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31&run=13

[农村居民生活]1993年,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
府关于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工作
的中心,以实现小康为目标,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广开致富门路,扎扎实实为农
民办实事,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农民收入在全
国的位次,由1992年的第13位升至第11位。但从奔小康的角度看,我省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不够快,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和特点。1993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
52.74元,比上年增加149.84元,增长18.7%,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6.1%。
(一)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虽然部分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从全省看,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第一
产业。1993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为687.88元,比上年增长2
3.6%,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72.2%,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
中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为611.40元,比上年增长25.5%,占家庭
经营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87.6%提高到88.9%。农民从二、三产业得
到的纯收入为76.64元,比上年增加7.36元,增长10.6%,二、三
产业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12.4%下降为11.1%。农民家庭
经营第一产业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林牧渔业产品除棉花减产外,其他均
有较大幅度增长,为此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28.99元;二是农副产品价格提
高,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95.20元。另外,农民从集体和其他单位得到的劳
动报酬,人均为226.14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从乡村企业得到的
报酬为86.01元,增长16.9%。农民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人均38.
92元,增长8.7%。(二)现金收入增长缓慢。1993年,我省农民人均
现金总收入(扣除储存借贷)为846.30元,只比上年增长1.3%,扣除
价格因素后,实际购买力降低。人均现金纯收入504.96元,比上年增长5
.9%,现金纯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59.4%下降为53.0%。
农民现金收入增长不快的主要原因,一是商品率较高的棉花大幅度减产,全省农
民人均因棉花出售量下降少收入现金23.45元;二是虽然粮食丰收,但由于
粮价较低、流通渠道不畅以及加工、转化不足,致使农民手中存粮较多,没有转
化为应有的货币收入。1993年农民人均出售粮食135.3公斤,只比上年
增长2.4%,而农民人均年末结存粮食则达554.5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
97.5公斤,增长21.3%。(三)农民纯收入虚增多,实增少。1993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49.84元,其中价格因素影响占63.5%。农
民出售农副产品因价格提高,人均增加收入50.87元,这部分收入是实的。
农民自产自用产品计价提高,多计算农民收入44.33元,这部分收入是虚的。
因工业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提高,农民多增加支出56.81元。因此,扣除
物价因素后的农民实际纯收入只比上年增加48.70元,增长6.1%。但这
也是自1989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年份之一,与全国相比,扣除物价因
素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我省高出近一倍。(四)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大。
从分地区情况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为威海市1775元,烟台市1342
元,淄博市1288元,青岛市1255元。收入最低的为聊城地区626元,
菏泽地区679元,滨州市710元,德州地区798元。但从增长幅度看,全
省17个市地均在14%以上。德州地区和滨州市增幅最高,分别为37.8%
和32.2%;增幅最低的枣庄市为14.1%。增加额最多的为烟台市,人均
增加纯收入306元。全省有9个市地人均纯收入超千元,比上年增加7个。有
38个县(市、区)人均纯收入超过1200元,增加21个。人均纯收入这一
项指标达到小康水平的县(市、区)由1992年的20个上升到29个。人均
纯收入超千元的户由上年的26.5%上升到38.6%,2000元以上的户
由2.9%上升到5.4%。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由上年的24.2%下降
为14.1%,300元以下的贫困户由5.7%下降为2.7%。低收入户和
贫困户大部集中在西部地区。
二、农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用于生产投入和生活
消费的支出也不断增加,但增长幅度低于收入的增长,农民的实物和货币积累增
多。(一)生产投入增长缓慢,投入效益提高。1993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
费用支出为345.09元,比上年增加12.97元,增长3.9%,其中,
用于种植业的费用增长5.5%,用于牧业的费用增长6.7%。农民人均用于
购买生产用固定资产的支出为22.93元,比上年减少17.0%。农民家庭
经营费用支出增长不多的原因,一是1993年雨水充足,用于购买农用薄膜和
柴油、汽油的支出,人均13.52元,比上年减少32.9%;二是种植业化
肥施用量降低,人均购买化肥123.83公斤,比上年减少6.6%;三是各
