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206&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董凤基 王道玉
副书记 王道玉 李戈 冯宝璞 黄学军 郑锡昌
中共地纪委书记 李建业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胡兆坤 冯宝璞(兼)
副主任 宋西九 王法尧 王元甫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道玉 李戈
副专员 胡安夫 阎启俊 赵延孝 宋存胜 王天瑞 蔡玉昌 齐可友(挂)
曹钟书(挂) 赵秉耕 黄燕明(挂)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商功阁
副主任 刘翠英(女) 尹致中 王洪庆
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周镜福
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于三杰

1992年4月,经上级批准,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当年,滨州地区辖1市6县,
即滨州市、 惠民县、阳信县、沾化县、无棣县、邹平县、博兴县。下辖80个乡、3 0
个镇, 设有3个街道办事处。 总面积9609.6平方公里, 耕地590.75万亩, 总人口
351.82万人。
经济概况。1992年,滨州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为55.5亿元和46亿元,分
别比1991年增长6.3%和5%。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10.9亿元,比1991年增长16.3
%。
农业。1992年,滨州地区坚持农业是基础,战胜了特大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了
最低程度。夏粮总产99.11万吨,秋粮总产53.11万吨,棉花总产6.24万吨;农业总产
值34.1亿元, 比1991年减少11.2%。林牧渔副“四业”产值达到14.74亿元,比1991
年增长22%。 全区造林面积23.01万亩,比上年增长77.55%;年末实有林地87.51万
亩, 比1991年工21.62%,森林覆盖率6.42%,比1991年增长21.6%。果品产量达到
15.18万吨,比1991年增长17.11%。阳信鸭梨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肉类总
产量达到11.62万吨, 比1991年增长35.7%; 禽蛋总产量7.08万吨, 比1991年增长
13.79%;大牲畜年末存栏74.57万头,比1991年增长13.79%;大牲畜年末存栏74.57
万头,比1991年增长16.61%;猪年末存栏56.06万头,比1991年增长6.27%;羊年末
存栏82.69万只,比1991年增长30.43%。水产品产量7.82万吨,比1991年增长9.83%。
年底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车166.79万千瓦, 比1991年增长4.58%;农田灌溉面积4
27万亩,比1991年增10万亩。农田水利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年完成农田水利工程土
石方7300万言,新增排灌机械1000台,现有扬水站1033处,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97万
亩。特别是投资2285.4万元,历时70天,完成了秦口河治理二期工程,结束了该河段
建国以来没有治理过的历史,有效地解决了滨州地区黄河北五县市抵御洪涝灾害能力
脆弱的问题。
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59.4亿元,比1991年增长66.7%,实现利税6.69亿元;乡
镇企业实现34.8亿元,比1991年增长76%,实现利税2.95亿元。
工业生产。 总产值实现76.8亿元,比1991年增长34.8%。完成工业技改项目120
项。鲁北化工总厂、山东活塞厂、滨州印洒厂、沾化物资集团总公司、滨海实业股份
有限公司、 龙滨建材有限公司、滨州光大有限公司等7家地、县属企业先后进行了股
份制试点。
基本建设。1992年完成县以上基本建设投资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生
产性投资2.73亿元,比上年增长80%。
邮电通讯。1992年是滨州地区近年来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投资最多的一年,
总投资达4000多万元。 滨州、阳信、博兴、惠民、邹平5县市开通了程控电话,交换
机总容量16000门,长途1110线,实现了国际、国内直拨,开通了滨州至阳信、无棣,
至邹平,至沾化的三条区内数字微波工程;滨州无线寻与全省联网;长途传输进入了
全省济烟微波网。全年完成邮电精力量2805.6万元,邮电精力收入完成2802.2万元,
分别比1991年增长26%和27.2%。年末市内电话达到10228部。农村电话达到4485部,
分别比1991年增加1953部和548部。
交通建设。1992年全地区公路建设总投资9101万元,干线公路新建改建沥青路面
56公里, 完成县秀、乡村沥青路面659公里,全区道路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完成
货运周转量1.287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4.36亿人公里,分别比去年增长11.5%和6.2
%。港口建设步伐加快。惠民港2×3000吨级盐业专用泊位3月份开工,当年完成投资
411万元; 滨州港建设取得可喜进展。1992年下半年,省政府和省计委分别向国务院
和国家计委报送了请示报告和项目建议书。滨地区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商业贸易。 全区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亿元,比1991年增长13.95%,城乡集
市贸易额8.5亿元,比1991年增长32.39%。完成商业网点设施改造项目26个,总投资
3577万元,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完成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6.4亿元,比1991年增
长32.13%。
财政金融。1992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145亿元,比1991年增长16.87%。全
区实现粮食企业财务当年不挂帐,并解决历史挂帐2783万元。1992年末综合现金收入
11.1亿元, 比1991年增长34.26%;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7.1亿元,比1991年增长18.1
4%。全区保险业务收入实现9599万元,比1991年增长53.18%。
科技、 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工作。1992年共取得科技新成果156项,其中达
到省内先进水平的78项,国内先进水平的24项。山东活塞厂被列为全省50家运用高新
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样板企业试点之一。 全区安排棉花新品种--中杂028制种面积18
09.3亩。 鲁北化工总厂厂长冯怡生受到省委、省政府重奖;全区有普通中学232处,
在校生16.12万人,职业中学23处,在校生1.04万人,小学2477处,在校生31.53万人。
儿童入学率达到99.89%; 在全国、全省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53枚、银牌35枚、铜
牌24枚。本区运动员也燕在法国举行的世界女子摔跤锦标赛上,获得61公斤级第三名,
实现了在世界奖牌上零的突破。惠民、邹平、滨州三县市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0个, 病床床位7292张,卫生技术人员8680人。滨州市被
评为国家级卫生城;评选出了首批28个社会文化先进乡镇。成功地在香港举办了滨州
民间艺术展和滨州水墨画展,扩大了滨州地区在港澳地区的影响。

