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8&rec=103&run=13

综述

[科技事业]1993年,全省科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
明奖、星火奖的数量和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数量居全国各省市之首;承担国
家计划、申报和授权专利、设立国家级各类改革试点和试验示范区、争取国家科
委支持强度等均居全国前列;实施科技兴省兴市战略,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效果
不断提高,在科技兴农、兴海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初步形成了山东特色。
在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机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科技进步的支撑条件也有了
一定的改善。
一、全社会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省17个市地和70%的县(市、区)提出了
科技兴市、兴县战略;有24个县(市、区)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验收,其中
淄博市5区3县全部通过;落实鲁发[1992]26号文件,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投
入是生产性、战略性投入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并采取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
去年, 省级科技3项经费、科学事业费都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市地、县技术
开发研究经费达4300多万元,科学事业费3600多万元,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有4个市地、20多个县(市、区) 科技投入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全省仅通过省科委
争取安排的科技贷款就达1 1亿多元。 围绕科技改革和发展,各级各部门出台了
一批重大的政策,为科技进步创造了好的环境条件。
二、 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省属科研机构已分流出1/3的人
员办实体、 搞服务。县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共创办技术经济实体300多个,年创
收3亿多元,其中合资合作企业50多个,引进外资500多万美元,有50个参与或成
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71个与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联系,21个进入大中型企业,
22个进入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发生了新变化。去年,省科委通过贴息,
为省属科研单位争取贷款8300多万元,相当于全年的科技事业费,进一步强化了
科研单位的经营机制,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全省已发展到4080家,从业人员
4万多人,其中科技人员占60%以上,全年创产值20多亿元,利税近4亿元。
四、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
交流与合作关系, 全年共派出科技考察、国外参展团组56批、280人次,接待来
访科技考察及科技贸易团组62批、500人次。签订技术贸易意向书及合同书68份,
合同成交额1000多万美元, 意向合同额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倍。执行政府
间合作项目18项,较前10年总和还多。
五、技术、信息市场日趋活跃。全省各类技术贸易机构已发展到5000多家,
从业人员5.7万多人,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0639项,合同额10.4亿多元,比上年增
长24.1%。以各级情报信息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信息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省
和烟台、淄博、青岛、威海、济宁等市已开通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各专业信息
机构收集可供转让的技术30多万项,接待咨询服务40多万人次,创办技术经济实
体100多个,去年创收600多万元。
[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一、科技兴农。1993年,农业科技工作以发展高产
优质高效农业为重点,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取得了农业科技工作的全面丰收。
1.农业基础研究硕果累累。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共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603项,其中新上157项。种植业上,审定通过了小麦、
玉米、 棉花等16个作物、24个新品种,其中“西玉三号”玉米20.03亩连片种植
平均亩产96 9.84公斤,有1.02亩产量达1084.45公斤,创出了我国夏玉米最高纪
录;养殖业上,省渔技站进行的建鲤引种及当年养成技术,平均亩产838.61公斤,
建立的2个周期、 3个产量梯度的6种养殖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1年育种、2
年养成的模式,为我国北方养鲤提供了新经验;社会发展方面,新华制药厂研制
的头孢拉定、济宁抗生素厂研制的大观霉素,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 “四加二”计划实施效益显著。吨粮田已在全省推广900多万亩,并正在
向双千田等高效模式转变;20万亩麦棉双套、两熟高产技术开发,平均亩产小麦
