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24&run=13

[机构改革工作概述]1992年,全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改革指导思想上,坚持了紧
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管理体
制和运行机制作为改革的根本目的,从而跳出了以往历次精简改革那种就机构编制论
机构编制的老框子。在改革的内容上,紧紧抓住了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这个关键,坚
持精简机构与强化服务并举,走出了一条以简政放权促进职能转变,到分流人员、兴
办实体,实现“小机构、大服务”的路子。在改革的方法上,实行了综合配套、整体
推进的做法,坚持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紧密配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之配套进行。
各级机构改革试点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初步形成了“县乡突破、纵横延伸、综合
配套、整体推进”的局面。到年底,全省已有79个县(市、区)、1367个乡镇不同程度
地进行了机构改革的试点工作;省和市地两级的改革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省
商业厅、粮食局、供销社等专业经济部门改建为集团公司;市地一级专业经济部门改
革试点单位扩展到近百个;青岛等市已研究制定出了市级机构改革的方案。其他省直
部门和市地也大都开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和分流机关人员等方面的改革工作。下半
年还结合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动,按照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方向与原则要求,完
成了地级莱芜市和日照市东港区新机构体制的设计和组建工作,为进行市的机构改革
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经过较大面积的试点工作,①行政事业机构和人员初步得到精简,人头经费开支
开始减少。据初步统计,到年底,全省共撤并行政事业机构6802个,成建制改建经济
服务实体4276个。其中:省级3个,市地一级27个,县(市、区)一级883个,乡镇一级
10165个。 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分流出人员56034人,其中:干部21971人,工人3433
3人(含临时用工14267人) ;转入各类实体的43487人,充实到企业的7179人,其他45
38人。累计年减少人头经费支出11970.45万元。②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服务功能得到
加强。通过改革和贯彻落实《企业法》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各级政府普遍向基层和企业下放了权力,以往管得过多、过死、过于微观的状况开始
改变。 据对省直87个部门的调查统计,一年向企业下放了174项管理权。同时,通过
分流人员兴办实体,推动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③基层政权得
到加强, 县乡管理体制中条块分割矛盾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 年底,已有近百个县
(市、区) 将派驻乡镇部分分支机构下放乡镇管理,全省共下放单位23436个,干部职
工36万人,固定资产12.5亿元,增强了乡镇组织发展区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能力。
④机关作风有了改进,办事效率有所提高。进行机构改革的地方和部门,通过明确界
定职责范围,简化办事程序、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等措施,上下左右之间顶牛、推诿、
扯皮掣肘的现象大为减少。如审批项目,大都由原来的十几个部门管,改为一个口或
几个部门办理,减少了环节,缩短了时间,方便了基层。

(葛文学 郑忠德 赵光来)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成立]为加强对全省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的统一领导与管理,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膨胀,省委、省政府决定,撤销省
编制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省机构改革研讨组及其办公室,成立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
委员会由省和副书记、省长赵志浩任主任;李文全、韩喜凯,张瑞凤、王玉玺,张宗
亮任副主任;张昭立、林书香、黄可华、张龙、杨传升、潘中立、葛文学任委员。省
机构编制委员会是省委、 省政府主管全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机构改革,国家机关
(包括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机
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工作机构。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承办委员会的日
常工作。

(赵光来)

