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207&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王久祜
副书记 王久祜 张守业 李祥栋 王宗廉 乔延春
中共地纪委书记 张杰文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张兴武
副主任 于兴和 叶景茂 杨宝玺 高仁山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久祜 张守业
副专员 张怀三 高广田 冯登善 郝洪琪 张传林 綦敦祥 刘玉湘
房忠昌 郑斯仁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王有明 高广田
副主任 支玉斌 程彩霞(女) 丁甲同 宋德祥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敬清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刘广伦

1992年, 临沂地区辖1市10县;共208个乡、71个镇,设有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
积19136.42平方公里, 年末总人口1063.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14万人,比199
1年增加1.68万人。人口出生率11.54‰,自然增长率6.04‰。
1992年,全区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33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 ,比1991年增长
20.3%;国民收入117亿元,增长19.9%;社会总产值327亿元,增长31.1%;工农业
总产值282.6亿元,增长29.9%。
农业和农村工作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财政向农业投资5418万元,
比上年增长27.18%;全区发放农业贷款15.26万元,增长25.7%;年末全区拥有农业
机械总动力181万千瓦, 增长2.3%,全年化肥施用量114.97万吨,增长8.6%,农村
用电量6.68亿千瓦小时, 增长14.8%;全年完成水利工程7225项,有效灌溉面积达5
52万亩, 比上年增长2.5%;全区推广良种繁育53万亩,吨粮田开发35万亩,中低产
品改造280万亩, 配方施肥870万亩,花生地膜覆盖138万亩。年内虽遇特大干旱等灾
情,粮食生产仍取得较好收成,总产434.67万吨,比上年增长0.9%。因受旱灾影响,
棉花总产1.4万吨,减产15.5%,花生总产30.9万吨,减产33%。全区当年造林64.29
万亩。 全年果品总产48.5%万吨,比上年增长13.3%;肉类部产量39.45万吨,增长
12.6%, 年末大牲畜存栏69.98万头,增长14.6%;各种家禽存养量3727万只,禽蛋
产量17.07万吨,增长2.2%;水产品总产3.5万只,增长2.9%。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
(1990年不变价)89.8亿元,比上年增长5.4%。
乡镇企业持续高速发展,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区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
177.2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实现利税15.55亿元,增长97.1%;从业人员达151.1
%,增长26.2%。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回升。
全区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192.8亿元,比上年增长45.7%。其中乡及乡以
上工业产值102.9亿元, 增长33.6%;村及村以上工业产值中,全民工业产值48.5亿
元, 增长24%,集体工业产值51.8亿元,增长41.5%;轻工业产值66.1亿元,增长2
7.5%, 重工业产值36.8亿元,增长45.5%。轻重工业的比例由上年的66.7∶33.3变
为64.2∶35.8。工业产品结构不断改善,具有地方优势的机械、器材、服装、酿造等
工业产品保持了较旺的增长势头。其中发电量9.1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72.1%;
小拖拉机3.68万只, 增长29.6%;机庆0.34万台,增长51.7%;水泥348万吨,增长
41.6%; 化肥 (折纯) 12.41万吨, 增长18.8%; 布1.50亿米,增长65.9%;服装
1073.4万件,增长37.8%;饮料酒25.34万吨,增长11.7%。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
全年完成技改投资9.3亿元, 比上年增长113%;完成技术开发项目164项,投产率达
80 5以上。重点考核的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5.75%,优质产品率21.71%。全年开
发新产品152项, 其中有25项填补国内空白,50项填补省内空白。1992年,全部独立
核算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85.68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实现利税9.7亿元,
增长77.1%, 其中利润4.41亿元, 增长146.9%。 资金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为
11.6 6%和11.33%,分别比上年提高3.17和3.0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由上年的256个
减少到180个,亏损面下降4.99个百分点;亏损额9886万元,减少27.95%。全员劳动
生产率(按产值计算) 7461元/人,比上年增长24.4%。万元产值综合能力3.01万吨标
煤,比上年减少2.6%。
建筑业发展迅猛,效益提高。全区建筑施工企业146个,完成建筑业产值11.07亿
元,比上年增长47.4%;施工产值10.67亿元,增长48.2%。全员劳动生产率13970元
/人, 增长26.5%。 年内外出施工和劳务输出人数达16.36万人,完成外出施工产值
2.34亿元,比上年增长7.36倍,实现利税1872万元;建筑劳务输出创收入2.68亿元,
比上年增长2倍。有3个企业168人打入国际建筑市场,完成合同金额192万元。建筑行
业工程质量监督面扩至91%,竣工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26.38%。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持续发展。 干线公路327国道临沭至江苏边界二级公路、20
5国道郯城至红花埠二级汽车专用线建成通车,共43公里。新铺县乡柏油路320公里,
居全省各市地首位。年内,地区公路局工程处还承担了援建济青公路第一、二合同段
的任务,进度快,质量好,被省济青公路建设指挥部授予“沂蒙铁军”荣誉称号。
地区采取以工代赈和公办民助的形式发动山区群众出资出劳建成长163.7公里纵
贯山区腹地的沂蒙公路。
全年地方交通运输完成货运量1244万吨, 比上年增长3.3%,货运周转量9.53亿
吨公里,增长5.8%;客运总量1879万人次,比上年减少6%,客运周转量15.6亿人公
里,增长2.4%。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766万元,比上年增长42.95。年内11个县市
全部开通程控电话业务,进入国内长话自动交换网。完成了临沂至新汶光缆工程区内
段和济临青微波临沂段扩容工程的施工任务等,增强了通信能力。年末全区城市电话
达2.45万户,比上年增长33.8%;农村电话8022户,增长13.1%。
国内市场繁荣稳定。 全区流动体制的改革步伐加快,984个国合流通商业企业全
部实行了“四放开”,基层供销社实行抽本租凭经营,流通企业少活力增强、效益明
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购销方式和少环节、开放式
的市场体系。 全区社会商业商品购进额84.4亿元,比上年增长9.7%;销售总额87.4
亿元,增长9.4%。社会商品零售额5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年内全区零售物
价指数增长7.6%,物价基本平稳。
利用物资额大幅度增加,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年签订合同并经批准的利用外资
项目共137个, 合同利用外资额815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倍和6.6倍。其中新
批“三资” 企业129个,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632万美元。在“三资”项目中,投资总
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个。年末全区“三资”企业累计达175家。对外贸易继续保
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年共完成出口商品收购额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
供本省口岸出口的商品14.9亿元,增长19.1%。连续6年居全省第四位。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银行存贷款大量增加。全区完成财政收入6.12亿元,比上年
增长20.9%, 其中工商税收5.29亿元,增长25%。财政支出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
9.3%, 加上财政定额补贴,收支基本平衡。金融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筹集、融通
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支持生产发展。全区银行信用社年末存款额70.2亿元,比上年
增长21.5%; 贷款余额82.7亿元,增长21.3%。银行现金收入195.4亿元,现金支出
159.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2.2亿元和43.2亿元。现金净回笼5.7亿元。全区各种企
业集资、入股及债券承保金额158亿元,保费(含储金)总收入15829万元,比上年增长
86.1%。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3.44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10.83亿元,增长51.9%;城镇
集体投资1.36亿元, 增长31.5%; 乡村集体投资11.29亿元,增长2.9倍;个人投资
9.96亿元, 增长7.9%。年内全民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57亿元,比上年增长53.5%,
其中生产性投资3.23亿元, 非生产性投资2.34亿元。全年新开工项目600个,比上年
增加104个, 其中千万元以上的68个。省重点项目临沂电厂2×5万千瓦机组工程全部
竣工,已正式并网发电;平邑石膏矿已完成投资计划的75.6%,并坚持边建设边生产,
已形成年产25万吨的生产能力。城市建设投资800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共新修、
拓宽城市道路32条,面积70多万平方米;新增道路硬化面积54万平方米,硬化率达81
%; 新扩建自来水厂5个,增加日供水能力5.1万吨;新建城市公园4个;增加公共绿
地面积45.1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7.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4万人。有全民独立性科研机
构27个, 科技推广机构1767个;厂办、民办科技实业机构417家。全年共安排各类科
研攻关项目195项, 投入科技三项补助经费224万元。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15项,其
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20项, 填补国内空白的5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21项,有30
项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72项获地区科技进步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迈出较大步伐。
有5项水平高、 市场竞争力强的技术项目被列入省火炬计划,实现了地区内火炬计划
项目零的突破;建立了地区级星火计划,当年安排项目18个;罗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基
本建设就绪, 已有6个高新技术项目确定进入开发区;苍山高效农业科技园已投入工
作。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年内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共推广
农业先进技术136项、 工业先进技术24项,增加经济效益5.19亿元。全年共申请专利
105件,被国家专利局授权的45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年内全区有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4221人;中
等专业学校14所,在校生11517人;农村职业中学35所,在校学生16990人;普遍中学
638所,在校学生40.78万人;小学8148所,在校学生101.38万人。教师队伍素质和教
学质量不断提高。 小学、 初中、 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77.23%、 44.06%、
39.82%, 比上年分别提高1.23、3.56、4.32个百分点。全年共向各大、中专学校输
送新生12184名,比上年增长34.2%,创历史最高水平。
文化事业繁荣。专业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先后有几十人在全国和省级大赛中获奖。
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更加活跃,结合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50周年,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年内,第三
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在临沂召开,与会代表270多人,其中来自世界其他8个国
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39人。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14人,其中医院313处,比上年增加
32处;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5万人,比上年增加4.5%;医疗床位1.35万张。地区人
民医院升为三等甲级医院。全区先进医疗设备大幅度增加,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年内
地区还筹集资金480万元,对178处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并对村级集体卫生室进行规
范化建设,使城乡人民群众的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
突破。年内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1.54%,比省下达的出生计划指标降低5.61个千分点;
自然增长率6.04‰,比上年降低2.17个千分点;计划生主能率77.4%,提高16.4个百
分点; 晚婚率83.8%,提高33.3个百分点;晚育率78.8%,提高32.2个百分点;4项
指标完成情况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第一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区运动员在省以上比赛中共获金牌30枚、银牌23枚、
铜牌30枚。
人民群众收入增加,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区人民人均纯收入669元,比上年增
加53元, 增长8.6%。年末全部职工46.6万人,工资总额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2
%;年人均工资2204元,增长13.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2.7亿元,比上年增长
22.9%,其中城镇居民存款余额31.3亿元,增长31.1%;农村居民存款余额21.4亿元,
增长12.6%。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全区组织开展了第二个五年普
法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民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密切
配合,狠抓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区发案率明显下降。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加强
自身建设。机关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赵建峰)

