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71&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杜祥荣
副书记 韩新民 李书绅 李延龄 李新泰 姜学敏
中共市纪委书记 刘喜敏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庆照
副主任 柴金起* 耿佃杰* 孙化梓* 康寿美(女)* 姜端芝(女)
顾安娜(女)* 王 秀* 宋倬滨* 李中亭* 肖永蕃
洪立民 李咸信 王谋洪* 王孝儒*
市长 韩新民
副市长 孙立义* 王学刚 常志钧* 康寿美(女)* 王和先 张守增*
曹钟书 宋鲁泉* 关玛莉(女)* 夏伯文* 孙启明*
市政协主席 牛良* 孙立义*
副主席 秦永文* 唐玉存* 王裕民* 王吉人* 陈懋镇* 洪立成*
赵蔚芝* 马保平* 孙金玺* 宋鲁泉* 郑春旺* 李庆萱
王守贞 任嗣薛 顾安娜(女)* 段 杰* 王志民* 郑子义*
苏家兴*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苏长荣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于润义

1993年,全市仍辖张店、淄川、博山、临淄、周村5区和桓台、高青、沂源3
县,总面积为593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87.84万人,比上年增加2.09万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106.02万人,增加2.52万人。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3.84亿元, 比上年增长35.6%, 提前两年实现了
“八五” 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提前7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
翻两番的目标。
农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增长。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3.42亿元, 比上年增长
13.4%;农业增加值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战胜干旱、风雹和病虫等严
重自然灾害,粮食总产达到166.28万吨,比上年增长11.5%;棉花总产1.75万吨,
低于上年,但单产创历史最好水平,高青县成为我国江北第一个低酚棉百公斤皮
棉县;全年完成成片造林面积31174公顷,比上年增长7.7%;绿化植树835万株,
比上年增长6.8%; 森林覆盖率为23.4%,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全年
畜牧业总产值达10.6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1.8%。全市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1.9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6%;农用拖拉机27247台,增长
1.8%; 农用载重汽车5704辆, 增长11.6%;排灌动力机械48.78万千瓦,增长
10.2%;化肥使用量(折纯) 10.44万吨,增长4.6%;农村用电量12.68亿千瓦小
时,增长7.9%。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150.01千公顷,比上年有所增长,
农田灌溉率达到72.7%。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作用由上年的45
%提高到50%左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周村、淄川、桓台3个区县在
全国率先整建制实现了乡镇社会化供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450.79亿元,
比上年增长97.12%。 其中非农产业经济4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11%,占
农村经济的比重达91.1%,比上年提高6.07个百分点。桓台县跨入“中国农村综
合实力百强县”行列,淄博市被国家批准为黄淮海平原农业现代化试验示范区。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29.37亿元, 比上年增长47.61%,其中,乡及乡以上
企业完成299.12亿元, 比上年增长21.9%,轻工业完成88.42亿元,比上年增长
31.8%;重工业完成21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轻重工业的比例由上年的
1:2.66调为1:2.38。乡村工业完成总产值289.93亿元,比上年增长91.1%。其
中村及村以下工业完成23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倍。乡村工业占全部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达54.8%。工业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实现销售产值509.38亿元,比上
年增长47.94%, 产销率达95.2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乡及乡以下
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38.57亿元, 产销率达96.44%。全市地方企业共安排技改项
目502项,年度计划投资24.59亿元,实际完成20.9亿元,年度计划和完成额分别
比上年增长50.66%和44.5%。 全年完成技术开发项目608项,已投产570项,实
现地方新产品产值35.06亿元。全市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3.38%,产品质量合
格率达83.33%,高于全国(72.2%)、全省(73.99%)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二位。
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8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11.1个百分点, 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3亿元,比上年增长
42.9%; 利润总额10.31亿元,增长4.99%;利税30.95亿元,增长6.6%。但工
业企业亏损较严重,年末企业亏损面达18.1%,亏损额为4.84亿元,均比上年有
所增加。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 年末全市拥有地方四级以上建筑施工单位567家,从
业人员21.37万人,全年完成建安产值32.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全员劳动
生产率为15110元/人。 全年实现利润1.74亿元, 利税2.99亿元, 实现增加值
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1%。桓台县被省政府正式命名为“建筑之乡”。
交通邮电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268公里,其中当年新增92公里,
比上年增长4.3%。高级、次高级路面1664公里,比上年增长9.8%。新增各种桥
梁109座、涵洞178个。济青高速公路淄博段建成营运。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2902
万吨,比上年增长5.3%,货物周转量14310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5%;公路
客运量1072.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1%,旅客周转量8177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
长0.6%。 但专业运输公司营运不满负荷。全市邮电业务量达到2.44亿元,比上
年增长80.95%。 年末市话交换机容量达54758门,比上年增长76.07%,其中程
控电话50758门,增长1.41倍。移动电话发展到2185部,比上年增长61.14%。农
村电话机总数达40833部, 比上年增长1.14倍。全市乡镇和桓台县所有村庄全部
开通了程控电话。 鲁中地区最大的邮件处理中心-淄博邮件处理中心建成投产,
使全市及东营、滨州(部分)的进出口邮件的内部处理实现了自动化和机械化操作。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8.9亿元,比上年增长52.6%,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 全市集贸市场发展到483处,比上年增加13处,其中
成交额过亿元的批发零售市场有16处, 比上年增加5处,齐鲁化工商城等一批生
产资料市场陆续建成投入使用。金融、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有较大
发展。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
增长17.93%) 。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1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倍。市场物价
相对稳定, 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9.1%,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但服务项目价格
指数涨幅偏高。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3.60亿元, 比上年增长31.6%; 财政支出
10.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4%,连续9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年末全市各项存
款余额达132.52亿元, 比上年增长17.4%; 贷款余额1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
21.12%,现金收支基本平衡,货币净投放增长2.6%。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
市有1534户企事业单位参加了企事业财产保险,84.0 8万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
保险,70.35万人参加了人身保险,全年保费收入1.17亿元,比上年增长9.18%。
全年完成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5.49亿元, 比上年增长26.21%。全市自营进出
口企业、 三资企业出口创汇达36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3.7%。出口产品19大类
近300余种,出口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年新批“三资”企业601家,比