[县乡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一、县(市)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我省县级机构改革,总的要以党的十四大关于
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决定精神为指针,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要求,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
简政,提高效率,走“小机构,大服务”的路子。通过改革,把县级党政机构建设成
为职能配置合理,机构人员精干,运转协调高效的工作系统,以更好地促进改革开放
的县域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改革的内容和重点。一是转变管理职能。县委、县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按照
简政放权、政企分开的原则,减少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直接管理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加强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主要通过培育市场、
提供服务和运用经济杠杆、政策法规,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实施调控和管理。同时,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企业经营和人民生活环境,促进城乡
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是转变职能的重点。要对涉农、涉工、涉
商等专业经济部门的职能进行分解,将生产经营管理职能交还企业,将属于市场调节
的职能转移到市场,将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职能交给社会服务组织,将属于乡镇的
职能下放给乡镇。需要保留的行政职能适当集中,实行综合管理。其他部门也要按照
简政放权、强化服务的要求,转变职能,下放权力,集中精力搞好社会管理,加强监
督检查;同时增强服务观念,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本部门在服务经济
建设方面走出新的路子。二是理顺各种关系。理顺省、市(地)与县的关系。要进一步
向县放权,赋予县应有的决策和各项行政管理权,实现责、权、利统一。充分发挥县
级政权组织的作用。理顺县内部之间的关系。县委、县政府要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
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县委不配备与政府对口分工的领导,不设置对口的机构。某些
业务相近不宜分开的工作,合并设置机械,挂两块牌子。县直部门之间,要合理划职
责范围,明确管理权限和工作协同关系,避免职能重复、交叉和工作脱节。理顺县与
乡镇的关系。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下放县直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直接为农业和农村
工作服务的机构,人、财、物权要全部下放乡镇管理;双重管理、以县业务部门管理
为主单位的党的组织关系统由乡镇党委管理,其干部任免和人事考核、奖惩、调动等,
要征得乡镇党委的同意。理顺县与垂直管理部门的关系。设在县的具有一定行政职能
的重点管理部门,要与县级机关同步改革,改革方案要充分征求和尊重县委、县政府
的意见。三是精简调整机构。根据中央要求和我省的实际,在这次机构改革中,拟对
县级党政工作机构限额分别确定为:一类县不超过28个,二类县不超过26个,三类县
不超过24个。在限额内,分为必设机构和因地制宜设置机构两类。必设机构由省统一
规定设置, 拟定县委工作部门5个,县政府工作部门19个。同时,对其他机构的改革
作了规定。四是精简人员编制。在国务院重新审定下达县级机关人员编制总额之前,
我省各县党政群机关人员编制拟暂按下列数额控制:一类县(甲) 650人以内,一类县
(乙)600人以内;二类县(甲)500人以内,二类县(乙)450人以内;三类县350人以内。
进入经济强县的可增加50人。党委、政府、人大及其他机关之间的编制分配比例为15
∶75∶10。 二是精干领导职数。县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3人;县政府设县长1人,
副县长2-4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一类县,政府领导班子可增加1人。各部门的领
导职数,一般配备正职1人,副职1-2人,工作量大、业务面宽的可增配副职1人。
县级市的机构改革,要注意体现城市的特点,其机构设置,可比同类县适当增加
一、两个市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部门;其机关人员编制可比同类县增加50人。
二、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简政放权,理顺关系,增强乡镇管理功能。设在乡镇直接为农业生产
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农技、农机、农经、林业、畜牧兽医、文化等单位要全部下放,人、
财、物划归乡镇管理。教育、卫生等单位,可睛放乡镇管理,或下放部分管理权,具
体由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工商、税务、法庭、公安派出所等监督执法机构,实行双
重领导,以上级业务部门领导为主的体制,其干部的任免、调动、奖惩要征得乡镇党
委、政府的同意。银行、邮电、供电等中央系统管理单位,要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
监督协调,其干部的任免、调动、奖惩要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实行双重管理
和中央系统管理单位的党的组织关系,由乡镇党委管理。乡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一
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可予以适当调整并归并。
(二)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当规范和精简乡镇党政群机构
编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面积等条件指标,将全省乡镇分为大、中、小三类。
人员编制一类乡镇不超过30人,二类乡镇25人左右,三类乡镇15人左右。凡进入省经
济强乡的,可增加编制5人。乡镇党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1-2人(含党政兼职的) ,组
织、 宣传、纪检委员各1人。乡镇政府设乡镇长1人,副乡镇长一般2-3人。为了便于
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充分发挥乡镇各类机构人员的整体效能,乡镇党委、政府可
合设一个办公室。 一、二类乡镇可设5-6个综合性办公室。三类乡镇可继续实行助理
员分工制。
另外,对事业机构设置、发展服务实体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机构体制的协调
运转等问题,都作了原则要求。

(葛文学 郑忠德 赵光来)

[按机构改革的要求组建地级莱芜市]1992年底,国务院批准莱芜市升为地级市,设
立莱城、钢城两区。省委、省政府根据党的十四大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的精神,以莱芜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有利于防止与克服
官僚主义的原则,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方向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要求,组建地级莱芜市。
一、掌握的具体原则:①有利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和政权建设,充分发挥政府
组织发展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的作用。市委不设置与政府对口和职责交叉重叠的机构。
②按照政企分工开的原则,合理确定政府职能。改变传统的管理经济与企业的体制和
办法,调整政府的职能机构,切实加强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大力培育市
场体系,强化市场管理、城市规划建设和社区服务职能,弱化微观管理,不设专业经
济部门,主要以宏观上搞好间接管理和经济调控。③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精干机
构。市区两级不过细分设,业务相近的机构合并设置,有些工作在部门内设科、股承
担。④按照简政放权、理顺关系的要求,合理划分市、区职权和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
工,最大限度地减少职责交叉。一些需市里统一管理的工作,如市政规划、建设、管
理和交通等,区一级不再设置机构。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市级党政机构23个,其中,市委工作部门6个,设办公
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市直机关党委;市政府工作部门17个,
设办公室、经济贸易委员会、农业委员会、建设环保土地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科学
技术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计划统计局、财政税务局、公
安局、民政局、人事劳动局、交通局、审计局、工商物价局、司法局。莱钢区委只设
一个综合性办公室;区政府工作部门设办公室、经济贸易委员会、农业委员会、科教
文卫体育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计划统计局、民政局、人事劳动局、审计局、工
商物价局、 财政税务分局、公安分局。市级党政群机关人员编制控制在800人以内,
莱城区机关控制在300人以内,钢城区机关控制在150人以内。