发展集贸市场,搞活商品流通
1985年以来, 临沂地区市场数量平均年递增5.3%,成交额年递增23.9%,一直
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 1992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市场950处,比上年增加61处,其中
专业批发市场164处, 居全省各地市首位。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40.8亿元,比上年增
长81.6%,居全省第二位。市场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其他各业的发展,许多市场已
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 年内全区有4541家国有、集体企业进入市场经营,设点7
558个, 经销额5.2亿元;有800多个村庄依托专业批发市场实现了专业化生产,从业
人员15万户、42万人,年创产值6亿元;有从事专业贩运的个体户3.5万人,季节性贩
运的6.5万人, 年贩运额达10亿元。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已发展到18.38万户、46.17万
人, 居全省首位;全年人均收入880元;纳税8143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6%。临
沂城现有专业批发市场26处, 总面积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1.3万个,日上市人数14
万人,高峰期达22万人,年成交额16.4亿元,被誉为鲁南“批发城”。地处贫困山区
的苍山县,加快发展以蔬菜种植、加工、储运、销售为主的绿色工程,蔬菜种植和市
场建设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1992年,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45.5万亩,陆续建起6处
大型蔬菜批发市场, 总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向城鲁南蔬菜批发市场,日上市蔬菜3
0多万公斤,被誉为山东的“南菜园”。全县有近3万人、上万辆机动车辆依托市场从
事蔬菜运输,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在南京、上海等城市还出现了苍山蔬菜一条街。
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300多元。
在培育和发展市场方面,地区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解放思想,加强领导。克
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把搞活商品流通作为促进作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地区
成立了流通工作协调委员会。工商、税务、物价、公安、交通、商业、供销等部门密
切配合,共同开展市场建设。二是紧紧围绕“活”字作文章。采取减、免税、费和放
宽经营范围、简化办证手续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进场经营,并吸收外地17个省、
市、自治区的6万多人来临沂经商。三是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多种途径落实场地、
发动多家共建市场、有了成效共同受益的办法,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全区
投入市场建设的资金中, 60%以上是由多家筹集的;164处专业批发市场的场地,96
%是由当地村、居委提供的。四是加强市场管理,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各级都成立
了有工商、税务、物价、公安、卫生、计量等部门和主办单位参加的市场管理委员会,
普通设立了市场管理所或配备了专管人员,保持了良好的经营秩序。年内全区文明集
贸市场发展到384处,占总数的40%,其中国家级的4处,省级30处。五是搞好配套服
务,增强市场的凝聚力。邮电、银行等部门在市场内设立电话亭、通信代办处、储蓄
所;运输部门设立售票处、停车点;工商部门组织装卸队、运输队等,提供交通运输、
通信联系、资金存汇、贷款开户、异地结算等服务。另外还依托市场建起宾馆、饭店、
医疗室、阅览室、娱乐室、放像厅、澡堂等设施,提供综合服务,为客户创造了良好
的经营环境。

