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2&run=13

[自然环境]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是中国10个沿海省市之一。地理座标
为北纬34°25′-38°23′和东径114°36′-122°43′之间,即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
带。 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余公里。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境域东
临海洋,西接大陆。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
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与黄
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西部内陆部分自北而
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地处中国大陆东中的南北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和京沪铁路纵贯南北,穿越
境域西部,沟通了本省与沿海和内陆诸省的联系;胶济铁路横贯东西,兰烟铁路穿行
于半岛中部,加之遍布全省的公路网络,构成了境内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部是起伏和缓的波状
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内
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平
原占55%,其他占7.8%。
山东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潍河流域或独流入海。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公
里/平方公里。 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有100
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
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水、万福河、朱赵新河等。
山东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的接触带上。总面积1496.6平方
公里,蓄水量23.53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湖、
独山湖、南阳湖)和东平明。
山东的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 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仅次于广东省居
全国第二位。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有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又称长
山列岛) 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
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 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万余平方公里。这些优越的地
理条件,在海上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将大有作为。
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科夏较长。
年平均气温11-14℃,全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年平均降水量一般资源充足,
平均光照时数为2300-2890小时, 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由于降水
量60%以上集中于夏季,故易形成涝灾,冬春又常发生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山东年鉴》编辑部)

[行政区划调整]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省县以上行政区划变更如下:3月1日,
撤销肥城县,设立肥城市(县级);撤销章丘县,设立章丘市(县级);撤销兖州县,设
立兖州市(县级),以上3县撤县设市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10月4日,
撤销邹县,设立邹城市,以原邹县的行政区域为邹城市的行政区域。11月22日,将原
县级莱芜市升为地级市, 设立莱城区、钢城区,市人民政府驻莱城区。12月7日,将
潍坊市的五莲县、临沂地区的莒县划归日照市管辖;设立日照市东港区,以原日照市
的行政区域为东港区的行政区域,区划调整后,日照市辖1区2县。
经省政府批准,乡镇一级行政区划变更如下:(1)1月24日,撤销高密县呼家庄乡,
设立呼家庄镇;撤销淄博市张店区四宝山乡,设立四宝山镇;撤销淄博市张店区石桥
乡,设立石桥镇;撤销潍坊市寒亭区东庄乡,设立河滩镇;撤销潍坊市寒亭区里疃乡,
设立张氏镇; 撤销潍坊市寒亭区郭家官庄乡,设立郭家庄镇,以上6乡撤乡设镇后,
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将鄄城县梁堂乡的万全庄、大赵庄、李楼、南庄、
罗吴庄、魏庄、东赵庄、樊庄、东张庄、富春乡的苏屯、南宋庄、凤凰乡的孙店共12
个行政区划归鄄城镇管辖。(2)4月13日,撤销莱州市柞村乡,设立柞村镇,其行政区
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3)4月25日,撤销牟平县武宁乡、大窑乡、龙泉乡、莒格庄
乡,分别设立武宁镇、大窑镇、龙泉镇、莒格庄乡,分别设立武宁镇、大窑镇、龙泉
镇、 莒格庄镇;撤销兖州县堡子乡,设立兴隆庄镇。以上5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
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4)5月23日,撤销文登市泽库乡、张家产乡、天福山乡、口
子乡, 分别设立泽库镇、张家产镇、天福山镇、口子镇,以上4乡撤乡设镇后,其行
