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85&run=13

[山东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迈出新步伐]1992年,山东省努力寻求由传统农
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轨变型的规律,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子。全省农业
在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实现了大灾之年减产增收。1992年全省粮食总产358
9.3万吨, 比上年减8.4%;棉花总产67.7万吨,减49.9%,油料总产166.3万吨,减
28.7%,但全省水果总产371.8万吨,比上年增32%;蔬菜总产1944.73万吨,增29%;
肉类293.7万吨,增12.4%;水产品248万吨,增25.2%;农业总产值840亿元,增1.8
%; 乡镇企业总产值2200亿元, 比上年增40%以上;农村社会总产值2872亿元,增
32.5%,农民人均纯收入803元,比上年增5.1%。
山东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主要做法是:
(一)实现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省委五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制定了《山东省发
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意见》,各级逐步由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以
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商品农业转变;由以追求数量型增长为主,向增量增效并重转
变;由单一封闭型经济向综合开放型经济转变。全省各地分别制定了具体规划和实施
方案。省在不同类型建立了27个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各市地也确立了一大批示范单
位,全省高产高效农业已初步形成规模。
(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在种植业方面,扩大经济作物比
重,提高复种指数,逐步向精细立体化发展。1992年,全省间作套种5427万亩,居全
国之首, 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161%,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4∶26调整到73∶27。高值
田面积1653万亩,其中“双千田”(亩产千公斤粮、亩收入千元钱) 378万亩,不少市
地还出现了一大批亩收入达万元以上的“万元田”。在大农业方面,坚持农、林、牧、
副、渔协调并进,逐步向资源配置合理,生态环境优化发展,全省林、牧、副、渔业
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8.6%上升为48.1%。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稳定第一产业,大
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重视了加工业、服务业,促使农产品增值增效。1992年农
村二、三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3.4%上升到70%以上。
(三)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各地积极引进了一批
代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主要农作物、畜牧业等优良品种
的比例不断增加,间作套种、保护地栽培、青贮氨化、海淡水高产精养、农副产品精
细加工等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大大提高。许多地方还积极兴建农业科技园,培植农业高
新技术生长点。一些地方还积极筹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外向型农业开发示范区,
对提高科技开发水平、扩大科技兴农覆盖面将起到新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各地还推
行了农科教统筹,科物政结合的科技运行新机制,农技推广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目前,全省有1000多万农民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其中有20多万人达到中专水平,为
此大大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因素在农业增产增收部分中的比
重已占40%以上。
(四)搞好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创汇农业。1992年新建各类农贸市场300多处,
全省已发展到7300多处,年成交额达270亿元,比上年增加260亿元。全省现已建成各
类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410多个, 新上合资项目2000多个,农产品出口收购值50多
亿元,创汇1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0%以上。
(五)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1992年,全省水利建设投资在原有基
数上增拨5000万元, 总额达到4亿元以上。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注重加
工、储藏、运输、销售以及能源交通、能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抗御自
然灾害的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农业综合开发逐步向纵深发展,黄淮海平原和黄河三
角洲农业开发效益明显, 自1988年到1992年,共改造中低产田1100万亩,开垦荒地2
74万亩,新增生产能力粮食12亿公斤,棉花15万吨,浅海滩涂开发扎实有效,全省开
发利用面积500万亩(实际养殖面积116万亩),占可开发利用面积的25.3%;海水养殖
产量86.7万吨,占海水产品总产量的36.9%。庭院经济开发有较大发展,全省庭院经
济产值达2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7%。

(张霞 毕海昕)

[田纪云副总理考察山东黄河防汛工作]1992年5月6日-9日,田纪云副总理带领国务
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山东省省长赵志浩、黄发会代主任亢崇仁等陪同下,考察了
山东省高村、井圈险工和东明县的防滚河工程,实地察看了北金堤滞洪区和东平湖蓄
洪区,检查了石洼分洪闸设备保养维护情况,听取了山东省负责同志关于黄河防汛工
作汇报,并就泺口铁路桥防汛事宜作了部署。
对于黄河的治理,田纪云副总理要求要采取积极防御、综合治理的方针,近期就
是要加高加固堤防,重点处理险工险段国家划定的分滞洪区,可采取民办公助方式搞
一些安全设施建设。同时还指示下游要继续抓紧放淤固堤,放淤固堤是个好办法,既
能疏浚河道又能加固堤防,还能造地。新造的地可以自己种树,搞林粮、果粮间作,
搞多种经营。并要求这项工作规模要加大,速度要加快。
国务院副秘书长李昌安、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周文智,铁道部副部长石希玉等
也参加了这次考察。
(王春生)

[加大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早在1990年7月7日,中共山东省
委、省人民政府就发出《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明确规定,农民人均负担的
集资提留和乡统筹费,一般应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同年9月,省政府第
51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山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副省长王乐泉任组长,
省政府办公厅、省农委、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
设在省农业厅,负责全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
1991年10月22日,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农民负担管
理条例》,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走上了法制轨道。1992年,围绕贯彻落实上述条例,
1月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条例》 宣传月活动。2-8月份,全省监察、农业、财政3
个部门还对乡镇统筹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堵塞了增加农民负担的漏洞。
5月14日, 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73次主任会议决定对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条例贯彻实施
情况进行视察。 李振主任和卢洪等5位副主任参加了视察工作。并将视察的情况向省
委、省政府写了报告。
1992年10月9日-20日,国务院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检查组对山东省贯彻执行国
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的情况以及农民负担情况进行了检查。并抽查
了胶南、高唐和沂水3县市以及所属的6个乡、12个村。检查组对山东省前段减轻农民
负担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12月26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的紧急通
知》,要求对农民所有的集资、摊派、收费、评比、达标活动一律停止,立即冻结。
31日,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切实搞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通
知》,对如何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1992年全省农民负担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1年的10.5%减少到6.44%,
减少了4.06个百分点。

