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198&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陈建国*杜世成
副书记 杜世成*周训德 王军民*张华福 王树建 任海深
中共市纪委书记 滕文林*栾秉良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董传周
副主任 栾聚茂 王效*王书臣 李世文 姜德华 陈朴先(女) 王宝祥
杨静之 宋存平 高吉儒 杨连政
市长 杜世成*周训德
副市长 周训德*王军民* 刘国栋*张华福 杨金镜 王树建* 王学刚
*杜昌祚 毛晓矛*唐臻德*陈书杰
市政协主席 曲元显
副主席 许善文 刘延凤(女) 虞俊鹤 李皆荣 王仲哲 郑开友 刘菩按
姚孟彝 方广威 王正麟 任永泰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英春(女)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庆才

1992年,全市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
到230亿元和3658元, 扣除不可比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33.6%和33.2%,均比1980
年翻两番多。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人均储蓄分别突破2000元、
1000元和2000元, 提前8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年内,烟台市跨
入全国城市综合势力50强、投资硬环境40优和国民生产总值过200亿元的城市行列。
全市工业生产取得了速度、效益、质量全面丰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
400亿元大关, 达到417.9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增长速度居全省5个过百亿县市
的第一位。工业发展呈如下特点:一是产销基本统一,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全市乡镇
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达24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完成销售收入188.9亿
元, 增长23.76%; 实现利税19.66亿元, 增长25.9%,其中利税10.03亿元,增长
34.8%。 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减少0.39亿元,亏损面比上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工
业品销售率达90.46%,比上年上升1.7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9.51%,上
升7.24个百分点。二是乡镇工业成为工业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整个经济的重要支
撑点。全市乡镇工业增加值为53亿元,增长55.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2.5%。三
是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趋向优化。在乡镇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中,轻工业增
加值为28.91亿元,增长26.7%;重工业增加值32.12亿元,增长41.2%。国有工业增
加值27.26亿元,增长27.1%;集体工业增加值31.41亿元,增长40.4%。四是工业出
口大幅度增长。 全市乡镇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出口交货值33.11亿元,增长35%。五
是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全市乡镇及以上工业推出新品种710种,新产品产值率达9.
06%。 全市重点考核的183种产品、205项质量指标稳定提高率为96.14%,优质品率
达26.84%,分别比上年高出1.84和0.59个百分点。
全市农业及农村经济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获较大发展。全市农村社会
总产值达364.4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农业总产值9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
粮食总产达到266.32万吨, 比上年减少8.5%; 花生总产24.83万吨, 比上年减产3
5.4%; 果品总产85.3万吨,比上年增长66.1%,创历史最好水平;蔬菜总产108.14
万吨, 比上年增长20%以上;水产品总产70.88万吨,比上年增长30.3%,创历史最
高水平。全市完成造林2.89万公顷,完成疏林补植1.93万公顷,超过省计委下达的全
年造林计划155%, 是历史上造林最多的一年。其中荒山滩造林2.27万公顷,一年消
灭了全市2/3的荒山。 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全市有平原绿
化任务的5个市(区)全部达到部颁标准。全市封山育林面积达到21.87万公顷,乡村林
场发展到328人, 比上年增加74个,经营面积达3.19万公顷。林业部门社会总产值达
16.5亿元,比上年增加7.7亿元。
全市果品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市水果总产85.17万吨,比上年增产66.1%,
其中苹果61.17万吨, 梨15.54万吨,葡萄2.43万吨,桃2.3万吨。水果总面积达14.3
3万公顷, 比上年扩大1.36万公顷,增长10.5%。水果收入9.29亿元,占农业总收入
的3.1%,比上年增加24.9%,农村人均177.3元。
畜牧业持续发展, 全市肉类总产17.03万吨, 禽、蛋总产12.28万吨,奶类总产
5.3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10%和13.6%。猪存栏114.94万头,与上年持平;
家禽存养1741.41万只,增长2.4%;牛、羊、兔的存栏分别为23.76万头、27.37万只
和203.84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5.8%、9%和584%。
建设“海上烟台” 成绩显著。全市水产品总量达70.88万吨,渔业总产值41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41)4%.,分别比上年增长30.3%和63.7%。两项增长幅度均创历史
最高水平。 其中养殖产量达29.4万吨,比上年增长43.8%;捕捞产量40.99万吨,增
长22.3%。 全市水产合资合作企业已发展到121家,比上年增加59家;共引进外资48
00多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倍以上。全市出口水产品2.1万吨,创汇7300多万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50%和102.8%。
农机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农机固定资产总值累计达到13.47亿元,农机总动力达
340.38万千瓦。 嵛年共完成机耕37.07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8%。全市累计建起
1700多个维修网点。 全市农机供应企业年销售额在3.67亿元,实现利税594.7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30.3%。
水利工作超额完成了各项业务指标。 全年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6033项,占计划
的128.9%;扩大、改善和恢复水浇地6.65万公顷,占计划的156.9%;新增粮田管灌
面积1.51万公顷,占计划的126%;新增果树滴灌0.25万公顷,占计划的105.8%;完
成渠道防渗26.17万公顷, 占计划的109%;解决了9.42万人口吃水困难,占计划的1
19.7%;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平方公里,占计划的120%。
全市建设业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在全省开展的“齐鲁杯”城市“三上”活动中,
市区连续第三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齐鲁杯”;莱州市连续第三年夺杯,龙口市
连续第二年夺杯,莱阳市年内夺杯;栖霞、长岛夺得县级“齐鲁杯”;招远、蓬莱、
海阳获得先进市县称号。 市区房地产开发招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出18个区片
2800公顷土地公开对外招商。 年内批准合资房地产开发企业19个,总投资11.29亿元
(其中外资7.6亿元) ,合同协议预约土地61幅,约689公顷,出租金额达12.15亿元。
建筑业总产值为24.84亿元, 比上年提高46.43%;建筑企业总产值26.04亿元,提高
40.29%; 实现利润2亿元,提高38.7%;工程质量优良率和合格率分别达到40.59%
和100%。
交通运输事业进一步发展。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239.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85.5
公里,二级公路648.5公里。沥青路面增至1435公里。烟台--威海一级公路开工建设。
全市拥有民用汽车6.46万辆。全年公路客运量3453.4万人,旅客周转量23.1亿人公里,
分别比上年增长6.8%和10.5%;货运量为2649.6万吨,货物周转量为16.4亿吨公里,
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8.6%。 港口吞吐量增至1824万吨,比上年增长25.9%。铁
路年客运量225.37万人,比上年增长1.1%;货运量529.97万吨,比上年增长4.9%。
民航烟台站年旅客发运量10.4万人,比上年增长62.9%;货、邮、行运量13 96.7吨,
增长61%。新增辟了烟台至海口、成都、厦门、武汉四条航线。每周航班由19个增至
32个。 烟台机场经国务院批准,于9月成为国际航空货运口岸,跨入国际空运行列。
全国首家由农民参股兴办的民航机构一中国长城航空公司烟台办事处于9月成立开业,
飞行烟台-上海、烟台-北京航线。
全市邮电业务总量(按价格统计) 和业务收入双双突破2亿元大关,分别超过计划
25.1%和13.39%。 烟台市移动电话通信网已开通使用,全市无线寻呼网已试运行。
年末市话到达户数为4.87万户,比上年增长45.9%;农话到达户数为1.09万户,比上
年增长12.1%。
全市财政收入12.65亿元, 财政支出9.9亿元。完成工商税收入13.13亿元。金融
事业发展加快。 全市共吸收各项存款41.1亿元,总额达186.6亿元,比上年增长28.1
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在储蓄源大量分流的情况下仍达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
累计拆借融通资金35亿元, 比上年增加10亿元;发行债券5.80亿元,比上年增长430
%, 交易额达5392万元,比上年增长48.5%;外汇调剂额达5.4亿美元,增长31%;
全年贷款总额188.3亿元, 比上年增长20%。全年累计保险费收入达2.45亿元,支付
赔款1.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119%。
全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3.8亿元,较上年增长20.2%。商业、供销、粮食部
门完成商品销售总额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实现利税2.3亿元。全市市场建设
总投资1.29亿元,比上年增长45%。新建、改扩建市场87处,农贸市场总数达558处,
全市商业网点总数达10.91万处, 总面积639万平方米;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8.77亿
元,增长32.5%。全市物价上涨指数控制在6.7%以内,比省下达的指标低0.8个百分
点。全市货源充足,供应丰富,价格平稳,保持了繁荣稳定的发展势头。
全市对外经贸工作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全年
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724个,占全省的20%,比上年增长198%;总投资16.1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995; 合同外资额8.61亿美元,占全省的22%,比上年增长314%,相当
于对外开放前8年利用外资总和的1.5倍; 实现利用外资2.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
倍。全年新投产企业158家,累计341家。全年共实现产值2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利润1.03亿元,增长142%;税收8239.58万元,增长64%;了口创汇1.93亿美元,
增长101%。 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3亿元, 基建开工面积
109.36万平方米, 竣工面积23.6万平方米。 签订外引内联项目318个, 合同总金额
39.1亿元。全年新投产企业50家,累计132家。全年实现产值8亿元,利税1.54亿元,
创汇7116万美元。
对外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全年共完成出口商品收购额30.1亿元,比上
年增长25.33%, 高出全省平均增长幅度10个百分点。自营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市外
贸自营出口创汇达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15%,高出全省平均增长幅度24个百分
点,高出全国平均增长幅度29个百分点。外贸自营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市外贸自营出
口创汇达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15%,高出全省平均增长幅度24个百分点,高出
全国平均增长幅度29个百分点。 外贸自营出口商品销往62个国家和地区,与600多家
涉外客户建立了稳定的贸易联系。
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 年内,烟台市被列为全国科技经济体制综合改革8个试
点城市之一。 全年实施科技发展计划课题810项,比上年增长23%;获得省级以上科
技成果奖励94项,增长45%;专利申请量431件,增长175;引进外国专家32人,派出
116人,分别是上年的2倍和3倍;登记技术合同760项,合同额4274万元,分别比上年
增长42%和53%; 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达43.9%, 比上年提高
2.1个百分点。
全市3岁以上幼儿入园率达76.3%; 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 初中入学率达
97.34%;有5个县市还实现初等义务教育,50多个乡镇实现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残疾
儿童入学率达80%; 高中段入学率达51.8%;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达6.4万人,
占高中段在校生总数的59%, 各类大中专院校招生达1.42万人; 招收大中专毕业生
853 2人, 自学考试当年毕业生1700人。成人中、初等教育规模逐步发展壮大,年培
训能力达80万人次。
全市乡镇建立文化站、 电影院、文化中心和图书馆分别达100%、65%、64%和
70%。 全市创作并推了新剧目6台。专业剧团开展“百团下乡”活动,先后演出1720
场次。全年出版、发表文学作品240余万字,诗集、小说集、报告文学集6倍,中、短
篇小说100余篇。 有26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年
放映电影5.57万场,观众达208.87万人次。《烟台晚报》于年内创刊,发行量10万份。
全市有129件稿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采播。有19件作品经中央电视台
翻译在海外播出。

