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75&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赵长风* 齐乃贵
副书记 齐乃贵* 王大海 孙嘉炼* 刘景云 刘峰岫 王玉芬
中共市纪委书记 王立福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潮* 孙嘉炼
副主任 王灿德* 李汉三* 王鹤田* 戴耀西* 王华民* 滕司宪* 韩理
*
任柏榴 李惠信 于洪吉 刘文聚 常怀义 董建春 刘远顺 黄
存福
市长 齐乃贵* 王大海
副市长 王大海* 玉玉芬 邹立健* 刘景云* 王伯祥 房忠昌 李惠信*
徐鉴 赵凤池 王在辉 王秀娟(女) 王光明 于效群* 王玉*
孙志明* 刘彬忠 周少华(女) 仇日华
市政协主席 远东* 刘玉兰(女)
副主席 刘玉兰* 姜曰绍* 王金源* 王文岳* 杨明立* 李在连* 刘宗
绥*
张奇文(正厅) 王本理 刘会聚 钟华德 曾文戊 张平治 杨淑
英(女)
谷宗藩 孙曾祺 李学义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隋华堂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学义* 王福金

1993年6月1日,经民政部批准,寿光县撤县设市。区划调整后,潍坊辖潍城、
坊子、 寒亭3区,临朐、昌乐、安丘、昌邑、高密5县和青州、诸城、寿光3市,
共有10 8个乡、133个镇,设13个街道办事处、164个居委会、9596个村民委员会。
总面积15 859.3平方公里。 全市年末总人口815.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26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1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14.5人。
1993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3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 比上年
增长41.7%,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44.3%,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达到29.1%, 工农业总产值848亿元,比上年增长72.5%,是多年来发展最快最
好的一年。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7.35亿元,比上年增长34.2%,收支相抵,略有
结余。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199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30.8
%。粮食总产量521.8万吨,增长8.7%,创历史最好水平;花生总产量10.2万吨,
蔬菜总产量48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4.8%和45.6%;棉花总产量6.5万吨,烤
烟总产量8.6万吨, 因面积减少和受灾总产量略有下降;水果总产量36.8万吨,
增长51.2%。 林牧副渔各业得到较快发展。当年造林42.6万亩,比上年增长9.3
%,森林覆盖率为18.3%。肉类总产量60.27万吨,增长55.5%;禽蛋产量21.04
万吨, 增长46.6%;水产品总产量14.19万吨,比上年增长42%。年末全市农业
机械总动力361.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5%;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42.1万吨,
增长24%; 农村用电量12.76亿千瓦小时,增长13.6%。全市农田基本建设用工
1.34亿个, 完成土石1.88亿方。全市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已发展到121处,农
副产品加工“龙头” 企业达到3780家,股份合作制试点单位扩大到600家。村及
村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330.4亿元,乡镇工业完成总产值143.7亿元,分别比上年
增长140.6%和122.9%。
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以轻工、纺织、机械、
电子、化工、建材六大支柱产业为主体,以电力、煤炭、冶金和其它能源、原材
料等基础产业为保证,以盐业及海洋化工等潜在优势产业为后续的工业体系。全
市有工业单位6.5万个,从业人员109.4万人,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2769家,
大中型企业193家。主要产品已发展到108大类,5000多个花色品种。1993年,全
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9 6.6亿元,较上年增长84.5%。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总
产值366.2亿元, 较上年增长51.3%,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完成总产
值158.7亿元,集体工业完成总产值203.2亿元,乡镇工业完成总产值143.7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9.1%、 83.5%和122.9%。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增加
值78.37亿元,增长53.3%。全市重点调度的30种产品产量有9种产品产量比上年
增长30%以上, 495柴油机、程控交换机产量增长一倍以上。全市乡及乡以上独
立核算工业实现利税24.2亿元, 增长31.5%,其中利润9.9亿元,增长42.9%。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4807元/人,增长46%。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全市全年共
落实技术改造项目480项, 累计完成财务支出13.7亿元,完成工作量13.5亿元,
分别增长37.6%和35.8%。 当年建成投产项目350项,年新增产值38亿元,利税
7.5亿元, 出口创汇1.8亿美元。 重点考核的150种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
93.3%。工业改革力度加大,先后推广了诸城折股出售,临朐有偿转让,寿光嫁
接改造等经验。到1993年底,全市县属以上工业股份制企业已达71家,股本总额
10亿元。1993年累计拍卖乡镇以上工业企业47家,新组建企业集团7家。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199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亿元,
较上年增长47.8%, 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8.8亿元,集体经济投资4.4亿元,联营
经济投资0.7亿元, 股份制企业投资2.8亿元,三资企业投资7亿元。在国有经济
投资中, 更新改造投资9.3亿元,增长24%;基本建设投资19.3亿元,增长55.6
%;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达34.2%。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和建筑业改
革的不断深化,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明显加快。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6亿元,
增长47.4%;实现增加值1 2.5亿元,增长37.5%。
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加强。 济青高速公路潍坊段146.4公里按时通车;潍坊机
场一期工程完工,通过省级验收;潍坊港通过了国家预可性评审,完成了大坝钻
探;青临铁路临朐段全线开工建设;潍坊客运总站已经省厅立项,前期准备工作
基本完成;潍坊集装箱专用线货场一期工程竣工。潍坊最大的远洋货轮“潍光”
号正式启航。东环路、北环路、潍石路市区段、烟潍路潍城至寒亭段建成通车。
全市完成公路工程工作量总额3.05亿元, 比上年增长2倍。年末公路密度达到每
百平方公里39.4公里,主要技术指标在全省17个地 (市) 中连续两年名列第一。
1993年全市完成货运量4795万吨,比上年增长3.5%;货物周转量27.85亿吨公里,
增长8.2%;全市完成客运量2181万人。全市交通企业实现利润863万元,比上年
增长20.5%。
邮电通讯能力和技术层次有了新的飞跃。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市话程
控化和长途传输数字化。 1993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187万元,比上年增长
79%。市话年末到达5.32万户,增长54.7%;长途直拨有权用户年末到达3.32万
户,增长209%;无线寻呼用户年末到达1.52万户,比上年增长225%;移动电话
用户年末到达0.24万户, 增长339%;农村电话年末到达1.33万户,增长22%。
全年业务收入完成18 534万元,比上年增长71.9%。
商品流通业及商品市场不断发展,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1993年全市实现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114亿元, 比上年增长37.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52.3亿
元,比上年增长76.8%,其中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35.1亿元,增长64.8%。全市
城镇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9.1,比上年上升9.1%。金融行业全社会全年各项存款
余额143.9亿元,比年初增加2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3亿元,比年初增加24.3
亿元;累计现金收入325亿元,现金支出324亿元,货币净回笼1.02亿元。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外贸出口产品已发展到21大类,近600个品种,畅销世
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完成44.8亿元,比上
年增长52.2%,其中农副产品完成10.7亿元,增长43.7%,工矿产品完成34.1亿
元,增长52.4%。全市开发出口新产品76种,增加收购额9800万元,自营出口创
汇完成2003万美元, 增长3.8倍。到1993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各类利用外资项目
1464项,合同外资金额14.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42亿美元,其中批准三
资企业1346家,合同外资金额12.7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国际经济技
术合作也有了发展,潍坊已有海外企业21家。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全市共接待
访问、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及从事商贸、学术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外宾、华侨、港
澳台同胞2227批,计10593人次,创汇573万元。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1993年全市城市建设共完成投资1.65亿元,竣工住宅面
积7 7.6万平方类, 其中市区39万平方类。全市改、扩、新建普通级及高级、次
高级道路72.9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45.6公里,新安供水管道96.8公里,新增
日供水能力3.3万吨, 新装煤气管道15.9公里。潍坊电厂一期工程一号机组年内
正式投产发电;长胜街等4个居民小区改造工程,提前完成了回迁任务;25个1万
平方米或10层以上的大型第三产业项目已完成主体18个, 竣工5个,城市景观发
生了很大变化。市区和各县市房改方案,分别于9月1日和10月1日开始实施运转,
使潍坊市城镇住房建设向投入产出良性循环迈出了重要一步。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年共完成污染源治理项目101项,总投资3050
万元。日增废水处理能力6835吨,年节水68.5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2521吨/年。
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8%,工业废水排放率为43.5%,工业重复用水率为78
%。当年建成投产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到96.1%。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有222处乡镇普及了初等义务教
育, 61处乡镇普及了初级中等义务教育。1993年,全市3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
生6078人; 中等专业学校24处, 在校学生23137人;普通中学628处,在校学生
41.95万人,其中高中59处,在校学生5.18万人,职业中学(中专) 70处,在校学
生4.49万人;小学5 351处,在校学生74.6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7%;特殊
教育学校12处, 在校学生2041人,幼儿园6588所,在园幼儿30.02万人;成人高
校3所, 在校学生8533人。全年共培训城镇干部职工60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
110万人次。
科技工作全面开花。 全市共承担和安排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19项。全市
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51项,其中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或填补国内空白, 126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省内空白,有77项成果获省科
技进步奖或星火奖。全市专利申请539件,授权408件,实施112件,增加产值5.2
亿元,利税1.2亿元,创汇3750万美元。全市各类科研机构370处,从业人员4753
人, 拥有固定资产3.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获利税2亿元。全市市县乡三
级推广机构发展到2913个,建立各类科技示范户8822个。到年底,各类专业技术
人员20.6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4475人,中级技术职务4.61万人。潍坊高新技
术开发区起步区基本实现了路、水、电、讯“四通一平”,已有22个项目在区内
开工建设。到1993年底,累计总投资达23.8亿元。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共发表文艺作品3500多件,其中电视剧《濠里人》
等一批作品影响较大;艺术团体全年演出1500多场;在第十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
间成功地举办了18项大型文艺活动。潍坊有线电视台建成开播;《潍坊市志》编
纂完成已交出版社付印;市电影公司完成放映2.9万场,观众588万人次。临朐县
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城乡医疗条件不断改善,预防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
市拥有各类医疗机构1007个,床位16501张,卫生技术人员21175人。全市80%的
乡卫生院完成改貌建设任务,并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乡医疗队伍发展到
1.6万名。初级卫生保健已有7县市达标。爱国卫生工作得到深入发展,创省级卫
生城9个。
群众性体育活动有了新的发展,社会办体育活动的次数大大增加。全市共组
织体育比赛1552次,参加活动达15.6万人次。潍坊运动员参加省级比赛,共获金
牌58枚,银牌51枚,铜牌44枚。在全国少年比赛中,共获金牌22枚,银牌18枚,
铜牌13枚,有1人超一项世界青少年纪录,2人破省纪录。成功地组织举办了潍坊
市第十四届运动会。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1993年,潍坊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548元,比
上年增长35.4%, 人均生活费支出2048元, 增长29.9%。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1238元,较上年增长27.4%。职工年均工资2900元,增长17.4%。1993年底,城
乡居民储蓄余额98.99亿元,较年初增长25.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64.81亿元,
较年初增长32.3%; 农村居民储蓄34.18亿元,增长14.9%。人均存款由上年的
967元增加到1213元,增长25.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发展。已有210个乡
镇的6400个村和605个乡镇企业194万多人投保,投保金额7600多万元。有2000多
人开始领取养老金。 全市乡村敬老院达574处,集中供养五保对象8911人。全市
发放自然灾害救济款575万元,社会救济款305万元,救济23.8万人次。全市建立
县乡村三级救灾扶贫基金会4322个,年末基金额2758万元,民政部门投放扶贫款
301万元,扶持贫困户2.8万户,脱贫1.99万户。
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全年破获刑事案件
750 7起,重大案件926起,摧毁犯罪团伙307个,缴获赃款赃物折款700万元。全
市监察机关共受理来信来访和举报297件,立案调查214起,处分违纪干部61人。
市政府制定了廉洁勤政的规章制度,重点围绕清理乱收费、整顿财税秩序、清理
换乘购买豪华小汽车和加强出国人员管理等问题,强化了具体整改措施。全市废
止涉及农民负担文件2 52个, 取消达标、升级、集资、收费项目399个,使农民
人均负担比1992年降低32.6%。重视和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为振兴潍坊提供了
强大的精神力量。