(葛文学 郑忠德 赵光来)

[县乡机构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1992年,山东省把县乡机构改革工作摆到重要
议事日程,省委五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分析研究了全省县乡机构改革试点的情况,
明确了“政府管理和机构改革可以在县乡两级率先突破”的方针。省委正式作出了进
一步推进和扩大县乡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的部署,要求每个市地要在一个县、每
个县要在一、两个乡镇进行改革试点。年初召开的全省政府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步攻的要求。这样,我省的县乡机构改革试点工作进入
了全面铺开、深化发展的阶段。
一、试点面逐步扩大,取得了初步成效。到年底,全省已有79个县(市、区) 、1
367个乡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机构改革试点工作, 均占县、乡总数的60%。青岛市所
属市(区)、枣庄市峄城区和肥城市基本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通过改革,全省共撤并
机构11077个, 其中撤销6801个,成建制改建各类实体4276个,精简行政、事业人员
56304人,其中吃财政拨款的46200人;干部21971人,工人34333人(含临时工14267人)。
年累计减少财政开支11970.45万元,其中行政经费3525.9万元。下放派驻乡镇的分支
机构23436个, 占49.8%,下放干部职工36万人,资产12.5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兴
办各类经济服务实体22883个, 从业人员157549人, 其中由机关、 事业单位转入的
49647人。
二、支持下面大胆探索,及时总结推广了先进经验。一是支持下面大胆探索。省
里不划框子,不定调子,让基层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试验。二是及时总结推
广先进单位的经验, 抓了典型引路。 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深入到16个市地30多个县
(市、区)和部分乡镇,全面调查和重点考察了各个先行改革试点单位的情况,并在此
基础上于4月召开了全省扩大机构改革试点座谈会, 系统总结和交流推广了21个先进
试点单位的经验,促进了面上试点工作的不断发展。
三、县乡机构改革形成了四种基本思路模式。(1) 以简政放权、健全乡镇政权功
能为突破口,推动党政机关职能转变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县乡管理体制和
机构进行全方位改革。这种思路模式以原县级莱芜市为代表。莱芜为了解决乡镇功能
不全和条块分割的矛盾,将派驻乡镇的26个分支机构中的23个下放给了乡镇管理,并
以此为依托, 组建专业服务组织。市直部门同时转变职能、兴办各类经济服务实体1
39个,转移出机关人员290多人,每年可节约财政支出近百万元。全省已有100多个县
(市、区)学习借鉴莱芜的经验,程度不同地向乡镇下放了一些分支机构的管理权。(2)
按照“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强化服务”的思路,选择政府经济管理机构
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促进其他方面的改革。这种思路模式以昌邑、诸城为代表。昌邑
县的主要做法是: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将商业、粮食、轻工、纺织等14个行政职能
逐渐弱化或大部分消失的政府部门,改建为企业性公司,初步克服了政府对企业管得
过多过死的弊端,强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诸城市按照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需要
和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的要求,积极探索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原外贸局改建为外贸
公司之后, 已发展成为联系全市75%的农户、 拥有固定资产近亿元,年出口收购额
4.36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3) “转、改、放”多种措施并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配
套进行,对县乡机构进行比较全面的综合改革。这种思路模式以阳信县为代表。阳信
县以自己的现实情况出发, 在改革中,将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外贸5个流通部
门和17个事业单位改成了经济实体,将一轻、二轻、林业等政府部门和36个部门内设
机构予以撤并,将14个县直派驻乡镇机构下放乡镇管理。同时配套进行了干部人事制
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将竞争机制引入机关、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实行公开竞争,
双向选择, 并根据工作优劣,拉开分配档次。通过改革,县直机关精减人员309人,
乡镇精简466人,走上了生产第一线,每年节约约财政开支200万元。(4) 县级机构改
革暂时不动,在乡镇这个层次率先突破,以精简机构、科学设岗、裁减冗员、兴办实
体、强化服务为主要内容,改革乡镇机构。这种思路模式以胶州市李哥庄镇为代表。
这个镇从自己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原有的机构人员重新组合,通过改
革, 精简了人员,减轻了财政负担。镇直机关行政事业人员由152人减少到37人,人
头费开支由39万元减少到16万元。 同时组建了10多个服务实体,拥有固定资产100万
元,从业人员300多人,1992年实现利润15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葛文学 郑忠德 赵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