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199&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赵长风
副书记 齐乃贵 王大海 孙嘉炼 张文玉 刘景云 刘峰岫 王玉芬
中共市纪委书记 王立福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成风 于潮
副主任 王灿德 李汉三 王鹤田 戴耀西 王华民 滕司宪 董建春 韩理
王荆玉 刘文聚 常怀义
市长 齐乃贵
副市长 邹立健 房忠昌 李惠信 刘景云 徐 鉴 王伯祥 赵风池
于效群 綦敦祥 肖长华 王 玉
市政协主席 远东
副主席 刘玉兰(女) 姜曰绍 王金源 钟华德 王文岳 杨明立
曾文戊 李在连 张平治 刘宗绥 王本理 刘会聚
杨淑英(女)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隋华堂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学义

1992年12月7日, 经民政部批准,将五连县整县划归日照市。区划调整后潍坊市
辖潍城、坊子、寒亭3个区,临朐、寿光、昌乐、安丘、昌邑、高密6县。代管青州、
诸城2市。总面积15859.3平方公里(以下所有数字均含五连县)。总人口864.92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99.5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499.37人。
1992年, 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市社会总产值55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 比上年增长30.1%;国民生产总值216亿元,比上年增
长27.2%,提前实现了第二个翻番,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6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
19.4%上升到21.3. ;国民收入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工农业总产值493.1亿
元,比上年增长31.9%;财政收入达到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村经济蓬勃发展。199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13亿元,
比上年增长7.3%。 其中, 种植业产值73.93亿元, 林业产值2.10亿元,牧业产值2
8.81亿元, 副业产值3.17亿元,渔业产值4.99亿元。粮食总产量478.5万吨,是历史
上第二个丰收年; 蔬菜总产量340.58万吨,增长39.9%,水果总产量34.74万吨,增
长28.6%,因特大干旱,经济作物棉花、花生、烤烟总产量各为6.76万吨、9.36万屯、
9.24万吨,分别比上年减产40%、35.1%和24.6%。畜牧业保持了稳定增长,全市肉、
禽蛋、奶类总产分别达到40.97万吨、14.79万吨、4.7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5%、
5.6%T12.26%。大牲畜存栏75.43万头,磁长13.3%。水产品生产上了一个大台阶,
水产品10.07万吨,总值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7%和59%。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
动力350万千瓦;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4.9万吨;农村用电量11.86亿千瓦小时,比
上年增长18.1%‘有效灌溉面积780.65万亩,全市农田基本建设投资3.13亿元,完成
土石方2.23亿方。乡镇企业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产值达到264.65亿元,比上年增长55
%,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全市农村经济总上入超过5000万元的乡镇130个,占
乡镇总数的52.6%;农村经济总收入超过500万元的村40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2%。
农民人均纯收入957元,比上年增加99元,增长11.5%。
工业速度效益增长较快,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1992年重点进行了企业劳动、人
事、 分配制度的改革。有612户企业,18万名职工实行了全员合同化管理,多数企业
打破了干部工人界限和等级工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明显增强了企业活力。全市全
年工业总产值380.1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其中乡镇及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39.4亿
元,比上年增长30%;实现利税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村及村以上工业完成
产值140.7亿元, 增长55.3%。全市70种重点产品中,畅销产品比重达到31.4%;完
善和组建了华光、 长城门、化纤、盐化工、医药、鸢都化工等8个具有产品资源优、
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的企业集团;对长期亏损、无发展前途的印染厂、染织厂、无线
电厂、农药机械厂、溶剂厂等20户县属以上企业分别实关停并转,使整体优势得一进
一步发展。 企业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1992年,全市共开发市以上新产品513项,其
中填补国内空白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59项, 有420项产品投入批量和小批量
生产, 全市重点检查的150项产品质量指标,持平或改善的有140项,稳定提高率为9
3.3%,优质品率为24.1%。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 重点工程得到保证。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
8.8亿元, 比上年增长51.3%,全市县以上生产性投资21.7亿元,增长78%,非生产
性投资6.7亿元,增长103.0%。全市10个衙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质量好。其中潍坊电
厂当年完成投资2.72亿元,潍坊纯碱厂当年完成3838万元,潍坊经贸展销中心当年完
成3087万元。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 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全年共完成计划内公路工程工作量928
4万元。其中,新建、必造路基工程74.2公里,新建、改造沥青路面工程177.3公里,
完成大中型桥梁8座996米。到199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350公里,年末公路密
度达到百平方公里36.7公里。全市267处乡镇全部达到了晴雨通车,并有195处乡镇通
了柏油路,基本形成了以国道省道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相联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络。济青高速公路潍坊段工程已完成工程合同总价的63%,1993年底可望竣工通车。
1992年全市完成货运量2527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6.3%。全市公路、水运专业运输企
业实现利润576万元, 比上年增长163%;联运企业实现利润140万元,增长67%;航
空运输完成客运量7445人次,乘座率比上年提高31%。
邮电事业发展较快。 全市增开长话电路900条,市话增容13365门,增装话机980
3部; 农话增容15744门,增装话2854部。到1992年底,市话用户为35598户,比上年
增长34.2%;长途直拨10843户,比上年增长125.4%;无线寻呼4694户,比上年增长
363.8%;移动电话548户,比上年增长146.9%;农村电话11594户,比上年增长11.8
%。市区和5个县市开通了4.4万门程控电话,在各县市区全部进入国内长途自动网的
基础上, 10个县区进入国际长途自动网,115处乡镇实现了电话自动化。移动通信交
换局,长途身波通信、程控二期工程相继开通运营,较大地提高了市的邮电通信水平,
对加速潍坊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2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
11695万元,比上年增长53.3%。
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又有新进展。1992年全面完成环保责任书指标,市直部门和
县市区环保责任书通过验收。 全年共完成污梁源治理项目142项,完成总投资4310万
元; 竣工项目综合经济效益205万元,当年建成投产的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
到98.2%。城市建设1992年完成投资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市区0.5亿元。
住宅投资3.4亿元,增长66.7%,竣工住宅面积121.3万平方米,其中市区36万平方米。
全市改、扩、新建普遍及高级、次高级道路60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30.5公里,新
安供水管道29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6.9万吨,峡山水库引水工程已于1992年4月份正
式送水;城区又有5750户居民用上了煤气。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1992年全年批准各类利用外资项目405项,合同外资额4亿多
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额863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倍、4.1倍和1.5倍。其中,
新批“三资” 企业394家,增长2.6倍;合同外资额3.72亿美元,增长4.2倍;实际利
用外资额7098万美元, 增长2.3倍;“三来一补”项目5项,合同外资额228万美元;
对外借款项目6项, 合同外资额254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539万美元。到1992年
底, 全市累计批准各类利用外资项目670项, 合同外资额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2.2亿美元。其中批准“三资”企业578家,合同外资额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
亿美元。据对已投产经营的140家“三资”企业统计,1992年完成产值9亿元,实现利
税4500万元,出口创汇6510万美元。
1992年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工矿产品
完成23.3亿元,增长37.7%;农副产品完成7.7亿元,增长17.3%。开发新品种68个,
增加收购额1.32亿元, 出口千万元以上的品种59种,比上年增长9种。对外交往进一
步扩大,全年共接待访问、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及从事商贸、学术文化交流等活动的
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2099批,计1万余人次,比上年增长18.9%,创460万元外汇
人民币。
城乡市场繁荣,居民消费心理稳定,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通过价格体制改革,
先后调整了部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逐步放开了粮油价格,在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发挥
了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发挥了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1992年,
全市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6.6亿元, 比上年增长21.5%, 全市农副产品收购总值
44.4亿元, 比上年增长7.6%;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29.7亿元,比上年增长51.0%。
市场物价是全省物价比较稳定的地级市之一。 全市城镇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6.1,比
上年上升6.1%。 据抽样调查,199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882元,比上
年增长18.0%,人均生活费支出1577元,比上年增长13.0%。金融形势好,1992年全
市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123.9亿元, 比年初增加26.2亿元,增长26.8,城乡居民储蓄
余额81.97亿元, 比年初增长20.4%。人均存款由上年的787元增加9到948元,增长2
0.5%。 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到1992年底,全市有210个乡镇、6483个村和611
个乡镇企业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启动运转, 投保人数196万,收取保险费7293万元,投
保率达到57.1%, 全市乡村敬老院达到660处,集中供养五保才经人9798人,占五保
老人总数的52.5%。全市共发放自然灾害和社会救济款1149万元,社会捐款1000多万
元, 投放扶贫款526万元,扶持贫困户3.4万户,脱贫2.4万户,脱贫率为72%,并对
5860户常年特困户衽了定期定量救济。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起点高,起步快。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1年11月经市
政府批准正式成立。1992年12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
发区在搞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开发、引进电子信息、海洋化工、生物工
程、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环保、卫生保健等高新技术及产品。兴办了一
批技术先进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股份制、私营和民办科技实体。截止到1992年底,
已批准进区企业173家, 总投资11.6亿元,总注册资本8.45亿元。其中,三资企业15
家,总投资6331万美元,注册资本4429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额1708万美元。开发区
以发展高新技术为重点, 吸引了一批科技人员。1年内已正式调入1493人,其中研究
生以上47人,大学本科学历75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务10人。
教育事业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学配套和普教、职教、成教、高教协调发展的格
局。 1992年全市3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521人;中等专业学校22处,在校学生16
621人; 普通中学700处,在校学生42.92万人;职业中学63处,在校学生3.69万人;
小学6011处; 在校学生73.4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6%;幼儿园66666上,
在园幼儿30.8万人,全市成人高校3处,在校学生7449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2121人。
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科技事业迅速发展。 1年来,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44项,其中9项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38项填补国内空白,11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年专利申请425件,较上年增
长20%, 累地实施专利531件,实施率达到40%,全市共承担和安排市级以上科技计
划项目463项, 这些项目完成后,每年可新增产值8.8亿元,创利税1.2亿元,创节汇
4000多万美元。
文化工作紧紧围绕两个文明建设,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创作、演出、交流与宣
传报道,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全年共发表文艺作品3698件,艺术团体全年演出
1760场, 演出收入167万元。在第九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成功地举办了15项文化
活动。 市成立了潍坊经济广播电台和潍坊交通信息广播电台;潍坊各县市区志8部正
式出版,3部正在付印;潍坊市志已完成总纂送审。
医疗卫生进一步改善。 1992年底,全市各类医疗机构1092个;床位16809张,比
上年增长4.8%, 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1358人,比上年增长5.9%。农村三级医疗卫生
保健网进一步健全,80%的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改貌建设,合作医疗保健制度覆盖率
66.4%, 累计创建省级卫生城市8个。全市卫生改水受益人数比上年增长10.3%,达
252万人, 自来水普及率49%。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0.29%和23.6
%。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市组队参加了省十六届运动会,并取得好成绩。承办组织
了第四届全国体育科技大人。 市内已有全国体育先进县7个。成功地举办了第九届潍
坊国际风筝会。
机关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由点到面逐
步展开, 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市直机关兴办了一批经济实体,110个县
级机关转为实体公司,市县乡三级共精减分流机关工作人员1.15万名。

