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74&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杜世成
副书记 周训德*巴忠鼎*张华福 王树建 任海深
中共市纪委书记 栾秉良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董传周*周训德
副主任 栾聚茂* 王 效* 王书臣* 李世文* 姜德华* 陈朴先* (女)
王宝祥*
宋存平* 高吉儒* 杨连政* 张仁家 庄象鑫 刘同德 杨静之
王仲哲
张英春(女) 侯洪勤 左言华
市长 周训德* 张华福
副市长 张华福* 杨金镜 杜昌祚 唐臻德* 陈书杰* 王修伯 李皆荣
王德和 朱季寅
市政协主席 曲元显* 巴忠鼎
副主席 许善文* 滕文林 刘延凤*(女) 虞俊鹤 李皆荣* 王仲哲* 郑
开友*
刘菩按 姚孟彝 方广威 任永泰 傅其明 王夫先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英春*(女) 邹梅清(女)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庆才

1993年,烟台市辖芝罘、福山2区,莱州、龙口、莱阳、蓬莱、招远5市和栖
霞、 牟平、海阳、长岛4县。共有10个街道办事处,116个镇、81个乡,270个居
民委员会,6584个村民委员会,6944个自然村。全市总人口629.93万人,其中农
业人口531.0 7万人,约占总人口的84.3%;非农业人口98.86万人,约占总人口
的15.7%。市区人口84.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26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2.12‰。全年出生5.49万人,出生率为8.73‰;死亡4.16万人,死亡率为
6.61‰。全市总面积1350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3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平
均每平方公里466人。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取得新进展。全市县以上股份制企业发展
到5 03户,乡(镇) 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到444处,2984户小型流通企业实行了
“公有民营”,66户小型国有企业出售拍卖。县以上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
同制。积极稳妥的完成了县、乡(镇) 行政机构改革,撤并转了486个行政机构和
513个事业单位,分流行政事业机关人员8500多人。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亿元, 比上年增长3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
破50 00元大关。工农业总产值达904.7亿元,比上年增长74.7%。财政总收入达
17.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主导地位增强,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比重上升,
第一产业向“两高一优”发展。三项产业的结构比由上年的25.3∶47.7∶27.0优
化为19.4∶53.4∶27.2,“二、三、一”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达到134亿元,增长35.3%。粮食总产达
到31 7.8万吨, 单产719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19.3%和25.5%。水果总产达到
127.7万吨, 增长50%。其中优质果占果品总产量的50%左右。水产品首次突破
100万吨, 达到101.3万吨,增长42.9%。肉、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21.35万
吨、 17.38万吨和6.32万吨,分别增长25.4%、41.5%和18.1%。蔬菜总产达到
181.8万吨, 比上年增长68.1%。全年造林1.97万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达29.1
%,提前两年完成了百万亩荒山荒滩绿化任务。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改善,速度、效益和后劲不断增长。全年工业总产值
达到770.7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67亿元,比上年增长56%。乡镇以上独立核算
工业实现利税30.3亿元, 增长54.6%; 综合经济效益指标达104.59%, 增长
15.08个百分点。 县以上企业开发新产品635种,高新技术产品增至210种。大中
型工业企业活力增强,其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
32.4%、25.8%和33.3%。全市已组建起69个以县属以上工业企业为核心的企业
集团。年利税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增至50家。全市乡镇(含村及以下)工业总产值
达545.5亿元, 比上年增长1.2倍;实现利税64.2亿元,增长1.2倍。全市利用外
资嫁接改造市县属企业415家,改造面达5 1.5%。在嫁接改造和增量调整中,重
工业和基础工业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年乡镇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中,重工业
增加值达56.79亿元,增长79.7%,增幅比轻工业高5.2个百分点;重工业所占比
重升至55.4%,比上年增长0.64个百分点。
建筑业围绕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建设,各项指标全面增长。全年全社会
建筑业预计完成增加值12亿元。全市5923个乡镇及以上建筑施工单位竣工单位工
程3841个, 竣工率64.8%; 施工产值32.02亿元, 增长47%;全员劳动生产率
16889元, 增长8.5%; 施工面积897.48万平方米,增长41.7%;年内竣工面积
406.83万平方米,增长32.5%;其中住宅17.4万平方米。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9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2%。
运输邮电业有较快发展。年末空中航线增至12条,每周航班增至52个,开通了烟
台至日本的货运包机航线。 全年货运总量4726.1万吨, 增长16.5%。其中铁路
448.7万吨,减少2.6%;公路2975.6万吨,增长13.8%;水运1301.4万吨,增长
20.5%;空运0.43万吨,增长51.1%。货物周转量36.94亿吨公里,增长26.6%。
港口货物吞吐量21 65.8万吨,增长17.4%。旅客发运量4067.2万人次,增长2.9
%。邮电业务总量3.48亿元,增长70.1%。年末电话装机总量增至23.6万门,市
话普及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国内贸易中,国有和集体企业主渠道进一步拓宽。年末销售额过亿元的国有
和集体企业增至20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增加3万多家,总数增至13.7万家,
上缴税金2.6亿元,约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7。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5.29亿元,
增长25.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4%。
年末全市银行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9.86亿元, 增长26.6%;贷款余额比年
初增加38.23亿元, 增长20.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0.02亿元,比年
初增加34.08亿元,增长25.1%。全市金融部门共发行各类证券1.4亿元,拆借资
金11.1亿元,调剂外汇总额3.5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16亿美元。年内创办两
家证券交易市场,全年交易额0.81亿元。全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13亿元,比上
年增长27.9%;保费支出1.88亿元,增长23.2%,赔付率59.9%。社会劳动保险
和妇女保险有了新的发展。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 外向拉力增强。全市合同外资额13.13亿美元,增长
54.1%;实际利用外资5.16亿美元,增长79.2%。其中实际到位资金折合人民币
45亿元,约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全市三资企业累计增至2384家,
其中投产8 06家, 完成产值68.5亿元, 利税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1%和
233%。全市外贸企业出口商品收购额达42亿元,自营出口创汇2.4亿美元,分别
增长40%和23.5%。三资企业出口创汇5.1亿美元,增长164%。全市综合创汇能
力超过10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利用外资项目和档次显
著提高,超千万美元的大项目由48个增至101个。
“五区”建设步伐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跨入全国开发区先进行列,经济效
益翻番增长。年内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5亿元,增长1.17倍;财政收入2.82亿元,
增长2.62倍;全部企业利税2.1亿元,增长2.36倍。全年新签外引内联项目655个,
合同总投资7.38亿美元, 合同外资额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80万美元。芝
罘湾保税区的申办、基建和招商工作取得可喜进展,已被列为海关特别监管区,
获准设立监管仓库,开办进口汽车、办公用品保税等业务。全年签订三资企业项
目17个, 合同总投资5782万美元。农业开放开发区全年签订合同257项,合同总
额3.34亿美元。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金沙滩旅游度假区已经省政府批准起步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加大。 全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6亿元,增长93.6
%。其中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6亿元,比上年增长43.7%,增幅比上
年回落3 9.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单位基本建设投资28.46亿元,国有单位更新改
造投资8.96亿元,分别增长5.1%和51.9%。国家重点项目投资额为9.8亿元,增
长142.2%, 全年县以上单位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4.58亿元, 农村集体单位投资
50.05亿元,分别增长2.68倍和3.36倍。县以上单位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0.73亿元,
增长78.3%。县以上工业完成投资6.94亿元,增长43.8%。其中,大中型工业企
业完成技改投资5.20亿元,增长87.3%。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7.0亿元,固定资产
交付使用率达62.1%。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全市共取得
各类科研成果350项,其中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和国内首创的226项。推广科技
成果188项,实施专利技术383件。制订了新的教育发展纲要,十大教育工程开始
起步。全市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教育普及程度居全省首位。开放
办学的格局初步形成,民办私立学校迅速增加,基础教育、职工教育、职业教育
和人才引进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11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以上卫生城市标准。
6个县市跨入省和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 行列。城乡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分别
达到2985元和1298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12.4%和19.7%。城乡居民人均
储蓄达2703元。 城市人均住房8.6平方米,农村人均房屋面积24.7平方米,城乡
居民收入和住房条件均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小康标准。全市有长岛县和27个乡镇、
1305个村达到小康标准。
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
年内烟台市加快实施万家企业对外开放战略,制定了“立足亚洲,面向世界,
利用港澳,开拓远洋,努力形成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外销方针,形成了收购、出
口并重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出口新格局。全市外贸企业出口商品收购额达42亿元,
自营出口创汇2.4亿美元, 分别增长40%和23.5%。年内有13家工贸企业取得了
进出口经营权,使全市获进出口权的企业增至29家,委托代理出口业务也进一步
拓展, 全年有162家企业签订了委托代理协议,出口额达1600万美元。全年组织
派出120多个贸易团组奔赴48个国家和地区, 进行贸易洽谈, 累计成交贸易额
9565万美元。在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举办了烟台出口商品展销会,出口成
交5900万美元。 利用广交会、青交会和中韩国际经贸洽谈会成交1.5亿美元。在
国外的1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7个驻外贸易机构。全市自营出口商品已销往70多
个国家和地区,与1055家海外客户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全市三资企业创汇进
一步发展。 年内新投产的三资企业465家,累计达2384家,其中投产企业累计达
806家。全年全市三资企业实现产值68.5亿元,为上年的2.81倍;创利税6.7亿元,
为上年的3.33倍;出口创汇5.1亿美元,为上年的2.6 4倍,名列全省第一。