利用外资实现重大突破
1992年烟台市利用外资实现重大突破, 共成交利用外资项目724个,合同总投资
1614亿美元, 合同外资额8.6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7.9%、298.6%和314%。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684个,合同总投资15.38亿美元,合同外资额7.86亿美元,“三来
一补”项目28个,外资额2105万美元;国际租赁6项,外资额1185.51万美元;国外贷
款6项,外资金额612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0%。全市利
用外资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主要特点,一是利用外资速度加快,兴办三资企业成为
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724个,接近对外开放前8年项目数的
总和。二是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大中骨干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占有相当比重。截至年
底,全市共有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年内就批准了33家,这些项目的合同外资额达
4.1亿美元, 占全年合同外资总额的48%。成交了诸如导电玻璃、V8录像带、木糖、
注晶显示器等3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大、高、外”经济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全
市骨干工业框架基本形成。三是外资领域扩大,以房地产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招商外
资工作势头良好。年内、市、县两级全面放开了房地产市场,制定完善了有关政策及
运作方式, 到年底, 共批准成立了49家外商投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合同外资额达
1.97亿美元。同时,交通、饮食服务、娱乐、建筑装饰等新型利用外资项目也蓬勃兴
起。四是韩资和合资项目增加迅速。新批韩商投资企业33个,合同外资额1346万美元,
分别是过去四年的1.57倍和1.87倍。新批合同合资额50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倍。
五是农村经济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开发全面展开。年内,乡镇村共成交利用外资项目
300多个,合同外资额达1.3亿美元。

三资企业跳跃发展
年内全市共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684个, 合同外资额7.8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
增长267.7%和322.4%,分别占当年利用外资个数、外资总额的94.5%和91.3%。当
年有158家外商投资企业开业投产, 累计341家。全年共完成产值24.46亿元,比上年
增长101%;销售收入19.6%亿元,增长95%;实现利润1.03亿元,增长142%;税收
8239.58万元,增长64%,出口创汇1.93亿美元,增长101%。年内全市利用外资工作
始终坚持“引、建、管”并举,速度与效益并进”的方针,一手抓项目成交,一手抓
落实,抓成交项目的履约和建设。一是落实责任制,加强调度。对部分大项目、重点
项目,凡没有履约的,就靠上去调查督促。二是强化对三资企业的服务。市有关部门
从人才流动、物资、能源供应、基建施工难贷资金、外汇和进出口管理等方面提供服
务,给三资企业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外部条件。三是坚决依法办事,尊重三资企业的
自主经营权,放手让能人管理,让外商管理。四是抓好中方高级人才的培训。市外经
委共举办两期中方经理培训班,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水平。
年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产业结构改善。在以生产型
项目为主的前提下,引导外资向第三产业和更多领域延伸,主要是房地产、饮食服务、
娱乐、 汽车出租及维修、室内装潢等。其中仅房地产企业就达67%家,总投资2.8亿
美元。(二)项目出资情况较好,建设速度加快。大多数项目都能按合同规定期限出资,
特别是大升房地产、 三菱水泥等一批大项目出资情况较好。黄海热电有限公司1 0万
千瓦机组经过一年的施工, 已顺利并网发电;总投资1亿多美元的福斯达纸业有限公
司,一年便完成近5万平方米的土建工程,并已全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三) 三资
企业效益成倍增长, 外商大量追加投资。在全部341家开业三资企业中,年产值超千
万元的企业68个,年利润百万元的企业40个,年出口创汇超过百万美元的企业58个。
全市有85家三资企业受到省政府表彰。 三资企业的出口商品已有60多个大类200个品
种,销往日本、美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几十家三资企业外商追加投资,
追加金额6156.7万美元。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高速发展
1992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引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批准外引内联项
目318个, 合同总金额39亿元,分别是前7年总和的1.8倍和2.6倍。其中三资项目162
个,利用外资1.5亿美元,分别是前7年总和的2倍和1.7倍;投资千万元以上的67个,
是前7年总和的2.1倍。项目引进居全国各开发区第三位。
包片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年内签订包片开发项目31个,包片面积11平方公里,分
别是前7年总和的2.8倍和11倍。
基本建设跳跃发展。 年内扩大了8平方公里开发面积,使全区开发面积达到12平
方公里;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是上年的2.8倍;开工面积109.4万平方米,
是前7年总和的1.3倍;竣工面积23.6万平方米,是上年的1.7倍。
企业规模效益超常规增长。全区新投产企业50家,其中三资企业25家,分别是上
年投产企业的2.6倍和1.8倍;实现工业总产值8亿多元,利税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89.9%和193.1%。全年完成税收4655万元,比上年增长近1倍。全区完成进出口贸
易额1.62亿美元, 出口创汇71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3.3%和9.8%,实现商贸
销售总额15亿元,是上年的2.7倍。

烟台举办国际葡萄酒节
1992年9月8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烟台国际葡萄酒节隆重开幕。该节是为纪
念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创建100周年、 孙中山题赠该公司“品重醴泉”80周年和烟台市
被授予国际葡萄、 葡萄酒城5周年而举办的庆祝活动,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丰富人
民生活,展示改革成就,强化开放意识,增强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市委书记杜
世成在开幕式上致开幕词,山东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李春亭及国际葡萄酒局局长罗伯
特·丁洛特丁洛特先生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及14个联办单位、省和国内外来
宾4600多人应邀参加了葡萄酒节。
节日期间,分别举行了烟台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城徽揭幕仪式和张裕酒文化博物
馆剪彩仪式,举办了大型文艺晚会、南山公园灯会及经技贸房地产开发交易会和首届
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等,成立了烟台海外联谊会,召开了烟台市华侨、港
澳台同胞支援家乡建设授奖大会。
烟台国际葡萄酒节融经济、科技、文化、旅游于一体,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共
推出179种名优新特产品和国内4000多种名优产品展销, 国内2000多项新技术、新产
品在首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展示并公开出售。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
97项, 总投资额2.7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1亿美元;其中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合同1
3个,总投资额2.02亿美元,合同外资额6000万美元。还签订了出口合同117份,成交
额1877万美元。 签订国内经济技术合同117份,成交额1877万美元。签订国内经济技
术合同122项,资金额3.23亿元,可引进资金144亿元。签订专利技术转让和产品交易
合同29项,金额2248万元。张裕公司组织定货1.8万吨,定货额13亿元。