(李长山)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1990年以来,潍坊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科技进步年活动,认真
组织实施市人大审议通过的《1990-2000年科技兴潍战略纲要》 ,制定落实了推进科
技事业发展的新举措,重新了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潍坊的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199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被山东省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教兴鲁”先进集体。
科技力量日益发展壮大。 到1992年底,民办科研机械发展到144处,厂办科研机
构达到167处, 市属13处独立科研机构走向了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道路,市、
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机构在1670多个,集科工贸、科农贸于一体的产业集团60多个。
全市科技队伍达20.3万人。
科技成就硕果累累。1992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63项,
投资1.02亿元,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44项,其中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8项填补国内
空白,11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1项成果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
获国家星火奖、55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位居全省地市之首。专利实施率达40%,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全市以吨粮田开发、棉花高产优质、立体种植、果品优
质丰产、 对虾丰产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10余项综合技术开发,经过3年实施,累计增
产粮食35亿公斤, 增收皮棉3586万公斤,果品2.4亿公斤,瓜菜18.8亿公斤,创经济
效益36.28亿元。 全市71项市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的实施,年实现产值5.17亿元,利
税1.12亿元,创节汇2275万元。农业科研培育出的我国芦笋新品种“88-5”,经两年
小区试验, 比人国外引进的“玛丽华圣顿500W”增产41.9%;保护地蔬菜生产和CO2
气肥施用技术成果的研究成功,为北方冬季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被
列入国家重点推广计划,在江北地区推广应用。
工业科技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带动整个工业的科技进步。1992年,组织
实施了35项火炬计划项目;认定了19家高新技术企业;新高技术产品已发展到87种,
年产值6.8亿元;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年从起步到升入国家级,全市工业关键
技术的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取得显著成绩。全市4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10%的主要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90年代初的先进水平。
如华光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成功, 不仅使汉字排版由“铅” 与“火”的时代进入了
“光”与“电”的时代,其最新产品还以高性能价格比,覆盖了国内近70%的市场,
并打入香港、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工业科技的发展,还使一些资源优质变为
经济优势。如潍坊的“三北”潍涂,经科技开发,形成了全国的原盐、纯碱、溴素三
个生产基地。 其中原盐产量占全国的1/7;溴素产量占全国的80%。海洋化工成为潍
坊的支柱产业。
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在国内共成交
各类技术项目2750个,技术交易额2.3亿元,新增社会效益7亿多元。在国际间,组织
了4个赴外新产品展销团和10个科技交流合作考察团,接待了5批国外科技考察团,建
立了国外科技、贸易信息网络。实施引进国外智力项目10项,引进外国专家35人,为
全市解决技术难题15项,选派38名厂长、经理参加了国外企业管理实习培训班。