沂蒙公路提前建成通车
沂蒙公路是沂蒙山腹地的第一第南北大通道,北起蒙阴县贾庄乡井旺庄,与省道
韩莱公路相接; 南至苍山县向城,与206国道汇合。共穿越临沂地区蒙阴、费县、苍
山3县的27个乡镇、76个行政村,全长163.7公里。该路系国家计委和交通部用以工代
赈形式安排的重点扶贫项目,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施工,工期3年。1991年4月开工,
1992年5月全线提前开通。
沂蒙公路跨越整个蒙山全系,全线共穿越大小山头410座,深沟河流530条,地质
条件复杂,工程十分艰巨。全路共需开挖土石860万立方米,投工900万个,是临沂地
区公路建设史上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工程。公路的修建,得到了国
家计委、 交通部和省、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交通部4位领导同志先后来沂
蒙山区视察;省长赵志浩、副省长张瑞凤、王裕晏和省人大、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多
次到沂蒙公路视察和检查指导工作;地区先后3次召开专员办公会、两次召开现场会,
专题研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沿线3县分别成立了县、乡两线公路建设指
挥部,包进度、包质量、包安全,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公路修建过程中,沿线群众和交通、公路部门的干部职工,在生活和施工条件
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用钢钎、铁稿、手推车等简陋工具,高峰时有27万人同时奋战在
工地上。蒙阴县旧寨乡承担了沂蒙公路天晴旺段的修建任务,公路从山腰穿过,右侧
是悬崖绝壁,左侧几十米深处是天晴旺水库,公路每前进1米,就需开挖石方124立方
米。乡里组织700多名民工开赴工地,腰系绳索,吊在4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打眼放炮,
历经一年时间,终于开出了875米长的路基。
为了早日修通公路,沿线群众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公路全线占5700余亩,
需拆迁房屋2561间,砍伐、移栽树木27万多棵。为了修路需要、沿线群众在补偿资金
暂不到位的情况下,献出了土地、房屋和财产,没有一处因征地、拆迁而影响工程。
建成后的沂蒙公路,与相连的国道、省道共同构成了沂蒙山腹地公路的主骨架。
北连沂源通往淄博,南通徐州、南京,对发展山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将发挥十分重
要的作用。

(赵建峰)

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1989年,在全区农村校舍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后,地委、行署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自1990年起至1992年,集中财力、物力进行了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
成效。
1990年, 全区共有城镇中小学校539所,其中大部分学校建校时间早,建设标准
低,长期以来,因经费紧张等原因,一直得不到及时维修和改造。另外,大部分学校
教学设备陈旧、仪器、图书缺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学生上学
难、学校管理难、提高质量难的状况,地委行署通过多渠道、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新
建校舍100余万平方米,维修、改造10多万平方米;硬化路面35.17多万平方米;增加
绿化面积1300平方米, 建景点250多个;更新、改造10万套单位人课桌凳和万余套双
人实验台桌,还添置了大批实验用品以及图书、仪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和生活环境。 临沂市在校舍改造中把改善教职工的居住条件放在重要位置,投资120
0万元, 新建成26幢教职工宿舍楼,总面积4.2万平方米。1992年都节前夕,有600多
户教职工告别了人均不足5平方米的旧房、 危房,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居,人均面积达
13.8平方米, 大大超过市人均8平方米的居住水平。至1992年底,全区已有郯城、临
沂、 沂水3个县市全面完成了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并以优秀成绩通过了省政府
组织的验收。全区有11个校改先进单位、28名先进个人在1992年底受到省教委、省财
政厅、省建委、省人事局的联合表彰和奖励。

(张希杲)

临沂市
中共市委书记 张敬涛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敬涛(兼)
市长 徐志顺
市政协主席 庄廷敦

1992年, 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8.3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国民收入达到3
3.8亿元, 比上年增长28.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5.8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全
市粮食总产达到6.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2500万公斤;农民人均收入达957元,比上年
增加130元; 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57亿元,比上年增加3800万元;全市乡镇企业总产
值达到78.6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居全国第十七位;在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名
列第三十一位; 在全省经济强县评选中名列第二位,有9个乡镇、办事处进入全省强
乡行列。