吕道龙获第三届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奖
1992年12月,烟台西苑集团总公司总经理、福山区门楼镇塔增庄村党委书记吕道
龙,成为第三届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奖十大金奖得主之一,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李
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吕道龙自1978年办起了村办低压锅炉厂以来,
先后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各类中、 高级技术人才136名;把一批批有为青年送到高等学
府深造,到大厂家进行技术培训;投资1288万元办起了一处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中专;
开设了与企业发展配套的10个专业,投资3600万元创办了烟台乡镇成人大学;制定了
一系列优惠政策, 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奖励160多次;到1991年全公司科技投入累计
达2000万元,年均递增33%。1992年该公司拥有制药有限公司、药物研究所、思维电
脑有限公司、低压锅炉厂、医疗器械厂等16处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西苑”牌藻酸
双酯纳是获得国际金奖的最新科研成果,被列入国家八五“火炬”计划。1992年,该
公司实现产值1.8亿元, 利税2400万元。吕道龙还先后荣获省优秀农民企业家、全国
农业系统成人教育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家、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
号。

战竹萍破一项世界纪录
1992年3月27日在广州天河体育场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 代表山东
参赛的烟台女运动员战竹薄以2.86米的成绩刷新了A2级跳远世界纪录, 并获得1枚
金牌。她还夺得本届运动会好A2级标枪、铅球2枚金牌。

(烟台年鉴编辑部)

芝罘区
中共区委书记 亦秉良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肇绪
区长 张秋波
区政协主席 张连之

1992年,全区完成国民生产总值9.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国民收入784亿元,
比上年增长75.8%; 社会总产值2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工农业总产值
17.18亿元, 比上年增长23.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4%;
财政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4‰以内。

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
1992年先后建起了凤凰、卧龙两个投资园区,参加了深圳、厦门、青岛和’92汉
城中国山东对外经贸展览会等大型经贸洽谈活动,举办了深圳经贸合作洽谈会、广州
大樱桃新闻发布会、全国贸联供货会,参与了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活动,与澳大利亚阿
德莱港市缔结了友好市区关系,组织多批团组赴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招商引资,
并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芬兰浴和全省饮食服务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烟台
(香港)粤鲁酒楼。这些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对外开放。全区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45个,
引进外资263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4.67倍,成交利用外资项目超过历年总和。新投产
三资企业10个,累计达到30个,三资企业共完成产值1.148亿元,利税801万元,创汇
1200万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31%、 31%和25%。 全区完成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8
565.4万元,比上年增长18.6%。

全民捐资助学
为解决市区中小学校改资金严重不足, 1992年4月,区政府作出了《关于动员社
会力量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的决定》,立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从中央省驻烟
大单位到街办小厂,从机关到企业,从领导干部到个体劳动者,纷纷解囊,慷慨捐助,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个捐资助学活动的高潮。从4月10日收到第一笔捐款,到9月29日,
共收到1014个单位17万多人的捐款,总额1047.26万元。

(高永玉)

福山区
中共区委书记 刘同占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德广
区长 吕在模
区政协主席 刘学增

1992年,全区辖6镇、4乡,总面积563平方公里,耕地22.1万亩,人口28.96万人。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工业总产值12.52亿元,增长
30.9%; 农业总产值3.05亿元,增长10.7%。粮食总产80789吨,下降19.5%。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2.95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34.4%。外贸
出口商品收购总额1.05亿元, 增长24.2%。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21亿元,年初增长
31.5%;职工工资性收入2244元,增长21.7%;农民人均纯收入1046元,增长25%。
财政收入5541万元,增长12.9%。

科技工作成绩斐然
福山区围绕“四兴一高”,走“科技兴福”之路,在科技转化上下功夫,科技工
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99项,比上年增加15%,其中科技攻关计
划55项; 火炬计划4项;星火计划9项;国家新产品试制鉴定计划2项;科技成果推广
计划29项。取得科技成果24项,比上年增长10%,其中国际首创1项,国内空白6项,
国内先进8项。 推广科技成果25项,总经济效益2300万元。申报专利10项。实施专利
技术22项,新增产值3500万元,利税650万元。获各种科技成果奖励104项,是上年的
3.6倍, 其中国家级14项,包括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奖金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全
国星火企业家金奖1项。 在全国首届专利新技术、新产品搏览会上,福山区获10枚奖
牌,被评为优秀展团。

开通全数字程控农话网
为了加快实现农村通信现代化,福山区筹资1120万元,引进韩国金星公司和邮电
部第十研究所生产的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农话自动交换机,在全省率先建成了
全数字程控农话网, 于1992年4月27日与市话割接开通,并入全国自动交换大网。至
此,全区所有村庄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可与世界180多个国家或地区、国内370多个城
市直拨电话。

提前一年基本消灭荒山荒滩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以消灭荒山荒滩为主的造林绿化工作在大旱之年取得
大发展。 全区一年完成两造林任务,提高一年基本消灭荒山荒滩。完成林业育苗469
3.2亩,占任务的173.8%;造林8.79万亩,占任务的154.6%;四旁植树32.83万株,
地堰植树2500亩, 农田林网7.1万亩,并圆满完成了市长门楼水库绿化工程。造林面
积、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平原绿化通过了省级验收,达到部颁标准,并被林业部
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验在效显著
福山区从1986年10月开始,针对教育状况相对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两
头小中间大”的现实,大胆进行“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重大课题
的教改实验, 得到中央教科所和省、市教育科研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经过6年探索实
践,收效显著。1992年,该实验被列入烟台市教改这验区“八五”规划,成为全省三
大推广普及项目之一。1992年10月2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省教委、省
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在福山召开,来自
全国各地的800多名专家、 学者和代表出席了会议。福山教改实验成果得到与会代表
的充分肯定。

(福山区政府办公室)

龙口市
中共市委书记 于希信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郝立钊
市长 张卫国
市政协主席 于维义

1992年, 龙口市辖16镇4乡,总面积889平方公里,总人口60.02万人。全年完成
社会总产值77.7亿元, 比上年增长47.17%,其中工农业总产值66.8亿元,比上年增
长45.3%。财政收入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城乡居民储蓄额19.4亿元,人均
3230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7.9亿元。