(刘思家)

规范化学校建设成绩突出
1992年滨州地区规范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累计投资2370万元,有10个乡
镇全面完成了任务。 至此,全区已建成规范化小学862所,占调整布局后定点小学总
数的70%, 建成规范化初中112所,占农村初中总数的64%,已有15个乡镇全面完成
了任务。年初中总数的64%,已有15个乡镇一面完成了任务。年底,博兴县第一实验
小学、 博兴县寨郝村小学分别以97.2、96.45的高分通过省教委验收,成为全省首批
省级规范化学校。《人民教育》1992年7、8月合刊全面介绍了该区创建规范化学校的
经验和做法,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十几上市来人来函学习。
该区规范化学校建设自1988年始。 4年来,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一
方面抓“硬件”达标,按规范化要求改善办学条件。一方面“软件”硬抓,从管理规
范化入手提高办学水平。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实行校长选任负责制,对初中、小
学校长全面进行了岗位培训;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校长与教师“双向选择”
聘任制,年内完成了第二轮教师聘任,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所有学历不达标的高、初
中教师全部进网学习;三是加强学校常规管理,80%以上的中小学在校容校貌、校风
校纪方面有了很大改观,涌现出了一大批管理有特色,工作有成绩的模范学校。

(赵立辉)

市场建设突飞猛进
1992年,滨州地区共筹集投放市场建设资金1.72亿元,全部投资为上年的9.55倍,
是过去10年的8.7倍。 新建各类市场58处,总面积为1065万平方米,其中楼堂馆所式
38处,大棚式10处,其它形式10处。改建扩建各类市场22处,乡镇首集改造62%。使
全区市场总数达到420处。 据统计,在全区遭受罕见的干旱和虫灾的情况下,全年全
区市场交易额仍达8.4亿元,比上年增长31%,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3.74%。
今年市场建设的特点是投资大、规模大、档次高。各县(市)和一部分乡镇已建成
或正在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档次市场。如滨州“大观园”商场、邹平县的“南苑商
场”和“梁邹商贸城”;博兴县的“大世界”商业中心、惠民县的“淄角商业区”和
新改造的“车马挽具”专业市场;无棣县的“商业街”、阳信县的“夜市一条街”、
沾化县的“粮食批发市场”等一大批高档次市场。气魄之大、投资之巨都是历史上前
所未有的。
市场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发展。一是带动、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容
纳了大量劳动力。目前,围绕市场的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专
业户已达1.12万户, 从业人员3.70万人;农民贩运队伍6万多人,大大缓解了就业压
力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二是带动了工农业、商贸业的发展,为企业走向市场
创造了条件,全年各类企业进入市场经营的达1万多户(次),经营额1.2亿元。三是取
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蔬菜售量10.6万吨,是国营商业的36倍,肉、
禽、蛋、水产品销售量10.6万吨,占社会总销量的90%以上。1992年全区市场为国家
纳税2030万元,占全区工商税收的10.8%。

