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76&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王修智
副书记 王仁元张仁敬韩笔祥贾万志
中共市纪委书记 高建刚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丁培德
副主任 于文义 张健 关敬琇 马道生 李清伦 李德一 唐伦伟 王守恒
师洪先* 周荣华* ┌──┐
李国华* 刘志祥* │力韧│
└──┘
市长 王仁元
副市长 张仁敬 谢计达 杨茂山周喜良 谭成义 陈步堂 蔡敬钦 马道生*
唐伦伟*
市政协主席 翟学恕
副主席 张自义 李传让 孙恺铭
杨毅兴 莫圣泽 任治平
许思孝 周庆孚 田卿辉
尹伯敏* 张献坤*
市中级人瓦法院院长 彭庆文 史为政*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迟法松 李德志*
1993年, 济宁市辖7县,代管3市;总面积10685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 754.44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1. 7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2.16‰,比上年下降3.4个
千分点。
年内,济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战胜了经济生活中遇到的严重困难和特大洪涝灾害,
使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快速发展。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比上年
增长3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2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99.6亿
元,增长66.3%;第三产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30.4%。工农业总产值464亿元,
增长57.8%。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大灾之年夺取丰收。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433.8亿元,比上
年增长80%; 农业总产值79.1亿元,增长8.7%。其中种植业产值47亿元,林牧渔
业产值32. 02亿元,分别增长3.1%和18.1%。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
由上年的37.3%上升为40.5%。全年粮食总产量在种植面积调减35万亩的情况下,
仅比上年减少2%,为387.3万吨。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又遇严重虫、雹和洪涝灾害,
总产4.7万吨,比上年减少49.7%。油料总产量15.7万吨,增长63.9%。林牧副渔
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全年造林21.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3.2%;森林覆盖率达到18
.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31.4万吨,奶类总产量0.6万吨,禽
蛋总产量19.5万吨, 水产品总产量6.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8.1%、27.7%、
20.3%和40.7%。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年内全市财政用于农业的投资8926
万元,农业贷款累计投放1.79亿元。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10万千瓦,比上
年增长2.6%; 农用拖拉机6.4万余台, 增长1.2%; 农用载重汽车3249辆,增长
11.5%。 全年机耕面积456.57千公顷,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438.67千公顷,均比
上年略有增加; 农村用电量61177万千瓦小时,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28.5万吨,
均比上年略有减少。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全年总产值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
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例由上年的68%提高到83.4%。
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相应提高。全市工业总产值385.3亿元,比上年增
长73.9%。其中乡及其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91.1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在乡及
其以上工业产值中, 国有工业产值82.4亿元,增长11.2%;集体工业产值107.4亿
元,增长65.7%;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1.24亿元,增长55%;轻工业产值101.6
亿元, 重工业产值89.5亿元,分别增长33.5%和40.6%。乡镇工业和村及其以下
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1.3%,为274.7亿元(乡镇工业80.5亿元,村及其
以下工业 194. 2亿元)。重点产品和适销对路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市重点考
核的40种产品,有30种产量比上年增长。年内全市原煤开采1632.14万吨,增长18%;
发电量100亿千瓦小时, 减少2.5%;水泥252.59万吨,增长28.6%;烧碱2.7万
吨, 减少2.9%;合成氨14.88万吨,增长0.9%;中小型拖拉机8155台,减少66.8
%; 合成洗涤剂5.14万吨,增长1.4%;自行车100万辆,增长36.6%;白酒10.
05万吨, 增长12.2%;绵纱4.91万吨,减少5.5%;布16231万米,增长10.9%;
机制纸及机板15.67万吨,增长42.1%。工业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和技术水平有了新
的提高。年末中型及其以上工业企业114个,比上年增加 14个,其中特大型 2个,大
一型2个,大二型17个,中型93个。全部工业职工全员劳动生产率13384元/人,比上
年增长 56. 7%; 其中国有工业企业14157元/人,增长 53. 9%。经济效益有新
的提高,全市乡及其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8.3亿元,比上年增
长 50%; 产销率95.3%,比上年增加 1.2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2.9亿元,增长12
.4%。但亏损企业和亏损额有所增大,企业亏损面为16.2%,比上年多7.6个百分点,
当年实亏1.64亿元。 工业企业销售利税率7.22%,资金利税率7.99%,年末产成品
资金占用18.66亿元, 全部流动资金周转次数2.23次,万元产值综合耗能2.66吨,
综合节能(折标准煤) 5.5万吨。
内外贸易繁荣,财政金融状况趋向好转。年末全市新建起各类市场46处,其中专
业批发市场21处。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7亿元,比上年增长62.5%;其中城市集贸
市场成交额14.8亿元, 农村集贸市场成交额20亿元,分别增长1.65倍和26.1%。全
市物资企业年购进额37.7亿元, 销售额3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和19.2
%。 对外贸易全市全社会出口商品供货总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52.1%;其中外贸
系统15.3亿元,增长62.1%。在外贸系统出口商品中,工业品收购总值10.1亿元,
增长71.2%。自营出口企业创汇737万美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02.