上年增加204家。至年底,全市已累计注册“三资”企业964家,建成投产“三资”
企业546家,比上年增加401家。全市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4.98亿美元,比上年增
长54.4%; 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2%。到市内投资的国家
和地区由上年26个增加到32个。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签约权已经国家外经贸
部批准。在瑞士、俄罗斯等9个国家办境外企业10家,已累计批办境外企业19家。
全年劳务输出370人,新增外国政府贷款510万元,办理外商驻淄机构17家。与日
本加茂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在美国、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
和参加了一系列大型经贸活动,取得可喜成绩。成功地举办了’93淄博国际陶瓷
琉璃艺术节,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效果。全年接待前来参观访问、观光、旅游、探
亲访友、洽谈贸易和从事其他各项活动的海外友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5419人次,
比上年增长15.72%。 全年外贸出口供应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
1.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全社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7亿元,比上年增
长6 1.2%。其中农村集体投资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2%,占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的47.4%,已接近全市投资的一半。在完成投资额中,国有更改投资11.8
亿元,比上年增长40.5%,技术改造投资明显增大。全市22项重点工程,全年完
成建设投资5.7亿元, 为年计划的52%,共建成8个整项和2个单项。淄博化纤总
厂年产4.5万吨的腈纶工程,已顺利开通了6条纺丝生产线,济青高速公路淄博段
54公里提前全线竣工, 焦化煤气工程累计供气达3万户,引黄工程基本形成了日
供水25万吨能力,局部达到了日供水50万吨运行条件,二期程控电话扩容工程全
部竣工开通, 全年新增程控电话4.5万门,三期程控电话也已开工建设。城乡建
设迈向更高水平。相继颁布了《淄博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淄博市孝妇河流
域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桓台县村村开通程控电话,临淄区村村通上柏油路,淄博
市成为全省第三个村村通电的市。旧城改造、城市综合开发取得新进展,小城镇
建设步伐加快。园林绿化、市容管理和污染防治均取得新成绩。
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进步。年内,淄博市成为全国地市中第一
个正式挂牌的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所属5区3县全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区),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桓台县国家级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试验示范
区被国家正式授牌。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401处,其中专业科研机构24处;
民营科技异军突起,年内成立77家,累计已达340家。全年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18
项, 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5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33项,省内先进水平的54
项,填补国内空白的66项、省内空白的39项,获国家发明奖12项,获省科技进步
奖33项、 省星火奖7项。科技成果转换率达84%,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
比重达47%。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有16处中小学被推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张店、
临淄、 周村、桓台4区县实现“两基”,其中张店区在全省首批通过国家验收。
幼儿教育保持了全省领先水平,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4%。张店、周村两区成
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县。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高中段在校生的58.94%,有5处
职业学校被国家教委定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全市已高标准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
任务。社会力量办学点达155处,年培训能力7.8万人次。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
育都有新发展。淄博大学筹建工作进展顺利。淄博市被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为省级
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央教科所淄博教育实验中心正式挂牌,全省首批社会
4所电化教育试点学校全被本市囊括。 全年向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10 550人,接
收安置大中专毕业生4894人。文化艺术事业进一步繁荣。张店、淄川两区成为全
国首批社会文化先进区县。 广播电视发展迅速,全市已拥有广播电台、电视台5
座, 电视覆盖率达87.2%。 淄博经济广播电台建立并试播。电台广播覆盖率达
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预检,高青、沂源两县
建成省级卫生城,实现了全市5区3县省级卫生城市一片红。继临淄区取得省级初
级卫生保健达标之后, 桓台县和张店区又分别通过省级达标验收。全市还有7个
区县通过了省级食品卫生区县达标验收,名列全省之首。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6‰,比上年下降0.29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9%。
桓台、 张店、周村、博山4区县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区县,桓台县被命名为
全国“三为主”百强县。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成功地举办了市第十届运动
会。 全年举办乡镇以上运动会169次,参加人数3.93万人。在全国各类比赛中,
共获23枚奖牌,其中金牌7枚,银牌9枚,破世界纪录1项、全省纪录5项。全市有
43.81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在全省开展的文明城市竞赛活动中,淄博市
总分名列全省第一; 5个区和桓台县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县,其数量
和名次均居全省各地市之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444元,比上年增加
539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288元,比上年增加211
元,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40元,农民人
均生活费支出887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05元和87元,增长17.6%和10.9%。城乡
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8.2平方米和23.6平方米, 均比上年有所增加,住房质
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储蓄余额达
80.66亿元, 比年初增长18.52%,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为55.57亿元,农村居
民储蓄余额为25.0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9.48%和16.46%。全市已有6个区县
达到省公布的小康区县标准。年末全市职工人数为62.17万人,比上年略有减少。
全年新安排就业人员2.069万人,安置率达70.6%。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20.55亿
元, 比上年增长20%,职工平均工资为3327元,比上年增加572元,扣除物价因
素实际增长6.4%。全市有各类福利企事业单位381个,安置残疾人就业7945人,
社会福利院(所) 192处,床位3628张,收养2445人。90%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
保障网络。

(唐乃兴)

淄博市成为黄淮海平原农业现代化试验示范区
1993年,淄博市被国家计委、农业部批准为黄淮海平原地区农业现代化试验
示范区,这标志着淄博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已跨入国家级先进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全市农业总产
值年递增率达到6.3%, 农业基础设施及物质技术装备水平都进入了全省或全国
的先进行列,粮食高产开发、生态农业建设和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成为全国的
示范典型。
国家计委、农业部于1993年下半年正式批准淄博市为黄淮海平原农业现代化
试验示范区。目前,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已按总体规划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展开。
预计通过五至七年的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比较发达,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
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新格局,将在淄博大地形成,将为黄淮海地区乃至我国北方地
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王玉周)

