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56&run=13

[山东省第三产业“八五”及十年发展规划要点]一、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七五” 以来,山东第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1992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
4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110%,年均增长11.1%,产加值占国民生
产总值的比重为22.6%。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发展第三产业总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实现全省国民经济上新台阶的战略任务,
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放开搞活,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机制,力争第三
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一、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形
成功能齐全、结合合理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
支撑力量。
2.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确定为:
第三产业增加值, 1995年达到570亿元,2000年达到12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6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95年达到24%,2000年达到30%。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95年达到1200亿地,2000年达到25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16%。
出口创汇,1995年达到70亿美元,2000年达到15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6%。
货运量, 1995年达到6亿吨,2000年达到9亿吨,平均每年增长8%;邮电业务总
量,1995年达到22亿元,2000年达到5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
银行各项存款年末余额,1995年达到19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各项贷款余
额达到22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七五”末的35%提高到45%;普及九年制义务教
育,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到1995年达到15万人,2000年达到40万人。
三、主要行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教育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在继续加强商品流通、交通运输、
邮电通信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金融保险、信息咨
询、房地产、旅游、娱乐等行业,使其成为第三产业内部的重要支柱,带动整个第三
产业的发展。
(一)商业服务业:
1.充分发挥国合流通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覆盖全省向全
国辐射的批发网络。以国合批发商业为龙头,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资金等优势,
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拓宽产销一体的批发渠道。组建跨行业、跨部门的紧密型批
发企业集团,建立股份制形式的新兴批发商业。国合批发商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
方式,发展经销代理制,在外地设立分号和代理商,扩大批发范围。物资企业要加强
产需关系,通过发展与生产企业的长期合作,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保障企业的需要。
基层供销社,要成为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充分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进一步搞好
农副产品的收购、储运、加工、销售,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繁荣农村经济。
2.积极培养和开拓市场,扩大交易规模。在交通方便、生产集中的城镇,建立一
批工业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在大宗农产品集中产区,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
市场;在重要生产资料的产地,建立专业性物资交易中心,使山东成为全国重要的商
品集散地。全方位开拓城乡市场和省外市场,建立稳定的鲁货批发、销售中心,提高
市场覆盖率。
3. 加快网点和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今后每年要新增营业面积100万平方
米以上。集中力量在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大型综合商场或购物中心。
其他市地建设一批规模适中,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商场或购物中心。县城和区街建设
一批行业齐全、品种多样、方便群众的中小型网点。更多的依靠集体和个体的力量,
在居民住宅区建立零售服务网点,形成满足不同层次、多种消费需要的商业群落。特
别要大力发展饱食服务业,增加早点、小号、风味特色饮食店、粮店、煤店、维修、
理发等服务网点,方便人民生活。
(二)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1.加快铁路新建和技术改造步伐,重点建设京九线山东段、济南--邯郸、德州--
龙口、 桃村--威海、胶州-黄岛、宅科--羊角沟、新汶--平邑、枣庄--大坞铁路,争
取开工建设枣庄--临沂铁路。实现京沪线山东段和胶济线电气化,建设兰烟、菏兖石
复线工程, 到1995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950公里,货运量达到1亿吨;到2000年,
铁路营业里程达3470公里,货运量达1.28亿吨。
2.提高国道和省道的技术等级,增加公路通车里程。重点建设联结中心城市和沿
海开放港口以及通向腹地的高等级公路。“三纵三横一环”的公路网,全部建成二级
以上公路,主要干线建成高速公路,在繁忙路段修建一批全封闭的汽车专用线。积极
扶持山区和贫困地区修建公路,逐步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多等级公路相配套的
公路网络。 到1995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45万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1万
公里;到2000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万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2万公里,汽车
专用路3000公里。
3.加强老港改造和新港建设,提高港口集疏能力。重点建设开放港口深水泊位,