408.58公斤、 棉花101.4公斤,比开发前3年平均产量分别亩增141.8公斤和24.7
公斤。 25万亩带动田平均亩产小麦343公斤、棉花90.98公斤,比开发前3年平均
亩增74.6公斤和17.02公斤, 开发田和带动田合计,共增产小麦4794.9万公斤,
棉花713.97万公斤。51万亩麦油两熟开发,小麦、花生单产分别为415.23公斤、
410.33公斤,分别比开发前3年平均亩增144.5公斤和192.43公斤,57万亩带动田,
平均亩产小麦362.16公斤、花生342.93公斤,比前3年分别增长33.8%、57.4%,
开发田与带动田共增产小麦4832 3.95万公斤、花生17102.7万公斤;立体农业技
术开发, 共筛选高效模式50种,开发面积88.5万亩,平均亩产粮食779.2公斤,
亩收入1495.8元, 带动田82万亩,平均亩产粮730公斤,亩收入1324.2元;生态
农业综合技术开发, 使人均占有粮食831.9公斤,人均收入1503.7元;光能利用
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0.99%、36.3%,土壤有机质1.17%,农作物秸杆52.3%
得到饲用, 共推广新技术100项,科技人员已占人口总数的6.3%;1993年108万
亩果品开发田平均单产1010公斤,较计划增加54.2%,4年累计总产25.3亿公斤,
总增15亿公斤,总经济效益36.6亿元。果品质量明显提高,级果率90%以上,优
等果率由开发前的54.1%提高到83.9%;畜牧业综合技术开发,大牲畜存栏平均
增长40%以上, 羊、猪、兔、禽分别增长30%、10%、110%和70%,良种率80
%以上,青贮氨化、冷配、杂交等技术已得以广泛利用。
3.棉铃虫防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了防治棉铃虫的有效药剂--棉铃宝,
制定了配套的综合防治措施, 共治理568万亩,化防次数降到10次左右,用药量
减少30%,成本降低20%。
4. 星火计划向深层发展。1993年全省共安排省级以上星火项目675项,年可
新增产值37.8亿元, 利税8.42亿元。已建立了8个星火综合开发区,16个区域性
支柱产业,16个星火示范乡镇,5个超亿元的星火企业。
二、科技兴工。围绕提高工业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安排9大专题、413
个课题进行科研攻关。开发新产品800多个,年增产值13亿多元,利税1.8亿元。
厂办科研机构发展到868个, 并正在向集团化的技术中心方向发展。30家省和国
家科技示范联系企业取得新发展,出现了一批依靠科技进步振兴企业经济的典型。
创办的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区域、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信息服务,
仅据山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 全年为社会提供信息100万条,创社会效益20
多亿元。组织申报国家级新产品156项,居全国第二位。
三、 科技兴海。省里制定了“科技兴海”方案,沿海7市地和省有关产业部
门都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作出了全面部
署。
1.增强海洋产业的发展后劲。围绕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深度加工利用、海洋
化工等方面, 安排科研项目112项,其中新上48项,投入3项经费300多万元。有
26个项目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其中“海洋生物优良种质和抗病新品种研究”
已在国内率先首次列入国家攀登计划,并通过了专家评审。
2.海洋科技开发成效显著。两批“科技兴海”技术开发计划安排66项成果转
化项目,使用科技贷款3亿多元,财政周转金90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可实现产
值18亿元, 利税7.2亿元,创节汇9000万美元。已与正大集团、永辉公司等国外
公司达成了合资合作进行科技开发的意向,为“科技兴海”走向世界拉开了序幕。
3. 海洋基础性技术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历时4年的海岛调查工作,共有1800
多人参加,其中科技人员1406人,对全省总面积为136平方公里的326个海岛的环
境、资源和经济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取得了大批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
基础数据,并将长岛县列入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开发试验区。
四、科技为社会发展服务。依靠科技引导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引起了社会各
方面的重视,各级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人口控制和素质提高方面的科技投入
逐年加大,进行重点攻关,取得了大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罗庄镇、牟平县、
长岛县和日照市、泰安市等国家或省级社会发展综合试验区,工作进展顺利,已
初步总结出了经验。改革开放试点县工作取得好成绩。针对费县实际,已有近千
人到费县进行了实地考察,签订合同、协议50多份,意向书300多份。
五、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以“火炬计划”为导向,全省高新技术及其产
业在三条战线上进一步展开。 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投入资金100.77亿元,开
工建筑面积已达487.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96.6万平方米,进区企业已达4668家,
经省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61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400多项,全年实现产
值72.37亿元, 利税6.05亿元,创节汇1.05亿美元。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的50家试点企业,已全面展开工作,部分已初步见到成效。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生