(韩晋全)

交通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2年,地委、行署把交通设施建设当作大事来抓,提出了“运抓港口、铁路,
近抓公路”的口号,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
进展。 全区全年投入交通设施建设的资金突破1亿元大关。济青公路第三合同段、县
乡、乡村公路建设、交通战备正规化建设等三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全省“重中之重”的济青公路工程,在该区的第三合同段建设,不论进进度、还
是质量,均走在了全省前列。1992年累计完成投资额6300万元,占年计划的110.9%。
干线公路建设。 1992年完成6554.9万元,完成养护里程785公里,完成新改建工
程80.4公里, 完成大中修工程131.3公里,好路率达到87.4%。路况有了较大改善,
增强了通过能力。
县乡、 乡村公路建设。1992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区共修建县乡、乡村公路659
公里,突破600公里大关。全区通车里程已达2226.8公里,公路密度达31.8公里/每百
平方公里,全区涌现了了17个村村通柏油路的乡镇。全区交通战备正规化建设工作受
到国务院交通战备办公室表彰。

(赵文忠)

滨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林则懋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玉禄
代市长 杨永新
市政协主席 陈德金

1992年, 滨州市辖14个乡镇,设有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6.42万,总面积为1
041.0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3.6平方公里,耕地68.76万亩。国民生产总值6.04亿元,
国民收入5.3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3.91亿元,比1991年增长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5.51亿元, 比1991年增长2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农民人均收入,在
大灾之年仍达到594元。 该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还赢得了全国体育先进市、省双
拥模范市等23个荣誉称号。

实施八项改革实现十个突破
八项改革:一是农村改革。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性体育为重点,市、乡、
村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全市共建服务实体3800个,从业人员1.3万人,初步实现
了农业服务产业化。二是工业改革。以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为重点,以人事制度、
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市45家市属企业较好地实现了干部能
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三是财贸改革。以经营放开、物价放开、分
配放开、用工放开的“四放开”为主要内容的财贸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全市压缩
了库存1.2亿元,减轻财政负担700万元。四是党政机关改革。以转变职能,兴办经济
实体,强化服务为重点,市属9个部门:经贸委、工业局、纺织局、二轻局、商业局、
粮食局、 农机局、物资局、供销社退出政府序列,改办企业总公司,100名机关干部
转入了实体,减少了市财政支出。全市共办经济实体90个,从业人员1200人,其中机
关干部380人。 五是积极推进了镇机构改革。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职能
交叉、管理业务相近的机构进行了精简、合并,对机关富余人员通过办经济实体解决
人员流向,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乡镇干部达103人。六是科技教育方面的改革。重点
实施了普教、职教、成教统筹;“星火”、“燎原”、“丰收”三个计划统筹;人才
培训、培养和技术服务统筹。七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干部、工人、农民身份界
限,从基层(工人、农民)中选拔一大批干部,充实到管区、乡镇领导班子。另外还选
拔了一批妇女干部充实到管区、乡镇领导班子,这是历史上的突破。八是积极推行了
住房、土地有偿使用、医疗卫生、劳动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十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了新的突破。连续两年夺得“齐
鲁杯” 。8月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鉴定,成为首批国家卫生城。二是市场建设、
商业网点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全市已发展市场60处,平均9000人1处市场。仅商业网
点投资就达1.5亿元, 新建、扩建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幅射面广的专业
批发市场和商业网点。三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的突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重
点抓了名优土特新五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农副产品创汇额达6600万元。四
是乡镇企业有了新的突破。 亲年项目97个, 总投资1.38亿元, 乡镇企业总产值达
12.68亿元, 比1991年增长52.9%。五是工业投入有了新的突破。接转和新开技改项
目3 0项, 总投资1.17亿元,当年投资5400万元。六是外向型经济有了新的突破。引
进外资项目24个, 总投资3150万美元,利用外资1.4亿美元。七是经济开发有了新的
突破。滨州市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全省48个开发区之一。一些高新技术项目和股份制企
业已进入开发区。八是计划生育有了新的突破。按照“一争一上”的奋斗目标,经省
考核鉴定,滨州市可望跨入全省先进行列。九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了新的突破。各
类案件大幅度下降,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十是精神文明
建设有了新的突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

