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201&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胡建学
副书记 曲进贤 张敬茂 孙庆祥 张知平 张树禹
中共纪委书记 赵祉善 宋广吉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薛允志
副主任 许希亮 曲进贤 蒋先明 郑建栋 郑洪超 王锡禄 刘振健 王文元
乙恩波 李志甲 周传贵 单德环
市长 张敬茂
副市长 张仁敬 张知平 宋广吉 乔善泉 杨庆蔚 仲崇商 李主其 张北英
孔利民 李正明 刘仁安
市政协主席 崔建文
副主席 盛 钊 喻 衡 平继元 高淑源 张逸芳(女) 林光 麦加滕
张国骏 李永昌 于益民 刘廉堂 赵祉善 庞俊三 李凤明(女)
赵凤启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赵凤启 丁凤岐
人民检察检察长 单德环 公丕汉(代)

1992年, 泰安市辖工区、工县,代管了市,面积为9938.14平方公里。年末全市
总人口649.14万,比上年下降0.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44%,全市人口出现建
国以来第一个负增长年份。 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社
会总产值310亿元,增长33.8%;国民收入106亿元,增长23.6%。
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197.07亿元,比上年增长
41.6%。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产值140.15亿元,增长57.3%,
占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4%上升到71%。农业总产值56.91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其中,种植业产值30.89亿元,增长2.1%;林业产值2.07亿元,增长17.2%;牧业产
值20.93亿元, 增长14.7%;副业产值2.47亿元,增长22.1%;渔业产值5400万元,
增长34.2%。种植业、林果业由于严重干旱影响,主要农产品、林产品产量程度不同
减产, 粮食274.88万吨,比上年减少5.7%;棉花1.75万吨,减少15.6%;油料7.16
万吨,减少42.6%;水果14.87万吨,减少1.9%。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肉禽蛋奶继
续增产, 肉类总产量26.37万吨, 增长9.7%。渔业生产发展加快,全年水产品产量
1.28万吨,比上年增长36.2%。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1992年财政支农资金
4637万元, 比上年增长16.4%;新增农贷1.15亿元,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8.9 1亿
元, 增长25.8%。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4.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4万台;
农用排灌总动力75.85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 18.35万吨,增长10.75;全年
农村用电量7.99亿千瓦时,增长11.7%。
工业生产实现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1992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13.3亿元,比上年增
长45.5%。 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21亿元,增长30.95。各种经济类型工
业均保持较高增速, 全民工业实现工业产值8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集体工
业实现工业产值52.42亿元, 增长51.1%。非国有企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4.8%上
升到39.4%。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39.9亿元,增长29.7%;
重工业产值93.31亿元,增长31.5%。从隶属关系看,市属工业产值21.16亿元,增长
34.7%;县(市区)属工业产值34.25亿元,增长24.4%;乡镇办工业产值34.64亿元,
增长63.6%。 在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 产销衔接较好, 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
24.63亿元, 比上年增长29.3%,产销率达到93.6%,其中省属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7
%,市属工业为96.4%,县属工业94.7%,乡镇办工业86.3%。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能源消耗下降。 据国家、省、市三级对810个企业的986个样品抽查,合格率为87.94
%, 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85%的合格率要求。全市万元产值综合耗能折标
准煤4.45吨,下降8.81%。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全面回升。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工
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07.33亿元, 比上年增长38.2%; 实现利税9.93亿元, 增长7
7.3%, 其中利润3.73亿元,增长1.5倍,平均每百元资金提供利税8.82元,增加3.0
9元。每百元成本提供利润4.26元,增加2.7元;按净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7407元,
增长48.8%;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由上年的1.86次加快到2.15次。地方乡镇以上的工业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89.2%,比上年提高14.32个百分点。
交通、邮电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2723公里。全年公路运输完
成货运量2942万吨, 货运周转量111184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7.8%。
客运量2974万人, 客运周转量125381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4.1%。邮
电业务总量达75036万元, 比上年增长52.9%。出口函1633万份,电报92.3万份,报
刊发行9915万份。年末城市电话自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01万门,增加4856门。其中
程控交换机容量达到3.39万门,农村电话用户6480户。无线寻呼,移动电话从无到有,
邮政快件、传真和户、电报特快专递业务迅速增加。
建筑业生产发展迅速。全市实现建筑业产值26.8亿元,比上年增长83.3%;实现
增加值6.1亿元,增长55.7%。县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总产值4.5亿元,增长29.3%。
全员劳动生产率1.73万元,比上年增长28.7%。
城乡市场繁荣兴旺。1992年,全市通过开展“兴商年”活动和“四放开”改革,
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2.81亿元, 比上年增长30.5%,其中城市市场增长33.8
%, 农村市场增长28.8%。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40.46亿元,
增长31.2%,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3.44亿元,增长35.5%。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零