建成青岛前湾港二期、烟台西港池三期、日照港二期工程和日照港10万吨级矿石码头,
使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成为多功能、综合性、国际性的现代化港口。新建扩建威
海新港、龙口港、滨州港、黄河港和石岛、岚山、蓬莱、羊口等一批地方港口,加快
蓬莱至旅顺、东营至旅顺滚装码头建设,建成一大批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开发京杭
运河山东段,扩建济宁、台儿庄等内河港口。到1995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以上,
2000万年达到1.5亿吨。
4.加快航空事业发展,彻底改变民航落后的局面。济南、青岛机场扩建成国际机
场;烟台机场建成国家一级机场;改造一批地方中小型机场。增避国内外航线,实现
山东与全国内陆重要城市、沿海主要开放城市和旅游热点城市直接通航。尽快开辟至
韩国、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直达航线,逐步延伸到世界主要城市。
到1995年,全省航空旅客发送量达到100万人,2000年达到200万人。
5.邮电通信,要加快设施建设,增强综合通信能力。在“八五”期间建成一条光
缆和五条数字微波干线的基础上,“九五”期间建成威海至韩国国际通信光缆、京沪
光缆山东段和大连--烟台--青岛--上海光缆,建成省会至市地和市地之间的光缆和微
干线工程。到1995年,全省16个市地全部进入国际自动拨号网,县级城市进入全国自
动拨号网。长途电路3.9万路,市话交换机容量150万门;2000年,长途电路18.8万路,
市话交换机容量380万门。搞好邮件处理工程和邮运网络建设,重点建设济南、淄博、
潍坊、薛城邮件处理中心,建成青岛集装箱场地和青岛国际邮件互换局,增加邮电局、
所设置密度,缩小服务半径。枢纽局和中心局采用先进设备,提高传递速度和质量。
“八五”期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平均每年增长20%。
(三)房地产业和城乡基础设施:
1.加快房地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房产业要加快住房制度的
改革,按照提高租金、适当补贴的原则,统一公房租金标准,逐步把房租提高到成本
租金以上。商品房建设要进一步发展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继续鼓励城镇居民个人建
房。采取预付定金、分期付款、房产抵押贷款等形式,鼓励居民购买商品房。通过多
种形式,回收建房资金,加快住房建设。地产业要按照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
的原则,实行地产有偿使用。
2.搞好房地产综合开发,开辟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新渠道。今后无论是旧城改造
还是新城建设,都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配套”的原则,通
过招标、承包等多种方式,将开地地段中心标单位开发建设。房地产开发的收益要再
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房地产开发收入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
源。
3.搞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城市供排水设主季和水源地
建设, 集中力量抓好引黄济济、济淄、济潍、济烟等城市供水工程,5年新增日供水
能力205万吨;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济南、淄博、青岛、烟台、泰安污水处
理厂, 使污水处理率由现在的3.5%提高到18%。积极发展煤气和集中供热,实行区
域供气、联片供热,到1995年城市气化率达到52%。加强城市绿化,1995年城市绿化
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四)对外贸易:
1.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方位、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外贸体制改革步伐,
积极争取各市地外贸公司和一批内贸公司都享有进出口经营权,争取更多的生产企业
自营出口。广泛推行代理制,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为龙头,组建各种类型的联合
体和企业集团。加快组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宽国外销售渠道,建立国际销售体
系。在继续稳定和扩大对港澳、日本、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的同时,提高对其他国家
和地区出口的比重,特别要重点突破韩国、独联体和东欧、拉美、非洲及中东市场。
大力兴办海外企业,通过合作、合资、独资等形式,组建跨国贸易公司,在出口国家
和地区建立一批贸易分支机构,分拨中心和保税仓库,形成高效、面广、经营能力强
的出口营销网络。实行工贸、农贸、商贸结合,走联合经营、联合出口的道路。实行
工贸、农贸、商贸结合,走联合经营、联合出口的道路,形成统一对外的整体,保证
出口创汇的稳定增长。
2.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出口创汇。要实行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并重,以
出口创汇为中心,建立出口商品生产体系。积极培植货源,继续搞好出口生产基地建
设。农产品,要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抓住品种改良这个关键环
节,提高载培、饲养和保鲜技术水平,加强鲜活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
以同等数量的产品换取更多的外汇。工业品,集中力量开发和生产新产品,上档次、
上水平,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
品的出口,逐步实现由主要出口资源型产品向出口制成品转变,由主要出口初加工产
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 形成电子、机械、化工、服装、建材等5大出口支柱产业。
到2000年,工业制成品在全省出口产品中的比重达到80%左右,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
产品比重达到35%左右;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力争突破8亿美元。
(五)旅游业: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搞好景点景区建设。继续完善山水圣人旅游区、滨海旅游区
和千里民俗旅游线。搞好大型旅游基地建设,提高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围绕“吃、住、
行、游、购、娱”,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旅游基地。
到1995年,接待国际旅游者60万人次,国内旅游者4100万人次;到2000年,接待国际
旅游者100万人次,国内旅游者60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六)金融、保险业:
1.逐步建立起以国家银行为主体,地方、集体、中外合资和外国独资银行等多种
成分并存的金融体系。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批准我省建立地方发展银行,部分市
地建立地方合作银行;大力发展城市信用社;积极吸引国外金融机构来山东设立分支
机构,在青岛、济南设立外资银行,在其他大中城市设立外资银行代表处;积极争取
交通银行、中信、光大、中农信等国内金融组织,来山东设立分支机构。各类金融机
构要千方百计扩大资金来源,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量大限度地保证资金供