(李长山)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强化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1993年潍坊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总目标,
把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产业,坚持全方位开放,多成份
齐上,立体开发,整体推进,使全市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全
市全年经省、市、县正式立项的第三产业建设项目333个,计划总投资29.67亿元。
到年底完成投资15.53亿元, 占计划的52.3%, 其中竣工项目227个,累计投资
66037万元;在建项目106个,累计完成投资89218万元。投资过500万元以上的较
大型重点建设项目105个,到年底累计完成12.98亿元,占计划的46.6%。其中潍
坊百货大厦、朝阳园商场、小商品城等40个较大项目已建成开业。潍坊市第三产
业项目建设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各级党政领导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市上下各级
各部门都把第三产业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全面规划,确定发展目标。3.1
万平方米的天和大酒店、5.1万多平方米的银河购物中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实现了主体封顶; 投资4000万元,4.2万多平方米的潍坊小商品城,仅用半年时
间建成投入使用,创造了工程建设的潍坊之最。
二、 商业服务网点建设步伐加快。在1993年建设的105个较大型第三产业重
点项目中,商业服务网点就有49个,占项目个数的46.7%,且有逐步向大型化发
展的趋势。青州商业大厦、安丘商业大厦、安丘供销大厦、诸城龙城商厦等项目
的落成开业和在建,标志着万平方米以上较大型零售服务网点已在县区开始出现,
把潍坊的服务网点推向了新的起点。
三、市场建设日趋活跃,并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1993年全市新建农
村集贸市场52处, 改造旧市场83处。 到1993年底,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共发展到
1110处, 其中各类专业市场102处,年成交过亿元的有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诸城
龙城市场、昌邑西关街市场等12处。技术交易市场发展13个,人才交流市场6个,
劳务市场和金融市场各1个。 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城乡互相沟通、门类较为齐全、
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市场网络。
四、 交通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公路建设总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济青高速公
路正式通车,潍坊机场一期工程结束,青临铁路临朐段开工建设。全市60个乡镇
建成自动化电话支局, 市话扩容2.8万门,农话增加6376门,新增长途电路1466
条。 潍城1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工程、济青光缆潍城至五莲段和济烟微波潍坊段工
程全部投入运营。全市实现了县以上电话交换程控化和长途传输数字化。
五、新兴行业迈出较大步伐。(1) 房地产业以城镇为中心,结合旧城改造和
新区建设进行综合开发。全市新成立房地产经营企业131家,已开发土地150幅,
面积195.3万平方米。(2)以完善人文景观和增添旅游娱乐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旅游
业有较大发展。潍坊富华游乐中心水上乐园、寿光水上世界、坊子南苑公园、安
丘青云山公园、寒亭的“四宫、三馆、一池”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相继建成和对
外开放,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潍坊的第三产业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兴办的格局,国有、集体、个体、
私营、外资一起上,市、县、乡、村一起上,成为全市加速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的支撑力量和支柱产业。1993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8亿元,比上年增长
44.3%,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1%,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从业
人员达到90万人,比上年增长14.2%,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1.5万户,私营企业达
到2240家,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81.2%;农民进城务农经商发展到38万人,比
上年增加6万人。

(徐鹏志 李长山)