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5)6月15日,撤销蓬莱市龙山店乡,设立龙山店镇,其
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东营市河口区孤岛街道办事处,分别设立孤岛镇
(镇人民政府驻孤岛)、仙河镇(镇人民政府驻仙河);将青州市口埠镇的蔡家、牛家、
小宋、小胡、于集等5个村划归王母宫乡管辖。(6)7月2日,撤销潍坊市潍城区大虞乡、
梨园乡、于河乡、分别设立大虞镇、梨园镇、于河镇;撤销潍坊市潍城区河西乡,设
立北关镇,以上4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7) 7月18日,撤
销青岛市黄岛区柳花泊乡,设立柳花泊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8)7月
28日,撤销安丘县贾戈乡、赵戈乡、慈埠乡、石埠子乡、刘家尧乡,分别设立贾戈镇、
赵戈镇、慈埠镇、石埠子镇、刘家戈镇;撤销即墨市段泊岚乡,设立段泊岚镇;撤销
即墨市大信村乡,设立大信村镇;撤销即墨市牛齐埠乡,设立华山镇;撤销即墨市南
阡乡,设立金口镇;撤销即墨市营上乡,设立营上镇,以上10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
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9)9月30日,撤销即墨市洼里乡,设立田横镇,其行政区
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10)9月5日,撤销肥城市新城镇,设立新城街道办事处,为
肥城市的派出机构,其管辖范围为原新城镇的行政区域。(11) 9月19日,撤销栖霞县
铁口乡、 中桥乡、苏家店乡,分别设立铁口镇、中桥镇、苏家店镇,以上3乡撤乡设
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12) 10月4日,撤销临邑县太平寺乡、张家
寨乡,合并设立临盘镇,以原太平寺张家寨两乡的行政区域为临盘镇的行政区域,镇
人民政府驻临盘;扩大了德州市面积;将陵县的赵宅乡、赵虎乡、袁桥乡、抬头寺乡
和平原县的王村店乡划归德州市管辖。(13) 10月6日,将临沂朐县石家河乡的南辛庄
村、二泉村、曾家沟村、中山村、耿家沟村和临朐县白塔乡的夏家山村划归辛寨镇管
辖。(14)10月14日,撤销东营市东营区史口乡,设立史口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
驻地不变。(15)10月26日,淄博市博山区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域;撤销博山区下庄乡,
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南博山镇;撤销岭西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域城镇;撤销福山镇,
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八陡镇;撤销岳庄镇、崮山乡,合并设立崮山镇,镇人民政府驻崮
山;撤销北博山乡、郭庄乡,合并设立北博山镇,镇人民政府驻北博山。(16)12月12
日,撤销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乡,设立杨寨镇;撤销淄博市张店区傅家乡,设立傅家镇;
撤销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乡, 设立皇城镇。以上3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
府驻地不变。(17)12月18日,撤销淄博市博山区石马乡,设立石马镇;撤销潍坊市坊
子区车留山乡、沟西乡、眉村乡、埠头乡。分别设立车留山镇、沟西镇、眉村镇、埠
头镇,以上5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18) 12月19日,设立
日照市前三岛乡,隶属日照市东港区,辖平岛、达山岛、车牛山岛。(19)12月24日,
撤销威海市环翠区蒿泊街道办事处。(20)12月26日,撤销临邑县夏口镇,双丰乡,合
并设立临南镇,以夏口镇、双丰乡的行政区域为临南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夏
口;撤销牟平县玉林店乡、院格庄乡、埠西头乡,分别设立玉林店镇、院格庄镇、埠
西头镇,以上3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2 1)12月28日,撤
销胶南市隐珠乡,设立隐珠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另外,经省政府批准,将威海市环翠区田村镇的毕家疃、东涝台、西涝台、后峰
西4个村划归威海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
截至1992年底, 全省辖5个地区、12个地有市,28个县级市,37个市辖区,设19
0个街道办事处,929个镇,1474个乡。

(刘静)

[少数民族概况]山东省是少数民族杂居、散居省。全省共有回、满、蒙古、壮、朝
鲜、苗等53个少数民族,53万多人。回族48万多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0%以上。
少数民族遍布全省133个县(市、区)和各行各业,聚居在60个县(市、区)的740多个村
庄、街道。全省有21个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县(市、区)。有3个回族镇,4个回
族乡,一个满族村,一个蒙古族村。
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于鲁西北4区和鲁中南山区, 30多万农村少数民族人口,拥有
70多万亩耕地,4万多亩山林,1.5万亩水面;2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居住于城市。城市
中的少数民族经营民族传统商品较为普遍。但多系手工生产的小作坊和个体摊贩,经
营规模较小。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街道有50%赶上或超过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尚有
8%的农村少数民族人口生产、生活较为困难。
全省有少数民族干部1.16万多人,中共党员2.3万人,共青团员6万多人,省、市
(地)、县(市、区)三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中的少数民族代表、委员2000余人。