应。要按照“区别对待、扶优限劣”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资金
投向,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要集中力量盘活存量资金,
减少资金不合理占用,加速资金周转。要切实搞好结算服务,加强合同管理,审查双
方信用能力,合理组织和监督结算各方严格履行经济合同。避免结算资金的相互拖欠,
及时办理资金结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扩大储蓄业务,增加储蓄网点,把一部分消
费基金转化为建设基金。
2.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金融市场。办好同业资
金拆借市场;积极开办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扩大证券发行种类与数
量,建立股票咨询服务中心,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和完善外汇调剂市场,建成济南、
青岛、烟台、威海等大中城市外汇兑换调剂交易中心;积极发展国际、国内信托业务,
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3.健全规模的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主渠道,其他保险机构为辅导的保险业服务
网络,充分发挥保险业组织经济补偿和聚集资金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应城乡需要的各
种保险业务,为投保者提供优质服务。搞好防火防损,防患于未然,变被动赔偿为主
动预防。积极推行农村合作保险和养老保险,努力扩大涉外保险业务,建立健全外商
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中的雇员责任(工伤)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保险经纪
公司、保险咨询公司、保险公估行等保险中介组织,逐步完善保险业的市场机制。
(七)信息咨询业:积极开发各类信息咨询,搞好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和储存。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现代化的设备,拓宽信息渠道,扩大国际信息合作与交
流,形成覆盖全省、沟通国内外、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加速信息的社会化、商品化,
实现信息有偿转让,使信息咨询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搞好信息咨询机构建
设,创办一批经济实体,壮大信息咨询队伍。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创办信息咨询服务
机构,促使信息咨询业向多元化、高层次、全方位服务发展。
(八)科技教育事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是科技攻关、推广应用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
收,并在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的若干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加快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推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快威海、济南、
青岛、 枣庄、烟台、潍坊、淄博、济宁8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使其成为高新技
术生长和扩散的基地,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带头产业,高起点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搞好消化、吸收、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研究开发、推
广应用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技术市场,加速科技产业化。全面振兴教育事
业,加强智力开发,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1995年所有
城市和70%的乡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
校生的比例55%,全省高等院校在校生达到15万人。2000年全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达到60%,全省高等院校在校
生达到40万人。
9.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文化事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
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
健康水平。 1995年,全省医院病床达到21万张,平均每千人2.4张。振兴体育事业,
提高全省人民的身体素质。
四、区域配置
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地理状况,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由城市-城镇-乡村梯次展开,
分层次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形成布局合理、
城乡沟通、行业齐全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中心城市和城区驻地城市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开放优势和城市功能加快发展步伐,
成为全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排头兵。行业发展上,除继续发展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
邮电通信、公用事业等传统的第三产业外,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特别是对外贸易、
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旅游、娱乐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成为全省商品流
通中心、交通通信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带动全省
第三产业的发展。
小城市和城镇努力发展传统的第三产业,优先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商业、饮食
业和居民生活服务业。加快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步伐。积极发展
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信息咨询业,使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高
辐射能力,推进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
乡镇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
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要适应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建