长点99个,覆盖了2/3的县(市、区)。全省共安排火炬计划项目223项,其中国家
级29项,列全国第二位,项目总投资13.3亿元,完成后可新增产值65.8亿元,新
增利税20亿元,创汇1.8亿美元,节汇5.4亿美元。 (省科委办公室)
[省科学院科工贸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1993年, 山东省科学院认真贯彻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
以科研为依托、以产业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全年新建具有独立法
人资格的公司14个,至1993年底,全院共有具备法人资格的公司(企业)51个,初
步形成了外向型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工作新格局。1993年产业投入达4000多万元,
生产经营总额达5247万元,创利税1044万余元,全院吸引外资70多万美元,为国
家创汇5万美元, 均创历年最高纪录。新建的6800平方米中试车间已交付使用,
有4个高科技项目建成投产,并取得了初步效益。一批拳头成果转化为拳头产品,
形成产业。如“磁控溅射镀膜玻璃”、“小型免维护蓄电池”、“汽车摩托车报
警器”等项目已完成投资,形成生产能力。人才结构渐趋合理,51家企业从业人
员达722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41.4%,其中由事业单位流向企业的360余人,占
企业职工总数的半数以上。一批既是科技人员又掌握管理和营销技巧的复合型人
才和科技企业家应运而生。盈利产业不断增加,使院级科研计划课题和技术开发
项目经费实现了滚动增长,与上年相比,科研与开发经费分别递增了20%和30%,
各研究所、工厂、公司随着产业化的迅猛发展,科技与经济实力同步增长,改善
了科研和生产条件,初步实现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创收再投入”的良性循
环机制。
[山东省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中试基地着手兴建]目前全省最大的综合性科
研实验基地--山东省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中试)基地已着手兴建。该基地选址在
济南市历城区彩石乡,占地51亩。主要承担科技成果的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以
及项目论证、产品检测、工程试验、设备安装调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等方面
的任务,兼有研究开发、创新、技术辐射、培训服务和开放合作等多方面的功能。
基地建设周期为10年, 总投资规模预计为3.5亿元。资金来源本着自筹为主、自
主发展的原则,主要通过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等立项项目
和工业性试验收入、股份制资金支持等渠道筹措。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0
亿元、创利税3亿元。此项跨世纪工程已经省计委(93)鲁计基字第546号文批准。
目前,整体规划设计已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政府规划部门批准,省科学院及
有关部门正按已制定的建设规划,抓紧进行施工设计等项准备工作。本着边建设、
边完善、边投产的步骤,1994年拟完成“三通一平”,建好围墙和防洪沟,争取
进入1-2个产业(企业),并以全新的人事制度着手进行组织建设。
[国家授予山东省科学院对外贸易经营权] 1993年3月12日,经贸部、国家
科委、 国防科工委和国家教委等单位在北京召开大会,授予我国首批100家科研
院所科技产品对外经营权。在首批授权的百家科研院所中,省、市属地方科研单
位计有5家,山东省科学院是其中之一,在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中是唯一的。
赋予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对外贸易经营权,发挥技术开发与外贸经营相结合形成的
整体优势,有助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加速科技进步。 根据经贸部[1993]外经贸政发字109号文的要求,省科学院指
定由山科新技术开发总公司承担和办理进出口业务。该公司已经经贸部批准被正
式授权,并核定其进出口业务范围,招聘、培训人员和办理了各种手续,1993年
年底具备了独立办理进出口业务的能力并开始投入运作。 (省科学院办公室)
[《山东农业科学》创刊30周年]1993年10月26日,《山东农业科学》创刊
30周年纪念大会在山东省农科院隆重举行。省委书记姜春云为大会题词:“发展
高新技术,振兴山东农业”,省长赵志浩的题词是:“强农固本,科技先行。”
《山东农业科学》是由山东农学会、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共同主办、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创办于1963年10月,始为季刊,1986年
改为双月刊, 1988年起国内外公开发行。截至1993年底,已出版115期,累计刊
登各类专业文稿2367篇,约930万字,总发行量152万册。该刊创办30年来,重点
报道我省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及国内外重大科技动态,发
挥了重要的传媒作用。 我省获得的700余项省部以上农业科技成果,80%以上均
在《山东农业科学》进行过超前报道,加速了成果向生产的转化。现该刊已与10
多个国家的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刊物交换关系,有20多篇论文被联合国文摘刊
物录用。在全国和全省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位居全国省级农业科技期刊第三
位。被评为全国农口学会系统优秀期刊、全国综合性中级农业科技优秀期刊、山
东省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张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