乡镇工业已成为淄博工业的“半壁江山”
截至1993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8400多处,从业人员达到90余万人;完
成企业总产值430亿元,同比增长111.3%,其中工业总产值289.93亿元,同比增
长91.1%;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2.3%上升为54.8%以上,
已经成为淄博工业中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在生产总量实现当年翻番的同时,
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同步增长。 实现营业收入375.6亿元, 同比增长
116.2%, 其中工业销售收入245.6亿元,同比增长121%,乡村工业产销率达到
92.6%,实现利税35.92亿元,利润21.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2%和102.8
%。
以股份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到年底,全市已有1万多家乡镇
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其中乡村集体企业6596家,占乡村集体企业总数的72.5
%,募集资金12.2亿元;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的乡镇企业达到70余家,股本总
额8亿元, 募集社会资金3.5亿元,并有6家乡镇企业的股票上市交易。组建了一
批乡镇企业集团的控股公司。淄博塑料建材厂在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中率先
向市外大企业出卖50%的产权,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使股份制向深层次推进,
同时,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投入不断增加,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全市乡镇企业千方百计筹措发展资金,
仅1 993年就投入资金47.6亿元, 新增固定资产38亿元,新上各类项目2974项,
完成重点技术改造项目910项,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还开发适销对路产品560
种,其中有1 8种填补国内空白,61种填补了省内空白。
规模经济迅速发展。通过实施“三强”战略,有效地促进了乡镇企业规模经
济的发展。 1993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乡镇达到21个,其中超10亿元
的5个;乡镇企业利税总额突破5000万元的有27个乡镇;全市有420个村乡镇企业
营业收入过千万元,其中过亿元的38个,24个村的乡镇企业利税总额过千万元;
营业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有378个, 其中过亿元的8个,有9个企业利税总额过千
万元。全市有25个乡镇被推荐为1993年度省百强乡镇,在全省各市(地)中列第二
位。1993年底,全市已建立市级以上乡镇企业集团16家,另外,还按照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了一批乡镇工业小区,在小区内累计投入资
金15亿元。
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3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1.82亿元,同比增
长11 0%。乡镇企业出口值所占比重占全市出口总值的近40%。全年新增“三资”
企业28 6家, 合同利用外资1.9亿美元。全市已累计批准乡镇办的“三资”企业
达706家,占全市总数的65%,利用外资额累计达到3.4亿美元。

(袁盛刚)

生产资料市场迅速发展
1993年,全市较大的生产资料市场已达29处,其中已建成投入使用的23处,
在建6处,总投资规模达6亿元。市场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
体系逐步完善。已形成市有综合生产资料市场为龙头,各区县有专业生产资
料市场为骨干,各乡镇有物资供应站为触角的生产资料市场体系,与省内外、市
内外各类市场和信息机构联网,已建立起灵敏、高效、畅通、可调控的经营及信
息网络体系。
布局日趋合理。专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建设主要依托各地优势建设。临淄依托
齐鲁石化总公司建起齐鲁化工商城, 年销售额达2.5亿元;博山借助机械工业优
势建起泵业机电一条街, 年销售额1.1亿元;从张店至博山,沿张博公路形成百
里陶瓷一条路,成为淄博陶瓷特产的展销长廊。
专业经营突出。 位于张店南郊的汽车城展销汽车近百个品种,500多辆,年
销车3000多辆;桓台木材市场已与资源基地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形成当地最大的
木材集散地, 年销售额1.7亿元;周村板材市场已覆盖全省,以规格全、品种多
而独领风骚;淄川建材市场,充分体现了淄川建材之乡的特色,年销售额达12亿
元。
实力日益增强。一是已形成规模化经营优势,批量进货,大进大出,敢于问
津大买卖;二是知名度日见提高,在国内、省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联营联
销代销的合作者日见增多,吸引了许多生产厂家和流通企业进驻经营;四是库存
专而全,数量多,品种丰富,库存合理;五是市场设施逐步完善和配套,功能齐
全。市物资局改扩建的玫瑰大酒店已开业;临淄、周村各自投资1500万元建起的
上万平方米物资大厦,形成集食宿、娱乐、商贸、信息为一体的综合经营设施和
物资交流中心。

(彭绍政)

张店区
中共区委书记 梁文生* 苏长荣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玉浦
区长 王振升
区政协主席 曹家友

1993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比去年增长39.5%;工农业总产
值4 5.24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42.75亿元,农业总产值2.49亿元,分别比上
年增长92.96%和20.3%;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
2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4%和35%;外贸出口收购值达到2.32亿元,比上
年增长109%;财政总收入完成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1%,成为全省第一个
财政收入过3亿元的区县(市),并连续10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全区经济总量增加, 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全区固定资产投入完成9.8亿元,
比上年增长85.9%,其中用于工业生产性投入6亿元,比上年增长99.96%。乡镇
工业企业产值达到38.5亿元, 人均占有21153元,为全省最高区县之一。全年粮
食单产达936公斤,比上年增长7公斤;亩均产值达1394元,比上年增长25%。荒
山绿化通过省级验收。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52亿元,比上年增长88.4%,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到1628元,比上年增加160元,名列全省前茅。
全区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得以优化。首先是正确把握资金投向,从
宏观上对区域经济结构加以调整, 占工业结构比重过大的低档建材已由上年的
20.04%下降至15.73%。其次是科技含量加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完成技
改项目183个, 开发新产品143个, 在新增产值中科技含量占55%。引进了22台
(条、套)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生产线设备和流水线。全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15711元,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2.6%,资金利税17.04%,均比上年大幅
度增加。第三是人才拥有量加大。通过“人才工程”的实施,引进、培养了一批
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形成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群体。
全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大力推行了规范化股份制和股
份合作制改造。 全区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21家,从社会筹取股金1.7亿元,名列
全市区县之首。 股份合作制企业达699家。探索以股票交易为重点金融改革,在
全市率先创办股票交易机构3家, 实现了同上海、深圳证交所的联网。外经外贸
工作加速发展。年内全区兴办“三资”企业69家,合同利用外资4935万美元。城
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道路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17条城乡骨干道路建
成通车。大批高档商贸设施开工建设,开发商住区面积达80万平方米。
全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保持了全国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先进区和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区称号,巩固了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
区成果。计划生育工作荣获省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区。乡镇企业劳动卫生治
理工作成为国家四个试点区之一。文化工作争创了全国文化先进区。科技工作争
创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取得显著成效。广播电视在全省
县级台(站)率先实现了每日新闻。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绩。

