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10&run=1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1993年该所共安排各类研究课题39
项,其中“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0项,农业部重点课题11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课题3项, 国家科委科技开发课题1项,中国水产科学院基金课题4项,山东
省科委课题3项, 冀东油田委托课题1项,青岛市科委课题1项,其他为有关单位
委托和本所自行安排课题。经过科技人员的努力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协助,各课题
都基本上完成了本年度的研究计划,有些课题还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可喜
的阶段性成果。
[有突破性进展的研究课题] “渤海生态基础调查研究”课题,2月和5、6
月份分别进行了海上调查取样和样品的测定分析及资料整理工作。从取得的结果
看,与10年前同期调查相比,渤海渔业资源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常见
经济鱼类数量极少,小型鱼类占很大比重,渤海的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处于严重衰
退状态。
“渤海对虾放流技术研究”课题,今年向渤海生产性放流虾苗4124万尾,其
中标志苗5万尾。通过放流前和放流后的调查证明,人工放流效果显著。4月份进
行了烟威渔场亲虾数量的调查, 捕到亲虾18尾,平均0.38尾/网小时,为历史最
低点。今年秋讯对虾产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是产卵场环境条件恶化、自
然补充量少和仔幼虾损害严重。为了恢复渤海秋讯对虾产量,有关部门要采取限
制对亲虾的过度捕捞和加强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以及渔政管理,减少对幼虾的损
害和加强增殖放流等综合措施。
“渤海真鲷放流增殖技术研究”课题,今年在本所小麦岛增殖基地共培育出
21.73~29.16mm的鱼苗123.4万尾, 99.9~111.0mm的鱼苗3.59万尾, 成活率达
72.5%。分别在莱州、烟台和青岛3个点放流12.6万尾,其中标志苗3万尾,无标
大苗3.6万尾,无标小苗6万尾,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
“蓬菜海珍品、藻类综合增养殖研究”课题,今年放流栉孔扇贝人工苗20万
粒(平均壳高2.803cm) ,完成了计划指标。放流平均体长2.0cm人工参苗5万头,
通过对增殖实验区的定期调查,表明海参分布数量显著增加(每平方米0.81头),
为试验前的5.8倍,增殖效果明显。
“中国对虾饵料配制技术研究”课题,提出了优质对虾系列饵料配方及饵料
添加剂配方各一套,由青岛即墨饵料厂生产,并进行了投喂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在今年大面积发生对虾流行疾病的情况下,使用本课题配制饵料的3个试验池(共
175亩)的虾较邻区虾池养殖期延长近40天。
“斑节对虾全人工繁殖试验”课题,利用自行配制的饵料与生物饵料交替投
喂雌虾亲虾,利用率为46%。纯用一般人工配合饵料喂雄虾亲虾,性腺发育差,
精荚不饱满,利用水泥池育出虾苗10万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动物实验和组织培养技术用于中国对虾病毒感染的
研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发现了一种新的对虾杆状病毒:皮下造血器管坏死
病毒是对虾爆发性流行病的病源,研究了HHNBV的理化特性,并通过DNA制备了少
量可检验该病毒的基因探针,对于我国对虾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农业部重点课题“中国对虾病毒单克隆抗体早期快速诊断药盒的研制”已分
离纯化了三种病毒: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 、对虾呼吸弧病毒(PEOV)、对虾
批下造血组织坏死病毒(HHNBV) ;繁殖了足够的Balb/c小鼠,对HPV和HHNBV进行
了小鼠免疫及细胞融合; 还得出了几个对虾病毒PNA的克隆并用克敏性生物素进
行了标记和杂交试验。
“浅海海珍品增养殖技术研究”为今年新上课题,将海珍品养殖技术成果在
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300立方米育苗体中共育出5
~10mm商品苗5000万粒,筏式养殖海湾扇贝15万亩,投放3厘米鲍鱼苗15000粒,
生产情况良好。
[1993年鉴定科技成果] 1993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已进行鉴定的科技成果有7
项。中国水产科学院基金课题“海产贝类保活技术的研究”提前1年结束,9月份
通过鉴定。该成果通过对真空、麻醉、低温保活方法的试验,筛选和系统地分析
测定了菲律宾蛤仔、魁蚶保活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贝类保活时间长、成活
率高,菲律宾蛤仔保活10天,存活率95%以上;魁蚶保活22天,存活率90%以上。
专家认为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北方牡蛎的苗种培育及养殖技术的研
究”,通过试验在国内首先形成了工厂化生产太平洋牡蛎单体苗种技术工艺。试
验证明:用肾上腺素和聚丙稀包装带做固养基生产单体牡蛎的可行性,同时提高