[自然灾害概况]1992年是山东省的特重灾年份,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病虫
害和第16号强热带风暴的侵袭及局部的冰雹、水涝等。灾情的主要特点,一是干旱时
间长、 范围广、程度深。一-7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仅128毫米,比历史同期减少
52%, 尤其夏收之后,在近100天的时间内,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稀少,造成百年不
遇的暑期大旱。 5-7月正值夏播的关键时期,全省平均降水量仅34毫米,比历年同期
少84%,有1的县(市区) 降水不足10毫米,长期干旱无雨,造成地表和地下水蓄存量
降至40多年来的最低点,到6月底,全省有86座大中型水库、36313座小型水库和塘坝
干涸, 20044条河道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一般下降2-5米,重旱地区下降达3
0多米;242724眼水井、机井无水可抽,地下水漏斗区达17494平方公里;黄河山东境
内段自6月3日起全部断流,其中西河口段流长达147天。全省133个县(市、区)普遍受
旱严重, 干旱高峰期受旱面积达9000万亩,其中,重旱面积达6500万亩;有20000多
万人、4000多头牲畜缺乏饮用水;1962家县属以上工矿企业被迫停产、半停产,全省
工业生产估计减少10亿元左右。旱情最为严重的是泰沂山区、胶东半岛丘陵区、黄河
故道贫水区、黄灌区及其他无水利条件的平原地区。二是虫害暴发猛列,虫量大,时
间长,危害严重。由于1991年九代棉铃虫发生严重,虫卵越冬量大,严重干旱致使全
省棉区棉铃虫特大暴发,其发生之早、来势之猛、产卵量之大、危害之重,是山东棉
区自有虫情资料以来所没有过的。在虫灾严重的地方,蕾铃脱落率达80%。据统计,
全省棉区仅绝产面积就有300多万亩。三是8月31日至9月2日的第16号强热带风暴,来
势猛、 潮位高、时间长,使山东沿海7市、地遭到了自1983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风暴袭
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浅海及滩涂养殖、原盐、盐田、船只、
网具等被冲毁冲走,海上作业一度停顿,大片农作物被海水漫浸,因建筑物坍塌、触
电、 沉船等原因死亡125人、伤1499人,直接经济损失51亿元;同时风暴也给内陆的
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据年终核实,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共696.58万公顷,成灾面
积519.89万公顷, 绝产面积112.74万公顷,因灾减产粮食798.46万吨、棉花72.57万
吨、油料102.13万吨、烤类9.27万吨;有294个村、10.06万人一度被海潮围困,倒塌、
损坏民房72.74万间, 其中倒塌4.48万间;倒折成材树木463.68万株、各种输电、通
讯线杆1.31万根,破坏线路1525.8公里;冲毁公路2209.2公里、桥涵闸3294座、码头
93处、 堤坝63.1万米;冲毁虾池25.19万亩、扇贝8.68万亩、盐田126.65万亩,损失
原盐129.41吨; 损坏船只6848只,其中报废2612只;损失网具15万条;死亡164人,
伤1714人; 死亡大牲畜2781头。 全省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75亿元。 成灾人口
3636.57万人,其中特重灾民564.09万人、重灾民1015.54万人、轻灾民2056.94万人;
因灾缺粮人口1907.32万人, 共缺粮138.13万吨。山东出现的这种灾情和安排灾民生
活所面临的巨大的工作量,是山东省70年代以来最重的一年。

(朱思胜 王秀正)

[199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述]1992年,山东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8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国民收入1685.58亿元,比
上年增长18.2%;社会总产值514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整个经济运行正常。
一、经济和社会新发展
1.农业。1992年,全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
定》,制订了《山东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实施方案》。全年共筹集农业建设资
金26.2亿元, 全民单位用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6.63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农村
用电量100.2亿千瓦小时, 增长19%,实现了乡乡通电,居全国第一位。农机综合发
展水平居全国前列,1992年全省农业机械承担了50%以上的农业生产劳动量,70%以
上的农业运输任务和30%以上的农业开发及农用基本建设工程量。种植业、林业、牧
业、 渔业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全省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161%,粮食
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由上年的74:26调整到73:27。全省林、牧、副、渔业产值所占
比重由上年的38.6%上升到48.1%。为了减少灾害损失、各级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加
强林牧副渔业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全年农业增加值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农业总产值840亿元, 增长1.8%。全年完成成片造林242.7千公顷,增长45.2%;果
品总产量371.8万吨,增长32.0%;肉类总产量293.7万吨,增长12.4%;蔬菜总产量
1944.73万吨,增长29.4%;水产品产量248万吨,增长25.2%。农村社会总产值完成
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乡村工业总产值完成2100亿元,增长40%。农村
