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209&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郑义堂 陈延明
副书记 徐祥之 陈延明 阎廷琛 王曙光 侯继唐 张敬涛 曾昭起
中共地纪委书记 李朝琪 赵振兰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郑衍柱
副主任 王献章 张伯衡 李耀亭 许桂英(女)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徐祥之 陈延明 王曙光
副专员 阎廷琛 陈延明 张敬涛 杜九西 张锡九 刘玉华(女)
原万同 布占祥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许继善 阎廷琛
副主任 艾尚惠 赵鲁贵

聊城地区辖聊城、临清两市和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县。114个
乡、 46个镇,设6个市区街道办事处。总面积8590平方公里。据统计,年末全区总人
口537.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2.9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11‰,较上年降低了
3.84个千分点。
1992年,全区人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扎实实
工作,推动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农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工业面临各种
困难的情况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全民社会生产总值6
6.37亿元,国民收入58.02亿元。全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健康发展。
1992年, 全区农业先后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旱、虫、早霜等灾害,800多万亩农作
物几乎全部受灾, 其中,重旱面积达430万亩。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各级党委、政
府把抗灾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地委、行署作出了《全员全党全民深入开展救灾增
收活动的决定》,提出“粮棉损失多种经营补,农业损失二、三产业补”。地、县、
乡三级抽调1万多名机关干部深入抗洪救灾增收活动。特别是在9月份召开的全区农村
工作会议上,组织参观和总结推广了一大批发展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先进典型,对广
开生产门路,搞好抗灾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年末多种经营总收入达40亿元,比上年
增长11%。瓜菜种植面积达到44.58万亩,增加4.17万亩;果园面积达到78.30万亩,
增加21.63万亩; 油料57.02万吨,比上年增长51.2%;蔬菜95.96万吨,比上年增长
35.6%;肉类总产量15.28万吨,比上年增长20.1%;禽蛋总产量10.76万吨,比上年
增长23.4%; 大牲畜年末存栏114.56万头,比上年增长14.9%;生猪年末存栏102.3
4万头,比上年增长12.4%;羊年末存栏208.04万只,比上年增长5.6%;水产品产量
1.71万吨,比上年增长13.2%。
经过全区人民的艰苦努力, 有效地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区农业增加产值2
6.92亿元,农业总产值49亿元。但是由于灾害特别严重,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较大
影响。全区粮食总产达到241万吨,比上年减少7.7%,其中,夏粮156.47万吨,比上
年减少0.1%; 秋粮84.5万吨,比上年减少19.1%;棉花9.01万吨,比上年减少59.1
%。在抗灾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年末
农业机械总动力318.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其中拖拉机32.3万千瓦,增长3.8
%; 排灌机械235.83万千瓦,增长8.4%;农村用电3.61亿千瓦小时,增长11.8%;
施用肥82.86万吨,增长0.9%。
1992年,全区认真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围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改革广度和深度都在加大,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结构调
整步伐加快,在棉花加工产值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3.49亿元, 较上年增长23.7%,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5.4%,较上年上升了7.5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69亿元,较上年增长24.8%;完成工业总产值87.87亿元,
增长16.2%,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4亿元,销售产值57.44亿元,分别增长
14.8%和19.4%。
结构调整有了新进展, 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30.72亿元,
比上年增长15.4%;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29.98亿元,增长4.3%;“三资”企业产值
0.44亿元。轻重工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轻工业产值41.67亿元,增长1.5%,重工
业产值19.47亿元,增长32.6%。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1992年全区乡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75.07%。实现利税率7.67%,成本利润率3.59%,劳动生产率7205元/人,亏损企业
亏损额和亏损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建筑业在上年较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全年共完成建筑增加值
2.803亿元, 增长15.2%。县属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2.48亿元,增长48%;
全员劳动生产率19442元/人,增长33%;竣工房屋面积48.2万平方米,增长39%,实
现利税0.19亿元,增长57%。
1992年,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精神,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增加值达到1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在国民生产总值中
的比重由上年的19.7%上升到24.05,提高4.3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 全年全区公路客运量1359.7万人,客运周转量10414.3万
人公里,分别增长16.8%和22.4%;公路货运量800.2万吨。货运周转量11.94亿吨公
里,分别增长61.5%和68.2%;交通运输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145公里,
较上年增长1.8%,京九铁路125公里聊城段施工进展顺利。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明显。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017万元(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
34.0%; 电报83.46万份,与上年持平。长途电话323.69万张,增长52.6%;市话话
机2.14万部,增长27.4%。聊城贝尔--1240型8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切割运行。
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年内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3个。合同利用外资3058万
美元,是上年的10.5们,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87亿元。
地方财政收支各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92亿元, 较上年增长
6.9%,其中工商税收2.46亿元,增长14.9%;地方财政支出4.92亿元,增长10.9%。
金融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47.29亿元,贷款余额62.30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6.9%和10%, 其中流动资金贷款48.03亿元,增长5.4%;农业贷款
8.42亿元,增长22%,货币净投放5.95亿元。
保险事业又有新的发展。 1992年各类财产保险承保总额14.93亿元,比上年增长
75.6%; 保险业务总收入1.47亿元,总支出0.46亿元,分别增长132.4%和49.4%。
累计赔付率达71.8%。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至年底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23万人,比上年增长
5.3%,其中高级职称0.13万人,中级职称1.49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一定成绩。在省十六届运动会上,有83人参加了10个项目的角逐,
夺得金牌10枚,银牌3枚,铜牌7枚。在省“希望杯”比赛中,获得金牌5枚,银牌5术,
铜牌3枚。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 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
1亿元,增长5.8%,其中国有单位基本建设投资1.95亿元,增长52.2%;更新改造投
资2.36亿元, 增长72.8%; 商品房建设投资0.26亿元, 增长262%。城镇集体投资
0.35亿元。
物价平稳,1992年区开放了粮食价格,并与全省同步,放开了239种(类) 商品的
价格。由于工作深入,加之货源充足,居民消费心理稳定,物价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了5.6%,低于上年6.4%的涨幅。1992年全区县级以上属
单位职工33.38万人,发放工资6.81亿元,年人均工资2067元,比上年增长12.15%,
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1%。农村由于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成本大、效益差。
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明显的下降,由上年的673元降至517元,降低了23.2%。剔
除物价因素,实际降低29%。
注:除注明的外各项产值均按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韩保宏 王占魁)