(李辉周 李长山)

教育工作成绩斐然
1992年,潍坊市制定了《办好教育为人民实施方案》,国家教委经过考察后认为,
潍坊的教育很上魅力、充满了改革精神,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走在了全省、全国前
头。
实施义务教育进展迅速。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进入义务教育普及实施阶段,诸城
市和寿光县在全省率先通过初级中等义务教育验收,并达到“优秀”等级,诸城是全
国第一个通过“五四”学制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县(市)。
普及了特殊教育。全市形成市有盲校、县有聋哑学校,乡有弱智儿童辅读班和村
有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体系,盲、聋哑、弱智儿童入学率达到70%以上,在
全国率先普及特殊教育。 1992年4月国家教委推广了潍坊普及特殊教育的经验,市教
委被省委宣传部等8部门授予“山东省助残先进集体” ,为山东教育系统唯一受表彰
的单位。
创建规范化学校。 1992年在已创建了32处市级规范化普通中小学的基础上,8处
普通中小学被命名为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28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被评为“省级乡
镇成人教育示范学校”,数量均居全省各地市之首。两处成人中专成为全省“十佳学
校”;8处学校进入省级职工文明学校行列。
职业技术教育有新发展。 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到103所,开设了50个专业,在
校生达6.6万多人, 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7%,比全省平均数高4个百分点,199
2年有2万多名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合格生走上了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受到用人单位的普
遍好评。
高等教育有突破性进展。 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将潍坊职业大学改办成
“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并已开始招生,为培养更多更好的经济建设专门人才奠定了
基础。
托幼工作健康发展。潍坊在全省率先实行园长、教师资格审定制度和幼儿园 (学
前班)登记注册制度,开展了幼儿园验收达标活动,改善了办园条件,理顺了市、县、
乡、村四级托幼工作管理体制,全市不衫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7%。
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全市通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专业合格考试,全市高
中、 初中、小不珠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36.17%、40.16%和92.73%。分别比上年提
高3.87%、6.11%和1.62%。潍坊教育学院和诸城市教师进修学校被命名为“全国成
人教育先进学校”。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1992年全国共为普通高、中等院校输送新生12357名,比上
年多1548名。其中,高校普通工类、师范类本科在全省高出15个地市的录取线,普通
文史类、外语类在全省高出14个地市的录取线,师范文科、外语类录取线在全省最高。
市招生办公室被国家教委评为“招生录取工作先进单位”。

(徐鹏志 李长山)

潍城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玉芬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国勋
区长 梁吉人
区政协主席 唐昌星

1992年, 全区辖10个乡镇, 设有7个街道办事处, 面积355平方公里, 总人口
56.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81人,非农业人口30.5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23‰。
1 992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27.22亿元,比1991年增长42.6%,其中农业产值2.22亿
元,工业产值25亿元。财政收入1.01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
为2311元、1064元,比1991年增长13.7%、13.3%。199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
1 4.31亿元,比年初增长23.5%。城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8.4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0.
8平方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06亿元,比1991年增长17.3%。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
值1.41亿元,比1991年增长36.8%。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获省表彰
1992年潍坊区各类刑事案件比1991年下降11%,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
进区。当年2月全省政法工作会议和9月全省深入开展反盗窃斗争,加强治安防范工作
现场会议在潍坊召开,入会代表对潍城区的治安综合治理情况给予了较高评价。其基
本做法是:
一、 建立健全综合治理组织领导体系。中发[1991]7号文件下发后,区内立即
成立了由21个部门主要我组成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全区17处乡镇、街办党委
配齐了专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驻潍城各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村)也全部设立了综合
治理办公室, 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在全区形成了一个由292名专职工作人员组
成的专抓综合治理工作的三级组织领导体系。
二、层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区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乡镇(街办) 、村(居委会)4级单位,由区委同其签订了1132份不同类型的《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驻潍城的各企事业单位也分别同下属基层单位和个人签
订了万余份《责任书》 。年底对《责任书》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一票否决了5
个单位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没收了42个单位的责任押金,对190年单位进行了表彰奖
励。
三、完善治安防范网络。1992年有重点地抓了技改措施的落实,投资近百万元在
和平路和全区金融系统及重点要害单位安装了无线报警装置,形成了以潍城公安分局
为网纲,以派出所为网扣,基层单位为网眼的全区三级治安防范网络。
四、组织严打斗争。先后开展了打击入室盗窃、盗窃自行车、卖淫嫖娼等违法犯
罪活动的专项斗争。对抓获的重大犯罪分子,及时协调政法部门依法惩处。
五、 教育服务到人。在对全区920名违法青少年建立帮教组织的基础上,狠抓了
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的帮教,据统计,全区1983年以来被打击处理,现已刑满释放
和解除劳教的共1210人, 已全部安置工作。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始终控制在4
%以下。

(孙连丰)

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潍城区“双拥模范区”称号
潍城区双拥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
双拥工作经常化。 1992年,区委常委召开了7次专题会议,区长办公会召开了15
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了部队遇到的18个比较重大问题。区双拥办公室和各乡镇街办、
村委会、居委会以及驻军各单位都设立1-3名双拥联络员,每月联系1次。区直各部门
对部队实行经常化办事制度,随时解决部队困难。
双拥工作制度化。一是坚持地方与部队的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将双拥工作划分为
114项指标, 由军地双方分项承担达标。三是保障优抚对象的经济收入。《潍城区优
抚对象抚恤优待办法》 规定,烈属优待标准为人均收入的1.5倍,军属优待标准略高
于人均收入,伤残复员军人优待标准为人均收入的13。为鼓励义务兵在服役期间立
功受奖, 瑷军区表彰的,增发优待金20%,立一等功的增长15%,立二等功的增发1
0%,立三等功的增发5%。针对经济出现的新情况,规定全区各单位在推行全员劳动
合同制,实行定人、定编、定岗时,需优先安排军属、伤残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凡
是优抚对象原则上不解聘,对确需我妥聘的必须经区政府批准,对解聘下来和破产企
业的优抚对象,由区劳动、人事部门妥善安置,并保持他们的生活达到人均水平。
双拥工作社会化。 1992年全区形成军民共建对子183个,城区主要街道、路口设
置了36块永久性双拥标志;全区有645个服务队,1045个送温暖小组,4万多人的基层
双拥服务队伍;有关部门设立了拥军商店、军人专柜、军人售票处、军人免费电话等;
全区优先保证驻潍部队粮油供应,每年仅大米、大豆议转平一项,地方财政补贴1 27
万元。每年供应驻军煤炭120万吨,财政补贴30万元。