’93中韩国际经贸洽谈会
8月27日~9月3日, ’93中韩国际经贸洽谈会在烟台市隆重召开。开幕式由
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华福主持,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贸促会会长王裕
晏,韩国驻华使馆公使赵商勋致词。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山东省省长赵志浩、
韩国公使赵商勋、烟台市委书记杜世成为开幕式剪彩。中央15个部委及山东省、
烟台市的有关领导,18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领导和企业界人士,韩国、美国、
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工商界人士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等海
内外来宾50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这次洽谈会由韩国贸易协会、烟台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会、深圳市经济发展局共同主办;由中国流通技术经
济开发中心、中徽综合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开拓国际市场服务中心和韩国
东北亚经济研究所具体承办。 海内外3500家企业、1万多种产品参展。韩国的现
代、三星、鲜京、大宇等商社和财团参加了洽谈会。
洽谈会期间, 签订利用外资合同164项,其中韩资项目合同38项;签订利用
外资协议275项, 合同、协议外资额7.79亿美元。在已签约项目中,生产性项目
132个,占项目总数的81%;老企业嫁接改造项目113项,占70%;高新技术项目
15个,占9%;外商独资项目15个,占9%。全市外贸企业和自营出口生产企业签
订出口成交合同25 5项, 出口总额5118.62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成交79项,出
口订货额4446.4万美元。 全市内销产品订货额1.8亿元人民币。在利用外资合同
中,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11个,外资额1.44亿美元,占合同外资额的59%;在
利用外资协议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5个,协议外资额2.91亿美元,占协议
外资额的54.5%。
这次洽谈会,不仅在项目成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宣传了我国改革开
放的大好形势,宣传了山东省和烟台市的优越的投资环境,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
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龙虎工程”取得丰硕成果
烟台市乡镇企业以构筑“大高外”经济格局为目标,积极实施“龙虎工程”
带动万家企业奋勇争先,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2年,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推出“龙虎工程”。即选择50个重点乡镇、
100个计划“八五” 末收入过亿元的村庄和乡镇企业采取特殊政策,重点帮助,
使其成为50条“龙” 、100只“虎”。该工程实施当年,被选为“龙”的50个重
点乡镇中就有6个产值过5亿元; 被选为“虎”的100个重点村和乡镇企业,产值
过亿元的有27个。1993年,在“龙虎工程”的带动下,全市乡镇企业出现了投入
加大、 速度加快、 效益增加、 水平提高的好形势。 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
6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545.5亿元,增长1.2倍;
乡镇企业实现利税64.2亿元, 增长1.2倍。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过10亿元的乡镇
达到14个。亿元村由上年的25个增加到84个,亿元乡镇办企业由2个增加到17个,
组建了37个省级乡镇企业集团。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入54.2亿元,是上年的2.4
倍。全市乡镇企业中,经省科委正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0个,高新技术生长
点10个,火炬计划项目27个,星火计划项目99个。全市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17条,
引进中高级专业人才3000多名,完成国家级开发项目17个,省级开发项目70个,
其中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6项填补国内空白。

物资系统利润总额居全国地市级同行业之首
烟台市物资系统本着“团结、务实、高效、开拓”的精神,把握机遇,及时
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了高速发展。年内国家级的烟台中国化工物资交易市场业务
进一步拓展,成功地举办了“94年度全国化工产品订货会”,直接成交和意向交
易额创历史最高纪录;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同组建了国内唯一的纸张纸浆交易批发
市场,当年实现购销纸张纸浆200多万吨,成交额达100亿元;争取国家有关部门
的同意,在烟台增设国家罚没走私汽车定点销售,既增加了物资企业的效益,又
为财政增加收入2000万元。为适应市场需要,积极向房地产、旅游、饮食、商品
信息等领域延伸。已投入使用的按四星级标准建设的国际经贸大厦、被评为国家
三星级宾馆的亚细亚大酒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又兴建了机
电大厦、金属大楼、建材大楼、燃料大楼等高档营业所,为进一步扩大经营增强
了势力。 年内兴办5个经济实体,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在4个单位进行了股份制
改造,在全系统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开展远购远销,开拓外埠市场,外购外
销比重已达50%以上。外向型经济取得进展,与外商在房地产开发、水产养殖、
饮食酒店等领域和项目上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至年底,全系统已拥有固定资产3
亿多元,仓库总面积11多平方米,经营网点230多处,铁路专用线2条,在全国建
立资源基地3000多个,全年实现物资销售额80.7亿元,居全省同行业第一位;实
现利润8982万元,连续第四年居全国地市级同行业第一位。

(严志鉴)

芝罘区
中共区委书记 张秋波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锡銮
区长 张幸福
区政协主席 张连之

1993年,芝罘区始终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既快速发展,又注重提高
经济运行质量的原则,紧紧围绕优化结构,构筑框架,提高效益三个关键问题,
在总结过去实践的基础上,全面理清了经济工作思路,确立了突出城市经济特点,
坚持二、三产业并重的产业结构框架,提出了“奋战三年过百亿,建设一个新芝
罘”的奋斗目标,重点实施了乡镇企业的“龙虎”工程,区属企业的“骏马”工
程, 第三产业的“1 356”工程等,这些思路的确立和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快
速跳跃发展。1993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1亿元,较上年增长81.2%,其中
第三产业增加值5.8亿元, 较上年增长91%;社会总产值41.6亿元,较上年增长
91.2%;工业总产值28.5亿元,较上年增长87.6%;工业利税1.95亿元,较上年
增长58.9%; 农业总产值2.34亿元,较上年增长18.7%;农村经济总收入2.9亿
元,较上年增长138.6%;建筑业总产值3.8 9亿元,较上年增长66.2%;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8亿元,较上年增长23.7%;财政总收入1.3亿元,较上年增长27.3%。

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1993年,芝罘区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坚持国营、集体、个体、联合体一起上,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国内国外一起
上的方针,以利用外资为重点,以主攻大商社、大财团为突破口,主动出击,广
泛联络,先后举办了同韩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经贸洽谈会,接待来自20个国
家和地区的经贸团组70多个、 600余人次。全区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92个,合同
外资额516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5.5%、96.2%
和27.3%,全区出口商品总额3.7亿元,较上年增长86%。

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近年来,为加速全区造林绿化的进程,区委、区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奋
战十年绿化山东”和市委、市政府“五年消灭荒山荒滩,十年绿化烟台大地”的
总目标要求,从区情出发,因地制宜,全面实施了以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城乡
环境为主体的与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修复文物古迹,开发旅游资源相
配套的多功能、大范围的大环境绿化工程。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初步改变了城市的总体形象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恢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取
得了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初期效果,促进了全区政治、经济和
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到199 3年底,全区共完成植树418.1万株,其中成片造林
85.5万株,疏林补植71.3万株,林网植树11.5万株,地堰植树28.9万株,村庄绿
化植树220.9万株。 1992年全区提前一年消灭了荒山荒滩,1993年又顺利通过了
省委、省政府组织的林业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达标和省“八五”绿化达标验收,
提前一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绿化双达标”,一举实现了全面绿化芝罘大地的宏
伟目标,成为全区林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到1993年底,全区森林覆
盖率达到43.6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个百分点。