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县一级要进一步配套完善
各类农业服务中心,建立贸工农、销供产一体化的服务实体,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
产纳入商品经济轨道,架起“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乡、村要面向农民,
建立各种服务部门和组织,在生产资料和良种供应、农田灌溉、植物保护、畜禽防疫、
农机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存、运输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发挥
好内联广大农户,外联各级经济技术部门的纽带作用。逐步形成以县级服务为中心,
乡镇服务为骨干,村级和农民合作服务为主体,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成龙配套的服
务网络。各类服务组织要实行有偿服务,有条件的可办成经济实体,逐步增加经济积
累,改善服务设施和手段。
五、主要政策措施
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机制。
1.以产业化为方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根据第三产业不同行业的特点,分别实
行企业化、半企业化和事业化等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步实现第三产业由福利型、
公益型和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
2.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所有制界限,调
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兴办第三产业。
3.积极推行股份制,优化企业组织机构。采取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法人持股、国
家持股、社会公众持股、外商持股等多种形式,率先在第三产业经营性行业推行股份
制。
4.以社会化为方向,打破封闭式的自我服务体系。把兴办第三产业与精简行政机
构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内部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
5.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劳动就业制度,赋予第三产业企事业单位充分的用工
自主权,逐步建立辞退、辞职制度和用人单位与职工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6.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多渠道、多形式的融通、筹措第三产业
建设资金。合理调整价格,增加第三产业收益,除铁路、民航、邮电通讯、土地一级
市场基准地价等少数由国家制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的以外,价格与收费全部放开,随行
就市。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增强第三产业发展活力。加快人才培养,大胆使
用和引进人才,提高第三产业劳动者素质。
(倪书俊龙钢)

[山东省海洋产业今后十年及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规划要点]今后10年及“八五”
期间,山东全省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总的构思是:“充分发挥山东海洋资源优势,依托
陆地,开发海洋,耕渔牧渔,尽快形成行业齐全、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外向型海洋
产业体系。

一、主要任务和指导思想
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八五”
期间及今后20年全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总任务是:坚持科技兴海,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以海洋渔业为突破口,振兴传统海洋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相互协调、相互
促进的海洋产业体系。力争海洋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用20
年左右的时间,跨上三个新台阶。到1995年,海洋渔业产值超过1990年陆地畜牧业产
值;2000年超过同期陆地畜牧业产值;2010年左右超过陆地种植业产值。把山东沿海
建成经济繁荣, 交通方便, 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先进地区,形成一条较为发达的
“蓝色”产业聚集带。
实现上述总任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起来,处理好
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坚持海陆并举,以陆地为依托,陆海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陆带海,以海补
陆,共同发展。
--坚持近海开发与外海、远洋开发相结合,充分利用海洋的共享性,以近海海域
为基地,抓住机遇,积极向外海和远洋经济体制。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外贸出口和国际合作,把海洋产业发展纳入外向型经
济轨道。
--坚持“科技兴海”,依靠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促进海洋产业发展。
“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发
展海洋产业。
--坚持依法治海,加强海洋管理,把海洋的开发利用与海洋资源的培育、保护和
海洋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海洋产业布局
总构想是: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中心,以海岸带为轴线,岸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黄
海沿岸经济技术开发两大地带。根据海岛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特点,重点建设5大岛群。
形成由岸至岛,由近海到远洋,由浅海到深海,多层次立体开发的新格局。
渤海沿岸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带, 连接黄河三角洲沿岸、莱州湾沿岸和莱龙沿岸3
个海岸区段, 全长799公里,属粉砂淤泥质、砂质海岸。今后10年,重点发展油气、
石化、原盐、盐化工和海水增养殖业。黄河三角洲沿岸区段,以东营、滨州为依托,
重点发展浅海石油开采、石油化工、海水养殖业,搞好滨州港扩建,使其成为山东北
部沿海重要的出海口。莱州湾沿岸区段,以大家洼和羊角沟港为依托,重点发展原盐、
盐化工、滩涂养殖及海洋捕捞业。莱龙沿岸区段,以龙口港为依托,实行养殖、捕捞、
加工综合开发,海洋产业逐步向高层次发展,扩建龙口港,使其成为德龙沿岸的出海
口。
黄海沿岸经济技术开发带, 连接胶东沿岸、半岛东南沿岸、半岛南部沿岸3个海
岸区段,全长2322公里,属基岸海岸。今后10年,要充分发挥产业集中、技术先进、
科技发达的优势,集中力量向高层次发展。胶东沿岸区段,要发挥整体辐射功能,依
托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威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发展远洋