蓬勃昌盛的技术监督事业
龙口市技术监督局以全面实施《标准化法》、《计量法》为总目标,强化技术监
督职能,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多次被评为全省和烟台市标准计量系统先进
单位。
龙口市技术监督局现有干部职工66人,大中专以上人员占90%,各类专业技术人
员36人,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50万元,主要仪器设备130余台(套) ,生产办公面积150
0m2。
全局设2个技术机构:龙口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和龙口市计量检定测试所;6个
管理机构:标准科、计量科、质量科、督查科、行政科和宣传科;两个经济实体:龙
口市计量器材供应站和龙口市方圆索具厂。
几年来,龙口市技术监督部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治理整顿经济秩序
为重点,不断强化执法监督职能,有效保证了技术监督“两法一条例”的贯彻实施。
加强标准监督, 提高标准覆盖率。 1992年共对67个产品标准进行审查备案。对
《紧固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等强制性标准实施检查,使审查后印恻的标签合
格率达100%。 并在全市各级企业建立统一的执行标准登记和变更标准注销的制度,
为对企业实施宏观的、动态的监督管理打下了基础。
加强计量监督、保证量值统一。1992年对64个企业的125项计量标准共178台件进
行监督检查, 对14个计量产品生产企业定期进行质量抽查,共检定各种计量器具245
85台(件),计量器具21460台(件),全市计量管理工作建立正常执法秩序。
加强质量监督,提高产品质量。1992年初,编制了《龙口市1992年产品受检目录》,
确定对345个企业72种产品进行日常监督检验。 对监督检验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认真
抓处理工作,其中对46个产品质量严重不合格的企业予以经济处罚。
加强行政执法,优化经济环境。成立了专门执法机构--督查科,其主要职责是:
依法查处标准、计量、质量三方在的违法行为。为确保行政执法新体制有效立转先后
为督查科配备了摄像机、录单机、照相机、交通车辆等办案工具,提高了执法能力和
办案效率。特别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低压电器、电线电缆、轴承、阀门、
一次性输液器、 食品、海产品等作为重点监督商品,去年共处理各类法案件119起,
罚款91844元,查封假伪劣商品40万件,销毁47万件,检查市场计量器具4000余台(件),
没收销毁350台(件),为消费者避免经济损失60余万元,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1 992
年5月, 龙口市技术监督局在全省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会上介绍了“强化职能,严
格执法,不断开创技术监督工作新局面”的经验。
龙口市技术监督局,积极参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经
济效益,赢得了企业好评。
强化宣传教育, 制定宣传工作意见。去年共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105篇,其
中省级以上53篇;二是抓住“科普宣传月”,“消费者权益日”等时机,广泛宣传国
家技术监督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消费知识,宣传介绍企业加强基础管理,质量
效益取得明显成效的典型经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重视质量,自觉抵制假冒伪劣的社
会大环境。
指导企业加强技术基础工作。一是对没有产品标准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解决了
“无标生产”问题。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二是,根据企业自愿、
简化程序,在全市中小型企业开展“企业计量工作验收”活动,指导企业加强计量工
作。三是,指导企业加强质量控制,在中小型企业中,开展发放质量合格证工作。四
是,在全市商贸系统中开展“商品质量信得过”活动,积极帮助商业企业建立完善的
质量管理机制,提高商用计量器具的准确率,树立国营集体商店信誉。
几年来,龙口市技术监督局根据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转变职能、强化监督,
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积极开展工作。
龙口市自1992年12月被国家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全国土地面积计量单位改革试点市
以来,由于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上下左右齐抓共管,改革试点工作已全面
展开,并取得可喜成绩,全市各级各部门工作报告、报表、讲话及各类合同基本上采
用了法定计量单位,改革工作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深入人心。1992年10月20~23日,
国家技术监督局在龙口市召开了全国改革土地面积计量单位试点工作会议,来自全国
16个省、市自治区技术监督部门及14个试点县(市)的5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农业部、
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税务局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会上,龙口市在会上交流了试
点工作经验,龙口市的经验做法,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高度评价。

(王传泳 李继涛)

莱阳市
中共市委书记 慕永太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仁义
市长 位同亮*栾福章
市政协主席 王可庆

1992年, 莱阳市行政区划无变动,人口总数为90.17万人。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
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2.3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全
市农业总产值7.88亿元, 比上年增长5%;农村经济总收入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农民人均纯收入783元;粮食总产量40万吨,比上年减少11%;蔬菜总收入1.6亿
元, 比上年增长14%;畜牧业总收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果品总产量7.56万
吨, 比上年增长79%;水产品总产量4211吨,比上年增长40%,全市新发展果园5万
亩, 总面积达到30万亩; 蔬菜总面积达到10万亩;新发展沙参3000亩,总面积达到
1.5万亩; 生猪存养量达到17.7万头,比上年增加1600头;共完成水利工程1050项,
总投资1710万元,扩大和改善水浇地面积7.4万亩;植树造林4.3万亩;全市年内完成
工业总产值34.4亿元(其中乡镇村工业19亿元,有5个乡镇工业产值过亿元) ,比上年
增长42%,实现利润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66亿元,比
上年增长2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城乡居民储蓄余
额达到9.7亿元, 比上年增长24%。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46亿元,比上年增长
15%。兴办乡村股份合作企业424个,投入资金8987万元,共批准利用外资307万美元,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全市26处乡镇普遍建立农民教育中心和农民学校,共配备兼职教师2794人;各类
职业学校招生1560人, 设置专业20个;市内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900人,大中专委
培183人, 引进市外技术人才225人;投资2400万元,对9处公办学校新建、改建、维
修校舍12.5万平方米;推广优秀科技成果41项,新增效益近1亿元。
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430万元,新建供水管道7.8公里,城区年供水量
达到870万吨;完成了穴坊、团旺两座3.5万伏的输变电工程和旧店、“八一”两座变
电站增容工程;拆建和新建住宅面积6.3万平方米;在市区修建了北遇回路、鹤山路、
白龙路等3条市区干线公路; 完成了长途全自动、半自动交换工程和无线寻呼与烟台
市联网通讯工程;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75万元,投入义务工262万个,村镇总体
规划批复率达95%。

为农民进入市场架桥梁
1971年以来,莱阳市先后投资7000万元,新建扩建农贸市场和菜果批发市场20多
处,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其中投资1200万元建成的集贸城,占地124亩,建筑面
积2万平方米;为农民进城经营产品提供了方便。
在建设市场软硬环境的基础上,菜阳市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确定粮油菜
间作立体种植、 果菜地开发、吨粮油开发、山区开发4种模式,并果断压缩粮油种植
面积,以团旺等8处乡镇为主发展苹果5万亩;以吕格庄乡等3处乡镇为主发展樱桃2.3
万亩;以龙旺庄等6处乡镇为主发展蔬菜2.7万亩。
目前,全市相继办起了12个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三资企业,从事农副产品加
工生产的农民占全市农民总数的60%以上,去年生产的菜粮果由“三资”企业出口创
汇达到1000多万美元。

莱阳乡村普遍建立股份企业
1992年,莱阳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全市乡村企业普遍推行股份
合作制,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莱阳市兴办股份合作企业的主要形式有:集体企业转化型,集体与农民联办型,
农民自由组合型,个体、合伙、私营企业升级型。从范围上讲,已涉及至镇、村企业、
流通服务、果园、水利、交通、养殖、农机等除大田种植业以外的各个方面。
到1992年底,全市已兴办股份合作企业424人,正在兴办中的有108个。平均每个
乡镇有股份合作企业20多个,总入股金额达1.52亿元,其中群众入股1.09亿元,职工
入股2156.66万元。个人入股万元以上的有355个,其中入股最多的高达50万元,全市
乡村股份制企业创工业总产值3亿元, 实现利润1796万元,全市在兴办股份合作企业
中,共吸引外商投资612万元,争取市外股资2022万元。

莱阳芋头大面积高产栽培与加工
芋头是莱阳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1992年全市种植面积6万亩,比1991年增加2
万亩。
莱阳市在大面积推广芋头生产的同时,注重科技投入,狠抓芋头的高产载培,注
重原料加工,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初步形成了芋头生产、加工、出口一条龙体系。1
992年在严重干旱情况下, 全市芋头平均亩产100余公斤,总产6万多吨,总收入3000
万元。 其中岚子乡1.5亩高产攻关田单产达到6040公斤,创全国芋头单产最高纪录。
1992年加工出口速冻芋仔2.4万吨,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创汇2400万美元。

(唐太金)

莱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矫智仁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国亭
市长 刘洪元
市政协主席 王玉亭

199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国民收入30亿元,增长
32.7%;财政总收入1.41亿元,增长11.2%;工农业总产值75.4亿元,增长49.3%;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8.20亿元, 增长30.9%。年末总人口88.15万人,比上年减少0.4
6万人;人口出生率8.62‰,自然增长率0.79‰。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农业总
产值18.2亿元,增长45.9%。以“两水一牧”为重点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取
得突破性进展。水产品总量11.1万吨,增长65%;果品总产量9.6万吨,增长107.5%;
畜牧、玉米及苗木良种繁育、植树造林、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等都有新发展。乡镇企业
继续保持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总产值47.3亿元, 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
9.1%,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
工业生产速度、效益、后劲同步增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57.2亿元,比上年增
长50.4%。其中市属及以上工业企业完成17亿元,增加31.1%,乡镇企业完成11.4亿
元,增长43.8%,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绝对额和增长速度居烟台各县市区前列;市乡两
级工业利税2.05亿元,增长了39.3%,是历史上效益最好的时期之一。工业生产占社
会总产值的比重由去年的66.8%升至67.3%。
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领域以超常的速度迅速扩
大。 工业、农业、流通、房地产开发等各个行业,全年共办成利用外资项目116项,
是1991年3.4倍; 合同利用外资额7188万美元,是去年的3.1倍;实际利用外资额203
2万美元,是去年的5.8倍,均居烟各县市区前列。其次,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不断
提高。 全市已投产的34家“三资”企业,全年共完成产值3.2亿元,实现利税3432万
元,出口创汇1811万美元。第三,对外贸易多口岸、多渠道、全方位发展。全市外贸
出口额达到4.01亿元,比去年增长56.9%。出口产品进一步优化,盈利率高的出口产
品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基本形成了山东口岸、非山东口岸和“三资”企业全方位出口
的新格局。
年内,莱阳市跃入“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全国第三大产金市
莱州市大胆创新, 走出一条低品位矿山高产高效的路子。年内,全市产黄金606
80两,创产值1.608亿元,实现利税1988万元,成为全国第三大产金县(市)。
年内,莱州市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指针,转换脑筋、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市
场竞争。年初率先进行三项制度改革,下半年试点推行股份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
机制。该市把企业管理与科技进步视为增产量、上效益的两把钥匙,舍得下大气力,
花大本钱, 筹资849万元进行科研、技改。当年获得直接经济效益601.50万元。市黄
金总公司和省黄金公司共同试验成功的变频调速节能新技术受到黄金矿山的青睐,目
前正在省黄金系统推广, 仓上金矿采用9米高效浓密机进行洗涤,开全国黄金行业之
先例。全国最大露天金矿--仓上金矿露天矿,1993年亦将运行投产,黄金产业成为莱
州市经济的一大支柱。