实行“两转并举”,深化改革见成效
1992年,地委、行署按照“两转并举,配套联动”的方针,利用党校培训、举办
学习班、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学习市场经济、外向型
经济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突出抓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在企业改
革上, 上半年全区确定153个工交财贸企业为改革试点,地县两级向这企业派出了工
作组, 帮助制定方案、措施,搞好改革。8月份之后,企业内部改革在工商企业全面
展开。通过改革,大部分企业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制度,竞争上岗的用工制
度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推
动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又选择32家县市属以上企业作为特度企业,赋予其比《条
例》更多的自主权,促使其尽快转换机制,走向市场。同时,还在69家县市属企业和
118家乡镇企业中进行了股份制和股份合同制试点。 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按照政企分
开的原则和《条例》规定,狠抓了简政放权工作。地直24个部门出台了简政放权的意
见,共下放权力100项,制定服务措施133条,政府部门普遍简化了办事手续,提高了
办事效率。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地区重点抓了茌平、东阿两个试占,各县市都抓了一
两个试点乡镇。这些试点单位普遍制定了各自的改革方案,有的已经付诸实施。在此
基础上,地委、行署又把党政机关兴办经济服务实体作为机构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来抓,地区和各县市分别制定到了优惠政策,调动了党政机关人员兴办实体的积极性。
到年底, 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共创办经济实体743个,从业人员达5835人,从机
关分流人员1227人。全区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赵仕林)