(孙连丰)

坊子区
中共区委书记 孟庆臣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牟振生
区长 李育林
区政协主席 李永祺

1992年坊子区辖10个乡镇, 24.28万人口, 总面积361.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32.46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3.56‰。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2.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10.8亿元, 比1991年增长48.1%;农业总产值1.58亿元,比1991年减少1.1%。农民
人均纯收入1037元, 比1991年增加199元。全区财政收入434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
额2.6亿元, 人均储蓄1095元,比1991年增长24.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9亿元,
出口产品收购总值4116万元。

外资引进成绩斐然
1992年,办理外经项目44个,总投资7901.5万美元,合同协议外资额2456.2万美
元。其中已有28个项目领取了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潍坊永坊食品有限公司、潍坊方
大石材有限公司、潍坊多利达印刷业有限公司,美林蜜业有限公司、鸢太绒绣限公司、
康达装饰有限公司、亿利达染织有限公司等7家合资企业已正式投产运营。
区委、区政府把引进外资的突破口放在基本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的改善上,先后投
资2000余万元, 修建了6条柏油路,实现了乡镇通公路。1992年又投资1050万元,新
上程控电话。 投资250万美元,从德国引进先进的程控工程增容加控制机,使全区60
00门程控电话汇入了国际国内大网。
针对坊子区地下水缺乏,生产、生活用水长期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1990年区政
府投资1370万元,大打东水西高之战,仅有了80天,从25公里以外的潍河引水至城区,
日供水量达2万立方米以上。
为搞好软环境建设,坊子区委、区政府改革外贸行政机构,提高办事效益。规定
凡与涉外有关的政府部门实行联合办公,一个窗口对外,在引进外资项目中实行特事
特办、 新事新办和马上就办的高效服务。投资128万美元的永坊食品有限公司,从与
外商洽谈,到办完手续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与香港合资的方大石材有限公司,从立
项考察至设备引进安装、投产,也只用了半年的时间。
1993年元月,坊子区又有6家合资领取了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开始了生产运营。

教育再上新台阶
1992年坊子区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积极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根据
《义务教育法》及省、市的具体要求,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调动了政府、学校、社
会、家庭等方面的办学积极性。1992年通过调整中、小学布局,投资1270.5万元,改
建校舍29669平方米,添置教学设备100多台(套) ,引进勤工俭学项目7个,接收社会
捐资130万元, 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
体素质。1992年有948名教师在职进修,423名已获得大中专毕业证书,学历达标率初
中教师由过去的40%提高到47.8%;小学教师由60%提高到85.8%;有30名教师被评
为全国、省、市优秀教师。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日日提高。三是加强管理,
突出教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92年在抓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中,从制度化、规范
化、科学化入手,突出人员、设施、教学、环境管理四个重点,总结推广了“强化管
理,建立机制、规范要求、启动活力”的十六字教学经验。建立健全了区、乡、村三
级教学网络,确保了教学和教育水平的稳步提高。1992年全区为大中专学校输送新生
3 80人,继1991年之后再获大中专招生此一率(万人比)全市第一名。四是狠抓基础教
育,全面推行成人教育。1992年全区中小学入学率达80%,均列全市第一。年内举办
成人教育培训班、农民教育培训班等240期,培训3000人次。

(任光明 田守臣)

寒亭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光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金义
区长 李英文
区政协主席 赵洪君

1992年, 全区辖12个乡镇, 总面积810平方公里,耕地56.06万亩,比上年减少
0.29万亩。人口35.18万人,自然增长率2.67‰。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8.69
亿元, 比上年增长36.15,其中工业总产值14.60亿元,增长47.7%,农业总产值4.1
亿元,增长6.3%。干旱之年,粮食总产仍达到27.2万吨,比上年增长0.4%。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年末储蓄余额达到3.75亿元,比上年增长
22.3%。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
8196万元, 比上年增长13.1%。全民基建投资6840万元,为上年的870.2%。财政收
入4714万元,比上年增长17.6%。职工平均工资收入2363元,比上年提高16%。农民
人均纯收入1150元,比上年增加205元。

第三产业成效显著
1992年,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根据实际情况,区政府确了新的发展思路,制定
了一系列启动政策。全区总投资8000多万元,从业人员4.2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亿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建立以
杨家埠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开发区,投资2500多万元,征用土地2000多亩,兴建封神宫、
奇险游乐宫、中华乐园、武馆、珍宝馆、齐鲁民间艺术馆、迷宫、台湾大酒店等一批
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旅游项目及其配套设施。同时在央子镇建设海上乐园,对禹王
台、一空桥、龙爪树、鲁家口文化遗址等旅游景点进行了修复。全区用于旅游设施建
设的投资4000多万元, 接待游客50多万人,创收入500多万元。同时,市场体系进一
步完善。在城区新建商业街市场,农贸市场和化纤厂市场的同时,重点搞了商业村和
烟潍路城区段, 潍县路两侧的商业服务网点建设。投资2000万元,开工建筑面积2.5
万平方米, 竣工面积2万平方米。在农村设立了专业市场,如朱里的电热毯市场、南
孙的草柳编织市场,寒亭的瓜菜市场等。还改革土地使用办法,搞房地产开发。

供电公司服务优质
区供电公司连续4年保持“市级文明单位”,公司党支部连续3年被市委、市政府
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公司投资600万元,新建河滩、白浪河东两处变电站和两
个供电站。尤其是在河滩35千伏变电站的建设中,做到了当年立项,当年安装、当年
投运,创建了区电力建设的最高速度。全年供电量1.64亿千瓦时,实现利润396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2.5%和185%。 节能工作突出,被评为“省级节能企业”。为农民
办实事,凡农村上供电项目,简化了手续。从审批、施工到验收,实行“一条龙”服
务,并确保农业季节性用电。农村照明用电保证率达到95%以上。制定合理地电费标
准, 一年为农民减轻电费负担80多万元。公司连续4年被省电力系统评为“优势服务
达标单位”。