二、三产业产值增长38%,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上年的63.4%上升到70.8%。
2.工业。继续坚持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重点,认真贯彻实施《全民所有制工
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省政府制定的实施办法,狠抓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三
项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自主权,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加强了生产流通环节工作
的力度,经济效益有明显回升,基本做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全省工业总产值
3543.38亿元,比上年增长33.5%,是改革开放14年来第2个快速增长的年份,生产速
度呈逐月上升趋势。 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0.04%,比
上年提高6.53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622.50亿元,增长26.6%;实现利税199.18亿元,
增长26.5%;实现利润67.23亿元,增长38.1%。计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6项指标均
好于上年。 其中资金利税率9.23%, 提高0.48个百分点;成本利润率4.19%,提高
0.47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10806元/人,增长25.3%;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77次。
加快0.03次;企业亏损面比上年下降2.37个百分点。产销衔接逐渐好转。工业产销率
由年初的85.7%提高到93.3%,接近正常水平。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依托人才、技术
等优势, 积极转换经营机制,产品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全年产销率为97.02%,高出
全省3.72个百分点。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各种经济类型工业高速发展。全民所有制工
业增长16.5%;集体工业增长31.4%,,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其它经济类型工业
增长61.5%。非国有企业产值占的比重提高。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中,非国有企业
占的比重达44.65%, 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同步高速增长。重工业在
投资需求拉动下高速发展,产值1187.43亿元,销售产值1130.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24.9%和24.2%;轻工业产值为1141.25亿元,销售产值1041.57亿元,分别比上年
增长21.6%和24.0%。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原材料和支农产品增幅较大,发
电量增长13.9%,钢增长11.0%,水泥增长25.4%,农用薄膜增长44.2%,化肥增长
13.1%,汽车增长51.0%。部分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轻工和电子产品得到控制。全省重
点考核的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到95%以上。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围绕发展
优势产业、骨干产业、拳头产品,壮大规模经济,积极组织企业集团,全年新建全省
性企业集团32个。对那些长期亏损、扭转无望和资不抵债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全年
共关停并转企业252户。
3. 固定资产投资。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迅速增加,投资额583.8亿元,比上
年增长32.7%,年度投资额为历史最高水平,增速是继1987年以来最高的一年。全民
单位328亿元, 增长40.2%;集体所有制投资145.74亿元,增长39.2%;个体投资10
9.97亿元,增长8.8%。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地方项目完成476.7亿元,增
长37.1%, 大大高于中央项目16.45的增速。 全年基建, 更改项目拨入资金总额
2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4%;而预算外资金达217.35亿元,增长36.2%,占全部
拨入资金的比重由上年的91.4%上升为94.5%。预算外资金中,贷款和自筹资金占全
部资金的79.6%, 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技术改造坚持高起点,重点安排新产品
开发、节能降耗、提高质量、综合利用、治理污染和出口创汇的项目。1992年全省完
成技改项目5194个, 完成投资1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57%;完成新技术开
发项目5728项、 投产率达到86.1%,实现新产品产值205.51亿元、利税23.61亿元,
分别增加61%和43%。基本建设保重点、保续建、保当年投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
“内涵”性投资比重明显上升,1992年用于新建项目的投资比重下降。重点项目建设
进度加快。 全年施工的基建大中型项目63个,已有7项工程投产交付使用,完成投资
68.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
原煤240万吨,发电装机50万千瓦,邮电长途线路3675条,长途自动交换机1万路端,
市话20万门,为全省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商品房建设加快。全省商品房建设投资35.