42亿元, 比年初增加 21.6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5.34亿元,比年初增加 18.53
亿元; 全年货币净投放4.8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76亿元;年末城乡储蓄余额71.9
亿元;比年初增加15.66亿元。全市保险业务种类已达103种,保险金额157亿元,保
险业务总收入1.96亿元,比上年增长7.14%。市场物价基本平稳,市区零售物价总
指数上升11.4%, 涨幅比上年高3.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年财政收
入11.6亿元,增长40%。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交通邮电事业有新的发展。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
9亿元, 比上年增长41.2%。其中重点工程建设投资4.87亿元,占11%;能源投资
7.4亿元, 占国有基建投资的57.5%;房地产投资2.2亿元,增长2倍多;农村集体投
资14.1亿元,增长61.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在年内全市22项重点工
程建设中,四方纸制品有限公司、太平煤矿等建设进展顺利,市体育馆、华新大酒店
等落成投入使用, 327国家公路济兖一级路、邮电大楼等工程施工顺利。年内,全市
国有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施工企业完成产值10.9亿元, 比上年增长 37.4%。全市
房屋施工面积 183. 58万平方米, 竣工面积72.96万平方米。年内公路建设成绩显
著,全年投资7385万元,新建改建公路211公里,县乡公路装铺的沥青路面率达88%,
年末路通车里程2912公里。 全年公路运输货运量4998.7万吨,货物周转量163612万
吨公里, 分别比上年增长17.6%和16.2%;客运量1814.2万人。内河航运货运量
316.5万吨, 货物周转量151422万吨,分别增长9.9%和16%。济宁至北京、至佛山
的航空班机,全年共安全运行181班次,运送旅客1.42万人次。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
年内全市新安装市内电话1.19万户, 新安装农村电话80万户,新增国内长途直拨有
权用户1.6万户, 鱼台、微山、梁山、兖州四县市新增程控电话1万门,全市已有10
个县(市、区)安装了程控交换机,所有县(市、区)均进入了国内长话自动交换网
和开通了无线寻呼系统。 年末,全市交换机总容量已达6.28万门。农话4.02万门,
长话电路1977条,分别比上年增长36.6%、54.3%和13%。全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
量1.4亿元, 比上年增长62.8%。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济宁市城区建成面积
24平方公里;全年供水总量1.2亿吨,增长3.8%;年末使用煤气户达5.6万户,增
加0.7万户, 煤气用户普及率达到75%;市区内公共汽车线路8条,总长118公里,有
营运公共汽车41辆,年客运量675万人次;年末城区道路总长128公里;城区新建住宅
小区26处,建筑面积60.4万平方米,年末竣工38.9万平方米,有5879户居民迁居新
居,住宅综合开发率达到8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
科技教育取得新成就,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年内,全市共完
成科技成果262项,其中,14项分获国家和省级奖励,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广应
用科技成果105项。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年末达到16.8万人,比上年增长16.7%;
其中中、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万人,增长23.3%。全市农村科研机构及服务网点
已达2019个,科技服务人员8229人。教育系统在加强基础教育、推进义务教育的基础
上, 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城镇校改任务基本完成。年末全市3所大
专院校、 17所中等专业学校、455所普通中学、25所职业中学、3550所小学,共有在
校学生130.5万人, 其中大学生1.1万人,中专生1.34万人,中学生37.6万人,小
学生90.5万人, 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到98.7%,小学毕业升初中率达到83.4%。年
末,全市拥有各类文化机构243个,其中电影院和影剧院20处,文化馆(站)174处,
艺术表演团体11个, 公共图书馆9处,博物馆4处,文物管理所8处。拥有广播电台11
座,广播转播台2座,电视台4座,有线电视台2座,有线电视网11座,电视转播台7座,
全市有线电视入户达13万户;全市广播电台覆盖率为95%,电视台覆盖率为90%。年
内,全市共出版各类图书、报刊195种,发行各种报纸1948.4万份,其中《济宁日报》
1350万份。年内,第四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成功地在济宁举办。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
疗卫生机构846处,其中医院245处,疗养院1处,门诊部490处,卫生防疫站14处,妇
幼保健站13处, 拥有医疗床位1.5万张,比上年增加5.1%,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
万人,增加2%;农村村级医疗点达到7456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2万人。年末全
市拥有体育活动场所15处;体育运动学校1所,业余体校4所。济宁市运动员和代表队,
在年内全国比赛中获金牌5枚、银牌42枚、铜牌2枚;在山东省的比赛中获金牌55枚、
银牌42枚、铜牌58枚,创历史最好水平。年内全市共举办和承办各级各类体育比赛16
次,比赛项目12项,参加比赛人数累计达957人次。全市共有6个全国体育先进县,在
全省为数量最多的市(地)。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灾区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全市职工人均工资3180
元,比上年增长17.8%,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258.9元,增长25.5%;农民人均
纯收入910元,增长12.9%,全市人均收入200元以下的贫困户由上年的0.8%下降到
0.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956.1元,比上年增长27.6%。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
积9.5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63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0.8%和4.
2%。年内,全市新安置待业青年2.33万人,年末全市职工人数59.7万人,比上年增
加1.2万人。年内受到洪涝灾害地区的农民,衣食住等得到妥善安排。
1993年,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全市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的企业已有435家, 实行股份制的县属及其以上企业有
75家,企业集团已达74家、1028个成员单位;财贸系统实行公有民营的门店3468个,
占总数的71%。 党政机构改革,年内完成了县乡两级,乡镇机构减少了71.4%,人
员减少68.3%;县级机构减少45.6%,人员减少8213人。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
利用外资成绩显著。年内先后组建了济宁市海关、市自营进出口公司等涉外机构,新
批准“三资”企业252家,合同外资金额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倍,实际利用4916
万美元; 累计批准“三资”企业达489家,其中已开业投产204家,全年产值12.4亿
元, 利税7254万元,出口创汇454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倍、3倍和49.7%。年
内全市共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721项, 其中对外合资项目367项,物资协作总
金额7.69亿元。 全年旅游业总收入4500万元。年内,全市产业结构经调整进一步优
化。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和反腐败
斗争取得成效。 年内,市、县两级共废止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308份,取消“达标”
活动142项,停止各种不合理收费、集资、罚款198项;共查办涉及干部的违法违纪案
件637件。
1993年,影响济宁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需矛盾还比较突
出,粮棉生产的比较利益下降,部分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亏损严重,困难企
业有所增加,行业不正之风及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地方农民负担重的
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上台阶活动成效显著
1993年,在全省开展的齐鲁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上台阶的活动中,济宁市