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公路建设全省领先
潍坊市近几年来,深化公路改革,跳跃式发展,全方位启动,公路建设有了
长足发展。 1993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243.4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26公
里, 二级公路1034.5公里, 高级、次高级路面2728.3公里,还有济青高速公路
146.4公里, 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9.4公里,均为全省先进水平。
1986年以来,市公路局连续九年被山东省交通厅、潍坊市委市府授予文明单位称
号,1992、1993连续两年夺得山东公路建设最高荣誉奖--“山东公路杯”。
潍坊市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时工作:
一是科学制定公路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完善全市“四纵四横一环海”为骨架
的高等级公路网,坚持以干线公路技术拓宽改造为重点,加快高等级公路发展步
伐。 199 3年全市公路建设总投资3.05亿元,比1992年增长2倍。新增公路300多
公里, 铺设沥青路308.7公里,修建大中型桥梁7座387.1米。改善和缓解了六个
城市与高速公路衔接的进出口道路及干线公路的通车拥挤状况。
二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修路积极性。认真贯彻执行“民工建勤”、
“民办公助”、“公办民助”政策和各级政府给予公路建设的优惠政策,合理安
排公路建设资金,集中力量保证建养重点,使国家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
益。 到1 993年底,潍坊市244处乡镇全部达到了晴雨通车;196处乡镇通了柏油
路, 潍城、寒亭、坊子、寿光等4个市区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油路,青州市的邵庄
乡和寿光市的田柳乡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形成了以济青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为
主骨架,县、乡公路相连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三是走科技兴路之路。“七五”以来,市公路局先后引进公路工程、机械制
造、 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和输送培训各类大中专学生379名,全局已有各类专
业技术人员879人, 占职工总数的35%,改变了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结构层次。
再是坚持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借鉴济青高速公路
国际菲迪克条款施工管理技术,建立了符合自己特点的工程管理和质量监理网络,
把公路工程的施工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自1986年以来,潍
坊市公路局共创建省全优工程27项,优良级工程50余项,1992年夺得了全省“工
程优质杯”。1993年新建的昌大、辛沙、下小、潍石、平日路等八项重点工程,
全部达到优良级标准,再次荣获全省“工程质量杯”。
四是坚持“建养并举,以养为主”的方针,加强公路的全面养护管理。潍坊
实行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统一计划和养护管理,实行养护承包责任制,努力
推广阳离子乳化沥青、石灰土水泥综合稳定砂砾、沥青导热油等新材料、新工艺
在公路修建和养护方面的试验应用;加强公路的标准化、绿化美化,并由简单的
公路植树绿化向注重道路两侧生态环境、美化景观方面转变。全市公路综合好路
率达到95.5%, 其中国道100%,省道99.9%,县道93%,乡道92.9%。不仅公
路养护质量十几年来保持了全省先进水平,而且在1992、1993年两次荣获“全省
养护管理质量杯” 。青州牛角岭盘山公路,受到全国GBM工程现场会和全国公路
建设工作会议的一致好评。
五是强化养路费征稽措施,为公路建设积累资金。面对运输企业承包后带来
的难征难管等情况,市公路局与各单位签定责任书,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征收、微
机联网优势,全面控制所辖范围内的车辆增减变动和交费情况,坚持抓“三严”、
把“三关”,即严格制度,把住人情关;严格标准,把住报停关;严格管理,把
住减免关。199 3年完成汽车养路费收入19752.5万元,比1992年提高14.5%,位
居全省前列。另外建起了羊临路临朐弥河桥、潍高路寿光张建桥两个贷款集资修
建项目收费处,迈出了公路建设向商品化发展的可喜一步。

(李长山 徐鹏志)

潍城区
中共区委书记 孙承志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国勋
区长 杨继生
区政协主席 王新升

1993年, 潍城区辖10个镇,设7个街道办事处,306个村委会,104个居民委
员会; 有57.52万人,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31.40万人。总面积355平方公里,耕
地27.38万亩, 比上年减少9045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7‰。全区工农业总产
值45.04亿元, 比上年增长65.6%,农业总产值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粮食总产1.58亿公斤, 比上年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1383元,比上年增长
30%。 全区财政收入1.32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城乡居民储蓄19.27亿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85亿元,城市建设综合开发
投资额完成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大中小项目一起上 商业网点建设快速发展
1993年,潍城区共完成大、中、小商业网点建设项目131个,总投资2.9亿元,
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 各类商业网点达到12891个,由上年的每千人拥有34个网
点提高到35个, 经营人员达5.8万人。全年整个商业网点建设突出了四个重点:
一是抓大、中型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安排了16个大、中型商业网点建设项目,其
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10个, 5000万元以上的3个。二是抓潍石路、潍徐路、烟
潍路、北宫大街,“三路一街”的开发建设。总投资2230万元,建筑面积4.05万
平方米。其建筑有特点,专业有特色,连接城乡,辐射内外的四条沿路大型商贸
带已具雏形。三是抓“破墙建店”,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商业网点。到1993年底,
共有250多个沿街单位破墙建店1083 3间向社会开放。 四是抓各类专业批发市场
建设。投资1600万元,新建成果品、蔬菜、副食、水产、木材、物资、旧货、粮
油等8处较大型的专业批发市场, 总占地面积达19.3万平方米。1993年底,全区
各类市场总数达60处, 年成交额6.06亿元,比199 2年增长45.6%,其中过5000
万元的3个,过亿元的2个,已初步形成了城乡相互沟通,门类较为齐全,有一定
辐射能力的市场网络。

首批达到省“八五”绿化标准
潍城区坚持把造林绿化作为美化城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造福子孙后代的
一件大事来抓,制定了《关于奋战二年,绿化潍城的决定》,初步形成了一个用
材、防护、经济林合理布局,点、片、网、带相结合的城郊园林型生产体系。实
现了①林网面积达到100%; ②宜林荒滩、荒地造林占99.6%;③四旁植树覆盖
面积占村镇占地面积的30.8%; ④造林绿化覆盖面积9441亩,覆盖率达到17.16
%。 到1993年底,全区共植树112万株,灌木226万墩,农村四旁植树824万株。
提前一年首批通过了省“八五”绿化标准验收,并跨入全国绿化先进县的行列。

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
到1993年底, 潍城区共洽谈签订利用外资协议121个,合同外资额9438万美
元。 1993年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52个, 合同外资额4340万美元,比1992年增长
170%,实际利用外资617万美元。出口产品达14大类80余种,比1992年增加18种,
出口创汇45 0万美元; 完成外贸出口收购总值1.8亿元,比1992年增长28.8%。
潍城区的外经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广泛发动,加大开放力度。1993年,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发展外向型经
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以潍坊外商投资开发区、浮烟山旅游度假区、符山
农业科技开发园、北海商业文化城为框架,以区属工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为
主体,大力推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吸引了一批较有实力的国外财团、商
社来潍城投资。 其中从新加坡引进的2.8亿美元的潍坊国际工贸城项目和从美国
引进的3亿美元的潍美国际工业园项目,成为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利用外资项目。
(二)主动出击,招商引资。1993年,潍城区先后组织参加了青交会、风筝会、
香港经贸洽谈会、新加坡孔子故里文化物产展、美国招商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
动,联络结交了一大批新客户,扩大了潍城在海外的影响。赴美招商会签订协议、
合同20个,总投资5.7亿美元,其中外资额4.5亿美元。
(三)强化领导,狠抓落实。1993年上半年潍城区成立了潍坊外商投资开发区
管委会,调整充实了浮烟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处,成立了对外经济工作办公室,对
重点项目实行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同时加强对“三资”企业的监督管理,依照
合同督促“三资”企业合作各方按时出资、投产,返销产品。1993年,全区“三
资” 企业产值完成16563万元, 利税实现1424万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230%和
160%。
(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区政协利用召开三胞眷属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
鼓励三胞眷属与其海外亲属加强联系,宣传潍城;区委宣传部编印发行了《潍城
画册》,介绍潍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经贸委主动帮助乡镇和企业联系项目,
发展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计委、经委、工商等部门积极帮助“三资”企业办理各
项开业手续。1993年潍城区计划新开业“三资”企业21家,实际开业试产的31家,
完成计划的147.6%。

通过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先进县验收
1993年,潍城区科技事业发展迅速,科技服务于经济的能力得到提高。(一)
科技总体水平有明显提高。1993年,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
39.4%,优质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在工
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6.5%; 主要农产品良种化程度都在95%以上,农作物
复种指数达到200%;农业机械化程度居潍坊市第一位。(二) 科技成果大面积推
广,科技长入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1993年全区共有63项科技发展项目分别列入
了国家、 省、市、区科技计划。在已鉴定的15项科技成果中,有4项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 有5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省内空白。还有1项和3
项成果分别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全年审批专利项目36件,居潍坊市第一位,实
施量达40%。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191项,开发新产品159种。完成
技术改造248项,投入资金3.15亿元,新增产值14.17亿元,利税2.22亿元。(三)
科教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区、镇、村三级都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运用
技术普及程度达70%;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0个,其中4个镇达到市级科技示范乡
镇标准; 全区拥有各类成人学校和培训网点270处,各类职业教育在校生占整个
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6%。
1993年,潍城区通过了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先进县验收。
(高文泉 孙连丰)

坊子区
中共区委书记 李宗步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牟振生
区长 张兴邦
区政协主席 李洪德

1993年,坊子区辖8镇(坊子、清池、穆村、荆山洼、眉村、车留庄、埠头、
沟西) 1乡(涌泉) ,设1个街道办事处(坊城),总面积36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2.23万亩。人口24.3万人,年人口自然增长率2.5‰。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3
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5.1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2.97亿元,农业总产值2.22
亿元; 财政收入6 423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29亿元,人均存款1360元;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3.6亿元。