(韩祥亮 邹宗森)

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并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
1993年3月7日至12日,国家教委“两基”工作评估验收组对张店区进行了评
估验收。 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初中入学率达99.5%。小学
无辍学现象, 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1%以内,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3%。小学、
初中专任教师达标率分别达92.3%和72.6%,青壮年非文盲率、脱盲人员巩固率
分别达98.7%和97%,以上指标均超过了国家或省定标准。全区顺利通过验收,
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基本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同时,全区近年来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特教大楼,并按
省定标准配齐特教设施、仪器,对特教经费,实行单核单列,每个学生每年财政
拨款保持500元标准, 并逐年递增。在办学上,走教育教学、康复医疗、劳技训
练、就业指导四位一体的新路子,对弱智少儿实行档案化管理,成立以辅读学校
为主的智商检测组,分别为全区乡镇弱智儿童测试,依据测试结果因人施教。年
内,区辅读学校的弱智毕业生有85%通过在校期间教育训练,在社会上找到了合
适的工作,成为自食其力的人。9月20日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称号。

(马光华)

农业新技术开发区初见成效
张店农业新技术开发区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高产高效农业
和特种养殖开发试验, 年内开发试验项目已达到13个。主要试验项目有:1、作
物良种繁育。 年内安排小麦新品种试验面积2500亩。主要品种88172、PH85-4、
PH82-2-2。 2、无病毒苗木繁育。无病毒苗木繁育中心组织培养生产线已建成投
产,年内引进无病毒苗木200万株,繁育地被菊25万株。3、畜牧养殖。稀有动物
养殖场共投资85万元,该场和乳鸽养殖场分别占地30亩和50亩,已引进种鹿20头,
种鸽1000对。4、生产加工。引进畜禽疫苗和预混料生产项目,主要研制生产SPF
鸡胚疫苗和部分油乳灭活苗。年内两项目均已在实验室研制成功,并开始批量生
产。 5、蔬菜生产。年内已建成1个百亩亩收入万元以上的大棚区,1个百亩蔬菜
良种繁育区和1个百亩名特菜开发区。
农业新技术开发区开发面积已达1050亩, 年总产值达841万元,亩均产值突
破80 00元,在全省农业新技术开发区中名列前茅。

(刘圣明)

临淄区
中共区委书记 杨汝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光生
区长 韩家华
区政协主席 于世君

1993年,全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94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 ,比上年
增长66.9%;国民生产总值47.7亿元,增长21%;税收总额6.32亿元,地方财政
收入2.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7亿元,其中城乡储蓄余额16.2亿元。
工业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了
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 完成工业总产值40.04亿元, 比上年增长79.2%; 利税
3.63亿元,增长107.1%。
农业从优化内部产业结构入手,强化科技兴农,完善服务体系和优惠政策,
走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路子。 农业总产值达5.9亿元,增长13.7%;农业总收入
14.5亿元, 增长40.7%; 粮食总产3.4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2640万公斤,单产
905公斤, 增加69公斤;经济作物面积达20万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达
到6.3∶3.7; 农业机械总动力32.9万千瓦,增加2.1万千瓦,其中大型农业机械
达2027台套。
经贸工作以兴办“三资”企业、扩大出口创汇为重点,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
略。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63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3.34%,外资到位率达47.84
%,新批外资项目89个,利用外资领域由工业向房地产、饮食等第三产业扩展。
完成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值2.2亿元,增长45.9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2亿元,
增长38.8%。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投资1100万元新建、改建了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设
施和供热设施; 新修沥青路96.7公里,全区公路里程已达711.5公里,公路密度
达每百平方公里10615公里,列全省首位,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完成了6处
乡镇邮电支局的建设, 程控电话容量达到了19912门,18处乡镇驻地和65%的村
开通了程控电话;多渠道办学初具规模,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
通过了省级验收。全区有1705名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区人民医院创“二甲”顺
利达标,乡镇医院改造和农村合作医疗有较快发展;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完成各项
指标, 计划生育率达99%,晚婚率96.2%,晚育率97.9%,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到4.48‰。

齐文化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临淄区委托北京大学制订了《临淄区开发齐文化发展旅游业规划》,该规划
从旅游资源普查、旅游业现状评估、实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管理机制规划、
考古研究等方面入手,对临淄区乃至更大范围的齐文化开发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论
证,为更好地开发齐文化、发展第三产业奠定了基础。
继封神宫、齐国秘史宫、九曲黄河灯谜宫等一大批旅游景点建成投入使用之
后,临淄区开发齐文化、发展旅游业的又一重头戏--春秋车马馆全面开工建设。
位于临淄区齐陵镇后李村的春秋车马坑是我国199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整个车
马坑规模之大、时代之早、车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有较高的考
古、 旅游价值。该馆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计划投资450万元,
是国内唯一的以古车马为专题的博物馆。该馆将于1994年9月建成并开展。
齐文化的研究宣传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出版了《晏子研究》、《姜太公新
论》两部学术专著;《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省、
市级新闻单位对齐文化开发的宣传报道明显增多。淄博市还专门组团,赴深圳宣
传,寻求外资投入,将齐文化开发推向海外。

(孙晓宁)

淄川区
中共区委书记 傅景鸿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世忠
区长 陈家金
区政协主席 岳经一(兼)

1993年, 淄川区辖15镇8乡,总人口65.24万人,总面积999平方公里,耕地
34.6 54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4‰。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07.89亿元,比上
年增长118.4%, 其中工业总产值103.10亿元,比上年增长92.5%;农业总产值
4.79亿元,比上年增长29.8%;粮食总产达到1.62亿公斤,果品总产2593万公斤;
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比上年增长40.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74亿元,比上
年增长32.7%, 出口商品收购值3.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1%;职工平均工资
2708元, 农民人均收入14 08元,分别比上年增加447元和228元;年末城乡储蓄
余额14.81亿元,比年初增加1.46亿元。