26亿元,竣工面积469.15万平方米,增长39.6%。
4.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进一步转变生产经营战略,全方位地开拓城市、农村、
省外和国外市场。商品货源充裕,消费需求稳步增长,物价涨势平稳,市场繁荣活跃,
整个市场已初步实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作用
进一步加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持续大幅度增长。全年共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 94
亿元, 比上年增长1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0%,增速居全国第4位,是
1985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总额由上年的全国第3位上升为第2位。消费品零售总额
650.3亿元, 增长21.3%,其中食品类增长17.2%,衣着类增长24.0%,日用品类增
长25.1%。 1992年,全省用于集贸市场建设的投资为28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全末
全省共有集贸市场7632处,增加638处。集贸市场成交额303亿元,比上年增长56.5%,
其中城市145亿元,增长90.6%;农村158亿元,增长34.3%。1992年全省物资系统购
进各种生产资料437.47亿元,比上年增长44.2%;销售各种生产资料460.14亿元,增
长42.7%。其中销售钢材551.02万吨,增长48.9%;煤炭4667.77万吨,增长8.5%;
木材298.71万立方米,增长8.0%;汽车10.12万辆,增长37.3%。在居民消费心理稳
定,货源充足的前提下,调整了部分农副产品和基础工业品的价格,放开了239种(类)
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 物价涨势平稳。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5.9%,其中城
镇上升8.1%,农村上升3.1%。物价的调整、改革,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经济
发展注入了活力。
5.科技等社会事业。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专门召
开了“科技兴鲁”会议,加大投入,科技机制改革深入发展,科技与经济结合日益密
切,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对经济高速增长和运行质量提高起了积极作用。科技队伍不
断壮大, 1992年底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223万人,县及县以上全民独立科研和开
发机构419所,民办科研机构2520所。科技成果累累,是建国以来最大的科技丰收年。
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668项,其中32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利工作迅速发展。
1992年受理专利申请4445件,授件210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2.7%和34.3%。年内实
施专利1605项, 新增产值37.42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创汇1.2亿美元。技术市场
日趋活跃,技术成果商品化进程加快。1992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3380个,从业
人员4.2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占60%以上。当年签定合同14060份,合同金额8.3亿元。
科技兴农成果显著。全省134个县市区都配备了科技副县(市、区) 长,93%的乡镇配
备了专业科技管理干部,81%的乡镇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87.9%的行政村选配了科
技主任。全省建立了27个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并在不同地区建立了农业高技术
开发区, 逐步健全了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推广网络,为农村培训技术管理人才2 3万人
次。 实施省级以上“星火” 计划项目590项, 其中国家级67项,省级银行贷款总额
1.570亿元, 新增产值39.2亿元,实现利税8.4亿元,创节汇2.6亿美元,以上指标均
居全国首位。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工作又有新进展。全省有51%的大中型企业设
立了专业技术开发机构,从事技术开发项目6000项。教育不断探索依靠社会力量、面
向市场需求、扩大办学规模的路子,走读生、委培生、自费生的比重明显提高,普通
高校在校生达到12.97万人, 增长21.1%。各类专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各类职业技术
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由上年的52.7%提高到54.4%;适龄儿童入学率
达98.6%;成人教育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网络。体育、医疗卫生和各项社会事业都
有了新的发展。 社会治安程序明显好转,刑事案件比上年下降29.15,发案率为0.54
‰。
6.人口与人民生活。1992年各级党委和政府强化计划生育措施,严格控制人口增
长,取得显著成效,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4.55‰,年末总人口为8610.3万人。居民收
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836元,比上年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
803元,居全国第13位,增长5.1%。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1992年末全省职工工
资总额210亿元, 比上年增长17%;职工平均工资2580元,增长12.6%。城乡储蓄存
款大幅度增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84.15亿元,增长18.4%;城乡居民金融投资余
额达884.15亿元,增长18.4%;城乡居民金融投资意识增强,各类债券、股票购买量
明显增加。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4743个,收
养8.1万人。 发放救灾扶贫款7922万人,扶持贫困户54.2万户。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
改善。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0.7和19.32平方米。
二、发展中的新特点
1.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1992年是全省企业改革力度较大、步伐较快、成效较明显的一年。全省进行企业
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三项制度改革的企业达到80%以上,其中70%的企业效果明显。
有1633户企业、 74万名职工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试点,5783企业、120万名职工实
行了合同化管理,11个县市进行了区域性综合配套改革。工资分配方面,进一步改进
改善工效挂钩办法。社会养老保险和职工待业保险有了新进展。劳动就业观念有很大
转变,到非国有经济成分就业和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政府转变职能,下放管理
权限,提高工作效率,为把企业推向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股份制企业的试点
工作进展顺利, 全省已有400多个企业实行了股份制,上万个集体、乡镇企业实行了
股份合作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价格改革力度加大,放开了全部粮食价格,调整了煤炭、电力、运输、原油价格,