经济发展速度快 总量增长幅度大
1993年坊子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过百亿、建强区”为目标,立足
本地优势,猛攻工业,稳定发展农业,放手发展第三产业,走城乡一体化,农村
工业化的路子, 实现了全区经济工作的全面腾飞。 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3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6%。农业生产丰收,农业总产值达到2.22亿元,比
上年增长46%;粮食总产达到1.41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7.5%,再创历史最好水
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418元, 比上年增加381元。 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
3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9%;实现销售收入30.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乡镇以上工业完成利税2.98亿元, 比上年增长167%。第三产业突飞猛进,年增
加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财政收入状况不断改善,年财政收入比上年增
长48%。
坊子区在具体工作指导和安排上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重点,放手发展
第三产业,并注重在总量上做文章,在规模上上档次,在效益上求发展。1993年
全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是1992年的8倍,增加产值16亿元。通过优
化产品结构,重点拉长了粮食酒、增压器、卫生陶瓷、摇窗机、水泥、出口服装、
内燃机配件等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的产量,初步形成了建材生产、食品酿造、机
械加工、家具加工、纺织等五大产业支柱。以区属和乡镇骨干企业为龙头,外引
内联,先后组建企业集团24个,形成了专业化生产的大群体。1993年全区工业总
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94%,以工贸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乡镇企业发展强劲 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增长
坊子区积极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努力为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创造一个
良好的发展环境。 积极做到抓投入实现总量的迅速增长, 抓骨干,培植自己的
“甲级”队伍,抓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抓横向联合借财上台阶,抓外向带动
使企业上档次上水平,抓科技进步推动乡镇企业的全面振兴。年内完成乡镇企业
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2.9 2亿元。 超过了1990、1991、1992年的总和;新上项目
460个,新增产值2521万元。年内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二三产业)34.08亿元,企
业总收入31.98亿元, 实现利税3.0 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4%、253%和260
%。 坊子镇乡镇企业总收入突破了8.5亿元,全区产值过千万元的乡镇企业发展
到73处, 利税超过百万元的乡镇企业发展到6 0多处,分别比上年增加33处和25
处。
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坊子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1993年底个体私营业
户已发展到10992户, 从业人员达到2.51万人,分别占全区总户数的17%和10.3
%。 年内个体私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占全区工业
总产值的48%。出现一批发展快、起点高、效益好的个体私营大户。1993年底,
全区产值过百万元的个体私营业户达到380余家, 产值过千万元的大户12家。沟
西镇葛家村涌现出了电器制造、 建筑安装、装饰、运输等产值过百万元的大户4
家,全年实现企业产值2210万元,成为坊子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典型村。

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
坊子区发挥地处市郊易于接受大城市工业辐射的有利条件, 先后与200多个
国营大企业和科研单位攀亲结缘。区人民政府还组建了驻北京、上海、厦门、哈
尔滨等4个办事处; 先后参加了香港经贸洽谈会、哈尔滨交易会、潍坊国际风筝
会、 青岛小交会、深圳经贸会等经贸活动。8月,在世界风筝都潍坊市成功的举
办了有80多名外商参加的招商引资洽谈会。先后向国外派出考察团组19个,外出
考察、 洽谈44人次,有力地加快了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1993年接待外商300
余人次,办成合资项目40个,合同外资额达2809.3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95.7
万美元, 分别比去年增长100%、 143%和141%。三资企业已投产13家,完成产值
19609万元, 实现利税967万元。全年外贸出口交货值达到8572.62万元,比上年
增长110.3%。
(任光明 董兴周 田守臣)

寒亭区
中共区委书记 李英文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英文(兼)
区长 胡岗
区政协主席 赵洪君

1993年,全区辖12个乡镇,总面积810平方公里,耕地55.01万亩,比上年减
少5 00亩。人口35.05万人,自然增长率1.4‰。工农业总产值36.8亿元,比上年
增长96.9%。其中工业总产值32.4亿元,增长122.9%。农业总产值4.4亿元,比上
年增长7.8%。粮食总产量28万吨,比上年增长2.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59
亿元, 比上年增长22.5%。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4.8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外
贸出口收购值1.06亿元, 比上年增长29.3%。 财政收入5502万元, 比上年增长
16.7%。 职工平均工资收入2 500万元, 农民人均所得135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5.8%和17.9%。

推行“三不”“三放”工作方法
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形成的硬性指令、行政包揽、达标检查、催耕催种
等领导方法,不同程度地助长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束缚了农民的创造性。为
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情况,1993年,区委、区政府重点推行了“三不”、“三放”
工作方法,即不达标,不搞大检查,不派工作组;放宽政策,放开经营,放手发
展。 1993年全区仅不搞达标、检查和派工作组就节省费用400多万元。同时,全
区减少享受固定补贴的村干部1123人,12处乡镇撤并机械156个,精减人员765人,
一年共节支266万元。 “三放”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最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为
农民创造了最宽松的发展环境。1993年,全区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原来的6∶4调
整到5∶5,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由原来的4∶6调整到2.5∶7.5。
仅调整产业结构一项,全区农业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

依法减轻农民负担
1993年,寒亭区探索性地推行了依法减轻农民负担的做法,即村委与农民签
订“承担费用和劳务合同”,合同规定,农民应交的负担费用不交,村委可以请
法院处理;若法定负担以外一些单位和部门乱收费,农民则有权诉诸法律保护,
从而把减轻农民负担纳入了法制化轨道。1993年,全区农民人均负担由1992年的
116元减少为33.7元, 由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2.2%降为3.03%,共计减负2435万
元。在依法减负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又举一反三,拓展依法行政领域,开始把
计划生育、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社会治安、廉政建设等农村社会事务纳入法
制化管理轨道,使全区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村、依法治乡、依法治校、依法治厂、
依法治区的路子。 1993年,全区反映干部作风的信访案件比1992年下降65.2%,
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在潍坊市最低,计划生育被评为全省“三为主”先进
单位。

实施“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战略
1993年,寒亭区在总结十五年农村改革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农民
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借鉴现代工业管理模式,实施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
特征的农业产业化战略。通过抓龙头、扩基地、建市场、搞服务多种措施,全区
发展起较大规模的主导产业15个,并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的商品基地;建起各种龙
头组织290多个; 专业批发市场10个,生产资料市场8个,进入流通的农民达1.2
万人。全区逐步形成了以乡镇为区域、以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为主导、以加工经
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的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
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格局。为了及时推
广这一成功经验, 山东省社科院与寒亭区委、区政府于1993年9月6日至8日,在
寒亭联合召开了农村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和
实际工作者6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把寒亭所走过的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农村改革
之路归结为“寒亭模式”,对县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有着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993年,15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15.8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和乡镇工业总产
值总和的55%; 上交国家税金4100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73%;纯收入达2.3亿
元, 全区人均82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1.3%。农民人均所得1 356元,城乡
人均储蓄达到1303元。
(孙乐堂 张学武)

青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王治华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孔光
市长 韩宝光
市政协主席 宋宝金
1993年,青州市辖22个乡镇,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耕地6.29万公顷。人口
87.1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7万。全市工农业产值(1990年不变价)89亿元,比
上年增长76%, 其中工业总产值75.3亿元,增长81.4%。粮食总产52.05万吨,
增长12.7%。 财政收入17980万元,增长48.8%。农民人均纯收入1236元,增长
34.5%。职工年平均工资2723元,增长20.1%。实际利用外资1876万美元。农村
储蓄突破七亿到1993年10月底,青州市农业银行信用社储蓄存款已达7.03亿元,
比年初净增1.18亿元,一年内连续两次突破亿元,创潍坊市农村储蓄净增额和各
县(市)城区、大集镇净增额两个第一。1、立足城乡,培植储源。青州市农业
银行始终把支持高产高效农业放在首位, 及时发放支农计划贷款。 据统计,仅
1993年1至10月份该行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71亿元, 重点支持了3万多个蔬菜大
棚的产销,增加经济收入近亿元。2、改善服务设施,实现储蓄微机化。市农行
在费用紧张的情况下, 先后投资156万元,使96%的基层单位配备了储蓄微机和
办公微机。支行营业部为方便客户,还专门设置了电脑电话查询系统。3、落实
承包措施,强化储蓄管理。为调动全行储蓄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该行把储蓄
任务层层分解到人,下发考核办法,严格奖惩措施,从而调动了广大储蓄人员的
工作热情,到10月底,仅益都办事处就新增储户5000多个,净增存款3400万元。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行社声誉。1993年该行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攻势,先后
出动500余名干部职工到街头、 集镇开展便民咨询服务活动,分发宣传材料10多
万份,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介广泛进行宣传。驼山
发现天然巨佛一座自发髻至锁骨全长2500米的天然巨佛头像,在青州市驼山风景
区被发现。青州市文化馆水彩画画家丁夫力到驼山,出于职业习惯,他从各个角
度欣赏着远处起伏的山顶曲线,发现一尊仰脸巨佛,向巨佛两边望去,东北方是
巨佛修长的脖颈与隆起的喉结、锁骨,西南方是巨佛头上高高的发髻。青州驻军
某部利用军事设备对巨佛作了精确测量,其长度为2500米。10月31日,山东大学
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李森受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刘风君之托到
青州考察驼山石窟造像,并想顺便一睹“驼山天然巨佛”的风采,在山顶寻找过
程中,又于昊天宫正南山脉再次发现一尊天然巨佛。驼山天然巨佛的发现,不但
给青州的旅游景点增添了色彩,而且对研究驼山、云门山石窟造像的起源具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张 雯)