乡镇工业产值超百亿元
1993年,区委、区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龙头”战略,狠抓企业“三上”,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抓强乡镇、强村、强企业,带动全区乡镇工业上速度、上
规模、上效益。全区乡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8%,成为
全省率先过百亿元的区(县),被评为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在全省经济强县
中的位次上升到第11位。
年内, 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3010家,从业人员20万人。其中工业企业3791
家。 全区上下多方筹措资金,总投入达12亿元,新上和技改项目890个,年初排
出的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16项乡镇工业重点工程投产率75%。全区年产值过亿元
的乡镇20个, 其中昆仑镇、龙泉镇和罗村镇工业产值分别超过10亿元,7个村工
业产值分别超亿元,24个企业产值分别超3000万元,其中查王镇的淄博医用器材
厂、 龙泉镇的淄川装饰建材厂分别突破亿元。为了发展规模经济,有8个企业集
团跨入省级企业集团行列。
全区三资企业发展到157家, 比上年增加88家,合同利用外资6824万美元。
三资企业总数、利用外资额、企业产值、利税和出口创汇额均居淄博市区县之首。
在已建成的三资企业中除建材、 纺织、化工、食品等8大类外,新增了旅游、房
地产开发、工艺品制作、汽车修理等项目,引进的12条高档面砖生产线全部投产,
新增产值3亿多元。 年内实施了引进一千名、培养一千名的“双千”人才工程,
均超额完成。全区乡镇企业生产的200多种产品中,80%以上成为中、高档产品,
获市级以上优良产品称号的达101种, 出口产品增加到11大类68个品种,产品覆
盖国内,远销日本、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完成出口收购值3.72亿元,
比上年增长145.1%。

服装城被列入全国十大日用工业品市场
1993年,淄川服装城管理处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加强对服装城的管理,全年
成交额达26.05亿元, 比上年增长113.5%,上市摊位达10036个,创历史最高水
平,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93百强集贸市场,列十大日用工业品市场之一,
被命名为1 993年度省级文明单位。
抓市场导向,促个体经济发展。服装城管理处大力宣传区委、区政府颁布的
《关于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鼓舞了个体工商户的士气。淄川
服装城带动了全区13个乡镇、 103个村、6000多户从事服装加工、销售,综合效
益3.5亿元。
扩大市场规模, 增强市场辐射力。服装城年内投资850万元,完成了建筑面
积1.2万平方米的第五期工程,发展个体工商户1571个,改善了客商的交易环境,
解决了业户对摊位的急需。另外,投资18万元,培育发展了占地7000平方米的小
商品专业批发行市;投资12万元,发展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针织行市;毛线市由
原来的120余户发展到200余户;鞋市由不足200户发展到600余户;12月份,日均
成交额高达2200万元,日均客流量达15万人次。淄川服装城总投资已达5500万元,
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除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客商在此经营,韩国客商也前来
设点销售。市场辐射150个县、市、区。
抓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促市场健康发展。在市场内全面落实明码标价、经
营许可证、信誉卡等规范化管理办法,规范了市场交易行为,维护了客商的合法
权益;采取边经营、边办证、先试营、后办证,缩短办证时间,简化办证手续,
安排外地业户子女入托、上学,为经营户提供超前和全方位服务,解决了业户的
后顾之忧,吸引了外地客户来此经营。坚持“政府牵头、部门协调、工商统一管
理”的市场管理方针。全年市场内没出现一起乱收、乱摊、乱集资现象,市场秩
序井然,切实保障了个体工商户的利益。

(孙学珍 张绪传)

博山区
中共区委书记 贺连春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广宽
区长 王书坚
区政协主席 李祖晨

1993年,博山区总面积682平方公里,耕地10513公顷,比上年减少249公顷;
辖12镇3乡, 设2个办事处。 总人口47.07万人, 比上年增加63人。其中非人口
20.1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6‰。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1.38亿元, 比上年增长37.2%。地区工业总产值达81.5
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农业总产值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粮食总产
达6614万公斤,果品总产达350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40%。旅游业趋势看好,年
旅游收入300 0万元。财政收入2.0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3.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出口商品收购值1.53亿元,比
上年增长49.3%。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55元,比上年增加216元,有6个镇115个
村达到小康标准。年末城乡储蓄余额9.06亿元,比年初增加1.15亿元。

(杨长瀛)

涌现出一批工业专业村
博山区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兴办乡村工业的同时,注重引导农民走集约化
经营的路子,积极扶持工业专业村的建设。区委、区政府制订出三步实施“一村
一厂一品”工业专业村计划,第一步依托三大传统产业的大厂矿搞好服务,拾遗
补缺,生产小陶瓷、小琉璃,挖下脚煤;第二步从大企业引进技术、人才,开发
自己的拳头产品;第三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产
品档层,实现生产一条龙。目前,全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专业村分别有:电子、
电器、纺织、塑料新兴产业的专业村8个,陶瓷、琉璃传统产业专业村8个,机械
泵类优势产业村39个, 耐火建材资源优势专业村20个。到1993年底,全区278个
行政村中, 已有75个村发展成为“一村一厂一品”的年产值均在100万元以上的
工业专业村。这75个专业村,1993年共完成工业产值11.44亿元,占全区278个行
政村的72.88%,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1/3。其中,有16个村挤入全市经济百强村。

(李力)

大型岩画在博山颜山公园完成
大型岩画《五千年瑰宝画卷》于1993年7月9日至23日在博山颜山公园碧霞元
君行宫西南侧的悬崖绝壁上完成。 该岩画长80米,高9米。画卷以仰韶文化为起
点,循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演进,选取历代具有代表性
的图样进行艺术加工,巧妙构合而成。
该岩画采用丙烯酸颜料绘制,在全国尚属首例。

(杨长瀛)