第三产业蓬勃兴起
1992年,全区认真贯彻全省流通工作会议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会议精神,把第三
产业摆到重要位置,突出抓了商品流通和市场建设。在商品流通上,全区确立了“面
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软硬两个环境,突出引进资金、引进技术两个重点,打实
基础起好步,尽快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指导思想。努力扩大对外交往,先后向国外派
出外经外贸团组42人,参加了广交会、青交会、哈交会。并在莘县举办了鲁西黄牛节,
在东阿举办了首届中国阿胶节。新办三资企业44家,利用外资2800多万美元,扩大了
区外市场和国际市场。外销商品的比重占销售总额的37%。为搞活流通,各级普遍加
强了流通组织建设。目前,全区从事商业流通的国营、集体企业达9000多户,从业人
员7万多人;个体商户5万多个,从业人员10万余人。
在发展市场搞活流通过程中,各级采取多渠道筹资、多形式发展、优惠政策吸引
外商等办法,着力加强市场和网点建设。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配套设施完善的
大型市场、网点已竣工。全区一年来新建市场26处,改扩建24处,总面积达30万平方
米,投资1.4亿元,相当于前10年市场建设投资总额的5倍多。截止到年底,全我各类
市场已有320处。 其中较大型的综合市场和钢材、木材、成衣等专业批发市场达50多
处。年成交额超亿元的2处,过5000万元的6处。省、地批复立项的较大商业网点76个,
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相当于前10年商业网点建设总投资的3倍多。
市场建筑的发展和扩大,为搞活流通创造了条件,全区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已初具规
模。

(李光辉)

聊城市
中共市委书记 毕泗生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海清
市长 张桓
市政协主席 何友庆

聊城市辖8镇11乡,设3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1231平方公里,总人口87.8万,
其中城区人口20万。 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4.08亿元,比上年增长7.04%;国民收入
为12.46亿元, 比上年增长7.26%;财政收入为6419.5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工
农业总产值为28.57亿元,比上年增长7.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1992年,聊城市在城市建设上,紧紧抓住京九、济邯铁路和济聊调整高速公路,
以及260万千瓦大电厂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
聊城市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协调,多方筹集,
保证重点”和“人民城市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的原则,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市政环卫设施建设:全年新建、改建城区主干道路6条,面积10万平方米,
其中高等级水泥路面5万多平方米。硬化人行道和小街小巷道路5万多平方米。安装新
型路灯260盏。 新增城市公交汽车15辆,新增营运线路3条。新建水冲式公厕6座,新
购置环卫车辆6部,道路清扫保洁率提高。
(二)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全年在抓好原有供水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根据城市规
模的扩大和城市生产、生活的需要,重点实施了第三水厂的建设。该工程设计总投资
1100万元,当年完成投资640万元。第三水厂竣工后,日供水能力可增加3万吨。
(三)城市综合开发: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施
工、统一配套”的原则,投资2000多万元,重点开发建设了光岳楼广场,开发总面积
2.23万平方米; 拆除房屋面积1.13万平方米;新建道路、绿地1.03万平方米;1.2万
平方米的仿古建筑群造型别致。并修复了我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同
时,开发建设住宅小区6.3万平方米,综合开发率达66.6%。
(四) 环城湖风景区建设:按照环城湖风景区总体规划,1992年筹资300万元,动
工兴建了钓中宾馆;建设了书画院、百花亭;新栽植了花草树木,增添了园林小景,
石砌了部分地段护坡;结合火车站用土,清挖了环城湖。
(五)通信设施建设:坚持“确保超前,协调发展”的原则,采取“国家扶持一点,
地方挤一点,用户集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1992年投资1800万元,使8000门程
控电话和长途800线一次割接成功,济南--聊地480路数模波改造工程也同时竣工。长
途电话具备了国际直播功能,无线传呼、移动电话实现了全省并网,电报实现了自动
传报全国大网,从而结束了聊城通讯落后的历史。
(六) 电力设施建设:采取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的办法,筹资近2亿元,完
成了地方火力发电厂一期工程,装机容量10万千瓦,同时实现与省电力并网。第二期
装机容量10万千瓦工程,计划投资2.5亿元,目前正在加快建设。
(七)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全年多方投资6688万元,新建、扩建和改建了17处专业
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初步形成了市场专业化、规模化。同时,三星级东昌大酒店和
雏凤山庄宾馆等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完备的服务项目建设,正在动工兴建。