老区第一市,齐鲁开放城
临沂市是唯一进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的革命老区县市、被田纪云同志称誉
为“老区第一市,齐鲁开放城”。临沂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的工作:
一、抓住机遇,重点发展乡镇企业。
全市大力推广学习罗庄镇的经验,始终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战略重点来抓,使乡
镇企业迅猛发展。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大打发展乡镇企业的人民战争,坚持全党动员,
全民发动,多轮驱动、多轨运行、乡办、村办、户办、联产办、股份合作制和外商投
资企业一齐上。 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5.9万处,从业人员达35.3万人。二是
培植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生长点”,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居先走、快走,开展创
建“罗庄式乡镇和沈泉庄式村庄”活动。在全市形成龙腾虎跃牛奋进, (罗庄为一条
龙,8个全省强乡镇为虎,其他21个乡镇为牛)你追我赶上台阶的局面。三是调整优化
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打好各自的优势仗,以政策和市场二元引导企业向
规模经济发展。 目前,全市乡镇企业的水泥生产能力已达300万吨。四是实行全方位
开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新“生长点”。
目前,全市乡镇企业利用外资项目已达69个,累计利用外资4388万元,出口创汇企业
达80家。
二、建设批发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繁荣。
全市大力发展专业批发市场,使临沂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批发城”。在市场建设
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坚持“多方集资,联合建设,统一管理,共
同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部门,村居、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市场的积极性。二是因
地制宜。因势利导,先成市,后建设。三是不断完善市场配套服务,增强市场的凝聚
力。四是加强协调和管理,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使市场纳入法制管理的正常轨道。
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引处,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固定摊位2万多个,
每日接待15万顾客,1992年,全市专业批发市场成交额19.8亿元。
四、依靠科学进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
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市”
的战略,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一是制定科技政策,建立健全科技网络。全市已有各
类协会、学会、研究会1254个。二是培养引进各类技术人才,积极开展技术联合与协
作。全市培养引进各类技术人才,积极开展技术联合与协作。全市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2100人, 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370人;全市已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6万人,其中高
中级技术人员3650人。 三是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成果。 全市实施科技研究开发项目
200多项、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90多项,共取得地级以上科技成果96项。
五、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大资金投入,作为增强发展后
劲,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来抓。一是在资金筹措上,坚持筹资、融资相结合,广开门
路, “四面出击”。全市21家城市信用社和农村金融服务社存款余额达4亿元,累计
发放贷款12亿元。二是在资金投向上,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重点行业和骨
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1992年,全市工业产值超过千万元,利税超百万元的企业有7
0家,其中有2家工业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三是加强城市基础施建设作为战略
措施来抓,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为目标,突出抓了交通、通讯、供排水等
设施建设。近三年,全市城市建设投入7650万元,市乡道路硬化率达90%,日供水能
力6.3万吨,有12个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为全市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隋树屏)

沂南县
中共县委书记 牛泉然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九如
县长 黄宜全
县政协主席 刘振邦

1992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17亿元,比1991年增长13.9%,其中第三产业
增加值1.76亿元,增长18.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4%,实现国民收入8.12亿元,
增长17.2%, 实现社会总产值21.13亿元,增长21.1%。农业总产值7.07亿元,增长
1.9%, 因干旱、风雨等灾害,粮食总产减少1.07万吨,下降3.1%,花生总产下降6
7.5%,烤烟总产下降37.5%。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19亿元,增长42.2%,其中全
民所有制工业产值增长28.2%,乡镇办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增长44.8%,村及村以下
工业产值增长45.7%。全县首次实现村村通电,农村用电量3607万千瓦时,增长71.8
%。商业市场持续繁荣,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05亿元,增长25.8%,出口商品交
货总值5234万元,增长35.5%,县财政收入4554万元,增长24.5%,总支出6953万元,
增长9.3%。1992年全县总人口89.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4.71万人,非农业人口4.6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81‰,人均占有耕地1.2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78元,减少3
元,职工总数3.72万人,人均工资总额2007元,增加321元。

山东播种机厂利税过千万元
该厂建于1952年,始称沂南县利民农具铁工厂,后几经更名,1992年称山东播种
机厂,是国家机电部、省机械厅重点骨干企业,国家二级企业,全国四大播种机厂之
一。 现有干部职工750人,厂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136万元,主要
生产播种机、 摩托车、喷灌机。近年来,该厂1991年完成产值5016万元,实现利税4
08万元。1992年生产摩托车1.87万辆,播种机7678台,喷灌机2948台,完成工业总产
值1.05亿元, 实现利税1274.6万元,其中实现利润949.4万元,销售收入完成1.09亿
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5.22万元/人,资金周转天数为53天,再创全国同行业最好水平。
几年来,该厂之所以得到超常规迅速发展,一是靠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8年元月在
全省率先跨地区跨行业同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实行了联合,积极转换企业内部的经营
机制,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二是靠技术进步不断开拓市场。与国家、省科
研院校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 多次获省及省以上科研成果奖,播种机已生产3大系列
26个品种,年产能力2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1/3。行销全国并出口墨西哥、挪威、埃
及等国家。1991年被菲律宾农业部指定为政府贷款推广项目,并在山东省首次利用世
界银行支农项目中标。 该厂引进日本汽油机生产的QM100摩托车深受用户欢迎,预付
贷款,供不应求。1992年被机电部列入“八五”发展规划。三是靠强化管理提高产品
质量。多年来,该厂在生产、质量、销售、工资福利等诸方面均有一套完整严格的管
理制度,产品产量不断提高,播种机获省优、部优、国优银牌。1992年在全国首届农
业博览会上又获同行业唯一的一块银质奖章。 QM100摩托车被国家摩托车检测中心检
测综合评定为一等品, 并成为山东省首批质量免检企业。厂长张维全1992年4月当选
为省劳动模范。

大事辑要
△1992年沂南县委、县政府制订并发布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惠政策》。对引
进人才和技术、引进资金、鼓励外商投资开发项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作了具体规定》。

(岳荣传)

沂水县
中共县委书记 朱纪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隆茂
县长 莫西云
县政协主席 宋奎元

1992年,沂水县辖21个乡10个镇,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耕地112.92万亩,人
口112.38万人。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3.6亿元,增长10%;国民收入11.5亿元,增长1
0%;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24%。粮食总产3.8亿公斤,比1992年减少0.33亿公斤;
果品总产量6000万公斤, 比1991年增加500万公斤;工业总产值16.49亿元,比199 1
年增长43%。 财政收入4471万元, 比1991年增长11.19%。农民人均收入520元,比
1991年减少2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24亿元,比1991年末增加1.55亿元。

