中10头牛以上的专业户672户,汶阳、王庄两乡镇
实现了养牛存栏过万头。 青贮氨化池总容积达到56万立方,秸秆氨化0.85亿公斤,
秸秆青贮2.5亿公斤,分别比去年增加0.6亿公斤和1.2亿公斤,增长120%和92%。
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4.03万头, 其中出栏2.03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137.8%和47.1
%。牛肉产量达到3360吨,完成了项目年底发展计划。
乡镇企业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1993年,肥城市全面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把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全市经
济的战略重点,坚持大投入、大产出、大发展,全市乡镇企业的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
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85亿元,比上年增长92.9%;乡镇工业总产值完成62亿元,
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乡镇办工业完成13.9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 实现利税
7675万元,比上年增长31.2%。乡镇村企业固定资产投入3.66亿元。跨入了全国乡
镇企业百强县行列。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狠抓投入、上规模。1993年全市乡镇村共新上和技改、续建项目194个,其中
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71个, 石横、 湖屯、桃园三个镇的10万吨水泥生产线,总投资
2000万元以上。到年底已有152个项目竣工投产,当年新增产值2.7亿元。
2、 优化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一是对全市乡镇企业的产
品结构进行摸底调查和分类排队,对畅销的90多种产品扩大生产能力;对平销的20多
种产品,重点提高质量档次;对滞销的10多种产品,进行转产开发。二是组织企业引
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大力开发“四高”产品。全年共开发新产品56种,其中
属高新技术和填补国家、省内空白的产品38种。三是培植主导产业。抓住建材、机械、
化工和农副产品四大骨干项目,扩能改造、提高档次和系列化开发,使乡镇办四大骨
干行业产值达9.2亿元, 占乡镇办工业总产值的8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四是
大力发展工业“三强”。立足于培植乡镇企业的“隆起带”和农村工业的“小巨人”,
市委、 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确定了8个强乡镇、办事
处, 33个村和26个强企业。8个强乡镇的工业产值平均高于全市平均的17%,26个强
企业的产值幅度高出全市平均的21%。
3、 突出外向型经济。组织乡镇村和企业参加省市举办的香港、天津、哈尔滨、
青岛等大规模经贸洽谈会,利用举办登山节、肥城桃节的机会,广泛招商引资。全市
乡镇村企业共引进签订合同的外资项目24个,总投资2300万美元,合同外资1196万美
元。现已有8个项目竣工投产,实际利用外资865万元。共计完成乡镇工业出口交货值
1.2亿元,比上年增长2.1倍。
4、 以推行股份合作制为突破口,深化企业改革。市委、市政府把在乡镇企业推
行股份合作制作为增强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的突破口来抓,
成立了改制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班子。制定下发了《关于在乡镇企业全面推行股份
合作制的决定》 。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股份合作制推广工作。全市已有200多
处乡镇企业完成了规划改制任务,股金总额达1.8亿多元,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高速高
效发展。
(刘兴民 侯培峰 刘林波)

宁阳县
中共县委书记 赵一民* 李建坤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成才
县长 韩兴印
县政协主席 徐道齐
1993年, 宁阳县辖20个乡镇,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耕地 92万亩,人口 82.0
万。国内生产总值 16. 8亿元,比1992年增长29.7%,工农业总产值34.3亿元,增
长60%,其中工业总产值24.7亿元,增长89.1%,农业总产值9.6亿元,增长18.
6%,财政收入7106万元,增长38.8%,粮食总产41.2万吨,增长5.9%,第三产业
增加值2.9亿元,增长1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6亿元,增长30.8%,外贸出口总
值6949万元,增长23.2%,职工人均工资2125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996元,
增长 25.9%。
(杜圣宝)
通信事业再上新台阶
1993年宁阳县邮电局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20.3万元, 比上年增长85.2%。出口
函件157.6万件, 增长25.5%;报刊流转额228.8万元,增长45.5%;邮政储蓄平均
余额2304.4万元,增长58.5%;年末市内电话交换机总量3072门,农村电话交换机
总量4570门,均增48.8%。
畜牧业取得大突破
1993年宁阳县积极拓宽流通渠道,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大力推广饲草青贮氨化技
术, 促进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县年末大牲畜存栏9.21万头,比上年增长75.4%,
其中牛存栏8万头,增长1倍;生猪年末存栏37.3万头,增长7%,肉类总产量41255吨,
增长15%。 全县各类饲养专业户达到3000多个,畜牧总收入达到3亿元,比上年增长
14%。主要措施如下:
(1) 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采取层层发动,制定优惠
扶持政策等措施,组织群众大力推广饲草青贮氨化技术,全县共青贮氨化饲草1.5亿
公斤、氨化麦秸5000万公斤,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狠抓良种普及推广。宁阳县是鲁西黄牛繁育区,是小尾寒羊的保种基地。
县内注重强化服务功能,加快良种普及及推广。全县共建冷配站13处,冷配繁殖改良
肉牛1500头,全县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80%。
(3) 拓宽流通渠道。一年来,努力提高畜禽加工能力,不断拓宽流通渠道。投
资600万元,新建皮革厂2处、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7处,促进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
1993年宁阳县保险公司坚持以业务发展为中心,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全县保
险事业快速发展。 全县开展保险业务30多种,累计完成保费收入1775.3万元,比上
年增长16%。 处理各类赔付案件2160起,支付赔款872.5万元,赔付率49%。承担各
类经济风险13亿元,比上年增长43%。县保险公司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单位。