(张洪臣)

临清市
中共市委书记 王荣亭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邵长珠
市长 潘太银
市政协主席 许洪海

1992年, 临清市辖14乡5镇,设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9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99.52万亩, 比1991年减少1089亩;总人口68.71万人,比1991年增加0.6%;工农业
总产值21.34亿元, 比1991年增长3.1%,其中工业总产值15.88亿元,增长11.8%,
农业总产值5.46亿元,减少16%;粮食产量21.7万吨,减少13.4%;棉花产量1.87万
吨, 减产49.1%;财政收入4243万元,增长8.3%;职工年平均2090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535元;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3.9亿元,比1991年增长16.4%。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加紧市场建设
临清在历史上曾是全国著名的商埠。为了恢复往日的繁荣,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992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九龙、塔湖两大商品交易市场。
九龙市场,位于市区新华路南端,规划占地400亩。1992年6底破土动工,当年底
一期工程基本竣工, 已投入资金2000万元,占地200亩,建房220套,面积1.5万平方
米,营业大棚1万平方米。
塔湖市场,位于市区北部,规划占地200亩。1992年7月动工,预计一期工程将于
1993年3月份竣工。一期工程计划投资700万元,占地100亩,建营业用房556间,面积
1.35万平方米。
1992年11月,九龙市场一期工程临近尾声时,在九龙市场召开了“92临清商品暨
科技成果交易交流会” 。大会期间,本市100多家企业,其它省市的17个单位数百名
工商界人士,25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41名专家携517项科技成果,到会交易交流,
省内外7个文艺团体到会表演。 与会人数120万人次,零售商品额170万元,签订合同
价值110万元,成交科技项目7项。

(李星火)

临清市设立文化娱乐城开发区
1992年9月14日, 市政府邀请著名电影导演、香港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
翰祥先生来临清考察,同时,市政府与香港昆仑影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新昆仑临清展
有限公司,由李翰祥先生任董事长、市政府派员出任总经理,主要任务是兴建“临清
文化召开乐城”,文化娱乐城的主要内容有:兴建《金瓶梅》电视、电视连续剧拍摄
基地, 建成后将由著名导演李翰祥先生主持导演以《金瓶梅》为题材的电影3部、电
视连续剧40集;兴建蜡像馆,展现《金瓶梅》文化中千恣百态的人物形象;将《金瓶
梅》艺术思世界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芸芸众生的心态行为制作
成微缩景观,向人们展示《金瓶梅》艺术世界里的人文景观;兴建碧霞宫,制作大型
神像,并仿照美国自由女神像的游览方法,游人可乘电梯直达神像顶端,鸟瞰全市风
光。
目前, 市政府已划出1万亩土地,作为文化娱乐城的开发区,并请有关专家将初
步规划设计完毕,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召开新闻发布会吸引国内外资金,以兴建临清文
化娱乐城,发展第三产业。

(杜明德)

高唐县
中共县委书记 谷庆雪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忠善
县长 孔昭信
县政协主席 李宗生

高唐县辖4镇11乡,45.71万人,耕地92.48万亩。1992年,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5.64亿元,比上年减少21%。国民收入为4.51亿元,比上年减少
28.9%。工农业总产值11.07亿元,比上年下降5.4%,其中农业产值3.89亿元,比上
年减少30.4%; 工业产值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收入466元,比上年
增收236元。 全县财政收入1770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6亿元, 外贸出口总额
5062万元,创汇614万美元。城乡储蓄余额3.28亿元。