诸城市
中共市委书记 陈 光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光淮
市长 鞠献宝
市政协主席李宗友
1993年, 诸城市辖27个乡镇,总面积2182.7平方公里,耕地160万亩。人口
104.2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7.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36‰。全年完成国民
生产总值35.6亿元(现行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2%;第三产业
增加值9.2亿元,增长33%;社会总产值104亿元,增长58%;国民收入28亿元,
增长32%;工农业总产值92.34亿元,增长70%。工业总产值73.69亿元,增长87
%。 其中,市直工业产值22.95亿元,乡镇工业产值14.62亿元,村户工业产值3
6.12亿元, 分别增长19.8%、68 %、197%。农业总产值18.64亿元,增长21.5
%。 粮食总产81.14万吨,增长8.1%,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商品产值13.02亿
元。农业商品率69.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农副产品收购总额9.24亿元。
增长12.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23亿元,增长39.8%。外贸出口交货值8.1亿
元, 增长50.5%,创汇378.2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元,城镇居民人均生
活费收入2316. 15元,分别比上年增加 220元、264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
87875万元,增长24%。
推行股份制 改革企业产权制度
1993年,诸城市围绕改革企业产权制度,彻底转换经营机制,积极探索深化企业
改革的路子, 在市乡企业中面推行股份制改造。 到年底,全市89家市属工商企业和
177家乡镇企业,已有207家改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性质的企业,占市乡企业总数的77
.8%。同时,拍卖小型亏损、微利的乡镇办企业34家,对723家小企业门店进行租赁
经营。 在股份制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2家,股份有限公司205家,总股本1.5亿元,
全市改制企业评估后总资产17 3亿元, 总负债14亿元,净资产3.3亿元,已出售净资
产6745万元,实际收回价款6153万元,募集股本总额1.5亿元。
1993年,市委、市政府通过认真分析,确立了以推行股份制为突破口,理顺产权
关系,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思路。在1992年10月份进行试点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
确定以先出售后改制、内部职工持股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全年,在股份制
改革过程中,主要抓了思想发动、资产评估、设置股权、建立新的企业领导体制、股
份制企业党的建设等五个关键环节和资产政策、税收政策、劳动政策等各项有关政策
的配套落实, 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并取得了明显效果。10处改制较早的企业,
1993年完成产值比上年增长33%, 产品销售收入增长56%,实现利税增长71.1%,
上缴利税增长87.2%, 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7.8%,人均利税增长64.5%,职工
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20.2%, 股本分红率达到25%以上。全年新上项目30多个,投
入资金近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近1倍。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3年,诸城市围绕发展市场农业这个课题,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促进了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2.34亿元,比上年增长70%,农民人均
纯收入 1240元,增加 220元。全市70%的农户通过产业化走上了大市场,有8万人从
事饲养业和第三产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的企业占整个企业的70%。农副产品
加工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外贸出口收购值中有70%来自农业,农业商品率达69
.9%。 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其主要做法:一是从总结经验入手,确立实施农
业产业化的路子。1993年,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新思
路,确定肉鸡、黄烟、粮油、蔬菜、果品、石材、食品、棉花为八大主导产业,将具
有产业雏形的淡水养殖、桑蚕、食用菌、万寿菊定为四大后继产业,逐步在农产品上
培育一条条“生产链”。二是狠抓关键环节,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具体措施是:①坚
持大规模、 大能力。全市新上较大龙头项目5个,投资额均超过2000万元,其中“山
东尽美食品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使肉鸡形成年宰杀加工3万吨、冷储1万吨、饲料
18万吨、育雏4000万只的生产能力。在这个龙头带动下,全市有2300个农户从事肉鸡
饲养,有万名农民走上国际市场。②坚持高起点、高档次装备龙头企业,保证其生命
力。近年来全市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肉食加工设备、纺织成衣设备、烟叶复烤设备
等,都是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③坚持龙头外向、产品外销的原则。去年全
市兴办三资企业68家,实际利用外资1979万美元,其中70%的三资企业搞农副产品加
工,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占出口收购总值的80%。④增加投入,壮大龙头企业的实
力。 去年全市共投入技改资金4.6亿元,用于龙头企业建设的占70%以上;同时,在
市乡企业全部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使改制后的龙头企业搞活了机制,壮大了实
力,增强了带动力。⑤坚持多形式、多层次。采取市、乡、村、户一齐上,国营、集
体、个体一齐上的办法,鼓励多方面发展“龙头”。到年底,全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
800多家, 农产品年加工能力增加到80万吨,冷储能力2.5万吨位。三是搞好各项配
套,促进产业化扩张。搞好基地配套:首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为龙头企业提供原
料。其次,实行集约化生产。1993年,全市粮经比例调整到1:1,节粮的和食草畜禽
的比重达到65%; 纳入基地化种植的农作物达1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3;养殖
专业户发展到1.5万个,其中养殖大户提供的畜产品占总量的60%。搞好服务配套:
开展了信息、科技、流通三项服务。组建上联国家信息机构、下联乡镇和企业的信息
体系,每天处理信息20多万条,各涉农部门普遍建立信息项目库,及时提供信息指导
生产;市、乡、村三级建立科技服务组织,加快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扩充产业
化流通载体, 市乡投资230万元,拓展改造了80处乡镇集贸市场,发展了10处专业批
发市场,市区建起龙城、密州两大商城,容上市人数15万人,其中龙城市场内的鱼市
成为江北最大的鱼类批发市场。搞好基础设施配套:两年完成了48公里干线公路的路
面硬化, 改善市乡道路108公里,全市乡村达到晴雨通车;投资5000万元,新上22万
伏输变电工程,农村年供电能力达到2.5亿千瓦时,电力入村率达98%;开通程控电
话4000门和两大无线寻呼系统;出资7000万元,完成水利工程2.5万项,改善和扩大
水浇面积30万亩,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张燕春)

