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203&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王树文
副书记 王家政 刘丙寅 于学田
中共市纪委书记 董书堂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树文
副主任 史佩涓 刘京玉 何学志 黄献法
市长 王家政
副市长 房训佐 熊可山 肖开富 陈万光 陈晓丽 焉荣竹
市政协主席 王家政
副主席 赵全忠 陈学志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于焕伦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孙运河

1992年末, 日照市总人口107.23万/人, 比上年增加1.15恨人, 其中农业人口
94.889万人, 增加4373人, 非农业人口12.35万人, 增加717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5.12‰。
199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国民收入20亿元,比
上年增长19.9%; 社会总产值4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实现工业总产值23.16
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实现农业总产值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
1992年全市新增大中型工业企业6家。 到1992年末,全市共有大中型企业17家,
其中中一型7家,中二型10家。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全市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亿元,
比上年增长29.2%; 村及村以下工业总产值10.56亿元,增长44.3%。乡及乡以上工
业中,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6.43亿元,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5.35亿元,分别比上
年增长18.4%和28.3%;轻工业产值9.15亿元,重工业产值3.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26%和39.5%。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2.6%和27.4%。
1992年, 全市农业大灾增收实现总产值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全市水产
品总产量达18.29万吨,比上年增长35.2%。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5%。
1992年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4.84亿元,比上年增长89.3%,创历史最好
水平。 社会出口商品供货总值4.9亿元,比上年增长69.6%,其中工业品3.06亿元,
增长44.6%, 农副产品1.84亿元,增长138%。利用外资和对外技术合作步伐进一步
加快, 本年度利用外资586万美元,年末累计建成或在建“三资”企业25家,已正式
投产开业14家。
1992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全民所有制企业更
新改造投资完成8881万元,比上年增长37.4%,建成投产项目15个。本年度新增生产
能力: 白酒生产能力1000吨/年,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合计6000平方米;学生席位2580
个,建筑面积4420平方米;改建公路104公里。
城乡市场更加繁荣,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8.4%,
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7.31亿元,增长21%;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0.48亿元,增长
45.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3.17亿元,增长46.3%。集贸市场进展较快,比上年增
加9处, 达89处, 其中综合市场78处。 全年城乡集贸成交额2.45亿元,比上年增长
11.3%。
1992年,日照市广播电视事业继1991年“三台一站”建成开播后,又完成了10项
基本建设,使全市初步形成了广播电视同步,有线无线结合,声屏报纸互补,城市乡
村一体的全方位广播电视宣传体系,提前两年半完成了“八五”事业建设规划。
1992年全市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2项,其中获省(部)级奖励的6项,市(地)、厅(局)
级奖励的26项。年末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万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88人,中级职称
3760人,自然科学研究人员1.10万人。
1992年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191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增长13.3%。
农民人均纯收入950元,比上年增加69元。全市人均储蓄余额871元,比上年增长21.5
%。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8.7平方米。生活设
施和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电炊具、脱排油烟机和吸尘器每百户城市居民年末拥有量分
别为28台、14台和8台。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2平方米。

日照市现代化通信网初步建成
1992年, 日照市邮电业务迅速发展,与升格前的1989年相比,邮电业务总量从4
41万元发展到1999.4万元,增长353.4%;邮电业务收入从440.5万元发展到1794.7万
元,增长307.4%;通信总量从267.9万元发展到1315.5万元,增长391%。开通了济-
-临--青数字微波和长途程控480线,电信网路汇接到济南的网管中心系统,安装开通
了160线用户电报集中器。 1992年全市长途电路达367条,其中全自动电路330条,使
长途通信实现大跨跃。市内通信开通7000门程控电话,市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168门,
实现了日照、 石臼、岚山市话联网。1992年,市话普及率为3.63部/百人,长途有权
用户达455户, 占市话户数的94%,开设公有筏办点18处。开通了无线寻呼和“大哥
大”、“二哥大”等移动通信工程。农话电路达499条,农话交换机容量5700门,5处
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邮政生产用房3759平方米,邮运车辆9辆,汽车邮路406公里,
报刊发行、邮政储蓄使用微机管理;营业点、邮电支局基本普及小型机具。