加快基本建设,改善经济环境
为促进经济发展,高唐县集中力量加快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
造。一是挖掘潜力,多渠道自筹资金,保证项目建设。二是争取省、地支持,吸引对
高唐投资。 三是提供优惠条件,进行配套建设。年内,先后完成了县城西段国道308
路和县城北段105路高唐段的拓宽工程;新铺设了一条24.9公里的乡级公路--梁 (村)
尹(集) 路;与308路配套的马桥大桥建成通车;县城新汽车站已经竣工,即将交付使
用, 对缓解县内客货运输矛盾,必将起到积极作用。通讯设施显著改善。投资230万
元建成县通讯大楼,已经正式营业;数字微波传输工程正在抓紧施工;程控电话综合
工程顺利立项; 开通了8个乡镇的直拨电话,为程控电话作好了配套准备。同时,开
办了无线寻呼业务。 电业建设有新的进展。卅里铺、琉寺等四个乡镇的3.5万伏变电
站相继落成, 增强了输供电能力,扩大了供电覆盖面。现全县已有680个村通电,占
92%。 接待条件有了新的提高,投资420万元,建成“高唐州宾馆”大楼,并已投入
使用。另外,北湖公园内“大石书画院”、工人文化娱乐中心也相继落成。

兴办合资企业6家
1992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对
外开放步伐,制定了一系列列优惠政策,鼓励兴办三资企业,为外商来高唐投资办厂、
经商提供便利条件。1992年,全县已建成中外合资企业六家,投入资金1630万元,主
要合作对象为台湾、香港、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生产服务、方便面、
精密花岗石量具、袭皮制品等,产品以出口为主。年内,在尚未全部达产的情况下,
实现产值1200万元,利税98万元,出口创汇120万美元。

(赵建民)

茌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孙宗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宝琪
县长 董金刚
县政协主席 孙素青

1991年,茌平县辖5镇17乡,面积为1105平方公里,人口55.48万。工农业总产值
16.25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5.4亿元,工业总产值10.85亿元。财政收入2691.8万
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4亿元。

发展多种经营减轻灾害损失
年内,由于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虫害和旱灾,棉花、秋粮产量下降,尤其棉花产
量下降幅度较大,由上年的50万担降至17万担。农业上的欠收,给全县经济造成了一
定损失。为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开展抗
灾创收,拓宽渠道发展多种经营,大力抓了畜禽繁育和饲养,大牲畜存栏量15.8万头,
比上年增长了2.7万头; 猪、羊、牛肉类总料1.68万吨,比上年增长35%;禽蛋1.26
万吨,比上年增长19%;果品总产量6300万斤,创历史最好水平;瓜菜种植的面积、
种类和产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1992年多种经济发展较快,总收入达2.9亿元,比上
年增长4.9%,减轻了灾害损失。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全年各企业面对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职能。全县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2.14亿元, 集市贸易成交额6800万元,比上年增长5.6%。市场建设逐
步扩大,投资553万元的商业城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投资138万元,新建了马颊河商场、
李桥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改建、扩建了丁块、韩集集贸市场和肖庄博陵市场。全县集
贸市场达27处,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市场建设的发展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商品流
通。

(孙世祥)

东阿县
中共县委书记 布占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麻召荣
县长 王启让
县政协主席 雷保训

1992年, 东阿县辖14个乡镇,总面积787平方公里,耕地73.1万亩,年末总人口
为41.73万人。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农业总产值4.5
4亿元, 工业总产值6.8亿元。粮食总产22.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14元。全县财政
收入完成1884万元, 比上年增长17.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
3.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21亿元。