捕捞和海珍品、海藻养殖,发展海洋旅游业,开发海洋能源。半岛东南沿岸区段,发
展海洋旅游业,开发海洋能源。半岛东南沿岸区段,要充分发挥青岛市的龙头作用,
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发展“四高”产品,全方位、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加快
青岛港建设, 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口岸。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争取建成国际1
0大旅游城市之一, 充分发挥海洋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科研和
海洋开发基地。半岛南岸区段,积极发展渔业、原材料工业及相关产业,重点建设日
照港,使其为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经过10年的努力,把山东建成海洋渔业基地、
水产养殖基地、旅游胜地和巩固的国防前哨。

三、海洋产业发展重点
(一)海洋渔业。这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优势产业。今后10年要以优质、低耗、高产、
高效海洋渔业为目标,养殖、捕捞、加工并举,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靠流通,
走立体、综合开发和渔、工、商、贸、科、运、储一体化的路子,提高海洋渔业的综
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到1995年,海洋渔业总产值达到184亿元,2000年达到34 0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1995年,海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50万吨,2000年达到335万
吨。
海水养殖,要继续扩大养殖面积,改善养殖环境,努力提高单产,实现精养高产。
要在扩大滩涂、浅海养殖的同时,开发新型养殖器材,改进养殖技术,积极向深海和
外海进军,成排成片大面积养殖,增强抗风浪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设置海底人工礁,
实现不同等深线上的分层次品种养殖。发展多品种混养、间养、轮养,以虾带贝,以
贝保藻,以藻养珍,实行立体开发,形成良性循环。到1995年,全省不第水养殖面积
达到160万亩, 增殖面积380万亩;到2000年,海水养殖面积达到250万亩,增殖面积
达到600万亩。
海洋捕捞,要适当限制近海捕捞,保护近海资源,积极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近
海捕捞要搞好综合治理,加强渔政建设,控制捕捞强度,保护天然资源的再生能力,
恢复近海鱼类的生态平衡。外海和远洋捕捞要增加大马力渔船,提高探鱼、捕鱼、保
鲜加工技术水平,增强在外海渔场的竞争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到“八五”末,外海
和远洋捕捞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
水产品加工,要以增加附加值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抓好名优水产品的保
活保鲜、深加工;抓好对低值水产品,粗粮细作,提高加工深度和产品档次;抓好与
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大力开发新产品。到1995年,水产品加
工总量达到80万吨。
(二)海洋化工业。发展海洋化工业,要坚持传统海洋化工与新兴海洋化工并举的
方针,继续发展制盐业,稳步发展盐化工业,大力发展海洋精细化工业,努力搞好海
水综合利用,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海洋化工工业体系。到1995年,海洋化
工工业产值达到18亿元,2000年达到2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1995年,原盐设计
生产能力达到850万吨,产量达到750万吨。到2000年,原盐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吨,
产量达到1000万吨。1995年,纯碱产量达到85万吨,烧碱50万吨,增加新型合成材料
1.5万吨。精细化工产品产量,1995年达到2000吨,2000年达到6000吨。
(三)海洋能源。利用浅海丰富的石油资源,加快勘探步伐,择优选取,滚动开发,
力争作到低风险、 低投入、 高效率、高效益。到1995年,使海洋能源工业产值达到
3.5亿元,2000年达到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8.2%。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科技
攻关和实验,加快开发利用。“八五”期间,新增小型风力发电机3500台/350千瓦。
(四)海洋交通运输业。要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加快港口和海洋运输设施
建设,港、航、船协调发展,形成内接腹地、外连五洲的海上运输体系,更好地为全
省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服务。1995年,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达到22亿元,2000年达到
40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13%。争取到1995年,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2000年达到
1.5亿吨。 调整船舶运输结构,优化发展集装箱运输和客货滚装运输,提高综合运输
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船舶更新改造,购置一部分性能好、耗能低、效率高的新船,
不断提高运输部队的技术装备水平。 到1995年,海上货运量达到2750万吨,2000年3
150万吨。
(五)海洋矿业。要按照勘探与开发并举、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快勘探步伐,
综合开发和利用资源,形成经济规模。到1995年,海洋矿业产值达到20亿元,2000年
达到3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6%。
(六)滨海旅游业。要继续搞好资源开发和基地设施建设,把海洋自然景观和人文
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成以青岛、烟台、威海、蓬莱4个风景区为中心的滨海旅游
区。同时,努力开发其他旅游资源,逐步建立起全省北起黄河入海口南至日照的各具
特色、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滨海旅游带。到1995年,沿海旅游接待国外游客30万人
次,收入6亿外汇人民币;2000年,接待50万人次,收入15亿外汇人民币。
(七)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要重点抓好3个方面,一是要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改造
传统海洋渔业;二是要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
展紧密结合,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三是建立海洋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
快海洋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陈炳芳 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