级领导重视农技推广,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提高,减少了生产经营中的无效投入。
低成本给农民带来比往年较高的收益,直接投入百元成本带来的纯收入由199
2年的167.26元提高到199.28元,增加了19.1%。种植业的投
入产出率由1992年的343.9%提高到396.1%,牧业的投入产出率
由170.1%提高到179.1%。(二)生活消费支出增加,生活水平略有
提高。随着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有所改善。1993年,我省农民人均生活费支
出为724.5元,比1992年增加68.8元,增长10.5%,扣除价格
因素后略有提高,消费构成发生变化,消费顺序仍为吃、用、住、穿、烧。在生
活消费中:用于食品的支出人均415.60元,比上年增长18.1%,农民
消费的鱼、肉、水果、粮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食品消费质量提高;用于住房
的支出人均98.84元,减少5.0%,但1993年全省仍有5.6%的农
户建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64平方米,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用于
衣着的支出人均60.18元,和上年基本持平;用于购买日用品和生活车辆的
支出人均50.87元,增长6.9%。农民家庭拥有的主要耐用消费品增加,
年末每百户拥有电视机83.2台,电风扇92.3台,洗衣机9.0台,电冰
箱4.0台。一些新兴高档耐用消费品,如录像机、抽油烟机、空调机、吸尘器
等,也开始进入少数农民家庭。农民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文化生活也有较大提
高。1993年,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42.72元,比上年增长5
7.5%。其中学杂费增长55.5%,技术培训费增长3.4倍,文娱费增长
97.1%。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7.35年,
增长2.8%。(三)实物和货币结存量增加。在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的前提下,农民的实物和货币积累也不断增加。1993年末,农民人均存款余
额256.89元,手存现金284.53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0%
和14.8%。农民货币结存量的增加,为生产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
条件。但货币结存量的分布很不平衡,28.1%集中在只占全省总户数13.
3%的高收入(1500元以上)农户手中,而占全省总户数26.0%的低收
入户(600元以下)只占货币结存量的12.1%。农民货币结存量增加的同
时,实物量的结存和积累也逐年增加。1993年末,农民人均结存粮食554
.5公斤,比1992年增长21.3%;人均拥有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达到3
93.15元,增长23.2%;人均住房价值达到1684.71元,增长9
.4%。
三、问题与建议
1、1993年底和1994年初分别召开的全省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和农业
工作会议都提出了我省农村1998年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把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重中之重,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和落脚点。但近几年来,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3年农民纯收入扣除价
格因素后也只增长6.1%。如果1998年实现小康,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农民
纯收入必须以年均6.6%的速度增长,要达到这个速度,各级领导必须在思想
上和行动上对农村经济工作充分重视,把全省两个农村工作会议制定的措施真正
落到实处。
2、聊城、菏泽、滨州、德州4个市地的农民收入较低,影响了全省农民收
入的提高。应对这些地区采取倾斜政策,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必要的扶持,使农
民收入较快地提高,缩小和先进地区的差距,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应
下大力气改变这些地区的生产条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
力,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和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在保证
第一产业较快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3、1993年,我省农民人均上交提留和各种摊派67.07元,比上年
减少0.05元,占纯收入比重为8.3%,比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但比
国家规定高出3.3个百分点,农民负担仍然较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民收
入越低的地方,农民负担越重。减轻农民负担,把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仍有大量
的工作要做。
[城镇居民生活] 经济运行质量好、效益高,为城镇居民生活改善创造了
条件。1993年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人均生活费收入超过2000元
据对全省25个市县2080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统计,1993年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2338元,比上年增长27.3%,扣除职工
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收入水平增长11.1%,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
个高峰年。全年人均生活费收入2500元以上的市县已达8个:东营市325
5元,烟台市2985元,威海市2937元,济南市2704元,青岛市26
68元,文登市2617元,日照市2554元,潍坊市2546元。这些市的
居民单从平均收入水平方面来考察, 已接近或超过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小康标准
(按90年价格计算,人均实际收入为2380元),从这一角度判断,199
3年我省城镇居民接近或达到小康生活的居民户达40%以上。(二)消费水平
提高,结构趋于合理
199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47元,比上年增长21.