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齐鲁杯三上活动里程奖”。
济宁市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以出台有关政策为保证推动“三上”活动的开展,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年内,济宁市城建系统在建设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经营
机制和发展第三产业等十个方面进行了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工作关系,开辟了资金来
源,提高了办事效率。如管理体制的改革,就由原市建委、市政建设管理局、房地产
管理局三个机构合并为一个机构,精减科室34个、人员56人。年内,经市委、市政府
批准出台的政策规定有《城市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开展齐鲁杯活动、加强城市建
设管理的意见》等七项。
在开展“三上活动”、加快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方面,一是严格执行《城市规划
法》,维护了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年内在大力宣传、贯彻《城市规划法》并
做好经常性规划管理的同时,进行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论证和小区建设详细规划、
专业规划的编制,并按照大市场、大开放、大流通的思路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
化城市的要求, 编制了运河小区、太白商城等30个区片305公顷的小区开发规划和市
区防洪排涝等专业规划。在规划管理上,严格实行了“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
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对违章违法用地、建筑的及时查处,
其处理率达到100%。 二是围绕经济发展,强化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综合开
发。 年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进行了3条外环路及市内道路、桥涵的修建,新
铺和维修道路7.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81万元,进行了新水厂和市区南水北调工程,
并完成了一批排水设施建设;新增煤气用户4500余户,煤气普及率达到75.6%,居全
省各地市首位;集中供热工程完成投资1.05亿元,首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市场建设,
新建和改造集贸市场、批发市场5处,“华联”等4处大型现代化商场二期扩建工程施
工顺利。在房地产开发方面,年内新开工的开发区片26个、57万平方米,年末已竣工
40万平方米。 年内,还先后开工兴建了高148米、30余层的市邮电大楼等十大高层建
筑。三是依法治理,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年内,以开展齐鲁杯活动为导向,通过重
点实施“三大工程”、“四个管理”,使市容有了显著变化,管理水平有了新的起色。
“三大工程”是:街景治理工程、绿化工程和污水治理工程;“四个管理”是环卫管
理、市政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管理。
抗洪救灾取得初步胜利
1993年夏季, 济宁市西部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范围涉及7个县(区)、96个乡
镇,其中梁山、嘉祥、微山3县和任城区最为严重。共有268万亩农田积水,成灾面积
188万亩, 农作物绝产117.2万亩;有885个村庄、57.32万人被洪水围困,受灾群众
250余万人; 损坏、倒塌房屋21.28万间;人员伤亡4983人,其中死亡18人;淤积、
污染水井1.82万眼, 造成60.6万人吃水困难;浸泡、冲走粮食1.67亿斤,冲走淹
死牲畜、家禽58.6万只(头),冲垮鱼塘5.6万亩;冲毁水利工程设施1250处、沙石
路面260公里、沥青路面188公里、桥涵12座;折断树木150余万株,损坏输电、通信、
广播线杆8370根、电线24.2万米;有1200多处机关、学校、工厂进水。直接经济损失
11.4亿元,总经济损失19.7亿元。
灾情发生后,国务委员陈俊生及民政部负责人、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省长赵志
浩等省政府的负责人,先后到灾区了解灾情、慰问灾民、指导救灾工作。市党政负责
人多次带领工作组,深入灾区,组织抗洪抢险,转移疏散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并在驻
济部队官兵的支持配合下,抢修加固了大中型水库和主要河道险段,消除隐患。灾情
基本稳定后,一是大力开展生产自救活动。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调运了大批良种、化
肥、农药、柴油、农机等生产物资,组织灾民及时改种晚秋作物,同时帮助灾民广开
生产门路,大力发展渔业捕捞、苇席编织、粉条加工、银耳养殖、开山打石等多种经
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灾民劳务输出,在水利工程、修路、基建中设置一些以工
代赈项目,尽可能扩大灾民的收入,增强自救能力。二是积极组织了支援灾区解决生
活困难的活动。为帮助灾区群众度过难关,市政府及时调度,向灾区送去了大批方便
食品、面粉、灶具等生活用品和蓬布、塑料布、苇席等物品,妥善解决了灾民吃住方
面的急需。 同时,调运了大批药品和派出了100多支医疗队深入灾区治病防疫,有效
地控制了灾区的疾病蔓延和流行。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灾后积极响应市委
组织部、市团委的号召,交纳了一次特别党费、团费。市委、市政府还批转了市救灾
办、 工会、妇联、团委向全市发出的“每人节约5斤粮,支援灾区渡灾荒”的倡议。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收到市内外支援灾区的捐款650万元、粮食600万斤、衣被等26
万件,捐款及各类物资折款共计1050万元。灾后房屋的修建,通过采取对口支援、通
力协作等措施, 共筹集建房资金500多万元和一批建材物资,组织施工队1820支,建
房劳力2万余人, 至年末倒塌的房屋已全部修建完毕,大部分灾民搬进了新居。三是
认真实排了1993-1994年冬春之际灾区的生产和灾民的生活。一方面,在继续落实搞
好灾区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各项措施的同时,增加投入,加强麦田管理和以除涝为重
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另一方面,市财政拨出40余万元,连同省拨救灾款用于解决灾区
群众冬春之际吃粮和燃煤等生活困难,使这期间灾区群众情绪稳定,社会治安良好,
没有出现外流讨要现象。
(邵伟 姜之德)
第四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在济宁成功举办
第四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于1993年9月26日至10月5日在济宁举办,并以其宏大的气
势、丰富的内涵、绚丽多姿的活动形式,展示了齐鲁大地尤其是孔孟之乡的文化特色。
这届文化艺术节的主要文艺活动有大型文艺演出、中外歌舞演出、戏剧演出、杂
技演出、新潮电影观摩、中外名人名家书画展、外国时装舞蹈表演、交谊舞比赛、广
告模特电视大奖赛、 焰火晚会、 花灯展等40余项。在开幕式上演出的大型文艺表演
《齐鲁潮》是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场地设在市体育场,场地铺设地毯5000余平方米,
动用演职人员5000余名, 分为任城风、圣地乐、梁山义、微湖情、奋进曲5个场次。
参加艺术节表演的有22个文艺团体、 700多名演员,演出专场25次。以山东省歌舞团
为主组台的歌舞演出、省话剧团的《黄河入海流》、烟台市吕剧团的《难当女人》、
济宁市豫剧团的《OK立交桥》和市吕剧团的《微湖蛇影》以及俄罗斯时装舞蹈团和斯
洛伐克民族歌舞团的表演等深得观众好评。
艺术节期间,各类经贸活动也开展的十分活跃。工业精品博览会成交额5.4亿元;
招商引资活动签订合同、协议意向33项,引进资金9512.5万元,其中外资4413.5万
美元; 物资串换总成交额2.76亿元;科技成果博览会有8个国家、103个科研单位和
高校的3000多项最新科技成果参加展销, 达成合作协议、意向765项;人才交流签订
意向144人。
赴济宁参加文化节的来宾有国务院有关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山东省委和省政
府、济南军区的负责人,有华东六省一市文化厅的负责人,以及济宁市的友好地市武
汉、吉林、榆林的有关负责人,还有新加坡驻华大使和日、美、英等12个国家和地区
的来宾。文化艺术节期间观看演出、展示活动的观众达36万人次。国务院文化部负责
人称赞这届文化艺术节办得有特色,够水平,领导得力、组织周密、节目精彩。
(延俊 少为)
市中区
中共区委书记 于栋修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全祥功
区长 韩军
区政协主席 盛遵祥
1993年, 市中区辖4个乡、设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0.87万
亩。 国民生产总值9.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国民收入8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工农业总产值21.11亿元,比上年增长92.9%,其中,工业总产值20.85亿元,比上
年增长95.2%。 职工年平均工资2617元,比上年增加 617元,增长 30.9%;农民
人均年收入 1576元,比上年增加 272元,增长 20. 9%。财政收入3735万元,比上