(高永玉 高新华)

福山区
中共区委书记 刘同占* 吕在模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德广* 吕家超
区长 吕在模* 刘万春
区政协主席 刘学增* 史润田

1993年, 福山区总面积563.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83万亩。年末总人口
29.0 7万人, 城区人口6.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28‰。工农业总产值24.4亿
元,比上年增长57.0%。工业总产值21亿元,实现利税1.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68.1%和63.3%。 农村经济总收入24.6亿元, 比上年增长83.8%;粮食总产
9350万公斤, 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增长31.1%;财政收
入6910万元,增长24.7%。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47亿元,增长46.8%。年末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87亿元,比年初增长23%。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39元,城
镇职工工资性收入2950元。
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总占地8平方公里。该区自1992年5
月建立以来,坚持边招商、边建设,开发速度快,质量好。到1993年末,给排水
工程全面竣工, 主干道路全部铺筑成型,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通讯、热电工程
正在加紧施工。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落下了一批电子、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
设备、医药等高科技项目。目前在3.5平方公里起步区落户的各类项目达到48个,
有12个项目开工建设。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优惠的政策,使得该区的对外知名度和
吸引力不断增加。国内及港澳地区30余家新闻单位先后报道了该产业区的有关情
况, 其中中新社、新华社还向海内外发了通稿。1993年9月,该产业区被正式纳
入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福山现代化工业城区建设开始起步
福山区根据烟台市委、市政府关于构筑“大高外”经济格局、建设现代化国
际性大烟台的总体部署,确立了建设福山现代化工业城区的目标,并在明晰工作
思路的同时抓紧付诸实施。首先,完善了工业城区规划方案。根据区位优势和行
业分布特点,规划出以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韩国投资园区、新加坡工业园区、
兴华工业园区和斗余微生物城为主要构件的现代化工业城区基本框架。其次,以
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全力实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腾龙落凤”工程,为
迎接市里新上的大工业项目和老市区工业企业来福山落户,积极做好软、硬件及
其他各方面的准备。第三,着力膨胀工业支柱行业和“门头”企业。围绕资源优
势和行业优势,突出重点,加大投入,膨胀微生物、精细化工、建材、机械、医
药5个支柱行业的规模, 重点培植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的“门头”企业,夯实建
设现代化工业城区的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福山区把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载体功能,作为进一步扩大
对外开放,促进经济腾飞的关键措施来抓,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进行了道路、
通讯、供电、给排水和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投入达289 6.4万元。先后开通、硬化城区道路12条;完成了204国道城区段快
车道和牟黄路古现段二级路铺筑;完成了内夹河城区段东岸浆砌工程;组织实施
了商贸大世界、商品交易中心、三条商业街、两个批发市场等商贸设施建设;完
成房地产开发面积6万平方米;区内市话增容1400门,达到5000门,开通了290门
无线移动电话;正在进行斗余热电站、张格庄变电站建设,竣工后可使全区总供
电量增长20%;完成了黄金河旅游度假区、夹河岛综合植物园等旅游设施的规划
设计,现正在进行招商开发。

(刘祥旭 王维强)

龙口市
中共市委书记 于希信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郝立钊
市长 张卫国
市政协主席 于维义

1993年,龙口市辖20处乡镇,总面积840平方公里,海岸线曲线长度63.38公
里, 总人口60.2万。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57.45亿元,比上年增长73.2%,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9544元, 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9.8亿元,比上年增长94.4%;财
政收入达到1.74亿元,增长40.8%;城乡居民储蓄额达23.4亿元,人均储蓄3880
元。实现“双千市”,全市实种粮食亩产达到1010公斤,种植业平均每亩收入达
到1190元,成为烟台市第一个、全省第二个农业过双千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1714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1亿元, 比上年增长27.5%,集市贸易成交额达
4.6亿元, 比上年增长33.3%,全市已投产的“三资”企业累计达79家,共完成
工业产值7.24亿元, 实现利税6150万元,创汇4518万美元,出口商品收购额7.9
亿元。

坚持“三为主”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龙口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
口增长的决定》,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执行《山
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坚持“三为主”工作方针,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建设,计划
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按1963年设立计划生育机构
时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计算,30年来全市累计少出生人口40万人,相当于现
在全市人口总数的66%;人口再生产基本实现了“三低” (低出生、低死亡、低
增长)的良性人口生育类型。晚婚率达到91.09%,晚育率达到92.3%,计划生育
率达到99.1%。1986年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1988
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并受到表彰。
一、坚持宣传教育为主,转变生育观念。多年来,龙口市坚持把计划生育宣
传教育放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把工作着力点落在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上。
在抓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一是从实际出发,每年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如1990年
开展了以强化依法管理计划生育为主题的“计划生育法制年”活动;1991年开展
了以加强统计工作为题的“计划生育统计质量年”活动;1992年开展了以强化基
层基础工作为题的“计划生育质量年”活动,这样每年工作突出一年重点,解决
一个薄弱环节。二是每年开展一次宣传月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文艺小品、标
语等多种形式进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基础知识教育,每次都出动几十辆宣传车
和各种类型的宣传队伍进城下乡,走村串巷,大造声势,形成浓厚的计划生育工
作气氛,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抓好人口学校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市、乡、
村597处人口学校广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 普及率达95.9%。由
于坚持了宣传教育为主的方针,使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市
有3500多对符合二胎生育条件的夫妇主动退掉了二胎生育指标,终生只要一个孩
子。
二、坚持避孕节育为主,推进孕前型管理。节育措施真正落实到人,是实现
避孕为主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坚持以市和镇服务站为依托,积
极开展节育技术服务。 全市20处镇全部达到甲级标准,有12个镇服务站配备了B
超等先进医疗器械,仅1992年全市镇、村计划生育服务站(室)投资就达100万元。
478个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也积极开展普查随访服务, 逐步做到了孕检不出村,
放取环结扎手术不出镇,成为宣教、技术、药具、培训的综合服务基地。二是加
强药具管理,提高药具有效率。各镇配备了专职药管员,建立了药具帐卡,村也
设立了兼职药管员,加强对使用药具人员的定期查访、指导。三是加强对节育技
术人员的培训。 全市每年培训节育技术人员都在100多人次,使技术人员的业务
素质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选送优秀人才进校门、上手术台进行专门培
训和以学代培。推动了孕前型管理的发展和节育措施的落实。现在,全市13万多
已婚育龄妇女,节育率为93.06%。
三、坚持经常工作为主,做好基层巩固发展工作。龙口市在计划生育工作中
抓好基层组织队伍的建设,重点加强市、镇、村三级领导组织和市、镇、片、村、
育龄妇女小组五级管理队伍的建设,对村计生主任实行镇政府任命,对育龄妇女
小组长实行聘任, 全市目前建立了拥有650名村计生主任、2460名育龄妇女小组
长的庞大基层工作队伍,并为他们健全了制度,落实了责任。市里每年都分期分
批对计生办主任、统计、药管、会计进行培训,系统学习计划生育基本业务技能
和政策理论,并为每名计生人员建立了学习考核档案,以此作为评先、晋级、晋
职的依据,从而也调动了广大计生人员学理论、学技术的积极性。近年来,共培
训各级计生工作人员1500多人次。第三,严格把好晚婚登记关、生育指标审批关、
出生统计关。在晚婚把关上,取消一人把关的做法,实行照顾结婚集体研究制度,
杜绝了改户口、拉关系等不正之风。在生育指标审批把关上,实行办生育证前孕
情普查制度,杜绝了计划外怀孕、不足月生育的现象,并坚持“两公开,一监督”
制度。在出生统计把关上,建立了育龄妇女小组报表制度,杜绝了错、漏、瞒报
等问题。目前,全市进入孕前型管理的村达576个,占总数的90.3%。

(龙口市政府办公室)

莱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矫智仁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国亭
市长 刘洪元
市政协主席 王玉亭