(董道慈 庞洪军)

[关于山东省农民职业的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
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职业选择自由度空前拓宽,传统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
了巨大变化。1991年,山东省农委对全省14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8626个劳动力进行了
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由十一届三中全
会前的90.4%下降为62.5%;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中
的农民工、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和私营企业经营者等占劳动力总数的14.5%;第三产
业中的乡村脱产干部、科教文卫工作者、个体或合伙工商劳动经营者占劳动力总数的
8.4%;其他职业如受雇劳动者、家务劳动者等占劳动力总数的14.6%。
农民职业变化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1991年与1986年相比,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增长8.1%,年均递增1.6%;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增长44.9%,年
均递增7.7%, 其中农民工从事二、三产业的职业为已占劳动力总数的30%,其增长
幅度大大高于第一产业。二是由低效产业转向高效益产业。1991年调查村中,不同产
业劳均创经营收入, 种植业为1469.17元/人, 林牧渔业2047.6元/人, 第二产业44
26.43元/人,第三产业3718.5元/人。农民是按不同产业的经济效益高低选择职业的。
1991年与1986年相比,第一产业内部林牧渔业劳动力增长29.9%,高于种植业劳动力
5%的增长速度; 第二产业劳动力增长37.7%,高于一产业的劳动力增长速度;第三
产业劳动力增长速度又高于一、二产业,达60.5%。三是由单一务农型转向兼业型。
绝大多数转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他们以做工、经商等为主,从
事农业生产为“副”。即便是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劳动力,也是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
经商。调查村中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者达211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4.5%。
对今后劳动力转移所采取的对策是:1.要加速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第三产
业从发展看是最能容纳劳动的产业。“八五”期间,全省农村第三产业就业份额要达
到15%以上较为合理。因此,要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一是要放宽发展第三
产业的限制,物价、税收、城建、公安、工商管理等部门要积极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
展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二是增加对农村第三产业的投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等多
渠道投入,财政资金、信贷资金要提高对第三产业投入的比重。三是不断扩展新的服
务领域。可在农村大力发展交通邮电、商业饮食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加快兴办金
融保险、技术服务、信息旅游、咨询、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等新兴行业。四是消除城
乡分离的障碍,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重点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中小城市和
农村中心集镇兴办第三产业。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我省东部地区要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加速推进技术进
步。同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出国办厂,组织劳务输出。西
部地区要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外延与内涵并重,近期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对
乡镇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尤其是在政策和资金上要给予优惠和扶持。乡镇企业办好了,就可以安排更多的剩余
劳力。
3.加强文化科技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首先要落实好国家九年制义务教
育法,采取具体措施,杜绝学龄儿童辍学现象,防止出现新文盲。其次要加强对农民
的科技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经营能力。第三要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
到农村去大显身手,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在农村文化科技教育
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张永森 刘卫平)

[沂蒙山区的外向型经济]沂蒙山区包括沂水、沂南、沂源、平邑、费县、蒙阴、苍
山、临朐、泗水、山亭等10个县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近几年,这些地区
的外向型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2年外贸出口收购值达10.5亿元,比1991年增长2
9.6%,是1984年的10倍;实际利用外资额2830万美元,是1991年的5倍,新批三资企
业120多家, 其中韩国大宇公司投资2.7亿美元,在泗水县建设的年产247万吨的水泥
厂已破土动工。该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快资源优势向出口创汇优势的转变。沂蒙山区充分利用农副土特资源、建
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首先,以外贸出口企业为龙头,
组织千家万户发展出口商品生产,重点发展那些占用资金少、耗能低、工艺比较简单、
家家户户都能干的地毯、刺绣、抽纱、勾针衣、草柳编等劳动密集型项目和初加工产
品。沂南县以县工艺美术公司为龙头,带动26个乡镇、124个村的1万多户发展草柳编
和刺绣生产、出口值连续4年翻番,1992年出口交货值达700多万元,产品销往美欧等
4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二,从加强基地建设入手,建立和完善“贸工农”一体化出口
商品体系。山亭区建起的花生、羊皮、白鹅、地瓜枣、谷穗、于鲜果品六大创汇基地,
1992年出口商品供货值达到3000多万元。第三,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名、优、土、
特、 新产品,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到1992年,该区出口产品已发展到15大类440多
个品种,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抓住机遇,积极扩展对外交流。1992年,该区充分利用青交会、啥交会和香
港、深圳经贸洽谈会等一系列涉外经贸活动,主动出击,招商引资,广交朋友,扩大
交往, 提高沂蒙山区的知名度。1992年,到临朐县洽谈项目的外国客商达650人次,
谈成利用外资项目89个,外资额达7889万美元。
三、创造条件,优化投资环境。一是制定优惠政策。临沂地区制定了三个政策性
文件。山亭区制定了“外商投资十三条优惠政策”。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
资环境。临朐县1992年开通了程控电话,实现了国内国际直拨,大哥大,BB机也即将
实现全省联网。三是在内外商合作过程中,坚持平等互利,真诚相待,给投资者以信
任感、安全感、成功感。
四、强化领导,搞好组织协调。一是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一抓到底。
二是加强外经外贸队伍建设,把一批政治、思想、业务素质较好的人员充实到外经部
门。三是加强外资项目管理,努力提高利用外资项目的成功率。四是搞好大合唱。各
有关部门互相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外向型经济。

(徐传仁 翟建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