售额全面增长, 全民和供销社商业零售额实现2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它
集体商业零售额4.26亿元,增长39.8%,个体商业零售额8.64亿元,增长31.7%。农
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3.77亿元,增长48.4%。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裕, 持续旺销。生
活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3.89亿元, 比上年增长31.5%。其中,食品增长23.1%,衣着
增长57.2%, 日用品增长30.1%。 城乡集市贸易活跃。用于集贸市场建设的投资达
3.83亿元, 比上年增长10.2倍。 城乡集贸市场由上年的532个发展到564个,成交额
17.03亿元,增长41.3%。其中城镇5.96亿元,增长56.7%;农村11.07亿元,增长34.
2%。 生产资料市场受投资需求增加的拉动,增速加快。物资系统销售生产资料18.6
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销售钢材21.65万吨、木材7.04万立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大, 投资结构比较合理。全年完成资产投资总额34.72亿
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14.32亿元,增长77.4%;城镇集
体所有制单位投资1.98亿元,增长104.1%;农村集体投资13.25亿元,增长2.48倍;
个体投资5.17亿元, 增长18.9%。在县以上单位投资中,生产性投资12.09亿元,比
上年增长84.0%;非生产性投资4.18亿元,增长69.2%,所占比重由上年27.3%下降
到25.7%。 基础产业投资得到加强, 县以上投资中,用于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投资
6.61亿元, 比上年增长1.3倍。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县以上投资达5.07亿元,比
上年增长72%。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全民单位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55亿元,比上
年增长62.1%。商品房建设进度加快。全市商品房屋建设投资1.28亿元,比上年增长
1.6倍;施工面积54.73万平方米,增长1.8倍;竣工面积37.96万平方米,增长1.4倍。
建设成果显著。 县以上单位共建成投资项目298个,比上年增加86个,项目投资率为
53.6%;新增固定资产8.07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9.6%。
对外经济贸易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完成出口交货值1
2.7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其中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完成8.8亿元,增长93.8%,高
于工业总产值增幅48.3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上升到69.3%。在全部出口交货值中,外
贸收购总值9.28亿元, 比上年增长55.1%。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市新批三资企业1
91家, 合同利用外资额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全市共接待来自国外
和港澳台地区参观、 访问及各项经济贸易和交流活动的人数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36.8%。 其中外国人1.2万人次,港澳台和华侨1.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51.9万元
(外汇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0.3%。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完成国家、省、市三级安
排的科技项目105个, 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39项,其中2项获国家级奖励,44项获省级
奖励,104项获市级奖励。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万人,
比上年末增7.1%。 科技“双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市26个科研院所均实行了院
(所)长负责制和课题承包制,近万名科技人中下乡进厂承包、创办、领佃办企业或科
技项目,传播农业技术,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工作取得新
进展,1992年,全市7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有40家设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从事技术
开发活动的人员达610人,技术开发经费9100万元,完成和正在完成的(累计经费支出
1万元以上)的技术开发项目198项。其中,本年度投产的项目140项,新增新产品产值
3.5亿元。 全市5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03万人,比上年增加211人。全市职业中
学发展到43所, 比上年增加2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5万人,增加8200万人。小学
学龄我简学率达到99.4%,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升学率达到88.6%。教学条件不断改
善, 普通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到424.6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增14.1万平方米。幼
儿园2765所,在园儿童达到13.7万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575人,比上年增加146人。
全市共出版各类图书73种,36万册。8个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量26.92万卷册。全市
各类医院发展155个,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97万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40万张。
防病治病能力进一步加强, 全市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36%,1-2岁儿童“四苗”全
程接种率达到91.6%。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成功举办了第六届泰山国际邀请赛。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854元,比
上年增长14.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840元,比上年增
长16.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606元,比上年增长14.3%;农民人生活费
支出591元,增长5.3%。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增加。职工队伍继续壮大,年末县
以上单位职工人数达到60.92万人,比上年增长4.6%。职工年平均工资2683元,增长
11.6%;其中,全民职工3043元,增长12.7%。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稳定增长,年
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9.59亿元,比上年初增长24.2%。其中,城镇居民存款32.88亿
元,增长26.4%;农民储蓄存款16.70亿元,增长19.9%。