199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6.2亿元,比上年增长69.4%;国民收入55
亿元,增长77.6%;工农业总产值133.9亿元,增长77.5%;财政总收入1.9亿元,
增长3 4.8%; 城乡居民储蓄总额21.46亿元,增长18.2%。年末总人口87.84万
人,比上年减少3058人;人口出生率8.76‰,自然增长率0.84‰。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提前
两年完成百亿工程计划。
外向型经济向高层次,全方位拓展。全市合同利用外资9015万美元,实际利
用外资额5924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4%和190.7%;已投产的85家“三资”
企业完成工业产值7.3亿元, 实现利税7085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29.1%和
106.4%;出口商品收购额6.3亿元,比上年增长58.1%。
科技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年内,全市完成烟台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发展计
划项目112项, 比上年增加29项,其中国家和省星火计划25项;取得各类科研成
果36项,其中7项填补国内空白,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1项获烟台市级以上科
技进步奖; 7家民办科研组织跨入“山东省民办科研组织30强”行列。为培养跨
世纪后备人才, 利用多种形式对12.8万名农民和6.2万名职工进行了培训;全市
中小学校校舍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人才引进工
作取得新的进展,教育普及程度在全省名列前茅。
年内,莱州市继续名列“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提前两年完成百亿工程计划
莱州市在烟台市率先提出“八五”末工农业总产值过百亿的奋斗目标。1993
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50.6万吨, 单产达到684公斤;果品生产重点狠抓了质量和
产量,全市优质果园面积达到10万亩,占果园面积的66.7%,果品产量达到16.9
万吨; 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6.6万吨,以扇贝养殖为重点的浅海养殖面积达到7.2
万亩, 创历史最高纪录,加快了“海上莱州”的建设步伐;畜牧业完成产值3.9
亿元。1993年,全市高效农业产值达到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4%。工业生产
方面,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实施“抓重点、强骨干、带全局”战略,使
工业产品结构、 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
108.9亿元, 比上年增长90.5%。其中,乡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8亿元,实
现利税7.7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13.5%和100.9%。市属光州啤酒、金城金矿
等8家利税大户, 完成工业产值4.2亿元,实现利税1.3亿元,分别占市属工业产
值、 利税总额的21.5%和69.2%;乡镇企业“381”工程所属的81个企业和村庄
完成工业产值39.7亿元, 实现利税4.4亿元,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产值和利税总
额的46.2%和56.3%。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0.6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1%。
1993年,莱州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3.9亿元,百亿工程计划提前两年胜利实现。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
年内,莱州市积极实施市场建设、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三位一体”协
调发展战略,把第三产业推上快速发展轨道。国营、集体流通企业主渠道作用进
一步发挥,商业、供销、粮食、物资四大集团完成销售总额17.7亿元,实现利税
396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5%和25.8%;个体经济迅速发展,个体工商户和
私营企业一年新增3634家,总数达到2.05万户,上缴税收3090万元,占全市地方
税收总额的17.3%; 机关兴办各类第三产业实体518个,实现利税1302万元。旧
城改造结合市场建设亦得到迅速发展, 三条主要街道2万平方米的商贸设施建设
和食品一条街的搬迁拓宽任务顺利完成,市区主要街道两侧底楼层全部改建成商
业门市, 并新建和扩建了8处大型农贸市场,人才、劳务、资金、房地产等生产
要素市场亦正发育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超前建设了城市15平方公
里的道路骨架;自来水复线一、二期工程竣工;莱州港完成投资6100万元,3000
吨级滚装码头主体工程的水下部分全部完成;引黄工程已批准立项;全市各乡镇
全部开通国际直拨电话;开发区“三通一平”工程初具规模,改造建成投产项目
29个, 完成投资额8581万元。年内,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 4.1万元,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1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1.4%、29.3%。

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莱州市深入探索解决企业矛盾、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成功地推出了具
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五种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一是企业内部职工和社会人员控股的
股份制模式。适用于固定资产较少、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如市建材厂即出售
占企业资产净值总额的75.8%,改造成了股份有限公司。二是整厂向外商出售产
权的独资经营模式。适用于一般性产业。如市面粉厂以650万元全部出卖给港商。
三是由外商控股的合资嫁接改造模式。市光州啤酒(集团)总公司由香港中策集团
一次性投资9042万元,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德国啤酒罐装生产线,使生产能
力提高了50%,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四是向企业职工和社会租赁企业资产的国有
民营模式。按照“先评估后招标,先抵押后承租,先交费后经营”的原则,把国
有资产租赁给经营团伙和职工经营。市国营皮鞋厂在停产和半停产的状态下,于
1993年实行国有民营型产权改造,把车间和经营部门向厂内外租赁承包,恢复了
生产,并扭亏为盈。五是与国内大企业挂联合资经营模式。市纯碱厂1991年初亏
损停产,5600万元固定资产长期闲置。1993年挂靠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引进资金
360万元和50多名技术人员,对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纯碱生产能力由4万吨
扩大到6万吨,年利润达300万元,使企业起死回生。

(莱州市政府办公室)

莱阳市
中共市委书记 慕永太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仁义* 吴崇仁
市长 栾福章
市政协主席 王可庆* 崔对云

1993年, 莱阳市行政区划无变动,人口总数89.95万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33亿元,比上年增长50%;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4亿元,比上年增长74.6%。其中
工业总产值62.16亿元,市乡(镇) 村三级工业利润达到1.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80.1%和49.2%。农业总产值11.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7亿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1021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50.6%、 138.9%和238元;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
5.32亿元,其中三级工业投入3.8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5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
到9.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2.5%和16.2%;新批准
三资企业61家,合同利用外资额3175.77万美元,实际到位354万美元,分别比上
年增长105%、 130%和15%;外贸出口交货额4.7亿元,比上年增长38.2%;财
政收入达到9531万元, 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1.9%;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
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了0.62‰以内。全年粮食总
产45.8万吨, 花生总产6.2万吨,果品总产12.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4%、
75.6%和61.8%,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开创农副产品加工新局面
莱阳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当地优势,通过抓规划、抓投入、抓龙头企业,大
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创汇农业。1993年,全市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
业发展到9个, 为龙头配套生产的一般企业发展到70个,较规范的初加工点发展
到121个。 其中,三资企业11家。全市加工果菜能力达到10万吨,加工产值达到
12亿元,年创汇700 0万美元,从事农副产品初加工及原料采购者达8万多人。此
年,仅速冻蔬菜出口一项就达3万吨,创汇3000万美元。其中龙大集团出口1万吨,
产值1亿元,创汇1000万美元。

振兴莱阳经济的十大系统工程
1993年,莱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抓好十大工程建设,三年振兴莱阳经济。
(一)因地制宜,对种植业内部结构进行新的调整。1993年,莱阳市立足于大
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将全市150万亩可耕地,原则调整为50万亩粮田,50
万亩果园,20万亩花生,10万亩蔬菜,10万亩芋头,10万亩药材。此为“552111”
工程。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由4∶3调整为1∶2。这项工程已基本调整到位。
(二)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销售、三年内建立起蔬菜、肉类、艺品、果
品、 水产品、药材、蚕茧七大产业体系。将蔬菜年加工销售能力由5万吨提高到
20万吨, 肉类年加工能力由1.5万吨提高到3万吨,果品年加工能力由2.5万吨提
高到5万吨,水产品冷藏能力由4000吨提高到6000吨,药材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
蚕茧生产基地由1万亩发展到2万亩,从事艺品生产的人员由5万人增加到8万人。
(三)增加市属企业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在两年内,着力抓好10个资源开发
项目,11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6个投资500-1000万元的中项目,8个投
资100-5 00万元的小项目,总投资7.31亿元。此为“11168”工程。项目投产后,
可新增产值21亿元,新增利税2.4亿元。
(四)扩大市属重点行业规模,逐步建立机械、汽车、家电、建材、化工、电
子、工艺品、纺织、食品、物资十大企业集团。到“八五”末,每个企业集团产
值均要达到2亿元以上,实现利税2000万元以上。
(五)增加乡镇企业投入,培植乡镇企业新的生长点。两年内,市、乡镇、村、
企业负责人联合包项目,重点抓好7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2个投资500
-1000万元的中项目, 16个投资200-500万元的小项目, 总投资2.57亿元。此称
“71216”工程。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产值4.8亿元,新增加利税5200万元。
(六) 培植骨干乡镇企业,促其迅速形成规模。1993-1995年重点抓好1993年
产值可能过亿元的7个乡镇, 产值可达2000万元以上的20个村庄,产值可达1000
万元以上的30个企业。此为“723”工程。此项工程中1993年的目标已经实现。
(七) 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步伐。1993年-1995年,个体工商户
要在1992年万余户的基础上,每年发展1万户,总数达到4万户,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劳动力输出达到4万人。此为“1434”工
程。
(八)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95年,全市批准利用外资项目要达到300个,
合同利用外资额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外贸出口收购额达8亿元。
此为外经外贸的“3258”工程。
(九)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开通6000门程控电话,1995年达到1万门;
开发宝山、蚬河、西园、古城、郝格庄5个住宅小区;开发七星、清水、太平3条
商业街; 修筑白龙、凤凰、富山3条路。建成莱穴干线公路,协同有关部门完成
火车站改造任务。此称“65331”工程。
(十)全面推进科教兴莱发展战略。1995年,职业学校在校人数达到6000人,
多渠道多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员6000人, 建立100个民营科技机构,发放10万个
技术培训绿色证书,使80%的工业骨干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使国民经济
增长值中的科技比重达到50%以上。