年增长2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2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外贸出口商
品交货总值2.01亿元, 比上年增长86.1%。全区总人口 30.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
率7.05‰。

瞄准国际市场 发展外向型经济
市中区针对城区工业经济的特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工作形式上,实行外
经、外贸、外宣、外联一起上,独资、合资、合作、“三来一补”等多种并举;在渠
道上,除确保外贸收购、“三资”企业等出口主渠道畅通外,还不断拓展外贸代理、
自营出口等新的渠道,并坚持全方位、大跨度、高起点的原则,推进市中区经济与国
际市场对接,外向型经济出现了多元推进的新局面。
外联工作路子越走越宽。1993年,市中区先后组织参加了大型经贸洽谈活动五次,
接触客户6000余人,洽谈项目250余项,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意向、协议、合同123
份。同时,派出经贸团21个,分赴美国、日本、韩国、香港、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考察市场,洽谈项目,选购设备,推销产品。先后在美国、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建立
了经贸联络点;在青岛聘请了经贸信息顾问;在全区各乡、办、系统建立了外经贸信
息联络员,设立了外商、项目和产品档案等信息资料库。
“三资”企业飞速发展。1993年,“三资”企业新增20家,总投资1963万美元,
利用外资901.4万美元,分别是上年的1.3倍、1.1倍和1.3倍。截至1993年底,全
区“三资”企业发展到42家,投资总额5061.9万美元,利用外资额2097.6万美元。
“三资” 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4亿元,利税450万元,
出口创汇810万美元, 分别比去年增长2.5倍、2.6倍、7.9倍和2.5倍。“三资”
企业已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一大支柱。
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市中区采取正确引导和积极扶持相结合的方法,在促使初步
具备出口能力的企业将其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方面抓了“四个突破”。一是培植新的生
长点,在乡村企业产品出口上搞突破。近年来,全区涌现了一大批乡村及私营企业,
他们信息灵,转轨快,经营方式灵活,适合发展出口产品生产。区政府以此为突破口,
加强信息服务,先后有天然羽绒厂、畜产品厂、增塑剂厂等一批乡村企业打开了外销
渠道。二是坚持市场多元化,在多口岸出口上搞突破。为拓宽出口渠道,先后开辟了
江苏、上海、海南和黑龙江边贸等十几个出口渠道。三是实施壮虎扶龙政策,在出口
大户上搞突破。 市中区始终抓住出口交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放,初步形成了
床单厂、华宁公司等一批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使出口创汇实力不断增强。四是多渠
道并举,在代理、自营出口上搞突破。在继续巩固、发展与各级外贸公司供货关系的
同时,积极开辟代理出口、自营出口新渠道,已有2家出口企业和3家“三资”企业寻
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开始实施代理、自营出口。截至1993年底,全区有出口企业30
家, 比去年增加 4家,出口产品达 16个大类近 100个品种。产品通过国内20多个口
岸、40多个进出口公司,销往西欧、北美、东南亚、东欧各国及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
地区,外经、外贸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任广琴)

任城区
中共区委书记 苏将忠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泰宽
区长 祝金焕(女)
区政协主席 何传沛
1993,任城区辖6乡6镇,563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881.1平方公里,耕地51628
公顷, 总人口 612458人。国民生产总值21亿元(现价),比1992年增长70.73%;
工农业总产值57.7亿元(现价) , 增长113.7%,其中工业总产值46.5亿元,增长
15.41%,农业总产值11.2亿元,增长28.59%;财政收入4286万元,增长31.59%;
农民人均收入 1201元, 增加150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59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
28.10%。社会消费零售总额2.8亿元,出口商品供货3.09亿元,增长161%。新办
“三资”企业 13家,投资总额2091万美元,引进外资 967. 9万美元。
济宁味精厂跃居全国味精行业第二位
济宁味精厂是济宁市任城区柳行乡乡办企业,由原来单纯为河南周口味精厂生产
中间原料,发展为独立的味精生产厂家。
1993年上半年,全国283家味精厂有244家被淘汰,济宁味精厂在竞争中跃居全国
味精行业第二位。 在全国100家最大食品制造企业中排列第22位。被农业部誉为“经
济效益好,贡献大”企业。
1993年济宁味精厂着眼于大发展,着力于大投入,落脚于大提高,以科技进步,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为突破口, 大力筹措资金, 得到国家农业银行的支持,技改投入
2500万元,与香港菊生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生产项目。全年完成产值2.5亿元,
实现利税2803万元。该厂生产的菱花牌味精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宴会专用。
(茹东民)

曲阜市
中共市委书记 王润廷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尹效英
市长 许传俊
市政协主席 李克胜
1993年, 曲阜市辖6镇7乡,总面积896平方公里,人口61.10万人,人口出生率
为6.78‰,自然增长率0.46‰。全市工农业总产值42.52亿元,比上年增长72.5%。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77.9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45亿元,
比上年增长33.9%; 社会出口商品供货总值17468万元,比上年增长101%;旅游收
入13213万元,比上年增长27.7%;全年财政收入14076万元,比上年增长70.3%,
比计划提前二年突破亿元大关。职工年人均工资2996元,比上年增长22.1%。据600
户农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924元,比上年增加142元,增长18.2%,
首次超过全国、 全省和济宁市的平均水平。年末城乡储蓄存款63650万元,比年初增
加13631万元, 增长27.3%。1993年完成农村电话本地网建设,有10个乡镇开通了程
控电话,邮电通信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被省委、省
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社会文化先进市”等称号。
工业生产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1993年曲阜市的工业生产遵循一切围绕市场变,一切围绕活力转,一切围绕效益
干的原则,狠抓管理,强化销售,克服了资金紧缺、电力供应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
等多方面的困难,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35.42亿元,比上年
增长94.6%, 其中,市以上工业产值7.65亿元,比上年增长37.1%;乡镇属工业产
值4.29亿元, 比上年增长81.3%;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2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3%。 1993年,市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与14家企业签订了加快发
展的责任状。 有6家实现了效益翻番, 4家企业利税突破1000万元。市酒厂完成利税
11027万元, 提前两年达到了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发展的目标,成为全省白酒行业
的利税大户。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带动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效益的提
高。1993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56.2%,
利税总额1.82亿元, 比上年增长44.7%,利润5526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市
属工业企业年产销率达到95%,产品覆盖面比上年提高15%。工业企业加大调整和开
发的力度, 增强了企业和产品的应变力、竞争力。1993年,技改投资1.17亿元,比
上年增长100.7%。完成新产品开发47项,其中6项填补国家空白,2项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重点产品和适销对路产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市属企业重点考核的21种产品,