(赵洪美)

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新型模式
10年来,滨州市人民奋力拼搏,使该市规划和建设走上了科学轨道,形成了经济
欠达地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新型模式。 1984年至1987年连续4年在全省城市卫生
评比中名列乙级组第一名,1988年被爱卫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1990年被评为全国
十佳(县级)卫生城市,1992年顺利通过国家级卫生城市的鉴定。
滨州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之路。该市地处
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历史短,经济实力比较薄弱,他们在工作上坚持高起点,
在治本建设、美化市容环境上坚持高标准,在管理工作上坚持高水平,特别注重发挥
三方面优势:发挥领导重视的优势;发挥职能部门和专业队伍的骨干作用;发挥人民
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优势。
第二,实行正确的工作指导方法。
经济性工作与突击活动相结合,以经常性工作为主;治本和治标相结合,以治本
为主;在活动中条行块块相结合,以块块为主。
第三,注重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政府在财政预算时,重点安排城市建设,
同时广开资金渠道,动员全社会投资上千万元,全面搞好实体院落的改造、沿街建筑
物的粉刷和单位院落的门头改造、装修及路面硬化等。
第四,发挥艰苦创业精神,以城市工作为重点,以城建工作为突破口,并以此作
为促进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面对经济落后的局面。该市按照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本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认真研究并确定了适合
自己的活动途径。

(崔洪文 韩朝晖)

沾化县
中共县委书记 曹兴宽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宝珩
县长 步乃章
县政协主席 张景兰

1992年,沾化县辖3镇11乡,另设1个国营农场、1个办事处,总人口38.13万人,
土地面积2214.57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82.60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全
县国民生产总值5.5亿元, 国民收入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2亿元,全县工业实现利
税1568万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粮食总产10.3万吨,棉花总产9628吨,
水产品总产量3.2万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实现1757.8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29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190元。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了扩大开放的总
体构想--“一、二、三、四、五工程”。即兴办一区、腾飞两翼、作好三篇文章、实
现四个突破、抓好五项工作。
所谓一区,指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包括县城工业开发、商贸、住宅、水产品集
散、旅游五个小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1992年已完成了县城商贸区、住宅区的规划、
设计和政府统一征地工作,并已开工建设。组建了沿海经济开发管理处,并着手工作。
所谓腾飞两翼,就是大力发展县属工业和乡镇企业,实现两大行业的共振齐飞。
工业生产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一是狠抓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1992年,
县委、县政府把盐场、酿酒厂、机械厂、玛钢厂、造船厂、棉纺厂、毛纺厂等企业定
为重点企业。把盐田塑苫及盐化工、金丝枣酒恒温储存、经华丰炉新型暖气片、活塞
生产线和汽车配件、碳化硅、毛纺回毛再利用、生化制药系列产品列为重点项目。在
政策和生产要素上实行倾斜,在工作上及时调度指导。使其成为全县工业的中坚力量。
年内有5户企业晋升为中型企业, 实现了零的突破。二是抓技术改造。全县工业企业
技改项目有8个, 共完成投资1432万元,比1991年增长37%;突出抓了机械加工、盐
业、酿酒和芦笋加工业,从而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全年工业产
值产现3.5亿元,比1991年增长33%。乡镇企业,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
一头抓骨干企业和带头村,一头抓落后乡镇,有力地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全年实
现产值2.47亿元,比1991年增长53.3%。
三篇文章,一是作好用足用活用好党和国家现有政策的文章。以贯彻《条例》为
重点,围绕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三项制度改革。全县24户县属企业实行了干部聘
任制,36户企业实行了合同化管理,62户企业进行了工效挂钩,实行浮动工资、岗位
工资和计件工资。全县有12户流通企业实行了“四放开”,经济效益大增。二是作好
制定适应新形势的配套政策的文章。为加快机构改革步伐,制定了《深化改革、扩大
开放的意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意见》和《关于行业主管部门转体总公司建立
企业运行机制的意见》 ,将粮食局、商业局、物资局、县联社等6部门整建制地转为
经济实体; 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兴办实体21个, 从业人员达153人;同时,制定了
《沾化县节减行政事业费暂行办法》,在节减行政经费、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公费
医疗、水电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从而关了财政负担,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
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作好举债经营、融通资金的文章。一方面积极组织收贷、储
蓄, 一方面向上跑资金、 要规模,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达2.24亿元,比年初增加
361 6万元, 各项贷款余额达3.20亿元,比年初增加1890万元,为经济建设和事业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信贷服务。
在实现四个突破上,一是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完成了永馆路县内段
工程和古泊路中修工程。 辛沙路、滨孤路及其改线路、205国道改线、北李路路基工
程全面建设, 总长度近80公里,新建乡村路7条,全县好路率达到63.9%;新建沾化
汽车站已开工建设;完成了滨州港大堡作业区输港路路基和输电工程,3000吨级港口
码头已开工建设; 程控电话于1992年5月立项,工程前期工作正在进行;电力建设有
了新的发展,全县已有98%的村通上电。城镇建设,城区排水暗管新增2240米,暗管
辅装率达60%以上;完成了富电路及商业街的部分改造任务,新建了冯家、下洼、流
钟等专业或综合市场。二是狠抓了外引内联和外贸出口工作。在沾(化)博(山)信息项
目推荐会和经济技术洽谈会上。 达成合作意向69项,咨询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项,获
取适合沾化经济发展的信息33条, 新上项目7个。还找靠山,借外力,已与山东地方
铁路局、山东活塞集团、清华大学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经贸洽谈会、
交易会、新闻发布会等场合大力宣传沾化,提高沾化知名度。金丝枣酒系列产品已打
入深圳市场,芦笋罐头也备受外商青睐,与香港恒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的芦笋罐
头生产项目已完成立项手续。三是引进外资工作成效显著。1992年全县共引进10个外
资项目, 合同金1106.5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实现2534.3万元,比1991年增长79.76
%。四是狠抓了创汇农业基地建设,蔬菜、芦笋、畜牧、水产、冬枣基地建设初具规
模,全县蔬菜基地已建大棚142个,芦笋基地面积达1.2万亩,其他基地也在加快建设。
五项工作: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二是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开放、开放与开发的关
系;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科技进步;四是各行各业配套联动,为改革开放
保驾护航。五是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
个方面的工作已全面展开。沾化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李国华)