(唐太金)

蓬莱市
中共市委书记 程竹坤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玉清
市长 段志强
市政协主席 姜广俊

199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5.5亿元,国民收入3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完
成8 7.5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74.8%、77.5%和82.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
到8.2亿元,增长24.8%;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关,达1.01亿元,增长38.85%。
全市粮食单产达到727公斤, 总产28.6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分别增产28.2
%和12.7%;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5.85亿元,增长95.1%;亿元村发展到13个;
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达到1436元,增长42.18%。水产品总量达到20.57万吨,
产值10亿元, 利润1.4 9亿元,分别增长45.2%、51.5%和14%。工业投入13.8
亿元, 相当于前13年的总和,完成工业总产值71.1亿元,实现利税5.5亿元,分
别增长95.2%和90.3%; 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57.4亿元, 利税4.39亿元,利润
2.9亿元,分别增长122.6%、118%和144.7%。全年成交利用外资项目75个,总
投资1.82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额1.0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5104万美元,增
长97.4%; 外贸商品收购总值达到5.7亿元,增长73.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
到14.64亿元,增长19.1%。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9‰,下降0.93个千分点。
是年,蓬莱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市”、“社会文
化先进市”、“提前达到‘八五’造林绿化标准先进单位”等称号,市广播电视
台进入全省广播宣传“十佳台站”行列。

“海上蓬莱”建设成效显著
蓬莱市北濒渤、黄二海,海岸线长86.3公里,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34
万亩,水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近年来,蓬莱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养为
主,养捕加并举,科技兴渔,注重效益”的水产工作方针,加速实施“海上蓬莱”
发展战略, 促进了水产业持续高效发展。1993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0.57
万吨,勇夺烟台市第一,跃居山东省第二水产市(县级);水产品总收入5.49亿元,
比上年增长49.3%;水产业总产值10亿元,实现利润1.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51.5%和14%。
抓组织领导,形成大办水产的强大合力。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水产业作
为农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海上蓬莱”建设。全市健
全了渔政、边防、海上巡逻等专管、群管组织,形成了完整的组织领导体系,为
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抓海上投入, 增强渔业发展的后劲。全年筹措水产发展资金1.2亿元,相当
于全市“七五”期间渔业投入的总和;新增185马力以上渔船6对,40马力渔船50
多对,新增总动力6200多马力;新上养殖生产单位12个,新增海水养殖面积7475
亩,实现间轮混养面积3000亩,进一步增强了海上生产的开发能力。
抓浅海开发,增强综合产出能力。积极发动市、乡、村三级大力加快浅海资
源开发, 促进全市养殖生产不断向大规模、多品种、立体化发展。全市2.9万亩
浅海岩礁区域, 现已封护增殖2万亩,其中底播增殖鲍鱼、海参6000多亩。鲍鱼
总育苗水体达到7000平方米,中间养成水体6000平方米;年育鲍鱼苗800多万头;
岩礁笼养鲍鱼达到5375平方米,筏养鲍鱼28亩。市海水养殖试验场鲍鱼育苗单位
水体育苗量创全国最高纪录。 已建成“万亩海带高产区”1个,“千亩扇贝丰产
方”5个,“百亩扇贝高产田”9个,共发展扇贝精养高产方5950亩。对虾养殖喜
获丰收,共收对虾4.4万公斤。
抓海洋捕捞,大力拓宽生产的深度和广度。1993年全市捕捞水产品11.6万吨,
比上年增长33.1%。 京鲁渔业公司2对大马力渔船赴南太平洋亚浦渔场共捕获各
种鱼11 4吨,创产值45.6万美元,利润23万美元,在全省出国作业渔船中名列前
茅。
抓科技兴渔,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年内重点推广了海带苗绳加小泡、扇贝长
笼养殖、半人工采苗、鲍鱼人工育苗、潮间带岩礁笼养鲍鱼以及采用四片式高口
拖网、鱼拖网、鱼张网、12马力单船拖网等十大增产技术。全市新技术推广
和应用覆盖面分别达到38%和71%以上,科技应用的增产幅度在18%以上,有两
项海洋技术成果分获山东省和烟台市科技成果奖,非繁殖期扇贝温控育苗项目列
入省“火炬”计划。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1993年, 全市乡镇企业完成产值57.4亿元, 销售收入35.6亿元,实现利税
4.39亿元,利润2.9亿元,分别增长122.6%、134.2%、115.8%和140.6%;有2
个乡镇经济总收入超过16亿元,3个乡镇超过6亿元,3个乡镇超过3亿元;亿元村、
亿元企业发展到17个。其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思想领先,不断更换
脑筋。 市里先后6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召开2次观摩会、2次现场会,促使各级
干部的思想观念常破常立、快破快立,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二是拓宽筹资
渠道, 加大投入力度。年内乡镇企业总投入达8.7亿元。三是推动科技进步,提
高技术含量。组织各单位积极挂靠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不惜重金引进国内外先
进技术和设备嫁接改造乡镇企业,共完成技改项目87个,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的生产线6条;招聘各类专业人才487名,22个企业办起了厂办科研机构,实现了
科研生产一体化。4处乡镇被省科委认定为“星火”技术密集乡镇,6个单位被认
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生长点; 共开发新产品56种,其中4种填补国内空
白, 18种填补省内空白; 有一个项目列入国家“星火” 计划,6个项目列入省
“星火” 计划,2个项目列入省“火炬”计划。四是全面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
制。围绕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加大股份制推行力度,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加快
企业的出售、租赁和兼并步伐。五是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市里先后到
香港、新加坡举办招商活动,各乡镇变坐门等客为主动出门招商,不断扩大合作
范围,扩大开放领域和成果。年内乡镇企业合同外资额1533万美元,出口交货值
2.14亿元。六是重视队伍建设,保持高昂斗志。采取选拔、培养、激励、教育等
形式,使乡镇企业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企业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周恩惠 李克)

招远市
中共市委书记 王德元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滕国民
市长 仇善强
市政协主席 姜永华