沂水县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沂水县于1992年12月被国家体委命名为第四批全国体育先进县。在争创体育先进
县的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争创活动作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县委、县政府多次专题研究体育工作。1984年研究制定了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个整
顿,三年见效,五年翻身”的奋斗目标。1990年,成立了县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领导
小组。县直各单位、各乡镇,也建立了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备了兼职或专职的体
育干部,建立健全了运转灵活办事效率高的办事机构。县委、县政府还研究通过了争
创全国体育先进县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增拨了体育事业费,1991年达16.8万元。
1991年9月30日, 县长带领县其他领导到县体委现场办公,就体育中心规划问题进行
实地考察,决定将县消防队、工商局两单位另外规划搬迁,使体育中心占地面积由46
亩扩大到80亩。体育中心包括体育馆、射击场、田径场和办公、宿舍楼等配套设施,
投资70余万元。县直各单位和各乡镇都自筹资金,改善体育设施,建立活动场地。
二、广泛发动,狠抓普及,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首先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开
展体育教学能手、优秀体育课和体育教学观摩活动,搞好学校代表队的业余训练。各
学校普遍建立田径、篮球等业余训练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运动会,促进学生积极
进行各类体育活动,认真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有80%以上适龄学生达标。有
工矿、企业、机关和农村,坚持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的原则,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和竞
赛。做到有组织、有场地、有队伍、有活动计划。县农民篮球队曾多次代表地区到省
参加比赛。1988年女子篮球队获首届省农民运动会第六名;县农民射击队获团体第四
名;射击队一名队员出席全国首届“农运会”,与队友合作夺得60发卧射团体冠军。
1990年县农民篮球队获省“丰收杯”农民篮球赛亚军。1991年女子篮球队又获省“丰
收杯”农民篮球赛亚军。1991年女子篮球队又获省二届“农运会”第五名。上流庄代
表地区参加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获木球比赛亚军,珍珠球比赛第四名。1989年农民运动
员刘顺杰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工作积极分子。老年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已发展老年体
育协会会员2800多人。全县已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有田径、球类、体操、射击、武术
等20余项。自1989年以来,沂水县连续四年荣获夺区群体先进单位称号。
三、强化业余训练,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全县建立体校、业余训练点、传统项目
学校和学校业余训练队等,层层相衔接的业余训练网络。县里成立了科学选材领导小
组,组织教练员到31个乡镇中小学,运用骨龄、神经类型、机能、素质等方面综合测
试, 手段选拔运动员,实现了由主管选材到客观选材,保证了选材质量。1988年到1
991年,全县向省级专业队输送5名队员,其中孙乐菊于1990年进入国家青年女篮集训
队。1991年有3名队员被输送到省以上运动学校,1名与省青年篮球队签试训合同。向
地级输送运动员42名, 向大专院校输送33名。全县有133人次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比
赛, 获金牌10枚,银牌39枚,铜牌36枚,其他奖牌102枚。有两名运动员和一个获获
地区沂蒙长青奖,一名教练员被评为县级科技拔尖人才,5名被评为地级优秀教练员,
3人次获科学选材“伯乐奖” 。1992年县内7个乡镇、1所体校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单
位。12月经国家体委检查验收,沂水县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王祚厚)

莒南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军平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尚延生
县长 杨家美
县政协主席 孙树臻

1992年,莒南县辖6镇、19乡,935个行政村,人口97.41万。耕地面积108.4万亩。
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1.3亿元,比1991年增长9.9%。国民收入9.7亿元,增长11.7%。
工农业总产值22.8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增长38.7%,农业总产值8.9 9
亿元, 增长3.81%。花生总产9.3万吨,居全国“百强县”前列。蚕茧总产1333吨,
增长21.85%。果品总产6.4万吨,增长24.83%。肉类总产4.1万吨。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4亿元, 增长19.5%。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03亿元,增长13.9%。财政收入40
26万元。 年末银行存款余额5.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亿元。开通了国际国
内程控电话。计划生育率达到99.2%,人口出生率下降到8.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82‰。农民人均收入698元。

隆重举行雅格布·罗生特纪念活动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奥地利医学博士雅格布·罗生特纪念活动于1992年10月在
莒南县隆重举行。抗日战争时期,雅格布·罗生特在莒南战斗了两年多,与莒南人民
结下了深厚情谊。为表达中国人民对这位国际友人的怀念之情,莒南县自1988年底着
手进行纪念罗生特的筹备工作,由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
办事机构,先后派人到北京、济南等地走访了熟悉罗生特情况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谷枚
以及方毅、林月琴(罗荣桓元帅夫人)等30多位老同志,组织编写班子撰写了《罗生特
在中国》了书。筹备工作受到国家对外友协、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临沂地委、
行署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姜春云、省长赵志浩经常过问此事,副省长宋法棠、省政
协副主席陆懋曾两次召集由省人大、省政府办公厅、财政厅、卫生厅、外事办公室、
临沂地区行署领导参加的纪念罗生特协调会。1992年7月1日省政府命名莒南县人民医
院为“罗生特医院”。张爱萍亲将军亲自为“罗生特医院”和《罗生特在中国》一书
题了字。谷牧为《罗生特在中国》一书撰写了序。张震、洪学智、叶飞、姬鹏飞、梁
必业、 陈士榘、陈敏章、苏静、刘居英等为纪念罗生特活动题了词。1992年10月5日
上午, 雅格布·罗生特纪念大会在莒南县人民医院隆重举行。全国对外友协、省地领
导和莒南县机关干部600多人出席了会议。 以奥联邦议会常务副议长施图岑贝格为团
长,副议长施特里米策尔、卫生部长奥森温克勒、奥军上将科里爱丽、奥驻华大使迪
特里希·布科夫斯基、奥中友协名誉主席赫尔穆特·苏海文、罗生特侄女等组成的奥
地利高级代表团一行18人,应邀参加了大会。曾与罗生特一起在莒南战斗过的方毅、
吴之理等十几位老同志应邀出席了大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全国政协副主席谷
牧、原中顾委常委张爱萍和夫人李佑兰以及林月琴、王新兰(肖华将军的夫人)等发来
贺电、贺信。纪念大会由临沂地区行署主持,会上举行了罗生特塑揭幕、罗生特医院
命名、《罗生特在中国》一书首发、罗生特事迹展览剪彩等仪式。中国对外友协常务
副会长陈昊苏、山东省副省长宋法棠、临沂行署专员张守业和瓦尔特·施图岑贝格、
迪特里希·布科夫斯基、赫尔穆特·苏海文等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地讲话,高度赞
扬了雅格布·罗生特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高超的医术,考察了工厂、农村。莒南县就经
贸、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格交往与奥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奥地利代表团到北京
后,受到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接见。通过雅格布·罗生特的纪念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中
奥两国人民和两国政府间的友好关系。

(王相连 刘建增)