抓住机遇,加快市场建设步伐
1992年,东阿县把加快市场建设作为发展市场经济的首要措施来抓,制定了“两
条线、一大片,市场围着县城转”的市场建设规划。投资3000万元,占地200亩,在5
个月的时间内,建设了省内县级规模较大的综合贸易商场--环球商场。
为保证商场建设的可行性,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级六大班子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先后到经济发达、市场建设速度快的章丘、寿光、周村、莱芜、河北白沟、浙江义乌
等地进行考察,充分论证,科学选址,大胆决策,在县城西交通方便的泰(安)临(清)、
齐(河)南(乐)公路北,占地200亩为商场地址。
为保证商场的建设资金,广泛吸引客户前来投资经商。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优惠
政策。 在税收上,实行3年免税;在房产上,凡投资者,一律实行“五权”立,即所
有权、使用权、转止权、租赁权、继承权归投资者所有。政策制定后,通过大众日报
社、 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向全社会公布,广大客商纷纷前来投资经商。共吸引资金1
700万元,客商300余户。
为确保商场按期开业, 加强了对各施工队伍的调度。从定址开始,在不到1个月
的时间内,完成了“三通一平”和规划设计任务。自1992年6月4日破土动工至10月底
竣工,对各施工队伍坚持一月一调度,一检查评比,统一标准,统一质量。对进度快、
质量高施工单位给予重奖。调动了各施工单位的积极性,保证了商场的按期竣工。

(孙开林)

阳谷县
中共县委书记 吕绍勤 孔昭信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继淇 张振 
县长 周晓德 安士银
县政协主席 杨智重

1992年,阳谷县辖21个乡镇,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耕地101.31万亩,比上年减
少0.21万亩。 人口74.03万,比上年增加0.7万人。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5.59亿元,比
上年增长7.5%;其中工业总产值9.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农业总产值6.23亿元,
比上年减少4.8%。 粮食总产33.71万吨,比上年减少5.1%。国民生产总7.17亿元,
比上年减少2.5%。财政收入3708万元,比上年减少0.05%。职工年平均工资1987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07元,城乡储蓄4.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8亿元。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1992年,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视,在全县人民群众的共同努
力下, 3年来共为城镇校改集资1200万元,先后为4处重点中学,1处实验小学和职业
中专建起了配套的教学、办公、实验、宿舍楼,合计建筑面积4.52万平方米,基本完
成了城镇校改的“硬件”建设任务。在聊城地区校改进度中名列第一。与此同时,部
分乡镇也从实际出发,自筹资金,改善了乡镇中学的办学条件。教育条件的改善,促
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大中专学生升学率在全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年内,聊城地区行署在该县召开了全区城镇校改现场会。至年底,全县共兴建了
17座教学、实验、办公、宿舍大楼。其中,第一中学的实验楼、办公楼、宿舍楼;第
二中学、第三中学、职业中专、实验小学的教学楼;第四中学的教学楼、实验楼、办
公大楼已投入使用。同时,全县所有乡镇中学都按照县委、县政府扩大乡镇中学办学
规模的规定, 完成了扩班计划, 多数学校扩建了校舍,实现了教室、寝室、办公室
“三室到位”。城关镇中学能容纳30个教学班的教学大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寿张镇
党委、 政府千方百计为镇中学扩地1.8亩,购买房舍22间,解决了学习住校困难的问
题;翟庄中学容纳12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已竣工投入使用。同时,全县各小学积极创造
条件,开展起建设“花园式学校”活动,在阎楼张岩寨小学的带动下,大布任海小学,
大布丁庄小学,四棚河东赵小学,阿城齐店小学已达到花园式学校标准,美化、净化
了校园。

多种经营生产迅速发展
1992年,全县多种经济生产不断取得新成绩。至年底,共完善林网59万亩,新搞
农林间作9.6万亩,发展经济林6.9万亩,累计植树450万株。全县植树造林已通过省、
地验收,达到部颁平原绿化标准,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畜牧业生产有所发展,
1989~1992年累计推广良种鸡70万只,瘦肉型猪13万头;瘦肉型猪基地、肉羊基地的
建设已经开始。 1992年底,全县大牲畜存栏达到11.49万头,生猪存栏23万头,羊存
栏20.9万只, 家禽发展到423.7万只;水是产、蔬菜生产迈出了新步伐,养鱼面积达
到1万多亩,全县瓜果总面积达到4.28万亩。

(张万智 魏兰春)

莘县
中共县委书记 白志刚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朝会
县长 都清波
县政协主席 张继成