博兴县
中共县委书记 贾崇福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鲍同兴
县长 张型鲁
县政协主席 李德祥

1992年, 博兴县辖4镇8,44.41万人口,总面积897.44平方公里,耕地69万亩,
人口出生率10.62‰。国民生产总值7.96亿元,国民收入6.45亿元,分别比1991年(下
同)增长13.1%和11.76%;工农业总产值14.87亿元,增长17.55%,其中工业总产值
11.24亿元, 增长33.9%,农业总产值3.63亿元,粮食总产23.89万吨,棉花总产778
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30元;财政收入433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31亿元;外贸商
品收购总值7350万元; 年末银行存款余额5.71亿元,其中城乡个人储蓄存款余额4.3
亿元。

创建省级卫生城,促进经济发展
1992年,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苦战一年,再夺‘齐鲁杯’,创建省级卫生
城”的奋斗目标。年底通过省、地检查团检查验收,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卫生城”,
再次夺得“齐鲁杯”。
博兴县创建省级卫生城的经验是:一、加大投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据
县城建设规划, 投资4150万元,建成了营业面积累计达3.1万平方米的博兴大世界商
业街和供销大厦, 现已营业;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日供水3万吨全省最大的县级水
厂,一期工程已完工通水;投资170万元,完成了公园征地选址;投资335万元,石砌
地下排水沟38.5公里,使城区地下排水网络基本健全。硬化路面2000余米,安装路灯
312盏;建设乐山小区商品住宅1.26万平方米;净增市话交换机容量1000门;在车站、
商店、 医院等公共场所,新增果皮箱60个,垃圾箱45个;新建水冲式厕所5处;新建
了垃圾场,对生活垃圾、粪便做到了及时清理和无害化处理。目前,县城的街道硬化
率达95%, 人行道铺装率100%,路灯普及率100%,自来水普及率100%。二,大搞
城区美化、绿化,优化县城环境。将县城主要街道的院墙改造为透明式,改造率达90
%以上。对沿街门头、墙壁、广告牌、宣传栏等普通装饰粉刷,常年保持整洁清新。
城区的美化、绿化工作坚持以自然景观为主,植物造景为主线,点、线、面相结合,
保留和扩大团状、 块状绿地。目前,城区建设绿带、花坛累计达2.3万平方米,植乔
木3万株, 灌木3.2万余墩,草皮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4.5%。三,坚持依法治
理,抓好卫生达标验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城区大气、噪音、水源等进
行监测。县城锅炉复新率达90%以上,其排烟浓度、黑度均符合国家标准。经监测,
城区四季大气状况符合国家居住区大气卫生标准,公共场所噪音监测合格率达100%;
饮用水监测合格率达96%以上。全县饮食服务业做到了“三证”俱全,“三防”措施
落实。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89.5%,餐具卫生合格率达到85.5%。为将县城管理纲入
法制化轨道,县里制定了《博兴县城市市容卫生管理暂行条件》、《博兴县城十不准》
等一系列城市管理规定。根据省级卫生城20条标准,县有关部门跟城区各单位主要领
导签订了责任书,分期分批进行达标考核验收。各单位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搞好卫
生保洁。 城区路面保洁率达95%以上。截至年底,达标单位111人,占城区单位总和
的78.6%。有53%以上的单位跨入了花园式单位行列,75%的单位被评为县级绿化先
进单位。