临沭县
中共县委书记 魏本建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万青枝
县长 鲁东涛
县政协主席 宋志友

1992年,临沭县辖6镇14乡,总人口58.42万人。总面积1038.1平方公里。其中有
耕地78.54万亩,比1991年减少0.29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3.71亿元,比1991年增
长23.0%。其中工业总产值8.69亿元,比1991年增长34.54%;农业总产值5.02亿元,
比1991年增长7.1%。 粮食总产量23.93万吨,比1991年减少2.1%;油料总产量6.26
万吨, 比1991年增长2.6%, 创临沭县历史最高纪录。 农民人均纯收入666元,比1
991年增长24.5%。全县财政灶内总收入3237万元,比1991年增长9.7%;财政灶内总
支出3515万元, 比1991年增长21.1%。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亿元, 比1991年增长
14.7%。 全县社会储蓄余额2.8亿元, 比1991年增长26.0%。 全部职工人均年工资
2032元, 比1991年增长28.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5‰,比1991年下降2.11个千
分点。

县造纸厂转换机制,增强活力
临沭县造纸厂是国营中(二) 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576万元,职工900人。前几
近,由于机制不协调,管理薄弱,致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连年亏损,企业跌入
低谷,曾一度机停门关,职工放假,成为临沭经济发展的一大包袱。1992年,该厂从
改革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入手,转换机制,加强管理,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
逐步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年创产值2008.7万元,比1991年增长33.5%;
完成销售收入1749万元,比1991年增长83.4%;实现利税201.66万元,比1991年增长
160%。
一、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干部队伍激励机制。(1) 实行干部聘用制,打破干部、
工人的身分界限,按照德、能、勤、绩四项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坚持选贤任能,不
养“不撞钟的和尚”,使干部能上能下。(2) 实行干部试用制。对新任干部一律试用
半年,期满考核合格再行聘任。同时,坚持在企业内部选拔优秀职工,让其担任“见
习科长”、“实见主任”,进行定向培养。(3) 实行民主监督评议制。所有干部每半
年向职代会作一次述职报告,由职代会进行民主评议,以此作为调整使用干部的依据。
对工作一般的干部,出示“黄牌”限期改进,对不称职的干部,坚决解聘或撤职。一
年来, 共提拔干部6人,选用后备干部5人,撤职、解聘7人。从而增强了干部的责任
感和危机感,形成了人人争先的局面。
二、优化劳动组合,建立岗位竞争机制。对全厂各劳动岗位实行考核竞争上岗和
岗位合同管理。根据劳动态度、技术高低,使每个职工都有恰当的岗位。规定厂内保
持总人数2%以内的淘汰下岗比例, 对下岗人员实行低工资培训,边学习、边生产,
促其转变劳动态度, 提高业务素质。全年共有3批84人下岗培训。并对优化组合实行
动态管理,而不“一优定终身”。该厂在用工制度方面,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本着
治懒、治散、不治老、不治弱的方针,对女工孕、产期不优化,对年老体弱接近退休
年龄的职工实行厂内退养。岗位竞争机制的建立,激发了职工学习业务技术、干好本
职工作的积极性和不甘落后的进取心,使企业生产稳步增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事
故发生率迅速下降。全年产量6178吨,比1991年增长31.6%,完成的123.56%。在产
品质量上,经轻工部两次抽检,项项合格。全年事故发生率比1991年减少77%,未发
生大事故或重大事故。
三、以责任、定收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对生产车间实行产量工资。用百分考
核办法,将产量、质量、消耗等八项指标按一定比例与工资关联,做到一酬多挂,一
分收入体现一分责任、一分贡献。并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经济承包指标,使软项目变
成硬指标。 结果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职工的收入也比1991年增长3
9%。在工资的具体分配上,该厂一方面坚持向苦、脏、累、险岗位和技术岗位倾斜,
使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比后勤人员平均高出10%左右。另一方面对后勤科室人员实行岗
位结构工资。 按照后勤科室人员的岗位责任、 工作标准、工作实现定报酬,使工资
“活”起来,有效地克服了过去工资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同时,还对销售人员实行
提成工资。按销货、收款、费用、资金占用等项目考核,提成个人收入,极大地调动
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1992年,该厂在市场持平的情况下,实现了产销平衡。

(王玉琳)

郯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蔺景何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田庆淮
县长 孙炳贤
县政协主席 刘文荣

1992年, 郯城县辖5镇17乡, 总人口89.42万人, 总面积1307平方公里, 耕地
98.63万亩。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1.7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14.14亿元,农业总产值
7.56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34.6%和4.2%。财政收入(灶内) 4718万元,财政支出
(灶内)588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55亿元。外贸出口商品供贷额比上年增长61.7
%。1991年利用外资项目发展到5个,比上年增加到4个,直接吸收外商投资296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742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0亿元。

首届“中国郯城银杏节”
郯城县是著名的银杏之乡, 现有银杏林1.8万亩,定植银杏80万株,其中结果树
10万余株, 年产银杏100多万公斤,占全省产量的90%,居全国第二位,已被列为山
东省银杏生产基地县。为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县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
银杏生产的决议,并决定将9月19日定为中国郯城银杏节。1992年9月19日至21日,郯
城县隆重举办了首届中国郯城银杏节庆典活动。中顾委委员苏毅然、铁瑛、国家计委
副主任李人俊,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晔、苗枫林,副省长王建功,省政协副主
席金宝珍及省、地有关部门和兄弟县的领导同志,省内外专家学者,美籍华人、著名
生物学教授孔宪铎,香港恒泰纺织公司总经理李瑞华,港、澳、台同胞,美、日、德、
法、韩、新加坡、奥地利等10多个国家的工商界人士,共880多人参加了银杏节活动。
节日期间,来宾们考察了银杏集体产区新村乡,举行了银杏采摘仪式,游览了银杏古
梅园,参观了郯城到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展览。县长孙炳贤主持召开了银杏节新闻发布
会、经贸洽谈会、台侨胞建设家乡谈会。县政府举办了银杏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学
者和科研人员对银杏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专题研究。海内外客商对郯城县富有开发
潜力的银杏资源和优越的投资环境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贸洽谈会期间,共签订中外合
资项目3个, 总投资1196.7万元,其中利用外资449.18万元;签订中外合资项目意向
书、 协议书4个,总投资4683.2万元,其中利用外资1372.6万元;签订“三来一补”
项目意向书、 协议书4个,总投资880万元;签订内联项目合同及意向书6个,总投资
235万元; 达成地产品合同销售额1712万元。银杏节期间举行的物资交流大会,成交
额达30万元。