(董树平 宋锡军)

泰安市地方物产品新加坡展销会获圆满成功
1992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 泰安市地方特产首次跨出国门,在新加坡举办了泰
安地方物产品展销会。有16大类442种商品参展,推出利用外资项目146个。11月28日
的开幕式有400多人参加, 到会贵宾有我国驻新加坡大使张青、商务参赞朱震元,新
加坡公园局主席、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陈共存、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张荣、中国商品进
出口商会副会长林方基、叶瑞来,马来西亚柔华商联会长刘南辉,新山工商总会副会
长吴惠明、黄耀松等。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国家经贸部原部长郑拓彬为展销会欣
然题词。2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以两个版的篇幅发表了展销会特刊,30日发了记者
专访,12月1日、4日发表了展销会的有关情况。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
律宾、香港、斯晨兰卡、印度、罗马尼亚、英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余名客商
到会观展、洽谈。展销会期间,外贸进出口签约81项,成交总额1.47亿美元。其中,
出口合同一项,合同额180万美元;出口协议54项,协议额1.09亿美元;进口协议1项,
协议额438.8亿美元。利用外资签订协议20项,外资额4447.8亿美元。

(董树平 宋锡军)

泰山区
中共区委书记 胡化泉 孙淑申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善林
区长 戴有奎
区政协主席 王圣泉

1992年, 泰山区辖3乡,设4个街道办事处,面积294.8平方公里,人口39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23.54万人。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54.5%。财政
收入完成3167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21亿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980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939元。

城市综合开发事业成绩斐然
1992年,泰山区城市综合开发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区累计开工面积达26万平
方米,竣工面积17万平方米,超过了建区以来前6年的总和。共完成建安产值2亿元,
比上年增长42.8%;创利税1000万元,增长31.8%。
在城市综合开发工作中,泰山区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的原则,实施了岱
北街、五马街、财源大街等旧城改造和利民、向阳、南关、教场等居民小区的开发建
设。旧城改造,全年共搬迁居民1300余户,新建住宅17万平方米,并实现了当年拆迁、
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当年回迁。在新区建设中,向阳居民住宅小区在山东省开展的
城市建设“齐鲁杯”三上活动中,连续被评为达标小区,被确定为全省文明住宅小区
参评样板。利民现代住宅小区是按照省、市建委《城市新一代住宅建设计划》要求规
划建设的“三大一小、一高、一全”的商品住宅,填补了泰安市新一代住宅建设的空
白。 1992年全区城市建设共创出26项优良工程,工程合格率达到了100%,优良率比
上年提高了10%。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不仅改善了泰城居民的居住条件,而且大大改
变了泰城的环境和面貌。

(孙照贤 杨春会)

郊区
中共区委书记 刘仁安 唐家品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景堂
区长 唐家品 陈仕谟
区政协主席 谷杰民