寿光市
中共市委书记马金忠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天德
市长鞠法昌
市政协主席姜洪佩
1993年,全市辖11镇、23乡,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人口 102万人。工农业产值
103. 98亿元,比上年增长73.3%,其中工业总产值80.88亿元,农业总产值23.1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9%和34.3%。粮食总产7.3亿公斤,比上年增长7.5%。
蔬菜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总面积达到43万亩,总产量17.3亿公斤,收入8.2亿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81.4亿元,比上年增长73.9%,农民人均纯收入1550元,比上年增
加 429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外贸出口总值4.52亿元,
比上年增长77.2%。财政收入1.56亿元,城乡储蓄余额12.6亿元。
搞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为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推进农业产业
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为实行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增量
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计划指导型向市场导向型的三个战略转移,出台了经营、服务、
管理成龙配套的政策措施,达到了三区联动、连片开发、滚动发展目的。国务院批准
寿光撤县设市以来,全市上下以撤县设市为契机,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和超
前性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方针,开始向高
标准的城镇建设迈进。
在小城镇建设中,市委市政府重点解决了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难、城镇建设用地难
和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难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就
业制度。1993年,全市办理地方城镇户口 10480人、临时户口 20081人。同时出台农
村分工分业政策。二是用活城镇建设占地办法。在不违反国家法规的前提下,允许降
低土地出让价格,允许镇区所在村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后建设商品房承租给本村居民使
用,鼓励乡镇对进镇区建房户给予现金补助或帮助贷款,从而解决了土地出让价格偏
高、建设启动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首先组织市直银行、邮
电、电力、交通、工商、税务、土管、城建等经济实力较强的部门和基层“有腿”的
单位,千方百计向乡镇驻地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骨干楼区,实现以市带镇。其次,
通过房地产开发,收取城镇配套建设费等措施,取之于商,用之于城,实现以商兴城。
再次,实行谁受益谁出钱、预交定金、政策吸引等办法,鼓励农民到城镇建房建厂办
企业,加快工业小区、商贸小区建设,实现以村促城。
全市以市区为龙头,潍坊纯碱厂、羊口盐场、清河油田等省市大型企业为人依托,
8处卫星镇为龙尾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格局初步形成。1993年,市区人口已达7.2万人。
在市场体系建设上,以农副产品市场发育升级为重点,除在九巷蔬菜批发市场、畜产
品市场、 水产品市场建起与全国联网的微机信息系统外,又投资2600万元新建1处粮
油批发市场、6处农产品市场。西关村投资5000万元,在市区建起以工业品市场为主,
集商贸旅游娱乐于一体8.43万平方米的西苑商城。东关村投资950万元建起建材批发
市场。 城里、南关村投资1200万元,建起大型商品楼2座、商品房1.1万平方米等。
全市离土又离乡进城务工经商人员较 1992年增加 5万人, 5处卫星镇人口达到2万人
以上, 其中大家洼镇已达4万人。在34处乡镇中,有18处建有中小型批发市场,有23
处乡镇形成商业一条街。全市新修城区道路94公里,硬化路面66.7公里,有28处乡镇
驻地道路进行了三块板改造。1993年完成4000门程控电话扩容工程,总容量达到7000
门,农话装机4821部,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投资3000多万元铺开五大电力工程,
新增变压器93台, 达31035千伏安,供电量突破5亿度。新修排水沟98.6公里,铺设
自来水管道162.6公里。 全市705所中小学、33处医院、62处敬老院、21处小游园已
全部整修改造,并建起145万平方米公共绿地。全市形成了三大经济区和三条经济带,
95%以上的乡镇企业和35%村办企业集中在经济区和经济带上。
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农村产业化。 在强乡强村强企业带动下,全市工业投入达6亿
元,其中乡镇企业4.5亿元,完成新上技改项目44个;乡镇工业完成产值56.6亿元,
利税4.4亿元;个体工商户由原来的1.8万个发展到2.3万个;私营企业由114家发展
到319家;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增加值比1992年增长48%。全市新批利用
外资项目126个, 实际利用外资2787万美元,分别是1992年的2.3倍和3.9倍;投产
“三资”企业70家,完成产值5.8亿元,出口创汇2277万美元,分别是1992年的2.4
倍、3.5倍和3.9倍;外贸出口交货值完成4.5亿元,比1992年增长77.2%。
(赵荣林 刘德仁)

昌邑县
中共县委书记 赵俭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翟振序
县长 张敦柏
县政协主席 王福亮
1993年, 昌邑县辖22个乡镇,66.96万人口。总面积1578.7平方公里,耕地105
.8万亩。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5%;工农业总产值93.05
亿元,增长109.7%。其中工业总产值74.7亿元,增长124.1%,农业总产值18.3
亿元, 增长66.2%;第三产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171.5%;外贸出口商品收购
总值4.7亿元, 增长73.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增长59.6%;财政收
入1.2亿元,增长26.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6亿元,人均储蓄1590元,分别增
长23.8%和 24.2%;农民人均纯收入 1556元,增加 519元。
实施“二带三区”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一、立足昌邑实际,确立发展战略。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
即北部以潍坊港和德龙烟铁路、环渤海公路为依托,建立沿海经济高技术开发带,大
力发展盐化工、石油化工及海水养殖业,加快建设“海上昌邑”的步伐;南部充分利
用胶济铁路和济青一级公路两条交通干线,发挥当地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矿产
资源开发带,大力发展建筑建材业;中部以县城为中心,以烟潍公路、潍石公路两侧
为重点。充分发挥基础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强、人才比较集中的优势,建立创汇农
业示范区、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和第三产业开发区,尽快使全县形成一个资源优化配置,
区域布局合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二带三区”经济格局。
二、突出发展重点,狠抓措施落实。(一)以高产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加快农
业产业化进程。一是确立了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
围绕建设一带(沿潍河粮林果菜综合开发带)、三区(沿海滩涂农业开发区、中部创
汇农业开发区、南部丘陵农业建设区)七大基地(商品粮、优质棉、果品、蔬菜、桑
蚕、畜禽、水产品)发展商品粮、优质棉、花生制品、桐大板、桑蚕、果品、蔬菜、
肉牛、瘦肉型猪、肉鸡、鹅肥肝、对虾、贝类、鱼类等14个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
搞活流通入手,积极发展配套的加工企业,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商品
率,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架起了农业走向社会化大市场的桥梁。二
是大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县里突出抓了以“吨
粮田”、“双千田”、“万元田”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以棉、油、桑为主的经济
作物开发;以优质果品为重点的林果业开发;以瘦肉型猪和消化作物秸秆的肉牛、免、
羊为重点的家畜养殖业开发;以肉食鸡为重点的家禽养殖业开发;以水库网箱养鱼和
滩涂养虾、养贝为重点的海淡水养殖业开发;以食用菌栽培为重点的庭院经济开发;
以鹅肥肝为重点的“名、优、特、稀、新”产品开发;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
业和以劳务输出及运输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开发等“十大开发”,全面提高了农业综
合效益。(二)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加速工
业发展步伐。一是抓开发,优化发展十大支柱产业。突出“名、优、特、新”,加快
了产品开发步伐,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产品由大路货向紧俏货转变,由内销向外销转
变,由低档向高档转变,由无名向闻名转变,形成了一大批有名、有量、有利的拳头
产品群,使纺织、丝绸、服装、抽纱、造纸、饮料酒、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机械
和建筑业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二是抓调整,培植新兴主导产业。在继续发
展轻纺和建材建筑业的基础上,推动了机械、冶金、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的发展。
三是抓骨干、保重点、组织配套了“八条龙”。即种植、纺织、印染、服装加工配套
成龙;造纸、印刷、包装、加工配套成龙;矿石开采、水泥生产、预制构件加工、建
筑材料生产配套成龙;制盐、盐化工及深加工综合开发配套成龙;纺织、轻工、日用
机械、皮革制造及产品联合开发配套成龙;海上捕捞、养殖、加工、运输、销售配套
成龙;石油化工及深加工配套成龙;抽纱、地毯等工艺品生产配套成龙,使全县工业
逐步走上了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路子。(三)推动第三产业向多元化、
全方位发展。一是完善了市场体系。二是发展了以峡山、文山、县城、下营港为主体
的开发建设,形成了自南至北的旅游线。三是引导国合商业发展,推动了县内市场与
国内、国际市场接轨并网。(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一是突出抓了10万吨酒精和
北海娱乐城两个利用外资项目。二是完成了5000门数字程控电话安装,改善了通讯条
件。三是狠抓了第二水泥厂建设,形成了6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四是进一步发挥本
县承办代理出口业务的优势,大力推进了贸工、贸农、贸商、贸技向集团化、实业化
方向发展。五是形成了纺织、丝绸、服装、抽纱、机械、建材、食品、工艺品等工业
出口生产系列。
三、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为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县里主要负责同志
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靠上抓,层层落实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从而大大加快了经济
发展步伐。
(徐钦凯)

安丘县 ┌───┐
中共县委书记 │刘德仕│ 李守民
└───┘
┌───┐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德仕│ 朱荣(代)
└───┘
县长 李守民 邢培斌(代)
县政府主席 李宪忠
1993年,安丘县辖32个乡镇,总面积2010平方公里,耕地150万亩,人均耕地1.
37亩。10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万人,人口自然率为0.89‰。全县国民生产
总值42.08亿元, 比上年增长60.1%。工农业总产值91.3亿元,增长81.6%,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13.0亿元, 增长42.5%,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6.6亿元,增长35
.5%,财政收入1.49亿元,增长35.4%,农民人均收入 1177元,比上年增加 235
元。在农业方面,围绕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和“名牌”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了高产优
质高效农业和市场农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总产达68988.8万公斤,棉花
总产1056.4万公斤,烤烟总产1976.6万公斤,造林2400公顷。在工业方面,大力实
行企业股份合作制, “两改造一拍卖”初见成效,工业总产值增至74.3亿元,增长
105.6%, 乡镇工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产值53亿元,增长119.5%。国合商业完
成商品购进额7.4亿元,销售额9.1亿元,分别增长了8.8%和15.8%。物资销售额
6.2亿元,增长52%。集市贸易成交额4.9亿元,增长116.8%。存款余额10.1亿元,
比年初增加1.5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11.7亿元, 比年初增加1.6亿元。 继被评为
“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之后,1993年又被评为“中国明星县”。
(于开友 张法荣 马永红)