放开价格的各类商品已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0%以上。
流通体育改革以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为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
国合商业在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更为明显,全年营业额过亿元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达
到17个,以租、包、卖为主要形式的小企业改革开始起步。省商业厅、粮食局、供销
社成建制地转为经济实2体,朝着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外向型经济实现大突破
1992年,省委、省政府强化了对外开放工作的领导,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
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的大讨论,成立了对外开放工作协调小组,有利地推动了对外经贸工作的健
康发展。积极推行“全面开放”新战略,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整体实力。
全面推行地县外贸体制改革,基本理顺了省、地、县三级外贸企业的关系。省及市地
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大的涉外经贸活动,山东的国际知名度大大提高,拓宽了国际经
济技术合作的渠道。1992年,全省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范围、领域明显扩展,从东
到西、从沿海到内陆的整体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经济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出口
创汇大幅度增长,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完成商品出口总额47.01亿美元,比上年
增长22.8%。出口换汇成本下降,外贸企业长期亏损状状得到进一步扭转。投资环境
显著改善, 利用外资成倍增长。全省新批利用外资项目4651项,增长2.9倍;合同外
资金额47.2亿美元,增长3.6倍;实际利用外资13.8亿美元,增长1.9倍。新批准外商
投资企业4109家,合同外额额39.2亿美元,分别增长4.1倍和5.0倍。新签利用国外政
策贷款合同37项,合同金额1.06亿美元,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二位。利用外资嫁接改
造老企业和把外资引入商业流通领域的工作有了新突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明显进
展。 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格项目187项,比上年增长52.0%,争取国际无偿援
助项目29个,受援金额2500万美元。国际旅游业进一步兴旺。全省共接待来自国外和
港澳地区的参观、 访问及从事各项经济贸易和交流活动的人员达24.1万人次、 增长
40.3%。旅游外汇收入3.4亿元(外汇人民币),增长25.2%。
各类开发区建设稳定发展。 青岛、烟台两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全省7个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已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开发建设的热点,兴办了一
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起点高、创汇能力强的好项目。1992年实现产值27.1亿元,利
税5.6亿元, 创汇1.05亿美元,节汇8150万美元。当年国务院又新批准山东设立威海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岛保税区,目前正在抓紧起步建设。省政府批准设立了48个外向
型工业加工区、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旅游经济开发,为我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开辟
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在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又专门召开第三产业工
作会议,把发展第三产业列为全省三大战役之一,各地都所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战略措
施来抓,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之后,全省上下提高了认识,放宽了政策,增加了投资。
全民单位用于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140.74亿元,增长90.2%,所占比重由上年
的31.6%上升到42.9%。
全省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出现了折端开窗、增摊设点,国家、集体、个体、
外资、 合资一齐上,初步形成了发展第三产业的新热潮。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
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第三产业发展重点--交通、通信、流通得到进一步加强,
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迅速崛起,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居民生活服务
等行业也有较大发展,整个第三产业呈现出全面加速发展的好势头。第三产业由福利
型、公益型向经营型、企业化转变。特别是机关和事业单位结合结构改革,实行政企
分开,积极兴办实体,开展有偿服务。
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目前全省生产资料市场、商品流通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金
融保险、房地产、科技、劳务等市场初具规模,已初步形成大、中、小相配套,多层
次、 多类型、多功能的市场体系。1992年建成和投入运营的商业网点和批发市场达5
61个,各类专业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发展到7300多处。金融市场稳步发展。同
业折借、股标、债券等有价证券、票据贴现等市场开始形成。科技市场日趋活跃,全
省已建立各类技术贸易机构1930个。各市地县都建立了劳务市场,促进了人才的合理
流动。
三、问题与对策
1.种植业受灾减产
1992年,由于干旱严重,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粮棉油减产幅度较大。全省粮食总
产量3589.3万吨, 比上年减少8.4%;棉花产量67.7万吨,减少49.9%;油料产量16
6.3万吨, 减少28.7%。这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而且对农村经济和纺织工业的发展
带来不利影响。1993年,省计划安排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15亿元,加强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巩固和完善现有工程设施,努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
2.工业竞争能力不强
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
强,1992年,国家监督抽查的全省产品质量合格率仅在70%左右,省抽查产品合格率
仅在80%左右,从市场随机抽查的商品合格率,比生产领域的抽查结构还低20~30个
百分点。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优势不明显,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主要经济效