(秦士杰)

苍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荣强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保忠
县长 刘其夏
县政协主席缺

1992年苍山县人口110.4万人, 自然增长率9.8%, 行政区划没变, 耕地面积
126.4万亩。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3.13亿元,国民收入10.6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2.85
亿元, 分别比1991年增长23.9%、20.2%和31.1%;粮食决产50.72万吨,棉花总产
57 26吨, 蔬菜总产10亿公斤,农业商品率68.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5亿元,专
业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成额5.2亿元, 分别比1991年增长42%和39%。对外贸易出口
总值9000万元, 城乡居民贮蓄余额3.4亿元, 农民人匀纯收入737元。交通建设投资
2600万元,邮电通讯投资1000万元,新上自动电话工程。苍山县已形成以蔬菜生产为
龙头,以流通为载体的高效农业模式。

苍山蔬菜产销发展迅速
苍山县的蔬菜生产自从与“三高”(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开发联手搭台
以来,组合筛选的大蒜/菠菜/棉花、小麦/菠菜/花生、小麦/菠菜/玉米/大姜、大蒜/
油菜/棉花/辣椒等10多种模式已在全县推广开来,立体种植技术开发面积已达24万亩,
带劝面积50多万亩。先后培育发展起12万亩优质大蒜基地,10万亩辣椒和保温蔬菜基
地, 5万亩大姜基地。生产的都是较为高档的细菜,年产蔬菜10亿公斤。1991年初,
县内开始引进金针菇、凤尾菇、木耳、猴头菇、日本姬菇“岗真8405”。全国市场上
所有菌类品种都在苍山安下了家。1982年选择20多座恒温库、山洞组织规模生产,建
起108个菌种场, 从菌种供应、投料、技术到销售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1992年产蘑
菇2500万公斤。
丰厚的农副产品资源与市场通渠,使全县2.4万个体工商户中80%以上活跃在流通
领域,1992年总人数4万人。他们或产销一体,或运销一体,或单纯运单纯销,1万多
台机动车辆常年驰骋在大江南北,将农副产品运销全国19个省市的30多个大中城市。
直抵长江沿岸发达城市如上海、南京、无锡、镇江、苏杭等。仅沪宁苏杭就有4000多
户近2万经商的苍山农民扎下营盘作买卖, 成为占领当地农贸市场的“苍山一条街”
的坐地摊主。 在苏州城最大的南门综合集贸市场,仅领取居住证做蔬菜生意的就600
多人, 经营的老姜、大蒜、辣椒占整个市场经营量的80%以上,季节性温室蔬菜占4
0-50%左右。 仅常年搞大姜批发的就有8大姜贩集团。苍山大姜不仅畅销整个苏州城
里,而且有引湖州、嘉兴、吴江等20个县市的生意人前往批发。上海大统路农贸市场
200多米的双排蔬菜摊位, 几乎每个都摆着苍山优质的白皮蒜,肥胖的黄姜。带雨棚
的60个摊位中有50个是苍山人,形成“苍山菜摊一条街”的景观。
活跃于南方名城的要数那“黄瓜”老板、“大姜”老板、“大蒜”老板、“辣椒”
老板、“蘑菇”老板……他们经营一个地肋,便在销地与产地架起一条商渠,货源从
产地连绵涌进,再由他们批发出去,蔬菜高潮带来“二重奏”般的良种效应:苍山菜
畅销江南,价格平稳,无一积压;立体种植,种出了花样,种出较高的经济效益。每
年10月,秋收将尽,苍山麦田里弓棚高高支,芹菜尚待收获,黄瓜顶花带刺。刚刚走
出火热的夏季,这里便迎来了温暖的“早春”:黄瓜、辣椒、茄子、西红柿……纷纷
下地,菜农或下种、施肥或浇水管理……构成一幅深秋初冬的“闹春图”。

(张富敏)

费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延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荣先
县长 王培廷
县政协主席 阎振清

1992年,费县辖25个乡镇,人口90.11万人,总面积190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91.43万亩。工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 18.88亿元,比上年增长2
5.2%。 农业总产值7.75亿元,比上年增长3.3%,粮食决产37.37万吨,棉花总产27
2吨, 农民人均收入559元,比上年增长9.8%。工业总产值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4
6.95。 财政总收入3546万元,比上年增长14.40%,社会商品零售额3.91亿元,比上
年增长24.2%, 农副产品收购额2.35亿元,比上年增长8.6%,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
3771万元,比上年减少0.3%。

多种经营结硕果,脱贫致富奔小康
费县下牛田村原是岐山脚下一个穷山村, 全村80户,290人,260亩耕地,300亩
山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年人均收入只有70-80元。1983年以来,村两委在党
支部书记陆宜带领下,立足本村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致力于发展高
产高效农业,大搞以育苗、植果、养兔、果品加工为主的多种经营,使村民走上了一
条脱贫致富的道路,全村人均纯收入连续10年保持在千元以上,并曾以沂蒙山区第一
个实现户户万元户村而闻名。1992年全村各类总产值达278万元,人均纯收入1280元。
从1982年该村党支部派人到泰安等地学习育苗技术,实现了山楂当年育苗、当年
嫁接、当年出辅。1983年全村育苗27.2亩,收入22.5万元。1984年育苗收入55万元,
再加上其它收入;户均收入1.2万元,1985年全村育苗180亩,占耕地的70%,成为省
内闻名的育苗专业村,当年育苗收入160万元,全村各业总收入187.5万元,人均收入
7000元,户均2.7万元。
自1986年起,面对山楂苗趋于饱和的形势,党支部及时组织转产,对全村耕地精
心规划,除留出60亩口粮田外,其余200亩全部栽植山楂。现在200亩山楂园已经进入
盛果期,1992年产山楂25万公斤,收入15万元。
1989年,为了解决山楂滞销又不耐储藏等问题,该村集中村民闲散资金,以股份
制形式建起一座年产能力1500吨的果脯厂,生产水果罐头、桃脯、枣脯、地瓜脯、山
楂脯等多种产品,被省商检局定为外贸定点出口厂,产品远销日本、香港、新加坡、
马来西亚等7人国家和地区。建厂以来年产值均在250万元左右,利税30万元左右,累
计为国家创汇150万美元,成为带动周围山村发展果品生产的龙头企业。
多年以来,该村就有饲养长毛兔的传统,但由于饲养粗放,品种老化,收益较少。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1991年该村建起一座存养量2000只的种兔扩繁场,以每只400~
800元的高价从浙江温州,本省郓城等地引进明星、巨星等优质种兔420只,繁殖的幼
兔供应农户。同时大力推广科学种植。到1992年底,全村有优质长毛兔1.05万只,人
均37只。存养量达50只以上的户有57个,占总户数的71%。1992年在兔毛市场不甚景
气的情况下,全村出售兔毛、仔兔总收入40余万元,占养殖业收入的97.6%,占农业
总收入的69.3%。此外,村内注意开辟饲料资源,共转化各类作物秸秆、饲草40万公
斤,转化饲料粮15万公斤,实现增值20万元,并为种植业提供优质农家肥100万公斤。
目前, 全村集体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35万元,人均占有4650元,购置各种灌机械
24台(套) ,使提引灌溉面积达230亩。全村有80%的户住进了新瓦房、购置了高档家
用电器。1985年以来,党支部书记陆宣多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和全国
“三八”红旗手。