(刘均金 成广生)

东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圣亮 周克峰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庆森
县长 赵传香(女)
县政协主席 傅茂森 叶近奎
1993年,东平县辖17个乡镇,680个行政村,总面积1269.5平方公里,耕地6.1
万公顷,总人口 74.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6.88万人,占 9.2%,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4.04‰,人口密度下降为每平方公里588.3人。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
产值、 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3亿元、24.4亿元、800元,比去年分别增长52.8%、
58.4%、 176元。全年工业总产值16.4亿元,比去年增长79.7%;粮食总产量33万
吨,增长3.1%;农业总产值7.6亿元,增长25.1%;多种经营总收入7.7亿元,增
长30%;外贸出口供货值完成1亿元,增长1.5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07亿元,增
长39.2%;集市贸易成交额2.38亿元,增长45%;财政收入达4367万元,比上年增
长35.9%。
改革开放试点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
年初, 省委4号文件将东平县列入全省改革开放试点县,并确定由省经委具体帮
助,崂山区对口支援。一年来,改革开放试点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主要抓了以下几
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把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放在工作的首位。东平县委、县政府首先围绕解
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开展了大讨论,克服因循守旧、闭门自守和小富即
安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认识东平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当前面临改革开
放试点县的良好机遇。
二、 加快各项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1、企业改革。在抓好股份合作制改
造试点工作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先后建立了棉麻、服装、商业、化工、麻
纺、建筑等6个企业集团,形成了群体优势和规模效益。另外,进行了企业破产重组,
将5个长期亏损企业依法宣布破产。2、农村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
系,建立各类服务组织6300个;利用股份合作制开发农业,全县建立股份合作制林、
牧、渔、农场14个,开发荒地、荒水2.1万亩,吸收股金1350万元;进行“四荒”使
用权拍卖, 全县共拍卖荒山3.06万亩,拍卖使用权50年;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年底,全县城乡个体私营户发展到14811家。3、县乡机构改革。县级党政机关精简为
32个, 减少20个,党政群机关人员由996人减为620人;乡镇机关人员由 1199人减为
580人。4、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全县参加养老、待业、计划生育等社会保险人数达27
.6万人,积累资金2147.5万元。同时,建立了东平县社会保险公司。5、住房制度改
革。 自1993年5月份开始,房租执行新标准。出售公有住房、提租、全面推行住房公
积金制度等各项改革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正在组织制定。
三、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上新台阶。1、县属工业。在抓好现有企业生
产,搞好基建技改项目的同时,全县集中人、财、物力抓了10个大型骨干项目,其中
5个已经投产,2个已完成土建工程,正在安装主机设备,其他3个正在加紧施工建设。
考察论证了一批项目, 并陆续被国家、省、市立项。2、农村经济。一是狠抓了种植
结构调整。粮经作物比例由1992年的7.5∶2.5调整为6.9:3.1,整个种植业增加
收入8455万元。二是狠抓了林牧渔业生产。随着各种优惠政策和奖惩办法的实施,全
县林牧渔业生产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三是大力发展了乡镇企业。1993年
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了17亿元,比1992年增长85.7%。3、商品流通。“四海商
业城”已有企业40家,个体私营户234个,各类摊位500多个,全年累计成交额达3400
万元。“州城商业城”工商户发展到1600多个,全年成交额达7000多万元。至1993年
底,全县商业网点发展到11处,建筑面积2051平方米。新建了汽车、陶瓷、钢材、花
生、黄牛、建材等7大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面积8.2万平方米,全县各类集市贸易场所
发展到105处, 专业批发市场40多处,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38亿元。同时注重了
劳务市场建设,1993年共输出劳动力1.4万人。
四、“三外”(外经、外贸、对外交流)一齐上,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农业形
成了花生、 蔬菜、芦笋、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香椿等8个出口创汇基地;工业形成
了机械、纺织、化工、工艺美术、食品饮料、服装等出口创汇系列产品,并形成了一
批出口产品生产专厂、专车间,出口产品由过去的十几种发展到上百种。全年共签订
利用外资合同或达成协议项目79个, 总投资3.45亿美元,利用外资2.1亿美元。已
发放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的16个,总投资4323.6万美元,利用外资1608.87万美元,
外资到位182.23万美元。
五、 积极争取外部支援,加快“发展东平”。年初,县成立了落实省委4号文件
办公室。 5月份召开了东平、省经委、崂山区三方联席会议。东平向省经委、崂山区
派出21名干部挂职学习。还先后组织各乡镇、县直部门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到峨山考察
学习,探讨合作事宜。双方的乡镇、部分企业和村结成对子,促进了帮、学与合作。
同时,东平还先后在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泰安等地召开新闻发布会、老乡联谊
会6次,签订合同及协议书54份,引进项目27个,引进资金1.21亿元。
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改革开放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结合县乡机构改革对
干部进行了优化调整,选派了一批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管理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企
业领导班子和乡镇经委班子。实施了农村党支部班子的“换型工程”,从县乡机关选
派了83名干部到后进村任支部书记或村主任。
(张德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