周村区
中共区委书记 吕凤强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沈旭东
区长 崔洪刚
区政协主席 谢良玉

1993年, 周村区辖8镇3乡, 设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
20.3万亩,人口29.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7‰。工农业总产值66.17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97%(按现行价) ;其中工业总产值52.2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
同),比上年增长108%;农业总产值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完成出口商
品交货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99.9%。财政收入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87亿元, 比上年增长31.7%。年末城乡储蓄余额7.9亿元,
比上年增长17.9%。 职工平均工资3172元, 比上年增长23.9%;农民人均收入
1472元,比上年增长18%。

(王荣修)

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社会化供水
周村乡镇社会化供水建设9月24日正式通过市政府的检查验收, 成为全省首
家、全国率先全部实现乡镇社会化供水的区(县)。
周村区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 且水质差。为改善全区的
用水条件,在前几年完成几项大的城市供水工程的基础上,决定集中建设乡镇社
会化供水工程。该工程4月开工,9月下旬全部完成。工程总投资2675万元,用工
32.2万个,打深井38眼,建水塔(压力罐) 25座,安装管路742公里,日供水能力
达3.89万吨。 各乡镇均建成了联网供水系统,自来水入村率达100%,入户率在
95%以上,使215个行政村的18万人喝上了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洁净水。

(韩其永)

’93周村区经贸洽谈会在香港举办成功
’93山东淄博周村区经贸洽谈会,8月6日至11日在香港举行。香港冀鲁同乡
会副会长初春霖、 香港华润公司副总经理关清太、 华鲁公司副总经理于瑞厚等
120余名客商参加了会议,新华社香港分社、文汇报、大公报等8家新闻单位30余
记者到会采访报道。 会间签订合同5项,协议32项,意向4项,总投资额11984.8
万美元, 利用外资额4695.8万美元,其中周村热电厂项目合同利用外资579.3万
美元。

(王允信)

周村纺织大世界跨入全省十大市场行列
周村纺织大世界是座现代化纺织品批发市场。该市场建设总投资7500万元,
历时3年多,进行滚动式开发,顺利完成一、二、三期工程。是年5月,第三工程
投入使用后,经营户数达1450户,从业人员1万多人,日均客流量5万人,日均货
物吞吐量仅布匹就达25万余米,年成交额10.4亿元。该市场辐射面和批发量均位
于长江以北同类市场之首。 8月,在山东省十大市场评比中,周村纺织大世界以
其规模大、档次高、专业性强、辐射广而跨入“十大”行列。

(孔剑 王振声)

电影《活着》在周村拍摄
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台湾年代影业公司联合拍摄的彩色故事片《活着》 ,8
月17日在周村大街开拍。著名导演张艺谋主持了开拍典礼,男、女主演葛优、巩
俐和全体演职人员以及市、区有关领导出席。该片根据青年作家余华同名中篇小
说改编,由于周村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色较为接近剧情,故该片大部分镜头在周
村大街、丝市街和南郊镇丁家村拍摄。拍摄期间,周村区领导及有关部门给予大
力协助,当地有200余人充当了群众演员。该片于11月15日闭镜。

(王允信)

重奖山农大教授
为了吸引和稳定人才,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12月19日,区委、区
政府奖给山东农业大学植保系主任、“棉铃宝”课题组负责人慕立义教授价值20
万元的别墅式住宅楼一幢;奖给“棉铃宝”课题组人民币10万元。近几年,我国
棉花生产受到棉铃虫的严重危害。“棉铃宝”是慕立义等人研制的防治棉铃虫的
特效农药。周村农药厂首先利用这一科研成果,1992年投入批量生产。1993年实
现产值7070万元,利税1241万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10倍和36倍。该厂被化工部
定为农药定点调度厂。 “棉铃宝”已在全国11个省市的棉区推广使用3亿亩次以
上。

(韩其永)

桓台县
中共县委书记 吴明君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魏光荣
县长 李奎封
县政协主席 徐学汉

199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3.28亿元,比上年增长70.23%。农业总产
值达到5.64亿元, 比上年增长1.83%。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64.75亿元。工业总
产值达到47.27亿元,比上年增长90.74%。外贸出口收购值达2.47亿元,比上年
增长71.21%, 新办成三资企业71家,合同利用外资398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69.05%和131.92%。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5亿元,比上年增长96.7%。全县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9 80万元,比上年增长50.85%。县城建设步伐加快,县城开
发面积达40万平方米。农村实现了社会化供水。民政工作被评为“全省民政工作
先进县”。卫生工作获省“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达标县”和“农村卫生工作三项建
设先进县” 称号。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计划生育工作被命名为全国计划生
育“三为主”百强县,荣获“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县”称号。全县年末各项存款余
额12.0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11%和23.95%。全
县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825元, 增长20.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7元,比上
年增长23.63%, 全县达到了省下达的新的小康县验收标准,被国家统计局评为
“第二届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巩固发展“双千县”建设成果
1993年,桓台县在建成“双千县”以后,又进一步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使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达到7.1∶2.9,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试点初步形成了集体
农场、绿色车间、联户承包和承包大户4种模式,面积达4.4万亩。大力发展以蔬
菜为重点的各类经济作物,常年菜田达4.9万亩,其中保护地栽培2.4万亩,小拱
棚、小阳畦发展到1.6万亩,全县经济作物播亩面积18.04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
播亩面积的20.34%。 大力推广立体种植、间作套种、扩大三作三收耕作制度。
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县畜牧业产值实现1.84亿元,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
33%。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76家,从业
人员1.5万人,年加工产值7亿元,亩均加工值1400元,基本形成粮油、蔬菜、饲
料、禽蛋肉类、作物秸杆、皮革六大加工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搞活流通,巩固和发展了“双千县”建设
成果。全县在遭受严重干旱和虫害的情况下,粮食耕亩单产1040公斤,耕亩均收
入1048元。