(政府办公室)

邹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贵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曲克祥
县长 燕钦国 姜银浩(代)
县政协主席 陈元德

1992年, 邹平县辖3镇14乡,人口67.2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耕地7.24万公
顷。全县工农总产值23.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农业总产值657亿元,接近
上年;工业总产值16.65亿元,增长37.1%。粮食总产40.34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
棉花总产1.05万吨。肉类总产2.49万吨,禽蛋总产2.01万吨,分别增长34.2%和30.3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98亿元,增长8.9%,财政收入6526万元,增长18.3%。外
贸出口商品交货值1.49亿元,增长93.0%。城乡居民储蓄5.79亿元,增长20.1%,农
民人均纯收入747元。

(王辉耀)

大灾之年努力发展畜牧业,有效弥补种植业损失
1992年,邹平县在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确立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的指导思想,
强化措施,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3%,肉类、禽蛋总产分别比上年增长34.2%和30.3%。
主要措施:一是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全县建立健全了畜禽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疫病
防治、技术推广四大服务体系,加快了内牛改良步伐。建起畜禽饲料加工厂35处,年
生产配合饲料5.2万吨; 全面开展了防、检、治综合服务,防疫密度达90%以上。二
是狠抓青贮氨化工作。 全县共建青贮氨化池4.68万个,生产青贮氨化饲料2亿公斤,
是上年的3.8倍。三是积极调整畜禽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
大力发展牛、 鸡、兔饲养业。加强畜牧基地建设,全县畜牧专业村、专业户达559 0
个,大牲畜存栏15.21万头,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牛存栏13.11万头,增长16.5%;
生猪存栏9.22万头;家禽存养276.29万只,增长30.9%;兔存栏44.17万只,增长296
%。 四是坚持“反弹琵琶”战略,突出搞好产后服务。新建和完善活牛市场3处,鲜
蛋市场5处, 与青岛、淄博、东营等地建立了长期的供货关系,部分畜产品打入了国
际市场。

(郭法亮)

实施千百万工程,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1992年,邹平县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工作指导上突出重点,培植骨干,组织实施了
千百万工程。在全县选择37个骨干企业,提高规模求效益。使这些企业在近两年内产
值过1000万元, 利税过10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全县乡镇企业总
产值达15.23亿元,比上年增长73%。乡镇工业总产值10.98亿元,增长67%。乡镇工
业实现利润1735万元, 增长79.6%。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乡镇达4个,16个企业实现了
千百万工程。主要措施:一是强化领导,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县里成立了千百万工
程协调领导小组, 由一名副县长靠上抓,并与列入4百万工程的乡镇、企业签定了责
任状,制定了《关于在乡镇企业实施千百万工程的若干规定》,在税收、新产品开发、
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二是科学运筹资金,增加投入。(1) 金
融部门对实施千百万工程的企业实行倾斜,重点扶持。(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
共累计融资1.09亿元,其中40%以上投入乡镇企业。(3) 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股份制
企业,吸收资金1200多万元。三是挂靠联合,借水行舟求发展。利用多种形式组织企
业找伙伴、 交朋友,与全国100多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企业协作联合,引进高
中级人才62名, 先进技术22项,开发新产品26种,有7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四是加
强企业管理,提高整体素质。重点抓好质量、定额、成本、财务的管理,同时抓好决
策队伍、产品开发队伍、经销队伍的建设,以队伍建设带动了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谷东)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
1992年,邹平县确定了“兴建一区、振起两翼、作好三篇文章、实现四个突破、
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的对外开放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吸纳人才
的政策措施,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资金、项目和人才。为扩大对
外宣传,在省城济南召开了对外开放新闻发布会,积极组织有关单位参加国际、国内
展谈会,派员到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进行经贸考察,走出去,
请进来,广泛宣传邹平的资源优势及投资环境。接待外商43人次,签订合作意向书17
份,新批合资企业7家,合同利用外资358.3万美元,是前几年引进外资的总和。全县
合资企业达到12家, 投资额2784.9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65.5万美元。理顺了经贸
合一的管理体制,多渠道多口岸开展对外贸易,外贸出口商品交货值首次突破亿元,
达1.49亿元, 比上年增长93%。全县出口商品共计8大类41个品种,主要出口美国、
日本、加拿大、香港等25个国家和地区,创汇1600万美元。