国家级卫生城市
莱州市委、市政府重视城市建设和爱国卫生工作,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政府
要办的10件大事之一,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个城区街道整齐,建筑典雅,独
具现代化小城市的特色。
城市建设进展速度快, 城区的骨架建设基本完成。3年来,新修拓宽,硬化了主
要街道11条, 全长50多公里,路面硬化率达98%,人行道铺装率100%。市区干道纵
横交错,整洁清新。月季公园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月季百花争奇斗艳。长1200米的雕
塑公园大理石雕各具风姿,昔日干涸的南阳河今天成为碧波荡漾的河滨公园,城区园
林街头景点40多个, 绿化面积319.5公顷,绿地覆盖率38.5%。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
积4.2平方米。
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 年内建成一个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水冲式
公共厕所27座,拥有环卫车辆16台(部),对垃圾、粪便实现机械化清理,封闭式运输。
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在莱州中路建起了科普一条街。公园、车站等公共
场所设有卫生宣传栏、各厂矿、居民区、医院门诊等都结合行业特点,广泛开展卫生
宣传教育,开展“争创无吸烟单位”活动,市区公共场所无吸烟单位率达到90.38%。
健全除四害机构,制定方案,定期监测,每年春冬两季灭鼠,夏秋进行蚊蝇消杀,四
害密度全部符合全国先进市达标要求。
全市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市区所有饮食服务行业“四防”设施齐全,多年
来没有发生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各种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十几处集贸市场均
配备有专职管理人员,实行摊点卫生承包、市场秩序井然有条。
年内8月, 经国家受国卫生委员会国家卫生城市检查小组鉴定,莱州市城市建设
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12月29日,国家爱卫会正式命名莱州市为“国家卫生城市”。

建设海上莱州
年内,莱州市发挥水产资源优势,围绕浅海开发上规模,远海捕捞生产上水平,
水产品精深加工上档次3个重点, 坚持高起点、全方位大搞水产综合开发,加速“海
上莱州”建设步伐。
水产品总产量和产值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1.07万吨,其中
海洋捕捞产量为8.36万吨。仅海蜇一项,产量就达3.75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份,海水
养殖量达2.68万吨,水产业总产值达10.35亿元,首次突破10亿大关,获纯益2.3亿元。
海水养殖取得重大进展。浅海开发,滩涂贝类养殖势头迅猛,对虾养殖取得良好
的经济效益。全市海水育苗水体7656立方。浅海筏式海湾扇贝养殖面积达3050亩,亩
均产值20327元, 创扇贝单产全国最高纪录。以文蛤、缢蛏、杂色蛤为主的多品种滩
涂贝类养殖,面积达2.1万亩,也取得良好的效益。
资源优势转化为出口创汇优势步伐明显加快。水产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迈了一大步。
全市水产三资企业发展到16家,合同利用外资额150万美元。目前已开发出海蜇皮丝、
鱼丸等加工新产品远销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产业成为莱州市外躺型经济的排
头兵。
(杨宏俊 田巍峰 由长辉)

蓬莱市
中共市委书记 荣凤刚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奎杰
市长 程竹坤
市政协主席 姜广俊

1992年, 蓬莱市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9.8亿元,比上年增长44%;国民收入达1
7.2亿地, 比上年增长40.3%;工农业总产值48.1亿元,比上年增长43.6%;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6.6亿元, 比上年增长22.9%;财政收入实现7317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年
增长17.6%,跨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农村经济持续高涨,农业基础地位
更加巩固。 粮食总产25.5万吨,单产645.1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特别是秋粮生产
获得丰收, 总产、单产分别比上年增长11.3%和7.9%;水产品总量达14.2万吨,水
产业产值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9%和79%,提前3年超额实现了建设两个“海
上蓬莱”的“八五”奋斗目标;农村经济总收入38.9亿元,农业总产值11.7亿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101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5%、49.2%和17.3%。工业速度效益同步
大幅度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壮大。年内完成工业总产值36.4亿元,销售收入26.2亿元,
利润1.65亿元, 利税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9%、47.5%、60.7%和67%;有
92种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优质品产值率达到14%;完成工业投入3亿元,比
上年增长1倍;黄金年产量超过3.2万两,进入全国县级前10名行列。各项改革步步深
入,对外开放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92%的企业实行了三项制度改革,22处企业进行
了股份制试点,19处企业进行租赁、兼并、拍卖、商业流通企业全部实行“四放开”;
全年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48个,总投资9218.4万美地,合同外资额4458.4万美地,实
际利用外资258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倍、3.7倍、2.9倍和2.1倍;三资企业年
创产人1.6忆元, 利税1100万元,创汇15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1.3倍和1
倍;完成外贸出口商品交货总值3.28亿元,比上年增长64%。流通领域出现可喜变化,
城乡市场繁荣。 商业、粮食、供销、珠资四部门全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8.8亿元,实
现利润1514.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5%和8.8%;城乡居民储蓄总额达12.3亿元,
人均251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9%和29.2%。“科教兴蓬”战略顺利实施,精神文
明和社会各项事业成就斐然。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64项,取得科技
成果29项, 其中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2%;14处乡镇实行中等
义务教育,在省政府组织的城镇校改检查验收中达到优秀标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
在2%以内; 北沟、登州、大季家三个镇进入全省经济百强乡行列;圆满完成撤县设
市工作;被省政府授予依法行政先进市。

(王进平 张世峰)

与韩国群山市结为友好城市
为探索对外交流合作的新途径,尽早步入对外开放的快车道,蓬莱市抓住中韩建
交的有利时机,于1992年8月28日-9月9日,组成了以蓬莱市市长程竹坤为团长的经济
贸易代表团, 对韩国进行了考察招商活动,并重点对群山市进行了考察访问。10月6
日-7日,蓬莱市化工代表团,对群山市再次进行了参观考察,并就两市建立友好合作
城市关系进行了深入交谈, 同时邀请群山市政府代表团赴蓬莱访问。11月7日-9日,
以韩国全罗北道群山市市长李健宰为团长的政府访问团一行14人对蓬莱进行了考察访
问。双言重点就进一步扩大友好往来,增进相互友谊,促进经贸、文化和科技交流与
合作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签订了《蓬莱市与群山市建立友好合作城市的协约》,
进一步拓宽了蓬莱与韩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谱写了蓬莱跨国区域交往的新篇章。

全省第一家村办广播学校
蓬莱市登州镇司家庄村位于蓬莱城西南2公里处, 由3个自然村组成,共有310户
人家, 1100口人。近年来,该村先后与全国6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挂钩,聘请了50
多名高级科技人员为顾问,为这个村经济腾飞,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使村党支部对
“知识”有了重新的认识。为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村党支部与市农广校
协商, 投资兴建了全省第一个村级广播学校-山东省农业广播学校司家庄分校,并于
1992年10月份正式挂牌开学。 这个农广校学制为3年,毕业后,国家教委承认中专学
历, 并发给毕业证书。全校教学方式采用电视、广播、录像、面授等4种现代化教学
方式,学员全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目前,这个分校办的第一个班是乡镇企业经
营管理专业班,共开设了政治经济学、经营管理学、财政与金融、会计、统计等14门
课程。为了鼓动村民踊跃参加学习,村里决定锡费让村民进“学堂”函授。全村13个
企业的厂长(经理)和职工纷纷报名。村党支部从报名的村民中择优录取了50多名农民
为首批学员。

(王进平 张世峰)

招远市
中共区委书记 刘长锁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郝希濂
区长 王德元
区政协主席 宋守纯