益指标尽管增幅较大,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恢复性质。工业企业三项资金占用仍
然呈上升趋势,清理“三角债”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这说明
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组织工业生产的指导思想还不牢固。1993年,培植
主导产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
市场;积极推广股份制,用股份制组织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3.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
我省第三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适应一、二产业发
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仍是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第三产业发展
较快的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1993年要把第三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按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放活政策,放开价格和收费,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
充满生机活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机制。
4.能源、原材料供应趋紧
油品、煤炭、钢材、部分有色金属、棉花和铁路运输紧张状况加剧,瓶颈制约趋
向强化。资金供应不足,尤其是利用外资的配套资金缺口大,致使许多项目不能按期
开工建设或延长了建设周期。水资源紧缺矛盾更加突出,将给1993年的经济发展和人
民生活带来很大困难。1993年,要积极利用外资,推行股份制,筹集社会资金,狠抓
节能降耗,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国民经济上台阶创造良好环境。

(王晓燕 孔峻岩)

[经济体制改革概况]1992年,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出现了暂新的局面,改革开放
采取了许多新举措。全省召开了深化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出台了12条政策,明确提
出了以“两转一建一推”为重点,以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配套联动、全面深
化的改革思路。国务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颁布后,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制订了
实施办法。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制定了20条政策措施,建立了“全
面开发,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的战略方针,重新调整了外向
型经济的发展目标。召开了第三产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加快第三产业作为重要
的战略任务,制定了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召开了强县强乡工作会议,提出了
“内外开拓,纵横突破,纵抓集团,横抓强县”的发展战略。召开了“科教兴鲁”大
会,发动全民全社会举办科技教育,齐心协力搞好“科技兴鲁”大合唱。党的十四大
之后,省委又及时召开全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的
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制定了国民经济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和政策
措施。使各项改革取得了新突破。企业普遍开展了三项制度改革。截至年底,全省进
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试点的企业1020户。 职工64万人。132户综合改革试点企业,管理
机构减少20%以上, 下岗干部1377人,占下岗职工的15%。112户进行岗位技能工资
制试点企业,大多数已进入全面运转。企业普遍按照“一脱两挂”的要求,改革了内
部分配制度。流通企业全面实行了“四放开”。一种新的企业用工机制、用人机制和
分配机制正在形成。股份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全省县属以上企业实行股份制的已
有492家,仅去年就新批准261家,股本总额43.2亿元,其中法入股24.5亿元,个人股
5.2亿元,吸收省外资金3亿多元。第一批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的5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
大部分已进入实质性运转。 与此同时,全省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发展到3万多户。淄博
市还率先建立了乡镇企业基金,为推行股份合作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企业组织结构
调整步伐加快。 全省企业集团已发展到300家,国有小企业的转租卖和企业兼并也取
得新进展。
与企业转换机制相适应,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省直34个主要经济部门下放权力
150多项, 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县乡机构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试点县达
到79个, 试点乡镇达到1367个。省和市地两级的机构改革也开始起步。省级机关有8
个部门、市地机关有96个部门进行了试点。通过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得到精简。到目
前, 市地、县、乡三级行政事业机构已精简了6801个,减少人员52188人。机关和事
业单位兴办各类经济服务实体已达10858家,其中省直办360家,市地办1888家,县市
办8610家,有3.26万名干部转入经济实体。计划、投资、财税、金融、物价、流通等
方面也都相应进行了配套改革。外经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省里实行经贸合一
体制的基础上,又将地县外贸企业下放到当地政府管理,基本理顺了省地县三级外贸
企业的关系,为外经外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待业、养老、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
建立和完善。住房制度改革,继省房改方案实施以后,各市地的方案也全部出台,标
志着省房改工作由试点进入了全面推行阶段。农村改革和县级综合改革也取得了新进
展。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形成新格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运作。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
新格局。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正在摆脱传统的单一计划管理模式,开始按照市场经济要
求,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各类市场进一步发育,高效、灵活、畅通的流通体制逐步
确立。向东向西、由沿海到内陆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所在这些,都为
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石建军 季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