工业生产实现产值与效益同步增长
1993年,全县完成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7.4亿元,比上年增长96.09%。
在资金投向上,突出保主导产业,保重点项目,保利税大户,工业结构得到优化,
技术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7.27亿元,比上年增长90.74%,
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17.14亿元,实现利税1.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54%和
74.76%。 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机械建材业和家具业三大主导产业的企业
发展到992家, 从业人员4万人,实现年产值27亿元,占全县总产值的57.13%。
全县实施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达541个, 县委、县政府确定的22个重点项目已有
10个投产。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跨入了“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行列,起凤镇、
索镇镇被评为“全省经济百强乡镇” , 5个乡镇、5个村和13个企业进入淄博市
“三强”。

建筑业再创辉煌
1993年,桓台县成功地组建了桓台县建筑企业集团,行业整体优势逐步形成。
全县建筑业从业人员年平均6.69万人, 高峰期7.73万人。 全年承接工程总量
18.96亿元, 竣工面积167万平方米,分别比去年增长35.1%和7%。全年完成建
安产值13.38亿元,实现劳务收入4.4亿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2%和111.9%。
完成多种经营产值3.16亿元。 全年工程合格率100%,优良品率达到48.3%,获
得部级样板工程1项,省优良工程62项,各地市十佳工程23项。1993年9月,省政
府正式命名桓台县为“建筑之乡”。

(牛廷)

沂源县
中共县委书记 陈传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冯学训
县长 陈留泉
县政协主席 曹曰荣

1993年,沂源县辖11个乡、5个镇,全县总面积1635.66平方公里,年末总人
口5 4.09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5.27万人,比上年增长0.5%。全县国民生产总
值达到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亿元,增长18.9%。
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5.02亿元(1990年不变价) ,比上年增长2.7%,农村经
济总收入11.4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784元,比上年增长21%。农产品产量增幅
较大,其中粮食总产量15.2万吨,增长15%。实施沂蒙绿化工程,植树造林24.6
万亩。 农田水利基建投资981万元,治山整地5万亩,完成水利工程431项。北部
林果、西部花生、南部畜牧养殖、中部瓜菜4个农业开发区已初步形成规模。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58.5%,其中县属
工业完成6.2亿元,增长38.6%。乡镇工业完成产值6.8亿元,增长82.7%。全县
个体私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000万元, 增长162.9%。全县铺开技改项目83项,
投资2.15亿元,有76个项目建成投产。
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亿元, 比上年增长11.7%。年末城乡储蓄存款
余额3.96亿元,保险业务收入1143万元,分别增长52.6%和13.7%。全年完成地
方财政收入6043万元,增长62.2%。投资6070万元,重点建设了公用基础设施十
大工程,其中泰薛公路境内西段完成路面硬化;县城河西路、鲁山路二期工程建
成通车;城北新水源地建成;程控电话和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开通;沂蒙商城、购
物长廊、商业大厦和4个住宅小区完成开发面积2.6万平方米。
年内输送大中专生1410名,高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一。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进
步先进县和省级卫生城验收。 年内完成省、市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市级以上科
技进步奖14项。电视覆盖率86.2%,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9.5%。人口自然
增长率为6.6 7‰,计划生育率为97.4%。参加国家、省、市运动会9次90人,各
获金、银、铜牌1 8、9和14枚。

县属四骨干企业快步前进
山东药用玻璃总厂、县水泥厂、县第二水泥厂和沂源制革总厂,是县属龙头
企业,近年一直是地方财政的重要税源。1993年,4企业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
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企业中除制革总厂正在进行股份
制改造外,其他3家均完成规范化股份制改造,运作良好,效益显著。二是4企业
通过努力摆脱资金、原材料异常紧缺的困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制革总厂
为克服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一方面加大货款回收措施,尽力以自收自支维持经
营。 另方面凭企业的良好信誉多方融通资金。3家股份制企业除通过发行股票扩
大经营规模外,还采取多种措施回收货款。药玻总厂实行“金融到片,责任到人”
责任制,将回收数额、省份划分到人,与收入挂钩。制革总厂除坚持强有竞争力
的付现款采购原则外, 大胆拓展从国外供应原料的路子。先进口澳大利亚牛皮1
万张供急需,又在澳大利亚和马克兰合资办原皮加工贸易企业,并承揽了台湾日
加工600张牛皮的来料加工项目, 极大地缓解了原料紧张的状况,保证了对国内
外客户订单的如期履约。三是产销衔接较好,促销攻势凌厉。两家水泥厂针对市
场行情, 启动全部立窑,满负荷运转,呈现出产销两旺良性循环态势。4家企业
的产销率均达到了100%以上。 四是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多有新招。药玻总厂
成功进行了“炉底降温风机”、“退火炉”等项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大增。研制
的“20m1, 疫苗瓶”、“8、12、20ml模抗瓶”填补了国内空白。制革总厂引进
改造关键设备,使加工能力翻了两番。研制的高档猪革产品在全国市场供不应求。
开发生产了高档次、高附加值的牛皮压花革等多种新产品,由主要生产鞋面革转
向服装革、 箱包手袋革、沙发革等多种系列并举的格局。五是4企业在创造价值
上都有较大突破。4企业只占全县县属企业数的8.7%,却完成了全部县属企业42
%的工业产值和57.1%的税金,比上年平均增长52% (第二水泥厂高达123.8%)
和14.5%。4企业实现利润2000万元。药玻总厂(含分厂) 和制革总厂工业产值过
亿元, 分别达到1.1亿元和1.04亿元 (1990年不变价) ,比去年分别增长47%和
22.3%。4家企业利税总额均超过500万元,平均增长78.8%,其中县水泥厂和二
水泥厂增长率高达92%和18 0%。