蓬勃发展的交通事业
日照市交通部门坚持高起点、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
整改善运输结构和布局,大力提高综合运输能力。道路建设进度快质量好,管理养护
质量稳步提高。 1992年,全市完成公路交通货运量357万吨,比上年增长71.6%;公
路交通客运量655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7.2%;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320万吨,比上
年增长13.6%。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50公里,其中二级公路75.8公里,全市所有
乡镇和90%的村庄通路通车,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23.7公里。公路管理养护综合
好路率达85%以上,现有公路完好畅通。运输事业迅猛发展,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全
市公有制运输企业拥有汽车418辆, 比1989年增长26%,车辆技术构成逐步提高。全
市客运站点已达94个, 7个汽车站面貌一新,51条客运线路覆盖着省内外各地区,新
开辟跨省至北京、 上海等客运线路8条,并建立了日照海运公司。交通管理法规与措
施进一步完善,一个宏观管理、微观搞活的交通运输市场已基本形成。

明星企业日照电子厂
创建于1990年的日照市电子厂, 3年时间,由一个村办企业发展为拥有固定资产
4450万元,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具有现代化标准厂房及办公设施1.8万平方米的电
子产业集团。 该集团拥有3家中外合资企业和一家电子研究中心,集科工贸一体化,
人财物产供销六统一。1992年,完成产值1780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
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其关键是广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电子集团公司董
事长、总经理张传法常说:“世上无难事,只要有人才;科技人才是真佛,谁拜谁受
益”。他思贤若渴,唯才是举。目前,电子厂已从全国各地招聘了20多位专家学者,
厂里有大学本科生41人,中专生17人。到1992年底,电子厂已与澳大利亚海外私人有
限公司共同建成日照日澳电子有限公司, 投资140万美元,年产各式电子电话机60万
部, 产品70%外销;与台湾一家公司共同投资420万美元,兴建标准件有限公司,年
产各种规模标准件40亿件计1.5万吨,产品全部外销。目前,电子厂已与外商谈成4个
合资项目,另有7个项目尚在谈判中。电子厂还承担了为国家邮电部生产100万只电话
机的任务,产品畅销国内外,深受用户欢迎。

(王家峰)

五莲县
中共县委书记 徐善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韩清存
县长 张庆吉
县政协主席 王聚先

1992年五莲县辖6镇16乡, 50.7万人口,总面积1442.7平方公里,耕地62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7‰,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0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58亿元,
农业总产值5.5亿元。财政收入3750万元,财政支出456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9
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4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30元,比上年减少50元。

抗旱保果夺丰收
1992年,五莲县遭遇了近百年来未见的特大干旱。
旱情自1991年9月即初露端倪,至1992年6月10个月间,月均降雨仅13.8毫米,不
足平常年份的一半,而且多属无效雨。据6月30日统计,全县39条较大河流全部断流,
2550眼大口井全部干涸; 660座水库塘坝中,有650座枯竭;634个行政村中,有32 1
个村21万人吃水发生困难;县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也濒临难以为继。不少村庄
发水票,依靠领取远途运来的人畜救命水;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排着长长的挨号取水
的队伍,不少人为接一桶水而熬大半个晚上;成片的树木叶落枝秃,大片的麦田和早
春作物干枯;送水车旁,牛羊为争水而紧跟着挑水的主人寸步不离;泉边塘底,蛇、
蛤蟆、 老鼠为争水而互相残杀。7月14日,黄山口村一块巨石,在烈日的灸烤下轰然
爆烈,石破天惊。
面对特大旱灾。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与旱魔进行了顽强地抗争。
县乡领导干部全部上了抗旱第一线,包乡镇、包村;县乡各部门负责人全部上了抗旱
第一线,包村,包工程。
抗旱期间,全县每天上阵劳力23万多人,机动车1.2万台,人力车6万余辆,水桶
10万余担。 全且以个人捐款捐物累计人民币138万元;84家企业仅在一天之内就筹集
抗旱资金163万元。抗旱期间,新打水井912眼,新建蓄水池1862个。有些乡镇、村庄,
近处无水可找,就到日照、诸城、莒县等县市远距离拉水,共运进客水18万吨。
7月20日, 全县普降喜雨,肆虐了10个多月的旱魔终于被降服。虽遇百年不遇的
大灾, 但全县没有一人因灾而背井离乡,没有一人一畜因灾而亡;700多万株苹果、
300多万株山楂全部保住, 20多万板栗及百余万株桃、梨、杏、樱桃也基本保住。当
年果品总产量1.047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厉保津)