增幅在20%以上的有12种。市府《关于加强企业管理的意见》的出台,激励企业把眼
睛盯在效益上,功夫下在管理上。1993年全民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24473元,比
上年增加 12310元。市属工业资金利税率28.96元,成本费用利润率9.9元,流动资
金周转1.9次,均居全省工业企业的前列。
(徐纪仓)

兖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马兴文
本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月志
市长 胡桂龙
市政协主席 王修忱
1993年,兖州市辖6镇7乡,设4个办事处,493个行政村。总面积648.2平方公里,
总人口 58.41万。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7 65亿元,比上年增长71.0%,其中第三产业
增加值7.09亿元, 比上年增长55.7%,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6%。工农业总产值
67.37亿元, 比上年增长1.1倍。农业总产值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粮食
总产3.55亿公斤,人均占有量居济宁市之首。工业总产值完成59.34亿元,比上年增
长1.4倍,乡镇办工业总产值21.56亿元,为上年的2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71213
万元, 比上年增长11%;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8271万元,增长35 0%。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额68953万元, 比上年增长50.4%。财政收入12767万元,比上年增长39.65
%;灶内财政支出9500万元,增长46.6%;银行现金收入16.29亿元,增长32.2%;
各类保险金额16.3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实际生活费收入1770元,增长28%;农民人
均收入1284元, 增长19%。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1602万元,比年初增长36.1
%。程控电话工程当年竣工,装机容量达5120门,完成业务总量1066万元,比上年增
长47. 7%。计划生育率达到98.8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
降至 0.83‰。 市级党政群机构由 150个精简、合并为 53个,机关工作人员由1662
人减少到760人,分别精简65.3%和54.3%。市直127个事业单位划为4个类型,其中
企业经营的8个, 自收自支的27个,差额拨款的16个,全额拨款76个。直接为农业和
农村服务的乡镇农技站、供销社、水利站等18个单位划归乡镇管理。13个乡镇所辖的
385个机构精简为72个,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由1497人精简到439人。
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兖州市凭借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到1993年底,“三
资”企业已发展到41家,合同金额5965.28万美元,利用外资2929.52万美元。其中,
已建成投产的17家, 总投资1160.62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60.62万美元;正在兴
建的20家,总投资3857.73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868.9万美元。
1993年,兖州市利用多种形式广泛与外商接触,多次组织参加国内贸易洽谈会,
邀请国外客商30余家,重点接触大公司、大财团。同时,注重提高外资比例,突出发
展外商独资企业。 年内新批“三资”企业26家,是上年的2倍,合同金额2461.21万
美元, 利用外资1392.89万美元,分别是上年的1.7倍、1.6倍。其中,有9家建成
投产, 占新批准总数的34.6%,实际利用外资416.31万美元,外资到位率为29.9
%。 投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88.47万元,产品销售收入5880.83万元,出口创汇
206.42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8%、107%和136%。26家“三资”企业中,投资
额在300万美元以上的有6家, 过千万美元的有2家,其中,兖州造纸厂与美国太阳纸
国际公司合资建设的太阳纸业有限公司, 总投资2182万美元,外资额达910万美元;
兖州四友饮料公司与美国第一饮料有限公司合资生产矿泉水项目,总投资1250万美元,
外资额达1200万美元。
对外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1993年,来兖投资外商由上年的4个国家和地区
增加到9个, 合作领域逐步由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建筑装饰业、房地产开发等领域
拓展,合作方式由单纯的合资和补偿贸易向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多元化
方向发展。
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 全年共完成出口商品供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78.8
%。出口产品档次进一步提高,由农副产品为主转向以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形
成了万能台钻、液压千斤顶、地毯等六大类27种拳头产品。出口企业达21家,产品销
往22个国家和地区。
乡镇企业利用外资异军突起。在新批准的26家“三资”企业中,有10家是乡镇企
业。 乡镇企业利用外资493.22万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额的38%。城郊乡“三资”
企业发展到11家,总投资3805. 31万美元,利用外资2890.1万美元。该乡造纸厂发
挥自身优势, 先后办起4家合资企业,总投资2357.1万美元,利用外资970.45万美
元。
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全年用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近亿元,通讯、电力、
煤气、供水等现代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交付使用。同时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建立
健全了涉外服务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兖州市有耕地60.3万亩,农业人口44.4万人。1991年成为江北第二个吨粮县,
1992年被列为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199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奋战两年建成
“双千”市(粮田亩产吨粮、耕地亩产值千元),带动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全面发展。
其主要做法是:
按照效益目标要求,优化农业结构。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由上年的63:37
调整为60∶40, 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由45.8%增加到61.68%。粮田
面积37.3万亩, 比上年调减1.6万亩,粮食总产35.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花生
种植面积12.88万亩, 总产4.0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52.5%。瓜类和蔬菜
面积突破20万亩。 桑园面积达到3.04万亩,蚕茧产量2336吨,增长45.2%。林业提
前两年完成了“八五”绿化达标任务,林木覆盖率达到16.8%,果品产量比上年增长
167.2%, 林业产值增长7.9%。由于发挥了粮多、草多、秸秆多的优势,加快了食
草节粮型畜禽的发展, 畜牧业产值达到2.74亿元,增长22.6%。林牧副渔业产值占
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7.1%上升到40.3%。 全市农业基本形成了农林牧相互
促进、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产业结构。
全方位开发资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993年,大力发展粮、棉、油、菜、瓜、
菌、果等多种作物的高效立体种植和保护性栽培,开发高价值田,全市耕地复种指数
达到205%,保护性栽培面积3.8万亩,其中塑料大棚5000个,中小拱棚4.1万个。城
郊乡代家村粮菌菜立体种植54亩,亩收入超万元。第三代农田林网建设重点开发经济
林,发展银杏、板栗、核桃、大枣等经济林带。利用煤矿塌陷地和废旧坑塘进行水产
养殖开发,水面达到3500亩。亩均收入3200元。庭院经济开发走“一乡一业、一村一
品” 的路子,以种养加工为主要内容发展多种经营,开发户达到10.1万户,占农户
总数的84.7%,收入4.5亿元,比上年增长32.3%。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业效益延伸。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外连大市场,内联
千家万户, 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95家,加工总值10.