狠抓果品促销
1993年, 全县水果总产达到68173吨,比上年增长31.7%。为搞好销售,各
乡镇大多成立了销售领导小组或销售公司,以市场为导向,简化一切运销手续,
突击营销。张家坡乡努力打开南京市场,基本解决了全乡销路问题。沟泉乡实行
干部包村制和奖罚制度,到10月份,全乡苹果已大部分销完。大张庄乡和南麻镇
组织了300多人的推销队伍, 到河南、河北、上海、、安徽、福建等地推销果品
280万公斤,收入200余万元。石桥乡组织果树站、林业站、供销社、收购站、药
材站等单位,深入村户调查摸底,统筹安排销路,并筹集资金15万元,对边远量
大难于运输的村户集中收购后统筹外销。果品旺销季节,各乡镇工商管理、税务、
林业、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办公,简化手续,努力为果品促销做好服务工作。
由于全县狠抓了果品促销工作,果农未出现果品积压和严重腐烂现象。全县全年
销售水果6.8万吨,收入5440万元,比上年增长30%。

(尹雪原)

高青县
中共县委书记 明子夫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增泉
县长 邢建
县政协主席 郭成堂

1993年, 高青县全年粮食总产29.1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皮棉单产
103.4公斤,总产达1.45万吨,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低酚棉百公斤皮棉县。水产业、
果品、 畜牧、桑蚕、林业、瓜菜等都有较大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5.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880元,比1992年增加168元。
全县新建“三资”企业9家,合同利用外资38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5.95亿元,
比上年增长55%。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张田路高青段改造工程竣工通
车;长途汽车站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开通了60路微波电路和无线寻呼台,实现了
电话全国直拔。购物中心、供销大厦、华苑旅游服务公司等一批档次较高的商业
服务设施先后投入使用。 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亿元,增长43%。建立了
“县个体私营经济服务中心”,个体工商户达到5140户。
全县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6项, 取得科研成果7项。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
县。农村合班并校进展顺利,进行了民师队伍整顿,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人才引进工程” 成绩显著,引进各类人才213人。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工作加强了医风医德教育,股份制中医院正在建设之中。开展了争创市级精
神文明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工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实行了部门执法责任制,
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张兴波 王秀领)

建成全国第一个低酚棉百公斤皮棉县
1991年,县委、县政府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奋战三年,建设低酚棉
百公斤皮棉县的奋斗目标。
一、强化宣传,形成共识。县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低酚棉
百公斤皮棉县的决议》,县委、县政府确定每年的三月份为“棉花生产宣传月”,
通过宣传活动,调动了全县各级各界的积极性。
二、依靠科技,挖掘潜力。一是棉田深冬耕。保证耕深在20厘米以上。二是
增施有机肥和配方施肥。三是良种繁育,选用优良品种。三年间,共选育中13改
良系“冀无252” 及“鲁无2”优良品种375万公斤,实现了全县统一供种和棉花
良种化。四是适时早播,全部实行地膜覆盖,拿全四月苗。五是规格化种植,按
不同地力,不同的规格实行大小垄种植。六是推广了棉花摘早蕾和科学化调等新
技术。七是统一综合防治病虫害。推行“三全五统一分”的防治方法,提高了棉
铃虫综合防治效果。 在199 3年棉铃虫发生早、虫量大、时间长、危害广的情况
下,全县棉田二代棉铃虫百株虫量在10头以下,棉花为害株率仅有15.3%,三、
四代棉铃虫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三、健全体系,完善服务。一是由县棉办、科委、农业局牵头,以乡镇科协、
农技站和村级农科队、技术示范户为网络的科技服务体系,具体负责植棉技术的
推广、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三年中,共聘请省市科研部门、大专院校专家教授
来县授课1 0余次,培训技术骨干5000余人次,培训农民达7.5万人次。二是由县
农机局牵头,以乡镇农机管理站、农机技术员为网络的农机服务体系,具体负责
抓好农业机械的生产、供应、安装、调试、维修和操作技术培训服务等,基本实
现了棉花耕、播、排、灌、防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三是由水利局牵
头,以乡镇水利站为网络的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具体负责水利规划、水利建设、
水利设施的管理维修和供水、 排水等。 三年中,累计投资1110万元,新打机井
2450眼,修复旧井1350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5%以上,增强了抵御旱、涝灾害
的能力。四是由县供销社牵头,以基层供销社、门市部为网络的农用生产资料供
应、棉花收购服务体系,具体负责棉花生产需要的地膜、化肥和农药等农用生产
资料的货源组织及供应。三年中,供销部门累计向棉农供应地膜2660吨,各类化
肥9.5万吨, 农药1110吨。五是以农业银行牵头,由基层营业所、农村信用社为
网络的金融服务体系,具体负责为棉花生产提供所需资金。三年累计提供棉花生
产资金5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棉花生产。
四、加强领导,保证开发。县成立了建设指挥部,重点抓棉花高产开发;各
乡镇、村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将植棉面积和棉花定购任务层层分解,逐级下
达,直到农户,并与农户签订定购合同。为了调动各级抓棉花生产的积极性,县
政府出台了1 2项奖励措施,并逐项严格检查验收和兑现。发放奖金近200万元。
1993年9月底, 经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教授测产验收,全县14万亩棉花,平均
皮棉单产达到103.4公斤, 总产1.45万吨,实现了全县整建制百公斤皮棉高产开
发的目标,成为全国第一个低酚棉百公斤皮棉县。

(张兴波 王秀领)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
1993年投资400万元,实施系列化开发项目8个,收到了明显的效益。项目区
共增产粮食1200万公斤, 完成植树13万株,建成高标准的林网3万亩,淡水养殖
面积增加5000万亩, 增收水产品1300吨,区内2万亩棉田成为低酚棉百公斤皮棉
县建设的样板区。
1、 高标准建设。以方田建设为中心,实行沟、渠、路、林、桥、涵、闸、
井、泵、房十配套,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咸能改的目标。2、高起点健全农业基础设施。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350台套,治
理沟渠路总长78公里, 动土55万方;配套水利工程建筑物160余座,整地改土总
面积1.1万亩。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新建科技示范田6000亩,累计建成科
技示范田3万亩,配备农民技术员120名,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3000余个;推广模
式化栽培,立体化种植等农业新技术14项;淡水养殖推行“一控一创”农、渔、
牧综合开发模式,建成高标准鱼池500亩,当年产成鱼250吨。配备农业综合开发
服务中心4处,实现技术指导、物资供应、信息服务一体化。

(纪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