(杨成伟)

惠民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成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正教
县长 顾峰
县政协主席 李成明(兼)

1992年,惠民县辖6镇15乡,62万人口,总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111.4万亩。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6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农业由
于遇到严重旱灾、 早灾,总产值仅实现6.92亿元,比上年下降10.8%。粮食总产3.1
27亿公斤; 棉花总产960万公斤。财政收入344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3亿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额76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2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3.6亿元。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惠民县第三产业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1992年全县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8.08亿元的18.6%, 比1978年增长
4.2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42万人,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为11%,比1978年增长3.9
倍,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初步形成了国商业为主体,以个体经济为补充,多种经
济成份同步发展的新格局。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服务业蓬勃兴起。1992年全县商
品零售总额3.02亿元, 国有、集体、联体、个体各类商业网点目前发展到1.1万处,
比1978年年增长10.3倍;个体第三产业经营户达1万余户,从业人员2.5万人。
市场建设速度加快。集贸市场已发展到68处,累计投资达2500余万元,平均每个
乡镇占有3.4处市场。1992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2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7.4%,
为国家提供集市贸易税收580万元。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1992年用于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总投入达200
0余万元。 投资1000万元新建改建城乡柏油公路120公里,使全县柏油路面达到410.6
公里,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汽车;投资300万元改造了供电设施;投资100多万元进行了
城市供水配套设施建设; 还投资500多万元建设安装了2000门国际程控自动电话。现
在,全县已有10个乡镇开通了程控直拨电话。
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业方兴未艾。 惠民县投资960万元建设孙子故园,一期建设工
程--孙武圣像小区和孙子书院, 于1991年4月份竣工开放,到目前已接待中外游客10
余万人次。魏氏庄园和泰山行宫等文化景观也逐步修葺对外开放。集游、住、吃、购、
娱为一体的大型游乐中心正在着手筹建。围绕孙子故园服务的劝业场和古文化街也已
经开始启用营业。 同时,房地产开发取得成效,目前住宅小区已出售商品房面积1万
平方米,成交额350万元。

(许国福 罗振东)

阳信县
中共县委书记 盖国强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金智
县长 王友良 王洪昌
县政协主席 姜炳占

1992年, 阳信县辖3镇10乡,879个自然村,总人口41.9万人,总面积792平方公
里,耕地面积69万亩。该县在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下,夏粮生产仍取得1.14亿公
斤的好收成,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驰名中外的特优水果--阳信鸭梨在全国农产品
博览会上荣获最高金奖。果品总产突破5000万公斤大关。共完成农业总产值3.5亿元;
工业总产值(老口径) 2.82亿元;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740万
元;出口商品收购额完成6400万元。重点基建、技改项目发展较快,共完成投入1.27
亿元, 比上年增长1.5倍。为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10月份,在全区率无开通具
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000门程控电话。