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提高6.3%。消费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主要表
现在:食品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开始减缓,而体现现代消费观念和有利于居民整
体素质提高的衣着、文娱、劳务和个人消费增幅大。全省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比上
年增长10%,低于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幅,衣着、文娱用品、文娱费、金银首饰
和美容化妆等的装饰性消费剧增,增幅均在30%以上。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迅
速增加,新兴商品和更新换代商品成为城镇居民购买的“热点”。截止1993
年末,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洗衣机、彩电、冰箱、收录机的普及率分别达到85%、
82%、70%、73%,以录像机、空调器为代表的新兴家电,迅速进入居民
家庭,普及率分别达12%和1%。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较大改善。调查资料显
示,1993年全省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比上年
下降了4.9个百分点;衣着支出所占比重为17.9%,比上年增加1.2个
百分点;用品及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为31.5%,增加2.3个百分点;由于住
房制度改革,住房支出占2.5%,增加1.2个百分点;燃料支出占2.0%,
减少0.4个百分点。消费结构的上述变化,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般规
律,即食品支出比重逐步下降,日用品、劳务消费逐步增加,这也是我省理顺价
格关系后的客观反映。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城镇住房抽样调查,1
993年人均居住面积11.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住房档次有
所提高,到年末,91%的居民户拥有独用厨房,65%户有独用厕所。(三)
城镇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拉大。我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一直居全国的中
上位次,十几年来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十位左右,但自1990年以来与南方
省市差距拉大。10年前,江苏、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收入同我省基本处于
同一水准,而到了1993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山东的107%、福
建省为111%、浙江省为145%、广东省为187%,均高于我省。收入增
长的相对缓慢,制约着居民消费质量和档次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2、省内东西部差距拉大。在全省17个市、地中,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
带来收入水平差异较大。东部较发达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西部欠发达地区近几年收入虽增长较多,但仅在1700元左右,最低的地区仅
1500元左右。
3、物价涨幅偏高,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1993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因
物价上涨使每人多支出248.03元,平均每户多支出803.63元,相当
于每户当年现金收入增加额的49.6%,即城镇居民1993年增加的一半收
入被物价上涨抵销了。
(统计局综合处)
[山东省消协工作概况] 1993年,全省消费者协会在各级党委、人大、
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认真开展了对商品和服
务的社会监督,指导群众消费,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
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积极开展对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
一年来,全省各级消费者协会积极参与“中国质量万里行”和“齐鲁质量行”
活动并配合工商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物价、卫生防疫等部门开展了各种形式的
监督检查活动4364次,制止和打击了不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积极参与
“打假清劣”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捣毁了一些造假窝点。在
受理消费者投诉中发现案件线索,为行政执法部门提供案源。积极会同有关部门
对节日商品和季节性商品进行检查。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如家用电器、自
行车、摩托车、食品饮料的质量、计量和卫生状况等进行集中检查,对问题严重
的给予公开曝光和严肃处理。根据广大消费者的反映,省和济南市工商局、消费
者协会在新闻等单位的配合下,对济南市舜井商业街服务质量差、段店集贸市场
伪劣商品多的问题进行了突击检查,净化了市场,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认真受理消费者投诉
全省各级消费者协会认真受理消费者投诉,为消费者排忧解难。一年来,接
待消费者来访22.9万人次,受理投诉4.3万件,解决率达99.9%,为
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480余万元。1993年受理消费者投诉与往年相比有
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受理范围扩大。如住房质量、邮电通讯、城市居民用水、用
电以及煤气供应等问题的投诉,比往年明显增多。二是受理涉及人身健康、安全
的投诉增加。1993年,各级消费者协会受理因啤酒瓶爆炸伤人的投诉就达几
十起。三是农用生产资料的投诉剧增,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关农用地膜、水泵、
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的投诉200余起。四是投诉方式灵活。为方
便消费者投诉,省及有的市地消协在电台、电视台开设了“热线电话”、定期解
答消费者的电话投诉,既加快了投诉的解决,又扩大了消协的社会影响。在方便
消费者投诉方面,各地采取了一些可行做法,如新泰市消费者协会主动与电信部
门联系,安装了投诉专用缩位电话“315”,消费者有问题拨“315”号即
可投诉。这种举措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三)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
在宣传教育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组织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0周年活动。1993
年“3.15”期间,全省各市、地、县(市、区)消协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