(赵俊臣)

平邑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玉妹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崇才
县长 杨沛才
县政协主席 王继瑞

1992年,全县辖7个镇、19个乡,1057个行政村,93.86万人,人口净增率5.9‰,
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 耕地5.72万余公顷。 社会总产值23.98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
10.46亿元, 国民收入9.6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0.4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27亿
元, 农业总产值9.1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52亿元,外贸出口商品供货总值672
5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2.78亿元,财政收入35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元,
职工年平均工程1922元。

加强六项工程开发,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1992年,平邑县各级围绕六项工程开发协调作战,取得了可喜成绩。农业资源开
发工程坚持以治水改土和治石山开发为重点, 完成各种水利工程300多项,开发沙石
山8万多亩。 水土保持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县,水利工作继1989年被评为全国水利先
进县之后,1992年又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15万亩吨粮田开发工程,在13个乡
镇的4 1个地片进行, 通过推广良种,实施良法,初步总结了粮食高产的操作规程,
玉米、 小麦、旱稻高产攻关技术试验获得成功。试验片内,玉米亩产750公斤以上,
小麦亩产406公斤,旱稻亩产593.5公斤。经济作物高效开发工程,采取因地制宜,合
理布局, 发挥优势的办法,全县种植经济作物30万亩,其中新发展大棚菜160亩,平
均亩收入5000元以上,最高达到8500元。大蒜、西瓜、生姜等种植已实现了区域化,
出现了一批效益较高的大蒜专业村,西瓜专业村、专业乡、生姜专业村,黄烟专业村,
金银花专业村,桑蚕专业村。花生开发成效显著,全县种植20万亩,被列为全国百强
县之一。优质果品开发工程,重点抓了果品改良和新技术推广,已有16万亩果园实施
了刻剥拉技术。果品增产幅度较大,总产达到1.25亿公斤。畜牧业开发工程重点抓了
暖圈改造和饲料青贮工作。 暖圈改造2万间,受到省、地表彰;饲料青贮、氨化工作
获全省一、二等奖,被列为全国百强县之一。乡镇企业开发工程,重点抓了投入和改
造。 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0.4亿元,比1991年增长84.5%,利税1.2亿元,比1991年增
长10 4%。 有3个乡镇的乡镇企业产值过亿元,有15个村人均收入过1200元,有85个
村人均收入年增长200元以上。全县26个乡镇新上、技改工业项目9.5个,总投资4800
多万元, 其中乡镇企业新上、技改项目24处,总投资3800多万元,比1991年增长了3
倍。

(李有仁)

蒙阴县
中共县委书记 韩修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崔延恩
县长 高成山
县政协主席 薛庆德

1992年, 蒙阴县总人口51.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5‰。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
0.26亿元, 比1991年增长15.3%,其中农业总产值4.11亿元,增长8.5%,工业总产
值(县属)6.15亿元,增长21.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4亿元,增长13.8%;城乡居
民储蓄余额3.52亿元,增长11%,其中农民人均存款3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2元。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蒙阴从本县薄弱环节入手,重点抓了城乡市场、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等基础建设。
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3年筹措资金631万元用于城乡道路建设,使全县90%的村
通了车, 通车综合里程647公里。全省“八五”公路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县交通史上
最大的公路工程--沂蒙公路在年内建成通车。沂蒙公路在蒙阴县境内长73公里,占全
线总长的45%,占全路总工程量的56%。为建沂蒙公路,全县累计捐资1176万元,占
总投资的39%。 县城北环、汶河等7条路段的路基工程已全面铺开,县城道路框架已
基本形成。
城区日供水量已达12000吨, 比1989年增加了一倍。长途电话并入国内国际直拨
大网, 电报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市话增容1000门,有4个乡镇邮电支局实现了电话
自动化。
电力建设该县3年投资754万元, 架设和改造各种输电线路152.8公里,早在1990
年已是全地区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电的县。
年内全县投资千余万元用于市场建设, 开辟了11条乡镇商业街和3处城区农贸市
场。 国营、合作商业设施改造工作也有较大进展,新建、扩建贸易中心5处,新增营
业面积2万平方米。
年内新成立合资企业3家, 总投资696.77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137.56万美元,
引进利用区外资593.69万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4.5‰
蒙阴县计划生育工作连续3年完成了地区下达的计划。 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府制
定了《关于从严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补充规定》和《关于在全县清理计划生育遗留问
题的决定》,对前几年的遗留问题进行了全面清理,把人口控制工作纳入了规范化管
理的轨道。进一步完善了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人口目标责任书,落实
了一票否决、跟踪奖惩等措施;全县实行了“三线一点”计划生育管理,层层落实了
计划生育岗位责任制和联户责任制;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村级服务设施和服务队伍素
质有了新的改善和提高;坚持集中活动与经常化、制度化管理相结合,狠抓了各种节
育措施的落实。1982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95.5%。

(张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