1992年, 泰安市郊区辖19个乡镇,总面积177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3
5万亩, 比上年减少6900亩,总人口104.81万人,比上年减少9500人。人口自然增长
率_0.71‰, 比上年下降了4.61个千分点。工农业总产值32.7亿元,比上年增长45.3
%,其中,工业总产值21.88亿元,比上年增长69.8%;农业总产值10.82亿元,比上
年增长12.4%。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农村集市贸易
成交额3.1亿元, 比上年增长73%。财政收入4608.2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农民
人均收入达到909元,比上年净增91元。银行存款达到7.5亿元,比上年净增1.2亿元。
实现保险收入2009万元,比上年增长43.2%。
外向型经济有了突破性进展。1992年,全区批准立项的合资、合作项目93个,其
中,动工兴建的24个。计划总投资3.02亿美元,其中合同引进外资8640万美元。外贸
出口大幅度增长, 1992年全区实现外贸出口收购总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
中工业品出口收购总值达到8310万元,首次超过了农产品出口值。第三产业迅速崛起。
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为17%。1992年全区新建、扩建商业网
点224处, 营业面积达到75.5平方米,其中在泰城的营业面积增加了近10万平方米。
各类市场发展到109处, 基本上形成了以泰城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
骨干,城乡结合、功能齐全、信息畅通、联结全国的流通网络。地方道路建设发展迅
猛,全区公路里程已达995公里,比上年增加100多公里,泰莱一级公路21.8公里路面
底层稳定沙的铺筑任务全面完成。
“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实施。1992年,工业、农业增长的科技进步含量分别达到
35%和55%。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1992年,新建改造校舍达到33.6万平方米,
全区小学“六配套”比率提高到96%以上。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主要从改水、改厕、改
善医疗条件入手,全区已有126个村13万人用上自来水,自来水人群覆盖率达12.7%。
育工作立足抓基层,打基础,严格计划管理。1992年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8.6%,人
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各项改革迈出新步作伐。工业改革,坚持以贯彻《企业
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为重点,在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
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流通领域全面推行“四放开”,扩大了国事商业在经
营、价格、分配、用工等方面的自主权。股份制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区已有44处乡
企业试行了股份制,发行股权证总额达7755万元。农村改革,狠抓了稳定完善以家庭
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注意挖掘家庭经营层次的潜力,健全了统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区、乡、村三级社会化服务网络。
认真进行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眯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收到了良好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体制、干部体制等项改革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基层政权
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各级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兴办实体,逐步向“小
政府,大服务”过渡。

(王林青 郭冬云)

新泰市
市委书记 亓志文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增力
市长 安海军
市政协主席 郑茂兴

1992年,新泰市辖27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1945.5平方公里,耕地105.98万亩,
人口131.4万人。全市工农业总产值52.04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工业总产值
43.03亿元, 增长34.6%; 农业总产值9亿元, 比上年增长12.5%。全市粮食总产4
4.98万吨,因遇旱灾,粮食略有减产。财政收入1.34亿元,增长2.53%。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8.88亿元, 增长29.2%。农民人均收入824元,增加77元。全市人口自然增长
率为负0.63%。