1992年,全市实现社会总产值62.6亿元,国民收入19.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23.4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9%、32.9%和33.8%,列中国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第
70位,山东省经济强县第17位。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43.8%。其中市属工业完成16.7亿元,
增长25.30%;乡镇工业完成7.3亿元,增长29.7%;村及村以下工业完成24.2亿元,
增长67.9%。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乡村工业产值比重由去年的59.6%,增加到65.2%。
全市实现工业利润3.4亿元, 比上年增长31.4%。市乡两级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
年增长25.9%,亏损面比上年减少4.5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0.55%,比上年增
加5.06个百分点。 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43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项,国内首
创的13项,国内先进水平24项,省内空白10项,省内先进6项。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粮食总产量达到27.08万吨,
单产6.8公斤,为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果品产量12.87万吨,肉类总产量2.25万吨,
禽蛋产量9428吨。年末大牲畜存栏4.45万头,生猪存栏19.46万头,羊存栏2.41万只,
家禽存栏量165.85万只。
年末全市商业网点6174个, 从业人数2.40万人。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5
1亿元, 比上年增加17.0%; 农副产品收购额3.64亿元,增长8.6%;外贸收购总值
2.65亿元, 比上年增长8.3%,全年财政收入8772万元,比上年增长10.9%,财政支
出5327万,比上年增长8.5%。
全年市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2.53亿元, 比上年增中61.3%, 其中生产投资
2.13亿元,非生产性投资3998万元,分别增长61.5%和60.3%。公路货运量183万吨,
货运周转量17100万吨公里, 分别比上年增长9.6%和1.22%,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6
3万元, 比上年增长68.4%。河东市场建成交付使用,汽车站搬迁,魁星路开通,金
城路拓宽工程已近尾声,16处乡镇开通程控电话,使全市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又迈上新台阶。
全年职工平均工资收入2205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1078元,增
长14.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3.5亿元,增长31.5%,平均每人存款2365元,
比上年增加558元。
全市年末总人口57.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57万人。人口出生率9.88‰,死亡
率7.41‰,自然增长率2.47‰,为建国以来最低年份。

(林师和)

列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
享有“金城天府”、“银丝之乡”美称的招远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十四年间,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农业在粮油
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和外向型农业。1992年,粮食、花生总产、
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1992年,农产品出口收购总值达1.32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
31.3亿元,4处乡镇和68个村建成吨粮镇和村,为国务院命名的“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国花生生产基地和红富士苹果基地。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已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
1992年全市三级工业企业达1390处, 产值48.2亿元,利润3.4亿元,形成了以黄金、
化工、机械、轻纺、建材、电子等为主体,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工业格局,黄金产
量多年来居全国之首,乡镇企业进入全国“十大百强”之列,居第84位,1992年全市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5亿元;
1992年三资企业达134家, 实际利用外资额2130.77万美元,外贸出口收购值2.6 5亿
元;各项社会事业生机勃勃。被评为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市、山东省卫生城、全国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县,连续三
年保持“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合作医疗普及率名列全国榜首,卫生初有保健达标
工作为全国先进县、全省第一,计划生育工作为全国先进县、全省“模范单位”;人
民群众物众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92年全市职工人均工资收入2205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1078元,城乡居民人均存款2365元,1992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到62.6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23.4亿元,国民收入19.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5.1亿元,财政收入8772
万元,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全国百强县(市)之列,居第70位,列全省26
个强县第17位,另有玲珑、招城、辛庄、蚕庄、张星5镇列入全省百强乡镇之列。

(孙奎祯 阎尧晟)

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市
招远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第一批试点县(市)后,市委、市
政府专题研究,统一部署,设立了“招远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处”,16处乡
镇都设立了工作机构、村级设立代办员。市政储下发了《招远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
行办法》,16处乡镇729个村先后制定了《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到1992年底,
全市16处乡镇应投保人数23万人, 已保21万人,投保率达91%,共收缴投保费957万
元,人均48元。
招远市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国家民政部转发了招远市的《暂行办法》,玲珑镇的《实施办法》和辛庄镇马连沟村
的《实施细则》。之后,先后有11县(市)到招远参观学习。1992年12月,国家民政部
在江苏张家港召开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表彰会议,招远被评为“全国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先进市”。

(刘华军 陈殿敏)

牟平县
中共区委书记 王修伯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董廷贵
区长 赵树国
区政协主席 刘以淑(女)

1992年,牟平县辖2乡15镇,总面积1737平方公里,粮田面积48.66万亩,总人口
58.18万人, 比1991年增加0.33%,人口自然增长率1.64‰,比上年减少1.2‰。199
2年, 全县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2.3亿元,比上年增长44.5%,其中农业总产值7.78亿
元,比1990年增长11.7%。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4万吨比上年减产21.3%。农村经济总
收入达到49.35亿元, 比上年增长6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8元,比上年增长
19.2%。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4亿元,比上年增长53.1%,其中县直工业完成12亿
元, 乡镇工业完成5.6亿元, 村办工业完成25.1亿元, 分别增长28.9%、36.9%和
75.8%,全年三级工业实现利税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县以上完成固定资产
投资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外
贸工作发展势头良好,1992年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44个,合同利用外资额4422万美元,
是开放8年总和的2倍, 外贸出口收购额达到3.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连续6年
居全市各县之首。全县共完成财政收入8442万元,比上年增长11%(可比口径),城乡
居民储蓄余额达10.4亿元,比年初增长17.6%。1992年,牟平县跨入全国百强县和山
东省26个经济强县行列。

牟平县被授予全国土地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牟平县坚持走“以土为本,以地生财,以地招商”的新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全县
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被国家土管理局授予“全国土地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牟平县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变土地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变土地的无限
期使用为限期使用。从1990年开始,以农村住宅基地有偿使用为突破口,以城镇国有
土地有偿使用为重点, 全面进行了土地使用制度的配套改革。到1992年底,全县682
个村全面推行了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17处乡镇1450个企业土地有偿使用实行了“实
转”,占乡镇企业总数的80%。
1992年,县里制度了《牟平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办法》、《牟平县
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统一征地的有关规定》,把县以上经营性企业、规划区的乡镇办企
业单位建设用地全部纳入有偿有期限使用的轨道。
牟平县还把放开搞活土地市场作为加快对外开放的配套措施。土地一级市场由政
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土地的二、三级市场
全部放开,鼓励县、乡、镇、部门、企业放开搞活房地产开发。
对养马岛旅游区开发,采取公开对外招标的办法,吸引外商成片租用和连片开发。
目前,县土地开发公司已在城镇住宅小区、养马岛旅游区和技术开发区进行三通一平
开发试点。 乡镇、部门、企业投入土地开发资金和吸引国内外土地开发资金达250 0
多万元。全县已出让土地15幅,计142亩,出让总金额750万元,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
展和对外开放。

文化里村填补我国在南部非洲海域捕捞的空白
牟平县宁海镇文化里村是烟台市15个富村之一, 1991年总收入突破1亿元。1992
年初,该村投资4500万元,先后购置了4舨800马力冷冻渔轮,在养马岛建了一处可停
泊5 000吨级渔、货两用码头,并取得直接出口权。
地处南部非洲的莫桑比克,渔业资源丰富。1992年10月,文化里村两舨渔轮开赴
莫桑比克海域作业,开创了我国在南部非洲海域捕捞和我国村办企业与外国政府直接
合作远洋捕捞的两个先例。

改革开放潮牵动游子心
牟平是烟台市著名侨乡之一, 海外华侨有2800多户、 1万多人。 为了充分调动
“三胞” 回乡投资办企业的热情和积极性,1992年9月县委县政府举办了“首届三胞
联谊会”。70多多位从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回乡的牟平籍“三胞”,
在亲眼看到家乡人民的务实精神和美好的使用前景后, 纷纷择地择人寻求合作。自9
月4日以来, 累计签订协议17项,协议总投资7739.5万美元,签订合同15项,合同总
投资1434.4万美元。

(曲明璞 王华东)

海阳县
中共区委书记 阎原田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洪贵
区长 李克英
区政协主席 黄贵山

1992年, 海阳县辖9镇14乡,732个行政村。总面积1991.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92.74万亩,比上年减少4565亩。总人口71.08万人,比上年减少1734人。人口自然增
长率3.0‰。 年内, 完成社会总产值43.1亿元, 比上年增长31.7%;国民生产总值
20.4亿元,增长39.9%;国民收入18.1亿元,增长36.4%;工农业总产值38.03亿元,
增长26.3%, 其中工业总产值25.6亿元,增长29.8%;农业总产值12.4亿元,增长1
9.7%。 粮食总产34.5万吨,减产14.7%。农村经济总收入20亿元,增长15.9%。经
济田面积达55万亩, 人均0.85亩。困品总产量8.75万吨,增长52.3%。蚕茧产量108
8吨,增长25.5%。荒山造林13.5万亩。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100项。水产品总产量6.3
万吨,增长14.1%。年内兴办三资企业40个,项目总投资9903万美无,合同利用外资
4369万美元,分别是上年的2.6倍、3.4倍和4倍。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亿元,增长
65.6%。 全县财政收入6601万元, 增长11.1。 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03亿元,增长
27.5%,集市贸易成交额1.59亿元,增长18.3%。城乡央民储蓄余额7.56亿元,增长
26.0%,人均存款1062元,增加217元。职工年平均工资额1941元,增长8.7%。农民
人均纯收入830元,增长4.8%。