1993年, 全市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16.2亿元,国民生产总值45.4亿元,分别
比上年增长106%和83%。 在全国第二届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评比中,招远
市由第70位上升至第65位,在全省强县中由原第16位上升为第4位。
农业生产全年建成45个市级农业基地,新开发名优特稀干杂果10.8万亩。全
市粮食总产达到33.42万吨, 单产777公斤,分别比历史最高年份增长9%和11.7
%; 花生总产6.17万吨,单产260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50.3%和54.8%;水果
总产14.69万吨, 比上年增长14.2%;肉类总产2.56万吨,禽蛋产量1.25万吨,
年末大牲畜存养量4.47万头, 分别比上年增长14.1%、32.6%和7.2%;水产品
产量1.913万吨, 为上年的2.46倍。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1.7亿元,比上年增
长129.1%。
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5%,在烟台市位居第三。
其中市、乡、村三级工业企业分别完成产值24.5亿元、17.3亿元和54亿元,分别
比上年增长67.1%、 135.5%和170.7%。全市实现工业利润8.4亿元,比上年增
长147%,居烟台市首位。全市工业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和村188个,过亿元的21
个, 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和村22个,形成7大骨干行业、10大企业集团,培植起
91户骨干企业, 5个工业企业分别列入烟台市十佳企业和十大先进企业。年内实
施技改项目633个,完成技改投资额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237个项目当年
铺工、 当年建成投产。开发新产品212种,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9%,18种产品填
补国内空白, 17种产品填补省内空白。全市批准外资项目106个,实际利用外资
2823万美元。两个工业企业集团跨出地域到海外建厂。
第三产业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突破口,抓市场,搞服务,“三大一高”流
通格局开始形成。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比上年增长70.5%,第三
产业从业人员达6.5万人。
全市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达75个,商业网点8892个,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达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国合流通企业完成商品总购进12.9亿元,
总销售15.1亿元(其中市外销售占40%),实现利润1053.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1.5%、 1 1.9%和20.3%。全年外贸收购总额4.45亿元,比上年增长67.9%。
全市银行各项存款余额23.7亿元, 各种贷款19.8亿元,住房银行5项指标居全国
县级行之首。 全市财政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46.2%。个体工商户达15078
户,私营企业162家,个体私营经济交纳税金1400万元。
交通邮电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前进。总投资4400万元的金城路年内全
线通车,全年完成客运量293万人次,货运周转量22087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
长10.6%和29.2%。程控电话二期工程如期完成,新增程控电话容量6000门,新
增长途电路1 50条,16处乡镇全部实现电话程控化,年内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08
万元, 比上年增长59%。年内新建和拓宽了7条城区街道,新铺市、乡沥青路面
31.4公里。建设和改造了4个变电站,新增电力负荷9000千瓦,网供电量达5.1亿
度, 居烟台市首位。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603万元,金城新村建
设投入1320万元。全市建安工作量达2.5亿元,比上年增长39%。
各项社会事业成绩显著。年内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02项,有4项列入
国家级火炬计划,居全国县级第一,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通过验收。教育工作
成为烟台市首批“两基”达标县市之一,文化工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文化
先进县称号。年内还荣获“全国基层政权建设示范县(市)”、“全国民政工作先
进县(市)”和“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市”等称号。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全市职工人均年工资2789元,比上年增长25.5%。农民
人均纯收入1438元,比上年增长24.4%。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7.5亿元,
人均储蓄3055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23元,比上年增长15.4%。

(孙奎祯 阎尧晟)

招远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招远市各级党政组织坚持“科技兴招”战略方针,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开发
与推广活动,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并为经济建设做出较大贡献。1993年,共
组织实施各类各级科技计划102项,创历史最高水平;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4项,
居当年度全国县级之首;获省科技进步奖16项,居全省第一;申请专利量达30件,
比去年增长27%, 培植高新技术骨干15家;全市各类技术人才13157名,其中中
级以上2899名。 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16.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列全国百强县第65
位, 山东省强县第4位,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达64%。年底,经国家
科委组织专家考评,招远市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

(孙振学 王兴明)

发展中的烟台住房储蓄银行招远市支行
烟台住房储蓄银行招远市支行始建于1992年8月, 是一家以房改和房地产业
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地方性专业银行。1993年底,成立仅一年之久的招远往房银行
资产总量已达2.14亿元,存款实现1.85亿元,1993年累计收放贷款4.29亿元,会
计业务量实现24万笔, 现金收付量7.2亿元,各项指标在市、省级全国住房银行
系统县级行中均名列榜首。
1993年,招远市住房银行牢固树立“以存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办
住房金融业务, 建立住房基金制度。 该行把优质服务视为工作的突破口,确立
“客户是上帝,满意在房行”的服务宗旨,增设了3个分理处,建立了100多个住
房储蓄代办所, 1993年底,开立住房基金专户1100个,存款余额达1亿元,居民
住房储蓄存款达6900万元。在资产管理上,该行积极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
合理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金投向,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投放方针,
盘济存量, 用好增量,积极为全市骨干企业“雪中送炭”,1993年投放资金1亿
多元,所扶持的企业效益大增,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半壁江山”。

(丛丽卿 梁希鹏)

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进入90年代以来,招远市制定了计划生育工作“一年打基础,两年上水平,
三年实现孕前型管理的”三年滚动发展计划。199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达到10‰以
下,女性初婚晚婚率达到95.2%,晚育率达到95.82%,计划生育率达到99.63%,
统计准确率99.35%, 达到孕前型管理的村庄占全市总村庄的93.6%,被国务院
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
先进市”。
招远市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层层签订人口目标
责任书,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施孕前型
管理过程中,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指导思想,着力抓好孕前型管理在村级
的推广和落实。一、以更新群众观念为落脚点,以人口学校为主阵地,把宣传教
育渗透到各个领域、 千家万户。市、乡、村三级建立人口学校720多处,参加学
习的10万人,极大地转变了群众生育观念。二、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重心,把
工作重点放在村级第一线,建立牢固的孕前管理保障体系。三、坚持预防为主,
服务为主, 增强服务站室功能,不断完善孕前型管理服务体系。市里拨款200万
元兴建了3000平方米的计划生育服务大楼,16处乡镇全部建立高标准的计生服务
站,开展节育技术及婚、孕、育、养、教一条龙服务。同时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提高管理水平。16处乡镇全部配齐微机并实行联网,初步形成育龄夫妇节育措施、
婚育状况、人口计划、人口预测等信息数据的微机管理网络。

(马国利 刘丕谦)

牟平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修伯* 赵树国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董廷贵
县长 赵树国* 赵金星
县政协主席 刘以淑(女)

1993年, 牟平县辖15镇2乡,682个村民委员会,838个自然村。总面积1737
平方公里,耕地82万亩。总人口5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73‰。
全县共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86%,国民收入31亿元,增长
78%, 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3亿元,比上年增长96%,财政
收入实现12394万元,增长46.8%。
工业生产速度明显加快,县乡村三级工业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全年共完成
生产总值90.7亿元, 实现利税7.3亿元。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7137处,其中乡
村两级工业企业1201处。固定资产原值20亿元,较上年增长70.3%。完成工业总
产值69.9亿元, 增长127.3%。 其中乡镇办工业完成11.4亿元, 村办工业完成
58.5亿元, 较上年分别增长103.4%和132.7%。 完成销售收入55.6亿元,增长
115.8%, 其中乡镇办完成6.1亿元, 村办完成49.5亿元, 分别增长85.3%和
120.2%。 完成利润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3%,其中镇办0.8亿元,村办4.1
亿元,分别增长94.8%和127%。新增出口企业11个,外贸出口交货值4.8亿元,
出口创汇9296万美元。
1993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8亿元, 比上年增长120%。夏粮总产1.5
亿公斤,秋粮1.18亿公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果品产量1亿公斤,总收入1.6亿
元,水产品产量7.8万吨,总收入1778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和48%。畜牧
业收入4.97亿元,比上年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1388元,比上年增长33.7%。
第三产业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建、旅游、流通同步发展。以养马岛为重
点的“山、 岛、 泉” 旅游开发取得较大进展。新上旅游景点8个。全县共投资
3600万元, 新建改建各类市场9处,新增各类商业网点1618个,全县集贸市场成
交额达到3.9亿元, 比上年增长80.7%。交通、电力、通讯事业迅速发展。1993
年先后投资1078万元,完成路基改造及铺筑沥青路面32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
1020公里,并完成烟威一级汽车专用线牟平段的路基建设任务。港口5000吨级泊
位建设已成规模,烟台到大连客货航线即将开通。电力通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1993年全县变电机总容量增加到1 4943千伏;安市话装机增加到4021门,17处乡
镇全部开通全数字程控电话。全县对外经贸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1993
年共批准利用外资合同90个,合同总金额1.65亿美元,合同外资额8897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101%。 批准项目数、合同总金额和合同外资额都超过开放以前前九
年的总和。外贸出口收购额4.8亿元,连续7年位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