原盐生产达百万吨
1992年, 寒亭区盐业公司,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全年生产原盐100万吨,创历
史最高水平。他们坚持走科技兴盐之路,采取“均衡制卤,量卤灌池和计划结晶”三
项工艺措施, 同时投资400万元,新上塑苫1.47万公亩,使盐田具备了高产、稳产的
能力。制定措施,提高原盐质量。通过《加强原盐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并设立质
量奖励基金,使全区主要盐场的原盐优一级品率达到100%。

(谭家正 张学武)

青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王治华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芳桐
市长 李刚
市政协主席 潘增贵

1992年,全市辖22处乡(镇) ,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耕地97万亩。人口87.02万
人。工农业总产值50.6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1991年增长31.4%;其中工业
总产值41.5%亿元, 增长35.8%,扣除村及村以下办工业,增长25.0%。粮食总产4
6.2万吨。1992年财政收入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职工平均年货币工资2268元,
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919元,比
上年增长12.3%。

(张雯)

建设市场,搞活流通
1992年,青州市采取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独办、联办、股份制等多种形式,
发展以商品流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1991年增长
28%,国民收入增长25%,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1.4%,社会零售总额增长17.5%,出
口商品收购总值增长51%,财政收入增长13.9%。
一、搞好规划,优化市场结构
青州市发挥地理位置优和交流便利的优势,制定了“突出一点,开发外转;抓住
三线,梯次推进”的市场建设总体规划。“一点”即利用城区地理、交通、通讯、供
水、供电、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建设一批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并以此为基点,
向外围拓展,确立了四个区。“三线”即铁路沿线、公路干线和旅游线,兴建一批综
合或专门场,各具特色的综合性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以此为依托,点面
结合,城乡一体,建设“商品经济走廊”。
二、多方筹资,增加市场建设投入
采取“政府牵头,部门倾斜,民办公助,统一管理”的办法建设市场。一是坚持
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的原则,以管促建,把从市场上收缴的管理费返还于市场,扩
大市场建设规模,以市场养市场。二是争取银行贷款,逐年收取管理费还贷。三是采
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联合投资,入股分红。四是兴建部门自筹资金。五是
引导村集体和个体工商户投资,采取优先安排经营场所,逐年抵顶摊位设施费和市场
管理费的办法,吸引个体户预投资金。1992年,通过各种渠道投入市场建设的资金达
6284万元。
三、放宽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青州市先后制定了《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商品流通的规定》、《关于鼓励和
吸引市内外国营、集体、个体来城区规划商业区经商办企业的规定》等一系列促进市
场发育和建设的政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市场设点经营。在增提固定资产折旧、
减免税费、免缴税源交通费、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等方面给予;对新建流通
设施,在土地征用、基建投资、物质供应上优先安排;每年从全民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中安排5%, 从技改总规模中安排15%,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拿出20%,用于商业网
点建设;国合商业、物资企业兴建的专业批发市场和生资市场,所收设施费可流动使
用, 继续使用于市场建设;新建市场3处内税收全部用于市场建设;扩大市场经营范
围,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商品外,一律放开经营,允许多种形式的长途贩运,从事批发。
同时,成立了市场规模、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和市场综合管理办公室,对较大的市场
建设项目,确定一名副市级领导具体负责;对经销的市场建设项目,确定一名副市级
领导具体负责;对经经销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市场建设管
理水平达到了“建而有序,放而有度,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为经营者创造了一个
宽松的外部环境。

(畛茗)

诸城市
中共市委书记 黄存福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存福(兼)
市长 陈光
市政协主席 李宗友

1992年,诸城市辖15个镇、12个乡,总面积21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13万
亩。总人口10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9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39‰。全年完
成国民生产总值25亿元(现行价,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21%,
提高8年完成生产总量翻丙番的战略目标;完成社会总产值60亿元,比上年增长26%;
实现国民收入22亿元, 比上年增长20%, 其中工业总产值53.3亿元, 比上年增长2
5.4%, 其中工业产值38.56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农业产值14.76亿元,比上年
增长4%, 农业商品产值10.09亿元,农业商品率68.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46亿元,比上
年增长17.4%;外贸出口交货值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
资4.38亿元, 比上年增61.8%;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
052元,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184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8.6%、23.4%、14.6%。农
村综合经济实力为全国百强县之一。

(周升阶)

机构改革迈出较大步伐
诸城市经充分调查论证, 首先在工业、农业、商业、物资、外经外贸5大系统进
行机构改革, 行政管理部门由26个减少到5个,精减80.8%,行政编制由433减少到1
83人, 精减57.7%。所属事业单位由46个减少到12个,精减73.9%;事业编制由148
6人减到718人,精减51.7%。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工业系统,撤销经委、乡镇企业委和机械电子、轻工、纺
织、 化工、建材、矿产6个局,组建工业委员会,为市政府对工业的综合管理部门。
乡镇企业委及各局撤销后,分别依托所属各供销公司,成立乡镇企业、机械电子、轻
工、 纺织、化工、建材6个供销服务总公司和矿产资源开发总公司,均为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实体性企业,不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隶属工业委员会,原各
主管局所属企业统属工业委员会;在农业系统,撤销农委及农业、牧畜、林业、农机
4个局和多种经营、山区开发、农业区划、农村能源4个办公室,组建农业委员会,为
市政府对农业的综合管理部门。各局办撤销后,相应成立农机、牧工商、种子、果品
服务公司和林业、蔬菜服务公司,保留良种繁育场、农技中心,除农技吣为事业单位
外,其余均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实体性企业,隶属农业委员会。保留水利水产局,精减
内部机构人员,归口农业委员会。撤销农田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水利综合经营管理
三个站和水资源办公室,其行政职能移并水利水产局,将水利机械厂、水利打井队由
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在商业系统撤我肖财委、商业局、粮食局、第三产业办公室,组
建商业委员会,为市政府对商业的综合管理部门。粮食局撤销后,成立粮油总公司,
为集生产、经营、管理于一体的集团性实体公司,内部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管理、
分级核算、统负盈亏、一口对上,隶属商业委员会。商业局撤销后,原所属企业归商
委。保留市供销社联社,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性企业,隶属商委;在物资
系统,撤销物资局,组建物资总公司,为法人企业,原物资局所属企业归物资总公司;
在外经外贸系统,撤销原外经委,依托外贸公司,组建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为
市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

(周升阶)

昌邑县
中共县委书记 赵风池 赵俭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占博
县长 赵俭 王福亮(代)
县政协主席 王德仁