花大力气抓经济
1992年,新泰市委、市政府以“农业奠基,工业立市、商贸引路、城乡一体、共
兴繁荣”为思路、重工、强农、兴商,使经济建设继续发展。
农业,以发展冬暖式塑料大棚为突破口,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以调整促开发,大
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全市投资600万元,新建1210个冬暖式大棚,常规式大棚
发展到1.20万余个, 新发展经济作物3万亩。治山整地6万亩,造林7万亩。新铺开东
周库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光明水库保安全工程、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中心等项目,
共完成水利工程6800处, 扩大灌溉面积5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完成治
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同时注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再发展,使
大旱之年获较好收成。 全市粮食总产44.98万吨, 比上年略有减产; 果品产量达到
1.79万吨, 增长36.8%;农业总产值9亿元,增长12.5%;农村经济总收入26亿元,
增长2.5%。
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抓技术进步、企业管理、产品销售和重点大户,
带动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投资近两亿元,新上了王家寨煤矿、漆包线二期引进工程、
玻璃纤维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全市立项技改项目82项,下达开工计划和建设项目75
项,总投资1.5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32亿元,一年的技改投资总额,相当于“七五”
期间的投入总和。新提报的项目90%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省内空白,其中40%可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政府本着“一厂一策”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扭亏增盈方案,
落实措施, 明确责任抓效益。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43.0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其中市属工业总产值30.25亿元, 增长50.6%。市直60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
收入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实现利税3369.3万元,比上年增长14%。乡镇企
业发展速度比1991年增长61.3%, 6个乡镇实现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有2100多
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全市交通运输完成货运量444万吨,货运周转量2.09亿吨公
里,新增通车里程90公里。完成供电量1.30亿千瓦小时,完成邮电业务癖量1213万元。
商业,开展“兴商年”活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进入流通的原
则,市内市外两个市场一起抓。实施商业下乡、供销进城、深购远销、公有民营等一
系列灵活措施。投资4600万元,新建青云大厦工业品批发商场等26个商业网点项目,
总面积达4.3万平方米。投资2600万元,建起了4处专业批发市场和21处集贸市场。全
市集贸市场总数已达到94个,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4个。市中商业街、新设商业城、乡
镇一条街正在建设中。 建立和发展与外地横向联系点200多个。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实现8.88亿元,比上年增长29.2%;集市贸易成交额2.82亿元,增长40.8%;银行
存款余额12.12亿元,比年初增长21.2%;货款余额12.32亿元,比年初增长16.8%。
保险业务收入实现2649万元,增长28.8%,被评为全国保险先进市、全国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先进市。新泰平阳市场被评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
外向型经济,一年来共洽谈利用外资项目54个,总协议金额1.99亿美元,其中利
用外资5975万美元,现已有37个项目批准立项,其中有22家三资企业已领取工商执照
和批准证书,合同利用外资766.8万美元。

(刘相德)

肥城市
中共市委书记 孔利民 蔡衍柱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尹祚起
市长 蔡衍柱
市政协主席 母兴连

肥城市于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辖16个乡镇,设1个办事处,总面积
1263平方公里,耕地93.1万亩,人口97.68万人。1992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2亿元,
国民收入16.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8亿元,比上年增长43.6%。其中,市属工农业总
产值38.5亿元,增长62.3%。在市属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30亿元,比上年增
长84%; 农业总产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完成财政收入1.13亿元,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8.76亿元,职工平均年工资31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
大力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坚持把工业放在“立市”的战略高度来抓。1992年,
全市共完成工业投入5亿元, 其中,市属工业投入1.8亿元,乡镇、村工业投入3.2亿
元。 共铺开基建、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项目286个,有159个投产见效,开发出100多
个新产品,其中属高新技术和填补省内空白的37项。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工业的外向
度逐步扩大。 制定优惠政策,放手引进人才、技术和项目,1992年共引进科技人员6
10名,到岗工作的245名,来人带项目301个。加强了工业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在市
区规划建立了总控制面积10.7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 完成了总体规划和
1.1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首批进区的9个项目,已有4个竣工投产。在配
套完善4000门程控电话和工业、民用煤气工程的基础上,开通了移动式电话,更新改
造输电线路250公里, 增强了对外开放的吸引力。1992年,全市共开工、批准外资项
目21个,总投资5969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18万元,促进了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
市乡工业利税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0亿元,比上年增长66%,市属35家独立核
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93.8%。
积极发展高产优势高效农业,坚持增加产量与提高效益并重,加快了由传统农业
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全市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33.8万亩,粮
田与经济面积比达到6.3∶3.7;突出发展了以畜牧、林果为重点的多种经营生产,完
成造林面积3.6万亩,新建和更新果园6万亩,果品总产量突破了5000万公斤大关;发
展起了19个生态农业村和145个大规模饲养场, 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8.5亿元,比上
的长41.2%。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全年投资5260万元,投工1655万个,整地改土
9万亩,扩大改善灌溉面积21.6万亩,开发、复垦土地1.5万亩。粮食生产战胜了严重
干旱,夺得了较好收成,总产量达到4.93亿公斤,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农村社会
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7个乡镇达到泰安市乡镇服务标准。