名牌牵动战略
1993年县委、县政府推出“名牌牵动”战略。其核心是:充分发挥一批已具有较
强市场竞争力的名优产品的牵动作用,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
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带动全县农业迅速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实施步骤是:1、合理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确立主导产品。2、加强龙头企业
的建设, 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3、积极促进“名牌”产品向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
营方向发展。
名牌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换,使传统农业在高产优质高效
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安丘引进中棉12号,产出了高产优质棉花,棉纺织厂用它纺出了
60支纱,结束了鲁棉不能纺60支纱的历史。黄烟出口量占全国的1/4,打入了世界最
大的烟草公司菲利浦莫利斯公司,还是将军、乐富门、大中华烟的主料烟。前儒林村
引进培育粮食新品种,亩产粮食一吨半。一个名牌带起一个种植区域,形成一个主导
产业,现已形成2万亩的蜜桃种植区,6.9万亩的大姜种植区,1.9万亩的芦笋种植区,
5000多个塑料大棚蔬菜种植区。 红沙沟镇培育的瘦肉型猪,年出栏仔猪3万头,引来
了全国各地的客户,成了全省最大的仔猪市场之一、全县年饲养肉食鸡达到1000多万
只,仅郑学江的大江企业集团就联系着700多个养鸡专业户。全县105种出口产品中,
农产品占到58种,创汇6亿元。
(马永红 张法荣)
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山东景芝酒厂占地 29. 2万平方米, 拥有职工4000人,固定资产6000万元,年
产商品白酒5万吨, 啤酒3万吨,创利税7500多万元。为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
和全国百家最大饮料制造企业,并脐身于全国十大白酒厂家行列,在全国同行业中,
首批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该厂于1993年9月23日创立了山东景芝酒业股份
有限公司。公司设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副总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将酒厂6880
万元的国有资产折为6880万股,其中国家保留2408万股,向社会法人转让3172万股,
向公司内部职工募集1300万股。每股面值1元,按1.8元的价格溢价发行。
(于开友 张法劳 马永红)
山东省第一家大型私营企业——潍坊市大江集团
潍坊市大江集团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为安丘县凌河镇郑家河村村民郑学江的私
营企业。
近十年来,郑学江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坚持劳动致富,
滚动发展,由一个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不足6000元的小型养殖专业户,发展成为以养
殖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建材、运输等多种经营并举的全省第一家大型私营企业—
—潍坊市大江集团。大江集团势力雄厚,有种鸡12万套的种鸡场,年孵化能力1500万
只的孵化厂,150吨的冷藏加工厂,年产全价颗粒混合饲料1万吨的饲料厂,以及面粉
厂、挂面厂、榨油厂、铝门窗厂、装饰公司、家私城等10个企业。固定资产2000多万
元, 流动资金1500万元,从业人员500多人。1993年完成产值过亿元,实现利税1500
多万元,分别是1992年的12.5倍和 16.6倍。
(张法荣 马永红)

高密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建国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单昭明
县长 高金龙
县政协主席 杨本荣
1993年,全县辖29个乡镇,面积1605.6平方公里,耕地 90395公顷。人口 84.
06万人, 比上年增加 502人。国民生产总值30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工农业总
产值71.2亿元, 比上年增长60.1%。其中农业总产值13.6亿元,工业总产值57.6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9%、68.5%。财政收入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7%。
农民人均纯收入 1238元, 比上年增加 208元。 职工平均工资2453元, 比上年增加
193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9.79亿元,比上年增长47.6%。
农村多种经营形成新格局
1993年, 全县完成多种经营总收入26.9亿元,比上年增长96.9%,占农村经济
总收入的80%,比上年增加21个百分点。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宽松政策,坚持政策启动,发动千家万户,把多种经
营引向广阔领域。在措施上,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典型示范村、示范户作为辐射点
和传播源,利用舆论工具宣传等多种形式,推动多种经营由点到面,全面发展。同时
将全县农户发展多种经营情况,大致划分为缺门户、入门户和上路户三种类型,采取
不同的推动方法和措施。另外,为解决农户自身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引导其走
股份、合伙上规模、上水平的路子。经过不懈努力,1993年末全县种植、养殖、加工、
运销、建筑、建材等项目全面兴起,品种达1.3万多个。并有2万多缺门户上了项目,
其中600多户年纯收入达万元以上; 12万家农户扩大了生产规模,投入扩大再生产资
金1.8亿元; 200多家多种经营大户发展成为私营企业;2600多户专业户走出县门、
省门。发展股份、合伙联合体2300多个。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局面形成后,县委、县政府又适时采取龙头带动、利益连接、
外力促进与科技催化等措施, 将多种经营推向高层次。年内,发放贴息贷款100多万
元, 促使规模养殖,特别是肉牛和生猪迅速膨胀。使饲养肉牛5头以上和生猪30头以
上的规模养殖户达1200多家。并将50多个骨干项目的生产、加工、销售连为一体、自
成体系。其中将肉牛、生猪、肉鸡、食用菌、工艺品、奶畜、果品、蔬菜等发展成为
专业性的区域经济,成为全县农业中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以销促产,将多种经营推向较大型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在开展这一工作中,主
要抓了三条:一是围绕多种经营主导产业和产品,新建了农产品、皮件、小五金、黄
牛等6处较大型批发和交易市场, 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二是把本县设在全
国各地办事机构与县、乡两级多种经营、工商等部门联为一体,构成信息传递网络,
通过电台、电视台和印发《市场信息动态》、《多种经营指南》小报等,将信息传到
千家万户,理顺了流通渠道。三是在发挥商业、供销等国合商业运销作用的同时,组
建多种成份的运销载体。到年底,全县建有集体、联合体等销售载体9300多个,从业
人员10万多, 其中有5万多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并注重发挥农村有运销特长人员从事
个体运销活动。
(姜祖幼)

昌乐县
中关县委书记 孙守伏
┌───┐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克泰│ 赵为杰(代)
└───┘