1992年,全县辖22处乡镇,总面积1578.7平方公里,耕地106.01万亩,比上年减
少0.16万亩, 人口67.18万人,比上年减少1051人。1992年,财政收入9538万元,工
业总产值33.34亿元, 比1991年的25.67亿元增长29.9%,农业总产值11.02亿元,比
1991年的9.52亿元增长15.8%, 粮食总产46.9%万吨,果品总产1.4万吨,水产品总
产3.5万吨, 其中对虾产量3486吨。职工平均工资2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6元,
城乡居民储蓄8.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35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73亿元。

城镇市场网点建设形成新格局
1992年,昌邑县加大投入,大力加强城镇市场网点建设,到1992年底,在县城城
区兴建了4条商业街、 5个综合市场、3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5个大型综合商场、1座
三角公园, 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共计投资8200万元;在农村集镇建成15处专业
批发市场,30个集贸市场,总投资1亿多元。
一、摆正市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昌邑县始终把城镇市场网点建设当作发展
经济、振兴昌邑的大事来抓,坚持城镇建设必须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第
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坚持市场网点基础设施建设与第三产业设施建设
相配套;坚持长远规划与近期建设相一致,保持开发建设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避免时
时拆,重复建设,减少浪费;坚持重点开发与一般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县城和沿路
集镇的辐射作用,走从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子。
二、缜密规划,科学布“点”。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全面发展
的原则,按照服务于一、二产业,方便人民生产生活的指导思想,在深入调查研究的
基础上,对原城镇市场网点建设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对第三产业发展布
局进行全面规划,使之更加科学合理。首先,对县城商业区进行重新调整,使新规划
的商业区呈巨大的“井”字一菜,面积撤充为1.7平方公里,占整个县城面积的33%。
其次,根据各乡镇的地理环境和物产特点,制订了“一片、七线、十四点”的城乡市
场网点体系发展规划。三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搞好城镇市场网点建设的配套规划。
对城镇的道路、通讯、宾馆、医院、公园、车站等,都是按照近期和长远相结合的原
则, 合理规划布局,在交通便利、水电设施齐全的靠城夺域规划批建了占地4.5公顷
的“三胞”公寓,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和旅游观光。
三、强化管理,发挥效益。在城镇市场网点建设严格实行经拆迁、统一征地、统
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城镇市场网点基础设施的管理。采取标本兼治、综
合治理的原则,把城镇设施管理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调动全社会力量齐抓
共管。一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城市规划法》、《市场管理条例》,增强人们
的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城镇管理秩序。二是狠抓建章立制,走依法治理的路子。县政
府先后制定了《县城建设暂行办法》、《市场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城镇和市场网点
管理的法规性文件,并认真组织实施,使城镇综合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
上法制化管理轨道。三是加强专业管理队伍建设,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城建、工商、
交通、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正确处理“繁荣”
与“市容”的关系,各负其责,通力协作,促进了城镇市场网点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健
康发展。四是积极贯彻“人民城镇人民建,人民城镇人民管”的方针,动员全社会力
量积极参与城镇市场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各项活动,广泛全民义务劳动,大搞
环境卫生保法和城区美化、 绿化、硬化。1992年,全县有石埠等4处乡镇被评为全省
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县有7处市场被评为市级以上文明市场,3处市场被评为省级
文明市场。
城镇市场网点的开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1992年,
全县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2.67万人, 比去年增加0.92万人;商业门店1.4万
处,比去年增加0.13万处;有证工商业户1.3万户,从业人员3.3万人。1992年,全县
城乡市场交易额猛增到2.24亿元,比去年增长83.4%。

(冯京涛)

高密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在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单昭明
县长 姜玉生
县政协主席 张凤玉

1992年, 高密县辖29个乡镇,993个行政村。面积160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
5.69万亩,比上年增加900亩。人口84.01万人,比上年减少2727人。1992年县实现社
会总产值50.7亿元, 比1991年增长35.2%;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5.75亿元,比上年增
长36.3%;其中,农业产值11.51亿元,比上年增长7.9%。完成财政收入1.02亿元,
比上年增长21.3%,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元,比上
年增加110元。职工人均工资2260元,比上年增加372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64亿元,
比上年增长20.05。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2%。

外向型经济实现新突破
1992年,全县出口商品收购总额完成2.52亿元,比1989年增长235.8%,3年平均
递增49.7%。 经过3年的努力,高密县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吸引了各方来
客投资办厂,为继续振兴高密经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1992年全县新办“三
资”企业56家,合同外资额253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62.3万美元。加上1991年前
的20家, 累计办成“三资”企业76家,合同利用外资5000.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
629.2万美元。利用外资数目和规模居潍坊市第一位。
具体工作中,突出抓了3个重点。
(1)以兴办“三资”企业为重点,广开国际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1992年,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三资”企业为重点的引进外资工作作为全县对外开放
的主攻方向,在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同时,广泛开展同国际大商
社、大财团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并充分发挥本县“三胞”多的优势。通过他们牵线搭
桥,吸引更多的外资。积极兴办技术先进、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三资企业,引进
了一批投资规模大、效益好的大中型骨干项目,集中力量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
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的“四高”产品。高密龙兴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从立项到
投产见效仅用半年时间, 成为全省首家“三资”保税企业,总投资达688万美元,年
产5000吨产品,年创汇636万美元。目前,投资600万美元的三期工程已批复立项,竣
工后,可使该企业达到万吨生产规模。还在县城东部和北部建立了占地24平方公里的
经济开发区。东部开发区已建成4家合资企业。
(2) 以出口创汇为重点,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交流。全县总的指导思想
是:立足亚太,面向世界。1992年,在继续稳定和扩大对港澳、日本、欧美等传统市
场的同时,重点向韩国、东南亚等市场突破,开拓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市场,打开中东、
南亚、非洲、拉美和南太市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大出口、大创汇的格局。在巩固
扩大工业品出口,突出抓了纺织服装、轻工、机械、食品加工、化工、建材、畜产品
加工7个骨干行业, 并瞄准国际市场、加快技术改造,随时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1992年,全县工业品出口达15大类87个品种。在农副产品出口方面,全县先后建立了
肉鸡、肉牛、蔬菜、优质棉、花生、工艺品、纤维高梁、椒干等23外创汇基地,在保
住原有60多个品种的基础上,又开发了30多个出口创汇新产品。1992年,县外贸部门
实行了经贸合一,由过去单纯收购服务型转向经营效益型,走上了贸、工、农、技相
结合的发展路子,逐步形成集约化出口生产体系,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1992年,县
政府还组织参加香港、深圳、青岛等国际贸易会议,向南北方主要城市派驻了20多个
办事机构,加强了对外贸易往来。
(3) 以举办省外、国外企业为重点,搞好邻省、跨国经营。1992年,在不断引进
外资、技术、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加快了跨国、跨省举办企业的步伐,实行走出家
门,借地生财。1年来,全县有3处乡镇通过购买土地、入股等形式办起了企业和办事
处,在经济特区建立了长久根据地。高密染化厂与巴基斯坦合资,在卡拉奇市办染料
化工厂,其项目已破土动工。高密汽门嘴厂、农机厂也与俄罗斯、非洲国家签订在国
外办企业的意向局。通过在国外办企业,检验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带
动技术和设备出口,有效地拓展海外市场,提高适应国际市场能力。另外,还充分发
挥县内劳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某些工艺特长,积极搞好对外劳务输出,1992年,全县
向伊朗、日本、独联体等国家组织劳务输出人员达240人。