普遍开展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总计发放宣传品50余万份;设立咨询台、投诉台、
曝光台等500余个;出动宣传车300余台次。省和济南市消协在济南市区举
办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调集90多辆摩托车、轿车、彩车组成宣传车队,在市
区主要街道巡回宣传;举办了维护消费者权益专场文艺演出,省市5大班子领导
参与活动;组织40余家工商企业和20多个职能部门在大观园商场广场开展了
大型咨询服务活动;制作“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0周年特别节
目”并在山东电视台播出。
2.认真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学习宣传活动。19
93年10月31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后,全省各级消费者协会立即行
动起来, 采用各种形式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 一是省工商局局长成希瑛同志就
《消法》的颁布实施接受了省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二是与省工商局联合举办了两
期由各市、地消协秘书长和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300余人参加的《消法》培
训班;三是在省人民出版社翻印《消法》5万册,向社会公开发行;四是在省电
台、电视台及有关报纸举办《消法》讲座,已陆续刊播;五是与省工商局联合召
开了新闻发布会。各市、地、县(市、区)消费者协会也都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
了学习宣传活动,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贯彻实施作了充分准备。3.充分
发挥新闻单位的作用。省消协和有关新闻单位于1993年下半年举办了第四届
全省维护消费者权益好新闻评选活动,入选新闻有的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截止去年底,省消协在电台、电视台以及有关报刊开辟消费专题栏目12个,对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消费者协会也在新闻单位
开办了许多栏目,向广大消费者介绍消费知识,向经营者提供信息。
4.开展了消费教育。从全省情况看,这项工作越来越被重视,开展的面逐
年扩大。从城镇到乡村,从工厂到学校,从儿童到成年人都能接受到消费教育。
在开展消费教育中,各地注意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部队对
军人的教育,还注意发挥工会、共青团的作用。通过消费教育,使更多的消费者
树立了科学、正确的消费观。
(四)向消费者推荐商品,开展咨询服务
省消费者协会与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先后组织对市场上销售的食品加工机、
电饭锅、饮料等进行了抽检,把合格商品推荐给消费者,对质量差的给予批评并
提出改进意见。省消协还与质检部门配合,本着“企业自愿、严格审查、慎重推
荐”的原则,向消费者推荐了青岛电视机、利勃海尔电冰箱、小鸭洗衣机、黄河
电器、容声冰箱等名优产品,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好评。各地消费者协会也组织
开展了一些商品推荐活动。通过商品推荐,对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使消费者
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向消费者推荐质好价优商品,省消
协1993年下半年成立了“山东省消费咨询服务中心”,定期向消费者公布名
优商品的质量、价格信息并提供咨询服务。(五)开展社会调查和消费理论研讨
工作据统计,1993年各级消费者协会组织专题调查227次。如对高档商品
质量、城市居民资金投向、农村青年婚姻消费、少年儿童消费状况、电子维修行
业等调查。通过调查,一方面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为各级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参考意见。为了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利
益和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省消协与省城调队、 省食协联合开展了
“山东省白酒、啤酒消费状况及消费者评价调查”;同时与省农调队、《农村大
众》报联合开展了“山东省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市场供求状况及农民评价调查”。
两个调查结果都及时向社会进行了公布。组织了消费理论研讨。为了引导广大消
费者合理消费,省消协组织了以“适度消费”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4
0篇,其中有21篇入选。去年8月召开研讨会进行了交流。会上大家围绕“适
度消费”的衡量标准、“适度消费”的原则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在许多问题
上取得了共识。
(六)消协自身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1.组织机构建设。全省各级消费者协会认真贯彻全省乡镇分会工作经验交
流会和商业企业消费者监督站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狠抓了组织建设,到199
3年底,莱芜、临沂消费者组织先后成立。目前全省已有16个市、地,131
个县(市、区)成立了消费者协会。在乡镇和城市街道建立消费者协会分会10
97个。在工商企业、学校、机关以及行政村等建立各种类型的监督站、联络站、
指导站37647个。各地消协在发展基层组织的同时,还对原有的组织进行了
整顿。
2.制度和档案管理建设。1993年7月在寿光市召开了全省消协系统制
度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现场会,推广了寿光档案管理的经验,印发了会议纪要。
这次会议对全省各级消协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起了积
极的促进作用。
3.抓了业务培训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消协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省消协
于1993年8月中旬举办了新闻报道业务培训班;9月举办了以《产品质量法》
为主要内容的消协工作人员培训班;年底又与省工商局联合举办了两期《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培训班,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各地消费者协会也都先后举办了工作
人员培训班,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4.继续开展了“双先”表彰活动。1993年,全省消协系统共评选出保
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先进集体98个,先进工作者100名。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
993年10月在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保护消费者权益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
彰大会,我省8个单位及4名个人受到表彰。 (省消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