(刘兴民 于锋)

宁阳县
中共县委书记 赵一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成才
县长 张现贵 韩兴印
县政协主席 徐道齐

1992年, 宁阳县辖20个乡镇,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69万亩,人口
82.24万人。 工农业总产值20.0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44.4
%; 农业总产值7.05亿元, 增长2.2%。 粮食总产38.9万吨,减少3.03万吨,减少
7.23%;财政收入5119万元,增长7.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18亿元,增长28.9%;
集市贸易成交额1.44亿元;增长30.5%;出我货总值5636万元,增长12.5%;年末各
项存款余额4.75亿元,增长21.4%;职工人均工资2005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纯
收入791元,增长9.1%。

国营商业有了较快发展
宁阳县商业系统共有10家独立核算企业,现有职工2264人,固定资产1190万元,
流动资金2251万元。 1992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实现利税253
万元, 增长29.1%。其中实现零售额4576万元,利税15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
和49%。主要措施是:(1) 深化改革,积极推行“四放开”。一是用工制度放开,干
部实行聘任制,破除干部、职工界限、能者上,庸者让,搬掉了“铁交椅”,取消了
终身制;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优化组合,择优上岗,引进风险机制,打破了“铁饭
碗”。二是分配制度放开,实行计件工资、岗位工资、提成工资、百元销售含量工资
等多种分配形式,奖勤罚懒,拉开了分配档次。三是经营放开,企业打破了行业界线,
拓宽渠道,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四是价格放开,实行自主定价,根据市场进行自我
调节,激发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竞争能力。实行四放开后,全系统增加花色
品种近万个,销售毛利率比上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2)狠抓网点建设。在1991年建成
营业商业大厦、第一百货商店的基础上,1992年又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中心商厦等
5处网点,新增营业面积1.2万平方米。在网点建设上采取干部分工、人员分线,实行
目标责任制,表力抓建设,保证当年开工建设,当年竣工营业。(3) 大力开展优势服
务活动。1992年,在全系统学习推广了百货商场“三全服务、六项规范”的经验,广
泛开展了争夺“红旗柜台”和“消费者满意商店”活动,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并涌现
出一大批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促进了商业企业的发展。

调整种植结构成效显著
1992年,宁阳县对农村种植业结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
物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8∶2调整到7∶3。1992年在遭受严重干旱,粮、棉、油等主要
作物减产的情况下, 种植业产值仍然达到4.73亿元,较上年增长2.3%;耕亩产值52
0元,增长2.4%;农民人均纯收791元,增长9.1%。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主要强化
了三项措施:第一,通过推广立体种植调整结构。本着普及三种三收,推广四种四收,
示范五种五收的原则,在全县推广了18种立体种植模式,并有重点地对各种模式进行
图解和文字说明,编印了2500余册技术资料发放到乡、村和示范户,使全县立体种植
面积首次突破36万亩,复种指数由上年的165%提高到168%,大面积的高值田开始出
现。第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狠抓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一是普及良种。县种
子部门积极引进推广适合宁阳县种要当家对路良种,主要农作物实现了全县统一供种,
使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是狠抓病虫害防治。全县累计印发病虫情报15期,
1.5万余份, 特别是对棉花、蔬菜、瓜果等一些高价值作物,及时搞好调查预报,发
现问题, 及时解决。三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在全县选择了110个点进行取土化验,
并根据化验结果,推广配方施肥,使全县要与方施肥面积达到45万亩。四是抓技术培
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素质。全县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直接受训人数达3.5万人次,
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第三,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县农业部门认真转变职能,
积极适应新形势,在十几处乡镇企建立了集技术服务、物资服务、购销服务、信息咨
询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为帮助、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鹿凡榜 杨明铮)