(李铭)

安丘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德仕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星增
县长 李宗步
县政协主席 刘德仕(兼)

1992年, 安丘县辖15镇17乡,109.2万人,总面积2010平方公里,全县社会总产
值完成62.27亿元, 比1991年增长44.4%。国民生产总值25.03亿元,比1991年增长3
3.8%; 国民收入21.73亿元,增长39.7%;工农业总产值50.26亿元,增长39.5%,
其中工业产值36.14亿元, 增长56.3%,农业总产值14.12亿元,增长9.3%;商品零
售总额9.14亿元,增长62.9%;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27亿元,增长62.9%;外贸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27亿元,增长34.6%,固定资产投资5.65亿元,增长112.5%倍,
财政收入1.11亿元, 按可比口径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942元,增长15.4%;
粮食总产量达6.37万吨;职工平均工资2331元,比上年增长15.8%;年末城乡居民储
蓄余额6.71亿元, 人均61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9%和1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10‰。
1992年安丘县被列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

在奋进中崛起的第三产业
1992年安丘县在发展一、二产业的同时,优先发展了第三产业,使全县的第三产
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76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由1991年的20.5%提高到24%,从业人员达10.7%万人,占社会全员劳动者的18%,
比1991年增加3.45个百分点,社会商品零售额8.6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为2.2亿
元,分别比去年增长33.3%和16%,建设项目投资额完成9210万元。
在发展第三产业中,采取突出重点,全面启动的策略,大大加快了发展步伐。在
商业、 服务业、金融业,新建和续建了各类商业网点28个,商业街3条,集贸市场12
处,扩大营业面积3.5万平方米。全县的商业网点已达1.2万个,千人拥有11个;投资
860万元, 进行了广播电视楼、景西渠河桥、移动通讯、无线寻呼等12个建设项目,
又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安丘客运站1处,新建“兴华学校”1所;新建技术、会计、
法律、审计咨询机构73处,电脑、微机服务网点28个,各类信息服务中心14处;开发、
建设了牟山风景旅游区、 青云山公园、康乐公园一期工程;新建开发区2处,经济开
发小区6处,总面积达20平方公里,新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10个。
在抓好第三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简易起步发展第三产
业, 全年破墙建设、沿路建设各类商业网点79处,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完善了
城里路商业街、 商场路商业街、城北路家具街,沿街滕出营业用房250间,营业面积
达3750平方米。
安丘的第三产业,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先后推出了46条优惠政策,采取了谁
投资谁受益,产权归谁所有,实行“三归”,坚持了“以土为本,以地招商,以商生
财”的路子,从而使安丘的第三产业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安丘县史志办)

轻工生产再上新水平
1992年, 安丘县轻工业完成总产值4.67亿元,比去年增长21.6%,上交利税535
8.7亿万元, 比去年增长25.8%,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48.6%,为全县的经济支柱,
连续3年居全省同行业各县、市、区之首,在全国县级同行业中也名列前茅。
调整产品结构,1992年大幅度增加了一批适销对路产品,新开发的异型轻量瓶、
仿牛皮箱板纸、优质啤酒、出口羽绒大衣等10多个短、平、快项目,使轻工优势得到
充分发挥。县轻工机构厂生产的液体灌装机械畅销除西藏之外的全国各省、市,该厂
的质量、品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增强产品竞争力, 全年共安排技改项目23个,投资总额达
1.13亿元,先后研制、开发新品种、新花色、新技术、新工艺25项。其中,景芝酒厂
的微机系统等12个新产品、新技术通过了省级鉴定。
轻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重点考核的15项质量指标,稳定率达99%,比去年提高
0.9个百分点; 省、市技术监督部门抽查和各级消费者协会抽样跟踪评比的产品,合
格率在95%; 省以上优质产品产值率连续3处达到50%以上,先后有39°景阳春酒被
评为省级免检产品、省首届著名商标、首届中华文化精品奖、中国名优酒博览会金奖
和第30届世界优质产品质量鉴定会最高金奖。

(安丘县史志办)

昌乐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孙守伏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克泰
县长 于生
县政协主席 郝雨生

1992年, 昌乐县辖8镇14乡,868个行政村,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8
2万亩。总人口58.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9万人。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国民收入10.5亿元,比上的
增长25.7%; 工农业总产值29.54亿元,比上年增长42.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62
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32亿元,比上年增长79%;财政
收入完成4922万元,比上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967元,比上年增加122元;年
底,全县城乡储蓄余额40715万元,比年初增加7163万元。

(尹长禄 吴锡利)