浅海滩涂开发获重大突破
1992年,海阳县围绕建立高产优质高效渔业,加快实现“海上海阳”的目标,大
搞浅海滩涂开发,实现了重大突破。全县新开发浅海滩涂养殖面积1.2万亩 (缢蛏600
0亩,文蛤2400亩,杂色蛤2300亩,牡蛎1300亩);新建虾池1460亩;新开发浅海养殖
面积720亩(扇贝500亩,海参200亩,魁蚶20亩)。总面积达到5.4万亩,并加强了科技
培训,推广了沙蚕养虾、虾贝混养、贻贝密包疏养和滩贝精养等高新技术。年末养殖
总产量达到1.36万吨, 比去年增长54.4%。其中,对虾养殖单产首次突破100公斤大
关, 平均单产102.8公斤,比去年增加19.7公斤,创利2400余万元,单产和效益均创
历史最高水平。滩贝养殖产量9177吨,是上年的2.8倍。缢蛏养殖单产500公斤,亩效
益1900元, 其养殖规模和效益均居全省第一。扇贝养殖实现了零的突破,平均单产6
500公斤, 出丁率12.5%,单产和出丁率均居国内领先水平,从而结束了“海阳浅海
不能养殖扇贝”的历史。

海阳县王家山后村红富士苹果获全国第一
海阳县发城镇王家山后村生产的红富士苹果于1922年11月23日在全国红富士苹果
优质高产技术推广总结验收会上,以93.06分的成绩,夺得质量总评第一。
该村从1983年始,坚持外引内育相结合,对老果园苹果树实行高接换头,新果园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先后投资百万元,成立了名优果品研究会和科普夜校,邀请全
国著名专家授课, 派出30多名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获技术员及以上职称的120
多人, 为果业开发储备了大批人材。同时修造了四大水利工程,使果园水浇面积达9
0%以上, 为提高产量起了保证作用。为确保果品质量,推广实施了疏花疏果、苹果
套装、摘叶转果、铺盖反光幕、配方施肥和微灌等新技术,使红富士的产量和质量有
较大突破,在农业部首次组织的全国鉴评会上,一举夺冠。

海阳建成胶东最大的淡长菜基地
1992年,海阳县蔬菜生产获突破性发展,年末全县建起日光温室大棚5000个,蔬
菜总面积达11.5万亩,总收入1.66亿元,日上市量45万公斤,成为胶东最大的淡季蔬
菜基地。为高起点、大规模、超常规发展海阳蔬菜,成立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蔬菜总
公司,坚持“高科技、无虫害、外向型、大流通”的方针,对菜农实行产前、产中和
产后毓化服务。建立了千亩特菜基地,并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专供车内高级宾馆
和国际市场的蔬菜。栽培的黄瓜、番茄、芋头等品种,已通过省级绿色食品达标验收。
开发的“日光温室黄瓜越冬茬生产配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黄瓜备产22770公
斤,创全国纪录。“日光温室西红柿配套技术”在沿海栽培成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并在沿海大面积推广。年内省蔬菜工作会及全国日光温室总结会在海阳召开,蔬菜生
产受到专家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到海阳购菜。

(王永宽)

栖霞县
中共区委书记 吕志海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曲建绪
区长 吴继祥
区政协主席 刘洪斌

1992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0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国民收入17.4亿元,
增长40.9%;财政收入6778万元,与上年持平;工农业总产值36.6亿元,增长36.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8亿元, 增长1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亿元,增长28%;农民
人均纯收入1007元,增长17.5%。
全县农业总产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1%。粮食总产34.61万吨,增长2.7%;
花生总产4.09万吨, 略有减产;果品总产18.67万吨,增长24.2%;农村经济总收入
22.3亿元,增长42.6%。农业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共投资2361.4万元,完成种类
水利工程1609项, 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43.55万亩,整地改土5.73万亩,治理水土流
失面积2.1万库。农机总动力增加到30.92万千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0多万项,
新技术在农业增产增收中含量占36%以上。开发荒山15万亩,植果造林10.6万亩,果
园面积发展到60万亩,吨粮田开发面积4万亩。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6.1亿元, 增长37.5%,其中县以上工业11.2亿元,增长2
0.6%, 乡村工业13亿元,增长38.7%;规划的31户骨干企业和重点村庄完成工业总
产值14.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4.5%。乡镇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29亿元,增长
29.7%,其中县以上工业实现利税9889万元,增长29.3%。技改基建投入加大,企业
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全年县以上工业技改立项57个,完成财务支出1.3亿元,增长
1.8倍;乡村工业技改立项45个,完成财务支出1亿元,增长98.6%。一批高科技、高
水平、 高效益、高附加值新产品得到开发,全年共开发新产品157种,新产品产值率
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商业企业完成商品总销售额8.21亿元,实现利润79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
和75.8%,实现了商品销售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为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县委县政
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允许干部停薪留职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对
新开办的个体工商户减锡税费等。 到年底,全县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发展到7万人,第
三产业增加值3.3亿元,各类市场发展到63处,个体私营工商户发展到1.2万户。外向
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共签定利用外资项目32个,合同总投资额5991万美元,合同
外资额193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2万美元,分别是1991年的7倍、5.2倍和5.4倍。
出口商品收购总额完成2.14亿元, 增长24%,进入全省15个突破2亿元大关先进县行
列。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相继完成了体育场、电视发射、病房大楼、水处理二期工程
建设, 开通了霞光三路、山城三路中段路口。动工修筑204国道烟台至栖霞段超二级
汽车专用公路和城区西出口改线工程。 新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市话容量增加到1.0
2万门, 有8处乡镇进入电话自动交换网。新建了2处35伏变电站,供电能力达10万千
伏安。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教育事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调整专业结构,狠抓成
人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积极组织实施“燎原计划”,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全县高中
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总人口的10.53.,年内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296名,名列烟台
全市第二位。实施各类科技计划46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推广应用新技
术36项,科技进步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40%。县乡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一次通
过省级达标验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2.33%,是建国以来最低水平。
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改革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县乡村三级服务组
织发展到800多个; 企业改革以贯彻实施《条例》为重点,突出抓好三项制度改革,
不断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组建了黄金、机械配套、电子、服装集团公司;流通领域积
极推行“四放开”改革,并组建了果品、粮油、商业、百业开发集团公司;机关改革
以精简高效为目标,以兴办实体为重点,各类经济实体达130多个,120多名机关工作
人员转入实体工作。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1992年,栖霞县乡镇企业出现了飞速发展的好势头。全年乡村两级工业共完成产
值15.1亿元,实现利税1.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8%和32.4%。一是抓重点。县
委、县政府对全县乡镇企业进行了重新排队,根据效益情况和产业发展重点,确立了
一批骨干企业、重点村庄,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重点村、重点企
业发展的意见》,对重点企业、重点村实行优先扶持,促其快速发展。二是抓投入。
坚持大投入、大产出观念,对重点项目实施了集中、快速、高效投入。全年新上项目
36个,技改项目45个,投资总额达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倍。三是抓开发。全年共
开发新产品78项,其中3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4项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四是抓开
放。 全年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11项,项目投资总额3522.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700
万美元。在广泛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调整结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增强了
出口创汇能力。全县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由去年的10种增加到16种,完成出口产品交货
值8155万元,比1991年增长65.9%。五是抓人才。支持人才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制定
优惠政策, 不失时机地引进企业急需人才。全年乡镇企业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
28名,占全县引进人才总数的53.3%,其中中级职称的42人,高级职称的27人。