东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圣亮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庆森
县长 赵传香
县政协主席 傅茂森

1992年, 东平县辖17个乡镇,共75.01万人,总面积1269.5平方公里,耕地92.0
1万亩。工农业总产值1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工业总产值8.69亿元,增
长39.3%;农业总产人6.17民元,增长7.3%。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9亿元,比上年
增长8.8%;农民人均收入597元,增加82元。外贸出口收购总额完成4061万元,比上
年增长86.7%。财政收入完成3213万元,比上年增长22.5%。银行存款余额3.6亿元,
比年初增加4369万元。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6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9520万元。
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1.75%,是东平县自60的年代以来出现的第一个人口负增长
年份。

对外开放取得优异成绩
1992年,东平县加速对外开放。一是结合全县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经济欠发达
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研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定》、
《关于引进人才的试行规定》和《关于鼓励引进项目技术和资金的试行规定》等10个
政策性规定,先后下发执行和对外发布,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加强了城镇基础设施
建设,提高了综合服务功能。与全国各地开通了电传,国际电传也将开通;全县自动
电话装机容量已达2000门,3000门程控电话和两条光缆通讯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完成
了两条110千伏供电工程。 三是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扩大横向联合。除在北京、济
南设办事处外,又在广州、深圳、珠海、厦门、海口、上海浦东、黑龙江、大连和本
省的威海、烟台、日照增设了11个实体型办事处;组织机关和企业干部先后到新加坡、
马亚西业、泰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和我国南方、东北、胶东等地参观考察;安排有
关部门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对外经贸洽谈会、交易会、展销会、经济发展研讨会,
其中在深圳、青岛、兰州、新加坡等地举办的洽谈会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后在济
南、成都召开了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新闻发布会,进一步拓宽了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
提高了东平县的知名度;在第六届泰山国际登山节期间,成功地举行了东平游湖垂钓
活动,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到年底,全县与外商签订合同或意向的项目达到28个,
总投资1.7亿美元, 利用外资9425.3万美元, 其中已签订合同的项目10个, 总投资
4940万美元,利用外资1756.5万美元。“泰山神力矿泉水”开发,是与香港三信企业
有限公司合作的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其中外商投资350万美元,年产矿泉水3万
吨, 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来信来人要求到东平县工作的各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达
6300人,已引进47人。

“兴商年”活动卓有成效
1992年,东平县委、县政府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兴商年”活动。一是大力推进了
商业开发区建设。县城、州城两个商业开发区的建设进展顺利。在县城兴建的四海商
城是鲁西南规模最大的商业开发区, 占地面积400亩,设计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第
一期工程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已经完成, 并开始营业。省政府特邀顾问马长贵、副
省长郭长才为开业仪式剪了彩。 到年底,营业额已累计完成335万元。县城的佛山服
装商场、汶河商业街、望山电子一条街等商业开发设施,已在抓紧建设,有的即将竣
工。州城商业城已投资680万元,完成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部分营业设施已投入运
行。二是加强了市场建设。先后建起了宿城蔬菜、粮食和沙河站农业机械、西瓜以及
州城粮食、 老湖镇水产、大安山水产、斑鸠店大蒜等8个专业批发市场,共投资2225
万元。 集市贸易成交额达9520万元。三是加强了国合商业网点建设。建设骨干项目1
5个, 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大楼附属大楼、东平宾馆服务楼、州城供销
社营业楼6个项目已完工营业,完成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人民银行营业楼和石油公
司的3处加油站已相继竣工投入全。 1992年,全县供铺开商业开发面积21万平方米,
共投资1.1亿元, 已完成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同时,全县个体商户已发展到7460
户,从业人员达到1.24万人,营业额7683万元。

(张修顺 瞿连山 李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