把粮食生产列为“一号工程”
牟平县把粮食生产列为经济建设的“一号工程”,并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
粮食生产。 1993年全县夏粮总产1.5亿公斤,秋粮总产1.18亿公斤,均创历史最
高水平。
立下领导“军令状”,切实把粮食生产抓在手上。从经济发展、订购任务、
口粮种子等实际需要出发, 做出全年粮食总产2.5亿公斤的计划。为了确保计划
完成,把粮田面积、产量、订购任务下达到各乡镇,乡镇落实到户,并逐级以签
订合同的形式立下“军令状”。
撑开政策“保护伞”,稳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积极性。县里出台了一系
列保护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 确保全县55万亩小麦面积和300公斤的单产,其
它作物全部放开。对农用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对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提高销
售价格的严肃处理。县里还对统筹项目进行了清理整顿,出台了《实行农民负担
有关文件一支笔审批》等有关政策法规。
送去科技“金钥匙”,帮助农民打开高产高效大门。牟平县从提高粮食比较
效益着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小麦、玉米高产开发和“双千田”高产高效开发。
大面积推广粮菜、粮瓜、粮粮、粮油等间作技术,复种指数由165%提高到182%。

土地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牟平县土地管理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本着“以土为本,以地生财,
以财招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
识,全面拓宽了土地管理工作领域。近两年,牟平县土地管理局积极推进土地管
理体制和使用制度的改革,狠抓了统一征地和土地的有偿有期限出让工作。年内,
全县共统一征地1655.21亩。 在此基础上,又扩大了土地使用权出让的覆盖面,
将经营性用地全部纳入有偿出让轨道。全县共统一有偿出让土地46幅,519.05亩,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为城市建设积累了资金。在此同时,还加强了
行政执法工作,全面清理整顿土地隐形市场,整顿土地秩序。到1993年全县共立
案调整土地违法案件24起,拆除违法建筑26486.6平方米,罚款56301.8元,结案
率达100%。 另外,还注重强化各项土地管理基础工作,1993年全县共开发复垦
土地543亩,其中耕地110.9亩,非耕地432.1亩。利用1992年城镇地籍测绘成果,
重点开展了城区土地登记、 发证工作,共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356件,集体土地
使用证7369件。 由于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牟平县土地管理局连续4年被评为省
市土地管理系统先进单位, 连续2年被评为全国土地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土地管
理财务工作会议和全省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市长研讨会均在牟平召开。

(曲明璞 王华东)

海阳县
中共县委书记 阎原田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阎原田
县长 李克英
县政协主席 黄贵山

1993年, 海阳县辖9镇14乡, 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732个行政村。总面积
1881.5 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1235公顷,比上年减少594公顷。总人口70.75万
人,比上年减少335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23‰。全县从事非农产业的18.5万人,
占总人口的26%;县政府驻地从事非农产业的12.8万人,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
7.1万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7亿元,增长46.8%。其中第三产业产值7.8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4%。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3.3亿元,比上年增长66.5%,其
中工业总产值54.5亿元, 工业总产值中,乡镇以上工业产值47.52亿元;粮食总
产量42.9万吨, 比上年增长24.4%;花生总产5.1万吨,增长56.7%;果品总产
11.5万吨,增长31.4%;蔬菜面积9200公顷,总产3.5亿公斤,总收入3亿元,分
别比上年增长20%、46%和80%;万亩双千田达1020公顷,是历史上最高一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32.5亿元,增长62.5%,蚕茧总产1489吨,增长20.6%;水产品
总产12万吨,增长90%。年内兴办利用外资项目46个,项目总投资1.21亿美元,
合同外资额9890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额2340.6万美元,是前9年的总和。外贸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44亿元,比上年增长48%。财政收入8001万元,增长21.2%。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6亿元,增长22.4%。集市贸易成交额2.2亿元,增长38.4%。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7亿元,增长28%,人均存款1366元,增加304元。初步统计
全部职工平均工资额2376元, 比上年增加4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3元,增加
223元。县城建设上了新台阶,沿街装修改造总面积2.6万平方米,新建了海政路
不夜城一条街, 城区自来水普及率和道路铺装率均达到100%,县城面貌发生了
根本改观。

水产养殖获突破性进展
加快“海上海阳”的建设步伐,全县水产养殖生产获突破性进展。
沿海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逐级落实责任,边规划、边发动、边培训、边生产,
做到环环扣紧,保证了生产进度。大辛家、大山所两个乡镇发动区内90%以上的
村参与开发会战,新增扇贝养殖面积5474亩,占全县新增面积的66%。
为保证海水养殖大规模发展,各级多方筹措资金。渔业海洋局及时总结推广
了大辛家和大山所两乡镇的经验,采取社会集资、股份合作、外出拆借、银行贷
款、 横向联合、合资合作开发等形式,共引进资金4000多万元,总投入达1亿多
元。 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陆乡镇和村也积极参与海上开发,养殖扇贝950
亩, 鲍鱼5万粒,形成了各行各业、沿海内陆一齐上的全方位开发局面。年内,
全县完成扇贝养殖面积8 700亩,比上年扩大近20倍;滩贝1.3万亩,增长近1倍;
养殖规模在全省名列前茅;对虾养殖虽遭罕见病灾,但总产量仍达到1500吨。全
年水产养殖总产量59828吨, 比上年增长341%。 在水产品总产量中所占比例由
1992年的21.5%,上升到1993年的49.9%,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93海阳樱桃节成果丰硕
5月28日至30日, 举办了’93海阳樱桃节。本届樱桃节,确定了以“开放、
沟通、协作、引进”为宗旨,以突出经贸活动为重点,推动海阳经济的发展。节
日期间,举行了记者新闻发布会,省外高校技术信息发布暨洽谈会和“海阳贵族
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奠基仪式,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李春亭,烟台市委副书记、
市长张华福等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和奠基仪式;在海政路建起了不夜城一条街;
举办了大规模的经贸活动和“海阳之春”文艺晚会、礼仪小姐评选及海阳大秧歌
表演等活动。节日中共引进各类技术人才45名,引进资金7056万元,签订项目合
同、协议47个,总投资7372.4万美元,合同、协议外资额3219.6万美元;其中签
订合同17个, 总投资3834万美元,合同外资额1425万美元;销售地产品额1.5亿
元;签订供销合同额1.2亿元。

绣花厂年创利税居全省同行业之首
海阳县绣花厂199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065万元,完成出口交货值6000万元,
出口创汇1030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40%,创汇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创利税628
万元,比上年增长40%,居全省同行业之首。其主要经验:一是狠抓扩散,不断
膨胀规模优势。 年初投资500万元建成羊毛衫分厂,当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利
税142万元。兼并的服装厂当年实现产值1200万元、利税108万元。企业现已发展
成为由26个分厂组成,产品集绣花、机绣、网扣、羊毛衫、服装、地毯、抽纱等
50多个产品于一身的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企业集团。二是抓创新,提高应变
能力。近两年先后创新花稿1.2万多个,开发新产品25个,成交额达1.2亿元。产
品先后获部优、省优、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设计创新二等奖和国家
专利等称号。三是抓合资,加快开放步伐。1993年1月,与中国建设投资 (香港)
集团公司签订了合资合作经营“烟台金海服饰有限公司” ;6月,与香港合资兴
办“烟台东海制衣有限公司”。年内这两个合资企业实现产值3000万元,出口交
货值2900万元,利税300万元,为企业发展储备了后劲。

(王永宽)

栖霞县
中共县委书记 吕志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慕旭
县长 吴继祥
县政协主席 张以谦