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
1992年,栖霞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以强化服务、加大
投入为保证, 大力发展优质低耗、高产高效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0.49亿元,
增长35.1%;农村经济总收入22.3亿元,增长42.6%;农民人均纯收入1007元,增长
17.5%。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开发:一是果业开发。按照统一规划,集体开发、统一
管理、规模经营的原则,自1990年开始对全县20万亩荒山荒坡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到
1992年底共拓荒植果15万亩。与此同旱,对老果园实施嫁接改造,更新品种,全县共
引进国内外新品种60多个。1992年,全县水果和干杂果面积发展到60万亩,其中优质
苹果面积26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8.67万吨。二是畜牧业开发。县政府拿出180万元贴
息贷款, 重点扶持了桃村、杨础、官道、小庄4个肉食鸡和唐家泊、大柳家、杨础、
观里、 官道5个黄牛基地乡镇建设,年内建成1万个青贮氨化窖,青贮氨化饲料1.2亿
公斤以上。 到1992年底全县已建立集体畜牧场100多处,个体养殖专业户5750多户;
黄牛存栏6万多头, 比上年增长1.6万头;生猪存栏15.8万头,比上年增长2.2万头,
兔存栏14万只, 增加7万只;家禽存栏158万只,增长26万只。全年畜牧业收入达1.7
4亿元, 创历史最高水平。三是高效作物开发。在确保稳定粮油总产的同时,适当压
缩粮油种植面积,拿出12万亩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寨里乡、臧家庄镇、松山乡建成全
国最大的苹果苗木繁育基地,蛇窝泊镇建成胶东最大的韭菜基地。松山、大柳家、苏
家店等乡镇也分别建起了葡萄、芋头和生姜生产基地。年内全县共新上日光蔬菜大棚
456个, 新增高产高效瓜菜地1.1万亩,总收入达1亿元以上。四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开
发。先后组建了果品、商业、粮食三大集团公司和农机、生资、水利、农牧、百业开
发公司等农村商品流通的服务实体, 参与农产品流通人员达2万多名。农副产品集贸
市场由原来的18处扩建到63处,架起了农副产品通向市场的桥梁。

(栖霞县政府办公室)

长岛县
中共区委书记 宋修武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寿之
区长 宋修武
区政协主席 李克特

1992年,长岛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和贯彻了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加快了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成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截至年末,全县国民生产
总值达到6.7亿元,比上年增长48.8%;国民收入6亿元,比上年增长50%;工农业总
产值13.4亿元,比上年增长55.8%;财政总收入2195万元,比上年增长11.5%;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2.1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1701万元,比上年增
长0.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5%;渔村人均分配1800元,比
上年增长26.9%。
1992年, 实施“耕海牧渔,建设宝岛”战略有4个方面突破;一是养殖规模和区
域出现新突破。全县实养扇贝2.5万亩,其中当年新增1.5万亩。养殖总产量8.5万吨,
比上年增长26.9%;养殖区域开始由本县海域扩展到龙口、莱州、招远、海阳和胶南
等县(市)海域。二是育苗产业发展迅速。在原有12处育苗基地的基地上,县、乡村一
齐上又新建了10处育苗基地,全县育苗总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立方) 水体。三是养殖
品种更新步伐加快。养殖品种已由海带和栉孔扇贝发展到鲍鱼、赤贝、海湾贝、裙带
菜和羊栖菜等10几个品种,初步形成了贝藻、珍、鱼多品种一齐上,筏养、播养、工
厂化立体养殖综合开发的新格局。四是捕捞业战略转移初见成效。在精心组织捕捞生
产的同时,大力开展捕、养兼作,全县捕捞行业已开发海水养殖2000余亩。全县水产
品总产量15万吨,其中捕捞产量6.5万吨。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效果。渔村改革,坚持
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合理调整行业利
益,全面理顺积分关系,使渔村经济初步走上了依靠自我积累和各行各业协调发展的
良性扦环轨道。 渔村经济总收入的达到8亿元,比上年增长51.4%,。村级积累占纯
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38%上升到42%。企业改革以3项(劳动、人事、分配) 制度改
革为突破口,全面贯彻《条例》,加快转换经营机制,为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工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 比上年增长40%。机关改革又迈新步。1992年,将商业、
粮食、物资和二轻工业局及县供销总社,转为企业,分别成立了总公司;组织了社会
文化中心(含吕剧团、文化馆、图书馆、印刷厂,正局格) 、卫生医疗中心(含县医院
和中医院,正局格) 和防疫检疫站(含防疫站和检疫站,副局格)。同时,鼓励机关、
事业单位面向海洋兴办产业,先后投资3600多万元,开发海水养殖3600多亩;创办各
类经济实体70多个,当年共创产值3000万元,利税600万元。
实施“科教兴岛”战略迈出新步伐。按照“渔科教”和“经科教”结合的方针,
建立科技开发基金,健全三级科技网络,重点充实加强最海洋水产科技组织的技术力
量,把科研攻关和群众实验活动结合起来,推进海珍品育苗和多品种、多形式养殖的
技术开发。 1992年,共完成科研项目19个。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5项,达到省
内先进水平的11项。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教兴鲁”先进县。
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加快了发展步伐。1992年,投资600万元新建了1处面积为
6375平方米的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县市场年成交额达到2659.1万元,比上年增长
29.3%。 第三产业年增加值1.7亿元。 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4%。
“三资”企业部数达到43家,其中1992年创办25家,出口创汇总额达1234.5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50%。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85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9倍。长岛县与香
港中银集团合作成立烟台长岛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全同金额2988万美元,成为全
国第一个“合资县”。
为适应“旅游兴岛”和扩大开发需要,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1992年,相
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南龙须港和大钦岛东村安全港的蛇虮客货码头;完成了南长山深
水码头、大钦岛港、北隍城安全港和大钦岛东村安全港的新建扩建的论证设计工作,
并有部分已开工建设;开通了砣矶-南长山-蓬莱的轮渡航线;完成了长山路的拓宽改
造和长园路铺筑贯通工程;建成并开通了大钦岛乡程控电话、且县无线寻呼网和移动
电话网;建成了自立电视发射塔;开辟了水晶洞、望夫礁旅游景点,扩建了庙岛航海
博物馆,完成了明珠海水浴场一期工程。全年进岛旅游人员达40余万人次。
经济收入达1560万元。被山东省政府授予“九二年度齐鲁杯三上活动优胜县”。
精神文明建设又上了新台阶。1992年,长岛县被山东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
工作先进县”和“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并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

(包福华)

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岛县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一上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
个中心,立足海岛实际,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实践中,解
放思想,勇于改革,扩大开放,两个文明一起抓,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各
项事业的发展,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均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1992年,有关指标
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小康” 标准高3.4倍;二是从1985年开始,全县渔民年
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千元, 1991年达到1773元,比全国“小康”标准高61.2%;三是
渔民消费水平高。1991年,全县渔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53元,比全国农民“小康”
标准高1.9倍; 四是共同富裕程度高。1991年,全县渔村集体积累达4900万元,积累
率为40.3%,人均占有集体生产性固定资产值4000元以上的村达到80%。全县10处乡
(镇)、40个村全部达到烟台市制定的“小康乡(镇)和“小康村”标准。全县家庭人均
纯收入1200元以上的渔民户达到85%以上,消灭了贫困户;五是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
平高。全县40个村党支部分别达到了一类、二类标准,党员合格率达95%以上。全县
普及了9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入学、毕业和升学率均达到100%,消灭了青壮年文盲和
半文盲。 全县40个村普遍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甲级卫生室达到100%。人口自然增
长率得到有效控制,人均寿命已达75岁。1988年之后,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
县、省级卫生城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
1992年,山东省省委、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制定的农村“小康”标准,对长我岛
县农村生活水平进行综合测评和考核验收,认为,长岛县在总体上提前实现了“小康”
目标,并于7月20日作出了《关于表彰长岛县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的决定》。

长岛经济开发有限公司
1992年6月23日, 长岛县与香港中银集团在香港签定了合资经营“长岛经济开发
有限公司”意向书。甲方代表,长岛县人民政府县长宋修武;乙方代表,中国建设投
资有限公司(香港)总经理曾锦伦;丙方代表,中国银行山东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杨克
平分别在意向书上签字。1992年11月3日,三方在烟台正式签定了合同(甲方由副县长
张连汉代签),并经有关部门批准于12月30日正式开业。
长岛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由宋修武任董事长,侯文藻任副董事长,张连汉任总经理,
孙书学任副总经理。
投资总额2988万美元,注册资本2988万美元,除甲方提供土地、海面使用权外,
三方资金出资额为: 甲方1792.8万美元,占投资总额的60%;乙方747万美元,占投
资总额的25%, 丙方448.2万美元,占投资总额的15%。经营范围为水产品的开发加
工销售,旅游开发,水、电、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合资年限为30年。
至此,长岛县成为中国第一个“合资县”。

(包福华)