莒县
中共县委书记 谢恩学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战光厚
县长 李洪翔
县政协主席 张洪举

1992年, 莒县辖28个乡、4个镇,1258个行政村。总面积1952.4平方公里,耕地
面积109.92万亩, 比上年减少2.94万亩。全县总户数30.3万户、108.7万人口,比上
年增加1.0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5‰。粮食总产量44.27万吨,比上年减少2.8%。
工业总产21.58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农业总产值0.4%、
45.9%, 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7亿元, 实现利税6781.8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
33.8%、 61.6%。全县财政收入4589.1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各项存款余额5.5
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货款
余额6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
1.09亿元, 比上年增长7.1%,集市贸易成交额1.27亿元。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均
工资收入2216元, 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均工资1577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87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663元,比上年增加41元。

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
1992年,莒县乡镇企业按照“抓投入、搞技改、扩规模、上档次、增品种”的计
划,克服重重困难,形成了乡(镇)办、村办、联办、个体办企业的多层次发展的格局,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3.4万处,其中乡(镇) 办233处,村办397 7
处,联户1441处,个体经营户28349户,从业人员达16.5万人。完成总产值11.5亿元,
比上年增长59.1%, 完成总收入10.8亿元, 增长69.2%, 实现利税11393元,增长
67.1%,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莒县具有“南茶中米北烟桑,西石东果沭边杨”的丰富的资源。以厦庄茶为特色
的莒县绿茶,色清淡,味纯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钟爱,年产量28.9万公斤,远销十
几个省市, 年创利税4.8万元。招贤阎庄等中部平原的几个乡镇是产优质米的粮食基
地,年产优质米2.74万吨。各乡镇根据实际,因地制宜,靠就近取材,运输价格低,
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的优势;靠稳定的资源,受市场波动影响小的优势;坚持正
常生产,形成竞争优势,大搞“一乡一品”“一乡几品”或“一村一品”“一村几品”,
各打各的优势仗。对不适宜集中的草柳编、地毯加工、刺绣、衍缝等项目,采取以乡
镇企业为龙头,形成上连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龙型”工业结构,充分发挥乡镇企
业的聚集效益、辐射效益。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储存、轻纺服
装和工艺美术制品为支柱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乡镇企业发展格局,
特别是水泥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优势。年内在县西部100华里先后上了5条10万吨水泥生
产线, 这是建国42年来本县所形成水泥生产能力的1.5倍,这些项目上马,使全县水
泥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年产值可达1.4亿元。
资金缺乏是制约乡镇企业的主要因素。为缓解资金严重不足,县委、县政府调整
信贷结构,分渠道筹措资金。①财政、金融等部门积极发挥杠杆作用,广筹资金;②
扩大横向联合,积极引进外资和县外资金,金融部门积极担保,并对担保者和引进实
行奖励;③采取积工集资,以资带劳、承包抵押等形式筹集资金;④催收欠款,采取
以法收贷;⑤扩大储蓄业务,大力吸收存款;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通过以上措施共
解商资金1.09亿元, 完成建设项目521个,同时乡镇企业充分利用投入资金,更新设
备, 更新产品,增加科技投入,注重智力投资。全县乡镇企业共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
382名, 聘请401名,有技术职称人员1203人,其中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169名,为乡
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乡镇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升级规划和目标,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并积
极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全年有35处乡村办企业恢复生产,
14处乡镇企业扭亏为盈,有5个企业被评为省系统先进企业,有1个企业被评为省级先
进企业。 全县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1.58亿元,其中村办完成产值4.52亿元,乡办完
成产值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0.6%、51.5%,实现利税1.14亿元。
由于执行政策坚决、措施得力。1992年,全县乡镇企业中,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
的有6个, 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有18个,其中收入最高的县第二水泥厂,总收入达235
4元。在32个乡镇中,有城阳、刘官庄、陵阳、龙山、招贤、阎庄、浮来、夏庄等8个
乡镇企业产值过5000亿元。

(董德玉 陆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