69亿元。鲁西南规模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兖州外贸肉鸡联合公司,产品销往日本、
法国、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带动1.2万户农民饲养肉鸡,总量达300万只,占全市
饲养量的79.6%。 王因淀粉厂发展玉米系列加工,产品从淀粉、蛋白粉到液体葡萄
糖共8个品种,年加工玉米3.5万吨,比上年增值3.6倍。
开发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占领新的制高点。1993年兖州市被列入全省农业高新技
术开发示范区, 大蒜良种脱毒快繁技术通过了省级鉴定,建成1万亩繁育基地,苹果
无病毒苗木繁育列为全省九大基地之一,无公害药草农药形成了年产3000吨的生产能
力,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市的农业高新技术生产体系。
增加农业投入,奠定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兖州市以国家投入为引导,集体投入
为辅助,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建立健全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
农业投入机制。 全年财政向农业投入1161万元,比上年增长48.1%;投放农业贷款
7654万元, 比上年增长30.2%。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9.6万千瓦,百亩平均49.1
千瓦; 机耕面积59.6亩,小麦全部实现机播,机收面积达到87%;农田灌溉面积59
.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8.3%。
1993年, 农业总产值达到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农业增加值为5.07亿
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1284元,增长19%。
(郑淑桓 马长友 朱本生)

邹城市
中共市委书记 房立泉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胡泽年
市长 刘建国
市政协主席 惠震
1993年, 邹城市辖12镇、8乡、889个行政村,人口107.3万人。总面积1613平方
公里, 总耕地面积99.7万亩。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实现71.3亿元,增长60.8%;粮
食总产达到46.96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外贸出口收购总值完成1.52亿元,
增长87%;新批“三资”企业22家,增加 15家;合同利用外资2193.8万美元,增长
228%;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56亿元,增长33.3%;城乡存款余额达到 14.96亿元,
比年初增加 2. 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1元,比上年增加 178元;人口自然增长
率2.2‰。1993年,邹城市被国家统计局评为首届“中国明星城市”。
商业网点建设步伐加快
1993年,邹城市把加快商业网点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该年度全市
商业网点建设投资达1.15亿元,是网点建设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年。
一是以重点工程为龙头,抓网点布局调整。1993年,邹城市集中财力、物力向大
型、多功能网点建设工程倾斜。先申后报立项商业大厦、粮贸大厦、百货大厦、城中
城“三厦一城”以及百货大楼、千泉购物中心等12个新建和续建网点建设龙头项目,
其中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3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同时,相继开业
使用了“三车”市场和孟庄昌平、南屯、唐村、峄山市场;兴办了夜市和星期日市场;
启用了杏花村商场和铁山路市场;培育完善了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三大专业市场。到
年底,全市各类市场达76处,市场建设投资达822万元。全市商业网点达14598处,从
业人员54417人。
二是以技术改造为先导,促网点设施上档次,精心营建地方特色鲜明浓郁、文化
意蕴深广的网点工程。全年共投资2400余万元,用于建设改造自动电梯、中央空调、
电子喷泉、程控电话等基础设施。
三是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1993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
现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国合商业商品销售完成4.82亿元,比上年
增长12%, 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3.9亿元,比上年增长47%。国合商业实现利税917
万元,增长26%。
(苗存哲 龙青)

汶上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杜庆生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尊华
县长 徐政
县政协主席 肖龙雪
1993年,汶上县辖12乡3镇,561个行政村,有耕地84.7万亩,70万人。全县工农
业总产值33.1亿元, 比1992年增长60.4%,财政收入3415万元,增长26.3%;农
民人均纯收入905元,增长22%。
棉花生产再上新台阶
1993年2月, 朱镕基副总理亲临济宁视察工作,专门听取了汶上县棉花工作情况
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县委、县政府按照朱副总理的指示,作出了“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棉花生产促进全县经济更快发展”的决定,并突出狠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五个讲清楚”、“算好八笔帐”的宣传活动,即讲汶
上植棉历史,讲综合效益,讲经验教训,讲优惠政策,讲有利条件;算棉花收益帐,
算工业发展帐,算财政收入帐,算人均收入帐,算轻纺原料帐,算奖售物质帐,算对
国家贡献帐,算综合效益帐,统一全县广大棉农思想认识,坚定搞好棉花生产的决心
和信心。二是切实加强对棉花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棉花工作指挥部。三是预定经济合
同,把棉农的行为纳入政府计划之中。四是严格兑现上年棉奖物资,认真制定1993年
发展棉花生产的优惠政策,设立了棉花面积奖、高产奖、交售奖和高新技术推广奖。
五是对各级领导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六是狠抓面积落实,保证种植面积,确保一播
全苗。七是大打围歼棉铃虫的人民战争。县委、县政府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地区开发
促进委员会、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等单位聘请了专家教授,在全县实行了统一组织领
导,统一专业队伍,统一防治时间,统一供药用药,统一使用药械,生防和化防相结
合,药防和人工捕捉相结合的办法,对棉铃虫进行统一、全面综合防治,取得了明显
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棉铃虫大暴发的情况下,全县棉田有虫情无灾
情。 9月10日—12日,中科院、北农大、山农大等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对汶上县防治
棉铃虫进行考察验收,一致认为汶上县实行统一、综合、全面防治棉铃虫具有独创性,
技术体系配套、先进、实用、应用规模大、效益高,是我国主要棉区大面积控制棉铃
虫的一个范例,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在同类地区组织推广。《人民日报》、中央电视
台、 《大众日报》等都在重要位置宣传报道了汶上防治棉铃虫的做法和经验。9月27
日,省长赵志浩来汶上视察时高兴地说:“汶上县的棉花给全省做出了样子”。10月
13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李振声冒雨视察了汶上棉花后,高度称赞“汶
上的棉花名不虚传,全国罕见”。1993年的棉花生产战胜了旱灾、雹灾、冻灾、尤其
是虫灾的侵袭,在全国大面积减产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大丰收。全县种植棉花30万
亩,因雹灾绝产7万亩外,总产仍达35万担,比1992年增长11.5%,已成为全县的支
柱产业。
(高文峰 李连盟 房胜林)

泗水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兆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袁佑林
县长 卢保民
县政协主席 梁启义
1993年,泗水县辖4镇11乡,总面积1091.79平方公里,耕地64.49万亩,总人口
57.7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 3572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全县工农业总产
值为19.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4.38亿元,农业总产值为5.02亿元,分别比上
年增长56.1%和22.4%。财政总收入完成4465万元,比上年增长68.5%,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24842万元, 出口商品供货总值 9980万元,职工平均工资2314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64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460万元。