1993年全县辖13镇10乡,总面积2017.7平方公里,耕地87万亩,人口68万。
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2.5亿元,比1992年增长50.8%;工农业总产值67.6亿元,
增长8 0.7%;财政收入8613万元,增长27.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5亿元,增
长24.3%;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1.94亿元,增长18.5%。全县粮食总产3.74亿公
斤, 花生总产57 64万公斤,增长40.8%;果品总产3.09亿公斤,增长65.5%;
农村经济总收入40.4亿元,增长81.1%;农民人均纯收入1208元,增长20%。全
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2.7亿元, 增长97.5%;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7亿元,增长
27.3%。 年内完成上扩改投入6亿多元,比1992年增长一倍多。完成技改项目22
个,新上项目35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22个。投资5000万元,开发了
霞光四路部分商业设施,续建了商业街第四、五期工程;投资5620万元用于农村
集贸市场的扩建改造。目前全县商业网点已发展到1.62万个,集贸市场62处;均
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全年完成外贸商品收购额3.6亿元,增长41.5%;完成
出口商品供货值5.2亿元,增长57.5%;合同利用外资45 9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
资2664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8倍和3.28倍。1993年初,投资2000万元开通
4000门程控电话,又投资2300万元新上了移动通讯,扩大了无线电传呼系统;全
县23处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 建成本地网;公路建设,投资2200万元对204国
道进行拓宽改造, 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27.9公里,1993年全
县县乡公路增长率17.5%,综合好路率达91.4%。
年内共投入科技资金1610万元, 获得科技成果41项,其中有6项填补国内空
白, 有12项填补省内空白;推广技术成果50项,增加经济效益2.8亿元;全年完
成教育设施投入1600万元, 新建正规化学校5处,顺利通过省级初级中等义务教
育检查验收。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1‰以内,达到历史最低点,被省委、
省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先进县。

栖霞县建成综合商业街
该商业街位于城区白洋河东岸,烟青公路东侧,交通方便,是城区经商的黄
金地段。 商业街全长1620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整个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人
民币,从1990年开始,分五期进行,到1993年10月全部竣工。
商业街集零售、批发、娱乐、饮食服务和金融业为一体。商业街基础设施配
套完整,硬化路面1.1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1060平方米,安装自来水管道900米,
铺设地下线缆2600米, 安装路灯78盏,建休息亭4个,出口处建有停车场。为强
化商业街管理,成立了专门办事机构,实行办证、管理一条龙服务,并制订了一
系列优惠政策。到1993年底,商业街已出售商品房80%以上。

全力构筑县乡村公路建设大交通网络
近年来,栖霞县委、县政府按照发展“大交通”的设想,科学构筑县乡公路
总体框架,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全县投资2000万元,新建县乡公
路128公里,使全县通车里程达516公里。其中柏油路面占50%以上,实现了村村
通车,获得烟台市1993年公路建设与管理第一名。
年初,县委、县政府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期实施的原则,组织有关部
门及工程技术人员在充分勘探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规划了“三横、五纵、三环”
的大交通网。实施中,确定了以国省道公路建设带动县乡公路建设,以县乡路建
设带动村级路建设, 梯次推进, 逐步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国省道建设重点放在
204国道烟栖段汽车专用路和城区西出口工程上,目前204国道丰粟以北路段达到
了通车标准, 城区西出口工程,已完成9华里的路基工程,1995年可全部实现通
车。县乡公路建设,一是拓宽筹资渠道,努力加大公路建设投入,确保公路建设
的持续稳定。县政府制订出台了《道路运输管理规定》、《拖拉机及小型机动车
养路费征收试行办法》、《关于征收机动车辆建勤义务工代金的通知》等几个规
范性文件,开征了农用拖拉机养路费。为了搞好养路费征管工作,实行计划征收、
超支分成、专款专用的管理办法,有效地调动了乡镇征收养路费的积极性。1993
年全县共征收养路费140万元, 增长56%。同时广泛筹集资金,1993年在公路建
设中全县共争取上级资金200多万元,财政拨款300多万元,建勤费1400多万元,
社会捐款近100万元。 二是政策扶持。在坚持民工建勤、公办民助、民办公助、
自建自养的前提下,制定了一些优惠措施,有效地调动了乡镇公路建设积极性。
1993年全县用于道路补助资金230万元,改建拓宽二级路19公里,三级路28公里,
四级路44公里,乡村路37公里,新铺沥青路面22公里。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3年,栖霞县大力强化对外开放意识,制订实施了“2000平方公里全面对
外开放,三大产业全方位招商引资”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组织参加了香港洽谈
会、青岛小交会、中韩洽谈会,自行组织了深圳、北京招商新闻发布会,组团赴
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进行考察访问和经贸洽谈,使全县对外开放工作取得
历史性重大突破。 199 3年全县合同利用外资459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64万
美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1.38倍和3.28倍。嫁接改造项目22个,全年正式开业的
三资企业21家,比上年增加13家,有18个乡镇实现了招商引资零的突破。桃村镇、
桃村村分别被列为烟台市利用外资第一镇、第一村。
合作范围进一步拓宽。随着全县软硬环境的改善和加强,通过组织多批次的
招商引资活动,大力宣传栖霞的优惠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提高了栖霞在海内
外的知名度,合作对象由香港、日本、韩国、台湾延伸到美国、捷克、泰国、菲
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93年底,全县利用外资项目累计
91家,行业涉及食品、化工、土产、农副产品、房地产开发、饮食服务、机械制
造、 修理、 建材八大类。在利用外资项目中,总投资超过100万美元的有6个,
500万美元的项目有4个。引资方式实现了新的转变,招商引资逐步走向成熟,由
间接性引资向直接引资转变,由实物引进向现汇引进转变,由重设备引进向重技
术引进转变。县灯具厂、工艺美术厂、服装集团公司、粮油食品总厂等单位,在
与外方合资的基础上,又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独资项目和补偿贸易项目的洽谈,实
现了由单枝嫁接向多枝嫁接的转变。

(范汇校)

长岛县
中共县委书记 宋修武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盛华
县长 刘延林
县政协主席 骆永铭

199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国民收入7亿元,
比上年增长16.7%; 乡村经济总收入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工农业总产
值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财政收入2541万元,比上年增长15.8%;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2 6476万元,比上年增长23.1%;外贸商品收购总额2273万元,比上
年增长34%; 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231.7万美元, 与上年持平;渔村人均纯收入
2918元(与上年统计方法不同),比上年增长31.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2亿元,
人均1万元。 全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储蓄余额等指标,位居全国县
级之首。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完成了长岛至蓬莱480路数字微波传输工程和县邮
电局3000门程控电话工程,建成全省第一个数字微波传输程控本地网。全县10处
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全县电话入户率为32%。
1993年,被国家计委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被文化部授予文化
先进县称号。

实施“四一工程”加快奔富裕步伐
根据县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关于加快实现“奔富型”目标决议,1993年
8月5日,县委书记宋修武同志在县委常委联席会上提出了在全县实施“四一工程”,
要求达到:全县渔村人均育苗水体1平方米;渔村人均养鲍鱼1000个;渔村户均1
吊顺流网; 全县人均1亩扇贝养殖。“四一工程”提出之后,各乡镇立即行动,
各打各的优势仗, 各唱各的“特色戏”。到年末,全县增养面积1万亩;海珍品
育苗厂达26处、 3万平方水体;鲍鱼育苗1800多万个,累计存养鲍鱼3000万个,
新增顺流网2000吊, 总数达6800吊。 全县水产品总产量20.6万吨,比上年增长
36.8%。 其中,捕捞产量6.5万吨,与上年持平;养殖产量14.1万吨,比上年增
长64%。

渔村深化第三步改革
1988年开始,全县渔村在1984年以“财产下放”为标志的体制改革基础上曾
进行了第二步深化改革。改革历经了理顺积分关系 (增加集体提留) 、产权关系
(将下放的财产作价回归集体),到理顺统分关系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不断完善过
程。通过改革,促进了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巩固壮大,确保了海洋开发实现了历史
性的突破。为了彻底克服和摆脱“大锅饭”和“大撒手”管理体制的传统影响和
束缚, 寻求集体经济优越性和生产者积极性的最佳结合点;达到集体经济积累-
发展-再积累-再发展; 群众富裕-发展-再富裕-再发展,尽快走出一条渔、工、
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济格局,使渔村经济与市场经济顺利接轨,县
委又从调查研究入手,认真总结了前两次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推广南长山镇赵
王的“双层经营、户(组)为基础、公司(村)投股、保本分利、滚动增值、双向发
展”的改革模式开始,在全县进行了以资产承包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特征的第三
步深化改革。到年底,全县10处乡镇、40个村,有8个乡镇、20个村的365个单位
实行了资产承包, 承包资产总值达8982.6元。有113个单位实行了股份合作制,
股本总额2717万元。南隍城乡南隍城村在对主要产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前提下,
还进行了向渔民拍卖小型渔船的尝试。

(包福华 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