发展高效农业,振兴农村经济
近几年来,昌乐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出
重点来抓,1992年在遇到特大干旱的情况下,农业仍然夺得大丰收,总收入达到10.4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7元,比上年增加122元。
在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上,县委、县政府从昌乐的资源状况、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
出发,确立了以种植业起步,种养加并进,走大循环、促大发展的高产高效农业发展
之路。 一年来主要抓了7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保护地栽培。主要采取地膜覆盖、塑
料大棚等保护性栽培技术,实现早熟、高产、优质、高效。1992年全县烟、棉、瓜菜、
花生等保护栽培面积达到18万亩,增加收入7000多万元。全县瓜菜大棚发展到2万个,
收入达到1.6亿元。 其中尧沟镇1992个种植瓜菜1.6万亩,大棚1.1万个,全镇瓜菜收
入5700万元,户均收入1万元。二是发展立体种植。根据农作物的不同特征,采取轮、
间、混、套等种植方法,提高复种指数,实现粮田、经济田面积双扩大,粮食产量,
经济收入双增加。 1992年全县立体种植面积50万亩,复种指数达到180%,相当于增
加了近20万亩播种面积,增加收入3000万元。三是引进、推广名、优、特、稀新品种,
积极发展高效作物。近几年来,以市场为导向,先后引进推广了芦笋、魔芋、牛蒡、
无籽西瓜等30多个名、优、特、稀新品种,经济效益成榈增加。朱汉乡针对乡土地瘠
薄发展粮食生产效益低的实际,引进红富士、乔纳金、北斗等名优苹果品种,大力发
展果生产,192年有9000亩结果,总产达到500万公斤,收入500万元。四是循环增值。
主要是通过农、林、牧、渔之间及其内部能量的循环利用,达到处投入,提高产量,
改善生态,增加效益的目的。仅肉食鸡一项,年消化玉米1787万公斤,每公斤玉米净
增值0.5元,全年增值893.5万元。五是加工增值。通过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
工,实现多次增值。1992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
全县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六是综合开发。主要是搞五荒开发、中低产田开
发和庭院开发。全县每年开发“五荒”2万亩;自1988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100万元,
开发吨粮田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比开发前亩增产17.5%;到1992年底庭院
开发户发展到10.5万户,开发庭院土地2.5万亩,庭院经济收入达到2.8亿元,其中庭
院经济收入过万元的近万户。七是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发展创汇农业既解决了农产品
的销路,又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全县乡镇以上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发展到近20
家,逐步由出口农副产品原料转到出口成品上来,1992年全县农副产品出口种类达30
多种,出口额达到7500万元,占全县外贸了出口额的32%。

(黄传兴)

临朐县
中共县委书记 迟昭厚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卢荆之
县长 王庆德
县政协主席 马奎

1992年, 临胞县辖28处乡镇,88.57万人。面积18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7万
亩。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1.7亿元,比1991年增长12.2%;国民收入10亿元,增长11.8
%;工农业总产值26.8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52亿元,工业总产值20.33亿元),增
长23.6%;第三产业增加值2.53亿元,增长24.8%;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值1.53亿元,
增长32.2%;财政收入6154万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684元,增长5.2%。

初步形成8大支柱产业
通过区域化开发,促进了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县初步形成林果、畜牧、黄烟、
桑蚕、 矿产建材、工艺品生产、劳务输出和旅游等8大支柱产业。临朐县系全国优质
烟基地、全国奶山羊基地县、养蜂基地县、山楂基地县,是山东省肉食兔、瘦肉型猪、
羊毛、蚕茧基地县。在果品生产中,结合大搞荒山开发,实行山水林田路配套治理,
建成了优质苹果、 山楂、柿子、板栗等6个千亩以上的果品基地,全县各类果树达24
万亩,1120万株,各类商品生产基地提供的农副产品已占全县总量的48%,商品率达
80%。 8大支柱企业使全县60%以上的初级产品实现了加工增值,县山楂研究所先后
开发研制了16种山楂制品,1种获部优,2种获省优,天然山楂汁填补了国内空白,各
种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2年,全县8大支柱产业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的73%即从上述产业获得。

抗灾救灾,夺得农业好收成
1992年,临朐县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全年降水量462.4毫米,比常年少283.5毫
米。为抗灾救灾,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全县人民一方面大打以保苗、保果树、保人蓄吃
水为重点的抗旱持久战;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以劳务输出和多种经营生产为重点的增收
活动,大旱之年,全县粮食总产3.13亿公斤;果品总产3750万公斤,增长21.2%;畜
牧业收入1.99亿元,食草畜禽有了较大发展,奶牛、兔、鹅存养量分别达到1000头、
140万只和60万只,分别比1991年增长1.5倍、2倍和3倍。全年共输出劳力10万人次,
劳务收入1.5万多元; 从事抽纱、草编、地挂毯、机绣等工艺品生产的妇女劳力达到
7.8万人,增加社会收入987万元,比1991年增长32%。

(傅绍信 徐佳国)

寿光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光信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本诚
县长 马金忠
县政协主席 王书德

1992年,寿光县辖10镇24乡,101万人。面积2200平方公里,耕地148万亩。国民
生产总值31.3亿元,国民收入26.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0亿元,财政收入14.2亿元,
城乡储蓄余额10.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76亿元,外贸出口收购值2.55亿元,农
民人均所得1121元。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全县经济发展
寿光县的第三产业是从建蔬菜批发市场起步的,几年来,全县把发展第三产业放
到突出位置来抓,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流通服务为主体,交通、邮电、金融
保险、科技信息、文化娱乐设施协调配套的第三产业格局,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1992年, 全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达到8.3万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08亿元,列
全省第10位,潍坊市第一位。
(一)大搞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首先,努力完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在巩固
提高蔬菜批发市场、发民竹器市场的基础上,1992年新建了畜产品、水产品、五金建
材、大家畜等10处市场,全县大型农贸市场达22处,总规模超过60万平方米。其次,
不断扩大生产资料市场。先后开辟废旧车辆、蒲草、建材以及木材、钢材等市场10多
处, 年交易额近4亿元。再是积极培育科技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
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为主体,生产要素市场相配套、连带组合、城乡沟通的市场体
系。
(二)疏通流通渠道,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网络。一是努力强化国合商业的
流通功能。 县社系统在巩固与全国18个省市区的800多个生产厂家建立稳固业务联系
的基础上,与日本等国建立了业务联系,把“菜篮子”挎入了国际市场。目前,商业
供销两家固定资产总值达7500多万元, 经营网点扩大到680多个。另外,还进一步发
动全县个体、联合体参与流通,全县第三产业网点达到了8722处,成为商品流通的生
力军。二狠抓了24个乡镇38个农副产品购销公司的建设,大力组织农用物资购进和农
副产品销售,为农业产前、前中、前后诸环节提供了适时服务。三是鼓励农民进城经
商,且以里统一制定了减免税收、办理城镇商业户口等优惠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
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一是围绕增强公路交通运输能力,大搞
交通基础建设。 近3年来,共向上级争取和自筹公路建设资金9480万元,新修和改造
县乡公路900段1300公里, 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3.5公
里。 县内宅羊铁路建成通车,年吞吐量达到150万吨的羊口港经交通部批准为二类开
放港。二是围绕提高通讯能力大搞邮电设施建设,全县建成自动电话、无线寻呼和移
动通讯三个网络,县内全部使用了程控电话。
(四) 扩大第三产业发展领域,大搞文化娱乐配套设施建设。1992年新建了占地3
50亩的仓圣公园并已开放。 投资400万元,兴建了集体育场、馆为一体的体育中心。
投资600万元建成了以“四馆两祠一楼”(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陈少敏纪念馆、
仓颉祠、贾思勰祠、望海楼) 为主的县文化中心,使全县第三产业进入了空前发展阶
段,为全县经济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柴兰会 孙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