县长于生* 邢培斌* 刘明珂(代)
县政协主席 郝雨东
1993年, 昌乐县辖8镇14乡,面积10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1万公顷,总
人口 57.93万人。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1亿元,比上年增长42.6%;社会总产
值达到55.2亿元, 比上年增长74.2%;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0.5亿元,比上年增长
75%。 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209万
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9.3%;地方可用财力6884万元,财政支出6883万元,
收支相抵,略有结余。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52960万元,比年初增加12245万元。粮
食总产达到3.74亿公斤, 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5元,比上年增
加 218元。 果品总产达到5580万公斤,瓜菜总收入达到2.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39.5%和11.7%。农村改革有了新的进展,建成股份合作制企业70家,农民负担过
重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2.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外
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50家投产三资企业,完成产值4.53亿元,实现利税3948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10.7%和219.9%。 电业、通信事业发展较快,开通了7000门程控
电话, 建成了城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35千伏配套工程。教育卫生工作有了新的提
高,1993年昌乐县被国家命名为特殊教育先进县,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认为初级卫生
保健达标县。
全方位扩大开放外向型经济实现新突破
1993年, 昌乐县全年新办成三资企业64家,合同利用外资额2158.8万美元,实
际利用外资额1848.6万美元。共完成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02亿元,比1992年增
长33%。
一、广泛联络,招商引资。通过组织参加美国洛杉矶山东省商品展销会、青岛小
交会、广交会、潍坊国际风筝会、西安引进人才引进技术新闻发布会等大型经贸活动,
采取结对子、拉客户、找项目的方法,联系洽谈项目40多个。
二、拓宽领域,扩大规模。全县利用外资的范围由港台发展到东南亚、欧美、澳
大利亚、 南韩等地;1993年全县累计办成第一产业项目7个,第二产业项目95个,第
三产业项目10个; 办成私营合资企业7家,外商独资企业6家。其中,总投资500万美
元以上的项目10个,总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6个。
三、发挥优势,以宝引资。到年底,全县累计办成外商投资蓝宝石加工企业27家,
合同利用外资额586.73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242.7万美元。台商陈新发独资兴办
的“潍坊东艺珠宝公司”,第一期投资300万美元,主要加工宝石、半宝石和大理石,
现已投产。 据统计, 全县蓝宝石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31家, 形成年产40万枚饰品、
185.7万克拉宝石的加工能力。
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县里成立了对外经贸协调领导小组,积极做好对三资
企业的指导、 协调和服务工作。1993年,全县50多家投产外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4
.53亿元,实现利税3948万元,创汇2498万美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320%、601%和
180%。
五、增植骨干产品,扩大出口创汇。1993年全县主要出口产品达到12大类、46个
品种,其中三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8%。肉鸡、拉链、抽纱等10种出口额过1000
万元的骨干产品,1993年共完成出口额1.9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63%;1993年新
增的拉头、钢件、塑料制品等10种出口新产品,共完成出口额4675万元,占全县出口
总额的16%。
尧沟镇瓜菜专业化生产成效显著
昌乐县尧沟镇党委、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把瓜菜生产确
立为全镇经济的主导产业。1993年,全镇种瓜菜2.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8%,户
均3.1亩;瓜菜总收入1.1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80%,比上年增收5100万元,人均
收入达到2200多元。
一、立足实际,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一是对全镇农业经济结构合理布局,引导农
民正确处理好粮经关系。到1993年,全镇粮经作物比例已由去年的45:55调整到34:
66。 二是对大田作物种植布局作了统一调整。 全镇已形成瓜菜专业村43个,专业户
5000个, 其中60%的户瓜菜种植面积在5亩以上,10%的户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三
是对经济作物的品种不断调整更新。由镇多种经营服务公司牵头,积极培育和引进良
种。全镇瓜菜品种已由过去的西红柿、芹菜等4个品种,发展到1993年的40多个品种。
二、完善配套服务,依靠科技增产增收。一是建立健全了科技管理体系。镇里成
立了科技兴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镇科技兴农规划的制定、监督实施和组织协调工
作;各村配备了科技主任,成立了科技推广服务小组,层层落实了岗位责任制。二是
加强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镇里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负责农业
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镇、村两级干部及科技带头户、示范户的科技培训工作。
三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实用技术。1993年全镇重点推广了地膜覆盖、西瓜嫁接、人
工授粉、立体种植、配方施肥、植物激素应用等3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1993年全镇
种植西瓜1.1万亩,全部实行了嫁接技术,总收入达到4500万元,亩收入4000元。四
是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镇里设立了瓜菜生产技术咨询服务站,定期或不定期开
展技术咨询。与全国十几个省、市建立了信息联系,共为瓜农提供瓜菜生产、销售信
息1000多条,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大力培育市场,促进瓜菜生产。1993年镇上投资100多万元,对原瓜菜市场
进行了扩建和配套,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8亩扩大到了120亩,新建经营和办公门店180
间,可容纳1万多人进行交易,日集贸成交额达150万元,成为江北第一大西瓜批发交
易市场。 为解决瓜菜外运难问题,镇里投资140万元,新建了制冰厂,既解决了瓜菜
远距离保鲜问题,又增加了收入。
(黄传兴)

临朐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庆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卢荆之
县长 王永兴
县政协主席 孟庆沂
1993年,临朐县辖16镇7乡,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耕地79.37万亩,人口88.76
万。工农业总产值47.93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工业总产值40.55亿元,农
业总产值7.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9.4%和13%。粮食总产3.55亿公斤,比上年
增长13.3%。 财政收入906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2.11亿元,比上年增长3 8. 4%。职工人均工资收入2600
元, 比上年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835元,增加 151元。城乡储蓄额6.76亿
元,人均 762元,分别比上年增加 1. 29亿元和145元。
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
1993年,临朐县属企业全部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
革有了新的进展。全年拍卖亏损、微利、资不抵债的县、乡、村国有和集体企业63家,
铺开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试点企业35家,已有3家县属企业、7家乡镇企业按新机
制运行。国合商业的大多数门店实行了租赁经营。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企业改革的领导。为抓好企业改革工作,县政府成立了
分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分类试点,摸取经验。
1992年底、1993年初先后制定了《临胞县进一扩大股份制试点的意见》、《临朐县乡
镇股份合作制企业试点办法》及《补充意见》、《临朐县企业拍卖暂行规定》,对进
行股份制试点或拍卖的条件、范围、工作程序、职工安置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规
定了改制后的企业应享受的优惠政策。为使企业改革有较宽松的外部环境,年内开展
了两次民主评议工作,企业干部全部实行聘任制,劳动用工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
(二)分层次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根据县、乡、村三级企业的不同特点,
分层次进行了拍卖试点。在企业拍卖试点中,一是重点抓了冶源镇办水泥厂的拍卖;
二是抓了村办企业比较集中的洼子、下五井东村企业拍卖;三是抓了国有企业县通用
机械厂的拍卖;四是抓了国合流通企业12处门店的拍卖工作。在股份制改革试点中,
根据企业不同类型,一是抓了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县直企业的股份制改组;二是亏损企
业折股出售后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三是组建法人间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四是乡镇
企业股份合作制试点;五是农村合作基金股份制试点。
(三)因企业制宜,采取灵活的拍卖方式。(1)实行财产抵押,分期付款。(2)
除土地外, 企业清产核资后定下标的,公开招标,原企业承包人优先中标。(3)拍
卖给个人, 再由个人牵头吸收职工入股,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4)卖给全体职工
后,组建股份制企业。(5)小型门店议价拍卖。
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
1993年临朐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加强党的建设,促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
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新路子,进一步提高了党组织的凝
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和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一、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强化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一是围绕更新党员干部思想观
念,强化开放教育。以“大市场”为“大课堂”,先后组织3500多名县、乡、村干部
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思路,并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了以“换脑筋,强本领,闯市场,
奔小康”为内容的集中教育培训活动,使党员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的带头人。
二是立足优化党员干部知识结构,抓好专业教育。制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计划。三是
着眼于提高党员干部科技水平,大搞电化教育。全县已形成以县委组织部电教科为中
心, 县教育电视台为依托,51个党委电教站为主阵地,360个基层播放点为基础的电
教网络,对2.1万多名农村党员建立了学用科学档案;85%的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
技术;万名党员家庭成为科技带头户。
二、以强化服务为目的,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临朐县结合县乡换届、机构改
革,先后对236个县直、乡镇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共充实干部530名,
新提拔165名,其中有6名村支书被提拔为副乡镇长。现在的领导班子中懂经济的干部
达70%以上。 还选拔210名文化素质较高、有经济头脑和开拓精神的能人充实进村支
部班子,培养后备干部1537名。同时,还采取部门包村等措施,狠抓后进班子的转化
工作,一年来,有80%的贫困后进村班子发生了明显变化,有95个村跨入先进行列。
三、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
作用。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党员“学科技、用科技、比贡献”竞赛活动和带头致富、
带领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的“两带一帮”活动,使万名党员家庭人均收入达到1100元
以上, 并帮助2万户农民家庭人均收入过千元。在企业,认真开展了以“学技术,提
建议,搞革新,挑重担,增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党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活动,党
员提合理化建议5100多条,技术革新960项,承担急难险重任务210多项。在机关事业
单位党员中,开展了“搞一流服务,创一流业绩”的活动。
四、以经济组织为基础,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1993年,在县直企业新设党
委4个,调整党组织18个,具备条件的107处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
企业都建立了党组织。在农村,打破以行政村为主建立党组织的常规,实行以厂带村、
厂村挂钩、多村合一、小村靠大村等多种形式设立党组织。在外出党员比较集中的上
海、济南、东营等劳务基地建立党组1个、支部11个、支部8个;对到县城务工经商的
个体户党员以个体劳协为依托,建立了党支部;对短期和分散的外出党员建立了以定
人、定点、定时和流动党员管理卡为内容的“三定一卡”管理制度。
五、以反腐败为突破口,全方位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首先抓了县级领导干部的廉
洁自律。其次,在机关、企业开展深入持久的反腐倡廉活动,大力纠正吃卡拿要为重
点的行业不正之风。三是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严肃查处党内违纪案件。全年共立案
查处234起,处分党员234人,维护了党的良好形象。
(张学超 陈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