了单位水体的出苗量。 在120立方米水体中育出平均壳高0.51cm的单体苗种
4036.7万粒,平均每立方米水体33.6万粒。采用筏式养单体牡蛎技术在荣成桑沟
湾进行养殖试验获得成功。在21亩养殖水中经过14个月获总产量103593kg,平均
壳长10.4cm,平均亩产4933kg,经济效益显著。
[1993年获奖科技成果] 1993年黄海水产研究所有8项科技成果获奖。“增
养殖育苗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防治”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对虾流网网列
和网高最佳尺度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海洋渔业生物学研究”
获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增养殖育苗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防治”获
水科院科技进步二等,“红鳍东方工厂化育苗技术”、“数字式遥测网位仪”、
“对虾流网网列和网高最佳尺度研究”、“低值小杂鱼制作鱼丸”等三项获中国
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1993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先后接待来自美国、日
本、挪威、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韩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
学者及政府官员来所进行参观、 访问、 合作研究、合作调查、学术交流共41批
104人。 同时我们派往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肯尼亚等
国进行合作研究、合作调查、专业考察、攻读学位、出席国际会议的专家、学者
20余人。较好地促进了该所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中(国)挪(威)“北斗号”船项目。今年挪方有11人来该所进行访问或工作。
两国专家联合进行鲥鱼调查2航次, 今年7~8月份“北斗号”船远航白令海、鄂
霍茨克海70余天, 进行狭鳕资源评估调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4月份在荣成市
石岛镇举办了“中挪‘北斗号’项目鲥鱼加工技术研讨会”,来自青岛、烟台、
威海的水产院校、研究所和企业的有关人员40余人参加了会议,挪方派国家渔业
及水产养殖研究所有关专家讲授液体饲料、 鱼粉和鱼油加工技术。9月份在北京
召开了“中挪‘北斗号’项目”年会后,挪方代表专程赴青岛,代表挪威卑尔根
海洋研究所共同制定中挪“北斗号” 1994~1995年延续项目的文件,并向该所3
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授予硕士学位。
中(国) 加(拿大)海水养殖研究项目。1993年6月份加拿大IDRC官员来该所访
问,就项目的延续及课题的立项与该所的专家讲行了会谈。经双方共同努力,项
目经IDR C董事会确认延续进行, 合作研究“桑沟湾浅海多元化养殖”课题的经
费已被批准。 9月份IDRC董事会主席麦克唐纳女士来该所访问,检查项目执行情
况。根据项目安排,1993年该所派出一名青年学者去加拿大短期(3个月) 进修,
学成后按期归国,受到双方好评。
中(国)日(本)小麦岛水产增殖项目。1993年是最后一年,由于两国专家密切
配合, 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根据第三次合同委员会制订的年度计划,共育出2~
3mm真鲷鱼苗123.4万尾, 成活率为62.5%,放流12.63万尾。10月份在青岛召开
了第四次合同委员会会议和闭幕式,农业部水产司领导和日本海外协力财团负责
人及青岛市领导出席了会议, 会议对于两国专家在3年内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
评价。
中(国)荷(兰)合作项目。根据国家教委与荷兰教育科学部和经济部签订的中
荷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该所与荷兰Nijmegrn大学共同进行“重金属对海洋鱼类
毒性影响及机理” 的合作研究,今年5月荷兰Nijmegrn大学的R.A.C.COEK博士一
行2人在该所与渔业环境室的专家共同进行了该项目的试验工作, 取得了令人满
意的结果。
[科技开发创收工作]1993年继续实行所室科技开发创收承包责任制,各研
究室按承包目标的完成情况,将收入的20%~30%留给研究室作为发展基金,由
室主任掌握作为科技开发方面的活动经费,另将收入的10%作为奖金,由室主任
奖励给在科研和开发工作中做出成绩的科研人员。该所全年参加开发、咨询、服
务的科技人员达63人次,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0多项,创收10余万元。
该所今年还抓了科技开发实体的整顿和组建工作,在对没有经济效益的科技
实体和公司进行停业整顿的同时, 又新成立了各类科技开发公司7个,使该所的
开发实体达到12个,其中水产品加工研究室新成立的“四星水产科技发展公司”,
渔捞技术研究室创办的“渔业技术开发部”,检测中心创办的“菲士科技发展公
司”及在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注册的“黄海实业发展总公司”等取得了较好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该所的开发创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黄海水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