邮电事业再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泗水县邮电事业一年一大步,1993年又上新台阶。年内,狠抓通
信建设,使全县邮电通信能力明显增强。长途通信。建成高63米的微波塔,开通了数
字微波通信,净增长途电路60条,累计达到98条,其中全自动电路90条;新增长途自
动交换机120门。 市话通信。 改制扩容上海贝尔公司生产的S124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
3072门, 净增交换机1072门,市内电话实现了程控化;铺设电缆管道408公里,出局
电缆由4000对增设到6400对,城区和城郊区具备了机、线综合配套放号能力,全年市
话放号603部, 是建国以来前三十年装机总和的1.3倍,累计达到2150部;新增长话
用户1331户, 累计达到1626户,占市话用户比重的76.1%;新增寻呼机用户212户,
累计达到280户,并开通了“123”音乐台和两部磁卡电话。移动通信。完成了地面基
站建设任务, 移动通信开通运行。农话通信。继马庄、泉林、卞桥开通500门自动电
话以后,金庄、苗馆两个乡又开通程控电话512门,使通自动电话的乡镇达到5个,占
33%,金庄乡、泗水镇还村村开通了程控电话;全年农话装机260部,累计达到984部。
邮政通信。新增邮政作业场地1050平方米,生产用车一辆,机械化小型器具27台件。
在函、包、汇、报刊发行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又开办了特快专递、集邮等新业务,
并新开村办邮政所27个,加快了邮件传递时限和扩大了服务面。
1993年,全县邮电固定资产新增1000多万元,是建国以来前三十年邮电固定资产
投资总和的2.3倍。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48万元,比上年增长77.01%,其中,中
央国营完成523.9万元,增长79.92%,地方农话完成124.2万元,增长65.74%;
邮电业务收入完成638万元,比上年增长77.19%,其中,中央国营完成533万元,增
长94.02%,地方农话完成104.9万元,增长23.01%;邮政储蓄余额达到2191万元,
邮发报刊达到2.08万份,每百人合3.65份报刊。1993年邮电计量管理达到三级合格
标准。
电力事业蓬勃发展
1993年,泗水县电力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完成供电量14550.4万千瓦时,比上年
增长8.5%;线损率4.988%,比上年下降0.4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08.2万元,比
上年增加 78.3万元, 增长率为60.2%,上交税117.2万元,比上年增长40.9%,
达到产值、利税同步增长。农村照明保证率达到98.12%。全局多年来未发生重大事
故,到1993年底,已安全生产3540天。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电力部门年初制定了“主业精、 副业兴、 效益升、福利增”的方案,积极开展
“减人增效”活动,全方位推行不同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坚持增收节支,加强财
务管理, 成为连续3年无违纪单位。全面开展“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
务达标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1993年被评定为省级“三为”服务达标单位。
为完善电力网络, 改善供电设施,电力部门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200
余万元用于电力建设。完成泉林开关站的改造、南顶变电站二期工程和金庄35千伏输
变电工程。
与此同时,电力部门坚持“以电养电,以副养主”,反对“以电养人”。1993年
开展多种经营,电料销售、电器安装、开关柜制造、机电修理、变压器修造、花岗石
加工等经营项目14个,共创产值1200万元。第三产业的发展,既达到了劳动优化组合,
又妥善安置了编外人员,还为企业积累了大批资金,已成为发展电力的一大支柱。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泅水县电力局连续5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连续4年保持
“省级先进企业”称号,1993年获县“明星文明单位”称号。
(邢相三 韩光灿)
微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士盈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郭宗志
县长 胡昭穆
县政协主席 钟士新
1993年, 微山县辖5镇13乡,561个行政村,总面积1677.3平方公里,其中南四
湖面积1209.3平方公里, 陆地面积468平方公里;总人口 65.58万人,其中农业人
口58.85万人,非农业人口6. 7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19‰。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1.1亿元, 比上年增长36.1%;工农业总产值21.2亿
元,比上年增长57.7%,其中工业总产值14.68亿元,比上年增长84.3%;农业总
产值6.5亿元, 比上年增长18.8%。粮食总产28.63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财政收
入完成5221万元, 比上年增长26.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682元,比上年增
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919元,比上年增长13.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6亿元,
比上年增长10.2%;年末全社会存款余额6.2亿元,比年初增加1.4亿元。
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加速发展第三产业
1993年,微山县积极稳妥地推进流通领域的改革,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9亿元,
增长67.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1%,提高了4.8个百分点。
微山县流通领域的改革,以广泛推行“公有民营”为主攻方向,取得了良好效果。
至年底,全县商、粮、供企业已有80%的各类商店实行了“公有民营”,商品购进和
销售额有了明显增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3.36亿元,增长10.2%,完成出口交货
值达到5596万元,增长59.1%。全县个体私营企业总户数已发展到1.16万户,从业
人员达到3万人,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三通一旅”为主体,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1993年,由于微山湖
水位适宜,以水运为主的交通运输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并带动了码头、造船业
的发展。新建港口、码头15个,发展到74个;新造、更新船舶1200只、16万个吨位,
货运船只发展到4906艘,水运能力达到45.3万吨。投资1227万元,新修大修干线、县
乡公路6条、 50.6公里;完成水陆货运量606万吨,增长67.4%,货物周转量12.5
亿吨公里,增长1倍;完成了500门市话的增容任务,并着手进行了6000门市话扩建工
程,全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36万元,增长51.2%。
城乡市场日趋活跃, 外经外贸又上新台阶。1993年,全县新建农贸市场4处,各
类市场达到60处, 完成集市贸易成交额1.92亿元;城区二条商业街已动工兴建;新
建较大规模的商业、饮食、服务设施8处。新批三资企业11家,合同利用外资158万美
元,三资企业发展到24家。完成出口交货值5596万元,较上年增长59.1%。
金融和保险事业又有新发展。 年末全社会存款余额达到6.2亿元,比年初增加1
.4亿元。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4.7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年末贷款余额5.
1亿元,比年初增加 0. 7亿元。保险种类发展到 11种,完成保险业务总收入1049万
元,较上年增长19.6%。
(张绪良)
鱼台县
中共县委书记 石茂喜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绍柱
县长 史遵衡
县政协主席 耿文礼
1993年, 鱼台县辖3镇11乡, 总面积654.2平方公里,耕地58.6万亩。总人口
4178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66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26‰。工农业总产值16.
9亿元, 比上年增长42%,其中工业总产值10.9亿元,农业总产值6亿元,分别比上
年增长71%和89%。 财政总收入4292万元,比上年增长92.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
.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933元,比上年增加 140元,职工平
均工资 2625元,比上年增加34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2.1亿元。保险收入1734
.3万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3年,鱼台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在种植、养殖方面,
形成了10个较为稳定的区域性专业生产基地,专业村发展到112个,专业户发展到1.