1992年, 莘县总面积1387.7平方公里,耕地129万亩,辖21个乡、7个镇,人口9
1.58万。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14.92亿元,比上年减少7024万元,下降
了4.7%, 其中农业总产值6.93亿元,比上年减少1.42亿元;工业总产值7.98亿元,
比上年增加7141万元, 增加了9.8%。粮食总产量7.75亿斤,比上年减少0.93亿斤,
下降了10.71%;棉花总产20.66万担,比上年减少46.34万担,下降了69.16%;林果
产值3963万元, 比上年增加2176万元,增长121.77%;蔬菜总产13.17亿吨,比上年
增加2.22万,吨增长20.29;畜牧业产值2.12亿元,比上年增加669万元,增长3.26%;
全县商业零售额为3.39亿元, 比上年增长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低于地区
下达的11‰的控制目标。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1992年,莘县农业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虫灾和旱霜,秋季作季受到很大影
响。 粮食严重减产,种植业产值减少1.5亿元,比1991年降低26.1%。为减轻自然灾
害造成的损失,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积极采取措施,多种措施,狠抓多种经
营和乡镇企业,促进了林牧副渔的较快发展。多种经营总收入到6.54亿元,比上年增
长16.2%;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9.2%。1992年,全县经济林
发展到10.6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88.6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17.4%,基本达到
了山东省“八五”绿化标准,被省政府命名为绿化造林先进单位,在畜牧生产上,年
底大牲畜存养量达到22.5万头(其中牛17.4万头),生猪23.5万头,羊38.5万只,家禽
354万只;全县蔬菜面积达到10多万亩,瓜菜总产3亿多斤,塑料大棚保护种植效益显
著,全县已发展到2000余个;乡镇企业实现利润5666亿元,比上年增长51.3%。多种
经营、乡镇企业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给农村造成的损失,保持了整个
农村经济的基本稳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
年内,莘县工业通过企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狠抓管理,实现了规模、速度、
效益的同步增长,一批骨干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莘县酒县实现利税2100万元,居全区第一位,该厂已拥有8个分厂,“雁宾集团”
正在形成。 莘县纺织集团在纺织业很不景气的情况下,仍实现利润300多万元。莘县
特种钢铸造厂被指定为能源部定点生产厂家。莘县制嘞厂成为鲁西最有希望的牛羊皮
加工企业。十八里铺毛巾厂靠100多台普遍织机,实现利税120多万元,效益及管理水
平具有全县乡镇企业之首。化工厂、面粉厂、植物油厂和纺织集团的巾被厂、染织厂
等在全区同行业中,经营状况均名列前茅。县化肥厂建厂20多年来第一次扭亏为盈。
骨干企业的发展,带动并提高了莘县工业的整体水平。粮食系统1992年议价经营和商
办工业共获利351万元, 列全区首位;外向型企业有了新突破,1992年全县“三资”
企业发展到10家, 项目计划1866万美元,其中外商投资666万美元。1992年全县工业
总产值达到7.98亿元, 比上年增长9.8%,县属纯工业完成产值2.33亿元,比上年增
长26.6%,工业企业利率总额达到4711万元,比上年增长73.2%,实现利税列全区第
一,增长幅度为全区最好,合资企业在全区最多。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1992年,莘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对全县经济影响较大的重点
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邮电大楼按期竣工,并使2000门自动电话正常运营,基本结束了
莘县摇把子电话的历史;市场建设按照功能齐全的原则,扩建改造了县城中心市场,
作为中心市场的一部分,高13米、面积7000平方米的全封闭式“燕塔商场”,于年底
竣工,城镇农贸市场动工兴建,部分乡镇市场建设进展较快,王铺乡农贸市场、朝城
镇“武阳商场”相继投入使用;公路建设方面,整修了莘朝主干线公路,临商路莘县
段已铺好路基,可望按计划建成通车;重点建设项目如化工厂万吨淀粉加工项目、特
钢厂扩建项目等均已被批复立项,造纸厂二期工程、皮革厂中瑞合资项目等正在申请
报批,杨庄住宅区一期工程已基本竣工,新建11万伏输变电站1处,城镇街道、供水、
居民住宅、机关办公条件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大大改善了莘县的投资环境,
莘县经济发展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陈庆立)