(县政府办公室)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
1992年,阳信县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方面,逐步形成了4种模式。
(一)立体种植型。即改革传统种植方式,实行间套种植,分层立体,充分利用土
地、阳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效益。一是一早一晚,利用季节差,如麦棉
间作、 粮棉菜套种等。流坡坞乡在麦棉间作套种行内套种菠菜2万多亩,实现一年三
作三收, 每亩增加收入200多元;二是一高一矮,利用空间差。劳店乡抱王庙村大力
发展枣粮间作2000亩, 取得亩产收入近千元、收小麦300余公斤的好效益;三是一阴
一阳, 利用光线差。翟玉乡于张村玉米地里套种黄瓜、蘑菇,全村种植200余亩,共
计增长16万余元。
(二)种养加销结合型。即根据市场需求,利用当地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狠
抓加工转化,实行农牧、农工、农商联合以及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实现多次增值。河
流乡刘庙村先后建起屠宰加工车间和冷藏厂,并与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
的销售关系, 使该村牛、羊饲养业和屠宰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92年,全村养牛4
000头,户均5头,出栏羊7650只,户均9只;屠宰牛1.7万头,羊12万只,户均收入达
2300元。
(三)规模化经营型。即发挥集体协调组织功能,开展群众性生产经营活动,形成
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取得规模效益。阳信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鸭梨
生产及其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产品打入上海、广州等南方市场。1992年全镇鸭梨园
面积已达2.4万亩, 总产值1700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60%。仅此一项,全镇人
均收入可增加470多元。
(四)庭院经营型。主要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地等,通过种植、养殖,加工
等多种专业化经营形式,对庭院进行总体开发,获得综合效益。如雷家发动群众利用
庭院发展养鸡业和地毯加工业, 1992年人均增收260余元;水落坡乡开发家庭手工钩
花、抄纱工艺品,户均增收700余元;小桑乡张连范村女致富能手杨观兰发展养鸡业4
年,现已拥有固定资产35万元,年创产值45万元,利税10万元,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国
家级“三八红旗手”。

(董月平 祝广信)

无棣县
中共县委书记 冯梦令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永锡
县长 周清利
县政协主席 杨宝珩

1992年, 无棣县辖14个乡,4个镇,592个行政村,总面积1982平方公里,耕地8
4万亩, 总人口41.59万。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1.68亿元,比1991年增长24.5%。
其中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78亿元,比1991年增长66.6%;由于特大自然灾害,农业总
产值完成3.90亿元,比1991年增长9.5%;粮食产量达11.73万吨;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达到2.37亿元, 比1991年增长23%; 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2.04亿元,比1991年增长
3.9%,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达到6463万元,比1991年增长13.5%;农民人均收入522
元, 比1991年下降了64元;职工平均收入2059元,比1991年增加了166元;人口出生
率10.6‰,比1991年降低了3.1个千分点。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无棣县对外开放工作采取了“六个一”的办法。即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一班
人马、一部汽车、一笔经费、一抓到底,大大加快了工作进度。1992年夏季,县利用
参加青岛小交会的机关, 签订了4个外资项目,达成10个协议项目。一年来,全县成
立合资企业10家, 引进外资额达350万美元,其中有4家企业已正式投产运营;还有5
家合资企业批准立项,合同引进外资额264万美元;有15个项目与外商签订了协议书,
协议引进外资780万美元。已投产运营的合资企业--绅士制衣有限公司,仅生产7个月
利税就达44万元。在办好合资企业的同时,县政府还注意了出口基地的建设。确定建
立东风港工业、东黄五万亩商品农业、县城乡镇企业、大口河旅游四大经济开发区和
枣制品、水产品等十大出口产品生产基地。现在,有些项目已初具规模。全年外贸出
口任务完成比较好,外贸出口商收购额达到6442.75万元,比1991年增长5.5%。

第三届中国无棣金丝小枣节暨经贸洽谈会
1992年9月13日至17日, 县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无棣金丝节暨经贸洽谈会,来宾
达21 87人。其中客商967人。节日期间,组织了经贸洽谈、新闻发布会、参观枣园、
滨州港经济开发区等活动。邀请了全国名演员举行了三场大型文艺节目。这届小枣节
把经贸洽谈放在了重要位置, 取得了显著效果。共洽谈项目139个,其中达成意向的
76个,签订合同192项,项目总投资3.4亿元,协议引进外资1335万美元,贸易成交额
2.7 4亿元。

大事辑要
△1992年9月14日重新修建的海丰塔工, 省地县领导为该塔落成举行典礼。该塔
始建于唐贞观13年,原名大觉寺塔。清光绪14年因地震,塔崩其半,1957年全部拆除。

(梁国栋孔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