5万个。 以粮、棉、蒜、瓜、菜为主的种植业,尽管受到旱、涝和病虫害的影响,仍
取得较好的收成,粮食总产达到5. 74亿斤,小麦、水稻、大蒜分别实现产值1亿元。
亩收入3000元以上的高效经济田3万亩, 其中,亩收入5000元以上的高效田6200亩,
塑料大棚、 中小拱棚发展到2万个。 林牧副渔四业的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42.6%;
1993年造林1.3万亩, “四旁”植树110万株,发展条林1000余亩,林业总产值实现
1279万元; 大牲畜、 猪、羊、兔及三禽的饲养,实现产值1.7亿元;庭院经济收入
600元以上的农户7.6万个, 其中,收入1000元以上的农户 2.5万个,5000元以上的
开发户 340个; 改造废旧坑塘5000亩,新挖鱼塘2500亩,放养面积3.8万亩,水产总
量6800吨, 实现产值3814万元。乡镇企业发展到8199处,其中,乡镇办117处,村办
763处, 合办1244处,个体6075处,从业人员3.92万人,完成产值9.78亿元,比上
年增长107%。
(王庆礼)
金乡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杜昌文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鼎贤
县长 刘昭庆
县政协主席 苑立常
1993年, 全乡县辖5镇9乡,58.11万人。总面积885.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
.9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5.8‰。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3.0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
算,下同),其中农业总产值9.01亿元,工业总产值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6
%、11.3%和49%。粮食总产37.6万吨,棉花总产 95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 1011
元, 比上年增加 54元。全年财政收入4121万元,财政支出585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42153万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562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47252万元,人均799.5
元。
实施农贸带动战略
1993年,金乡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抓好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带动农业上台阶、
工业上规模、第三产业上档次、外向型经济大发展的“农贸带动”战略。到年底,农
副产品加工企业增至1.58万家,从业人数达到6.1万人。全县农副产品商品率、加工
转化率由上年的65%、30%,分别增长到70%、40%。农业由粮食、棉花、大蒜三足
鼎立,调整为粮食、棉花、大蒜、瓜菜、林果五分天下,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
积的比例调整为5.5:4.5,复种指数提高到190%,初步建立起小麦、棉花、大蒜、
金谷、瓜菜、林果、桑蚕、畜牧等十大生产基地,培植了农业产业化十大龙头企业。
1993年,在农业遭受严重旱涝病虫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林、畜、渔业总产值仍
比上年分别增长7.1%、 68.8%、10.8%和69.7%。工业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出口,
新上项目10余个,开发新产品20余种,其中面粉、谷元素、食用油、棉纱、变压器等
畅销国内外市场。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49%;实现利税3674万元,比
上年增长27%。 全年签订各项利用外资合同14项,总金额1930万美元,新批准9家三
资企业。
(周希斌)
嘉祥县
中共县委书记 周延之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周延之
县长 孔宪举
县政协主席 李志勇
1993年, 嘉祥县辖18处乡镇,711个行政村,总面积9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92.14万亩,总人口 73.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68.89万人,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
1.34亩。工农业总产值3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其中工业总产值28.59亿元,
比上年增长53.4%;农业总产值7.0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财政收入4717万元,
比上年增长26.2%;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8亿元,比上年增长9.3%;年末城乡人
均储蓄741.8元,比上年增长28.7%。农民人均纯收入896元,比上年增长4.3%。

抗洪救灾 发展生产
1993年7月9日, 嘉祥县连降大暴雨,平均降雨290毫米,有的乡镇达430毫米。8
月4日至5日,又集中降雨145毫米,有的乡镇达235毫米。两次集中降雨,累计平均雨
量435毫米,最大600毫米。加之上游菏泽地区先降大暴雨,使横穿嘉祥南部的洙赵新
河、洙水河、蔡河水位猛涨,水面高出地面2.5-3米,排水涵洞倒漾。
位于巨野县独山乡洙赵新河支流邱公岔曹楼桥段百米无堤防, 上游客水于7月11
日以每秒100立方的流量连续向嘉祥泻洪五昼夜, 殃及多处乡镇。全县农作物受灾面
积73.1万亩, 其中重灾60万亩,绝产40万亩;倒折树木43.2万株,损坏果品500万
公斤, 死亡大牲畜4415头,淹没鱼塘5000亩,损坏水利设施1.2万处,冲毁公路286
公里,被洪水围困的村庄233个,受洪水浸泡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110个,停产
企业523家,受灾人口31.7万人,因灾伤病334人,其中死亡11人,民房倒塌30117间,
造成危房49881间,浸泡粮食3320万公斤。给全县造成经济损失41.29亿元。
灾情发生后,省、市领导及时亲临嘉祥视察灾情,指导抗洪救灾,并拨付物资和
资金支持抗灾、赈灾;兄弟县市和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人民发展生产、重建
家园;县委、县府等六大班子领导迅速带领人员奔赴仲山、纸坊、王堌堆三个重灾乡
镇,直接指挥抗洪抢险。全县上下各部门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先后组织干部、民工
10万余人,堵住河道缺口 172处,加固险工险段155处,清除阻水障碍195处,堵复排
水涵洞等39处,疏通田间排水沟2100条,清理卡坝5600个,新挖排水沟1430条,开动
排灌站200处, 动用抽水机2.5万余部,共完成土方66.2万方,总投资95万余元。同
时还及时转移了被围困的群众和粮食。
县统一组织车辆和人力,将食品、饮用水、蜂窝煤、衣物等以最快速度送到灾民
手中, 并将外地救灾物资及时发放。还无偿发放药品6万余元,诊治病人1.5万多人
次,清理饮水井500余眼。
开展生产自救。对停产半停产企业,抓紧抢排积水,抢修厂房和设备,尽快恢复
生产、经营;在农业自救方面,对有收获价值的农田,加强管理,对绝产农田提出改
种方案,并派员采购了生长期较短的晚秋作物良种,全县筹集种子款58万元,购买大
豆种9.75万公斤,绿豆种7.5万公斤,黍子种0.75万公斤,蔬菜种0.25万公斤,到7
月底共补种23万亩。 但由于8月上旬连降大暴雨,大面积地块重新积水,补种的作物
全部被毁。各乡镇采取了以工补农的措施,积极办好乡镇村企业,并新上一些投资小
见效快的企业。
及时搞好灾区建房。全县贫困户、特困户急需建房1.8万间,在县财力十分困难
的情况下, 发放建房补助款89.6万元。除教育灾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外,还开
展了互救互济活动, 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带头捐款捐物。至9月底,全县筹集互救资金
50多万元,到11月底建房工作基本告竣。
上级部门、 兄弟县、市、区及社会各界,共捐赠救灾款237.8万元,其中上级专
项拨款150万元, 省内县外捐款87.5万元, 港台捐款0.3万元。接收救灾物资折款
111.3万元,特殊党费40万元。
(王祥标 吕学斌)
梁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连广生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穆衍峰
县长 赵步荣
县政协主席 杨朝福
1993年,梁山县辖24处乡镇,708个行政村,总面积964平方公里,耕地82.67万
亩。总人口 6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1.55万人。工农业总产值24.12亿元,比
上年增长 32%,其中工业总产值19. 6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2%。全县财政收
入5559.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050万元,外贸出口收购额5600万元,出口创汇
658.82万美元。职工人均工资25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5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
额54388万元。
计划生育工作跃上新台阶
梁山县加强婚育计划管理, 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42‰,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1
.58‰。 1993年,全县女性初婚2738人,其中晚婚2590人,晚婚率为94.6%;全县
初育4628人,其中晚育4404人,晚育率为95.2%,全县共出生5064人,其中计划内出
生4866人, 计划生育率为96.1%。在济宁市计划生育工作综合评比中,梁山县获一
等奖。
在计划生育工作中, 梁山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
委、县政府加大对各级人口目标责任奖惩力度。制订并坚持了对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定
期调度制度,对年度人口目标责任管理分段考核,有力促进了乡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
2、 稳定队伍,巩固阵地。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保留了计划生育专业工作人员;由乡
镇政府任命、选聘了行政村计划生育专职主任和孕情查访员;各乡镇、村在加强计划
生育服务站、室建设的同时,建立起人口学校,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
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3、严格政策,狠抓管理。婚姻登记由民政、计划生育部
门集中管理; 对已婚育龄妇女定期查体,实行生育计划管理。4、坚持集中活动与经
常性工作相结合,搞好综合节育措施的落实。除经常性工作外,组织了三次计划生育
集中活动,全县共做节育手术9751例,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
(张淑军 马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