冠县
中共县委书记 曾昭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洪山
县长 杜清雷
县政协主席 张宗耀

1992年,冠县辖7镇15乡,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耕地112.62万亩,人口72.11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8‰。全县工业总产值7.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农业总产
值7.16亿元,比上年减少8.4%;财政收入219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亿元,出
口商品收购总值2364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56元,职工平均年工资1881元,城乡人
均存款519元。

冠县荣获“全国经营工作先进县”
冠县县委、县政府注重农经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92年,受到国家、省、
地各级领导称赞,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经营工作先进县”称号。其主要作法是:
一、领导重视,加强领导。1991年之前,农村管理工作一直是全县的薄弱环节,
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县五大班子联席会议专门作了研究,县委、
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经管理工作的意见》,召开了规格较高的专题会议,把农
经工作列为全县农村基础性工作来抓。为此,县、乡、村层层成立了经管领导小组。
县里定期研究, 有1名常委副县长具体抓;乡镇主要领导过问,农业副书记或乡镇长
分管;村由村支部书记或村民委员会主任直接抓,初步形成了三级经管领导体系。
二、充实人员,健全机构。县里采取各种形式,充实经管人员。招聘了58名素质
好、有经济头脑的中青年农民,分配了28名电大、函大毕业生,又从其他行业调入了
13人, 使全县形成了一支拥有123人的农队伍,建立健全了乡镇经营站。同时根据业
务需要建起农村承包合同调解委员会,经管工作领导小组,农村财务审计领导小组,
农民担负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按照县里的统一安排,各乡镇经管站均配齐了办公室和
办公用具,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使农村经管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三、明确任务,开展活动。一是抓农村财务和财会队伍建设。对全县农村财会人
员进行了培训、 考核、调整,先后培训725人次,通过考核调换了47名村会计,增设
了263名出纳员, 改变了权、款、帐不分的混乱现象;村村建起了民主理财小组,并
制定了相应的财会制度。二是抓农村承包合同管理。1991年全县共完善各类承包合同
9584份, 新签承包合同1.5万份,调解合同纠纷84起,实行了合同统一格式,统一签
订,统一签证,统一调解纠纷,统一档案管理。三是抓农村财务审计。各乡镇经管站
采取自审、帮审、抽审、会审、专审等形式,共审计农村财务凭证27万张,查出违纪
凭证714张、不合理开支8.7万元,并进行了处理。四是抓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在搞村
集体提留时,由经管站审核把关。五是抓服务。部分乡镇农经站兴办了服务性经济实
体,开展了便民服务活动,及时把农药、化肥、良种、农具等送到农民手中,在服务
中求得发展。

(史钊 杨思又 董建国)

李俊岗倾尽家私办“残校”
冠县民政局退休干部李俊岗,弘扬武训精神,倾尽家私和求助亲友集资6.5万元,
购置吉19间,聘请2名专职教师和5位兼职教师,办起冠县残疾人义务技术学校。他让
其子、女、婿均辞掉公职来残校义务服务,一家人不图报酬,为残校奔波。
残校免收学费, 纯属义务教育。设有医学、社会杂艺、农机械维修、家电维修4
个班,开设党史知识、法律知识、家电维修、医学知识、家具制作、家具油漆、农机
具维修、理发修鞋、草编工艺、养殖业等课程。除招收在校生外,为满足残疾人的需
要,残校还通过其他渠道,把学员介绍取阳谷、高唐、掖县、河南新野县、河北雄县、
南和县等地,学习各种实用技术,并向就业学员义务提供信息及生产资料。
至1992年底,李俊岗的冠县残疾人义务技术学校,已兴办了1年零9个月,共招收
山东、河北两省的10个县市残疾人学员396人,毕业128人,走向社会就业的82人。

(史钊 杨思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